一、110kV高压谐波滤波装置的使用及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晋[1](2021)在《ITER磁体电源信号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检测的应用和解决方案》文中认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电源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动态无功与谐波源,为了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并实现与高压电网的电磁兼容,有必要设计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装置。本文提出了采用无源滤波与有源滤波相结合,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无源滤波兼作固定补偿的方案对电源系统实施补偿与滤波,并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效果。在10KV侧采用分组投切的滤波器[1],晶闸管控制的电抗器及混合滤波技术,使电网的电压降落及谐波电压因素限制在国家标准的范围。文中对补偿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用于无源滤波器频繁投切操作的高压复合开关,大大减小了机械开关的电应力;在综合矢量平面上,建立了一种畸变系统的功率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算法简单,实时性好,适用性广的谐波及无功电流的检测方法;对ITER装置中SVC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精度高、响应快的方法。采用检测无功的开环、电网电压的闭环及模糊控制的方法对TCR控制,采用检测无功及其变化率、死区设置的方法对滤波器组进行投切控制。论文中对混合滤波器进行了研究,从线性受控源角度阐明了其滤波原理。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降低有源部分安装容量,适用于高压、大容量系统补偿的拓扑结构。文中研究了这种混合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参数设计方法、多重化设计思想。本文的设计思想与相关结论得到仿真与模拟实验的验证。
杨阳[2](2020)在《典型冲击性负荷下电能质量混合补偿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电力系统行业一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能源支柱。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排污较为严重的中频炉等传统的炼钢工艺正在加速被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高效、清洁的电能为主要热源的电弧炉炼钢工艺的高速发展。然而作为一种具有三相不对称、非线性特性、波动性较大的典型大功率冲击性负荷,电弧炉在投入电网运行后会引起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因此,分析研究电弧炉所引起的电网电能质量问题,优化谐波无功等电能质量问题的治理,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及电弧炉负载的运行效率已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电弧炉钢铁冶炼流程的工作原理及冶炼特点的基础上,以能量守恒关系为原则建立交流电弧数学模型,并将电弧数学模型应用于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中来分析电能质量。同时构造了一种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模糊-PI复合控制器,并设计了一种混合补偿优化协同配置的控制策略来改善、治理电能质量问题。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建立了电弧数学模型,估算了模型相关参数以及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电弧炉影响电能质量最严重的熔化期为例,将建立的电弧模型应用于电气系统模型中,并以某钢铁冶金企业一台100t的电弧炉为基础分析了电网谐波畸变、三相系统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题。(2)综合应用模糊控制与传统PI控制的优点,构造了一种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模糊-PI复合控制器,仿真分析了此复合控制器在电能质量问题上的改善效果。(3)综合应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和静止无功发生器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混合补偿优化协同配置的控制策略,仿真分析并比较了此控制策略在改善电网谐波无功问题方面的优势。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电弧数学模型是有效模型,设计的混合补偿优化协同配置的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改善电能质量的能力。
王俊家[3](2020)在《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深度参与ITER计划,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建设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CFETR)逐步展开,我国核聚变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核聚变装置的高效运行与其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本论文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功能需求、稳态性和脉冲性核聚变负荷模型分析及其电压稳定性研究、基于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的脉冲配电网运行机理等方面探讨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及方向。基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的基本框架及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 4类主要负荷,分别依据其容量及其性质确定对应配电网络配置。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展开分析,确定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各类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计算和冲击性负荷验算确定配网结构设计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设计思路。以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常规负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单台感应电动机铭牌数据转化为动态机理模型对应参数的辨识方法,并通过典型负荷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连续潮流法解析了不同负荷模型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电压静态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系统电压暂态失稳的主要原因,基于时域分析法计算及仿真确定了故障清除时间和母线功率因数是影响电压暂态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磁体电源系统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系统两类典型脉冲性负荷进行了负荷模型分析,建立了基于微粒群算法磁体电源系统的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综合负荷模型。通过EAST装置中磁体电源负荷现有数据验证了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综合模型的适用性。提出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提高稳定性的可行性控制措施,为实时监测聚变装置配网电压稳定性提供理论及可操作性基础。围绕随机性大,功率高且功率因数极低的磁体电源负荷进行了其与配电网络交互时的全面分析,以短路比为参数提出了变流器运行时对配电系统的配置要求,基于量化多变流器间运行影响程度,提出降低各变流器间相互影响解决方案。全面解析变流器配电系统配置对变流器运行工况如换相缺口和谐波电流产生等影响,利用EAST模型验证了现有配电网络与极向场变流器交互制约关系。提出避免谐振过电压和抑制低次谐波放大的配网侧控制策略,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功能需求出发,对比了 ITER配电网络设计方案及负荷分析,依据设计流程搭建了 CFETR 220kV变配电网络基本框架,通过相关稳定性计算从理论上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参数,并基于ETAP12.6.0仿真软件的潮流及短路计算校验了负荷分配及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
邹国维[4](2019)在《基于粤北锻造厂的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与问题治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炼钢厂、锻造厂、机械设备加工厂的供配电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配电网络系统,尤其是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市工业厂区,驻点有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锻造厂、特殊钢材锻造厂、宏德机械锻造厂、建材厂、东阳光电解铝厂等等用电大户,他们都具有生产规模庞大、带冲击性特点的负载负荷比较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有很大的干扰力。这种冲击性、大功率、不对称性和非线性的用电负荷在钢铁冶炼锻造厂区经常大量被使用,这不仅会对以冶金厂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面的电力网络产生电压波动与闪变、谐波污染等干扰性问题,还会影响周围其他用电负荷的正常运行和烧毁损坏。因此,要摸清和分析透彻钢铁冶金行业的负荷特性对供电区域电网的干扰影响情况,我们需建立相应的用户电力负荷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场实际测试数据进行比对研究。本文基于对“韶关市特钢锻造厂的电能质量测试”项目为立足点,详细的阐述了对冶金行业用电负荷的电能质量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测试步骤、技术改进、解决方案。最后,它以建立模型仿真,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出具报告的形式,建立了锻造厂设备的相关供配电运行系统参数电力模型,全面地分析研究现场测试的电能质量数据和图文,科学地评估该锻造厂对电网电能质量的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提出了现场测试方法的技术改进措施,提高现场作业水平和测试可靠性。为解决粤北工业区锻造厂对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的抑制措施提供理论实践与指导作用。
黄肇[5](2019)在《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网中的各类电力谐波,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和非理想化,以往基于传统无源滤波方法无法应付实际电网条件下的高性能运行要求,进而直接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电网运行的稳定性。220kV变电站通过三绕组变压器向110kV,35kV负荷供电,当110kV、35kV负荷侧存在谐波时,经三绕组变压器传递到220kV电网,进而直接影响220kV电网的供电质量。传统无源滤波方法是在三绕组变压器的35kV负荷侧并接调谐滤波支路。它能完全滤除35kV负荷侧的谐波以及稍微降低110kV负荷侧的谐波,但不能完全彻底滤除110kV负荷侧的谐波,从而导致110kV负荷侧的谐波经三绕组变压器传递到高压220kV电网,进而影响高压电网的电能质量。在某220kV变电站采用传统无源滤波方法,但是经过调研和现场测试表明220kV电网侧存在11次特征次谐波不合格,故此方法不能解决该变电站的实际问题。因此,以“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研发项目”和“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项目”为依托,从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和提出解决思路,提出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Dual-set Inductive Filtering Transformer,DS-IFT)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综合治理某变电站的110kV、35kV负荷侧的谐波,使之无法传递到220kV电网,改善了220kV侧的电网质量。论文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做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应用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为核心的感应滤波方案,解决了220kV变电站中的中、低压负荷侧的谐波对高压电网影响的问题。深化了感应滤波理论,拓展了工程应用,表明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应用在220kV变电站具有广阔的前景,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为核心的感应滤波方案,改善变电站220kV电网侧的电能质量,分析了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技术特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定义:当三绕组变压器的两个副边绕组都有谐波负荷,需要滤除谐波时,在原边绕组与副边绕组间增设一个滤波绕组,外接调谐滤波支路进行滤波。该增设绕组与原边绕组及分别与两个副边绕组构成的两组三绕组变压器都满足等值计算阻抗为零的条件,即满足感应滤波条件,称此种变压器为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因此,基于感应滤波技术,提出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为核心的感应滤波方案,消除110kV、35kV负荷侧的谐波对220kV电网的影响,提高220kV电网侧的供电质量。依据变压器等值零阻抗设计原理,调整变压器各绕组的结构布局构成内含滤波绕组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外接调谐滤波支路进行滤波。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由四个绕组构成,每相的四个绕组均套于同一铁心柱上沿铁芯向外的排列布置为低压绕组(三次绕组)、中压绕组(二次绕组)、滤波绕组和高压绕组(原边绕组),低压绕组放在最内层,高压绕组放在最外层。在谐波环境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滤波绕组外接调谐滤波支路,通过变压器的电磁感应滤波原理产生反向感应电流来抵消中、低压两个电网的负荷谐波电流,使其少流入高压电网端,减轻变压器所承载的谐波,改善220kV电网侧的电能质量。(2)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辐射型等值电路以及端口方程以四绕组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和四边形等值电路为基础,基于感应滤波原理推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存在与滤波绕组关联的两组等值计算阻抗近似为零,即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满足感应滤波条件。论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实质上只有4个独立短路阻抗(高-滤波短路阻抗ZK14,中-低短路阻抗ZK23,中-滤波短路阻抗ZK24和低-滤波短路阻抗ZK34),进而推导出含有4个节点和4条支路的辐射型等值电路。在等值电路的基础上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内部绕组各物理量的数学方程,通过仿真、样机实验和工程验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基波下的功补特性。依据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绕组联结方式,建立基波与谐波下各绕组物理量的端口方程。基于短路法证明高-中短路阻抗ZK12和高-低短路阻抗ZK13与其它4个独立短路阻抗存在两组等式方程,推导出与滤波绕组关联的两组等值计算阻抗为零的特征,从而说明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满足感应滤波条件。同时,分析了调谐滤波器的基波阻抗参数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短路阻抗影响较为极小。通过仿真和样机的短路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基于端口方程研究多种工况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感应滤波性能,并引入灵敏度分析法分析各种参数扰动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滤波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端口方程及辐射型等效电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潮流计算模型基于变压器绕组联接方式,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正序节点导纳矩阵,形成三相负荷对称的潮流计算模型。运用矩阵法分析在基波与谐波下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运行特性,与端口方程相比,更为简洁、方便、实用。依据对称分量法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正序、负序和零序等值网络,并形成各序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通过相序分量变换法推导出较为实用的abc坐标下的三相漏磁导纳矩阵,同时分析它的奇异性,可以组建成三相负荷不对称的潮流计算模型。通过MALTAB仿真得出三相负荷对称和负荷不对称的潮流计算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理论和所建模型的正确性。(4)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感矩阵模型,并提出基于电感矩阵系数的差动保护方案首先,从磁路结构论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感矩阵特性,建立反映该变压器各电感参数关系的两组等式方程,该方程满足感应滤波约束条件,间接说明该新型变压器具有一个独立滤波绕组。通过有限元软件得出实验样机的电感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了两组电感参数的约束条件满足等值计算阻抗参数为零的条件,从而验证了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能实现感应滤波的理论可行性。然后,依据多绕组变压器耦合理论和感应滤波原理,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感矩阵模型,运用关联矩阵法推导出反映该变压器外部端口特性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以此提出基于电感矩阵系数的差动保护方案以及辨识内部故障的保护判据。该方案实现简单,不需预先计算漏感参数,避开了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难以获取的内部结构参数。最后,通过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多种工况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切实切除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内部故障。(5)工程化样机成功应用于某变电站针对某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研制了一台型号SSZ11-L-180000/220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工程样机,并在工程中应用。经现场测试:工程样机运行稳定,滤波效果明显,保障了220kV电网的供电质量。
袁博[6](2019)在《牵引变电所配电系统高次谐波抑制技术及装置研制》文中指出近年来,交直交型机车已经成为电气化铁路运营的主力车型。交直交型机车具有牵引功率大、功率因数高等优势,其注入供电系统的低次谐波含量已极大减少,然而,相比于交直型电力机车其高次谐波含量有明显地升高,引发了许多起谐波放大甚至谐振事故,已严重影响到铁路运输安全。目前,治理高次谐波最有效的技术方案是在供电系统25kV侧采用无源滤波技术,而且已有多个成功的应用案例。虽然如此,安装于25kV供电系统的滤波设备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在应用中遇到了部分困难。为了优先保护牵引变电所所内的控制和保护等重要设备,本文致力于研究牵引变电所400V交流配电系统的无源滤波技术,解决所内用电负荷的高次谐波问题。首先,本文对牵引网高次谐波抑制技术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对高次谐波的来源、特征及传播机理的研究,阐述了牵引网中高次谐波向低压配电系统的渗透特性;调研高次谐波现有的治理方案并对其工作原理、功能特性进行分析对比,确定了使用二阶高通滤波器作为400V低压配电系统的谐波治理方案。然后,对二阶高通滤波器的各项技术参数及装置散热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牵引变电所所用电应用无源滤波方案做出的可行性分析,并结合现场谐波测试,得出了所内用电设备的等效谐波阻抗、功率因数、各次谐波电压含量等基础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二阶高通滤波器关键技术参数的设计;另外应用ANSYS FLUENT仿真软件计算出滤波装置在全封闭,自然对流,加装风机条件下的流热场分布特性,得出了滤波装置的最佳散热方案。再者,对二阶高通滤波器的设计参数及滤波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完整的牵引供电系统与低压配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通过分析二阶高通滤波器的基波损耗特性、谐波抑制特性,验证了滤波器参数设计的有效性。最后,对滤波装置进行了实际开发组装,并投运到现场进行了谐波水平测试。将实测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采取二阶高通滤波器作为400V交流配电系统谐波治理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徐锡烽[7](2019)在《基于新型换流变压器磁场特性的铁心损耗与绕组振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电力产业的蓬勃成长,直流输电项目在电力方面的拓展、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有着很重大的位置。因直流输电换流站中晶闸管换流器等一系列非线性的电力电子装置地使用,发生了许多的谐波电流经过换流变压器,导致谐波磁通出现在换流变压器的现象增剧,铁心的损耗增加,绕组有关的电磁力幅值升高,从而造成变压器中相关的振动增剧,噪音污染的情形加剧,更大的可能会发生变压器绕组出现严重变形的现象,绝缘相关的功能遭到一些受损,减少变压器的使用时间,给电网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论文要探究的新型换流变压器依托于滤波这项独特的技术方式。该换流变压器是利用滤波技术在其内部增设一套滤波装置器件,连在阀侧端处,就近隔离谐波,减少谐波当中的电流向网侧端处流动,并且有效地降低其铁心谐波磁通,同时能够减低铁心损耗与电磁振动,起到降噪的目的。本论文探究了对新型换流变压器铁心损耗地求解计算与绕组振动中相关的方面地阐述与分析,大致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于ANSYS软件建立绕组2D有限元模型。依托场路耦合的分析方式,做出换流变压器相关的场路耦合的电路处理分析模型,将绕组电流作为有限元处理解析模型的输入激励。通过有限元计算新型换流变压器铁心磁通密度分布,后处理得到铁心各次磁通分量和铁心损耗及其特征次谐波损耗。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投入滤波调谐装置后,铁心损耗及其特征次的谐波损耗有所减少,可以有效的对变压器铁心的谐波磁通起到抑制效果。依据振动解析方法,创立绕组铁心3D有限元处理解析的模型。依据拉格朗日方法,将新型换流变压器中的绕组电磁力大小做出求解,对照未投入滤波装置与投入滤波装置两个情形下电磁力的幅值状况。采取瞬态动力学解析方式,把电磁力幅值依次加载到各个有关的绕组,求解出每个绕组在不一样的两个情形下的振动移动大小的现象。通过对比解析求解,可以得到新型换流变压器采取滤波技术后能够有效地抑制铁心的谐波磁通,降低铁心损耗及其特征次谐波损耗;有助于抑制其绕组的电磁振动的特点,揭示其滤波技术对直流输电的工程这项领域有着较好的应用远景。
夏秋萍[8](2018)在《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在风电场变电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力发电的大力发展缓解了全球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风电出力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同时,电力电子装置在风电场中的大量存在,给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带来了谐波污染、电压波动以及低功率因数等复杂的电能质量问题。本文采用电能质量分析仪对湖南省某实际风电场进行长时间的测试,获得了该风电场实际运行数据,并利用散点图、95%概率大值法和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对该风电场的谐波、电压波动和电压偏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风电场内谐波、电压波动和电压偏差等电能质量的存在规律。在风电场密集地区,多个风电场往往通过同一变电所与电网相连,会进一步加剧并网点处的电能质量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与风电场相连的变电所中的电能质量问题开展研究,在感应滤波理论基础上,将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用于风电场变电所中进行电能质量治理。本文研究了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工作机理,并详细分析了该变压器的阻抗特性和滤波机理;其次,对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和等值电路进行研究;为了实现滤波绕组的设计,介绍了滤波绕组布置方法以及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参数计算方法。本文以湖南省某拟建风电场变电所为背景,首先根据已获取的实测数据,理论推导出连接至汇集站的风电场满发时的谐波电流,并利用谐波电流叠加原理,计算出所有风电场汇集到11OkV侧的谐波含量。根据已知汇集站35kV侧负荷大小,计算出了负载侧谐波含量。接着根据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相关理论,结合绕组设计和阻抗设计方法,基于本项目研究背景,对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和传统三绕组变压器分别进行参数设计和选取,并根据无功补偿需求计算出所需的感应滤波全调谐装置的配置参数。根据得到的参数,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含多风电场接入的变电所仿真模型,对变电所220kV电网侧的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进行仿真分析。本文主要考虑风电场工作在满载和欠载两种模式时,对比分析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与传统三绕组变压器的滤波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三绕组变压器相比,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在治理风电场变电所220kV电网侧谐波方面效果显着。采用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后,变电所220kV电网侧的功率因数和电压均满足电网实际运行要求。特别地,当变电所所连接的风电场出力突变时,此时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依然可以实现良好的滤波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卢晶[9](2018)在《谐振抑制型低频混合滤波装置关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约束聚变装置变流系统将交流电能转换为可控的直流电压/电流传输给装置内部磁体,从而实现等离子体的产生、约束、维持、加热以及等离子体电流、位置、形状、分布和破裂的控制。随着托卡马克电源功率的提高,运行模式的复杂,变流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频谱复杂的非特征谐波,而绝大多数特征次谐波已经得到了有效抑制,过去常被忽略的非特征次如低次谐波、间谐波对系统产生越来越大的危害。如EAST装置在近些年的运行过程中观察到了幅值较大的二次谐波,远超国标限值。本文针对聚变电源系统出现的低次谐波和低频谐振现象,提出了一种谐振抑制型混合滤波方案,详细分析了其拓扑结构、深入研究了其控制策略并研制了试验实验平台,验证了提出方案的可行性,给大科学装置的应用提供了现实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详细分析了多种有源滤波器注入无源的方式,结合系统稳定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依据聚变低频谐波发射和传导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阻抗映射机理的新型谐振式混合有源滤波方案,建立了频带阻尼控制的数学模型,突破了无源滤波易谐振、有源滤波应用高压难的制约,同时解决了低次谐波和低频谐振抑制的问题。(2)通过对不同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多参考的低频复合矢量控制方法,根据该控制方法,建立了整个系统的电压前馈、直流稳压及指定次谐波电流分频无静差跟踪的控制模型,保证了混合有源滤波方案滤波效果,同时极大的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3)深入研究了目前业界常用的谐波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指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原理、坐标变换原理及其它自适应等算法的不足,结合改进型有限冲击数字滤波及比例—谐振选频方法,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快响应的综合谐波检测算法。(4)针对磁约束聚变装置磁体电源系统的阻抗频率特性及变流器低次谐波特征,设计了谐振抑制型混合滤波装置的实验平台,验证了提出的拓扑方案和控制、检测方法的正确性,为聚变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程石[10](2017)在《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手段,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现实选择,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推进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分布式电站建设是我国能源结构发展和完善的必然选择。然而,大型分布式电站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电能质量将带来严重挑战。本文针对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分析及抑制方法展开如下研究:(1)推导出宽频域下分布式电站发电单元、传输线路、变压器等各自等效电路,并根据这些等效电路搭建单个分布式电站电路模型和多个分布式电站电路模型。根据这两种模型求出以下六种电流表达式:1)单个分布式电站时发电单元输出电流、电站输入到主变压器原边侧电流以及送入公用电网的总电流:2)多个分布式电站时系统中某个分布式电站输入到其主变压器原边侧电流、某个分布式电站输入到公用电网的电流以及整个系统输入公用电网的总电流;(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仿真参数,对由单个分布式电站和多个分布式电站这两种不同系统计算出的六种电流各系数进行MATLAB仿真并分析发生宽频域谐振的潜在可能性,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及多次仿真实验对各谐振带生成机理进行分析;(3)设计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参数;搭建含HAPF的单个分布式电站电路模型和多个分布式电站电路模型,并求出以下三种电流表达式:1)含HAPF时单个分布式电站输入到主变压器原边侧电流;2)含HAPF时单个分布式电站输出到公用电网的总电流;3)含HAPF时多个大型分布式发电系统输出到公用电网的总电流。接下来对这三种电流各自系数进行MATLAB仿真并分析发生宽频域谐振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理论分析发现HAPF能够有效衰减宽频域谐振,最后搭建低压实验平台,验证所设计的HAPF对宽频域谐振的抑制效果。
二、110kV高压谐波滤波装置的使用及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kV高压谐波滤波装置的使用及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ITER磁体电源信号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检测的应用和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谐波及无功的产生 |
1.2 谐波及无功的危害 |
1.2.1 谐波的危害 |
1.2.2 无功的危害 |
1.3 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功功率理论研究的历史 |
1.3.2 无功功率补偿与谐波抑制的发展 |
1.4 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国外聚变装置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概况 |
1.6 ITER电源系统及其无功与谐波的补偿 |
1.6.1 ITER电源系统 |
1.6.2 ITER电源系统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 |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
第二章 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无功及谐波计算 |
2.2 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无功 |
2.2.1 ITER极向场电源系统的无功 |
2.2.2 电源系统的无功 |
2.3 极向场电源系统的谐波计算 |
2.3.1 极向场电源的运行 |
2.3.2 极向场电源系统的谐波计算 |
2.3.3 极向场电源系统的非特征谐波 |
2.4 TCR的谐波分析 |
2.4.1 开关函数法 |
2.4.2 开关函数法用于TCR的谐波分析 |
2.4.3 补偿系统中TCR的谐波电流 |
2.5 ITER磁体电源供电系统 |
2.5.1 输电线路中各节点的短路容量 |
2.5.2 补偿前电网的谐波电压因素与电压降落 |
第三章 DQ变换和MUSIC算法在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瞬时电压DQ变换基本原理 |
3.3 MUSIC算法平台搭建 |
3.4 算法实现与仿真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混合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4.2.1 PF、APF均与谐波源并联的结构 |
4.2.2 串联的APF加并联的PF的结构 |
4.2.3 PF和APF串联后与谐波源并联的结构 |
4.3 一种新型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及滤波特性 |
4.3.1 拓扑结构 |
4.3.2 滤波特性 |
4.4 仿真分析 |
4.5 有源滤波器进线电感的选择 |
4.6 ITER磁体电源系统中的混合滤波装置 |
4.7 混合滤波器中有源滤波器的容量设计 |
4.8 有源滤波器的PWM控制 |
4.9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典型冲击性负荷下电能质量混合补偿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冲击性负荷电弧炉炼钢简述 |
1.2.1 冲击性负荷 |
1.2.2 电弧炉炼钢简述 |
1.3 冲击性负荷电弧炉对电网性能的影响 |
1.3.1 配电网结构 |
1.3.2 影响电网性能 |
1.4 研究现状 |
1.4.1 电弧炉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2 电弧炉治理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电弧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2.1 电弧炉的炼钢流程及其工作运行特性 |
2.1.1 电弧炉的钢铁冶炼流程 |
2.1.2 电弧炉的钢铁冶炼特点 |
2.2 电弧模型的建立 |
2.2.1 电弧数学模型的推导 |
2.2.2 电弧数学模型相关参数的估算 |
2.3 电弧模型的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的建立与电能质量问题的分析 |
3.1 电弧炉电气系统 |
3.1.1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组成结构 |
3.1.2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主电路设备 |
3.1.3 电弧炉电气系统的状态方程 |
3.1.4 电弧炉电气系统模型的仿真验证 |
3.2 电弧炉系统的谐波分析 |
3.2.1 仿真实验 |
3.2.2 电弧炉系统的谐波影响分析 |
3.3 电弧炉系统的三相不平衡分析 |
3.3.1 仿真实验 |
3.3.2 电弧炉系统的三相不平衡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弧炉引起的电网谐波问题的抑制方案研究 |
4.1 SAPF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
4.1.1 SAPF的基本工作原理 |
4.1.2 SAPF数学模型的推导建立 |
4.2 SAPF的谐波电流检测算法 |
4.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4.2.2 p-q检测法 |
4.2.3 i_p-i_q检测法 |
4.3 SAPF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1 SAPF双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 |
4.3.2 SAPF双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调节设计 |
4.4 SAPF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1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4.4.2 模糊-PI复合控制器的设计 |
4.5 SAPF控制系统的仿真 |
4.5.1 SAPF仿真模型的建立 |
4.5.2 传统PI控制与模糊-PI复合控制补偿性能的比较分析 |
4.5.3 传统PI控制与模糊-PI复合控制对电弧炉系统谐波补偿性能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及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
5.1 无功补偿装置的选取 |
5.2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5.3 电弧炉电能质量问题的综合补偿治理方案 |
5.3.1 混合补偿系统的结构 |
5.3.2 混合补偿系统的优化协同配置控制策略 |
5.4 混合补偿系统的仿真分析 |
5.4.1 仿真实验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概述 |
1.1.1 变配电需求概述 |
1.1.2 国内外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现状 |
1.2 变配电稳定性分析现状 |
1.2.1 电压稳定性能分析现状 |
1.2.2 脉冲性负荷与电网交互影响 |
1.3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工作 |
1.3.1 本文选题的背景 |
1.3.2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托卡马克装置变配电功能需求分析及拓扑设计 |
2.1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负荷种类分析 |
2.1.2 电压等级选择 |
2.1.3 配网结构需求分析 |
2.2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结构方案设计 |
2.2.1 拓扑结构设计 |
2.2.2 无功补偿系统容量 |
2.3 计算及验证 |
2.3.1 潮流计算 |
2.3.2 短路电流计算 |
2.3.3 系统稳定计算及冲击负荷及谐波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托卡马克稳态负荷模型分析与电压稳定性研究 |
3.1 静态负荷模型 |
3.2 动态负荷模型 |
3.2.1 动态机理模型 |
3.2.2 铭牌参数辨识 |
3.3 静态稳定性分析方法 |
3.3.1 电力传输系统特性 |
3.3.2 静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
3.3.3 连续潮流法 |
3.3.4 算例分析 |
3.4 暂态电压稳定性机理研究 |
3.4.1 受端电压暂态失稳机理 |
3.4.2 感应电动机暂态稳定性 |
3.4.3 时域仿真法 |
3.4.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与稳定性指标分析 |
4.1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 |
4.1.1 动态非机理模型 |
4.1.2 磁体电源冲击性负荷模型 |
4.1.3 综合负荷模型 |
4.1.4 脉冲负荷模型算例 |
4.2 脉冲性负荷稳定性指标 |
4.2.1 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 |
4.2.2 极向场磁体电源负荷稳定性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交直流交互运行机理研究 |
5.1 交直流交互系统 |
5.1.1 交直流系统强度 |
5.1.2 多变流器相互影响 |
5.2 换相电抗对变流器运行影响 |
5.2.1 换相缺口 |
5.2.2 换相电抗对谐波的影响 |
5.3 谐振过电压及谐波放大 |
5.3.1 谐振过电压 |
5.3.2 系统谐振频率及放大倍数 |
5.4 算例分析 |
5.4.1 短路容量对电压缺口的影响 |
5.4.2 换相电抗与变流器运行间相互影响 |
5.4.3 谐波放大倍数 |
5.4.4 抑制谐波放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变配电站设计分析与研究 |
6.1 CFETR变配电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
6.2 潮流及短路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粤北锻造厂的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与问题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项目的背景 |
1.2 研究项目的现状 |
1.3 研究项目的目的 |
1.4 论文内容布局编排 |
第二章 工业区电网基本情况 |
2.1 粤北电能质量概况 |
2.2 工业区电力网络 |
2.3 特钢站运行方式 |
2.4 特钢站母线参数 |
2.5 供电设备容量及协议容量 |
2.6 白土工业区简况 |
2.7 特钢锻造厂的规模性 |
2.7.1 地理位置 |
2.7.2 生产规模 |
2.8 用电负荷特性 |
2.9 生产工艺流程 |
2.10 供配电系统 |
2.11 主要负荷分析 |
2.11.1 常用5吨熔化炉 |
2.11.2 动力车间负荷 |
2.1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指标概念 |
3.1 电压偏差 |
3.2 频率偏差 |
3.3 三相不平衡 |
3.4 谐波 |
3.4.1 谐波电压限值 |
3.4.2 谐波电流限值 |
3.5 电压波动和闪变 |
3.5.1 电压波动限值 |
3.5.2 闪变限值 |
3.6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方案的设计 |
4.1 测试的目的 |
4.2 评估标准参考手册 |
4.3 测试点信息 |
4.4 测试的内容 |
4.5 测试设备 |
4.6 接线方法 |
4.7 测试步骤 |
4.8 测试接线的技术改进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
5.1 谐波电压分析 |
5.2 谐波电流分析 |
5.3 电压波动与闪变分析 |
5.3.1 电压波动分析 |
5.3.2 电压闪变分析 |
5.4 电压偏差分析 |
5.5 频率偏差分析 |
5.6 功率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措施与建议 |
6.1 无功补偿治理分析 |
6.2 谐波问题治理分析 |
6.2.1 无源滤波装置FC |
6.2.2 有源滤波装置APF |
6.3 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方案选择 |
6.4 谐波治理效果 |
6.5 无功补偿效果 |
6.6 电能质量监测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传统无源滤波方法 |
1.2.1 传统滤波方案一 |
1.2.2 传统滤波方案二 |
1.3 新型谐波治理方法 |
1.3.1 有源电力滤波技术 |
1.3.2 感应滤波技术 |
1.4 感应滤波机理分析 |
1.5 研究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差动保护的意义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及短路阻抗特性研究 |
2.1 四绕组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及等值电路 |
2.1.1 数学模型 |
2.1.2 等值电路 |
2.2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数学模型及等值电路 |
2.2.1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形成 |
2.2.2 等值电路及参数计算 |
2.3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特性 |
2.3.1 端口电压方程 |
2.3.2 短路阻抗特性的理论分析 |
2.3.3 短路阻抗特性的实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基波运行与功补特性 |
3.1 辐射型等值电路的推导 |
3.2 基波运行与功补特性的理论分析 |
3.2.1 工况一 |
3.2.2 工况二 |
3.3 原理样机实验与工程试验验证 |
3.3.1 原理样机实验 |
3.3.2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3.3.3 工程试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感应滤波性能研究 |
4.1 端口模型与端口方程 |
4.1.1 主电路拓扑结构 |
4.1.2 端口模型 |
4.1.3 端口方程 |
4.2 谐波传递模型及谐波抑制能力 |
4.3 基于灵敏度函数分析法评价关键参数扰动对滤波性能影响 |
4.3.1 谐波源扰动对整体滤波性能的影响 |
4.3.2 交流电网参数对整体感应滤波性能的影响 |
4.3.3 无源滤波器参数扰动对整体感应滤波性能的影响 |
4.3.4 短路阻抗参数扰动对整体感应滤波性能的影响 |
4.4 谐波抑制特性的理论分析 |
4.5 仿真与实验验证 |
4.5.1 实验平台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5.3 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潮流计算模型研究 |
5.1 正序网及正序导纳矩阵 |
5.1.1 基波下的潮流计算 |
5.1.2 谐波下的潮流计算 |
5.1.3 潮流计算的仿真结果 |
5.2 负序和零序网及节点导纳矩阵 |
5.2.1 负序及节点导纳矩阵 |
5.2.2 零序网及节点导纳矩阵 |
5.3 三相漏磁导纳矩阵模型的推导 |
5.4 仿真验证 |
5.4.1 基波下三相负荷不对称的仿真 |
5.4.2 谐波下三相负荷不平衡的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磁暂态特性与保护原理研究 |
6.1 电感矩阵推导 |
6.1.1 磁路结构分析 |
6.1.2 电感矩阵特点 |
6.1.3 有限元仿真验证 |
6.2 基于相分量法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模型 |
6.3 基于电感矩阵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保护原理 |
6.3.1 动作方程推导 |
6.3.2 动作方程的保护判据 |
6.4 仿真实例 |
6.4.1 空载合闸的励磁涌流分析 |
6.4.2 内部故障 |
6.4.3 空投内部故障 |
6.4.4 动态模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工程应用研究 |
7.1 工程样机的应用 |
7.2 工程试验验证 |
7.2.1 基波运行试验结果分析 |
7.2.2 谐波下试验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6)牵引变电所配电系统高次谐波抑制技术及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2 牵引网高次谐波抑制技术 |
2.1 高次谐波的来源与传播机理 |
2.1.1 高次谐波的来源及其特征 |
2.1.2 高次谐波的传播机理 |
2.1.3 高次谐波对低压配电系统的渗透特性 |
2.2 高次谐波的治理方案调研 |
2.2.1 通过优化牵引变流器控制减少谐波发射水平 |
2.2.2 滤波方案介绍及对比分析 |
2.2.3 二阶高通滤波器的性能指标 |
2.2.4 系统等效谐波阻抗对滤波效果影响 |
2.3 实际治理案例调研 |
2.4 本章小结 |
3 低压二阶高通滤波装置的设计 |
3.1 滤波器参数设计的需求分析 |
3.1.1 低压配电系统谐波分析 |
3.1.2 所内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
3.2 参数计算 |
3.3 器件选型与校验 |
3.4 滤波装置散热系统设计 |
3.4.1 散热系统的设计需求分析 |
3.4.2 仿真软件介绍 |
3.4.3 装置建模 |
3.4.4 网格划分 |
3.4.5 材料属性的选取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3.4.6 滤波装置流热场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 |
4.1 牵引供电系统仿真建模 |
4.1.1 外部电源 |
4.1.2 牵引变压器 |
4.1.3 牵引网 |
4.1.4 自耦(AT)变压器 |
4.1.5 牵引负荷 |
4.2 低压配电系统仿真建模 |
4.2.1 所用变压器 |
4.2.2 所内用电负荷 |
4.2.3 二阶高通滤波器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基波损耗特性 |
4.3.2 谐波抑制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5 装置开发与实测验证 |
5.1 装置开发 |
5.2 现场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新型换流变压器磁场特性的铁心损耗与绕组振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直流输电的概述 |
1.2.1 直流输电系统结构 |
1.2.2 直流输电的优缺点 |
1.3 感应滤波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1 谐波屏蔽单相牵引变压器 |
1.3.2 多功能阻抗匹配平衡牵引变压器 |
1.3.3 三相多脉动整流和换流变压器 |
1.3.4 新型换流变压器铁心损耗问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换流变压器振动问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滤波原理 |
2.1 换流变压器的特殊性问题 |
2.1.1 换流变压器绕组谐波含量高 |
2.1.2 换流变压器绝缘问题 |
2.2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滤波原理 |
2.2.1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其接线方案 |
2.2.2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12 脉动换相电压 |
2.3 新型换流变压器铁心谐波磁通的抑制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铁心损耗计算 |
3.1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仿真模型 |
3.2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绕组电流计算 |
3.2.1 未投入滤波装置的绕组电流分析 |
3.2.2 投入滤波装置的绕组电流计算 |
3.2.3 绕组电流计算波形与实测波形的对比 |
3.3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场路耦合模型 |
3.3.1 新型换流变压器的绕组布置 |
3.3.2 场路耦合模型 |
3.4 铁心损耗仿真计算分析 |
3.4.1 铁心磁场特性 |
3.4.2 铁心损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换流变压器绕组振动的研究 |
4.1 绕组电磁力分析 |
4.2 新型换流变压器绕组振动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8)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在风电场变电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工程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风力发电概况 |
1.3 风电场变电所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 |
1.4 滤波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无源滤波技术 |
1.4.2 有源滤波技术 |
1.4.3 混合滤波技术 |
1.4.4 感应滤波技术 |
1.5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某实际风电场的电能质量分析 |
2.1 引言 |
2.2 风电场谐波分析 |
2.3 风电场电压波动和闪变分析 |
2.4 风电场电压偏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工作机理 |
3.3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阻抗特性及滤波机理 |
3.4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数学模型及等值电路 |
3.4.1 数学模型 |
3.4.2 等值电路 |
3.5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滤波绕组布置及参数计算方法 |
3.5.1 滤波绕组布置 |
3.5.2 零阻抗设计 |
3.5.3 感应滤波装置的参数设计 |
3.5.4 绕组匝数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湖南省某风电场变电所的短路阻抗及滤波器参数设计 |
4.1 引言 |
4.2 变电所谐波参数计算 |
4.2.1 11OkV风电场侧谐波参数计算 |
4.2.2 35kV负载侧谐波参数计算 |
4.3 变电所变压器阻抗参数设计 |
4.3.1 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 |
4.3.2 传统三绕组变压器 |
4.4 变电所无功补偿及滤波装置参数设计 |
4.4.1 无功补偿装置参数设计 |
4.4.2 滤波装置参数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风电场满载运行时220kV侧仿真分析 |
5.2.1 谐波电流分析 |
5.2.2 谐波电压分析 |
5.2.3 功率因数分析 |
5.3 风电场欠载运行时220kV侧仿真分析 |
5.3.1 谐波电流分析 |
5.3.2 谐波电压分析 |
5.3.3 功率因数分析 |
5.4 风电场出力突变时220kV侧仿真分析 |
5.4.1 风电场出力骤降 |
5.4.2 风电场出力骤升 |
5.5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谐振抑制型低频混合滤波装置关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聚变领域低次谐波问题 |
1.1.2 聚变领域低频抑制现状 |
1.2 低频混合滤波的必要性及意义 |
1.3 混合有源滤波器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难点和特殊性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频混合滤波装置结构与原理研究 |
2.1 系统低频谐波发射传导特性 |
2.1.1 EAST电网结构 |
2.1.2 EAST电源二次谐波发射典型现象 |
2.1.3 EAST电源二次谐波传导机理 |
2.1.4 ITER谐振频率与谐波电流系数预测 |
2.2 有源滤波装置拓扑结构 |
2.2.1 APF单独使用拓扑 |
2.2.2 APF混联型拓扑 |
2.3 低频混合滤波装置基本原理 |
2.3.1 混联装置电路模型 |
2.3.2 逆变单元拓扑结构 |
2.3.3 输出滤波器拓扑结构 |
2.3.4 直流稳压单元拓扑结构 |
2.4 混联装置参数谐振特性优化 |
2.4.1 注入支路参数设计 |
2.4.2 耦合变压器参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频混合滤波装置控制方法研究 |
3.1 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
3.1.1 APF受控为电压源 |
3.1.2 APF受控为电流源 |
3.1.3 多参考复合矢量控制 |
3.2 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 |
3.2.1 根据电网谐波电流控制 |
3.2.2 根据所有无源支路电流控制 |
3.2.3 根据多参考复合矢量控制 |
3.3 控制参量'K'优化 |
3.3.1 串联滞后校正 |
3.3.2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
3.4 指定次分频无静差控制实现方式分析 |
3.4.1 传统PI控制 |
3.4.2 广义积分迭代控制 |
3.4.3 分频无静差控制 |
3.5 直流侧电压控制方案分析 |
3.5.1 交直流PI控制稳压 |
3.5.2 直流充电机四线制控制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次谐波快速检测算法研究 |
4.1 EAST磁体电源低次谐波测量评估 |
4.1.1 变流器低次谐波归集 |
4.1.2 基于多谱线插值的DFT谐波分析法 |
4.2 基于坐标变换的谐波检测算法 |
4.2.1 坐标变换的相关概念 |
4.2.2 瞬时无功理论相关概念 |
4.2.3 瞬时无功检测的局限 |
4.3 综合型谐波检测算法 |
4.3.1 改进型PR带阻环节 |
4.3.2 改进型数字带通滤波环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合滤波装置实验平台研制与试验 |
5.1 谐波源设计输入 |
5.1.1 谐波电流发射能力 |
5.1.2 非平稳信号构造 |
5.2 实验平台电网条件 |
5.3 平台试验装置 |
5.3.1 无源滤波单元 |
5.3.2 有源滤波单元 |
5.3.3 直流充电单元 |
5.3.4 数字控制单元 |
5.4 平台测试试验 |
5.4.1 谐波源试验测试 |
5.4.2 装置谐振抑制能力测试 |
5.4.3 装置谐波抑制能力测试 |
5.4.4 装置动态响应性能测试 |
5.5 混合滤波方案在EAST电源系统的应用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10)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谐波治理的意义及方法 |
1.3 课题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建模方面 |
1.3.2 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机理分析 |
1.3.3 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抑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型分布式电站建模 |
2.1 大型分布式电站典型拓扑 |
2.2 大功率分布式电站发电单元典型控制模型 |
2.3 大功率分布式电站分布式变压器及并网主变压器模型 |
2.4 大型分布式电站传输线路模型 |
2.5 大型分布式电站等效模型 |
2.5.1 单个分布式电站发电单元等效电路 |
2.5.2 单个大型分布式电站等效电路 |
2.5.3 多个分布式电站等效电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3.1 大型分布式电站仿真参数设置 |
3.2 单个大型分布式发电站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3.2.1 单个大型分布式电站某发电单元输出电流宽频域谐振带分析 |
3.2.2 单个大型分布发电站主变压器输入端总电流宽频域谐振分析 |
3.2.3 单个大型分布式发电站汇入公用电网总电流宽频域谐振分析 |
3.2.4 单个大型分布式电站主变侧电流与并网电流对比分析 |
3.3 多个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3.3.1 风电场主变输入端电流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3.3.2 风电场输入公用电网电流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3.3.3 风电场主变原边侧电流与公用电网侧电流对比分析 |
3.3.4 大型分布式电站汇入公用电网中总电流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3.3.5 单个风电场与大型分布式电站汇入公用电网中总电流对比分析 |
3.4 各谐振带生成机理分析 |
3.5 大型分布式电站输出电流仿真分析 |
3.5.1 无HAPF时单个分布式电站输出电流仿真分析 |
3.5.2 无HAPF时多个大型分布式电站输出电流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宽频域谐振抑制效用分析与验证 |
4.1 有源及无源滤波装置建模 |
4.1.1 有源电力滤波器建模 |
4.1.2 无源电力滤波装置建模 |
4.1.3 二阶高通滤波器建模 |
4.2 含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的单个分布式电站建模 |
4.3 含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的多个大型分布式电站建模 |
4.3.1 含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的大型光伏电站建模 |
4.3.2 含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的大型分布式电站建模 |
4.4 含混合式有源电力滤波装置宽频域谐振仿真分析 |
4.4.1 含HAPF时单个风电场汇入公用电网总电流宽频域谐振分析 |
4.4.2 含HAPF时大型分布式电站汇入公用电网总电流宽频域谐振分析 |
4.5 大型分布电站输出电流仿真分析 |
4.5.1 含HAPF时单个分布式电站输出电流仿真分析 |
4.5.2 含HAPF时多个大型分布式电站输出电流仿真分析 |
4.6 实验验证 |
4.6.1 低压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
4.6.2 APF简介 |
4.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110kV高压谐波滤波装置的使用及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ITER磁体电源信号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检测的应用和解决方案[D]. 张文晋.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典型冲击性负荷下电能质量混合补偿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杨阳.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D]. 王俊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基于粤北锻造厂的电能质量测试分析与问题治理的研究[D]. 邹国维.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黄肇. 湖南大学, 2019(01)
- [6]牵引变电所配电系统高次谐波抑制技术及装置研制[D]. 袁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新型换流变压器磁场特性的铁心损耗与绕组振动的研究[D]. 徐锡烽. 华侨大学, 2019(01)
- [8]四绕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在风电场变电所中的应用研究[D]. 夏秋萍. 湖南大学, 2018(01)
- [9]谐振抑制型低频混合滤波装置关健技术研究[D]. 卢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0)
- [10]大型分布式电站宽频域谐振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D]. 程石. 湖南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