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冶金公司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洲冶金火炬金属有限公司成立

株洲冶金公司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洲冶金火炬金属有限公司成立

一、株冶改制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西南证券,长城证券[1](2015)在《国资改革再造A股》文中提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作用绝不亚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堪称"二次股改"。回顾历史,英国国企私有化进程帮助英国走出了"英国病"的阴霾,GDP实际增速从滞涨期的负增长持续提升到19831988年的4%以上,失业问题得到了遏制,企业盈利得以大幅提升,股市迎来了持续20年且年复合增长率达14.65%的大牛市。我国目前A股和H股上市公司中,中央和地方持股总市值可达14.5万亿元,其中重点等待盘活的竞争型行业持股总市值达到3.9万亿元(中央企

马立明[2](2013)在《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株冶公司作为国内老牌锌冶炼企业,但随着锌冶炼行业的快速发展,产能规模的扩张,行业竞争越演越烈,经营风险增大,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获得稳定收益,加强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企业管理必做于细,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思维和逻辑,要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管理。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理论入手,以株冶公司为着眼点重点阐述了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首先论述了精细化管理文献综述,然后分析了株冶公司现状以及论述株冶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然后着重阐述了株冶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以锌系统为对象,从生产工艺控制、物质流分析、生产成本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控制,规范化公司的技术管理,使员工操作精细化;通过物质流分析掌握了生产过程中物质的流向,有利于使用过程中量的控制及利用率的提高;通过实施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掌握了生产成本的产生并制定有效节约措施;通过实施安全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公司对安全事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最后,评估了在生产过程控制、物质流控制、生产成本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取得效果。

马磊[3](2012)在《国家干预模式、产权性质与组织间网络关系 ——对2000-2010年中国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连锁董事网的形成机制为例,考察了国家是如何通过操纵产权活动而塑造商业结构的。连锁董事网是一种重要的组织间关系网络,它指的是公司的董事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兼职而形成的企业间网络。以往对连锁董事网形成机制的研究,多采取了经济效率或管理效率的视角,我们称之为连锁董事网形成机制研究的市场论流派,主要包括资源依赖理论、监督控制理论、金融控制理论、合谋理论和地理空间机制等。市场论视角的连锁董事网形成研究,基本上都忽视了制度性因素在网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对中国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制度论的新解释。我们认为,中国的连锁董事网主要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社会结构化表达。非国有企业之间可以按照市场论的逻辑来建立连锁董事关系,但国有企业之间、以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却受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历史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国家干预经济、特别是控制国有资产方面,表现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挤压式干预模式。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会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国有企业之间、以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连锁董事网形成:第一条途径是国家通过支配国有产权,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政治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之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第二条途径是国家通过支配国有产权,塑造了具有不平等市场地位的市场结构,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对第一条途径来说,政治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有助于国有企业之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两种制度安排实现的:第一,国有企业中普遍推行外部董事制度;第二,国有企业之间的领导人轮换制度。国家通过这两种制度安排来维持对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权,这导致国有企业之间连锁董事网关系的形成,可能要比非国有企业之间更频繁。国有产权属性的公司间形成连锁董事网是基于政治化的公司治理结构,非国有产权属性的公司间形成连锁董事是依据市场逻辑。由此,针对产权属性相同的公司之间连锁董事网形成,我们提出了双重分割理论来进行解释。对第二条途径来说,国家介入经济的过程,就是塑造市场结构和市场地位的过程。在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挤压式干预而支配产权的前提下,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的市场地位结构。国家所有或控制的企业受到了更多偏向性的政策支持,因而其市场地位比非国有企业要高,也更可能居于连锁董事网的核心地位。由此,针对不同产权属性的公司之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我们提出了国家干预下的市场地位理论来进行解释。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两点:一,通过考察同产权属性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机制,从经验层次检验了魏昂德(Walder)和倪志伟(Nee)分别提出的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二,通过考察跨产权性质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的形成机制,拓展了波多尼(Podolny)提出的市场地位理论。以上两点,构成了我们对中国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使用2000-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料、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企业领导人任免信息,以及知名财经网站的新闻资料,我们对上述依据制度论提出的相关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权是区分中国企业间连锁董事网形成的重要维度,受政治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国有产权属性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形成连锁董事关系;在自上而下的挤压式干预模式下,国有企业隶属的行政层级越高,受到的干预就越强,因此也就越可能形成连锁董事关系;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塑造了市场地位的不平等结构,国有产权属性的企业通常拥有更高的市场地位,因此也更可能居于连锁董事网的核心位置。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制度论的理论预测;同时,市场论依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柴景辉[4](2011)在《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与政府行为研究(1978-2010)》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金融业从自由状态走向政府管制是经历制度变迁的过程。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保持金融体系的均衡稳定并提供效率与公平。为保证利益为社会所共同享受,政府需要通过外部监管保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在真实的金融业世界中,各国政府为保持金融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对金融交易及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措施,包括制定金融法规和制度,并采取措施控制金融危机。多年以来,特别是经历了数度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及学者在是否支持金融监管的讨论方面逐渐趋于同一声音,但在如何监管,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方面,意见始终未有统一。无论学者如何争论,不论金融市场如何风云变幻,政府在金融监管方面表现出的缺乏预见性、灵活应变能力,不可否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政府行为在金融监管中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新中国金融历史与金融监管史,罕有一个国家能够如其一样,从单一的金融业态变迁到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其间,中国经历了独特的二元制经济结构的转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从无到有,国家与政府为金融业的发展谋划并实施了诸多制度移植及制度创新,开启了以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特点的金融监管之路。本文采用制度变迁理论,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以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为逻辑研究框架,以政府行为作为研究目的,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因、变化过程与内在因果关系与逻辑内涵。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是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第三章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轨迹;第四章是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及制度学习;第五章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及制度修正;第六章是综合经营萌芽下分业监管体制及制度调整;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

刘文静[5](2011)在《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回望2010年,有色行业再次经历了许多的考验与波折。由上半年欧盟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波及全球,到下半年国内通货膨胀与内需不足矛盾并存,由大宗商品成交萎缩到下半年有色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加之资源与环保的双重压力,考验着众家有色企业。株冶这个成立了五十多年的国有老企业,正面临着历史的转折点,应该何去何从?本文对竞争战略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株冶集团的宏观环境进行了PEST分析,通过采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株冶集团市场上所面临的五种竞争力量,找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进行SWOT分析理性地看待株冶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文中还对蓝海战略进行了研究,指出株冶集团目前应该选择一条低成本和差异化相结合的基本竞争战略,同时进行行业创新。本文重点阐述了株冶集团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所选择的战略,对株冶集团的竞争战略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并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步骤与控制方法,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力图在研究提升株冶集团市场竞争力战略的同时,将之打造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冶炼企业。最后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冶金行业乃至同类型的大型国营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罗贱生[6](2011)在《株冶集团锌及锌合金业务中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国内锌冶炼能力的不断增加,锌精矿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供应日趋紧张,株冶集团没有矿山作依托,在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关系越来越重要,客户资源也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客户关系管理成为株冶集团在行业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对公司的锌及锌基合金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公司在CRM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意识态度、客户关系、营销团队、营销渠道以及应用效率方面许多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对公司进行CRM系统设计。CRM系统设计以界面层、功能层、支持层的逻辑结构展开,主要呈现CRM系统的组成结构,简化了CRM系统软件能够解决的细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株冶的CRM系统运行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准备、提高数据规模和质量、购买软件、建立CRM队伍以及做好评估,第二阶段的重点工作是服务人员培训和CRM决策评价。最后指出株冶集团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条件基础,并提出了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本文的参考价值在于为加强株冶集团的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势力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提高的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实施策略。

周王华[7](2010)在《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盈利模式对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企业必须拥有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流资源、操作灵活的组织结构外,还必须具有自身特色的盈利模式。任何一个企业从成立之日起,都会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因此,结合盈利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某一个公司开展对盈利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采用SWOT、价值链、“微笑曲线”和盈利能力等理论分析工具对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模式这一课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株冶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对株冶集团公司的竞争力和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株冶集团公司的盈利现状以及现有盈利模式的贡献和不足,对同行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同行业中6家上市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了比较;再次是对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公司盈利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改进措施和实施保障措施。

朱永祥[8](2010)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株治集团公司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的完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形成低资本投入,低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物,高生产效率和延伸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并于2005年确立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株冶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本文以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集团生产运营管理为研究对象,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对株冶的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株冶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株冶集团的生产现状,找到适合株冶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提出了株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建立铅锌联合冶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围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对株冶集团生产运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方案和改进措施,最后,提出了为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株冶在生产运营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程前[9](2010)在《我国矿业创新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的分析方法,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和我国矿业企业融资方式的巨大变化,结合我国矿业融资的具体情况,对矿业企业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矿业投融资资本市场体系,但我国矿业资本市场仍存在结构性缺陷,矿业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也不合理,且中介机构缺乏,融资方式单一。本文针对我国传统矿业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讨论资本市场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综述了中国资本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中国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融资进行了论述和剖析。本着借鉴先进的国际矿业融资模式对我国矿业融资进行融资模式创新的目的,文章对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了近年来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额不断增加、上市矿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矿业公司上市数量比重不断增加、矿业资本市场的融资呈多元化等融资现状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对我国的借鉴作用。论文最后对项目融资、中小矿业集合债券融资、二板市场创新性融资等创新性融资模式作了论述,通过案例和可行性分析,总结了矿业融资创新的几种模式或方法。提出:项目融资作为创新性融资模式,能有利地规避和分担风险,为项目参与诸方带来很大利益,而且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项目发起人也是项目购买者的情况下,因为更容易达成协议,还能避免一般项目融资高融资成本;在融资难是遏制我国中小矿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瓶颈的情形下,必须采取创新性的融资模式,扩大我国中小矿业企业融资渠道,在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成功发行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进行中小矿业企业的集合债券融资创新,应不失为明智之举;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还刚刚起步,市场结构还十分不合理,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专门的矿业板块,因此,应根据矿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适用于矿业企业的上市条件,以创新性地拓宽中小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型矿业企业的融资渠道;私募股权作为一种灵活的创新融资方式,对我国矿业企业融资有较强的适用性,西部矿业私募股权融资成功上市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我国应对私募股权融资过程中因外部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加强监管,并延长私募股权上市前持有股权的期限和上市后所持股份的流通限制期限,以抑制投机,良性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实现矿业的融资规模创新。

吴秀波[10](2008)在《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双重上市又称为跨境交叉上市,是指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境内外两地(或以上)市场挂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机制。对于一家准备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大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需求巨大,势必对市场带来压力,选择在一个还是在多个金融市场融资值得考虑;在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选择在现有的市场再融资还是到异地市场再融资同样值得考虑。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股票双重上市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有学者质疑双重上市的绩效,但是主流的观点仍认为跨境双重上市存在诸多优点。自从1993年8月27日青岛啤酒(H股)返回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并挂牌上市以来,公司的股票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交易所双重上市的现象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8月底,同时在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双重上市的中国公司共有56家。可以合理预计,未来采取双重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当前,在双重上市的股票发行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发行次序安排。从中国现有情况看,实现双重上市机制的发行次序包括:(1)“先H后A”模式;(2)“先A后H”模式;(3)“A+H同步发行”的模式。分析它们的差异,为今后的发行上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回归A股发行模式。中国海外上市兵团规模庞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上市公司将回归A股市场。尽管大型H股公司已经回归A股市场,但是红筹股公司还没有成功回归的案例。对H股回归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很有必要。回归的发行模式包括:(1)直接在A股市场IPO;(2)换股吸收合并现有A股公司;(3)中国联通模式;(4)创设中国存托凭证(CDR)。每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海外上市公司应采取何种发行模式最好?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有序开放,并将最终建成国际知名资本市场,外国公司也会来A股市场发行上市,海外上市公司成功回归的经验会给它们带来帮助。第三,实现双重上市的监管合作。长期来看,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最终走向融合。但是在现阶段,内地与香港在新股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地的监管竞争将导致“相互降低监管标准”(race down the bottom),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利。采取让公司双重上市的方式有助于缓解矛盾,而内地与香港应如何开展监管合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研究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海外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模式选择,对红筹股公司的回归提供解决方案,协调两地与香港之间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章全球双重上市的现状与文献综述。早期的文献主要关注双重上市的股价反应,认为双重上市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提高股价、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扩大投资者基础。近期的文献则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察,认为双重上市可以提供法律绑定效应、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借助外国资本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督等等。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则包括溢出效应和分流效应,但是难以确定净效应。第三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H股回归经历折射了双重上市政策的摇摆不定,社会各界对双重上市缺乏理性思考。现有的关于双重上市公司业绩的研究并不全面。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双重上市是企业的市场选择之一。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可解决企业再融资问题、股权分置问题,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做大做强。实证结果表明,H股公司的回归平抑了A股市场的泡沫。第四章沪港公司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内地公司赴香港发行上市包括H股模式和红筹股模式,具体选择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与上市地同期发行的新股相比,并不存在整体压低内地公司发行价问题。香港上市在解决生产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存在牺牲境内投资者利益、主要惠及境外机构等等问题。由于内地大小非问题严重,因此赴香港发行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发行地。第五章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先H后A”模式主要适用于现有存量海外公司的回归;A+H同步发行由于存在较多的协调问题,尽管有两个成功发行的案例,将来难以成为主流模式:内地上市公司有再融资的需要,而大量限售股解禁后,市场可能会有较长的低迷期,“先A后H”应该是今后主流的发行模式。第六章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与换股吸收模式相比,采取IPO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熊市环境IPO不可行、难以解决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等。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的优点包括实现A股市场上市、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缓解合并所需融资压力、获得协同效应等;缺点则包括合并成本不确定、失去现金融资的好机会、复杂的审批程序等等。换股吸收合并的基本原则是双方股东的财富不能因为换股而减少,介绍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的成功案例。第七章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一直是市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回归模式有三种:直接IPO、联通模式、CDR模式。采取IPO方式回归的优点是配套政策措施较少,缺点则是存在存量或增量发行争论、发行主体法律资格障碍等,上述缺陷都可以克服,目前管理层迟迟未能批准红筹回归的原因在于担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太快以及如何协调香港利益问题。联通模式需要国务院特批,并无推广价值。创设CDR实现红筹公司回归的时机已经成熟,与其让投资者到境外去投资,不如主动创设一些新的投资工具如CDR,使投资者在境内就可以买到境外公司的股票,而且可以避开IPO模式存在的法律障碍、存量与增量之争,有效协调内地与香港市场方面的利益。第八章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两地关于H股和红筹股实施监管合作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现阶段新的问题包括红筹股公司回归问题、两地关于上市资源的争夺问题、两地关于跨境发行股价操纵问题、资金的跨境灰色流动问题、股票发行中的股票面值问题、大股东跨境套现问题等等。应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两地发行上市监管合作。第九章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株冶改制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株冶改制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锌冶炼现状
        1.1.2 金融危机对株冶公司的影响
        1.1.3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2 国内外精细化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2 精细化管理概论
    2.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2.1.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1.2 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与原则
    2.2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要点
        2.2.1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2.2 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2.2.3 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2.2.4 精细化管理的优越性
3 株冶公司现状分析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1 株冶公司简介及管理现状
        3.1.1 株冶公司简介
        3.1.2 株冶公司现存问题分析
        3.1.3 株冶公司锌系统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3.2 株冶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3.2.1 公司管理文化建设的需要
        3.2.2 差异化竞争力增强的需要
        3.2.3 战略转型的需要
        3.2.4 盈利能力提升的需要
4 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
    4.1 生产工艺控制精细化
        4.1.1 控制原辅材料质量
        4.1.2 优化生产工艺
        4.1.3 均衡化过程控制
        4.1.4 强化设备预防维修
    4.2 物质流控制精细化
        4.2.1 物质流分析方法
        4.2.2 量化水质水量管理
        4.2.3 精益化技术指标管理
    4.3 生产成本管理精细化
        4.3.1 严格化采购管理
        4.3.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4.3.3 深化现场管理
        4.3.4 细化浪费管理
    4.4 安全管理精细化
        4.4.1 工作现场的分析
        4.4.2 引发事故要素的分析
        4.4.3 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4.4.4 安全健康教育培训
    4.5 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4.5.1 完善岗位职责体系
        4.5.2 建立可视化目标管理体系
        4.5.3 优化考评体系
        4.5.4 严格应用考评结果
5 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
    5.1 生产工艺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1.1 员工素质
        5.1.2 产量质量
    5.2 物质流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2.1 废水排放量
        5.2.2 锌直收率指标
    5.3 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3.1 全员劳动生产率
        5.3.2 现场环境状况
    5.4 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5.4.1 员工安全意识
        5.4.2 安全事故率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家干预模式、产权性质与组织间网络关系 ——对2000-2010年中国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连锁董事网形成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组织间关系网络形成的一般性理论
        一、组织间网络关系
        二、组织间网络形成的一般性理论
        三、制度性因素与组织间网络形成
    第二节 连锁董事网、公司行为-绩效与精英凝聚
        一、作为组织间关系的连锁董事网
        二、内部董事、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关联董事与连锁董事的概念辨析
        三、连锁董事网与公司行为、公司绩效
        四、连锁董事网与阶级/精英凝聚
    第三节 连锁董事网关系形成的市场论
        一、英文文献中的连锁董事网形成的研究
        二、中国国内的连锁董事网研究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一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产权、政治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双重分割理论
        一、产权和国有产权的概念
        二、国有产权和连锁董事网的形成
        三、政治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四、总结:双重分割理论
    第二节 财税改革、国企改革与自上而下的挤压式干预
        一、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财税改革与地方政府行为
        三、国有企业改革
        四、总结:自上而下的挤压式干预与连锁董事网的形成
    第三节 市场地位与跨产权的连锁董事网
        一、市场地位理论
        二、国家挤压式干预下的市场地位理论
        三、总结:挤压式干预下的市场地位与连锁董事网的形成
    第二章注释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资料来源
    第二节 变量和测量
        一、个体层次变量的测量
        二、网络层次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 资料的描述
    第三章注释
第四章 双重分割与同产权连锁董事网的形成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同产权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假设
        二、市场论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方法与模型
        一、方法
        二、模型
    第三节 分析结果
        一、第一个因变量的分析结果
        二、第二个因变量的分析结果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注释
第五章 市场地位与跨产权连锁董事网的形成
    第一节 研究假设
        一、跨产权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假设
        二、市场论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方法与模型
        一、方法
        二、模型
    第三节 分析结果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注释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与政府行为研究(1978-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3.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与经验法
        1.4.2 归纳与演绎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方法
    1.5 创新点与缺陷处
        1.5.1 创新点
        1.5.2 缺陷处
第2章 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2.1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变迁
        2.1.2 制度变迁方式与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
        2.1.3 路径依赖及变迁时滞
        2.1.4 制度自我强化
    2.2 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
        2.2.1 制度变迁发生的条件
        2.2.2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
        2.2.3 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
    2.3 制度变迁的组织与学习
        2.3.1 学习机制与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动力
        2.3.2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学习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历史演变及政府行为动因分析
    3.1 金融监管理论
        3.1.1 金融监管及目标、模式
        3.1.2 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监管模式
        3.1.3 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及监管模式分析
        3.1.4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3.1.5 金融监管成本—收益分析
        3.1.6 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
    3.2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轨迹与概述
    3.3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动因分析
    3.4 监管体制与政治制度的依存关系及政府行为的表现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与制度学习(1978-1992 年)
    4.1 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的制度安排
        4.1.1 混业经营的历史背景
        4.1.2 集中监管的历史背景
        4.1.3 集中监管的制度选择
        4.1.4 混业经营的发展与集中监管体制的建立
    4.2 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监管体制的探索
        4.2.1 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权限不足与监管缺位
        4.2.2 混业经营、集中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4.2.3 混业经营、集中监管的制度借鉴与制度试错
    4.3 混业经营的制度移植与改革成本
        4.3.1 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体制的制度试错
        4.3.2 集中监管体制变革的政府思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及制度修正(1993 年-2003 年)
    5.1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分业监管体制
        5.1.1 分业经营模式
        5.1.2 国际分业监管模式
        5.1.3 中国分业监管体制的制度背景
        5.1.4 中国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与发展
        5.1.5 分业监管时期金融业的法律规范
    5.2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
        5.2.1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中国银行业与信托业
        5.2.2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中国证券业
        5.2.3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中国保险业
        5.2.4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
    5.3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成本—效益分析
        5.3.1 分业监管成本与监管实效性
        5.3.2 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正式规则出台
        5.3.3 监管体制下的金融腐败与效率损失
    5.4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适应与制度错位
        5.4.1 金融市场的监管失控与金融案件
        5.4.2 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政府的行政行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经营萌芽下分业监管体制与制度调整(2003 年以后)
    6.1 综合经营萌芽下金融监管的制度选择
        6.1.1 分业监管体制正式确立的国际背景
        6.1.2 中国金融业融入国际市场的制度安排与动因
        6.1.3 综合经营萌芽下的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6.2 综合经营及金融分业监管的国际对比
        6.2.1 综合经营的概念
        6.2.2 综合经营的国际化演进
        6.2.3 综合经营的表现与特征
    6.3 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制度选择
        6.3.1 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途径与特点
        6.3.2 金融控股集团的实践与探索
    6.4 综合经营萌芽下分业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6.4.1 综合经营的监管成本
        6.4.2 综合经营的收益分析
    6.5 综合经营下制度调整的理论思考
        6.5.1 分业监管的制度刚性与路径依赖
        6.5.2 金融监管制度调整及综合经营的行政助推
        6.5.3 政府监管行为的调整与自我强化
        6.5.4 监管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6.5.5 社会成本与政府风险
        6.5.6 制度调整与政府行为自我强化预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演进的结论与启示
    7.1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方式与监管模式
    7.2 中国金融监管变迁过程中政府行为特征
    7.3 监管体制变迁中政府监管行为的模式选择
    7.4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政府学习行为分析
    7.5 金融改革的成本与政府行为自我强化
    7.6 金融法治化与正式规则的演化
    7.7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前景分析
    7.8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7.9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相关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的内涵
    2.2 竞争战略概述
        2.2.1 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条件
        2.2.2 竞争优势的分析
        2.2.3 基本的竞争战略
        2.2.4 蓝海战略
    2.3 竞争战略管理研究过程
        2.3.1 竞争战略制定过程
        2.3.2 企业竞争战略的执行
        2.3.3 企业竞争战略控制
        2.3.4 企业竞争战略的修订
第3章 株冶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企业发展的概况
    3.2 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现状
        3.3.2 未来行业变化趋势
        3.3.3 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
    3.4 内部环境分析
        3.4.1 企业特点
        3.4.2 核心竞争力分析
        3.4.3 目前面临的挑战
    3.5 SWOT分析
        3.5.1 优势分析
        3.5.2 劣势分析
        3.5.3 外部机会
        3.5.4 外部威胁
        3.5.5 SWOT战略组合
第4章 株冶集团竞争战略设计
    4.1 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1 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
        4.1.2 竞争战略的五个基本原则
    4.2 竞争战略的选择
    4.3 竞争战略设计
        4.3.1 降低产品成本
        4.3.2 加大产品差异化程度
        4.3.3 开发高新材料,拓展蓝海
第5章 株冶集团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5.1.1 加强自有资源获得能力
        5.1.2 升级基础工艺,实现低碳、清洁生产
        5.1.3 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新产品
        5.1.4 完成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的转变
    5.2 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2.1 优化组织结构
        5.2.2 增强融资能力
        5.2.3 科研开发保障
        5.2.4 信息化建设
        5.2.5 风控系统建设
        5.2.6 人才队伍建设
        5.2.7 企业文化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株冶集团锌及锌合金业务中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1.1 CRM历史衍变
        2.1.2 CRM概念
        2.1.3 CRM功能模块
    2.2 关系营销理论
    2.3 客户生命周期及其价值理论
    2.4 客户智能与客户知识
第3章 株冶锌及锌合金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概况
    3.2 公司锌产品情况
    3.3 公司营销情况
        3.3.1 营销组织结构
        3.3.2 营销模式
    3.4 公司锌产品客户情况及客户关系
        3.4.1 客户的资产性质和信誉情况
        3.4.2 客户采用公司锌及锌合金主要用途
        3.4.3 客户关系
    3.5 公司在CRM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3.5.1 意识态度
        3.5.2 客户关系
        3.5.3 营销团队
        3.5.4 营销渠道
        3.5.5 应用效率
第4章 株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目标及应用
        4.1.1 系统目标
        4.1.2 系统应用
    4.2 设计原则
    4.3 株冶CRM系统结构设计
        4.3.1 界面层
        4.3.2 功能层
        4.3.3 支持层
        4.3.4 CRM系统结构
    4.4 株冶CRM系统运行阶段分析
        4.4.1 接触市场阶段
        4.4.2 向客户反馈阶段
第5章 株冶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
    5.1 株冶CRM的实施条件
    5.2 株冶CRM的实施策略
    5.3 株冶CRM的实施保障及预期效果
        5.3.1 株冶CRM的实施保障
        5.3.2 株冶CRM实施的预期效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7)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盈利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
        2.1.1 价值链理论
        2.1.2 微笑曲线
    2.2 盈利模式的内涵和种类
        2.2.1 盈利模式的内涵
        2.2.2 盈利模式的种类
    2.3 盈利模式的特点和价值创造环
        2.3.1 盈利模式的特点
        2.3.2 盈利模式的价值创造环
    2.4 盈利模式改进的基元和出发点
        2.4.1 盈利模式改进的基元
        2.4.2 盈利模式改进设计的出发点
第3章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模式
    3.1 株冶集团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1 株冶集团公司概况
        3.1.2 株冶集团公司组织结构
        3.1.3 株冶集团公司战略规划概述
    3.2 株冶集团公司竞争力分析
        3.2.1 株冶集团公司竞争优势
        3.2.2 株冶集团公司竞争劣势
        3.2.3 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
    3.3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与同行业企业盈利模式比较
        3.3.1 株冶集团公司现有盈利模式
        3.3.2 同行业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3.4 株冶集团公司现有盈利模式分析
        3.4.1 株冶集团公司现有盈利模式的贡献
        3.4.2 株冶集团公司现有盈利模式的不足
第4章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的改进设计
    4.1 株冶集团公司现有盈利模式改进的必要性
        4.1.1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障碍
        4.1.2 环境变化需要株冶盈利模式做出相应变革
    4.2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改进的可行性
        4.2.1 株冶集团公司有明显的产品品牌优势
        4.2.2 株冶集团公司有较完备的科研体系
        4.2.3 株冶集团公司实现了一些服务业的探索
    4.3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改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4.3.1 盈利模式改进设计的基本原则
        4.3.2 株冶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基本思路
    4.4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改进措施
        4.4.1 株冶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
        4.4.2 深度开发和经营人才资源
        4.4.3 依托科研体系实现技术服务
        4.4.4 发挥品牌优势实现品牌经营
        4.4.5 建立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内外部服务网络体系
    4.5 株冶集团公司改进后的盈利模式优点分析
第5章 株冶集团公司盈利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5.1 争取全方位的支持
        5.1.1 获得公司高层的支持
        5.1.2 寻求科研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的支持
        5.1.3 赢得普通员工的支持
    5.2 营造以服务理念为导向的企业营销文化
    5.3 加强盈利模式方面的知识培训
    5.4 建立健全战略转型的体系文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家上市企业财务数据比较
致谢

(8)循环经济模式下株治集团公司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概念和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1.3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
    2.2 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基本理论
        2.2.1 生产运营管理的职能
        2.2.2 新型的生产方式
    2.3 循环经济理念对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 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株冶公司简介
    3.2 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现状
        3.2.1 株冶生产工艺简介
        3.2.2 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的组织结构
        3.2.3 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现状
    3.3 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生产运营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3.3.2 生产运营管理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3.3.3 生产工艺的缺陷
        3.3.4 组织结构不协调
        3.3.5 生产运营信息管理落后
        3.3.6 存在重大安全环保隐患
第四章 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的完善
    4.1 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的原则
    4.2 循环经济模式下生产运营管理理念的完善思路
    4.3 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工艺的完善思路
        4.3.1 优化锌系统生产运营管理
        4.3.2 加大铅生产渣料的处理
        4.3.3 提高铅锌系统有价会属的综合回收和利用
        4.3.4 推进能源转换和梯级利用
    4.4 循环经济模式下生产运营管理指标体系的完善思路
    4.5 实现重金属废水资源化
第五章 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调整组织结构,整合业务流程
        5.1.1 提高生产技术部的级别和权威
        5.1.2 优化物流管理
    5.2 加强循环经济模式下生产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5.2.1 加强循环经济模式下规章制度建设
        5.2.2 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生产运营管理实时化信息系统
    5.3 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模式下生产调度管理
    5.4 建立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我国矿业创新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中国传统矿业融资方式
    2.1 矿业企业融资模式发展历程
    2.2 矿业企业债权融资分析
        2.2.1 债权融资概念与理论分析
        2.2.2 我国矿业企业债权融资分析
    2.3 矿业企业股权融资分析
        2.3.1 股权融资概念与理论分析
        2.3.2 我国矿业企业股权融资分析
    2.4 我国矿业企业采用传统融资方式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3章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
    3.1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概述
    3.2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变化与趋势
        3.2.1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变化
        3.2.2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发展趋势
    3.3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
    3.4 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融资借鉴
第4章中国矿业资本市场与矿业融资
    4.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4.1.1 资本市场的概念
        4.1.2 资本市场的功能
        4.1.3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4.1.4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4.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4.3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融资
    4.4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中国矿业企业创新融资模式选择
    5.1 项目融资
        5.1.1 项目融资的定义
        5.1.2 项目融资的特征及对我国矿业融资的适用性
        5.1.3 项目融资模式
        5.1.4 项目融资的运作流程
        5.1.5 项目融资创新案例——湖北圣**硫铁矿开发项目
    5.2 集合债券融资——中小矿业企业的创新融资模式选择
        5.2.1 中小矿业企业的界定与我国中小矿业企业数量
        5.2.2 中小矿业企业融资困境
        5.2.3 中小矿业企业创新融资模式——集合债券融资
    5.3 深化创业板市场,拓宽融资创新渠道
        5.3.1 世界创业板市场概述
        5.3.2 我国创业板市场深化发展与创新矿业融资模式
    5.4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实现矿业融资规模创新
        5.4.1 私募股权投资概述
        5.4.2 我国矿业企业私募股权融资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
致谢
附录

(10)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双重上市现象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现状与相关文献的综述
    2.1 全球双重上市行为蓬勃发展
        2.1.1 时代背景
        2.1.2 跨境交叉上市的表现
    2.2 双重上市动因文献综述
        2.2.1 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关注双重上市动因
        2.2.2 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双重上市动因
        2.2.3 双重上市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2.2.4 对海外关于双重上市研究的小结
    2.3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文献回顾
        2.3.1 关于A+H双重上市问题的研究
        2.3.2 对境内公司赴海外上市发行利益争论
        2.3.3 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带来的负面影响
        2.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3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上)
    3.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
        3.1.1 相关博弈规则
        3.1.2 仅允许在国内单一交易所发行情形
        3.1.3 仅能选择一家交易所发行情形
        3.1.4 允许在两个交易所双重上市情形
        3.1.5 小结
    3.2 双重上市政策摇摆不定——以H股公司回归政策演变为例
    3.3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绩效评价困难
        3.3.1 对双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全面
        3.3.2 沪港双重上市行为并非市场选择结果
        3.3.3 境外研究方法不能简单照搬
    3.4 海归公司IPO平抑了A股市场泡沫
        3.4.1 2007年新股发行情况
        3.4.2 回归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分析
        3.4.3 回归A股上市首日收益率分析
        3.4.4 小结
    3.5 双重上市对A股市场主体的影响
        3.5.1 回归A股给公司本身带来的影响
        3.5.2 回归A股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影响
4 公司沪港双重上市的理性分析(下)
    4.1 赴香港上市模式的选择
        4.1.1 海外上市模式
        4.1.2 赴香港上市的模式选择
    4.2 对大型国企香港上市发行定价合理性的考察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对发行定价的实证分析比较
        4.2.3 小结
    4.3 内地企业香港发行上市带来的影响
        4.3.1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取得的成绩
        4.3.2 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上市存在的问题
        4.3.3 修订发行制度安排,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
    4.4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再融资
        4.4.1 A股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依旧
        4.4.2 内地市场融资功能有限
        4.4.3 A股面临规模巨大的限售股全流通问题
        4.4.4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理论基础
        4.4.5 大小非减持套现的现实基础
        4.4.6 现行缓解大小非的政策效果不大
        4.4.7 双重上市——探索部分限售股香港减持的可行性
        4.4.8 A股限售股香港发行模式设计
        4.4.9 转H股是否涉及支付对价问题
        4.4.10 小结
5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次序选择
    5.1 先H后A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缺少定价权造成净权益向境外投资者转移
        5.1.2 H股发行量普遍高于A股
        5.1.3 后续募资基本在A股市场进行
        5.1.4 大盘股回归时的市场压力分析
        5.1.5 过高的A/H价差造成不稳定因素
    5.2 A+H同步发行模式分析
        5.2.1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优点
        5.2.2 境内外同步发行的问题及协调
        5.2.3 境内外同步发行对定价的影响
        5.2.4 A+H同步发行难以成为未来主流发行模式
    5.3 先A后H发行模式分析
        5.3.1 先A后H发行模式的优点
        5.3.2 先A后H发行模式的缺点
        5.3.3 先A后H发行模式前景可期
        5.3.4 从案例看采取"先A后H"发行模式应注意问题
6 IPO模式与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比较
    6.1 回归采用IPO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
        6.1.1 在市场不景气时大盘股面临发行风险
        6.1.2 因避免同业竞争而需要整合
    6.2 回归A股发行创新模式: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
        6.2.1 换股合并风行世界
        6.2.2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含义
        6.2.3 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6.2.4 跨市场换股合并模式的负面影响
    6.3 公司跨市场换股吸收合并的原则和实践
        6.3.1 遵循合并双方股东财富不因合并而减少的原则
        6.3.2 潍柴动力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案评析
        6.3.3 中国铝业换股吸收合并方案评析
7 实现红筹回归的发行模式创新研究
    7.1 IPO模式及前景
        7.1.1 IPO模式的优缺点
        7.1.2 相关监管部门欢迎IPO模式
        7.1.3 法律、技术障碍可以突破
        7.1.4 回归受阻的真正原因
    7.2 联通模式评析
        7.2.1 中国联通两地上市概况
        7.2.2 联通模式的优点评析
        7.2.3 联通模式的缺点评析
        7.2.4 联通模式的变种
    7.3 创设CDR实现红筹股公司的回归
        7.3.1 存托凭证的功能与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7.3.2 CDR的推出对市场参与方都是有利的
        7.3.3 CDR的设计
        7.3.4 对几个问题的考虑
8 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问题
    8.1 证券监管合作不能适应双重上市发展需要
        8.1.1 监管合作不适应两地证券市场进一步接轨问题
        8.1.2 如何处理回归A股市场的红筹股及H股面值问题
        8.1.3 如何看待双重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的跨市场套利
    8.2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发行监管合作的途径
        8.2.1 确立证券发行监管合作的目标
        8.2.2 确立证券合作监管的原则
        8.2.3 借鉴欧盟成功经验,完善发行监管合作制度
        8.2.4 具体问题磋商解决
9 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沪港双重上市应定位为市场选择行为
        9.1.1 限制性融资政策是"双刃剑"
        9.1.2 是否双重上市应由市场进行选择
        9.1.3 双重上市现象长期存在
    9.2 沪港双重上市公司数量会增加
        9.2.1 更多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回归A股市场
        9.2.2 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需要赴香港上市融资
    9.3 完善沪港双重上市行为的发行政策
        9.3.1 确立双重上市的监管原则
        9.3.2 改革内地新股发行制度
        9.3.3 鼓励采取多种发行模式实现沪港双重上市
        9.3.4 加强境内投资者保护力度
        9.3.5 加强沪港双重上市的发行监管合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四、株冶改制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资改革再造A股[J]. 西南证券,长城证券. 资本市场, 2015(02)
  • [2]株冶公司锌系统精细化管理研究[D]. 马立明. 中南大学, 2013(03)
  • [3]国家干预模式、产权性质与组织间网络关系 ——对2000-2010年中国连锁董事网形成的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D]. 马磊. 复旦大学, 2012(02)
  • [4]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与政府行为研究(1978-2010)[D]. 柴景辉. 辽宁大学, 2011(06)
  • [5]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文静. 中南大学, 2011(01)
  • [6]株冶集团锌及锌合金业务中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罗贱生. 中南大学, 2011(01)
  • [7]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模式研究[D]. 周王华. 中南大学, 2010(02)
  • [8]循环经济模式下株治集团公司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的完善研究[D]. 朱永祥. 中南大学, 2010(03)
  • [9]我国矿业创新融资模式研究[D]. 程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沪港双重上市公司的发行问题研究[D]. 吴秀波. 复旦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株洲冶金公司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湖南株洲冶金火炬金属有限公司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