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部和西部主要烃源岩生烃史

柴达木盆地北部和西部主要烃源岩生烃史

一、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论文文献综述)

易立[1](2020)在《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唯一发现规模储量并建成大型油气田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但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尚未开展深入分析。因此,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不仅能够推动隆升控盆控藏新认识,丰富高原型盆地石油地质理论,而且有助于高原盆地的油气勘探。本文运用盆地分析、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形成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科学问题,总结成盆、成烃、成藏规律,从青藏高原隆升特征研究其对柴达木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探索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具“双阶段性”、“三中心迁移性”及“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性”的“三性”特征。通过研究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建立了新生代早期局部分散小断陷-晚期统一开阔大拗陷的“双阶段”演化模式;通过对比不同拗陷沉积构造特征,提出盆地新生代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咸化湖盆中心的差异演化和规律迁移特征;提出“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是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显着特点;指出柴达木盆地演化特征是受到青藏高原“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的隆升机制的控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决定性因素。“晚生”:高原隆升导致盆地地壳缩短增厚,地幔烘烤减弱与冷却事件的发生引起地温梯度降低,拖缓了烃源岩的热演化,造成了生烃滞后;“晚圈”:高原隆升晚期强烈的特性,造成盆地众多大型晚期构造带的发育,而隆升的阶段性造成早期构造最终由晚期构造调整定型。新近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导致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的不同类型构造圈闭形成或定型晚;“晚运”:高原晚期强烈隆升引起的构造运动,不仅有助于形成新的晚期断层,还可引起部分先成断层晚期活动,这些断层是有效的晚期运移通道,同时晚期强烈挤压产生的异常高压也为晚期高效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正是青藏高原隆升控制下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柴达木盆地油气的晚期成藏特性。通过剖析昆北、英雄岭、东坪及涩北四个亿吨级大油气区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构建了昆北地区“同生构造-晚期定型-断阶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英雄岭地区“构造多期叠加-断层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东坪-尖顶山地区“早晚构造叠加-断裂直通输导-晚期复式成藏”、台南-涩北地区“晚期构造-晚期生烃-自生自储-晚期成藏”四种晚期成藏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潜山分类新方案并提出了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将盆地潜山分为逆冲断控型、走滑断控型、古地貌型和复合型4大类,并根据控山断裂性质,按照先生、同生和后生进一步将潜山划分为11种亚类;将潜山构造带划分为逆冲断裂控制型(断控型)、古隆起控制型(隆控型)和逆冲断裂与古隆起复合控制型(断隆共控型)3种类型;建立了“断-隆-凹”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指出冷湖和大风山地区是潜山领域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刘大鹏[2](2020)在《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东部石炭系致密砂岩气地质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被认为具有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较大潜力。本文利用青德参1井、青德地1井的岩心和周缘露头的剖面资料,系统研究石炭系地层特征、岩石组合和沉积相展布特征,针对致密砂岩气开展石油地质评价,取得相关认识。德令哈坳陷石炭系主要有12类岩石组合,其中利于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主要为城墙沟组的粉砂岩-泥岩组合,克鲁克组的粉砂岩-生屑灰岩组合,以及扎布萨尕秀组的灰岩-细砂岩组合。钻井岩心测试数据表明克鲁克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有机质,以生气为主,热演化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能够为致密砂岩气藏提供烃源供应。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次之。克鲁克组砂岩孔隙发育,孔隙连通性差。致密砂岩储层与烃源岩呈薄层状叠置发育,易被生烃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溶蚀改造,有利于天然气的吸附。克鲁克组泥岩的突破压力和泥地比等参数均显示较好的封闭能力。研究区石炭系内部发育三种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其中存在于克鲁克组及城墙沟组内的组合类型最有利于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出了青德参1井油气运聚演化模式。

石亚军,杨少勇,郭佳佳,马新民,孙秀建,徐丽,邹开真,田光荣[3](2020)在《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成矿(藏)条件及有利区带》文中认为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一直存有争议,且勘探程度低.目前,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和不断深入,深层(4 000 m以下)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也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深层能否发育有效储层和改造型盆地深层油气能否规模聚集两大科学问题,创新储层的成储机制判识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信息判定方法,构建了深层储层成储模式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而优选出英西—英中—英东构造带、南翼山构造带、大风山构造带、碱山构造带、鄂博梁构造带、冷湖构造带、鸭湖构造带等未来深层勘探的7个有利区带.研究发现:1)柴达木盆地4 000 m以下碳酸盐岩具有三元成储机理,形成纳米至毫米级储集空间,孔隙度介于6%~15%,碎屑岩和基岩具有多因素保孔的成储机理,碎屑岩6 000 m以下孔隙度介于9%~15%,甚至超15%,基岩储层孔隙度普遍处在2%~8%之间,揭示了深埋条件具备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2)受烃源岩生排烃和晚期构造运动控制,柴达木盆地深层普遍具有近源早成优保的成藏特征,其中西部坳陷区普遍为盐下源内源储一体大面积成藏、阿尔金斜坡带凹中隆为侧接式多层系成藏、北缘块断带晚期构造深层则为早成早聚原生成藏,晚期构造改造下深层仍整体具备形成大中规模油气藏的条件.

李宗星,彭博,马寅生,胡俊杰,魏小洁,马立成,方欣欣,杨元元,刘奎[4](2019)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最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评价其资源潜力,为该区寻找油气战略接替区提供科学依据。以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为主要目标,通过调查和研究,首次获得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流,在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新层系油气方面取得重要发现;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快速埋藏期、稳定期与强烈抬升剥蚀期,新生代以来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存在着差异;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存在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该区构造运动控制;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趋势,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调查分析表明,新层系石炭系油气条件良好,资源前景广阔,是柴达木盆地下一步勘探的接替层系。

王利,李宗星,刘成林,彭博,胡俊杰,彭新发,刘乐[5](2019)在《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文中指出德令哈坳陷是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具有勘探前景的地区。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了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结合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德令哈坳陷内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晚石炭世、中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为快速埋藏期,早二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为稳定期,晚三叠世末—晚侏罗世、始新世末—中新世、中新世末以来为强烈抬升剥蚀期,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新生代以来存在着差异;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晚古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特征。

王利[6](2019)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石炭系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层系,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残余厚度大,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前景,开展油气资源评价是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针对石炭系烃源岩发育机制、主控因素及空间分布研究需要精细刻画,地史、热史与油气生成及运聚史需要深入研究,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需要由点及面的深入扩展等科学问题,开展油气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本次研究开展了野外地质剖面调查和采样、钻井岩心描述和采样以及室内分析测试,以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开展烃源岩成因及类型、烃源岩评价、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在岩相古地理划分和有机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有机相进行了划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主要发育滨岸潮坪-泻湖有机相(Ⅰ)、滨岸沼泽有机相(Ⅱ)、开阔台地有机相1(Ⅲ1)和局限台地有机相(Ⅳ)4类沉积有机相,滨岸潮坪-泻湖有机相、滨岸沼泽有机相和局限台地有机相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最为有利的3类沉积有机相。2.根据有机相划分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来源进行了研究。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生物来源构成复杂,不同有机相陆海生物来源贡献不相同。滨岸沼泽有机相(Ⅱ)发育的泥岩、炭质泥岩和煤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绝对优势,为陆源型烃源岩;滨岸潮坪-泻湖有机相发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存在二者的混合,为海相混合型烃源岩;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相中发育的泥岩、灰泥岩和泥灰岩以海洋水生生物为主,发育海相内源型烃源岩,不同成因类型决定了烃源岩的生烃特性。3.通过平衡剖面技术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经历的构造期次及对应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研究。从海西到喜山期,在侏罗纪早期、白垩纪末、始新世晚期,中新世晚期及上新世末-更新世早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了6期大规模的构造抬升。利用古温标法和地震地层趋势延伸法进行剥蚀量恢复显示,在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 m,剥蚀量总体由盆地南缘往北缘逐渐减小,到晚喜山期,剥蚀量变化范围为2004400m,总体表现为盆地边缘或构造隆起部位剥蚀量大,往凹陷内或构造活动平缓部位的剥蚀量相对较小。4.通过野外剖面测量、地震解释、钻井及样品分析测试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空间分布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烃源岩厚度的空间分布来看,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扎布萨尕秀组、克鲁克组、怀头他拉组、城墙沟组都存在潜在烃源岩。但从综合对比上来看,研究区克鲁克组烃源岩的厚度大,150-400m,泥岩烃源岩以Ⅲ型有机质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在1.3%附近,属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70%泥岩TOC大于1.0%,属于好的烃源岩,部分达到极好烃源岩的标准。5.基于构造、沉积相、生物来源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柴达木东部烃源岩是由沉积有机相、物源和构造演化共同控制。沉积期构造控制了烃源岩空间分布,后期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残余厚度,有机沉积相决定了烃源岩岩性特征和发育特征,海陆不同的物源贡献控制了烃源岩生油或生气为主的特性。6.通过关键参数研究,采用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方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石炭系的生烃量94.9亿吨(油当量),油气资源量达到3.833亿吨(石油当量)。克鲁克组的生油气量最大,对油气资源的贡献最大;泥岩的生油气量最大,对油气资源的贡献最大。7.根据资源潜力评价,成藏分析,盆地模拟等结果来看,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可以划分欧南、欧龙布鲁克、德令哈三个有利区带。根据三个有利区带的筛选结果来看,欧龙布鲁克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其次为埃姆尼克构造带,最后为德令哈构造带。

李谨[7](2019)在《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是我国着名的生物气产区,随着生物气的探明程度提高、生物气勘探难度加大。近年来,在该区新近系地层中发现丰富的热成因气资源,有望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本文通过开展第四系—新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烃源岩中微生物种类及比例检测、生物气生成机理研究、生物气主力烃源岩产气层段探讨、新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新近系热成因气生气机理、生烃史、聚集时期研究等工作,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三湖地区生物气与热成因气生成机理不同,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丰度能够客观评价三湖—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第四系生物气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地层中可溶有机质丰度远远大于传统的TOC检测值,对生物气资源评价意义重大。三湖—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地层中存在的低温热力降解有机质作用与地层中微生物降解有机质作用相结合,共同为地层中产甲烷菌提供丰富的营养底物。(2)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剖面上与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相关的菌群种类和相对丰度特征。01000m水体中氯离子含量高,水体盐度大,硫酸盐含量较高,较高的盐度和硫酸盐含量强烈抑制了与产甲烷作用相关的菌群的活动;1000m1750m,随深度增大,水体盐度降低,硫酸盐含量显着减少,嗜盐细菌比例显着降低,产甲烷过程相关的微生物逐渐活跃。17502300m井段纤维素—蛋白质分解菌、嗜酸菌、嗜甲基菌活跃,纤维素—蛋白质分解菌的降解作用将为产甲烷活动提供丰富的营养来源。(3)采用生物标志物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第四系—新近系地层中产甲烷菌分布特征,结合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成果、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成熟度演化研究,建立三湖地区生物气生成演化剖面,探讨了新近系—第四系生物气的生成机理。12501750m纤维素—蛋白质分解菌、嗜酸菌、嗜甲基菌、产甲烷菌明显活跃,显示该段产甲烷作用强烈,为生物气主力产气层段;2300m3300m地层中产甲烷菌活跃。该层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稳定,有机质类型明显变好。该层段低温热力有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释放出小分子化合物,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底物,为产甲烷菌的主力产气层段。(4)开展新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结合沉积埋藏史、热史,建立了新近系不同层系烃源岩生烃史模型。N23烃源岩自1.0Ma开始进入生气门限,现今成气转化率仅1%,N22烃源岩自2.8Ma开始生气,现今生气转化率达到7%,N21烃源岩自5.3Ma开始生气,现今生气转化率达到25%。(5)利用碳同位素动力学探讨了新近系热成因气的聚集时期。台深1井区N22底天然气主要聚集了0.4Ma以来所生成的天然气,对应的甲烷转化率约20%,属于阶段聚集成藏。

洪唯宇[8](2018)在《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提出一里坪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经过多年勘探,迄今尚未发现商业性油气田。主要原因是烃源岩生油气潜力不明确,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不清楚。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地震、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进行重新解释,结合岩心描述与样品分析化验,开展一里坪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油气成藏过程模拟,由此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厚度较大,沉积相主要为深湖与半深湖相。在本区广泛发育的新近系暗色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烃源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4%,有机质类型以II2型和III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0.56%,成熟度整体较低。同时研究区下伏的侏罗系也是烃源岩。纵向上泥岩与砂岩交互出现,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构造型圈闭,包括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等。受到喜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较为发育,可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侏罗系与古近系之间的地层不整合,与平面上分布相对较广的新近系粉砂岩和砂岩,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各套烃源岩在上新世晚期已进入主要生油气阶段,而构造圈闭主要发育期为上新世中晚期,油气成藏时空配置相对较好。建立起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即:“深大断裂与不整合控制的煤型气成藏模式”、“内储原生式的油型气成藏模式”和“油型气—生物气混合成藏”。根据烃源岩条件、储盖条件、油气成藏时空配置、油气成藏模式与试油试气数据综合分析,预测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的三个油气勘探有利区:伊克雅乌汝有利区、碱石山—落雁山有利区和鄂博梁有利区。

石亚军[9](2017)在《晚期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的影响》文中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陆相生油、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指导下相继发现了大庆、渤海湾等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之后近些年来晚期构造(喜马拉雅运动)的系列控藏认识,掀开了晚期构造勘探的新局面。尽管晚期构造运动在烃类成藏中的控圈、控储、控运等方面的认识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大多数均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确切地说,晚期构造运动的动力、过程、方式及其对油气成藏关键要素的定量影响,这是石油地质学研究中最不确定、也最难求证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些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胡见义院士曾经呼吁:“突破传统才能超越过去:石油地质理论呼唤突破”。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作为喜马拉雅运动的典型产物,为一高原内陆富烃咸化湖盆,其内不仅发育了喜山运动晚期形成的英雄岭构造带,经历了世界上罕见的大幅度隆升,也包括了喜山运动早期已经形成的昆北断阶带和三大斜坡区,为晚期构造运动对沉积岩中烃类成藏要素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针对性研究攻关,无论对勘探领域的拓展还是成藏理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晚期构造运动改造下盆地的运动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以构造物理模拟、最新三分量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流动宽频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数据Pn波成像结果及区域性地震大剖面分析,区别于前人对柴达木新生代盆地的挤压坳(断)陷盆地或前陆盆地、先伸展后挤压盆地和背驼盆地等模式,指出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昆仑山斜向挤压、盆缘隆升持续造山、盆内整体挤压沉降的成盆新认识和构造由盆缘向盆内渐进式的生长过程,明确了晚期构造运动下古气候从干热向干冷、湖盆持续咸化的演化过程。围绕晚期构造运动下持续咸化及对成烃、成储效应定量评价研究:其一,以先进的黄金管-高压釜热解模拟生烃对比实验为基础,指出这种晚期构造背景下可产生“低熟、高效”生烃母质的物质效应、可产生高丰度盐类矿物有效排烃的物质效应、可产生低熟、高效、窄生油窗(RO为0.7%时液态产率达到最大,为国内其它盆地淡水湖相烃源岩1.15-4.58倍,RO在0.47-1.3为主要生油阶段)的独特生烃效应;其二,通过先进的大型咸化介质条件下水动力模拟实验,构建了咸化湖盆辫状河三角洲大平原、小前缘、纵向砂坝发育的沉积新模式及沉积水动力理论模型,指出了咸化环境利于细粒沉积长距离搬运的动力效应;其三,通过先进的多孔介质储层流体-岩石反应动力学研究,明确了咸水介质对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和渗透性的负面效应和构造热作用、构造应力的增孔效应,实现了储层定量预测。围绕晚期构造运动对古近系烃类运聚成藏的效应评价:其一,明确了晚期构造运动下,柴西古近系的烃类具有多幕排烃、多域分布、多类并存的多元成藏效应;其二,创建了晚期构造运动改造下晚期构造带“构造多期推覆叠加,断层纵向接力输导,油气早晚持续补给,多层持续扩大聚集”的新模式,改变了新构造发育区“早期成藏、晚期调整、次生为主”难以形成大油气田的传统认识;其三,创建了晚期构造运动改造下盆缘隆起带“断裂不整合远源输导、湖泛泥岩大范围覆盖、沥青咸化胶结局部封堵、多重介质复合富集”的新模式,打破源外无源、难以成藏的传统认识;其四,创建了晚期构造改造下源内凹陷-斜坡带“超压驱动优质顶封、凹陷优质甜点控富、近源源内连片分布”的新模式,突破了咸化湖盆边缘相带窄、凹陷区砂体缺乏、储层致密、难以成藏的传统认识。总之,晚期构造运动是中国沉积盆地的主要发育与定型期,也是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与“定位”期,其对烃类成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成果中晚期构造运动对沉积岩成烃、控砂、成储等均为原创性基础地质研究,对于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基础地质理论发展有一定的价值,研究成果中晚期构造运动对咸化湖盆油气成藏要素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柴达木盆地昆北、英东、扎哈泉等亿吨级油田的发现中,仍有望为柴达木盆地乃至相似背景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张孟然[10](2017)在《柴北缘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与成藏(矿)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三大沉积盆地之一,侏罗纪盆地的沉积范围大致分布在现今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在柴北缘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矿产富集,同时也具备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矿产的勘探开发潜力。常规油气在冷湖、南八仙、马海和鱼卡地区富集,层位是J1、J3、E和N;煤沿赛什腾、鱼卡、红山、德令哈等山前带富集,可采煤层是J1x、J2d和J2s。从非常规能源的评价标准和富集参数看,煤层气在赛什腾、鱼卡、红山和德令哈地区富集,层位主要是J2;油页岩在鱼卡、红山和德令哈地区富集,层位是J1和J2;油砂在冷湖、鱼卡、红山和路乐河地区富集,层位是J和K。根据断裂系统和各单一能源矿产的分布,柴北缘可划分为3个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冷湖-南八仙-马海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赛什腾-鱼卡-红山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和德令哈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侏罗系地层的热演化是各系统内能源矿产的形成、分布、组合共生的基础,结合柴北缘4口人工单井热演化模拟分析,赛什腾-鱼卡-红山成藏(矿)系统侏罗系地层开始成熟时间最早(150135Ma),德令哈成藏(矿)系统侏罗系地层次之(120Ma)。冷湖-南八仙-马海系统最晚(40Ma)。赛什腾-鱼卡-红山成藏(矿)系统的矿产组合共生类型明显多于其余2个系统。总体上柴北缘油页岩、常规石油和油砂,煤、煤层气和常规天然气可单向连续转化并在规模上相互影响和制约。早、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河湖沉积环境下富集的有机质是柴北缘多种有机能源矿产的物质来源。燕山晚期和喜山晚期两期构造运动对各有机能源矿产的成藏定位和后期改造影响最大。最终冷湖-南八仙-马海成藏(矿)系统形成了“常规油-常规气-油砂”的富集共生模式;赛什腾-鱼卡-红山成藏(矿)系统形成了“油页岩-常规油-油砂-煤-煤层气”的富集共生模式;德令哈成藏(矿)系统形成了“煤-煤层气-油页岩”的富集共生模式。

二、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盆地中新生代类型及演化研究
        1.2.2 盆地构造样式研究
        1.2.3 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及盆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2.1.2 青藏高原隆升
        2.1.3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地质概况
        2.1.4 青藏高原油气勘探概况
    2.2 盆地地质概况
        2.2.1 构造特征
        2.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3 石油地质条件
        2.2.4 勘探概况
第3章 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3.1 柴达木盆地地质结构的特殊性
    3.2 中新生代盆地形成和演化模式
        3.2.1 中生代盆地形成演化
        3.2.2 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
        3.2.3 中新生代盆地演化模式
    3.3 柴达木盆地构造的“阶段性-转移性-不均衡性”特征
        3.3.1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3.3.2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转移性
        3.3.3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
    3.4 柴达木盆地“三中心”的迁移特征
        3.4.1 沉降中心迁移特征
        3.4.2 咸化湖盆中心迁移特征
        3.4.3 沉积中心迁移特征
    3.5 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及潜山构造特征
    4.1 盆地构造样式
        4.1.1 构造样式类型
        4.1.2 构造样式分布特征
        4.1.3 构造样式与高原隆升
    4.2 盆地潜山构造特征
        4.2.1 潜山形成条件
        4.2.2 潜山构造带类型
        4.2.3 潜山成因分类
        4.2.4 “断-隆-凹”潜山区带控藏模式
    4.3 小结
第5章 典型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划分
    5.1 昆北油藏解剖
        5.1.1 烃源条件
        5.1.2 储集条件
        5.1.3 圈闭特征
        5.1.4 油气来源
        5.1.5 成藏期次
    5.2 英雄岭油藏解剖
        5.2.1 烃源条件
        5.2.2 储集条件
        5.2.3 圈闭特征
        5.2.4 油气来源
        5.2.5 成藏期次
    5.3 东坪气藏解剖
        5.3.1 烃源条件
        5.3.2 储集条件
        5.3.3 圈闭特征
        5.3.4 油气来源
        5.3.5 成藏期次
    5.4 三湖气藏解剖
        5.4.1 烃源条件
        5.4.2 储集条件
        5.4.3 圈闭特征
        5.4.4 油气来源
        5.4.5 成藏期次
    5.5 成藏模式划分
        5.5.1 昆北晚期成藏模式
        5.5.2 东坪-尖顶晚期成藏模式
        5.5.3 英雄岭晚期成藏模式
        5.5.4 涩北-台南晚期成藏模式
    5.6 小结
第6章 柴达木盆地晚期成藏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
    6.1 晚期生烃与青藏高原隆升
        6.1.1 盆地晚期生烃特征明显
        6.1.2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地壳增厚
        6.1.3 地温梯度下降引起滞后生烃
    6.2 构造圈闭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2.1 盆地构造圈闭晚期形成特征明显
        6.2.2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构造的晚期活动
        6.2.3 晚期构造活动控制圈闭的晚期形成
    6.3 断层运移通道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3.1 盆地断裂晚期形成及活动特征明显
        6.3.2 晚期断裂系统是晚期输导的通道
    6.4 地层超压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4.1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异常高压的晚期形成
        6.4.2 晚期超压为油气输导提供动力
    6.5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油气晚期成藏特性
        6.5.1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晚期生烃、晚期成圈和晚期运移”
        6.5.2 “三晚”机制决定了晚期成藏特征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东部石炭系致密砂岩气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2 德令哈坳陷古生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情况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3 石炭系地层序列与沉积相特征
    3.1 尕海南山剖面
    3.2 旺尕秀煤矿剖面
    3.3 青德参1井
    3.4 青德地1井
    3.5 岩相组合类型
    3.6 沉积相特征及展布
4 致密砂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4.1 烃源岩发育特征
        4.1.1 烃源岩展布特征
        4.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2.1 有机质丰度
        4.1.2.2 有机质类型
        4.1.2.3 有机质成熟度
    4.2 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
        4.2.1 岩石学特征
        4.2.1.1 岩石类型
        4.2.1.2 岩矿特征
        4.2.1.3 结构特征
        4.2.2 物性特征
        4.2.3 孔隙类型
        4.2.4 孔隙结构
        4.2.5 成岩作用
        4.2.5.1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5.2 破坏性成岩作用
        4.2.6 脆性矿物特征
        4.2.7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4.3 盖层发育特征
    4.4 生储盖组合及成藏特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成矿(藏)条件及有利区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深层油气成矿(藏)关键地质条件
    2.1 深层烃源岩生烃条件
        2.1.1 古近系咸化湖盆生烃条件
        2.1.2 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生烃条件
    2.2 深层储层储集条件
        2.2.1 深层湖相碳酸盐岩储集条件
        2.2.2 深层碎屑岩储层储集条件
        2.2.3 深层基岩储层储集条件
    2.3 生储盖配置条件
3 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3.1 古近系油气系统油气充注历史
    3.2 侏罗系油气系统油气充注历史
4 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及重点勘探区带
    4.1 西部坳陷区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远景 区带
    4.2 阿尔金山前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远景区带
    4.3 柴北缘块断带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远景区带
5 结 论

(4)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调查重要进展
    2.1 柴达木盆地海相石炭系油气重要发现
    2.2 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期次
    2.3 柴达木盆地关键构造期次剥蚀量
        2.3.1 晚喜山期剥蚀量
        2.3.2 晚燕山期剥蚀量
        2.3.3 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
    2.4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研究
3 构造运动对石炭系分布的控制
4 结论

(5)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地化特征
    2.1 烃源岩分布特征
    2.2 有机质丰度
    2.3 有机质类型
    2.4 有机质成熟度
        2.4.1 镜质体反射率 (Ro)
        2.4.2 岩石热解最高峰温
3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3.1 镜质体反射率数据 (Ro)
    3.2 埋藏史恢复
    3.3 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4 讨论
    4.1 德令哈坳陷构造—热演化特征
    4.2 构造运动对石炭系烃源岩演化的控制作用分析
5 结论

(6)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3.1 烃源岩特征
    3.2 烃源岩控制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生烃史模拟
    4.1 主要构造演化期次及剥蚀量
    4.2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热历史
    4.3 生烃史恢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量计算
    5.1 参数选取及资源量计算
    5.2 石炭系油气资源量
    5.3 生储盖组合
    5.4 油气资源类型划分
    5.5 有利区预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气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1.2.2 生物气源岩中微生物培养及种群检测
        1.2.3 生物气源岩中关于微生物活动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2.4 16SrDNA测序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进展
        1.2.5 黄金管生烃动力学研究在油气生烃、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主要构造单元的划分
    2.3 新生界沉积与地层特征
第3章 三湖—一里坪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纵向分布特点
    3.2 烃源岩的平面展布特点
        3.2.1 第四系烃源岩的展布
        3.2.2 新近系烃源岩的展布
    3.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3.1 烃源岩中TOC、热解潜量及氯仿沥青“A”含量
        3.3.2 第四系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生物气的贡献
    3.4 有机质类型
        3.4.1 干酪根元素特征
        3.4.2 岩石热解参数
    3.5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三湖—一里坪地区天然气地化特点及成因
    4.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1 天然气组分特点
        4.1.2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
    4.2 天然气成因判识
第5章 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及主力产层预测
    5.1 微生物16SrD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概述
        5.1.1 微生物16SrDNA的高通量测序实验
        5.1.2 微生物种群及相对比例分析
    5.2 生物气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三湖地区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类型研究
        5.2.2 三湖地区烃源岩中有机质来源研究
        5.2.3 三湖地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研究
        5.2.4 三湖地区烃源岩中与产甲烷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点
    5.3 生物气生成机理及主力产气层位
第6章 新近系天然气形成机理及资源潜力
    6.1 实验仪器
    6.2 模拟实验样品及条件
    6.3 烃源岩生气特点及动力学
        6.3.1 甲烷累积产率
        6.3.2 重烃气体(C2-5)累积产率
        6.3.3 热解气甲烷碳同位素特征
        6.3.4 生烃动力学参数计算
        6.3.5 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计算
    6.4 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天然气生成机理研究
        6.4.1 生烃史研究
        6.4.2 新近系热成因天然气的聚集时期
        6.4.3 不同层系热成因甲烷生成量及资源量
    6.5 新近系热成因气成藏特点及有利勘探方向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获奖情况

(8)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格局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物源分析
    2.4 沉积相和盐度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
    3.1 有机质丰度
        3.1.1 有机碳含量(TOC)
        3.1.2 氯仿沥青“A”
        3.1.3 生烃潜量(S_1+S_2)
    3.2 有机质类型
        3.2.1 干酪根元素分析
        3.2.2 岩石热解参数分析
    3.3 有机质演化程度
        3.3.1 镜质体反射率(Ro)
        3.3.2 最高热解峰温(T_(max))
第4章 烃源岩分布特征
    4.1 有机碳含量测井模拟
        4.1.1 线性多元回归法
        4.1.2 泥质含量指数分类回归法
        4.1.3 人工神经网络法
    4.2 烃源岩纵向分布特征
    4.3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第5章 储盖与圈闭条件分析
    5.1 储集条件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物性特征
        5.1.3 储集空间及成岩作用
        5.1.4 储层分布特征
    5.2 盖层特征
    5.3 储盖组合
    5.4 圈闭条件
第6章 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预测
    6.1 气源条件
    6.2 成藏条件匹配关系
    6.3 成藏模式
        6.3.1 深大断裂与不整合控制的煤型气成藏模式
        6.3.2 内储原生式的油型气成藏模式
        6.3.3 油型气—生物气混合成藏模式
    6.4 有利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晚期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论文研究区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构造运动对碎屑岩烃类成藏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咸化湖盆烃类成藏特殊性研究现状
        1.2.3 柴达木盆地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烃类成藏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涉及的主要工作量
        1.5.1 资料收集、整理
        1.5.2 野外考察及样品采集
        1.5.3 天然地震数据处理
        1.5.4 分析测试
        1.5.5 物理模拟实验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概况
    2.2 柴西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2.1 基本概况
        2.2.2 区域沉积概况
        2.2.3 油气勘探概况
    2.3 研究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沉积岩中烃类成藏面临的科学问题
第3章 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构造运动形式及沉积古地理环境
    3.1 晚期构造运动的界定
    3.2 晚期构造运动下动力学机制及盆地属性
        3.2.1 盆地具有不均一岩石圈结构
        3.2.2 晚期构造运动具走滑-挤压动力机制
        3.2.3 盆地新生代为典型压陷盆地
    3.3 晚期构造运动形式
        3.3.1 晚期构造运动经历两期不同的动力学系统
        3.3.2 晚期构造运动三种表现形式
    3.4 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古地理环境
        3.4.1 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古气候演化
        3.4.2 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水介质演变
        3.4.3 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古沉积环境
    3.5 小结
第4章 晚期构造运动下咸水介质对古近系烃源岩生烃的影响探讨
    4.1 持续咸化环境下烃源岩的特点
        4.1.1 咸化环境中的有机质类型较好
        4.1.2 咸化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4.1.3 烃源岩具有盐源共生显着特征
        4.1.4 咸化湖盆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实例分析
    4.2 咸化湖相烃源岩生烃动力学模拟及生烃机理
        4.2.1 实验样品及流程
        4.2.2 单位岩石液态烃产率特征
        4.2.3 单位有机质液态烃产率特征
        4.2.4 生烃动力学参数特征
        4.2.5 生烃机理分析
    4.3 咸化环境下烃源岩生烃模式
        4.3.1 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低熟、高效”的生烃模式
        4.3.2 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持续生排烃能力
    4.4 小结
第5章 晚期构造运动下古环境、构造作用对古近系沉积岩成储的影响探讨
    5.1 古近系咸化湖盆沉积学特征
        5.1.1 古近系咸化湖盆发育三类岩石类型
        5.1.2 古近系咸化湖盆具有特殊的成岩现象
    5.2 咸水介质对古近系沉积砂体形成水动力模拟及控制
        5.2.1 单质点沉积物沉速理论模型
        5.2.2 咸化湖水动力模拟模型与参数条件
        5.2.3 咸化湖水动力模拟结果与控砂机理分析
    5.3 古气候、古地貌及古构造对古近系沉积砂体分布的控制
        5.3.1 西北盛行季风与沿岸流耦合控制沿岸滩坝砂体展布
        5.3.2 古构造、古地貌控制储层的分布
    5.4 咸水介质下碎屑岩流体-岩石反应模拟及成储的控制
        5.4.1 高温高压流体岩石反应实验方法
        5.4.2 高温高压流体岩石反应实验结果
        5.4.3 咸化介质控储的因素分析
        5.4.4 咸化介质控储新认识
    5.5 构造作用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
        5.5.1 构造热作用对储层控制作用
        5.5.2 构造应力对储层控制作用
    5.6 小结
第6章 晚期构造运动形式对古近系碎屑岩烃类运聚的影响探讨
    6.1 构造运动决定了不同构造分区油气的差异充注
        6.1.1 盆内晚期构造带油田油气充注过程
        6.1.2 盆内斜坡凹陷区油气充注过程
        6.1.3 盆缘隆起带油气充注过程
    6.2 构造运动决定了不同构造分区特有的运移通道
        6.2.1 盆内晚期构造带运移通道表现为深浅断裂接力输导
        6.2.2 盆内斜坡-凹陷区运移通道表现为近源高渗砂体侧向输导
        6.2.3 盆缘隆起区运移通道表现为断裂-不整合远源输导
    6.3 构造运动决定了不同构造分区差异保存条件
        6.3.1 晚期构造带推覆叠加保证高丰度油气保存
        6.3.2 斜坡-凹陷区稳定背景利于规模油气保存
        6.3.3 盆缘隆起区确保油气复式保存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柴北缘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与成藏(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方法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3.1 技术路线
        1.3.2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特征
        2.1.1 大地构造及构造分区
        2.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特征
第3章 侏罗系能源矿产类型及时空分布
    3.1 侏罗系矿产类型及分布综述
    3.2 常规油气资源时空分布与成藏
        3.2.1 冷湖-南八仙-马海含油气系统
        3.2.2 赛什腾山前-鱼卡含油气系统
        3.2.3 红山含油气系统
        3.2.4 德令哈含油气系统
    3.3 煤炭资源时空分布与成藏
        3.3.1 煤炭时空分布
        3.3.2 煤炭富集规律
    3.4 煤层气资源时空分布与成藏
        3.4.1 煤层气时空分布
        3.4.2 煤层气评价与富集规律
    3.5 油砂资源时空分布与成藏
        3.5.1 油砂时空分布
        3.5.2 油砂评价与富集规律
    3.6 油页岩资源时空分布与成藏
        3.6.1 油页岩时空分布
        3.6.2 油页岩评价与富集规律
第4章 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与热演化模拟
    4.1 多种能源矿产组合共生与成藏(矿)系统划分
    4.2 热演化模拟基础参数研究
    4.3 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解剖
        4.3.1 冷湖-南八仙-马海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
        4.3.2 赛什腾-鱼卡-红山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
        4.3.3 德令哈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
    4.4 成藏(矿)系统初步对比及多种能源矿产之间相互影响
第5章 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模式
    5.1 富集共生与盆地演化
        5.1.1 盆地沉积充填与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的关系
        5.1.2 盆地构造演化与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的关系
    5.2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易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东部石炭系致密砂岩气地质条件研究[D]. 刘大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3]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成矿(藏)条件及有利区带[J]. 石亚军,杨少勇,郭佳佳,马新民,孙秀建,徐丽,邹开真,田光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0(03)
  • [4]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最新进展[J]. 李宗星,彭博,马寅生,胡俊杰,魏小洁,马立成,方欣欣,杨元元,刘奎. 中国地质调查, 2019(04)
  • [5]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J]. 王利,李宗星,刘成林,彭博,胡俊杰,彭新发,刘乐.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3)
  • [6]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D]. 王利.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7]柴达木盆地三湖—一里坪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D]. 李谨. 长江大学, 2019(11)
  • [8]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洪唯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晚期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咸化湖盆油气成藏的影响[D]. 石亚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10]柴北缘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与成藏(矿)系统研究[D]. 张孟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  ;  

柴达木盆地北部和西部主要烃源岩生烃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