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从标准语言做起

新世纪,从标准语言做起

一、新世纪,从规范语言文字开局(论文文献综述)

柳宏[1](2021)在《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宗桢[2](2021)在《主流全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建国70周年报道的分析》文中提出

刘倩[3](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王伟[4](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认为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刁晏斌[5](2020)在《论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文中认为时至今日,全球华语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犹有所待,因此应该而且必须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拓展"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指覆盖区域与覆盖内容的扩大,而后者则包括相对宏观的对全球华语起源与形成及其扩展分布路径等的考察,以及比较微观的对具体语言项目的显、隐以及发展变化的描写;"加深"则涉及"理论"与"事实"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华语及其研究理论基础的确定与深化、相关理论的应用、建设与创新等,后者则是寻找新的角度及手段,以求对相关语言事实作进一步高清晰度或细颗粒度的考察、分析与描写。上述拓展与加深的共同目标是把全球华语研究做大做强,使之提高到新的水平和层次。

赵文卿[6](2018)在《论福柯的文学观念》文中研究表明在福柯的思想历程中,60年代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某种特异的思想经验,这种经验传递了这一时期存在于福柯哲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张力。吊诡的是,进入70年代之后,相关的文学经验却不再在福柯的作品中出现。循着这一疑惑,重新反思并分析福柯的文学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福柯看来,对于文学的反思首先是与对语言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本文第二章着重考察不同知识型条件下语言地位的变化。从古典时期的表象型到18世纪末的现代型,语言从表象的秩序之网中挣脱出来,转入对自身的“结构分析”,由此,词得以从物中分离出来。随着语言的存在的复归,我们被引向现代文学的门槛。萨德是处在该门槛上的代表人物,通过一种关于欲望的书写,萨德的语言超越了单纯的表象功能,传递了文学的“现代”价值。在得到文学的初步形象之后,第三章主要从理论层面深化对福柯文学观念的理解。对于福柯而言,文学是与语言、作品相对应的第三项存在,是由后两者之间的距离所刻画出来的一个缺席的空间。借助对布朗肖、雷蒙·鲁塞尔等人的文学批评,福柯将文学概括为僭越与重复这两重形象,僭越代表了某种超出自身界限的努力,而重复则是对这一努力的不断确证。更进一步,第四章致力于讨论福柯文学观念与其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可以说,60年代的文学经验与福柯的哲学思想呈现出某种运动轨迹上的一致性,由此,文学作为进入福柯思想的一个切片,与其哲学反思的母题联系在一起。福柯推崇的文学语言是超越表象而自我言说的,这与其一贯的反主体思想是一致的,而他对于“僭越与重复”的理解最终则悄然地折返到启蒙与现代性的主题上来。借助于对福柯文学观念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丰富文学本身的内涵,同时可以窥见一个更完整的福柯形象。

李世敏[7](2016)在《展示政治: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察来理解》文中研究表明政治在向社会传播和渗透的过程之中离不开展示,当政治与展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展示政治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本文对展示政治的研究,就是尝试从展示的视角对微观政治进行考察和理解。尽管展示政治现象无处不在,然而目前对其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国外主要从“展览”的角度进行探讨,将“展览政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往往从博物馆、展览馆、博览会等具有明显“展览”色彩的对象入手,分析其中的政治考量或者政治变迁。在中文语境中,展示比展览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对展示政治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展览政治”的狭窄领域。为了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说明展示政治在其他非展览领域的存在,本文选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展示政治的分析和表述对象。本文并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部或者整体视为一种展示,而是从这个建设过程链中选取最具明显的展示要素进行分析。文章第二、三、四、五章从经验材料出发,分别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建筑、宣传和“迎检”等过程进行展示政治分析。第二章,指出政策具有展示的一面。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分析,指出它不仅展示出了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同时通过“服务”的政策话语也试图展示出“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和理念;第三章,通过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波公共文化建筑建设热潮,并指出其中不乏大量的“文化景观”式建筑,而这其中就存在明显的展示色彩;第四章,通过重点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宣传政策和实践分析,指出目前的宣传主要以宣传政绩为主,以亮点展示为主,而对公众的服务性信息宣传则相对缺乏;第五章,对公共文化服务“迎检”中的展示政治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地方政府在准备“迎检”、引导检查和“应付”检查中的展示行为的实态分析,剖析其背后的展示动机。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展示政治进行分析之后,文章紧接着指出展示政治无处不在。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存在于公共空间、公开仪式、公共文本等各种公共媒介之中。同时,展示政治具有多重内涵。它可以释放一种政治信号、表达一种权力姿态、塑造一种政府形象、传播一种合法性理念。可以说,任何一种政治形态都可以在展示之中得以表现或者表达。展示政治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会根据不同的展示主体和展示对象进行调整。展示的编码与解码也是一个互动的博弈过程,同时展示政治还会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观。展示政治无处不在、千变万化,使得它不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观察政治的新视角。

赵忠诚[8](2015)在《《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进入消费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传统观念、民族精神受到青年一代怀疑。研究《铁道游击队》的谱系就是为了凝聚目光,融铸真正的文艺经典,扩大作品在当下的影响,促进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红色精神接受与传播,使作品中的红色基因能够一代代发扬和传承下去。(绪论)作家知侠自小无意为《铁道游击队》创作进行各种准备,一旦创作时机允许,在创作动机的诱导下作家发愤着书。每一个人都为完成一件伟大事业而生,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在点滴时间淬炼中获得了艺术生命的长青。(第一章)《铁道游击队》小说是知侠根据自己多次采访的素材,借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写就的。当事者口述资料的细节矛盾为知侠的创作提供了书写空间。他选取实有其原型的人物和确实发生过的事件,在写作时,他采用了“事件可失实”的创作方式。老队员后来讲述铁道队的故事时,他们不自觉地借鉴小说的情节,艺术和历史在双向流动呈现相互借鉴之势。(第二章)小说创作出来后,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个体,由于作者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政治风向的不断转变,小说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除了正文本的变化,副文本也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时代印记。小说共形成了七个版本,这些版本成为了铁道游击队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章)小说《铁道游击队》在一个甲子的时光流转中被改编成五版影视剧,较之原作发生了“剧”大的变化,有时代的原因、主流的原因、大众的原因也有市场的原因。(第四章至第八章)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妇女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她们在不同作品中形象的变迁,建构起铁道游击队女性形象谱系,女人撑起半边天。(第九章)从抽象的小说到具象的影视剧,《铁道游击队》们仍然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支撑我们的党和人民由一个胜利迎接下一个胜利。但这些作品还远不够,因为铁道游击队系列作品还很多(比如连环画、京剧、舞剧以及正在拍摄的三个影视剧)将留到下一步进行研究。(结语)

晏铭[9](2015)在《李宇明新世纪语言研究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我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个被称为“语言生活派”的学术团体,该团体重视语言资源和语言功能的保护与开发,重视语言生活的观察与研究,重视语言生活的健康与和谐,李宇明是该团体的领军人物。十多年来,他带领语言生活派,勇于探索,辛勤耕耘,为推动我国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李宇明的有关学术实践具有代表性,认真加以总结,不仅对于认识语言生活派,同时对于认识新世纪以来我国语言现代化进程,都不无必要不无意义。本文把新世纪以来李宇明的学术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他的论文、专着和会议讲话。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类考察的方式,从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规划研究两个角度,完成对李宇明学术观点的提炼。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总结前人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重点、预期目标、基本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李宇明新世纪以来的语言应用研究,从领域语言研究和语言信息化研究两方面立论。在领域语言研究中,突出“领域语言”和语言功能规划的理论创新。在语言信息化研究中,分别从虚拟空间的机遇与挑战、辞书现代化、有声数据库建设、普通话测试现代化和中华字符集平台等五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三章介绍李宇明新世纪以来的语言规划研究,从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声誉规划、教育规划、安全规划和经济规划六个方面进行总结。第四章总结李宇明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笔者从六个方面做了阐述:视野开阔、兼容并包、不断创新、求真务实、体用两栖和家国情怀。第五章评价李宇明新世纪学术研究的社会贡献,概括为纠偏正向和继往开来,前者主要介绍其观点对学界的积极影响,后者指出其学术活动对海内外语言生活的促进作用。第六章是结束语,总结本文所做的工作,说明研究中的不足。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李宇明的学术活动,笔者特地访问了商务印书馆的副总编辑周洪波。访谈录以附录的形式展示,题目是《李宇明与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合作》。笔者还编写了《李宇明论着目录》,为学界同仁研究李宇明提供方便。

叶燊[10](2014)在《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党的教育思想是党的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十六大以来,我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引领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理论系统性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紧紧围绕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这个主题,梳理了其理论源泉,指出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分析了其国内外背景,认为其是对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社会变革趋势的积极回应;概括了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包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发展,以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基本政策,以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等;总结了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如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平进一步增强等;展望了其对我国未来教育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为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力争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二、新世纪,从规范语言文字开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从规范语言文字开局(论文提纲范文)

(3)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二、研究问题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三、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教学策略
        (三)文言文教学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六、研究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二)论文框架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课堂观察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准实验研究法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一)访谈结果分析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一)测试结果分析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三、小结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三、小结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5)论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
2. 全球华语研究的加深
3. 结语

(6)论福柯的文学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学的门槛
    第一节 语言的冒险
    第二节 萨德,在现代文学的门槛上
第三章 何为文学?
    第一节 文学存在论
    第二节 文学的双重形象
第四章 文学的哲学之思
    第一节 入口与问题化:主体之思
    第二节 文学与启蒙:界限之思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展示政治: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察来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展示政治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展示政治研究述评
        一、展示概念及本质
        二、国外对展示政治的研究
        三、台湾对展示政治的研究
        四、从展览政治到展示政治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五、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中的展示政治
    第一节 公共文化政策概述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背景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升级
        四、展示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策出台
        二、展示示范性的典型
        三、展示“政府责任”的姿态
        四、展示顶层设计的理念
    第四节 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第五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公共文化服务建筑中的展示政治
    第一节 文化建筑建设热潮
        一、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
        二、公共文化建筑持续增多
    第二节 文化景观兴起
        一、什么是文化景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景观
    第三节 文化景观的两面性
    第四节 文化景观背后的展示逻辑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公共文化服务宣传中的展示政治
    第一节 宣传与传播
        一、中西“宣传”的流变
        二、传播是什么?
        三、宣传与传播的异同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宣传
    第三节 政绩宣传:亮点展示
        一、典型的宣传青睐
        二、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宣传偏好
        三、体制机制创新的宣传倾向
        四、对标准化均等化的宣传热衷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渠道的多样化
    第五节 公共文化服务:从宣传到传播
        一、“看得见的宣传”
        二、双向互动的传播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公共文化服务“迎检”中的展示政治
    第一节 “创建”与检查
        一、“创建”催生检查
        二、“委托—代理”孕育检查
    第二节 “迎检”中的展示政治
        一、准备“迎检”中的展示政治
        二、引导检查中的展示政治
        三、“应付”检查中的展示政治
    第三节 “迎检”中地方政府的展示动机
        一、理性经济人的角色
        二、理性经济人的政治选择
        三、理性经济人的政治展示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展示政治:理解政治的一个新视角
    第一节 展示政治的多样面孔
        一、公共空间中的展示政治
        二、公开仪式中的展示政治
        三、公共文本中的展示政治
        四、视觉符号中的展示政治
    第二节 展示政治的多重内涵
        一、展示之中蕴含权力的再生产
        二、展示之中塑造政府形象
        三、展示之中隐喻政治合法性
        四、展示之中彰显权利话语
        五、展示之中反映政治变迁
    第三节 展示政治的互动
        一、展示政治主体与对象
        二、展示政治的“编码”与“解码”
        三、展示政治的媒介环境与权利意识
    第四节 展示政治的限度
        一、“作秀”的展示
        二、“过度”的展示
        三、“恰当”的展示
第七章 展示政治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8)《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源起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作家自觉与响应主流之间:《铁道游击队》小说的萌生
    第一节 作家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 作家的生活阅历
    第三节 作家的军事准备
    第四节 作家的写作训练
    第五节 作家故事讲述能力
    第六节 作家创作动机产生
        一、 投桃报李的动机
        二、 自我实现的动机
        三、 响应主流的动机
第二章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铁道游击队》文本表达
    第一节 历史资料的矛盾
        一、 “政委出山”史料质疑
        二、 “任命书”史料的质疑
        三、 “部队情况”的史料质疑
        四、 “一打洋行”的史料质疑
        五、 “小屯整训”的史料质疑
        六、 “飞车搞枪”的史料质疑
        七、 “二打洋行”的史料质疑
        八、 “智打票车”的史料质疑
        九、 “巧截布车”的史料质疑
        十、 “巧打岗村”的史料质疑
        十一、“日军受降”的史料质疑
        十二、“护送刘少奇过铁路”的史料质疑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互化
        一、 作家坚守“实有其人”的真实理念
        二、 作家选择“确有其事”的纪实手法
        三、 作家采用“事可失实”的创作手法
第三章 在各个小说版本的罅隙之间:《铁道游击队》小说流变
    第一节 小说文本流变
    第二节 《解放军文艺》杂志对小说的修正
        一、 对文字标点的修改
        二、 部分修改质量下滑
        三、 美化我军丑化敌人
        四、 《解放军文艺》编辑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小说各版本正文本间的流变
        一、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处理
        二、 对正面人物的美化处理
        三、 对反面人物的漫画处理
        四、 对胡服过路的滤化处理
        五、 对亲情爱情的洁化处理
    第四节 《铁道游击队》小说副文本研究
        一、 《铁道游击队》引言研究
        二、 《铁道游击队》内容提要研究
        三、 《铁道游击队》小说地图研究
        四、 《铁道游击队》小说封面研究
第四章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研究
    第一节 影视剧文本流变
    第二节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创作背景
    第三节 从小说到 1956 版《铁道游击队》电影
        一、 凸显游击队之铁道特色
        二、 增加英雄救美人的情节
        三、 删除芳林嫂刘洪爱情戏
    第四节 1956 版电影:游走于主流规训和爱情书写之间
第五章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研究
    第一节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创作背景
    第二节 198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艺术之变
        一、 增加支持儿子抗日革命母亲形象
        二、 建构爱情滋养中成长的新女性
        三、 凸显了反战厌战日本民众形象
    第三节 1985 版电视剧:启蒙思想影响下的故事再书写
第六章 《飞虎队》电影研究
    第一节 《飞虎队》电影创作背景
    第二节 《飞虎队》电影艺术之变
        一、 故事讲述方式变化
        二、 整体风格变化
        三、 政治性的弱化
        四、 中间人物复杂性
        五、 故事结局反常性
    第三节 《飞虎队》: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主旋律创作
第七章 2005 版《铁道游击队》电视剧研究
    第一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创作背景
    第二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艺术之变
        一、 场面动作化打斗化
        二、 彰显人物的成长性
        三、 凸显战争中的爱情
        四、 增加国共合作情节
    第三节 2005 版《铁道游记队》电视剧:“红色经典”改编的精品之作
第八章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研究
    第一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创作背景
    第二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艺术之变
        一、 反思问题人物
        二、 丰富爱情故事
        三、 漫画敌军狡诈
    第三节 《铁道游记队——战后篇》电视剧:经典改编的狗尾续貂
第九章 女性性别想象:《铁道游击队》谱系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第一节 原型:鲁南妇女的群像
    第二节 芳林嫂:巾帼不必让须眉
    第三节 “铁姑娘:女性性征缺失
    第四节 灰姑娘:男性拯救的对象
    第五节 孟姜女:闺房幽怨盼君归
    第六节 “潘”之“花”:女“祸水”于女战神
    第七节 亚努斯:于连般红黑人生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铁道游击队》家族谱系
附录二《铁道游击队》小说研究史料
附录三《铁道游击队》小说各版本印数情况
附录四《铁道游击队》连环画出版和印刷情况
附录五《铁道游击队》史实、解密类电视节目
附录六 上海文艺出版社“收获创作丛书”书目
附录七 山东卫视《铁道游击队》电视解密文字实录
附录八 1956 版、1985 版《铁道游击队》创作家简介
附录九 济南“皇宫”照相馆的前世今生
附录十 莫让经典成绝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李宇明新世纪语言研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人有关研究回顾与总结
        1.1.1 值得肯定的成绩
        1.1.2 有待弥补的不足
    1.2 对本文研究计划的说明
        1.2.1 研究重点
        1.2.2 预期目标
        1.2.3 基本思路
        1.2.4 主要方法
第二章 李宇明新世纪的语言应用研究
    2.1 领域语言学研究及其个人建树
        2.1.1 研究概况
        2.1.2 个人建树
        2.1.2.1 提出“领域语言”新课题
        2.1.2.2 辟功能规划研究新领域
        2.1.2.3 推动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
        2.1.2.4 关注城市化中的语言问题
    2.2 语言信息化研究及个人建树
        2.2.1 研究概况
        2.2.2 个人建树
        2.2.2.1 推动虚拟空间语言研究
        2.2.2.2 重视语言信息化进程
        2.2.2.3 促进辞书研究现代化
        2.2.2.4 支持有声数据库建设
        2.2.2.5 推进普通话测试现代化
        2.2.2.6 倡导搭建中华字符集平台
第三章 李宇明新世纪的语言规划研究
    3.1 地位规划研究及个人建树
        3.1.1 研究概况
        3.1.2 个人建树
        3.1.2.1 强调通用语言文字主导功能
        3.1.2.2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
        3.1.2.3 关心方言繁体字及外语利用
        3.1.2.4 支持国际大华语研究和建设
    3.2 本体规划研究及个人建树
        3.2.1 研究概况
        3.2.2 个人建树
        3.2.2.1 深入总结重要历史事件
        3.2.2.2 推进普通话发生学研究
        3.2.2.3 改变地名人名研究观念
        3.2.2.4 提升术语研究科学水平
        3.2.2.5 客观看待学理俗实关系
        3.2.2.6 强调语言规范刚柔结合
        3.2.2.7 策划年度语言生活绿皮书
    3.3 声誉规划研究及个人建树
        3.3.1 研究概况
        3.3.2 个人建树
        3.3.2.1 注重提升通用语言文字声誉
        3.3.2.2 重视方言繁体字的补充作用
        3.3.2.3 倡导争取汉语的国际话语权
    3.4 教育规划研究及个人建树
        3.4.1 研究概况
        3.4.2 个人建树
        3.4.2.1 提倡双言双语生活
        3.4.2.2 强调国家语言能力
        3.4.2.3 关心语文教学改革
        3.4.2.4 重视汉语国际传播
        3.4.2.5 科学规划外语教育
    3.5 安全规划研究及个人建树
        3.5.1 研究概况
        3.5.2 个人建树
        3.5.2.1 高度重视语言生态保护
        3.5.2.2 积极倡导周边语言研究
        3.5.2.3 大力支持海疆地名研究
    3.6 经济规划研究及个人建树
        3.6.1 研究概况
        3.6.2 个人建树
        3.6.2.1 高度重视语言经济研究
        3.6.2.2 积极支持语言产业开发
        3.6.2.3 亲身参与语言产业建设
第四章 李宇明新世纪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4.1 高屋建瓴 视野开阔
    4.2 兼容并包 摒弃极端
    4.3 目光敏锐 不断创新
    4.4 求真务实 力戒空谈
    4.5 体用两栖 互相促进
    4.6 学术品格 家国情怀
第五章 李宇明新世纪学术研究的社会贡献
    5.1 纠偏正向
        5.1.1 倡导语言和谐
        5.1.2 珍爱语言资源
        5.1.3 端正规范基础
        5.1.4 反对方言歧视
        5.1.5 强调繁简互补
        5.1.6 抵制排外情绪
    5.2 继往开来
        5.2.1 保持优良传统 不断推陈出新
        5.2.2 重视调查研究 经常深入基层
        5.2.3 支持学会活动 引领研究方向
        5.2.4 胸怀两岸四地 情系海外华人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盘点
    6.2 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李宇明与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合作
附录2:李宇明论着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概述
        二、列宁的教育思想概述
    第二节 十六大以前党的教育思想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国际背景
        一、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投入
        二、聚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三、追求教育公平,促进全民教育
        四、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终身教育
        五、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教育竞争加剧
        六、教育信息化进展提速,引发教育方式全方位改革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引领教育体制改革
        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推动教育结构走向优化
        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要求教育改革突出公平与均衡
        四、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四、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的基本政策
        六、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指导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坚持教育公平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教育反映时代特点
        四、坚持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
        五、坚持党的教育理论开放性品质
        六、坚持改革创新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的成就与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的成就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强化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步深化
        三、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
        四、教育改革开放更加深入
        五、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更新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二、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三、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四、教育结构与布局不尽科学,城乡、区域教育不平衡
第五章 以党的教育思想新成果推进教育发展
    第一节 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二、切实保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
    第二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增强大中小学德育的实效
        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
        三、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三节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
        七、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
        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切实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一、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
        二、合理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四、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第五节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二、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办学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四、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世纪,从规范语言文字开局(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研究[D]. 柳宏. 西华大学, 2021
  • [2]主流全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建国70周年报道的分析[D]. 宗桢.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3]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论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J]. 刁晏斌.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0(01)
  • [6]论福柯的文学观念[D]. 赵文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展示政治: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察来理解[D]. 李世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8)
  • [8]《铁道游击队》谱系研究[D]. 赵忠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9]李宇明新世纪语言研究之研究[D]. 晏铭. 安徽大学, 2015(12)
  • [10]十六大以来党的教育思想研究[D]. 叶燊.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新世纪,从标准语言做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