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体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21)在《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英语作为学科知识构建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地位与理论研究价值。其中,研究论文作为学术话语行为呈现的典型语类,其语体特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大体遵循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和语言特征分析三种路径,尝试对之进行深入描写与解释。但是,前人文献大多仅涉及少数的语言特征,且较少依托大规模语料量化考察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即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语言特征差异,因此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论文的整体以及局部语体特性。基于前人学术话语和语体变异理论架构,依据Becher(1989,1994)学科分类框架,本研究选取材料科学这一代表性应用型硬学科,创建千万词级实证性研究论文语料库,提取主要篇章结构,依次是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后,梳理完善前人语体变异研究所用特征(如Biber 1988,2006b;Biberetal.2004,2007),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spaCy和word2vec挖掘短语与语义特征,构建涵盖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22类共计165个特征,并从中提取出88个极具区分力的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维度分析,结合索引行与聚类分析,同时参照研究论文共核的语步构成与元话语属性,探究论文不同语篇部分之间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结果显示,硬学科实证性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突出体现于六个功能维度,分别是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以及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各个功能维度均依托多种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或语用特征得以实现。前三个维度内部均包含共变功能及特征,后三个维度则呈现单一功能属性。对于各个维度而言,硬学科研究论文的不同语篇部分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本文结论整体呈现了典型学术话语行为及其实现方式,有力拓展了语体变异和学术话语研究观察视角;充分验证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构建语言特征集与资源库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优化细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二语学术写作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真实示例和量化指标。
王永娜[2](2021)在《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体研究之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对书面语、语体等基本概念和语体与语法关系的不同认识,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体研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语体中语法的描写研究,包括对新语文的观察和探索、欧化书面语语法研究、语法的语体分布研究。第二阶段是对语体区分的倡导、探索及语法运用的阐释研究,包括对区分语体研究语法的倡导、功能语法下语体/文体对语法选用的解释研究。后者在国内形成一个基于语体/文体以交际功能或交际特征阐释语法运用的研究领域。第三阶段则构建了语体语法理论,包括汉语书面语独立语法的研究、语体语法的理论构建和语体语法具体研究。该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理论观点上具有革新性和开创性。
崔希亮[3](2021)在《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文中研究表明转喻构词是汉语庄雅语体最常用的构词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正式语体当中,人们喜欢使用庄雅语体的表达方式以调整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转喻构词是在两个相似或者相邻概念之间建立起心理通道,这种心理通道在认知机制上是可以解释的。汉语庄雅语体中的敬称、美称、委婉表达、雅称、谦称大多是通过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它们构成了汉语庄雅语体的表达系统。
陈辉[4](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曹美英[5](2021)在《《俄罗斯联邦2025年前空间发展战略》(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中俄是邻国。两国政治、经济、国防等关系密切。俄罗斯领土面积辽阔,领土安全、区域发展等一直都是俄罗斯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及时译介最新俄罗斯联邦区域规划发展政策性文件对两国区域合作政策的制订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俄罗斯联邦2025年前空间发展战略》(节选)翻译实践为基础,以英国着名翻译学家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指导,目的在于探讨该理论在政策性文件翻译中的适用性,并在考虑政策性文件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该类文本适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翻译实践任务描述、纽马克翻译理论介绍、政策性文件文本语言特点、翻译案例分析及翻译实践总结。
邸子桓[6](2021)在《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鲜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某些虚词的比较研究是语言学、汉语教学研究乃至词典编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作为考察对象,关于“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现有研究多从形式出发,这掩盖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特殊属性。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语义立场,综合运用事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对“不然”类关联词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从逻辑角度考察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特征,探讨了“不然”类关联词语各成员的共性与差异,总结了“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形式,并从言语交际的视角对“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我们所选取的整体性立场和语义的研究路向体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5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问题,并确定了“不然”类的8个成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论述了研究的价值,说明了研究的总体路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最后阐述了我们所持的语言观。第1章是研究综述。本章对与“不然”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述评,从“不然”类的历时演变、“不然”类的形式结构、“不然”类的功能和“不然”类的逻辑研究等方面总结了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第2章是“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分析。本章首先从逻辑角度出发论述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本质,即表征逻辑推理结构,“不然”类能够表征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随后集中讨论了“不然”类所表征的两类推理的语义结构,假言推理类的语义结构框架包括条件事件、结果事件、负条件事件和负结果事件四个模块,选言推理类的语义结构框架包括可选事件1、可选事件2、负可选事件1(或2)和对于可选事件2(或1)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特征,即否定前提性、语义整体性和关系性,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3章是“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本章从语义表征和时间配搭层面分析了“不然”类关联词语成员之间的共性,8个成员均能够表征逻辑推理语义框架。假言推理类的6个成员能够适应的时间配搭形式有6种,选言推理类的6个成员能够适应的时间配搭形式有4种。随后从表征差异、使用频率和语体差别上探讨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差异,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语料,“不然”类更倾向于表征假言推理结构,“否则”表征假言推理结构的能力最强,“要不”表征选言推理结构的能力最强。“否则”的使用频率最高,占CCL语料库中所有“不然”类语料的69.26%。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对于“不然”类8个成员进行选择的优先序列存在差异。第4章是“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状况分析。我们依据“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要素实现在话语中的数量和顺序探究了假言推理小类和选言推理小类的话语实现类别,其中,假言推理类有7种,选言推理类有2种。“不然”类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同样需要其他词类的辅助,比如副词、连词、能愿动词都能够协助“不然”类完成对某些语义结构要素的“提示”,有时“不然”类内部成员之间也通过共现来完成指称。我们还讨论了“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特殊指称序列,其包括分隔指称序列和语境指称序列。第5章论述了“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不然”类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就是交际主体根据具体的意图、环境以及自身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关系进行指称的过程。在现实交际中,表达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在“不然”类语义结构的表达形式集合中进行选择,其中交际意图、交际环境(语体)、事件关系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影响交际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不然”类整个的话语实现遵循着“感知具体交际意图—观察所处交际环境—加工处理事件关系—选择合适的语言符号实现为话语,并建构相应的交际意义”的机制。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整个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构想。综上,本研究从语义出发反观形式,紧密结合语言的具体运用层面,对“不然”类各成员的语义特征、共性与个性、话语实现形式、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对外汉语教学、词典编纂、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许春燕[7](2021)在《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承诺类言语行为是指言语交际主体单方或双方约定未来做某事。作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承诺类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是承诺主体经过层层选择,最终确定某一具体话语形式表达承诺意图的过程。说话人选择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既有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又有语言外部因素的调节,选择过程的条件即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全文由5个章节和一个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立场、研究思路、研究问题、语料来源和研究价值。有关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交际的研究,目前研究者们主要从形式立场出发,不同程度地解释了承诺言语行为,但缺陷也很明显,形式立场的研究很难揭示出这些形式是如何实现的。本文从语言的功能立场出发,将完成承诺的表达视为一种承诺言语行为,在承诺言语行为的框架下阐释汉语承诺言语行为的整体,探讨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中,承诺话语的实现机制。第2章明确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内涵、特征和结构。承诺类言语行为与其他类别的言语行为界限明晰,特征明显。它的底层结构存在于一切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之中。根据交际经验,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共有四个构成要素,即承诺主体、承诺意图(包括承诺意向和承诺事项)、承诺形式和语境。这些要素无论是否出现在话语形式之中,它们都始终作为结构要素存在。第3章阐述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在语言层面,词表征了语义范畴,是具有指称功能的最基本的符号单位。承诺言语行为结构的要素中,只有承诺意向能够在语言层面表征出来。能够表征承诺意向的主要是承诺言语行为动词、部分表达说话人意愿的词语,以及某些习惯表达。第4章讨论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形式。交际中表达承诺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首先通过排列组合的方法,归纳出可能存在的64种表达承诺交际意图的语义序列;然后根据语言经验和语料整理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的语义序列,共23种;再次,从承诺类言语行为整体角度和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角度,讨论了各自具体的话语形式,为进一步讨论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奠定基础。第5章探讨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实现条件。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就是说话人进行三个阶段选择的过程,首先,承诺主体确定哪些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其次,将选定的语义结构和语言符号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再次,将非线性的结构要素进行线性排列。本章重点讨论选择的条件,即承诺话语形式的实现机制。结语部分梳理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第一,概括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特征;第二,明确了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结构;第三,区分了承诺的语言表征和话语形式;第四,探索并总结了承诺话语的实现机制。同时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构想,第一,语料的进一步分析与整理。表达承诺的话语形式极其丰富,话语中表达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形式多种多样,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提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承诺事项部分,还可能存在更多表达承诺事项的话语形式类型,需进一步归纳总结;第二,承诺交际意图实现的过程中,承诺主体依据极为复杂的条件进行层层选择,本文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条件。这些条件对具体话语形式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思考方向,但仍需进一步系统化;第三,本文在语言层面和话语层面讨论承诺交际意图实现过程中,缺少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如英语)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考察现代汉语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特征。这都有待于日后会继续整理发掘更多汉语表达承诺意图的话语形式的特征。
郑浩[8](2021)在《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界”是数学中集合论的概念,比如给定“1到10中的正偶数”这一集合,那么“8”就是该集合的上确界,“2”就是该集合的下确界。也就是说,上、下确界是集合X的上、下限,集合X的取值域为小于或等于上确界,大于或等于下确界。在语义上,具有上确界表达功能的副词即为上确界副词。现代汉语中,上确界副词共有四个,分别是“顶多、至多、最多、充其量”等副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上确界副词这一副词小类展开研究。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五章:在绪论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选题缘起、上确界副词的定义以及范围。随后,我们对以往有关上确界副词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了已有研究所遗留的一些问题,以确定本文的主要写作目标。此外,我们还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并对相关符号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为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关于上确界副词的性质问题,学界至今仍没有定论,多种性质界说并存,其中以范围副词说和语气副词说占主流。本章中,我们首先依据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判定标准,对上确界副词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考察结果显示,无论是依据语义标准还是句法标准,将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为范围副词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同时我们也认为,词类在本质上是个原型范畴,当言者主观性介入的时候,上确界副词的性质可从范围副词范畴向语气副词范畴偏移,且这种性质上的游移性特征与其所修饰量化的语用量级属性类型有着内在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当上确界副词修饰量化数量、范围量级时,其在句法分布、语义指向方面均靠近限定性范围副词行列。而当其修饰量化程度量级时,在一定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下,其则可以表现出语气副词的性质特征,但由于仍保留命题上的限定功能,因此其不属于语气副词的典型成员,而是非典型成员。第二章为上确界副词的语义特征。词类是个原型范畴,上确界副词以[+最大限度]义形成聚合小类,其在语义上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差异。除[+最大限度]这一范畴性语义成分外,上确界副词的共性语义特征还表现在[+量级]、[+负向]、[+小于或等于]、[+弱可控]等四个方面。上确界副词的个性语义差异主要表现在[±企望]、[±主观]、[±界极]这三项语义特征上的对立,其语义差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各成员内部的构词特征所致。上确界副词的共性及个性语义特征不仅反映在句法上,其对该类副词的语用特征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也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第三章为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特征。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位置分布特征,并从主观性以及表述功能的角度对上确界副词内部成员的位置分布差异进行了解释。随后,我们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组合特征。主要考察了上确界副词与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数量成分、其他副词、同类副词、体标记“着、了、过”、语气词、连词等成分的组合情况,并从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两方面对上确界副词与以上成分组合时所表现出的句法限制做出了解释。第四章为上确界副词的语用分析。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上确界副词的句类分布、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以及语体分布特征,并从语义特征出发,对上确界副词在以上分布中所表现出的语用限制做出了解释。在考察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情况时,我们将“最大限度”这一义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所衍生的义位变体分化为三项,即“对最大限度的推测”“对最大限度的指令或承诺”以及“对最大限度的陈述”。随后,我们从预设触发、焦点凸显、主观表达、篇章连接等方面论述了上确界副词所具有的语用功能,并从语义特征、语用认知的角度对上确界副词内部的语用功能差异进行了解释。第五章以“至多”“至少”为例探讨了上、下确界副词的不对称。本章中,我们首先考察了“至多”“至少”在语义、句法、语用层面所表现出的不对称性,并从语义、语用、认知的视角对二者之间的不对称性进行了解释。随后,我们依据标记理论,将“至多”判定为认知上的有标记项,将“至少”判定为无标记项,并对二者之间有标记项、无标记项的不对称进行了跨语言验证。在结语部分,我们对本文所做的一些基本工作以及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刘子繁[9](2021)在《基于新HSK词汇大纲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也将双音节的同义词辨析作为教学的重点,许多同义的单音节词被教材所忽略,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单音节词与含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节词之间的使用差异,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汉语副词具有意义半实半虚的特点,因此学生学习含有同一语素的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相对较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新HSK词汇大纲为基本依据,所以本文以新HSK词汇大纲中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选题的价值,并且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将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定义进行概括,根据该类词语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类型划分,概括出单音节副词与同素同义的双音节副词的使用差异,并且从异语素语义的存留、汉语的韵律结构、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三个角度分析汉语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的产生原因;第二章笔者根据搜集到的语料以及汉语单双音节副词的语法差异进行问卷设计,分析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了解留学生习得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习得情况;第三章结合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以及搜集到的偏误语料分析留学生习得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时产生的主要偏误类型,从语内、语际、教材及工具书以及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偏误来源;第四章依据偏误来源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常宇欢[10](2021)在《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交际性是其基本性质。初中阶段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我国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普遍忽视了应用文的交际性质,技能化、知识化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回归写作本质,在交际语境视域下对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策略。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交际语境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对与之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在交际语境下进行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视阈下进行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有助于发挥应用文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日常生活需要服务、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同时,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活动搭建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进行真实表达,发展其语用能力。第三部分:本文所指交际语境是写作中的交际语境,它主要指向学生的写作活动,所以,该部分意在借助问卷调查,发现初中阶段学生在应用文写作活动中的问题,并在教学中进行归因。通过问卷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初中阶段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缺乏读者意识、话语角色固着、文种使用能力弱、语言表达不合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方式的单一等不无关系。第四部分: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笔者广泛结合交际语境视域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线教学案例,针对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培养学生读者意识、促进学生角色体认、深化文种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文语体感等改进策略。本文以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在交际语境视野下提出并解决问题,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二、语体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体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概述 |
1.3.1 研究目的 |
1.3.2 分析对象 |
1.3.3 研究问题 |
1.3.4 总体框架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英文研究论文语体特征分析综述 |
2.1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理论架构 |
2.1.1 研究论文可视为特定受限语言 |
2.1.2 研究论文可视作典型科学语言 |
2.1.3 研究论文构成典型学术语类 |
2.1.4 研究论文蕴含特有元话语功能 |
2.1.5 研究论文呈现独特语言使用 |
2.2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路径 |
2.2.1 语类分析 |
2.2.2 元话语分析 |
2.2.3 语言特征分析 |
2.3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利器——多维度分析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实践应用 |
2.3.3 拓展完善 |
2.4 前人研究尚存局限与不足 |
2.5 小结 |
第3章 硬学科英文研究论文语料库建设及加工处理 |
3.1 建库目标与实施过程 |
3.1.1 来源期刊与目标语类 |
3.1.2 语料采集与清理原则 |
3.1.3 语篇结构标注与提取 |
3.2 语料加工与处理 |
3.2.1 词性赋码 |
3.2.2 短语识别 |
3.2.3 词向量模型训练 |
第4章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与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
4.1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构建 |
4.1.1 前人语体变异研究特征集及补充拓展 |
4.1.2 基于词向量模型的短语特征提取 |
4.1.3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提取与验证 |
4.2 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
4.2.1 特征提取与数据检验 |
4.2.2 因子分析与功能解读 |
4.2.3 维度得分与距离对比 |
4.2.4 特征聚类与微观描写 |
第5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功能维度 |
5.1 功能维度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 |
5.1.1 维度1特征的典型型式 |
5.1.2 维度1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
5.2 功能维度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 |
5.2.1 维度2特征的典型型式 |
5.2.2 维度2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
5.3 功能维度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 |
5.3.1 维度3特征的典型型式 |
5.3.2 维度3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
5.4 功能维度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 |
5.5 功能维度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 |
5.6 功能维度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 |
5.7 小结 |
第6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差异与变化 |
6.1 功能维度1的语篇内部差异 |
6.1.1 引言、结论、摘要以及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
6.1.2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
6.2 功能维度2的语篇内部差异 |
6.2.1 引言功能特性 |
6.2.2 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摘要的功能特性 |
6.2.3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
6.3 功能维度3的语篇内部差异 |
6.3.1 摘要的功能特性 |
6.3.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
6.3.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
6.4 功能维度4的语篇内部差异 |
6.4.1 结论、摘要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
6.4.2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
6.5 功能维度5的语篇内部差异 |
6.5.1 引言的功能特性 |
6.5.2 结论与摘要的功能特性 |
6.5.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
6.6 功能维度6的语篇内部差异 |
6.6.1 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
6.6.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
6.6.3 摘要与方法的功能特性 |
6.7 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组合及其变化路径 |
6.8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2 研究创新与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7.4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体研究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语体中语法的描写研究 |
(一)早期对新语文的观察和探索 |
(二)欧化书面语语法现象的收集研究 |
(三)语体学影响下语法的语体分布研究 |
1.理论基础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的价值和贡献 |
二、语体区分的倡导、探索和对语法运用的阐释研究 |
(一)语法学家对区分语体来研究语法的倡导 |
(二)功能语法下多角度多样化语体区分对语法运用的阐释研究 |
三、语体语法的理论构建与研究 |
(一)书面语语法独立性的研究 |
(二)语体语法理论的研究 |
1.语体本质的发掘和界定 |
第一,直接交际,其对立面是非直接交际。 |
第二,最原始/元始的、最本质属性: |
第三,语言手段和机制。 |
2.汉语的语体调距系统的研究 |
3.语体语法系统的研究 |
第一,探讨语体和语法的关系,呈现语体的语法属性。 |
第二,明确语体语法基本范畴和机制。 |
第三,语体语法单位系统的确立。 |
第四,语体语法的生物原理、生成机制和语体语法学科的构建。 |
(三)现代汉语语体语法要素的研究 |
1.嵌偶单音词: |
2.书面正式体语法的时空特征: |
3.合偶双音词: |
4.句法移位高低和位置高低: |
5.节律的悬差和平衡的别体功能: |
6.语调和短语调: |
7.义素时空: |
8.单音节和双音节词: |
四、结 语 |
(3)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认知语体学视角下的汉语庄雅语体研究 |
二 敬称转喻构词 |
三 美称和婉曲转喻构词 |
四 雅称转喻构词 |
五 谦称转喻构词 |
六 庄雅语体中隐喻构词的喻体 |
6.1以植物为喻体 |
6.2以动物为喻体 |
6.3以自然现象为喻体 |
6.4以身体部位为喻体 |
七 庄雅语体转喻形式产生的原因 |
(4)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理论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
2.2.1 合法化的内涵 |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
2.2.3.1 政治话语 |
2.2.3.2 媒体话语 |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
3.1.4.1 语类与语境 |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
5.3.1 国土安全 |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
5.3.1.2 克林顿政府 |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
5.3.1.4 奥巴马政府 |
5.3.1.5 特朗普政府 |
5.3.2 经济发展 |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
5.3.2.2 克林顿政府 |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
5.3.2.4 奥巴马政府 |
5.3.2.5 特朗普政府 |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
5.4.1 乔治·布什政府 |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
5.4.3 奥巴马政府 |
5.4.4 特朗普政府 |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
6.3.1 自言 |
6.3.2 借言 |
6.3.2.1 对话性压缩 |
6.3.2.2 对话性扩展 |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
6.4.1 语料的标注 |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
7.4.1 开始部分 |
7.4.2 主体部分 |
7.4.3 结束部分 |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
8.2.1 道德评价 |
8.2.2 授权 |
8.2.3 情感诉求 |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研究发现概述 |
9.2 研究意义 |
9.2.1 理论意义 |
9.2.2 现实意义 |
9.3 研究贡献 |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
(5)《俄罗斯联邦2025年前空间发展战略》(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一、翻译实践任务描述 |
(一)翻译语料来源 |
(二)翻译实践过程 |
1.译前准备 |
2.译中分析 |
3.译后校稿 |
(三)翻译任务目的和意义 |
二、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介绍 |
(一)语义翻译 |
(二)交际翻译 |
三、政策性文件文本语言特点 |
(一)词汇特点 |
1.名词的使用 |
2.动词的使用 |
3.前置词和连接词的使用 |
(二)句子特点 |
1.简单长句的使用 |
2.复合长句的使用 |
四、翻译案例分析 |
(一)纽马克语义翻译的应用 |
1.语义翻译视角下词汇的翻译 |
2.语义翻译视角下句子的翻译 |
(二)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 |
1.交际翻译视角下词汇的翻译 |
2.交际翻译视角下句子的翻译 |
五、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文译文 |
致谢 |
(6)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
0.1.1 选题缘起 |
0.1.2 研究对象的范围 |
0.1.3 研究问题 |
0.2 研究价值 |
0.2.1 理论价值 |
0.2.2 实践价值 |
0.3 研究路径、方法和语料 |
0.3.1 研究路径 |
0.3.2 研究方法 |
0.3.3 语料说明 |
0.4 本研究的语言观 |
0.5 本章小结 |
第1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研究综述 |
1.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历时研究 |
1.1.1 单项研究 |
1.1.2 比较研究 |
1.1.3 小结 |
1.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时研究 |
1.2.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形式研究 |
1.2.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功能研究 |
1.2.3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研究 |
1.2.4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其他研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分析 |
2.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类型 |
2.1.1 假言推理类 |
2.1.2 选言推理类 |
2.2 “不然”类关联词语所表征的逻辑语义结构 |
2.2.1 假言推理语义结构 |
2.2.2 选言推理语义结构 |
2.3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特征分析 |
2.3.1 否定前提性 |
2.3.2 语义整体性 |
2.3.3 关系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与差异 |
3.1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共性 |
3.1.1 语义表征层面的共性 |
3.1.2 时间配搭层面的共性 |
3.2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差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在话语中的实现形式 |
4.1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
4.1.1 “不然”类假言推理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
4.1.2 “不然”类选言推理语义结构的话语实现类别 |
4.1.3 小结 |
4.2 “不然”类关联词语与其他词类在话语中的共现情况 |
4.2.1 假言推理类的共现情况 |
4.2.2 选言推理类的共现情况 |
4.2.3 小结 |
4.3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特殊指称序列 |
4.3.1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分隔指称序列 |
4.3.2 “不然”类逻辑语义结构的语境指称序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话语生成与选择机制 |
5.1 交际意图驱动 |
5.2 语体驱动 |
5.3 事件关系驱动 |
5.3.1 事件间的因果力维度 |
5.3.2 时间维度 |
5.3.3 关系语义框架凸显维度 |
5.4 话语实现与意义建构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立场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价值 |
1.5.1 理论价值 |
1.5.2 实践价值 |
第2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性质与结构 |
2.1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内涵 |
2.2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特征 |
2.3 承诺类言语行为结构 |
2.3.1 承诺主体 |
2.3.1.1 单向承诺 |
2.3.1.2 双向承诺 |
2.3.1.3 承诺者自我承诺 |
2.3.2 承诺交际意图 |
2.3.2.1 承诺交际意图的构成 |
2.3.2.2 承诺意向 |
2.3.2.3 承诺事项 |
2.3.3 承诺的形式 |
2.3.4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境 |
2.3.4.1 日常交际和非日常正式交际 |
2.3.4.2 口语环境和书面环境 |
2.3.4.3 营销和非营销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 |
3.1 表征承诺意向的词及习惯表达 |
3.1.1 承诺动词 |
3.1.1.1 答应型动词 |
3.1.1.2 保证型动词 |
3.1.1.3 承诺型动词 |
3.1.1.4 发誓型动词 |
3.1.2 表意愿的词 |
3.1.2.1 语气副词“一定” |
3.1.2.2 能愿动词 |
3.1.3 习惯表达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形式 |
4.1 承诺类言语行为可能的话语形式 |
4.2 承诺类言语行为整体的话语形式 |
4.2.1 有标记的话语形式 |
4.2.1.1 一项要素 |
4.2.1.2 两项要素 |
4.2.1.3 三项要素 |
4.2.1.4 四项要素 |
4.2.1.5 五项要素 |
4.2.2 无标记的话语形式 |
4.2.2.1 一项要素 |
4.2.2.2 两项要素 |
4.2.2.3 关系结构 |
4.3 承诺言语行为各要素的话语形式 |
4.3.1 承诺主体的话语形式 |
4.3.1.1 单向承诺的话语形式 |
4.3.1.2 双向承诺的话语形式 |
4.3.1.3 承诺者自我承诺的话语形式 |
4.3.2 承诺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 |
4.3.2.1 承诺意向的话语形式 |
4.3.2.2 承诺事项的话语形式 |
4.3.3 不同语境中的承诺话语形式 |
4.3.3.1 日常交际和非日常正式交际 |
4.3.3.2 口语环境和书面环境 |
4.3.3.3 营销和非营销环境 |
4.4 语言形式与话语形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话语实现条件 |
5.1 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选择 |
5.1.1 承诺主体的选择条件 |
5.1.1.1 单向承诺中的条件 |
5.1.1.2 双向承诺中的条件 |
5.1.1.3 承诺者自我承诺中的条件 |
5.1.2 承诺意向的选择条件 |
5.1.3 承诺事项的选择条件 |
5.1.4 承诺语境的选择条件 |
5.2 承诺类言语行为要素的指称条件 |
5.2.1 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1.1 单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1.2 双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1.3 承诺者自我承诺主体的指称条件 |
5.2.2 承诺意向的指称条件 |
5.2.2.1 语义条件 |
5.2.2.2 语体条件 |
5.2.3 承诺事项的指称条件 |
5.2.4 承诺语境的指称条件 |
5.3 承诺言语行为结构要素的线性排列条件 |
5.3.1 意向凸显条件 |
5.3.2 事项凸显条件 |
5.4 承诺话语形式实现的一般工作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8)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上确界副词的定义及范围 |
0.3 研究现状 |
0.3.1 上确界副词的性质问题 |
0.3.2 上确界副词的个案研究 |
0.3.3 上确界副词的对比及聚合类研究 |
0.3.4 上确界副词的历时研究 |
0.4 研究价值 |
0.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0.5.1 理论基础 |
0.5.2 研究方法 |
0.6 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
0.6.1 语料来源 |
0.6.2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 |
1.1 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的判定标准与上确界副词的性质界定 |
1.2 上确界副词量化对象的属性类型及其性质界定 |
1.2.1 数量量级 |
1.2.2 范围量级 |
1.2.3 程度量级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确界副词的语义特征 |
2.1 上确界副词的辞书释义 |
2.2 共性语义特征 |
2.2.1 [+最大限度] |
2.2.2 [+量级] |
2.2.3 [+负向] |
2.2.4 [+小于或等于] |
2.2.5 [+弱可控] |
2.3 个性语义特征 |
2.3.1 [±企望] |
2.3.2 [±主观] |
2.3.3 [±界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确界副词的句法特征 |
3.1 句法位置 |
3.1.1 N/NP+ F_(上确界)+V/VP |
3.1.2 N/NP+ F_(上确界)+NumP |
3.1.3 N/NP + V/VP + F_(上确界)+NumP |
3.1.4 F_(上确界)+N/NP+ V/VP |
3.1.5 F_(上确界)+ Num P + N/NP + V/VP |
3.1.6 N/NP + V/VP + F_(上确界) |
3.1.7 单独使用 |
3.2 句法组合 |
3.2.1 与动词性成分的共现 |
3.2.2 对形容词性成分的修饰 |
3.2.3 对体词性成分的修饰 |
3.2.4 与数量成分的共现 |
3.2.5 与其他副词的连用及顺序 |
3.2.6 同类连用 |
3.2.7 与体标记“着、了、过”的共现 |
3.2.8 与语气词的共现 |
3.2.9 与连词的共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确界副词的语用分析 |
4.1 句类分布 |
4.1.1 陈述句 |
4.1.2 疑问句 |
4.1.3 祈使句 |
4.1.4 感叹句 |
4.2 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及其义位变体 |
4.2.1 现代汉语中的现实/非现实语义范畴 |
4.2.2 上确界副词在现实/非现实句中的分布情况 |
4.2.3 “最大限度”的义位变体 |
4.3 语体分布 |
4.4 语用功能 |
4.4.1 预设触发功能 |
4.4.2 焦点凸显功能 |
4.4.3 主观表达功能 |
4.4.4 篇章连接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下确界副词的不对称——以“至多”“至少”为例 |
5.1 “至多”“至少”语义层面的不对称 |
5.2 “至多”“至少”句法层面的不对称 |
5.2.1 与动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
5.2.2 与副词连用时的不对称 |
5.2.3 与语气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
5.2.4 与连词共现时的不对称 |
5.2.5 语义、语用上的对称性引起的不对称 |
5.3 “至多”“至少”语用层面的不对称 |
5.3.1 句类分布上的不对称 |
5.3.2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 |
5.4 “至多”“至少”的不对称是有标记项与无标记项的不对称 |
5.5 “至多”“至少”有标记项、无标记项不对称的跨语言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新HSK词汇大纲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使用差异及其原因 |
第一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类型 |
一、单纯式与加缀式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 |
二、单音式与复合式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 |
第二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及其原因 |
一、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 |
二、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的形成原因 |
第二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测试问卷设计 |
一、问卷设计目标 |
二、问卷题型设置 |
第二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测试问卷结果分析 |
一、选词填空题测试结果和分析 |
二、判断题测试结果和分析 |
三、学习感受调查结果和分析 |
第三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偏误分析 |
第一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偏误类型 |
一、误代偏误 |
二、遗漏偏误 |
三、错序偏误 |
四、误加偏误 |
第二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偏误产生原因 |
一、语内因素 |
二、语际因素 |
三、学习策略 |
四、教材及工具书 |
第四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教学思维,重视语素教学 |
第二节 引入思维导图,创新教学方法 |
第三节 结合偏误分析,巧用PBL教学法 |
第四节 依托诵读练习,加强学生语感 |
第五节 完善教材编排,优化工具书释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习得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交际语境下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有助于发挥应用文工具性作用 |
一、有利于服务日常生活需要 |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
第二节 有助于促进学生真实表达 |
一、利于发挥真实言语动机的驱动作用 |
二、利于发挥真实言语材料的奠基作用 |
三、利于发挥真实言语成果的导向作用 |
第三节 有助于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
一、利于促进“知”“行”结合 |
二、利于学生适应多种写作需要 |
第二章 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审视 |
第一节 缺乏读者意识 |
一、写作缺乏读者取向 |
二、教学缺乏读者塑造 |
第二节 话语角色固着 |
一、学生话语角色单一 |
二、写作角色未受关注 |
第三节 文种使用能力弱 |
一、文种规范辨析不清 |
二、文种教学有待深入 |
第四节 语言表达不合体 |
一、缺乏应用文语体感 |
二、语言教学脱离语境 |
第三章 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提高应用文写作针对性 |
一、培养学生读者自觉 |
二、完善学生读者知识 |
三、培养学生读者思维 |
第二节 促进学生角色体认,提高应用文写作恰切性 |
一、合理设置话语角色,优化应用写作任务 |
二、教师提供写作支架,促进学生角色转化 |
第三节 深化应用文种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规范性 |
一、加强文种写作策略指导 |
二、改善文种教学方式方法 |
三、拓展文种写作课程资源 |
第四节 培养应用文语体感,提高应用文写作专业性 |
一、重视语体,增强应用语体认知度 |
二、改善方法,增强应用语体感受力 |
三、加强评改,促进应用写作交际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应用文写作学习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语体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D]. 闫鹏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体研究之发展[J]. 王永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J]. 崔希亮.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06)
- [4]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俄罗斯联邦2025年前空间发展战略》(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曹美英.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现代汉语“不然”类关联词语的语义属性及功能研究[D]. 邸子桓. 吉林大学, 2021(01)
- [7]现代汉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D]. 许春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8]现代汉语上确界副词研究[D]. 郑浩. 吉林大学, 2021(01)
- [9]基于新HSK词汇大纲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刘子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交际语境下的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常宇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