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褪黑素原料和片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珍妮,曾文祥[1](202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GB/T 5009.170-2003《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多次测量保健品中褪黑素的含量,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其中各种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重复测定样品产生的相对不确定度、校准曲线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试样质量的相对不确定度、试样最终定容体积的相对不确定度。最后综合各种不确定度因素,评估测定褪黑素的不确定度的水平。
杨卫军,李曼,曹秀梅,林艳青,杜顺丰[2](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貉子肉中褪黑素残留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建立一种检测貉子肉中褪黑素药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貉子肉经乙酸乙酯提取,旋转蒸发至干,溶解残留物,加入水饱和的正己烷去脂肪,Waters Oasis HLB柱净化。以20 mmol/L NaAc-HAc溶液和甲醇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Ex=285nm,Em=345 nm。结果表明,褪黑素在0.1100μ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99。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25μg/kg,定量限为1μg/kg。在1、5和10μg/kg的添加水平上,其回收率范围在72.0%9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2.4%。
李媛媛[3](2016)在《褪黑素@介孔二氧化硅肠溶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生物利用度评价》文中指出褪黑素(MLT)是一种由哺乳动物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天然物质,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褪黑素是一种水溶性低、渗透率高的小分子化合物,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褪黑素被分为Ⅱ类药物,表现出生物半衰期短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特点。因此,本文利用纳米二氧化硅(SiO2)负载褪黑素,肠溶材料HP55进行包衣,制备得到MLT-SiO2-HP55纳米粉,与褪黑素原粉相比具有很好的缓控释特征,不仅提高了褪黑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而且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本研究的工作和结果如下:(1)根据褪黑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最大溶解度,设定了褪黑素浓度梯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褪黑素在不同溶剂中浓度逐渐升高,二氧化硅载药量也逐渐增大,通过线性拟合发现载药量与褪黑素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与溶剂种类无关,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药物浓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证明纳米二氧化硅的吸附能力很强,是物理吸附过程。(2)纳米二氧化硅吸附褪黑素过程中,最佳药物浓度为40mg/mL,二氧化硅最佳浓度是55mg/mL,最佳吸附温度为25℃,吸附的最佳时间是10min,最佳转速是1400r/min,在最佳条件下所制备的MLT-SiO2纳米球,二氧化硅的载药量为24.73%。(3)HP55在水溶液中不易溶解,在丙酮溶液中易溶解,所以本文采用去溶剂法制备MLT-SiO2-HP55纳米球,丙酮作为溶剂,水作为反溶剂,水溶性PVA作为粘合剂。对HP55在MLT-SiO2-HP55纳米球的含量进行梯度实验,得到HP55含量分别为3.28%、7.89%和 15.41%的 MLT-SiO2-HP55 纳米球。(4)对获得的MLT-SiO2-HP55纳米球进行透射电镜扫描(TEM)、比表面积(BET)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X-射线衍射(XRD)测定、差示热量扫描(DSC)和热重量分析(TGA)测定,可以看出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有很多的孔道,而且比较光滑,在负载褪黑素后,大部分的孔道被填充,而且表面开始变得粗糙,比表面积变小,在HP55加入后,二氧化硅表面被包裹形成肠溶包衣,比表面积变得更小,大部分的褪黑素被负载在二氧化硅的孔道内,少部分的褪黑素被负载在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HP55包裹在MLT-SiO2的表面,在MLT-SiO2和MLT-SiO2-HP55纳米球中,褪黑素以无定型态存在,气相色谱检测MLT-SiO2-HP55纳米粉中丙酮含量远低于ICH对Ⅲ类有机溶剂的限制标准,适合药品标准,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证明纳米二氧化硅负载褪黑素后,体外抗氧化能力明显强于原褪黑素,而且随着包衣材料HP55含量的增加,纳米二氧化硅负载的褪黑素表现出的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远大于原褪黑素。(5)对MLT-SiO2-HP55纳米粉在人工胃液(SGF,pH 1.2)和人工肠液(SIF,pH 7.4)中的释放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负载褪黑素能够增加褪黑素在人工胃、肠液中的释放率,HP55肠溶衣包裹纳米二氧化硅可使其中的褪黑素在人工胃液中释放量降低,而在人工肠液中释放量增加,原褪黑素、MLT-SiO2、MLT-SiO2-HP55(HP55的含量分别为3.28%、7.89%和15.41%)在人工肠液中的褪黑素累积释放率分别是在人工胃液中的0.80、0.91、1.14、1.50和2.47倍,纳米二氧化硅负载褪黑素能够提高褪黑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HP55含量为15.41%的MLT-SiO2-HP55适合口服给药。(6)对MLT-SiO2-HP55进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与原褪黑素相比,MLT-SiO2-HP55能够使Tmax(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从15min延长至30min,Cmax(血药峰浓度)从168.86 ng/mL提高到383.71 ng/mL,MLT-SiO2-HP55的曲线下面积是褪黑素原粉的3.5倍,消除半衰期t1/2从22min延长至57min,证明MLT-SiO2-HP55在大鼠体内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提高褪黑素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李晓明[4](2013)在《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中活性成分分析及增强免疫力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菌丝体为原料制成的保健品具有同天然虫草相似的功效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是从天然冬虫夏草中分离出的无性型真菌“中国被毛孢”培育而成的菌丝体。但是从人工培育的菌丝体能否代替天然生长的虫草用于食疗和药用,而以菌丝体作为保健食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规范。因此本课题主要以粗多糖、腺苷、虫草素、甘露醇等主要活性成分来制定该产品的检测方法,测定活性成分的含量并进行其增强免疫力功能研究。为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进行质量控制以及对保健食品的研究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活性物质含量测定研究1建立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中粗多糖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内容物质量体积比1:100,沸水加热1h,取续滤液85%乙醇沉淀,重复3次后,苯酚-硫酸法于480nm处测定吸光度值。结果: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1.9%,相对标准偏差为1.34%。2建立建立了高效液相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中腺苷和虫草素的测定方法。方法:室温,以水为提取溶剂,质量体积比(m/v)1:40,超声提取(超声功率250W)45min,离心,取上清液,定容,摇匀,过0.45μm滤膜;色谱柱Ultimate ColumnTM C18(4.6×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5:95,v/v);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60nm;进样量:10μL。结果:腺苷平均回收率100.49%,RSD=1.93%;虫草素平均回收率97.51%,RSD=4.71%。3建立高效液相法-ELSD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中甘露醇含量的方法。方法:室温,质量体积比1:25,超声水提90min。色谱条件:氨基柱(Hypersil NH24.6mm×300mm,5μm),流动相:流动相:乙腈-水(85:15);流速:1.0mL/min;柱温:30℃;漂移管温度为70℃,载气(N2)流速为2.72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甘露醇平均回收率99.01%,RSD-3.52%,检出限150μg/mL。4建立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中褪黑素含量的HPLC-MS测定方法。方法:以甲醇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褪黑素的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ThermoBeta Basi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水(60:40);流速:0.6mL/min:柱温:40℃。用串联离子阱质谱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二级质谱(MS/MS)模式进行质谱测定。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200μg/kg,基质加标工作曲线线性方程为y=-18575.85+10204.8x,相关系数r=0.9992。方法的定性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检出限为2.0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01%~85.02%,相对标准偏差<10%。二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增强免疫力功能研究对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进行增强免疫力保健功能的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碳廓清实验测定;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检测;抗体生成细胞和血清溶血素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半体内法)和脏器/体重比值;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测定法)。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卫生部2003)来判断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是否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
李晓明,黄宏南,林宏琳,张占蓬[5](2013)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中的褪黑素含量》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中褪黑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样品中褪黑素以甲醇为提取溶剂,以超声波为提取方式进行提取。采用色谱柱Thermo Beta Basi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60∶40),流速0.6 ml/min,柱温40℃。用串联离子阱质谱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二级质谱(MS/MS)模式进行质谱测定。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200μg/kg,基质加标工作曲线线性方程为y=10204.8x-8575.85,相关系数r=0.999 2。方法的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2.0μg/kg,平均回收率为81.92%,相对标准偏差<10%。结论本方法选择性高、快速,可以应用于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中褪黑素检测,也可为其他复杂体系中褪黑素的测定提供依据。
吴传亮[6](2013)在《复方天麻素滴丸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题旨在研制用天麻素和褪黑素作为主要有效成分的复方天麻素滴丸,评价其质量并考察其药效学特点。方法以药物与基质的比例、温度、滴速为因素,以滴丸外观质量指标,正交试验确定天麻素滴丸的制备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滴丸中主要有效成分天麻素和褪黑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用MTT方法考察不同浓度连二亚硫酸钠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选出合适浓度的连二亚硫酸钠加到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制作细胞缺氧模型。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考察天麻素对缺氧-复氧前后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钾电流、钠电流、钙电流幅度的影响和对钠钾电流激活、失活过程的影响,以确定天麻素对抗神经元缺氧损伤的电生理学特点。药效学实验采用单盲法,阳性对照,随机分组,观察复方天麻素滴丸是否有改善老年人睡眠的作用。将不低于60岁的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的复方天麻素滴丸、地西泮片治疗睡眠不良。以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依据,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是否改善,比较复方天麻素滴丸和地西泮片疗效的差异。结果制得外观圆整,质地均匀的复方天麻素褪黑素滴丸,药物与基质的比例为1:3,料温为60℃,滴速为70滴/min。高效液相试验中天麻素在15μ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9,回收率为99.39%,RSD=0.63%。复方天麻素滴丸中天麻素含量为250mg/g;褪黑素在14140μg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8,回收率为99.59%, RSD=0.23%,褪黑素含量为10mg/g。通过对复方天麻素滴丸的6个月的考察,其性状、鉴别、含量测定及释放度的结果与“0”月时比较,均无明显变化。MTT检测结果显示2.0mmol/L连二亚硫酸钠作用5min即可造成海马神经元不可逆损伤。缺氧使海马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幅度降低。用Boltzmann方程拟合变化过程,缺氧使外向整流钾电流的激活曲线沿膜电位轴向右移动,使钠电流失活曲线向左移动,表明缺氧使细胞膜兴奋性提高但去极化能力降低。天麻素2.0mmol/L对抗缺氧导致的海马神经元外向整流钾电流的激活曲线右移。对于睡眠不良的老年病人,口服复方天麻素滴丸30mg(含天麻素7.5mg,褪黑素0.3mg)15粒,每天一次,能改善实验组病人(66例)的睡眠质量(P<0.05),有效率33.3%。对照组(51例)口服地西泮5-10mg/d,有效率88.2%。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天麻素褪黑素滴丸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滴丸的质量。天麻素能对抗缺氧导致的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复方天麻素滴丸对治疗老年人睡眠不良有效,但疗效不及地西泮片。
伍小勇,傅小英,张晓丹,陈静,古卓良,周国华[7](2011)在《HPLC-DAD-MS法检测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成分褪黑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镇静安眠类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褪黑素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DAD检测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比较样品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图和质谱图是否一致来确定样品是否添加褪黑素成分。结果褪黑素在2.02101.0 m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平均为101.27%;精密度RSD为0.1%;检测限为4 ng/m l;同时也考察了方法的耐用性和专属性。采用本文的方法实测了3种市售镇静安眠类中药制剂,均检测到了褪黑素成分,其中一批样本未在说明书中标明,属于非法添加。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易操作,适用于镇静安眠类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褪黑素成分的检测。
顾胜华[8](2006)在《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制褪黑素口腔崩解片,为临床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治疗药物。 【方法】以自制吸水装置考察三种崩解剂的吸水性能;采用以正交设计优化处方;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褪黑素口腔崩解片。以休止角及压缩度来评价粉体的流动性;考察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体内外崩解时间、硬度、含量均匀度并与褪黑素普通片进行溶出度的比较;采用恒温加速试验对褪黑素口腔崩解片进行稳定性的考察。6条Beagle犬单剂量交叉口服褪黑素口腔崩解片和普通片6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MCC的含量在5%~8%之间、交联PVP含量在5%~8%之间、泡腾剂的含量在5%~10%之间时,能获得较佳的吸水性;经正交设计确定三种崩解剂的含量为MCC6%、交联PVP8%、泡腾剂18%。优化后粉体的休止角θ=32.15±2.42度、压缩度C=28.45±3.17%;处方优化后的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体内、外崩解时间均在30S以内;其硬度、含量均匀度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要求;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溶出速度明显快于褪黑素普通片;恒温加速试验3个月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外观、含量、崩解时间和溶出无变化。褪黑素口腔崩解片和普通片在Beagle犬体内的Cmax分别为52.23±23.01和37.80±22.65ng·mL-1;tmax分别为0.37±0.10和0.56±0.17h;AUC0-6分别为45.52±32.39和43.46±29.42ng·mL-1·h;t1/2分别为1.05±0.76和1.13±0.52h。 【结论】褪黑素口腔崩解片体内、外崩解迅速。与褪黑素普通片相比,褪黑素口腔崩解片具有体外溶出更快,体内吸收更迅速,血药峰浓度更高的特点,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徐婷娟[9](2007)在《褪黑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测定大鼠生物样品(血浆、组织)中褪黑素(melatonin, MT)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并以MT为考核指标,比较正常大鼠和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模型大鼠灌胃给予MT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以及在肝、脾、胸腺、关节组织中的分布特性。方法:采用Hypersil ODS2色谱柱(4.6mm×150mm,粒径5μm);流动相:20mmol·L-1三水合醋酸钠(NaAc)-冰醋酸(HAc)(PH=3.4):甲醇=65:3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Ex=285nm,Em=345nm;柱温:35℃;进样量:20μL。血浆用乙酸乙酯萃取,氮气吹干后,流动相溶解,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正常大鼠及AA模型大鼠灌胃给予MT组在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及肝、脾、胸腺、关节中MT的浓度,将血药浓度-时间(C-t)数据经DAS ver 2.0软件拟合,进行房室模型判别及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并对正常大鼠及AA模型大鼠灌胃给予MT组进行比较。结果:1.大鼠血浆中MT在0.1~200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406.22x+9.16 (r=0.9995,0.1-10 ng·mL-1)和y=419.70x-166.57(r=0.9999,10-200 ng·mL-1)。大鼠组织中MT在0.5~50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肝、脾、胸腺、关节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18.59 x-101.20(r=0.9995)、y=410.56 x-47.21(r=0.9998)、y=357.59 x +198.47(r=0.9995)、y=333.07 x +239.01(r=0.9995)。MT最低检测浓度为0.1ng·mL-1。相对回收率大于90%(n=5),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10%(n=5)。生物样品在室温放置和冷冻储存7天和30天情况下基本稳定。2.正常大鼠单次灌胃给予MT(10,100,1000μg·kg-1)后,MT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权重为1的二室模型特征,低、中、高三剂量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吸收速率常数Ka为0.130±0.046、0.160±0.095、0.165±0.055 min-1;中央室表观容积分布容积V1为9.758±3.238、7.041±3.447、11.113±5.066 L·kg-1;表观容积分布容积V为17.108±4.763、10.204±1.028、14.428±2.850 L·kg-1;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68.574±51.920、54.914±38.310、71.839±47.907min;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153.085±42.788、107.834±11.683、135.230±15.546min;清除率CL为0.080±0.023、0.066±0.007、0.074±0.011 L·min-1;达峰时间Tmax为16.000±2.236、16.000±2.236、16.000±2.236min;峰浓度Cmax为0.737±0.111、10.212±1.333、71.870±3.194 mg·L-1;曲线下面积AUC(0-tn)为106.435±32.719、1247.744±68.519、11061.007±1023.445 mg·min·L-1;曲线下面积AUC(0-∞)为118.274±32.161、1312.534±85.220、12179.390±1128.002 mg·min·L-1;平均滞留时间MRT(0-tn)为117.718±7.409、109.276±3.184、120.385±3.043min;平均滞留时间MRT(0-∞)为162.271±17.812、127.759±7.718、156.642±5.437min3.正常大鼠多次灌胃给予MT(10,100,1000μg·kg-1)后,MT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权重为1的二室模型特征,低、中、高三剂量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 Ka为0.078±0.008、0.090±0.024、0.216±0.033 min-1; V1为2.702±0.677、2.694±1.242、10.230±1.309 L·kg-1; V为8.185±0.660、12.128±4.506、14.682±2.117 L·kg-1; T1/2α为15.459±2.455、18.416±5.693、21.062±9.007min; T1/2β为137.000±19.282、140.566±33.092、55.173±8.632min; CL为0.042±0.003、0.060±0.021、0.185±0.012 L·min-1; Tmax为17.000±2.739、17.000±2.739、16.000±2.236min; Cmax为1.442±0.064、15.460±0.782、80.611±3.968 mg·L-1; AUC(0-tn)为168.503±10.993、1201.139±147.323、6371.039±346.453 mg·min·L-1; AUC(0-∞)为192.657±16.249、1341.117±145.527、7472.260±611.520 mg·min·L-1; MRT(0-tn)为112.602±6.635、94.050±4.614、107.754±6.213min;MRT(0-∞)为163.222±15.872、138.664±11.553、171.921±23.839min AA大鼠多次灌胃给予MT(10,100,1000μg·kg-1)后,MT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权重为1的二室模型特征,低、中、高三剂量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 Ka为0.165±0.069、0.160±0.023、0.247±0.034 min-1; V1为1.936±0.814、1.997±0.330、5.995±0.784L·kg-1; V为5.630±0.537、4.495±1.167、38.147±11.275 L·kg-1; T1/2α为11.315±5.811、20.422±8.623、14.075±2.410min; T1/2β为240.600±30.883、125.465±33.174、156.216±57.370min; CL为0.016±0.003、0.025±0.001、0.176±0.036 L·min-1; Tmax为11.000±2.236、11.000±2.236、10.000±0.000min; Cmax为2.641±0.318、31.848±1.388、112.130±5.596 mg·L-1; AUC(0-tn)为380.531±38.149、3362.177±116.266、5155.851±304.508 mg·min·L-1; AUC(0-∞)为546.324±76.177、3798.224±162.236、5364.670±330.444 mg·min·L-1; MRT(0-tn)为137.945±3.615、103.090±3.095、75.357±3.194min; MRT(0-∞)为286.141±28.786、149.874±12.439、90.585±5.977min结论:1.建立了MT生物样品的HPLC检测方法,方法准确、可靠、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生物样品浓度检测及药物动力学研究。2.正常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权重为1的二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表明MT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快较广,消除较慢,清除率低,平均滞留时间长,吸收总量大,生物利用度高。3. AA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多次灌胃MT比较,AA模型大鼠低剂量和中剂量组血药浓度、ka、AUC(0-tn)、AUC(0-∞)、MRT(0-tn)、MRT(0-∞)显着性升高,CL显着性降低。AA模型大鼠高剂量组AUC(0-tn)、AUC(0-∞)、MRT(0-tn)、MRT(0-∞)显着性降低。4.正常大鼠及AA模型大鼠多次灌胃MT中剂量后,正常大鼠灌胃MT组和AA模型大鼠灌胃MT组比较,5min时AA模型大鼠肝脏、脾、胸腺、关节中的药物浓度均大于正常大鼠,且差异具有显着性;15min时AA模型大鼠肝脏、脾、胸腺、关节中的药物浓度均大于正常大鼠,其中肝脏、胸腺、关节的差异具有显着性;90min时AA模型大鼠脾和关节中药物浓度大于正常大鼠,且差异具有显着性。
曾琪[10](2007)在《槟榔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槟榔是棕榈科(Palmae)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inn.)的成熟种子,是仅次于烟草、酒精和咖啡因的世界上第四种被广泛使用的嗜好品,在我国则是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广泛用于临床医学,而在湖南等地区,经过加工的商品槟榔十分流行。因此,深入、系统地对槟榔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海南槟榔、台湾槟榔、越南槟榔鲜果为原料,测定水分、灰分。将3种槟榔在45℃烘干,取果皮、果核粉碎过60目筛,测定3种槟榔的槟榔碱、脂肪酸、氨基酸、无机元素,其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乙醚超声提取槟榔碱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30 min,功率80 w,料液比(w/v)为1:12。对乙醚超声提取和乙醚加热浸提做了比较,结果显示:超声提取优于溶剂提取。采用GC-MS分析了槟榔中的槟榔碱,以保留时间、质谱定性,外标法定量。GC-MS测定槟榔碱相对标准偏差2.56%,方法回收率98.6-102.6%。GC-MS对3种槟榔果皮和果核的槟榔碱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与容量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C-MS测得槟榔碱含量为0.12~0.38%,容量法测得的槟榔碱含量为含量为0.32~0.56%。容量法测得的槟榔碱还包括了槟榔中其它的生物碱。两种方法测得的样品中槟榔碱含量高低都是:越南槟榔果核>海南槟榔果核>台湾槟榔果核>台湾槟榔果皮>越南槟榔果皮>海南槟榔果皮。采用GC-MS测定了3种槟榔果皮和果核中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种槟榔果皮和果核脂肪酸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槟榔含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十七酸、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含量27.70-42.28%,亚油酸29.3~33.80%,油酸含量10.15-29.50%,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51.74~66.84%。槟榔的特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辛酸、癸酸、月桂酸。3种槟榔果皮和果核脂肪酸综合评价高低为:台湾槟榔果核>台湾槟榔果皮>海南槟榔果皮>越南槟榔果皮>越南槟榔果核>海南槟榔果核。采用OPA柱后衍生法,高效液相色谱氨测定和分析3种槟榔的氨基酸。结果表明:槟榔含有14种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含量较高。海南槟榔、台湾槟榔、越南槟榔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41%、6.06%、5.49%。测定和比较了3种槟榔果皮和果核中几种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种槟榔果皮和果核中蛋白质和还原糖的质量分数均没有显着差异;而果核和果皮的粗脂肪质量分数全部达到差异显着水平。测定了3种槟榔中的无机元素,结果表明:3种槟榔均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Fe、Cu、Mn、Zn和常量矿质元素K、Ca、Mg。
二、褪黑素原料和片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褪黑素原料和片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不确定度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目的 |
2 测定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方法依据 |
2.3 试样溶液制备 |
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5 色谱条件 |
3 数学模型 |
4 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
5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
5.1 重复测定样品产生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r) |
5.2 校准曲线引起的不确定度urel(cal) |
5.2.1 标准溶液配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c) |
5.2.2 校准曲线拟合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f) |
5.3 试样质量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m) |
5.4 试样最终定容体积的相对不确定度urel(V) |
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7 扩展不确定度 |
8 结果报告 |
(3)褪黑素@介孔二氧化硅肠溶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生物利用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褪黑激素介绍 |
1.1.1 褪黑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1.1.2 褪黑素的分布和相关研究 |
1.1.3 褪黑素生物活性 |
1.1.4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 |
1.1.5 褪黑素应用的存在问题 |
1.1.6 褪黑素剂型介绍 |
1.2 难溶药物增溶新技术 |
1.3 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
1.3.1 纳米药物的发展 |
1.3.2 纳米药物载体 |
1.4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 |
1.5 纤维素类肠溶包衣材料的应用 |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6.1 课题的提出 |
1.6.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课题研究内容 |
1.7.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2 MLT-SiO_2-HP55纳米粒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纳米二氧化硅吸附特性研究 |
2.2.1 褪黑素标准曲线测定 |
2.2.2 二氧化硅活化 |
2.2.3 溶剂种类筛选 |
2.2.4 载药量与溶剂关系测定 |
2.2.5 吸附等温线研究 |
2.3 MLT-SiO_2-HP55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 |
2.3.1 药物浓度 |
2.3.2 SiO_2浓度 |
2.3.3 吸附温度 |
2.3.4 吸附时间 |
2.3.5 搅拌速度 |
2.3.6 药物包封率和纳米SiO_2载药量计算 |
2.3.7 MLT-SiO_2-HP55纳米球的制备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二氧化硅吸附特性研究 |
2.4.2 MLT-SiO_2-HP55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MLT-SiO_2-HP55纳米粒的表征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MLT-SiO_2-HP55纳米球理化性质表征 |
3.2.1 透射电镜 |
3.2.2 比表面积测定 |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3.2.4 X-射线衍射测定 |
3.2.5 差示热量扫描和热重量分析 |
3.2.6 气相色谱检测 |
3.2.7 抗氧化性质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透射电镜结果分析 |
3.3.2 比表面积结果分析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3.5 差示热量扫描和热重量分析 |
3.3.6 丙酮溶剂残留测定 |
3.3.7 抗氧化测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体外释放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MLT-SiO_2-HP55体外释放 |
4.2.1 人工胃液的配制 |
4.2.2 人工肠液的配制 |
4.2.3 褪黑素人工胃、肠液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
4.2.4 MLT-SiO_2-HP55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实验 |
4.2.5 MLT-SiO_2-HP55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实验 |
4.3 生物利用度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褪黑素人工胃、肠液饱和溶解度 |
4.4.2 MLT-SiO_2-HP55在人工胃、肠液中的释放结果分析 |
4.4.3 生物利用度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中活性成分分析及增强免疫力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胶囊中粗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 |
2.2 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试液制备 |
3.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测定 |
4 前处理方法考察 |
4.1 粗多糖前处理方法 |
4.2 水浴提取质量体积比 |
4.3 水浴提取温度考察 |
4.4 水浴提取时间考察 |
4.5 水浴提取次数考察 |
4.6 粗多糖前处理提取最佳条件 |
5 方法学考察 |
5.1 线性关系考察 |
5.2 精密度实验 |
5.3 重复性实验 |
5.4 加标回收率实验 |
5.5 样品粗多糖含量测定 |
6 小结 |
第二章 HPLC法同时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中腺 |
1 引言 |
2 仪器和试剂 |
2.1 仪器 |
2.2 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条件 |
3.2 溶液制备 |
3.3 对照品混合标准系列溶液 |
3.4 供试品溶液制备 |
3.5 测定及计算 |
4 实验条件选择与优化 |
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2 供试品制备条件选择 |
5 方法学考察 |
5.1 线性关系 |
5.2 精密度实验 |
5.3 重复性度实验 |
5.4 稳定性实验 |
5.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5.6 样品腺苷虫草素含量测定 |
6 小结 |
第三章 HPLC-ELSD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中甘露醇含量 |
1 引言 |
2 仪器与试剂 |
2.1 仪器 |
2.2 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条件 |
3.2 溶液配制 |
4 实验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
4.1 色谱条件考察 |
4.2 供试品制备条件考察 |
5 方法学考察 |
5.1 标准曲线的线性和检测限 |
5.2 精密度试验 |
5.3 稳定性实验 |
5.4 加标回收率实验 |
5.5 样品含量测定 |
6 小结 |
第四章 HPLC-MS/MS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中的褪黑素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仪器 |
2.2 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色谱条件 |
3.3 质谱条件 |
4 实验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4.1 色谱条件考察 |
4.2 质谱条件考察 |
4.3 供试液制备考察 |
5 方法学考察 |
5.1 线性关系 |
5.2 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
5.3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
5.4 加标回收率 |
5.5 样品中褪黑素含量测定 |
6 小结 |
第五章 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体重测定 |
2.2 碳廓清实验测定 |
2.3 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检测 |
2.4 抗体生成细胞和血清溶血素测定 |
2.5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半体内法)和脏器/体重比值 |
2.6 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 |
2.7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3 小结 |
第六章 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的安全性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30天喂养实验 |
2.2 观察指标 |
2.3 急性毒性实验 |
2.4 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
2.5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2.6 小鼠精子畸变试验 |
2.7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中的褪黑素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品前处理 |
1.2.2 仪器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前处理的选择 |
2.2 质谱条件优化 |
2.3 色谱条件优化 |
2.4 线性关系 |
2.5 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
2.6 方法的检出限、定量限 |
2.7 加标回收率结果 |
2.8 样品中褪黑素含量测定 |
3 结论 |
(6)复方天麻素滴丸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对象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HPLC-DAD-MS法检测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成分褪黑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方法 |
1.3.1 色谱条件 |
1.3.2 质谱检测条件 |
1.3.3 溶液的制备 |
2 结果 |
2.1 线性关系考察 |
2.2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 精密度试验 |
2.4 稳定性试验 |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6 样品中褪黑素的测定 |
3 讨论 |
3.1 中药中非法添加的褪黑素成分确定 |
3.2 方法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考察试验中样品和 |
3.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8)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制剂处方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褪黑素口腔崩解片 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二 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巴洛沙星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巴洛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9)褪黑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10)槟榔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槟榔概况 |
1.1.1 槟榔种属 |
1.1.2 槟榔的生境与分布 |
1.1.3 槟榔的食用情况 |
1.1.4 槟榔的产销情况 |
1.2 独特的槟榔文化 |
1.2.1 独特的东南亚槟榔文化 |
1.2.2 独特的台湾槟榔文化 |
1.2.3 海南的绿色槟榔文化 |
1.2.4 湖南槟榔文化 |
1.3 槟榔的化学成分国内外研究 |
1.3.1 常规成分的研究 |
1.3.2 槟榔生物碱的研究 |
1.3.3 酚类物质的研究 |
1.4 槟榔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
1.4.1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4.2 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4.3 酚类物质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4.4 毒性与副作用研究现状 |
1.5 目前对槟榔开发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超声提取槟榔中的槟榔碱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超声提取槟榔碱的单因素实验 |
2.2.2 超声提取槟榔碱的正交实验及数据分析 |
2.2.3 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 小结 |
3 GC-MS分析槟榔中的槟榔碱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GC-MS对样品中槟榔碱的定性分析 |
3.2.2 槟榔碱的定量分析 |
3.2.3 GC-MS测定样品中槟榔碱的含量 |
3.2.4 GC-MS与容量法测定槟榔碱的比较 |
3.3 小结 |
4 槟榔脂肪酸成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槟榔脂肪酸组成 |
4.2.2 脂肪酸主成分分析 |
4.3 小结 |
5 槟榔中氨基酸的提取与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氨基酸标准色谱图与槟榔氨基酸色谱图 |
5.2.2 样品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5.2.3 分离条件的选择 |
5.3 小结 |
6 槟榔常规成分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几种常规成分测定与分析 |
6.2.2 无机元素含量测定与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槟榔碱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
7.1.2 GC/MS测定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 |
7.1.3 GC/MS测定和分析槟榔中的脂肪酸 |
7.1.4 槟榔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和分析 |
7.1.5 槟榔常规成分的测定和分析 |
7.2 展望 |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褪黑素原料和片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不确定度的评估[J]. 李珍妮,曾文祥. 现代食品, 2020(20)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貉子肉中褪黑素残留量的研究[J]. 杨卫军,李曼,曹秀梅,林艳青,杜顺丰. 现代畜牧兽医, 2016(05)
- [3]褪黑素@介孔二氧化硅肠溶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生物利用度评价[D]. 李媛媛.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5)
- [4]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末胶囊中活性成分分析及增强免疫力功能研究[D]. 李晓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中的褪黑素含量[J]. 李晓明,黄宏南,林宏琳,张占蓬.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02)
- [6]复方天麻素滴丸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评价[D]. 吴传亮.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7]HPLC-DAD-MS法检测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成分褪黑素[J]. 伍小勇,傅小英,张晓丹,陈静,古卓良,周国华.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02)
- [8]褪黑素口腔崩解片的研制巴洛沙星片中国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 顾胜华. 昆明医学院, 2006(01)
- [9]褪黑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研究[D]. 徐婷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10]槟榔化学成分的研究[D]. 曾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