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穿脑脊液持续大量引流治疗重症脑室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帝,韩冰莎,李娇,王瑞康,韩朋,冯光[1](2021)在《宏基因组测序诊断吉伦伯不动杆菌脑室炎一例》文中研究指明患儿男性,13岁,中学生,因头痛伴恶心、呕吐8小时,于2021年4月1日入院。患儿8小时前早自习时突发头痛,伴恶心、喷射状呕吐,随即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无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口角歪斜、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急诊至当地医院就诊。头部CTA检查显示右侧枕叶出血破入侧脑室(图1),急诊行双侧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术后即刻患儿全身麻醉状态,双侧瞳孔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迟钝,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为求进一步治疗,当日转入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既往身体健康,身高170 cm,体重50 kg,生长发育里程碑正常,
解东成,陈红伟,王圣杰,郭小川[2](2021)在《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2017年收治的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先采取改良脑室外引流术,脑室段穿刺后连接直线型连接器、腹腔段分流管从腹部皮下切口穿出,并持续脑脊液引流净化,待病情稳定后去除脑脊液引流装置或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Evan’s指数、GCS评分及GOS预后评分。结果共收治15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年龄19~64岁。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Evan’s指数、GCS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炎症控制后拔除脑室外引流管,余14例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GOS分级,恢复良好(4~5分)13例(86.7%),恢复较差(3分)2例(13.3%)。引流时间59~335 d,平均173.3 d。引流期间无颅内感染及分流管堵塞并发症。出院随访2~5年,平均4.5年,1例因分流管脑室段置于透明隔间隙导致脑室再次扩张,经透明隔造瘘并再次分流后治愈,余病例无并发症。结论改良脑室外引流术可显着提高患者最终分流成功率,尤其适用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经反复治疗失败的患者。
王小刚,王伯栋,王振刚,徐广振,于峰,朱伟杰[3](2021)在《终池冲洗联合脑室引流治疗重度颅内感染并脑室积脓14例》文中研究指明颅内感染是颅脑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3%~5%[1],病死率高达27.4%~39.2%[2],为多种颅脑手术后(如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出血术后、脑室置管外引流术后及终池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同时颅内感染发生率与术野持续暴露时间长短、手术次数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3,4]。颅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耐药菌导致的脑室等腔隙内感染,是神经外科的极危重症,一旦发生,往往缺乏快速有效的干预手段,且现有的常规治疗方式效果不佳,严重者发生脑疝甚至快速进展至死亡,预后极差。笔者对2011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重度颅内感染伴有脑室内积脓的患者,采用终池置管冲洗联合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方案,成功治愈10例,死亡3例,1例放弃治疗,后期随访患者死亡。现就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董军成[4](2020)在《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时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SAH后再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中血性脑脊液(CSF)所引发脑血管痉挛(CVS)[1]、脑水肿、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DIND)[2]、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3]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使aSAH病死率达30%~50%[4-6]。最新研究显示相比开颅夹闭,血管内栓塞能明显降低致残致死率[7,8],使越来越多的aSAH患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虽然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能及时地控制动脉瘤破裂再出血,但是蛛网膜下腔的积血不能随介入手术所清除。目前很多研究显示,腰大池置管引流术(LD)能够及时有效的引流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对于置换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及减少SAH并发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14]。但是,LD有许多相关并发症急需进一步探讨和预防[15-17]。其中LD相关CSF感染的发病率文献报道1%-18%[18-20],以其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很多中心进行了置管感染相关因素方面的探索,譬如手术操作与导管相关感染关系、置管时间长短与感染风险的关系、每日留取标本化验是否增加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否降低CSF感染率等[20-22]。其中,很多研究提示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是导致置管引流发生CSF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20,23,24]。回顾既往文献,对于aSAH病人,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的拔管时机、持续引流时间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对LD相关CSF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对aSAH术后放置腰大池引流管的拔管时机进行进一步探究。目的:回顾性分析连续一段时期内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LD的病例资料,探讨aSAH栓塞术后LD合适的拔管时机,分析LD的拔管时机与CSF感染、临床预后的关系。同时,也对意外脱管、堵管的病例给出是否再次进行LD治疗的建议。方法:搜集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术的首次SAH病例,病种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分叉部动脉瘤。所有病例在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后放置LD。收集所有入组病例年龄、性别、LD持续时间、拔管前脑脊液中RBC计数、CSF感染时LD持续时间、拔管后发生脑梗死、脑积水情况以及出院后6月m RS评分。应用IBM 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百分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及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变量相互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病例332例,男性128例,女性204例,男性:女性≈1:1.6;年龄34~80岁,平均(59.11±10.76)岁,Hunt-Hess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190例、97例、45例;其中,LD术后CSF感染36例,总感染发生率10.84%。2.36例CSF感染患者的感染时间主要集中在置管后第6~9天,占72.2%;在CSF感染的后续治疗中,不拔除引流管的病例与拔除引流管后连续腰穿、拔除引流管后重新放置LD的病例6个月预后经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值分别为0.046、0.04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各组m RS评分,提示不拔除引流管的预后与拔除引流管后连续腰穿、拔除引流管后重新放置LD的预后要差;拔除引流管后连续腰穿与拔除引流管后重新放置LD的病例相比,P=1.000>0.05,说明这两组病例的处理方式对预后无明显差别。3.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96例无CSF感染患者拔管时CSF常规中RBC计数与6个月随访m RS评分具有线性回归关系,提示脑脊液中RBC计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 RS评分。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拔管时脑脊液中RBC计数对SAH患者放置腰大池引流管的效果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RBC计数范围进行拔管。4.经Kruskal-Wallis检验,173例Hunt-HessⅡ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H值为7.748,P=0.25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Hunt-HessⅡ级的aSAH来说,不同CSF中RBC计数的预后无明显差别。5.对87例Hunt-Hess III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进行非参数检验,显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t值为3.610,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有差异,说明Hunt-Hess III级患者的拔管时机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6.对36例Hunt-Hess IV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提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H值为4.333,P=0.037<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有差异,说明Hunt-Hess IV级患者的拔管时机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7.在296例无CSF感染的患者中,DIND有18例,发病率6.08%,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有10例,RBC计数≥6000/mm3有8例,经χ2检验χ2值4.993,P=0.02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与RBC计数≥6000/mm3的DIND发病率不同,结合各自的组内发病比例(10/218<8/60),提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能降低DIND的发病率。8.在296例无CSF感染的患者中,发生SDHC共有30例,发病率10.14%,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有16例,RBC计数≥6000/mm3有14例,经χ2检验χ2值10.591,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与RBC计数≥6000/mm3的SDHC发病率不同,结合各自的组内发病比例(16/212<14/54),提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能降低SDHC的发病率。结论:1.对于Hunt-Hess II级的aSAH患者,LD的放置对预后可能没有影响,不建议进行LD,以减少LD相关感染等并发症。2.对于Hunt-Hess III级和Hunt-Hess IV级的aSAH患者,放置LD有利于良好的预后,拔管时机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以减少留管时间,这对预防留置引流管所引发的CSF感染可能是有益的。3.对于aSAH患者,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能降低DIND及SDHC的发病率。4.对于CSF感染的病例,我们的建议是直接拔除引流管,重新放置新的腰大池引流管或连续腰椎穿刺置换感染CSF,并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张雪[5](2020)在《脑脊液降钙素原联合乳酸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脑脊液降钙素原(PCT)及乳酸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明确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抗生素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的意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12月1日期间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中心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经开颅手术治疗患者129例,根据入组标准,将术后出现发热(≥38.3℃)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细菌性脑膜炎组37例和无菌性脑膜炎组53例,同时期术后未发热组39例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于术后T1、T2、T3、T4及T5五个时间点送检患者脑脊液及外周血标本送检化验,比较以上三组患者脑脊液及外周血各项指标差异,并绘制各项化验指标的受试者特征曲线图(ROC),对比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判断其对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T1时,细菌性脑膜炎组、无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与PCT及脑脊液乳酸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PCT较无菌性脑膜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脑脊液乳酸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细菌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PCT水平、乳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无菌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两组脑脊液PCT及乳酸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PCT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0.903,0.986),当其截止值为0.161μg/L时,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乳酸含量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0.853,0.978),当其截止值为4.401mmol/L时,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二者联合诊断,ROC曲线下面积提高至0.978,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乳酸及PCT可以反映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存在,尤其是脑脊液乳酸。当二者联合后进一步分析,AUC升高至0.978,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1%,综合诊断能力较单个指标有所提高,但特异性及敏感性尚有待进一步探究,对脑出血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细菌性脑膜炎与无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指标,指导临床诊疗。
张欢[6](2020)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失衡和(或)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异常,导致脑脊液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使其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者[1]。脑积水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达1%~1.5%,且随人口数量的增长而递增[2]。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新生儿到成人均可发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积水。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颅脑外伤、出血、肿瘤、感染等[3]。脑积水患者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复视、眩晕等,或出现步态不稳、痴呆、尿失禁“三联症”,或颅内原发病治疗后意识好转的患者逐渐又出现意识障碍加重。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当前治疗脑积水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4-6]。脑积水患者尽早行分流手术有更好的预后[7]。因此,早期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术后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术后近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术前颅内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绝对禁忌症[8]。但是对于颅内感染尤其是隐匿性的颅内感染的诊断通常比较困难。临床上以脑脊液细菌培养作为颅内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时间长,临床上很多脑积水患者亟需手术治疗,往往不能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指导手术。对于绝大多数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需通过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氯、葡萄糖及蛋白指标并结合临床症状(发热)及体征(脑膜刺激征)进行综合判断是否为颅内感染。因此,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断困难重重,并无统一标准,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等问题[9,10]。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发热症状较为常见,是诊断颅内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的指标,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大部分脑积水患者都处于亟需手术改善症状的阶段,而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氯、葡萄糖及蛋白指标并不在正常范围内,但因病情需要,仍然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并未出现颅内感染而拔除分流管。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索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葡萄糖及蛋白质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探索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热症状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为脑脊液异常的脑积水患者指导合适的手术时机,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一章 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目的概述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对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行概述。结果文献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脑积水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结论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尽早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并无统一标准,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应尽早抗感染治疗。第二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葡萄糖及蛋白质异常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0年至2018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葡萄糖和蛋白质指标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2例患者,术后6月内出现感染25例(9.19%),其余247例(90.81%)未感染。患者低龄(OR=1.019,P=0.063,95%CI:0.999-1.039)和术前脑脊液中低葡萄糖水平(OR=2.185,P=0.035,95%CI:1.055~4.522)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以上两种因素综合后的曲线下的面积为0.688(95%CI:0.578-0.798)。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与性别、原发病、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和蛋白质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关系。结论低龄脑积水患者手术治疗应格外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与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蛋白质水平异常无关,与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有关,应待葡萄糖水平正常后再行分流手术。第三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根据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时间将感染患者分为早期感染组和延迟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3、5、7天的体温及发热情况。结果272例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25例(9.19%)(早期感染21例,延迟感染4例),未感染247例(90.81%)。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术后第3、5、7天发热率较高,体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感染组与延迟感染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3、5、7天发热率及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发热率较高,体温下降较快,自第3天起仍有发热则与术后感染关系密切,对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应提早考虑抗感染治疗。
秦虎,徐丹书,汪永新,朱晓锋,王增亮,柳琛,更·党木仁加甫[7](2019)在《急性化脓性脑室炎11例报道》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脑室炎的细菌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1例急性化脓性脑室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3例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大肠埃希菌感染。7例临床治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63.6%(7/11),病死率为36.4%(4/11)。结论急性化脓性脑室炎应早期明确病原菌、及时拔出原引流管、持续引流脑脊液,静脉或脑室予以敏感足量抗生素,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王强,王汉东,潘灏,孙康健,武燕,丁惠[8](2018)在《严重颅内感染的综合诊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对重度颅内感染,尤其是脑室炎有效的综合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11例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为脑室炎患者。对4例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的重度颅内感染患者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置管,左-右侧脑室引流管抗生素持续对冲。脑室冲洗液清亮后,腰大池引流通畅者改为腰大池持续引流。非功能区脓肿灶予以手术切除后,再行脑室持续冲洗;脑室粘连、分隔患者行内镜下终板造瘘+透明隔造瘘+脉络丛烧灼术;有脑积水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或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结果 211例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为13.3%;脑脊液培养阴性的颅内感染患者治愈率为92.9%,而脑脊液培养阳性颅内感染患者的治愈率仅为42.8%。28例脑室炎患者,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为42.8%,总治愈率为67.8%,其中脑脊液培养阴性患者的治愈率为75%,培养阳性患者的治愈率为58.3%。本组4例重度颅内感染患者均治愈。脑室冲洗时间为747 d。随访39个月,患者的感染均未反复。结论对于重度颅内感染,尤其是脑室炎、脑室积脓患者,采用抗生素脑室持续冲洗,并联合脑室镜等方法的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程扬[9](2018)在《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对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大大降低患者原疾病的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由于患者术前普遍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和涂片多数为阴性,无法准确选择有效抗菌素,医师只能经验性选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头孢曲松等治疗颅内感染。但万古霉素(稳可信)价格较高,且治疗周期较长,很多患者难以承受。在多年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价格低廉。本课题探讨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治疗颅内感染患者,其疗效与应用万古霉素(稳可信)的疗效相仿,因此,采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其疗效可替代万古霉素(稳可信)。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者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疗效、安全性及最佳给药剂量、给药方法。方法:经北京燕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鞘内注药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北京燕化医院神经外科60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资料。观察组30例静脉滴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每12小时一次,对照组30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稳可信)1.0g每12小时一次,两组均同时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在监测颅内压情况下腰穿或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缓慢放出脑脊液10-20ml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或万古霉素(稳可信),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或万古霉素(稳可信)均自5mg起,根据脑脊液变化逐渐增加鞘内给药剂量,每次增加5mg,每日一次。本组研究中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最小有效治疗剂量为10mg,最大有效治疗剂量为30mg;万古霉素(稳可信)最小有效治疗剂量为10mg,最大有效治疗剂量为35mg。直到脑脊液白细胞降至10-20×106/L左右,且连续三次脑脊液化验检查维持在10-20×106/L左右水平。结果:60例颅内感染患者中,观察组30例使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对照组30例使用万古霉素(稳可信)。治疗中脑脊液中白细胞(WBC)、总蛋白含量(Pro)、糖含量(Glu)、氯化物含量(Cl-)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分别为:(194.50±82.89)×106/L、(1122.50±778.68)mg/L、(2.98±0.91)mmol/L、(131.84±10.20)mmol/L,对照组分别为:(225.70±100.29)×106/L、(1033.41±598.70)mg/L、(3.46±0.76)mmol/L、(131.49±11.45)mmol/L,两组在治疗中以上各项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中外周血液中白细胞(WBC)两组间比较,观察组(11.80±3.77)×106/L,对照组(10.82±4.27)×106/L,两组在治疗中外周血中WBC降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脑脊液中WBC、Pro、Glu;Cl-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分别为:(16.12±7.06)×106/L、(650.24±132.57)mg/L、(3.89±0.49)mmol/L、(132.38±10.06)mmol/L,对照组分别为:(22.90±14.08)×106/L;(604.38±184.42)mg/L;(3.91±0.78)mmol/L、(134.19±11.44)mmol/L,两组在治疗后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外周血液中WBC两组间比较,观察组(5.92±2.71)×106/L,对照组(7.36±1.36)×106/L,两组在治疗后外周血中WBC降低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8例,进步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6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颅内感染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相比于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稳可信),其在改善脑脊液中WBC、Pro、Glu、Cl-及外周血液中WBC指标方面,达到同等疗效。
郝江丽,姜毅,朱家叶,侯新琳,汤泽中,周丛乐,王红梅,张扬[10](2017)在《新生儿脑积水病因特点及治疗结局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生脑积水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比较不同病因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及结局。方法收集我院201 1年9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并在新生儿期发病的脑积水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疗效。出院后36个月对患儿进行随访,比较不同病因所致脑积水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结局,并对足月儿和早产儿脑积水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脑积水患儿38例,其中早产儿23例(60.5%),足月儿15例(39.5%)。脑积水病因中颅内出血18例(47.4%),颅内感染11例(28.9%),颅内出血合并颅内感染8例(21.1%),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2.6%)。足月儿与早产儿脑积水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颅内出血后脑积水患儿通过连续腰穿、脑室外引流、脑室储液囊反复放液治愈。颅内出血合并颅内感染后脑积水和颅内感染后脑积水患儿分别为9例和6例,最终需行永久分流术;这两种病因引起的脑积水患儿行永久分流术比例明显高于单纯颅内出血患儿(P<0.05)。出院后37例(97.4%)脑积水患儿无复发,16例(42.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颅内出血和颅内感染是新生儿脑积水的主要病因,单纯颅内出血后脑积水较少需行永久分流术治疗。即使患儿脑积水缓解,也很有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腰穿脑脊液持续大量引流治疗重症脑室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穿脑脊液持续大量引流治疗重症脑室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组测序诊断吉伦伯不动杆菌脑室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2)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诊断标准[4] |
1.3 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病例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治疗效果 |
2.3 引流时间及并发症 |
2.4 随访 |
3 讨论 |
(3)终池冲洗联合脑室引流治疗重度颅内感染并脑室积脓1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时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结果 |
2.2 36例CSF感染患者的感染时间 |
2.3 36例CSF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 |
2.4 CSF中红细胞计数 |
2.5 296 例无CSF感染患者拔管时RBC计数与MRS评分 |
2.6 173例HUNT-HESS Ⅱ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 |
2.7 87例HUNT-HESS III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 |
2.8 36例HUNT-HESS IV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 |
2.9 并发症DIND及SDHC |
3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大池引流相关脑脊液感染的诊断及预防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5)脑脊液降钙素原联合乳酸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语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试验组 |
(二)对照组 |
二、研究方法 |
(一)收集资料 |
(二)标本的采集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二、脑脊液病原学结果 |
三、不同时间段指标比较 |
(一)T1时A、B、C三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各项指标的比较 |
(二)T2时A、B两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各项指标的比较 |
(三)T3时A、B两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各项指标的比较 |
四、A、B两组脑脊液及血清各项指标的ROC曲线和诊断效力分析 |
五、细菌性脑膜炎组及无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变化趋势 |
六、细菌性脑膜炎组及无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乳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外科医疗相关性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临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 |
1.1 脑积水 |
1.2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指标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及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及分析 |
3.4 讨论 |
全文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硕士研宄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急性化脓性脑室炎1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2] |
1.3 临床治愈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菌培养结果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8)严重颅内感染的综合诊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脑室内感染的影像学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1.4 拔除脑室外引流管指征 |
2 结果 |
3 讨论 |
(9)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对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外科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腰穿脑脊液持续大量引流治疗重症脑室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组测序诊断吉伦伯不动杆菌脑室炎一例[J]. 王帝,韩冰莎,李娇,王瑞康,韩朋,冯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12)
- [2]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的初步探讨[J]. 解东成,陈红伟,王圣杰,郭小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08)
- [3]终池冲洗联合脑室引流治疗重度颅内感染并脑室积脓14例[J]. 王小刚,王伯栋,王振刚,徐广振,于峰,朱伟杰. 实用医药杂志, 2021(08)
- [4]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时机探讨[D]. 董军成. 河南大学, 2020(02)
- [5]脑脊液降钙素原联合乳酸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探索[D]. 张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张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急性化脓性脑室炎11例报道[J]. 秦虎,徐丹书,汪永新,朱晓锋,王增亮,柳琛,更·党木仁加甫.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2)
- [8]严重颅内感染的综合诊疗策略[J]. 王强,王汉东,潘灏,孙康健,武燕,丁惠.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03)
- [9]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对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D]. 程扬.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10]新生儿脑积水病因特点及治疗结局的研究[J]. 郝江丽,姜毅,朱家叶,侯新琳,汤泽中,周丛乐,王红梅,张扬.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