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副神经折返并发病窦综合征一例

左副神经折返并发病窦综合征一例

一、左侧旁道折返并病窦综合征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博[1](1985)在《心律失常的一些新概念》文中认为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学检查应用于临床,对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亦随之提高。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电治疗的普遍应用,手术疗法的开展,使得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也有空前的提高。由于上述的发展,有关心律失常的某些概念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修正与更新,本文重点介绍心

郭继鸿[2](2016)在《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指南的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如久旱时节的春雨,继"成人室上速处理2002指南"发表13年后,美国ACC/AHA/HRS于2015年10月联合发布了新版《ACC/AHA/HRS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指南》(简称指南),这一重要指南的更新是学术界期盼已久,并有着里程碑意义。应当看到,近20年正是心律失常专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导管消融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得以根治,成为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冲击,甚至颠覆着这一学科的经典理论与认识,但也使心律失常的现代介入治疗和传统概念出现了

汪贵忠[3](2014)在《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短期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按照体表心电图II导联P波时限是否≥120ms分为2组,每组内随机将心房电极植入低位房间隔和右心耳,术中插入冠状窦电极以测量不同心房起搏部位下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及左侧房室间期与术前及组间比较,术后平均随访10±5月,比较组间新发房颤发生率,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短期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82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男27例,女55例,年龄45~86(67±10)岁。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房颤、双结病变、心脏瓣膜病、甲亢、慢阻肺、心肌病、心衰及恶性肿瘤患者及手术禁忌,术前测量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P波离散度,根据II导联P波时限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Interatrial conduction block group,IAB group,P≥120ms)及无房间传导阻滞组(non-Interatrial conduction block group,non-IAB group,P<120ms),均植入双腔起搏器。术中植入冠状窦电极用于测量心内电生理参数,2组再根据随机植入的心房电极位置不同分为低位心房间隔起搏亚组(Low atrial septalpacing subgroup, LAS subgroup)或右心耳起搏亚组(Right atrial appendagesubgroup, RAA subgroup),心室电极常规被动固定在右室心尖部。通过X线影像及起搏心电图确认心房、心室起搏部位,心房起搏前后分别测量P波至左房后壁时间及左侧房室间期,术后再次测量P波时限、P波离散度与术前对比,术后第1、3、6、12月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起搏器程控,观察有无新发房颤发生及并发症发生,对2组间新发房颤发生情况与心内传导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短期影响。结果:1.房间传导阻滞组及无房间传导阻滞组,低位房间隔起搏较右心耳起搏的心房起搏阈电压、感知阈值、阻抗及心房电极脱位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心房电极放置时间低位房间隔起搏较右心耳起搏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房间传导阻滞组及无房间传导阻滞组,低位房间隔起搏均可缩短P波时限、减少P波离散度、缩短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延长左侧房室间期,与术前窦律及同组内右心耳起搏时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低位房间隔起搏时房间传导阻滞组与无房间传导阻滞组对比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左侧房室间期无显着差异(45±13vs44±11;139±26vs133±28,P>0.05),但房间传导阻滞组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缩短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23±15vs13±10,P<0.05);3.平均随访10±5月,4例患者失访,房间传导阻滞组与无房间传导阻滞组比较新发房颤发生率无显着差异(20%vs9.4%,P>0.05),低位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新发房颤发生率亦无显着差异(6.3%vs22%,P>0.05);亚组分析中房间传导阻滞组中低位房间隔起搏新发房颤发生率较右心耳组低,差异具有显着性(5%vs30%,P<0.05)。无房间传导阻滞组中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新发房颤发生率无显着差异(8.3%vs10%,P>0.05)。结论:对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低位房间隔起搏可减少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缩短房间传导时间,减少P波离散度、延长左侧房室间期,改善左侧房室同步性有关。对未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病窦患者,低位房间隔起搏并不能减少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

钟德超,王荧,曹文斋[4](2010)在《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10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旁路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慢径改良。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成功率为97.1%(204/210),其中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119例,成功率95.0%;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91例,消融成功率为100%。4例(1.9%)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3例(1.4%)患者复发,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获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仪忠直,王丽萍,赵彩[5](2007)在《预激综合征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

刘海英,程洁,宋猛,杨红照,贾海燕,张俊芳,李秦予[6](2006)在《105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术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食道心房调搏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插入食道电极,用电生理刺激仪发放电脉冲,进行程序及非程序刺激。结果:受检者105例,检出房室结双径路16例(15%);旁道伴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20例(19%);房速3例(3%);病窦综合征4例(4%);迷走神经张力增高22例(21%);冠心病负荷试验1例(1%);检查结果正常者41例(39%);终止阵发性室上速5例(5%)。结论: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术,可以诊断过缓型及快速型心律失常;评价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揭示心脏电生理现象;诱发及终止阵发性室上速发作等,具有独特及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振,苏唏,韩宏伟,蒋萍,王三娣[7](2004)在《快—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快—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 5个半衰期 ,常规进行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年龄 >5 0岁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进行全面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9例患者皆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术。其中房室旁道 5例 ,左、右房速各 1例 ,房室结双径路 1例 ,Ⅰ型房扑 1例。结论 快—慢综合征以阵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反复晕厥为表现 ,中老年人多见 ,各种电生理机制参与其间 ,病理机制不明 ,常不合并冠心病 ,处理措施首选射频消融术。

胡建强,曹江,秦永文,周炳炎[8](2004)在《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构成、发病机制方面的特殊性及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方法:189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99例,年龄60-84岁,平均(67.1±5.3)岁,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01例,占52.1%,左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4例,占33.0%,右侧旁道参与的AVRT 20例,占10.3%,房性心动过速(AT)有9例,占4.6%。除1例AT未消融成功外,其余均消融成功,成功率99.5%。AVNRT 2例消融后出现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1个月复查恢复正常,较大的腹股沟血肿1例,经理疗后自行吸收,并发症发生率1.5%。平均手术时间(2.4±1.0)h,X线曝光时间(16.2±11.5)min。随访3个月至7.5年,复发6例(房室结双径2例,左侧旁道2例,右侧旁道及房速各1例),复发率3.0%。结论: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中,AVNRT占大部分,可能与Koch三角区及周围纤维化等退行性变有关;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柳茵,刘维军,樊世明,李琳,于伊,梅峰,刘连军,王红,严鹏仲,任明[9](2000)在《西宁地区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西宁地区射频消融术 (RFCA)对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治疗的技术及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病例来源于 1 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在心内科住院的SVT病人 ,共计 5 5例 ,男 36例 ,女 1 9例 ,年龄 1 4岁~ 68岁。患者经术前发作心电图及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结双径路 (AVNDP) 2 6例 ,房室旁路 (AVRT) 34条 ,行消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后均获成功 ,随访中有 3例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 2例AVNDP在RFCA中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 ,其中一例术后 5周恢复为窦性心律 ,1例成为永久性Ⅲ°-AVB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结论 :5 5例均获成功 ,旁道消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定位准确 ,我们采用粗标冠状窦、细标大头电极 ,A与V比例合适的“十字交叉法”获得了很高的成功率。AVNDP以术中出现缓慢交界性心律 ,并逐渐减少是成功的征象。因此我们认为RFCA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孙珊,许静,信庭文,吴尚勤,付乃宽,王惠中,卢凤民,陈冬梅,李鹏[10](1999)在《射频消融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预激综合征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法,在射频消融治疗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现总结了本院370例射频消融病人所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报告如下.

二、左侧旁道折返并病窦综合征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侧旁道折返并病窦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3)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短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消融成功判断标准[1, 2]:
2 结 果
    2.1 室上速类型与消融:
    2.2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2.3 随访:
3 讨 论

(5)预激综合征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预激综合征的分类及诊断
2 WPW与临床
    2.1 WPW与BBB A型WPW可误诊为右束支阻滞 (RBBB) , B型WPW易误诊为左束支阻滞 (LBBB) 。
    2.2 WPW与心肌梗死
    2.3 WPW与心律失常

(8)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西宁地区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2.1 体表心电图
        2.2 房室旁道 (AVRT)
        2.3 房室结双径路 (AVNDP)
        2.4 心内基础电生理检查
        2.5 旁道的标测
        2.6 房室结双径路
    3 消融方法
        3.1 旁道消融
        3.2 房室结双径路
    4 消融成功的标准
        4.1 房室旁道
        4.2 房室结双径路
结 果
    1 射频消融结果
    2 房室旁道部位
    3 消融中射频能量
    4 并发症及随访
讨 论
    1 旁路消融
    2 房室结改良术

四、左侧旁道折返并病窦综合征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律失常的一些新概念[J]. 张文博.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85(02)
  • [2]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指南的解读[J].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6(01)
  • [3]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的短期影响[D]. 汪贵忠.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4]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10例分析[J]. 钟德超,王荧,曹文斋. 四川医学, 2010(08)
  • [5]预激综合征新认识[J]. 仪忠直,王丽萍,赵彩.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7(06)
  • [6]105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术临床分析[J]. 刘海英,程洁,宋猛,杨红照,贾海燕,张俊芳,李秦予.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01)
  • [7]快—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J]. 李振,苏唏,韩宏伟,蒋萍,王三娣.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05)
  • [8]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J]. 胡建强,曹江,秦永文,周炳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08)
  • [9]西宁地区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的应用研究[J]. 柳茵,刘维军,樊世明,李琳,于伊,梅峰,刘连军,王红,严鹏仲,任明. 青海医药杂志, 2000(10)
  • [10]射频消融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分析[J]. 孙珊,许静,信庭文,吴尚勤,付乃宽,王惠中,卢凤民,陈冬梅,李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02)

标签:;  ;  ;  ;  ;  

左副神经折返并发病窦综合征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