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超[1](2021)在《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实验部分通过Langendorff实验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观察三七三醇皂苷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影响,同时探究其是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的机制发挥作用。2.临床部分采用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三七总皂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供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实验部分实验一: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三七三醇皂苷组(PTSL组、PTSM组、PTSH组),各8只。对照组穿线,但不结扎冠状动脉,以K-H液持续灌流105min;IR模型组穿线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30 min后松开结扎线,以K-H液复灌75 min;PTSL组、PTSM组、PTSH组穿线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 min后,分别给予含5、10、20 mg/L三七三醇皂苷的K-H液复灌75 min。收集5组大鼠平衡灌注20 min、心肌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min、再灌注75 min的灌流液,检测大鼠灌流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5组平衡灌注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再灌注15min和再灌注75 min通过多导生理仪记录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包括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LVESP、LVDP、+dp/dtmax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实验二: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R组、PTS组、LY294002组、LY294002+PTS组,各8只。通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平衡20min后以K-H液持续灌流105 min;I/R模型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令左前降支局部停灌30 min,开放结扎线,K-H液复灌75 min。LY294002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以含15 μmol/L LY294002的K-H液复灌75min。PTS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以含10mg/L三七三醇皂苷的K-H液复灌75min。LY+PTS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先以含15 μmol/LLY294002的K-H液复灌15min,再以含10mg/L PTS的K-H液复灌60min。收集不同时刻的灌流液测量心肌酶学指标(CK-MB、LDH),并记录不同时刻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HR、LVESP、LVEDP、LVDP、±dp/dtmax);Western-blot 检测心肌组织中 Akt、p-Akt、GSK-3β、p-GSK-3β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Bax、Bcl-2、Caspase-3的表达。2.临床部分评价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全面搜索 CNKI、WanFang Date、Sinomed、VIP、PubMed、Embase 数据库。筛选并纳入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三七总皂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5.1.0版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部分实验一:I/R模型组再灌注15、75 min灌流液中CK-MB和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K-MB:(234±51)U/L 比(12±6)U/L,(203±63)U/L 比(14±3)U/L;LDH:(63.9±9.4)U/L 比(6.2±4.6)U/L,(52.1±9.5)U/L比(6.3±4.8)U/L];PTSL、PTSM、PTSH组再灌注75 min灌流液CK-MB水平和再灌注15 min LDH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PTSL、PTSH组再灌注75 min LDH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均P<0.05)。对照组不同时刻灌流液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再灌注15、75 min LVDP、+dp/dtmax 均降低,LVEDP、-dp/dtmax 以及 LVESP、LVDP、+dp/dtmax 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均升高(均P<0.05)。与I/R模型组比较,PTSL组、PTSM组、PTSH组再灌注15 min LVEDP,PTSL 组再灌注 75 min LVEDP 均降低,PTSM 组再灌注 75 min LVDP、+dp/dtmax均升高,局部缺血30 min,再灌注75 min-dp/dtmax均降低,PTSL组、PISM组、PTSH组LVESP,LVDP、+dp/dtmax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均显着降低(均P<0.05)。PTSL组、PTSH组心率在平衡灌注20 min,PTSM组在平衡灌注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75 min均高于IR模型组(均P<0.05)。实验二:(1)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照组HR不同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各组均不同程度上升,且I/R模型组、LY组、PTS组、LY+PTS组在再灌注75min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不同时点LVESP、LVEDP、LVDP、±dp/dtmax无明显变化,其余各组随时间延长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再灌注75min时,PT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LY294002+PTS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与PTS组差异显着(P<0.05)。(2)CK-MB、LDH:对照组不同时点无显着变化,其余各组再灌注后心肌酶水平均较缺血30min有显着提升(P<0.05)。各组平衡20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局部缺血30min时,各组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LDH较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再灌注15min、75min时,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T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LY294002+PTS组高于PTS组(P均<0.05)。(3)Akt、pAkt、GSK-3β、pGSK-3β的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心肌组织Akt、GSK-3β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pAkt、pGSK在PTS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有显着提高(P<0.05),在应用LY294002的2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且LY294002+PTS 与 PTS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模型组 Bax、Caspase-3 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TS 与 LY+PTS2 组 Bax、Caspase-3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Bcl-2强阳性,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TS组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0.05),LY294002+PTS组显着低于PTS组(P<0.05)。2.临床部分最终纳入35篇研究,研究地点均在中国,累计病例共计2963例,其中观察组1488例,对照组1475例,共涉及三七总皂苷制剂4种。统计结局指标:CK-MB、cTnT、LVEF、LVEDD、BNP、hs-CRP、IL-6、TNF-α、TC、TG、LDL-C、HDL-C、冠脉灌注 TIMI血流分级进行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CK-MB(SMD=-2.09,95%CI:[-3.04,-1.13],I2=97%,P<0.0001)、cTnT(SMD=-2.37,95%CI:[-3.31,-1.43],I2=97%,P<0.00001)、LVEF(WMD=3.97,95%CI:[2.58,5.36],I2=83%,P<0.00001)、LVEDD(WMD=-3.18,95%CI:[-4.33,-2.04],I2=85%,P<0.00001)、BNP(SMD=-1.89,96%CI:[-2.68,-1.11],I2=96%,P<0.00001)、hs-CRP(SMD=-1.46,95%CI:[-2.02,-0.90],I2=96%,P<0.00001)、IL-6(SMD=-1.87,95%CI:[-2.33,-1.41],I2=91%,P<0.00001)、TNF-α(SMD=-1.22,95%CI:[-1.85,-0.59],I2=94%,P<0.0001)、TC(WMD=-0.57,95%CI:[-0.87,-0.27],I2=84%,P=0.0002)、TG(WMD=-0.27,95%CI:[-0.46,-0.08],I2=84%,P=0.005)、LDL-C(WMD=-0.32,95%CI:[-0.61,-0.03],12=85%,P=0.03)、HDL-C(WMD=0.02,95%CI:[-0.13,0.17],I2=84%,P=0.75)、冠脉灌注 TIMI 血流分级(WMD=0.34,95%CI:[0.26,0.42],I2=30%,P<0.00001)。MACEs 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MACEs发生率(RR=0.48,95%CI:[0.33,0.70],I2=4%,P=0.0002)、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3,95%CI:[0.51,1.04],I2=0%,P<0.08)。提示PNS制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PCI患者心肌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改善冠脉再灌注情况、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作用显着。但是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为进一步评价PNS制剂治疗MIRI的有效性,仍需要未来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结论1.在大鼠离体心脏局部I/R损伤模型中,三七三醇皂苷具有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2.三七总皂苷制剂对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疗效肯定,尤其是在改善冠脉灌流、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作用显着。
白桦[2](2021)在《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并以炎性反应动态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相关机制。方法:1.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组、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RI)组。其中Sham组、MIRI组、EMIRI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和3d三个观察时间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后打开丝线结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EMIRI组大鼠造模前接受双侧内关穴连续4d电针预处理,电针参数为2/100Hz,2mA,20min/次,1次/天。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重量指数、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HE染色评价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游离线粒体DNA(mtDNA)含量,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细胞色素C(mit-cyto C)、胞质色素C(cyt-cyto C)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9(TLR9)、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PR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原(procaspase-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的表达水平,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白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D86和CD206的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的影响。结果: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显着提高MIRI大鼠心功能(P<0.001),降低再灌注3d时心脏重量指数(P<0.05),降低再灌注各时间点血浆CK-MB和cTnT水平(P<0.05),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梗死面积比值(P<0.05),改善MIRI引起的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2.MIRI后线粒体损伤加重(P<0.05),外周循环中mtDNA含量增加(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改善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线粒体损伤(P<0.05),降低MIRI后再灌注 6h 和 24h 时 mtDNA 水平(P<0.05)。3.MIRI后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明显增加(P<0.0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P<0.05)。4.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M1巨噬细胞表达增加(P<0.05),再灌注6h和24h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再灌注24h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01);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1),与再灌注24h时相比,再灌注3d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上升(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24h和3d时M1巨噬细胞的表达(P<0.05),增加再灌注24h时M2巨噬细胞的表达(P<0.001),降低再灌注各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的浸润(P<0.05);E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和M2巨噬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MIRI大鼠具有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2.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抗MIRI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促进MIRI后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平衡和快速转化有关。
孙珂[3](2021)在《基于IL-23/IL-17炎性通路探讨电针抗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心肌梗死(MI)大鼠血清及梗死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性通路、梗死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及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ka ppa-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减轻心肌梗死损伤的可能抗炎机制。[方法]将120只8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电针组(S+EA组)、模型组(MI组)、模型+TLR4抑制剂(Resatorvid)组(MIR组)、模型+电针组(MI+EA组)、模型+电针+TLR4抑制剂(Resatorvid)组(MIR+EA组),每组20只。采用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法建立MI大鼠模型,S组和S+EA组仅开胸穿线,不行LAD结扎。电针干预两侧“内关”穴(疏密波,2Hz/100Hz,2mA),每次20 min,1次/d,干预3d。结束干预后采用超声心动图(ECG)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以评价大鼠心功能;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梗死心肌中炎性细胞浸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梗死心肌及血清中IL-23、IL-17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中DCs表面标记物CD83、CD86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P65的蛋白表达。[结果](1)与S组相比,MI组大鼠心功能显着下降,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区域;与MI组相比,MIR组与MI+EA组大鼠心功能明显升高,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与MI+EA组相比,MIR组与MIR+EA组大鼠心功能有所升高,心肌梗死面积也有所降低。(2)与S组相比,MI大鼠梗死心肌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及梗死心肌中IL-23、IL-17水平显着上升;与MI组相比,MIR组、MI+EA组的IL-23、IL-17水平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下降;与MI+EA组相比,MIR组、MIR+EA组的IL-23、IL-17水平和炎性细胞亦呈下降趋势。(3)与S组相比,MI组大鼠梗死心肌中CD83、CD86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与M I组相比,MIR组和MI+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CD83、CD86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MI+EA组相比,MIR组和MIR+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CD83平均光密度值降低。(4)与S组相比,MI组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与P65蛋白表达显着上升;与MI组相比,MIR组、MI+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MI+EA组相比,MIR组、MIR+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仅有TLR4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αB信号通路表达,介导DCs的成熟,降低IL-23/IL-17炎性通路的表达,减轻MI后的炎性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实现其促修复的心肌保护效应。
贺翼飞[4](2020)在《锌离子参与白藜芦醇心肌保护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抑制内质网应激(E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保护H9c2细胞的详细作用机制。重点研究锌离子(Zn2+)和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 PTP)的作用。方法用DMEM培养基培养H9c2细胞(来源于大鼠胚胎心脏组织),用ERS诱导剂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制备ERS模型。白藜芦醇和氯化锌(ZnCl2)进行药物预处理,Zn2+的螯合剂——四吡啶甲基乙二胺(N,N,N’,N’-Tetrakis Ethylenediamine,TPEN)和蛋白激酶抑制剂在其之前进行作用,si RNAs转染在细胞培养中进行。通过MTT法检测H9c2细胞的活性;通过LDH法检测H9c2细胞的毒性;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 78)、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94,GRP 94)和ERS相关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y Protein,CHOP)、门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2,Caspase 12)、氨基末端激酶(Jun N-terminal Kinase,JNK)的表达以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磷酸化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GRP 94和JNK的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选择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etramethylrhodamine Methyl Ester,TMRE)红色荧光染料测量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的变化,来衡量m PTP的开放程度;用Newport Green DCF荧光染料检测H9c2细胞内Zn2+的浓度。结果1 Zn2+参与白藜芦醇增加细胞活性、降低毒性的作用。MTT和LDH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DG组H9c2细胞的活性显着降低、细胞毒性显着增强,白藜芦醇预处理明显抑制2-DG引起的变化,但被Zn2+的螯合剂TPEN抑制。2Zn2+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及其相关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与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DG组GRP 78、GRP 94、CHOP、Caspase 12、JNK表达显着增多,白藜芦醇明显抑制2-DG引起的蛋白表达增多,但被Zn2+的螯合剂TPEN抑制。3 Zn2+参与白藜芦醇阻止m PTP开放的作用。共聚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DG组TMRE红色荧光的强度明显降低,即?Ψm降低、m PTP开放,白藜芦醇明显抑制2-DG引起的改变,但同样被Zn2+的螯合剂TPEN抑制。4 ERK/GSK-3β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及其相关凋亡、阻止m PTP开放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DG组GRP 78、GRP 94、CHOP、Caspase 12、JNK表达显着增多,TMRE红色荧光的强度明显降低,白藜芦醇预处理明显抑制2-DG引起的变化,而ERK抑制剂PD98059、GSK-3β抑制剂SB216763、ERK si RNA和GSK-3βsi RNA明显抑制白藜芦醇降低蛋白表达、增强TMRE红色荧光强度的作用,AKT抑制剂LY294002和AKT si RNA对白藜芦醇的作用却无明显改变。此外,白藜芦醇能够明显增加ERK和GSK-3β的磷酸化表达,而对AKT的磷酸化无明显作用。5白藜芦醇能够增加H9c2细胞中Zn2+的含量。共聚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能够模拟ZnCl2的作用,使Newport Green DCF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但ERK抑制剂PD98059、GSK-3β抑制剂SB216763、ERK si RNA和GSK-3βsi RNA明显抑制了白藜芦醇的作用,AKT抑制剂LY294002和AKT si RNA对此却无明显改变。结论白藜芦醇通过增多细胞内Zn2+减轻内质网应激及其相关凋亡,阻止m PTP开放保护H9c2细胞。ERK/GSK-3β信号途径参与白藜芦醇的作用,AKT信号通路未参与此过程。图19幅;表2个;参157篇。
孙静[5](2019)在《JNK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备受瞩目,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心肌缺血后适应是研究学者发现的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措施,其主要通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减轻微血管损伤以及改善心功能等途径发挥心脏保护作用。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JNK信号通路的活化可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并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既往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能够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由此推论:(1)心肌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调控JNK信号通路有关?(2)JNK在心肌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作用为何?本研究通过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缺血后适应为干预手段,观察JNK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JNK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丰富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寻找新的心脏保护作用的药物靶点提供理论支持及机制保障。方法:选用健康雄性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SPF)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根据实验设计方案按照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缺血后适应(Postconditioning,Post C)组、JNK抑制剂(Inhibition of JNK,I-JNK)组、JNK激活剂(Anisomycin,Ani)组和JNK激活剂Ani+缺血后适应(Ani+Post C)组,每组各10只。通过结夹-松解左冠状动脉的方法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不同实验分组给予不同处理。在实验处理结束后,通过颈动脉抽血,利用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ine Kinase-muscle/brain,CK-MB)和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 I)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制作心脏组织切片,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的方法观察并分析心肌梗死面积;提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蛋白成分,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 JNK,P-JNK)的表达水平。最终采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各部分实验数据。结果:1、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与Sham组相比,I/R组和Ani组的CK-MB和Tn I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I/R组相比,Post C组和I-JNK组的CK-MB和Tn I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Post C组相比,Ani+Post C组和Ani组的CK-MB和Tn I水平明显升高(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Sham组相比,I/R组和Ani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P<0.05);与I/R组相比,Post C组和I-JNK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与Post C组相比,Ani+Post C组和Ani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增大(P<0.05)。3、JNK磷酸化水平比较:与Sham组相比,I/R组和Ani组的P-JNK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I/R组相比,Post C组和I-JNK组的P-JNK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Ani组的P-JNK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Post C组相比,Ani+Post C组和Ani组的P-JNK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显着的心肌损害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激活JNK信号通路,促进P-JNK的表达。2、心肌缺血后适应降低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发挥显着的心肌保护作用。3、心肌缺血后适应降低P-JNK的表达水平,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4、JNK信号分子可能是心肌缺血后适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靶点之一。
王一石[6](2019)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基础的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和褪黑素的心肌保护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我国现有2.9亿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每5例死亡患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堪“头号杀手”,寻找有效的IHD防治措施是国家重大的医疗卫生需求。由于冠状动脉收缩、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原因造成心肌缺血可导致缺血性损伤(ischemic injury)。因此,尽早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即再灌注,reperfusion)是防治缺血性损伤的基本措施。但是,随着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后发现,组织缺血后恢复灌注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被加重,此乃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在心肌组织中,Jennings等人在1960年首次提出I/R损伤这个概念。此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的防治始终是临床救治IHD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细致的分析MI/R损伤的分子基础和内在信号机制进而开展MI/R防治新策略也是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采用外源性药物处理或者激活内源性物质防治MI/R损伤是目前两个主流的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MI/R损伤的分子基础和生物学机制,本研究采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从在体心脏功能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防治新方法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本课题进行了两部分的研究工作。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metformin)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AMPKα1/2亚基协同调控心肌自噬自噬(autophagy)这种代谢途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自噬可以通过溶酶体机制完成对自身变性的蛋白质以及受损细胞器的降解,并且在维持心肌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作用为循环利用细胞内底物和能量以及清除心肌异常蛋白。大量研究发现,自噬功能异常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心肌可通过自噬功能来降解蛋白及脂质实现供能;又可通过自噬清除破损细胞器(如线粒体)减轻细胞氧化应激负荷,从而抑制心肌细胞死亡。因此,探讨如何调控心肌自噬功能的潜在重要机制,以及心肌自噬水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和相关报道均显示心肌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均会严重影响自噬水平,但仍然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心肌在再灌注过程中会导致自噬过度激活并造成心肌细胞结构破坏,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但随着“自噬流(autophagy flux)”概念的提出,心肌中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升高也可能是自噬功能障碍导致的底物堆积。有必要对心肌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心肌自噬水平进行分别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重要的心肌“生存信号”,是心肌内最重要的促生存激酶之一。在心肌中,AMPK以异源三聚体形式存在,其中包括α,β,γ三种功能亚基。α亚基是催化亚基,包含具有激酶活性的磷酸化位点。α亚基又包括α1和α2两个亚单位,α1主要位于细胞质内,α2位于细胞核内在肝脏、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表达较高。虽然激活AMPK所发挥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对心肌自噬的调控作用已被广泛报道。以往的报道并没有明确区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AMPKα1和AMPKα2对心肌自噬的调控是否具存在信号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metformin)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经典药物的同时还被发现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实验研究发现,metformin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etformin可有效激活心肌AMPK;metformin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m TOR信号促进自噬、减少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抵抗应激的能力。因此,metformin与心肌AMPK,心肌自噬和心肌保护作用密切相关,但相关机制仍在探讨。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AMPKα1和α2信号是否分别通过胞浆信号和核内信号调控自噬;(2)metformin能否协同调节细胞浆AMPKα1和细胞核中的AMPKα2改善自噬功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方法采用6-8月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构建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30分钟或缺血30分钟并再灌注2小时后收集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法确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按照实验方案采用metformin(125μg/kg,i.p.)腹腔注射处理四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心肌自噬水平和损伤程度。部分实验中采用6-8月龄C57背景的AMPKα2敲除小鼠(AMPKα2 KO)进行实验,以同龄野生型C57小鼠为对照,探讨AMPKα1和α2的生物学作用。实验结果1.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自噬流功能障碍。分别观察单纯缺血后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自噬相关蛋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心肌组中自噬体蛋白Atg5和LC3-II水平显着增加;溶酶体标志蛋白LAMP2出现降低;自噬底物标记蛋白p62水平则并未出现升高(P均<0.05)。上述结果提示,心肌缺血可导致自噬体增加,溶酶体消耗,抑制底物堆积,激活自噬流。但是,再灌注组心肌中Atg5,LC3-II,LAMP2水平较缺血组相比显着降低,p62水平却显着升高(P<0.05)。该结果提示,在再灌注后心肌自噬体和溶酶体生成障碍,底物显着堆积,表现为心肌自噬流受阻。并且发现,在再灌注心肌中自噬调控因子TFEB核转位受到抑制,更多的TFEB停留在胞浆中。2.分离各组心肌组织的细胞浆与细胞核组分,分别观察心肌AMPKα1和α2信号途径。结果显示:心肌缺血30分钟后,在胞浆中心肌AMPK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其下游m TOR的磷酸化水平随之减退,提示缺血刺激激活心肌AMPK。在此过程中胞浆AMPKα1蛋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在再灌注组心肌中,胞浆AMPKα1蛋白水平较缺血组显着降低,AMPK磷酸化水平迅速回落,下游m TOR的磷酸化水平随之回升。上述结果表面,再灌注期间心肌自噬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心肌胞浆AMPKα1减退,削弱了AMPK活性,并通过m TOR信号抑制了心肌自噬。3.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心肌CARM1是调控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重要转录因子TFEB的共激活因子;激活心肌细胞核内AMPK可通过Fox O3a调控SKP2的表达水平,而SKP2作为E3泛素连接酶调控CARM1的稳定性。在本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在缺血期间,心肌细胞核内心肌AMPKα2保持较高水平,激活Fox O3a磷酸化抑制SKP2表达水平,从而促进心肌CARM1维持较高水平。免疫共沉淀结果也显示,缺血心肌中核内CARM1与TFEB相互作用显着增强(P均<0.05)。该结果与上述缺血心肌自噬增强一致。但是,在再灌注组心肌中,核内AMPKα2水平较缺血组出现降低,下游Fox O3a磷酸化水平随之减退,导致了SKP2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均<0.05)。失去抑制的SKP2大量降解CARM1,导致再灌注心肌核内CARM1-TFEB相互作用显着削弱。该结果与上述再灌注心肌自噬功能障碍结果一致。4.本研究进一步对小鼠进行metformin处理4周(125μg/kg)建立MI/R模型,提取心肌核与浆组分分析发现,在细胞浆中,metformin处理可上调缺血心肌和再灌注心肌胞浆中AMPKα1水平,抑制再灌注心肌胞浆m TOR磷酸化,促进TFEB入核转位。另一方面,在核内,metformin处理有效改善了再灌注心肌核内AMPKα2水平,通过Fox O3a磷酸化抑制SKP2的表达,有效维持再灌注心肌核内CARM1水平。免疫共沉淀结果证实,metformin处理促进了TFEB的核转位,有效提高了心肌核内CARM1-TFEB相互作用(P均<0.05)。5.与对照组相比,metformin处理有效的提高了再灌注心肌Atg5,LC3II和LAMP2水平,有效减少p62水平,提示metformin处理激活了再灌注心肌自噬流。因此我们进一步采用m RFP-GFP-LC3荧光双染法检测心肌自噬流结果显示:metformin处理可有效促进再灌注心肌的自噬体与溶酶体相互融合,恢复自噬流。6.为了进一步明确AMPKα亚基在metformin对自噬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在AMPKα2 KO小鼠中发现:AMPKα2敲除虽然不影响胞浆中AMPKα1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的变化,但是削弱了AMPK磷酸化总体水平,胞浆m TOR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TFEB入核。在核中,AMPKα2的缺失导致再灌注心肌Fox O3a磷酸化被显着抑制,进而导致SKP2表达上调和CARM1水平降低。更为重要的是,AMPKα2 KO消除了metformin对再灌注心肌自噬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Atg5、LC3II、LAMP2表达下降,且p62堆积。免疫荧光显示出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这些结果表明,metformin依赖于AMPKα2调控再灌注心肌自噬流。7.与上述结果相对应,在整体实验中证实:与对照组相比,metformin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metformin处理有效降低了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效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最终,metformin处理显着减少了遭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死亡率。结论本研究发现:1.心肌胞浆AMPKα1-m TOR信号调控TFEB入核,核内AMPKα2-Fox O3a-SKP2信号调控CARM1水平并与TFEB相互作用发挥自噬调控作用。2.再灌注心肌AMPKα1和α2均被显着削弱,导致再灌注心肌自噬功能障碍,自噬流受阻;3.metformin处理可分别通过上调细胞质中AMPKα1和细胞核中AMPKα2,改善再灌注心肌CARM1-TFEB相互作用,改善心肌自噬,最终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AMPKα1和α2协同激活调控心肌自噬流是metformin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由于动物实验研究周期较长,课题组正在构建诱导性心肌特异性AMPKα1/2敲除小鼠,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细化和明确metformin通过AMPKα1/2信号实现自噬调控的差异和(或)协同机制。第二部分 褪黑素(melatonin)强化HTK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心脏外科手术需要使心脏停跳以便于进行手术矫治,此时心脏处于缺血状态,随着主动脉的阻断又开放不可避免心肌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何抑制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心脏外科永恒的话题。对停搏期间心脏保存进行干预,延长心脏保存时间并促进再灌注后心脏功能恢复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心脏保存灌注液为HTK液(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和Celsior液三种。HTK是一种脏器保护液,含有组氨酸(histidine)、色氨酸(tryptophane)和酮戊二酸(ketoglutarate)三种成分,因此取其三种成分首字母称为HTK液。HTK液的基本成份是一种电解质混合液,所含钠、钾、钙与细胞内水平相仿,在心肌保护中,属于细胞内液型心脏停跳液,是最常用的心脏保存液之一。但是,HTK液对心肌I/R损伤的防护作用仍有待提升和改善。褪黑素(melatonin)是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被证实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melatonin对细胞结构的保护主要通过○1参与清除氧自由基○2抗氧化,降低过氧化物含量○3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虽然melatonin已被认为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但是添加melatonin能否提升HTK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目前尚不得知。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melatonin能否提升HTK液心肌保护作用并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2)分析上述作用的相关信号机制。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3-4月龄成年C57小鼠建立离体心脏灌流系统,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HTK停搏再灌注组;HTK-melatonin停搏再灌注组)。定量检测各组心脏功能,再灌注结束后提取心肌组织检测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和信号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采用HTK液停搏后再灌注可部分减轻心脏损伤。进而,在HTK停搏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elatonin(30-60μmol/L)后观察心脏保护效果,发现melatonin可进一步提升心肌保护效果:与单纯HTK组相比,提高再灌注后LVDP,收缩舒张速率,显着减少灌流液中c Tn1和LDH的释放。并且发现50μmol/L melatonin改善离体灌流心脏心率收缩压乘积效果最佳,后续实验随即采用50μmol/L浓度的melatonin进行。2.再灌注结束后用TTC进行染色观察心肌梗死情况,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HTK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有所减小。添加melatonin可进一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提高心肌保护作用。3.对各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线粒体状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小鼠的ATP合成酶活性以及柠檬酸盐合成酶活性均显着降低;HTK组心肌ATP合成酶活性以及柠檬酸盐合成酶活性有所提高。melatonin可增强HTK的保护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与此一致,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HTK组心肌线粒体损伤减轻,并且添加melatonin可进一步缓解线粒体损伤程度。4.在本研究的实验方案中,我们发现HTK液并不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检测ER stress的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心肌p-PERK、p-e IF2α、CHOP、ATF4表达量明显上调,HTK组心肌ER stress程度没有得到改善。但是,添加melatonin却可明显抑制ER stress程度发挥心肌保护作用。5.检测各组心肌脂质过氧化和羰基应激程度发现:HTK组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4-HNE和MDA含量,降低心肌蛋白质羰基化程度,提升心肌ALDH2活性水平。添加melatonin进一步增强上述保护作用,有效抑制心肌羰基应激。6.检测各组心肌AMPK磷酸化激活程度发现:HTK组可有效升高缺血再灌注心肌AMPK磷酸化,并且melatonin可以进一步上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AMPK磷酸化。用AMPKα2 KO小鼠进行平行实验发现,HTK组和HTK+melatonin组均不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和减少心肌损伤,心肌保护作用消失。结论本研究明确显示melatonin可增强HTK液对离体停跳复灌心脏的保护作用,减轻线粒体损伤并改善能量代谢,改善收缩舒张功能,抑制心肌损伤,减小梗死面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提示新的线索:HTK液并不能缓解缺血再灌注心肌的ER stress,但是添加melatonin后可有效抑制ER stress;melatonin可强化对心肌羰基应激的防护作用;melatonin增强HTK心肌保护作用与心肌AMPK密切相关。上述发现为melatonin强化HTK心肌保护作用提供了可能的机制解释,将为发展围手术期离体心脏保护策略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目前课题组正在通过对各处理组心肌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在后续实验中深入探讨melatonin处理对停搏离体心脏再灌注后所发挥的心肌保护作用的内在分子网络机制。
韩雪[7](2019)在《基于TLR4/MAPKs/NF-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的6-姜酚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钙离子超载等是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生物学事件。心肌缺血损伤时,Toll样受体4/核因子кB(TLR4/NF-кB)信号通路激活,氧自由基和细胞炎性因子大量释放,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族(MAPKs)信号被激活,使转录因子和细胞蛋白磷酸化,加剧炎症反应,诱发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坏死。因此,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钙超载参与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引起心律失常、细胞过度挛缩、线粒体Ca2+积累有关。外源性Ca2+主要通过L-型钙通道进入细胞,L-型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抑制钙通道来保护心肌缺血损伤。因此,可以削弱L-型Ca2+电流(ICa-L)的药物有望用于心肌保护。生姜中有效成分6-姜酚(6-Gingerol,6-Gin)具有抗炎、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活性,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6-Gin心肌保护作用分子机制尚未可知。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基于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对6-Gin心肌保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第一部分6-Gin对心肌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探讨6-Gin对心肌纤维化(MF)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异丙肾上腺素模型组(ISO)、6-Gin低剂量组(L-6-Gin)、6-Gin高剂量组(H-6-Gin)、普萘洛尔组(Pro)5组,每组10只。Con组小鼠灌胃、同时皮下注射生理盐水,ISO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同时皮下注射ISO(10 mg/kg/d)。L-6-Gin组和H-6-Gin组灌服6-Gin(10,20 mg/kg/d),同时皮下注射ISO(10 mg/kg/d),Pro组腹腔注射Pro(40 mg/kg/d),同时皮下注射ISO(10 mg/kg/d),连续14天。比色法、免疫组化方法、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6-Gin对ISO致心肌纤维化小鼠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及TLR4/MAPKs/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6-Gin能显着降低ISO诱导的MF小鼠心率和J点的抬高。2.6-Gin能显着降低ISO诱导的MF小鼠心脏重量指数(CWI)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3.6-Gin能显着降低ISO诱导的MF小鼠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4.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6-Gin能改善MF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5.6-Gin能显着升高MF小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钙离子含量。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fos和c-jun的表达。7.TUNEL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凋亡细胞数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心肌组织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Gin能降低MF小鼠TLR4、p38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c-Jun氨基端激酶(JNK)、p-JNK、NF-kB蛋白表达。第二部分6-Gin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p38/NF-кB信号通路探讨6-Gin对氯化钴(CoCl2)致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H9c2心肌细胞分为4组:1)Con组;2)CoCl2组:400μmol/L(μM)的CoCl2处理;3)L-6-Gin组:20μM的6-Gin孵育12小时+400μM的CoCl2孵育22小时;4)H-6-Gin组:40μM的6-Gin孵育12小时+400μM的CoCl2孵育22小时。利用比色法、Elisa法、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6-Gin对CoCl2致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p38/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CoCl2对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实验表明,200,300,400,500和600μM的CoCl2分别处理H9c2心肌细胞22小时,存活率明显降低,400μM的CoCl2处理细胞存活率下降50%左右,因此选择400μM的CoCl2作为低氧损伤浓度。2.6-Gin对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实验表明,10,20,30,40,50和60μM的6-Gin分别处理H9c2心肌细胞12小时,对细胞存活率没有影响,参考相关文献选择20和40μM的6-Gin作为干预浓度。3.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上清液中CK和LDH释放量。4.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降低细胞内钙含量和MDA含量,升高SOD、CAT和GSH水平。5.Elisa检测结果显示,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TNF-α和IL-6的含量。6.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6-Gin能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Gin能显着降低p38和NF-kB的蛋白表达,升高Nrf2、HIF-1a和HO-1蛋白表达。第三部分6-Gin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收缩力及钙瞬变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6-Gin对大鼠心肌细胞ICa-L、收缩力和钙瞬变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心肌细胞收缩及离子浓度同步测量系统观察6-Gin对大鼠心肌细胞ICa-L、收缩力和钙瞬变的影响。结果:1.300μM的6-Gin可以显着地抑制正常心肌细胞和缺血心肌细胞的ICa-L,抑制率分别为58.17±1.04%和55.22±1.34%,且在给予细胞外液后,钙电流可部分恢复到给药前水平。2.6-Gin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ICa-L,3,10,30,100和300μM的6-Gin的抑制率分别为8.71±0.60%,16.2±0.80%,32.67±0.76%,54.33±1.89%和58.17±1.04%。3.3,30和300μM的6-Gin可在激活电位和峰电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显着上移I-V关系曲线。4.6-Gin对ICa-L的稳态激活和失活无显着性作用。5.300μM的6-Gin能够显着抑制心肌细胞收缩幅度,抑制率为48.87±5.44%,钙瞬变的峰值下降42.5±9.79%。6.300μM的6-Gin能显着抑制心肌细胞收缩达峰时间的50%(Tp50)及恢复基线水平时间的50%(Tr50),降低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大速率(±dL/dt)。结论:1.6-Gin对ISO致心肌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MAPKs/NF-kB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2.6-Gin对CoCl2致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p38/NF-kB通路,激活Nrf2通路,升高HIF-1a和HO-1表达,进而抑制氧化应激、炎性因子释放和细胞凋亡有关。3.6-Gin能显着抑制心肌细胞ICa-L,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心肌细胞[Ca2+]i和收缩力,这可能是其心肌保护的分子机制之一。
蔡志亮[8](2019)在《缺锌对心肌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缺锌对于心肌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影响,以阐明缺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信号通路及机制。方法1选取大鼠胚胎心脏组织来源的H9c2细胞为实验对象,应用锌离子(Zn2+)螯合剂四吡啶甲基乙二胺(N,N,N’,N’-tetrakis Ethylenediamine,TPEN)建立缺锌模型。线粒体荧光探针TMRE(100 nM)预染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PEN对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的影响,进而判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合免疫球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最终确定TPEN的最适浓度。2 Western blot法检测TPEN对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伴侣BIP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GRP 94)的影响,观察外源性锌(ZnCl2)能否抑制此作用。3观察缺锌对ERS感受器肌醇需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表达的影响。4观察IRE1抑制剂STF083010对IRE1表达的影响以确定最适浓度。5观察STF083010是否抑制缺锌引起的IRE1表达。6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PEN对内质网红色荧光探针ER Tracker荧光强度的影响。7观察TPEN对线粒体红色荧光探针TMRE荧光强度的影响。8应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结果1不同浓度(0.01、0.1、1、10、100μM)TPEN处理H9c2细胞20 min,与对照组(100.0±4.1%)相比,1、10、100μM TPEN使TMRE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弱,100μM TPEN使荧光强度减弱最为明显,10μM TPEN对TMRE荧光强度影响较小(67.8±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锌能够引起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即诱导mPTP开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100±3.8%)相比,10μM TPEN处理细胞20 min后使BIP的表达明显增加(210.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锌引起ERS,后续实验TPEN浓度均采用10μM。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100±2.2%)相比,TPEN处理20 min使BIP表达明显增加(215.1±8.3%),此作用被ZnCl2所逆转(163.2±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100±3.9%)相比,TPEN处理20 min使GRP 94表达明显增加(194.1±6.2%),此作用同样被ZnCl2所逆转(156.6±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缺锌引起ERS,补充外源性锌(5μM ZnCl2)可以防止ERS。3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100±1.5%)相比,TPEN处理20min后,IRE1表达明显增加(188.4±3.9%),此作用被ZnCl2所逆转(133.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锌可能激活了IRE1。4不同浓度(0.1、1、5、10、30、45μM)STF083010处理H9c2细胞30 min后,与正常对照组(100±8.1%)相比,1μM STF083010处理细胞使IRE1表达明显降低(59.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STF083010能够抑制IRE1的表达。后续实验STF083010浓度均采用1μM。5与正常对照组(100±3.8%)相比,TPEN处理20 min后,IRE1表达明显增加(204.2±7.3%),此作用被STF083010所逆转(152.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缺锌激活了IRE1。6与对照组(100.00?3.0)相比,TPEN使ER Tracker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少(59.15?3.2),STF083010明显抑制TPEN引起的红色荧光强度的减少(79.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锌通过IRE1导致内质网损伤。7与对照组(100.00?4.5)相比,TPEN使TMRE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少(61.35?2.7),STF083010明显抑制TPEN引起的TMRE荧光强度的减少(79.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锌通过IRE1导致mPTP开放。8 LDH细胞毒性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00.00?0.0)相比,TPEN使细胞毒性明显增加(195.17?7.4),STF083010明显抑制TPEN产生的细胞毒性(15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锌通过IRE1使细胞毒性增加。结论缺锌引起内质网应激,通过感受器IRE1导致mPTP开放,使细胞毒性增加,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受损。补充外源性锌可以抑制内质网应激,保护心肌细胞。图11幅;表10个;参172篇。
李慧娴[9](2019)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缺血后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在恢复血流挽救濒死心肌的同时,也导致心肌功能和结构进一步破坏,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加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且使大多数干预措施对 MIRI的保护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寻找减轻糖尿病MIRI的干预措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右美托咪陡(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作用,目前在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中广泛应用。DEX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心率(heart rate,HR)、稳定血流动力学。在DEX对MIRI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中,DEX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炎、抗凋亡的作用,从而缩小梗死面积。然而,DEX对糖尿病MIRI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的研究目前仍未广泛展开。研究发现,MIRI的发生涉及许多机制的共同参与,凋亡和氧化应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和动物研究均已证实,再灌注损伤可启动或加速心肌细胞凋亡进程,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功能不全。此外,糖尿病亦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因此,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心肌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缺血/再灌注过程可加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过量的ROS不仅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核酸DNA损伤和细胞内蛋白质变性,而且还可作为细胞内信使,通过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间接造成组织损伤。当心肌组织发生氧化应激时,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Nrf2驱动抗氧化防御机制,调控多种靶基因表达,诱导内源性抗氧化酶产生,从而影响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在改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障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是糖尿病患者抵抗氧化应激心肌损伤的关键通路,而DEX对IRI的保护作用也与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可以减轻脑、肺和肾IRI。由此,我们推断糖尿病MIRI、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和DEX干预的保护作用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这一实验,旨在明确DEX预处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并明确抗凋亡和抗氧化应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阐明DEX预处理的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MIRI提供新的思路。本实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本部分实验旨在为研究DEX对病理情况下MIRI的影响建立合适有效的糖尿病模型。将306只8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N组,138只)和糖尿病组(D组,168只)。N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8周。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0 mg/kg联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在此过程中血糖水平持续大于16.65 mmol/L作为血糖升高标准。饲养过程中,连续8周观察体重和血糖水平,饲养结束后统计每组死亡率和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率。结果显示,N组和D组死亡率分别为2.2%和4.8%,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糖尿病模型的成功率为90%。在注射药物前和给药后2天时,N组和D组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1周、2周、4周、6周和8周时,与N组相比,D组体重明显升高(P<0.05)。在注射药物前,N组和D组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2天、1周、2周、4周、6周和8周时,与N组相比,D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是通过比较DEX预处理对正常和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旨在评价糖尿病对DEX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将32只正常和32只糖尿病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正常空白对照组(S组)、正常IRI对照组(C组)、正常缺血预处理组(IPC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EX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DS组)、糖尿病IRI对照组(DC组)、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D+IPC组)和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DEX组)。在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再灌注结束时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随后采用伊文思蓝和氯化三苯基四氮挫双重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ion size,IS)。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S组、DC组、D+IPC组和D+DEX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组体重、体温和HR、MAP、RPP的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IPC组缺血和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再灌注初期,与IPC组相比,DEX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IPC组和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IPC组相比,DEX组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C组相比,D+IPC组和D+DEX组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IPC组相比,D+DEX组血清CK-MB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血清cTnI浓度和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和D+DEX组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IPC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IPC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是通过比较DEX预处理对正常和糖尿病MIRI细胞凋亡的影响,旨在确定细胞凋亡是否参与DEX预处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机制。将30只正常和30只糖尿病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正常空白对照组(S组)、正常IRI对照组(C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EX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DS组)、糖尿病IRI对照组(DC组)和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DEX组)。于再灌注120min时留取大鼠左心室缺血区心肌标本,应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分析技术(Western-blot)检测心肌Bax和Bc1-2表达水平;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C组和DEX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 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DEX组AI明显降低(P<0.05)以及心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 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DS组相比,DC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 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DC组相比,D+DEX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以及Bc1-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大鼠S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S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c1-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大鼠C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Bc1-2/Bax比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DEX组AI明显升高(P<0.05),但心肌Bax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比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EX组心肌细胞略肿胀,结构损伤减轻,心肌细胞排列较整齐,线粒体形态正常,结构完整,损伤程度较C组减轻;D+DEX组心肌细胞肿胀,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间质内炎细胞浸润,部分线粒体肿胀甚至破裂,损伤程度较DC组减轻。第四部分: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旨在探讨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在糖尿病影响DEX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将70只正常和70只糖尿病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14组(每组10只):正常空白对照组(S组)、正常IRI对照组(C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EX组)、应用tBHQ的正常对照组(tBHQ组)、应用tBHQ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tBHQ+DEX组)、应用ATRA的正常对照组(ATRA组)、应用ATRA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ATRA+DEX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DS组)、糖尿病IRI对照组(DC组)、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DEX组)、应用tBHQ的糖尿病对照组(D+tBHQ组)、应用tBHQ的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tBHQ+DEX组)、应用ATRA的糖尿病对照组(D+ATRA组)和应用ATRA的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ATRA+DEX组)。再灌注结束时抽取血标本检测血清CK-MB和cTnI浓度,随后检测IS。留取大鼠左心室缺血区心肌组织标本,Western-blot检测心肌Nrf2、HO-1和NOQ1表达水平,化学法检测缺血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SOD、MDA 和 GSH-Px 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EX组、tBHQ组和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DEX组相比,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ATRA+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和tBHQ组相比,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和ATRA组相比,ATRA+DEX组IS明显降低(P<0.05)以及血清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C组相比,D+ATRA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D+DEX组相比,D+tBHQ+DEX 组 IS 和血清 CK-MB 浓度明显升高(P<0.05),D+ATRA+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tBHQ组相比,D+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 D+ATRA 组相比,D+ATRA+DEX 组 IS、血清 CK-MB 和 cTnI 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和D+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DEX组、tBHQ组和tBHQ+DEX组心肌Nrf2、HO-1和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TRA和ATRA+DEX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 DEX 组相比,tBHQ 组和 tBHQ+DEX 组心肌 Nrf2、HO-1 和 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TRA和ATRA+DEX组明显降低(P<0.05);与DC 组相比,D+DEX 组、D+tBHQ 组和 D+tBHQ+DEX 组心肌 Nrf2、HO-1 和 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D+ATRA和D+ATRA+DEX组心肌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DEX组相比,D+tBHQ组和D+tBHQ+DEX组心肌Nrf2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心肌HO-1和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D+ATRA和D+ATRA+DEX组心肌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和D+DEX组心肌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NOQ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DEX组、tBHQ组和tBHQ+DEX组心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ATRA和ATRA+DEX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EX组相比,tBHQ+DEX组心肌SOD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C组相比,D+DEX组、D+tBHQ组和D+tBHQ+DEX组心肌SOD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DEX组相比,D+ATRA和D+ATRA+DEX组心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和D+DEX组心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IPC和DEX预处理对正常MIRI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2.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强于正常心肌。3.DEX预处理可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正常和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并明显改善心肌细胞形态学,提示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DEX预处理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但是糖尿病可明显减弱DEX预处理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4.DEX预处理可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而对正常MIRI发挥保护作用,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5.DEX预处理对糖尿病MIRI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归因于糖尿病心肌增强的细胞凋亡和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紊乱。
温凌娜[10](2019)在《锌离子在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否能通过对PERK/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保护Wistar大鼠心肌免受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以及锌离子是否参与IPC这一保护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雄性,250-350 g,随机分成5组(n=10):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R+IPC组)、缺血预处理和锌离子螯合剂N,N,N,N-四(2-吡啶甲基)乙二胺(N,N,N,N-tetrakis-(2-pyridylmethyl)ethylenediamine,TPEN)组(I/R+IPC+TPEN组)、缺血再灌注加锌离子螯合剂TPEN组(I/R+TPEN组)。Control组悬挂心脏后只穿线,不结扎血管。I/R组悬挂心脏后稳定20 min,然后在前降支两侧穿线,结扎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2 h。I/R+IPC组先进行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循环3次,然后缺血30 min,再灌注2 h。I/R+IPC+TPEN组先给予TPEN,5 min之后IPC,然后进行缺血30 min,再灌注2 h。I/R+TPEN组先给予TPEN,5 min之后进行缺血30 min,再灌注2 h。利用锌离子浓度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内锌离子浓度;应用三苯基氯化四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与伊文斯兰(Evans Blue)双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比;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心肌中磷酸化蛋白激酶样内质网应激酶(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PERK)和抗氧化应激蛋白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chemistry)定性分析pPERK、Nrf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末端脱氧核苷基转移酶介导的d UTP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凋亡指数。结果1锌离子浓度测定:与Control组相比,I/R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组织内锌离子浓度显着降低(P<0.05)。与I/R组相比,I/R+IPC组组织内锌离子浓度显着增加(P<0.05)。2 TTC与Evans blue双染:与Control组相比,I/R组心肌梗死面积比显着增加(P<0.05)。与I/R组相比,I/R+IPC组梗死面积比明显减少(P<0.05)。在I/R+IPC+TPEN组,心肌梗死面积比较I/R+IPC组显着增加(P<0.05)。3 HE染色:I/R组较Control组心肌组织出现明显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细胞核溶解,而I/R+IPC组相对于I/R组,心肌组织形态损害明显改善,而这种效应被TPEN逆转。4 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相比,I/R组p-PERK、Nrf2两种蛋白表达显着增多(P<0.05)。与I/R组相比,I/R+IPC组表达显着减少(P<0.05),加入TPEN后两种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5免疫组织化学:与Control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中累积光密度(IOD)较高,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与I/R组相比,I/R+IPC组心肌细胞中累积光密度(IOD)相对较低,棕黄色颗粒显着减少。而I/R+IPC+TPEN组结果与I/R+IPC组相反。6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与Control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中的调亡指数(AI)显着增加(35.80±5.310%对5.80±2.864%,P<0.05)。而I/R+IPC组中的AI显着低于I/R组中的AI(16.20±4.817%对35.80±5.310%,P<0.05)。I/R+IPC+TPEN组中AI相对于I/R+IPC组明显升高(32.60±6.025%对16.20±4.817%,P<0.05)。结论1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PERK/Nrf2通路保护心肌。2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锌离子抑制PERK/Nrf2通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图 7 幅;表 3 个;参 206 篇。
二、心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PI3K/Akt信号通路 |
(一) 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与功能 |
(二) 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三)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三七总皂苷与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
(一) 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二) 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三)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药品及试剂的配置 |
实验一 探讨不同剂量PTS对大鼠离体心脏MIRI的保护作用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PTS对MIRI的作用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三七总皂苷对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MIRI的中医研究现状 |
1.1 MIRI的中医概述 |
1.2 中医对MIR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MIRI的中医防治 |
2. MIRI的西医研究现状 |
2.1 MIRI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
2.2 MIRI的发病机制 |
3. 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
3.1 急性促炎期 |
3.2 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 |
3.3 抗炎修复期 |
4. 针灸可调节机体炎性反应 |
4.1 针灸调节炎性反应的效应研究 |
4.2 针灸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 |
5. 针灸防治MIRI的研究现状 |
5.1 针灸防治MIRI的临床研究 |
5.2 针灸防治MIRI的实验研究 |
5.3 针灸防治MIRI的应用前景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保护效应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
2.3 电针干预方法 |
2.4 超声心动图的测量方法 |
2.5 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及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2.6 H&E染色 |
2.7 ELISA检测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电针对正常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电针对正常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3.3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3.4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
3.5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CK-MB、cTnT水平的影响 |
3.6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3.7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4.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
2.3 电针干预方法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 |
2.5 WB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完整性的影响 |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血浆游离mtDNA水平的影响 |
4. 小结 |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
2.3 电针干预方法 |
2.4 WB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比较 |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TLR9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
2.3 电针干预方法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 |
2.5 免疫组化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针灸干预方案 |
2. MIRI模型中缺血时间的选择依据 |
3. 实验中再灌注期观察时间点的选择依据 |
4.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分析 |
5. 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 |
6. 电针预处理通过减轻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 |
7. 电针预处理调节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
8. 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调节NLRP3炎性小体介导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
第四部分 总结及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IL-23/IL-17炎性通路探讨电针抗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MI的认识 |
1.1 MI的中医学病名 |
1.2 MI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MI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氧化应激反应 |
2.2 线粒体功能障碍 |
2.3 细胞自噬 |
2.4 细胞凋亡 |
2.5 内质网应激 |
2.6 自主神经活性 |
2.7 炎性反应 |
3. 针刺防治MI的研究进展 |
3.1 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
3.2 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 |
3.3 调控细胞自噬水平 |
3.4 抑制细胞凋亡 |
3.5 抑制ERS |
3.6 调节自主神经活性 |
3.7 减轻炎性反应 |
4. MI与炎性反应 |
4.1 MI中的炎性反应 |
4.2 IL-23/IL-17炎性通路参与MI调控 |
4.3 DCs参与IL-23/IL-17炎性通路的产生与发展 |
4.4 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调控DCs的成熟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干预方法 |
2.3 组织取材 |
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 ECG评价大鼠左心功能 |
3.2 TTC染色测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 |
3.3 HE染色观察大鼠梗死心肌中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
3.4 ELISA检测大鼠梗死心肌及血清中IL-23/IL-17炎性通路的表达 |
3.5 IHC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中D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 |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P65蛋白表达 |
4. 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 |
5.2 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比较 |
5.3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较 |
5.4 各组大鼠血清中IL-23、IL-17含量变化 |
5.5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IL-23、IL-17含量变化 |
5.6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DCs的表达变化 |
5.7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P65蛋白变化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MI大鼠模型的制备 |
2. 选穴依据 |
3. 电针减轻MI损伤的心肌保护效应评估 |
4. 电针抑制MI大鼠IL-23/IL-17炎性通路表达的分析 |
4.1 电针减轻MI大鼠心肌炎性损伤 |
4.2 电针抑制MI大鼠血清及梗死心肌中IL-23/IL-17炎性通路表达的分析 |
5. 电针介导MI大鼠梗死心肌中DCs成熟的分析 |
6. 电针抑制MI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与不足 |
1. 创新性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穴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 论文成果 |
2. 课题资助 |
致谢 |
(4)锌离子参与白藜芦醇心肌保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所需抗体 |
1.1.3 实验所需试剂盒 |
1.1.4 实验所需荧光染料 |
1.1.5 实验所需主要药品 |
1.1.6 实验所需其他试剂 |
1.1.7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耗材 |
1.1.8 实验所需液体的配制 |
1.1.9 H9c2细胞培养和实验分组 |
1.1.10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1.1.11 LDH法测定细胞毒性 |
1.1.12 Western blot分析 |
1.1.13 细胞免疫化学分析 |
1.1.14 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PTP开放) |
1.1.15 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Zn~(2+)水平 |
1.1.16 siRNA转染 |
1.1.17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Zn~(2+)参与白藜芦醇增加H9c2细胞活性的作用 |
1.2.2 Zn~(2+)参与白藜芦醇降低H9c2细胞毒性的作用 |
1.2.3 Zn~(2+)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的作用 |
1.2.4 Zn~(2+)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相关凋亡的作用 |
1.2.5 Zn~(2+)参与白藜芦醇阻止ERS引起的m PTP开放的作用 |
1.2.6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的作用 |
1.2.7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相关凋亡的作用. |
1.2.8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阻止m PTP开放的作用 |
1.2.9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增多Zn~(2+)的作用 |
1.2.10 白藜芦醇增加ERK和 GSK-3β磷酸化 |
1.2.11 基因沉默的确定 |
1.2.12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的作用 |
1.2.13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抑制ERS相关凋亡的作用 |
1.2.14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阻止m PTP开放的作用 |
1.2.15 ERK/GSK-3β信号通路参与白藜芦醇增多Zn~(2+)的作用 |
1.2.16 白藜芦醇心肌保护作用可能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藜芦醇和锌离子心肌保护的联系与进展 |
2.1 心肌损伤与保护 |
2.2 白藜芦醇与心肌保护 |
2.3 锌离子与心肌保护 |
2.4 白藜芦醇和锌离子心肌保护的联系 |
2.4.1 白藜芦醇和锌离子与ERS |
2.4.2 白藜芦醇和锌离子与心肌梗死 |
2.4.3 白藜芦醇和锌离子与糖尿病性心脏病 |
2.4.4 白藜芦醇和锌离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JNK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实验耗材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 |
1.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 |
1.2.3 动物模型干预 |
1.2.4 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 |
1.2.5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1.2.6 Western blot法检测P-JNK表达 |
1.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心肌损伤标记物比较 |
2.2 心肌梗死面积比较 |
2.3 P-JNK表达水平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6)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基础的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和褪黑素的心肌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甲双胍(METFORMIN)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AMPKA1/2 亚基协同调控心肌自噬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自噬功能障碍 |
3.2 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期 TFEB 核转位 |
3.3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 AMPKα1 信号减退 |
3.4 心肌缺血再灌注期 AMPKα2 信号受抑 |
3.5 Metformin 可同时激活 AMPKα1 和 AMPKα2 信号通路并恢复自噬流 |
3.6 AMPKα2 敲除部分抑制 Metformin 的心肌保护作用 |
3.7 Metformin 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附图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褪黑素(MELATONIN)强化HTK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HTK 液缓解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 Melatonin 强化 HTK 的心肌保护作用 |
3.3 Melatonin 增强 HTK 组心肌能量代谢 |
3.4 HTK 液添加 Melatonin 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内质网应激(ER stress) |
3.5 Melatonin 强化 HTK 的心肌保护作用抑制羰基应激 |
3.6 AMPK 介导 Melatonin 强化 HTK 的心肌保护作用 |
附图 |
4 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TLR4/MAPKs/NF-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的6-姜酚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6-姜酚对心肌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6-姜酚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6-姜酚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收缩力及钙瞬变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生姜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抗心肌缺血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缺锌对心肌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1.3 统计学分析 |
1.1.4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锌对线粒体膜电位(mPTP)的影响 |
1.2.2 Western blot观察缺锌对BIP的影响 |
1.2.3 缺锌对ERS分子伴侣BIP和 GRP94 的影响 |
1.2.4 缺锌对RES感受器IRE1 的影响 |
1.2.5 STF083010对IRE1 表达的影响 |
1.2.6 STF083010抑制缺锌引起的IRE1表达 |
1.2.7 缺锌通过IRE1导致内质网损伤 |
1.2.8 缺锌通过IRE1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mPTP开放) |
1.2.9 缺锌通过IRE1产生细胞毒性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线粒体-锌离子-内质网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1.1 线粒体与心肌保护 |
2.1.2 锌与心肌保护 |
2.1.3 内质网保护机制 |
2.1.4 展望 |
参考文献 |
2.2 内质网应激与疾病 |
2.2.1 内质网通路 |
2.2.2 内质网应激与缺血性心脏病 |
2.2.3 内质网应激对脑缺血和癫痫的影响 |
2.2.4 内质网应激与乳腺癌转移 |
2.2.5 内质网应激与糖尿病 |
2.2.6 内质网应激与酒精性肝病 |
2.2.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一、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 |
二、实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一、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二、实验设计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二、实验设计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第四部分: 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一、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二、实验设计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讨论 |
一、关于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问题 |
二、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三、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四、第三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五、第四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六、本实验的结果和临床意义 |
七、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
八、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集注 |
附录二: 论文图表 |
附录三: 文献综述图表 |
附录四: 本实验应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附录五: 本实验应用的主要试剂、试剂盒和耗材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锌离子在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1.3 实验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缺血预处理对组织内锌离子浓度的影响 |
1.2.2 锌离子在缺血预处理中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1.2.3 锌离子在缺血预处理中对再灌注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2.4 锌离子在缺血预处理中对p-PERK、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 |
1.2.5 锌离子在缺血预处理中对p-PERK、 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 |
1.2.6 锌离子对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 结果讨论 |
1.3.1 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与PERK/Nrf2途径 |
1.3.2 锌离子与缺血预处理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2.1 局部IPC与心肌保护 |
2.1.1 IPC与线粒体 |
2.1.2 IPC与内质网 |
2.1.3 IPC与其他因素 |
2.2 远程IPC与心肌保护 |
2.2.1 神经通路 |
2.2.2 体液理论 |
2.2.3 系统途径 |
2.2.4 线粒体机制 |
2.3 影响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因素 |
2.4 相关临床试验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心肌保护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D]. 文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D]. 白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IL-23/IL-17炎性通路探讨电针抗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机制[D]. 孙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锌离子参与白藜芦醇心肌保护的机制研究[D]. 贺翼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JNK信号通路在缺血后适应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孙静. 青岛大学, 2019(02)
- [6]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基础的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和褪黑素的心肌保护机制[D]. 王一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基于TLR4/MAPKs/NF-κB信号通路和钙通道的6-姜酚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雪.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8]缺锌对心肌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影响及机制[D]. 蔡志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慧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锌离子在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D]. 温凌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