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在改什么?考试中心在做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答本刊记者问(论文文献综述)
肖利峰[1](200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分布式网上阅卷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网上阅卷对于传统的阅卷方式是一种历史性的变革,它把传统的人工阅卷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阅卷教师不再对考生的原始纸质答卷直接评分,而在计算机网络上对电子化的考生试卷进行评分。本文首先阐述了网上阅卷模式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网上阅卷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提高了评卷后期的效率,而且为评卷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1.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试卷图像进行预处理,校正试卷倾斜,把试卷中的客观题与主观题分割处理。2.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分布式多层架构的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框架、功能模块进行了规划。3.MATLAB与FLASH CS4软件编程实现试卷预处理及分割,以及WEB服务器构架。
穆林[2](2008)在《基于Struts和多连接池的网络阅卷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地阐述网络阅卷系统的开发目的与实用价值、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本文通过对网络阅卷系统的开发过程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基于struts构架和数据库连接池的web service系统开发的过程。系统按照web开发的设计模式,依照网络阅卷系统的总体设计模式按照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将系统按角色分成各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按照Struts的mvc的经典构架分为视图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模型层。其中,视图部分使用jsp与html页面来实现,前台数据控制使用javascript来完成;业务逻辑通过后台的Strusts Action来实现;数据模型部分数据库用连接池与dto模型来实现。并且将连接池进行了封装并且按照系统需求不同的科目分别用不同的数据库来管理,并且每一个数据库都分别建立各自的连接池,设计并且完成了多连接池。
王海[3](2006)在《基于Web Services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和推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我国人才选拔机制的考试制度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适合素质教育的考试,其着眼点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注重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卷中主观试题的数量大大增加,但由于主观题的评阅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故需要一套机制来加以约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利用计算机控制、管理教师评阅试卷的软件平台——网上阅卷系统诞生了,他的出现有效地控制了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上阅卷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了传统手工阅卷与网上阅卷的优缺点,以及网上阅卷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网上阅卷系统设计方案,并对网上阅卷系统的未来作了展望。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网上阅卷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对比了现有的软件开发模式和技术,并最终选择了Web服务作为系统的开发技术; 二、在上一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系统软、硬件架构及数据库结构等做出了规划; 三、对网上阅卷系统的部分模块进行了实现; 四、对网上阅卷的未来做出展望,提出利用Web服务技术将网上阅卷系统与教育管理机构的现有系统或门户网站相集成的思想。 本文是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上阅卷系统项目的基础上撰写的,本人实际参与了整个项目的系统设计,并完成了其中算分引擎、数据导入/导出等模块的实现。
丁琳[4](2003)在《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和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评估人才素质的各类教育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就这一衡量标准而言,教育测试中的主观题相对于客观题更具优势。但是,主观题的评卷误差难于控制,而且一旦处理不当,必将影响考试的公平性。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考试领域的方方面面。网上阅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以控制主观题评卷误差,实现公平、公正原则为目的的全新的阅卷模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网上阅卷模式的工作原理,分析比较了网上阅卷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方案,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评卷误差,提高了评卷后期的工作效率,而且为评卷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 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①提出了一套基于分布式多层架构的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框架、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详细规划。 ②针对系统涉及的安全需求,探讨了各种相关的安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网上阅卷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在评卷教师身份认证方面,提出了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认证方式;在信息的安全传输方面,借用了成熟的SSL加密通信机制。 ③针对系统的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具有容错能力和负载均衡机制的基于MIDAS技术的应用服务器的设计方案:实现了网上阅卷系统的业务逻辑;优化了数据库的连接机制。 本文是在开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立项的“关于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高考网上阅卷系统新尝试”的基础上撰写的。本人实际参与了整个项目的系统设计,完成了安全子模块、应用服务器业务逻辑模块和系统性能优化方面的设计和技术实现。
王富友[5](2000)在《高考历史:展望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对2000年历史科高考的展望 2000年是高考改革关键的、具有探索意义的一年。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即教育部教学[1999]3号文件,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
高建军,王燕[6](2000)在《高考,在改什么?考试中心在做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答本刊记者问》文中提出 1999年,教育部推出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改革方案,广东省率先进行了“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试验,这一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议论很多,传说很多,误解也很多。新年伊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应邀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广大读者希望进一步了解的有关问题。记者:现在仍有很多人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原则、内容和目标等情况不十分清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马金科: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3号文件。其中明确指出
二、高考,在改什么?考试中心在做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答本刊记者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在改什么?考试中心在做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答本刊记者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分布式网上阅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网上阅卷系统简介 |
1.1 手工阅卷简介 |
1.2 网上阅卷概述 |
1.2.1 什么是网上阅卷 |
1.2.2 网上阅卷的基本流程 |
1.2.3 网上阅卷的优势 |
1.3 网上阅卷系统的现状 |
1.4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
1.5 小结 |
第二章 网上阅卷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1 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概述 |
2.2.2 网上阅卷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 |
2.2.3 网上阅卷系统的实例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器视觉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3.1 机器视觉概述 |
3.2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
3.2.1 数字图像应用现状及发展 |
3.2.2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
3.3 图像处理在网上阅卷系统中的应用 |
3.3.1 校正倾斜试卷图像 |
3.3.2 彩色图像灰度化处理 |
3.3.3 图像二值化 |
3.3.4 去除噪声 |
3.3.5 图像分割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 |
4.1 应用架构 |
4.1.1 C/S 模式 |
4.1.2 B/S 模式 |
4.1.3 B/S 和 C/S 的混合模式 |
4.2 WEB 程序开发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硬件设计及实现 |
5.1 硬件设计及实现 |
5.1.1 CCD(Charge Couple Divice 电耦合器件)摄像器件简介 |
5.1.2 图像采集卡的选择 |
5.2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
5.2.1 MATLAB 实现试卷图像预处理及分割 |
5.2.2 HFS 文件服务器 |
5.2.3 客户端软件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基于Struts和多连接池的网络阅卷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项目背景 |
1.3 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
1.4 项目前景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运行与开发平台 |
2.2.1 eclipse开发环境 |
2.2.2 resin |
2.3 系统设计 |
2.3.1 系统架构设计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3.3 软件层次设计 |
2.3.4 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
第3章 数据库结构与分析 |
3.1 数据库介绍 |
3.1.1 sqlserver |
3.1.2 jdbc |
3.2 数据表结构 |
3.3 数据分析 |
第4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平台与框架设置 |
4.1.1 Echpse集成 Struts |
4.1.2 Struts实现框架 |
4.2 按角色细化功能模块 |
4.3 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1 管理员功能实现 |
4.3.2 大组长功能实现 |
4.3.3 小组长功能实现 |
4.3.4 阅卷教师功能实现 |
第5章 多连接池实现 |
5.1 连接池的基本原理 |
5.2 利用javabean对连接池的封装 |
5.3 多连接池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多连接池的设计 |
5.3.2 多连接池的实现 |
第6章 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3)基于Web Services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网上阅卷系统简介 |
1.1 手工阅卷简介 |
1.2 网上阅卷系统简介 |
1.2.1 网上阅卷的工作流程 |
1.2.2 网上阅卷的质量控制和任务分配原理 |
1.2.3 网上阅卷对教师的监督原理 |
1.3 网上阅卷系统的优点 |
1.4 网上阅卷系统的现状 |
1.5 小结 |
第2章 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分析 |
2.1 网络应用程序架构发展过程 |
2.2 Web Services技术简介 |
2.2.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
2.2.2 什么是Web Services |
2.2.3 Web Services的技术特点 |
2.2.4 Web Services的技术堆栈 |
2.2.5 Web Services的安全 |
2.2.6 Web Services的前景 |
2.3 小结 |
第3章 网上阅卷系统总体设计 |
3.1 用户需求简述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3.3.1 程序开发技术 |
3.3.2 数据库系统 |
3.4 网上阅卷系统架构设计 |
3.4.1 硬件架构设计 |
3.4.2 软件结构设计 |
3.5 功能模块设计 |
3.6 数据库结构设计 |
3.7 小结 |
第4章 网上阅卷系统的实现 |
4.1 客户端部署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4.1.1 传统的客户端部署方法 |
4.1.2 部署者(Deployer)技术 |
4.2 评卷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评卷员工作状态实时切换的实现 |
4.3 容错与负载平衡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5章 阅卷系统的评估 |
5.1 工作环境及系统数据准备 |
5.2 系统性能评估 |
5.2.1 阅卷工作量及日程安排 |
5.2.2 系统表现 |
5.3 系统效能评估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网上阅卷简介及其现状分析 |
1.1 网上阅卷概述 |
1.1.1 什么是网上阅卷 |
1.1.2 网上阅卷的基本流程 |
1.1.3 网上阅卷的评卷误差控制机制 |
1.1.4 网上阅卷的监督制约机制 |
1.2 网上阅卷的特点 |
1.3 网上阅卷系统的应用现状 |
1.4 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阅卷系统 |
1.5 小结 |
第二章 网上阅卷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1 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概述 |
2.2.2 网上阅卷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 |
2.2.3 网上阅卷系统的实例设计 |
2.3 系统的功能模块 |
2.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2.5 系统的关键实现技术 |
2.5.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2.5.2 分布式组件对象技术 |
2.5.3 WEB程序开发技术 |
2.5.4 安全技术 |
2.6 小结 |
第三章 网上阅卷系统的安全设计 |
3.1 网上阅卷的安全威胁 |
3.2 网上阅卷系统的安全需求 |
3.3 现有核心安全技术概述 |
3.3.1 数据加密技术 |
3.3.2 数字信封技术 |
3.3.3 数字签名技术 |
3.3.4 身份认证技术 |
3.3.5 防火墙技术 |
3.4 系统安全机制的设计和实现 |
3.4.1 安全通信机制SSL |
3.4.2 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 |
3.4.3 “拦截者”(Interceptor)技术 |
3.4.4 内部网络的安全机制 |
3.5 小结 |
第四章 网上阅卷系统应用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MIDAS技术的应用服务器设计思路 |
4.1.1 基于MIDAS的多层应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4.1.2 网上阅卷应用服务器的设计思路 |
4.2 应用服务器业务逻辑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4.2.1 身份认证模块 |
4.2.2 占线和挂断模块 |
4.2.3 任务请求模块 |
4.2.4 任务提交模块 |
4.3 应用服务器性能优化--数据库连接池的设计和实现 |
4.3.1 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原理及其特点 |
4.3.2 数据库连接池设计和实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网上阅卷系统的试用和评估 |
5.1 前期准备 |
5.2 阅卷情况及其数据统计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教师试评工作管理 |
5.2.3 评卷的监控管理 |
5.3 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考,在改什么?考试中心在做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答本刊记者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分布式网上阅卷系统[D]. 肖利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2]基于Struts和多连接池的网络阅卷系统开发[D]. 穆林. 吉林大学, 2008(11)
- [3]基于Web Services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王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4]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阅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丁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1)
- [5]高考历史:展望与对策[J]. 王富友. 考试, 2000(03)
- [6]高考,在改什么?考试中心在做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答本刊记者问[J]. 高建军,王燕. 中国考试,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