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

农民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

一、农户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敏,何志斌,蔺鹏飞,韩双宝,王思源[1](2021)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生态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与生态是否安全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前提。近年来,中国西北荒漠-绿洲扩张速度加快,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传输,进而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以典型荒漠-绿洲区域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了黑河中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2001—2015年黑河中游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生态系统面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压力指数有所降低;部分地区出现植被退化、破碎化增加等现象,状态指数略有降低;在实施节水灌溉、产业转移、湿地保护等举措后,响应指数显着增加。总体来看,2001—2015年黑河中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3748增至0.5888,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达到"临界安全"状态,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生态用水量、地下水开采率等水资源相关要素是影响绿洲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子。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提高生态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孙哲[2](2021)在《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是主要的用水部门,农业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开展干旱区农业节水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价研究,不但可为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西北类似旱区农业节水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针对现有农业节水潜力研究中较少考虑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气候、田间管理和土壤水分变化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无法反映真实节水量等问题。本文以典型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为研究区,收集整理研究区2002—2015年作物、气候、土壤、管理等数据,构建并率定了AquaCrop模型参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线性加权法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求解,计算资源农业节水潜力。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农业节水潜力。明确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掘空间,为当地农业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三种主要作物的产量,结果表明3种作物产量的模拟精度较好,且制种玉米和商品玉米的模拟精度高于小麦。利用率定好的AquaCrop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平衡,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量分别为351.7、393.1和433.3mm,由低到高依次为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小麦。由蒸发蒸腾量的线性趋势方程拟合可知,2002—2015年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蒸发蒸腾量分别减少1.59、1.24和3.17 mm/年。(2)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结合线性加权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实现产量最大且蒸发蒸腾量最小的目标,获得了逐年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土壤水分调整后高台县2002—2015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减少量分别为8.0、13.4和14.6mm,年均资源节水潜力分别为49.66、49.81和58.04万m3,高台县年均资源节水潜力为157.51万m3。制约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导致部分水分深层渗漏流失;二是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扩张,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3)构建了县域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以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经济节水和管理节水为准则的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程节水包括渠系水利用率、田间水利用率、田间工程配套率、地表水灌溉比例、节水灌溉率和灌溉设施完好率6个指标;技术节水包括土地平整率、良种率、覆盖保墒率和耕作保墒率4个指标;经济节水包括灌溉供水成本水价、灌溉用水执行水价、水费收取率、政府高效节水财政投入资金和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比5个指标;管理节水包括农作物灌溉定额、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和农民用水协会数3个指标。(4)建立了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高台县典型年的农业节水潜力,提出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的措施。整理和计算了高台县2002年、2008年和2015年的农业节水潜力评价指标数据,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最大的年份是2002年,2008年农业节水潜力最小,2015年农业节水潜力和2008年相近。2002年至2008年高台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至2015年农业节水工作发展减缓。高台县农业节水仍具有一定的发掘空间,包括维护和修缮灌溉设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确定灌溉供水成本水价、降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等。

柴青宇[3](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罗万云[4](2019)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生态资本内涵不清,服务价值核算困难、生态补偿粗放等基础性难题。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来说,水源涵养服务是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只要我们谨慎使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就会持续的向外界供给。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萎缩、土地沙化加剧,荒漠植被衰败,生态退化导致了石羊河生态资本供给量下降,“绿水青山”难以实现向“金山银山”转换。本研究以甘肃省石羊河为案例区,将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水源涵养服务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本”,运用生态经济方法对生态资本补偿问题展开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概念,从经济学视角对生态资本补偿逻辑做了分析,试图解决生态资本补偿中的如下问题:第一,石羊河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究竟有多少?其服务价值又是多少?第二,模拟土地利用情景与生态资本供给量变化的关系?明确生态资本补偿的目标。第三,分析土地利用转换过程中补偿价格、转换比例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存在的联系?第四,农户作为生态资本供给者,其受偿意愿额多少?又存在那些因素影响受偿意愿额?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对生态资本补偿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做有益尝试。分别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土地利用转换工程进行分析,搜集统计资料,结合多次实地调查结果,运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对现行生态资本补偿进行评价,分析背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和农户的博弈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制度的生态资本补偿应该考虑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转换项目中的工作积极程度和风险规避特征以及生态资本供给量等因素,实现委托双方利益最大化。(2)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生态补偿设计之初,补偿标准并不能有效弥补农户参与成本和机会成本,农户的生计诉求常常被忽视,造成了较低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足额补偿,消极参与)。政府应该在土地利用转换中选择足额补偿策略,以解决农户消极参与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转换面积,实现生态资本供给量的增加。第二,本文运用InVEST模型,经过参数本地化处理,定量分析了2000年和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能力有所提升,生态资本的单元栅格价值由2000年的67679.61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75541.11元/年,单元栅格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趋势。(2)从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总量来看,石羊河流域由2000年的40.09×108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44.79×108元/年,上游肃南县、天祝县的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最高,为12.27×108元/年和15.71×108元/年;下游地区是生态资本供给能力的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民勤、金昌等地。(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资本供给能力各有差异,依次为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第三,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之间转换。从土地利用转换与生态资本供给量来看,退耕还林对提升生态资本供给量的贡献最高,其次是退耕还草、草地禁牧。结果表明:(1)通过InVEST模拟,石羊河流域将适宜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地禁牧”转换,生态资本供给量达到59.68×108元/年、56.58×108元/年、48.99×108元/年。(2)本文运用Matlab2017a中全局优化工具箱(Matlab Global Optimization Toolbox),得到“保留耕地”、“退耕还草”、“草地禁牧”、“退耕还林”转换类型的分类条件(T1=11.98、T2=30.11、T3=59.97),确定石羊河流域适宜退耕还草区域为6588.57万亩、适宜草地禁牧区域为2455.33万亩、适宜退耕还林区域为1110.36万亩。第四,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到生态资本供给者的土地利用转换成本,根据现有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工程执行情况,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利用Matlab2017a软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生态资本供给量与生态补偿标准的关系。结果表明:(1)现行给予土地利用转换而实施的补偿标准严重偏低,“退耕还林(草)”工程若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569.14元/亩,肃南县538.68元/亩,民勤县1490元/亩,1671.44元/亩,永昌县1907.92元,金昌市1380.41元/亩,古浪县651.45元/亩)对农户展开补偿,可以激励大部分农户的耕地转化为林地或者草地,实现“退耕还林(草)”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的理想目标(天祝县1.97×108立方米/年、肃南县1.46×108立方米/年、民勤县0.12×108立方米/年、武威市0.39×108立方米/年,永昌县0.41×108立方米/年、金昌市5.37×104立方米/年、古浪县0.51×108立方米/年)。(2)“草地禁牧”工程若能够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247.94元/亩、肃南县120.43元/亩)对农户进行补偿,可以实现“草地禁牧”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天祝县0.35×108立方米/年、肃南县0.42×108立方米/年)。(3)现行生态补偿难以弥补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土地利用转换的成本支出,若按照情景3执行,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比低于1542083.34万元(天祝县245323.2万元、肃南县205977.53万元、民勤县52761.06万元、武威市425603.06万元、永昌县409192.36万元、金昌市4085.97万元、古浪县199140.16万元)。第五,通过贝叶斯估计可以看出,石羊河流域农户的受偿意愿额是存在明显土地类型差异以及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从土地类型来看,石羊河流域农户的耕地受偿意愿额明显高于草地(耕地828.97元/亩,草地185.51元/亩)。(2)从空间来看,上游天祝县、肃南县的农户受偿意愿额明显低于中下游民勤县、永昌县、金昌市、武威市、古浪县的。(3)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农户受偿意愿额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年龄、受访者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草地数量、家庭年收入、水资源紧缺程度、耕地/草地转换的生态效益评价、生态资本认知等。

郝丽娜[5](2019)在《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绿洲是干旱区发展的基石,水资源是影响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绿洲内部农业规模和生态规模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通过发展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和高效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从而缓解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保证绿洲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分析了绿洲水土资源与生态经济及农业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从“数量适度”、“结构适度”和“空间适度”三个维度描述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构建了基于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模型、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并针对我国西北典型绿洲区黑河流域中游提出研究区绿洲农业的适度发展规模、最优发展结构和高效空间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基于绿洲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内部组成的相互关系分析,建立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洲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该框架认为“适度农业规模”具有“三维”特征,其一为“数量适度”,即通过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形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探讨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发展规模;其二为“结构适度”,即农业规模内部的作物种植结构,从节水高效的优化目标出发,确定适度农业规模的最优发展结构;其三为“空间适度”,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在灌区尺度上研究作物空间布局优化,获得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高效空间发展模式。(2)建立了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确定了黑河中游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在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角度探讨了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方法。首先从理论分析方面,以地下水埋深、农田防护比例、植被覆盖率和大风发生频次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绿洲生态健康,构建了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和风沙动力学原理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EHA);从实践应用方面,构建了基于绿洲圈层结构和绿洲沙漠化土地整治实地试验结果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OCT)。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试验两方面探讨不同来水情景和生态需水情景下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结果表明:SASM-EHA模型和SASM-OCT模型计算的黑河中游适度绿洲规模分别为20792458 km2和20592387 km2,适度农业规模分别为16631967 km2和16421921 km2,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因此,SASM-EHA模型可推广用于中国西北其他无实地试验资料的绿洲区适度农业规模的确定。按照SASM-EHA模型计算黑河中游现状2015年农业规模应该减少210 km2,黑河中游绿洲生态防护规模应该控制在20%左右才能保证绿洲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3)构建了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获得了不同来水情景和价格波动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为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模式,建立了以单方灌溉水净效益最大和单位种植面积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不同来水情景的种植结构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节水情景计算未来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提高情景下灌区及整个黑河中游绿洲区的农业节水量。考虑到作物种植结构除了决定于自然资源条件,同时也受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未来价格波动下的种植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农业净效益提高0.52亿元,农业用水量减少1.02亿m3;未来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较小,经济作物价格的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10%,黑河中游绿洲区可节水2.63亿m3,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20%,可节水3.08亿m3,减少的农业用水可以用于弥补生态用水的不足,或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地下水的均衡状态。本文提出干旱区农业应该推行“发展高效节水”与“节水—生态补偿机制”并举的政策,以避免出现越节水越缺水的现象。(4)建立了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获得了玉米和小麦的空间优化布局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建立了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基于ArcGIS平台耦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现状农业土地利用数据以及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数据确定综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确定模型的先验分布概率;将种植结构优化结果作为约束条件,利用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确定作物种植面积可分配概率,得到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该模型耦合了多源遥感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实现了种植结构数量和空间的优化统一,为解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玉米适宜耕种区与现状玉米面积分布大体一致,小麦的适宜耕种区与现状分布差异较大,同时玉米适宜耕种区远远大于小麦适宜区;优化后玉米和小麦高分配概率较优化前更加集中;优化后玉米种植面积在临泽县和高台县应调减,甘州区应调增;优化后小麦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甘州区和临泽县。

芦海燕[6](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域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关联度高、整体性强和上中下游影响不对称等特点。生态补偿作为有效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内在化保障制度,是流域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平的机制。以生态系统核算为基础的补偿机制,力求通过平衡区域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和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在化,对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和经济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并对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丰富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为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基础。本文在纵观国内外生态学、经济学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流域生态系统核算和补偿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生态系统特征与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流域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资产即自然资源如水资源、草原和森林资源等物质为载体,进入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类生态价值,通过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流域生态系统的区域特征是生态系统价值补偿研究的起点,不同的系统特征通过影响流域利益主体决策的成本与收益,间接影响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架构以补偿主体、标准和模式为核心内容的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首先,运用博弈论分析流域生态系统中利益主体决策的认知行为路径,确定流域生态系统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户/企业间的行为选择策略、达成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均衡博弈策略需要的条件及相应政策含义。其次,根据博弈分析路径和三角模糊函数测算出达到流域可持续发展最优状态时,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最优组合,探索适合流域特征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系统价值补偿实现路径。结合流域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确定单位自然资源价值,识别出恰当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设计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实现流域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最后,以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黑河流域为案例,根据上述逻辑,分析完善现有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根据流域生态补偿框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提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作为相对独立的流域生态系统,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域,流域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的跨区域特征使其正的外部性内在化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关键。根据系统论和经济学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核算与补偿的实质是以流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主体行为的控制过程为核心,通过流域利益主体行为决策,力求在实现流域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中央政府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者,其目标是实现流域范围社会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在流域生态补偿中则具有生态保护者和破坏者双重身份。受益函数的影响因素牵制着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在流域生态系统的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和生态保护中的行为选择路径。其中,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能否覆盖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的成本、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与执行监督、地方政府监管能力是影响流域生态补偿长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应以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的行为结果为导向,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愿意采取环境保护策略。(3)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可分为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两种,其中政府补偿包括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基金、政策补偿、产业补偿等;市场补偿包括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环境标志等。根据两种模式的分析可知,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中,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模式的政府和市场模式各有优缺点,两者解决问题的作用机制和侧重点均存在不同。由于流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抑制流域生态系统环境恶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衰退需运用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偿,相互依赖,真正起到激励流域生态系统保护行为、惩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作用。最优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型往往是政府和市场补偿模式的组合。运用Markowitz模型和Zimmermann模糊算法可以指导决策者如何有效选择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最优的组合模式,优化流域生态补偿模型组合,提高生态补偿效率。(4)通过单位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通过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了解流域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为流域生态补偿利益主体决策提供自然资源分布和使用的详细信息,以期通过流域生态系统资产的实物量核算全面反映了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在经济体经济运行过程中环境投入量、如何参与价值创造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机构提供强大的支持力。结合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和服务价值量,得到单位自然资源的价值量,以此作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基础。通过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生态系统资产具体的实际转移量得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设计补偿方案。综上所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能够持续长久发挥作用的基础包括以下措施: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全面协调流域范围内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冲突;通过流域生态系统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的统一,探索流域单位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结合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所处的演化阶段,确定保障流域生态机制长效发挥作用的补偿标准;以补偿效果为导向,优化流域生态补偿组合模式;以5年为周期,论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性,调整流域生态补偿组合模式,评价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

曲玮,李振涛,Eefje 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7](2018)在《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过去20多年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经历了各类制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但是,由于机构设置及其权限制约以及改革目标差异,河西走廊地区的3个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差异化越来越显着,与石羊河流域相比,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的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未完全跳出多头管理体制的窠臼,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管理。通过梳理3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总结农业灌溉用水监管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措施在实践操作中的利弊,进一步探讨流域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和实现路径,寻求普遍适用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办法,保障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的顺利实施。近10 a的实践经验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是内陆河流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为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皓[8](2018)在《密云水库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与恢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密云水库流域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近年来遭遇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等多方面挑战,已经严重影响到北京城市饮用水安全。本研究采用多学科定量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密云水库流域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划分和恢复技术策略两个关键问题,为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更多技术对策和定量支撑。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和有序加权平均(OWA)方法,分别在立地和子流域尺度上划分出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集中于水库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潮白河流域,未来的森林景观恢复工作应以此为重点开展;(2)当前流域森林景观退化总体上表现为较高发生率,主要由水土流失所导致,而农业和建设干扰的较低发生率主要与自1998年起密云水库流域实施较为严格的水源保护政策有关,应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今后森林景观恢复工作的一个重点:(3)通过对不同退化风险区立地指标的比较得出:社区生计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另外两个流域森林景观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应针对性采取治理措施。对优先子流域划分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发现:(1)各个决策准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自然环境类准则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社会经济类准则,显示出自然环境因素对于森林景观恢复决策的重要性;(2)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L1和L2级)和非优先区(L3级)大体保持稳定,随着准则权重或配对比较分值的变化,它们之间极少发生相互转化,表明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地区具有较高的森林景观恢复优先级,这一空间决策结果较为稳健。本研究分别从恢复技术和社区参与两个角度,探讨了流域森林景观恢复技术策略。在恢复技术方面:(1)应考虑引进以近自然森林经营为核心的“以自然为本”恢复技术理念,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种自然、人为干扰对流域森林景观退化的影响;(2)无论木材生产经营目标,还是森林碳汇经营目标,开展长期森林经营规划(50年以上),较之短期森林经营规划(50年以内),均能够较好地实现经营目标,从而使森林逐步走上可持续经营之路;(3)密云水库流域以中幼龄林为主的资源特点,以及该地区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单一的木材生产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行的,不仅难以同时满足以水源涵养为主的其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而且无法保证林场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可持续性;(4)在森林碳汇经营目标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碳汇与木材采伐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设计一定数量的木材采伐任务,逐步将成熟林的碳汇转移至耐用木制品(如:建筑材料等)中,以采伐碳汇的形式储存起来。不仅延长了森林碳汇存在的周期,避免了由于自然消亡或人为干扰(森林火灾等)等造成的碳流失,同时通过采伐木材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为鼓励社区参与森林景观恢复项目,确保恢复效果,建议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1)推进林地产权改革,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2)创造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合格劳力参加项目;(3)建立科学监测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4)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补偿策略;(5)建立一套综合性社区参与治理模式,节约项目补贴成本。

王国峰[9](2017)在《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作为重要的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危及国家整体安全。特别是链接到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是纽带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实施规划安全性的重要课题。识别研究问题,本研究着重对黑河流域绿洲农业水资源需求进行研究,估计农业水资源要素与土地资源要素之间替代弹性,梳理辨识黑河流域不同规模、类型和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重点厘清农业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甄别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方向,提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识别黑河流域农业用水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凝练水资源需求管理政策,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估算框架。本文以甘肃省黑河流域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围绕如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水土资源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是促进还是阻碍?关键影响水土资源作用发挥的因素是什么?其次,不同尺度,包括县域尺度和农户尺度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达到什么程度?区县尺度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否会表现出趋同的特性?最后,哪些因素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强度多大,作用方向如何?研究旨在基于以上问题,厘定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与适应性措施。辨识问题需求,调控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阈值。本文围绕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宏观与微观层面数据的有序整合来综合评价区县和农户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收集数据,包括宏观层面区县数据和微观层面随机抽样调研数据,宏观方面,关键识别地区包括黑河农业区6县2区,即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肃州区、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微观方面,采取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参数化描述性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刻画并辨识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理清发展问题,提炼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适应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就农业水土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力来看,内嵌空间异质性理念,黑河流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不同的作用,此外,对于水土资源综合效应辨识层面来看,总体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密切相关:其次,厘定的区县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异质性特征较为显着,其中,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区县为民乐县和临泽县,效率相对较低的为金塔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主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一致,且研究结果显示,区县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时间推移趋于稳态的现象。再次,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囊括区县影响因素的5个方面,农业投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与种植结构调整,研究结论揭示,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效果,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率提高10%,将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0.2%,调整作物种植面积,尤其是小麦播种面积,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积极贡献,小麦面积每增加1%,用水效率将增加0.23%,但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特征发展。最后,结果揭示的农户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主要集中在0.5-0.7区间内,也就是说,农户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超过30%的提升空间,如果仅仅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层面来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单个农户种植规模为50亩左右。回答干旱半干旱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状况,提炼该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厘定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构建动态细分水权交易机制,有效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换代,完备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补贴体系,构建适合当地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模式,优化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搭建农业水资源交易机制与平台等,本文建议将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史志林[10](2017)在《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河流域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随着近2000年以来的强度开发和利用,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着流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探讨流域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的过程、表现和原因,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合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和遥感分析的基础上对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和演变的原因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结论有:就流域的整体气候状况而言,西汉时期和唐朝中后期属于温暖湿润期,东汉时期、隋朝初期、五代十国时期及明朝前、后期属于温暖干旱期,东汉末三国时期、南北朝前期、唐朝前期及清朝初期、末期属寒冷湿润期,两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隋朝后期、宋元时期、明朝中期及清朝中期属寒冷干旱期。在这样的气候黑河流域环境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汉代后期、唐代中后期和明清时期是典型的沙漠化时段,流域中典型的五块沙漠化绿洲民乐李寨菊花地、张掖“黑水国”、古居延绿洲、马营河、摆浪河下游、金塔东沙窝都是在这些时间段形成的。其二,黑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暴、虫鼠害、地震等类型,其中以旱涝和地震最为严重。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呈现出时间上分布不均衡、不同阶段灾害的构成状况有较大差异和同一种灾害持续连年发生等特征。其三,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城市选址与城市兴衰,都与地理环境及其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交通线路的走向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其四,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还对流域内的野马、野骆驼等分布及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黑河下游古遗址出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与气候的好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关于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研究,文章从农牧业开发、水利建设,人口数量与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游水环境以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效应也已初步显现;中游水环境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已经完全掩盖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则受到气候变化和中下游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影响逐步上升为主导驱动力。

二、农户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户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1.2 其他评价方法
    2.2 数据来源
        2.2.1 农户调查数据
        2.2.2 其他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河中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PSR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生态安全评价
    3.4 障碍因子诊断
4 讨论与建议
    (1)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2)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
    (3)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4)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5 结论

(2)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潜力概念内涵
        1.2.2 农业节水潜力定量计算
        1.2.3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4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水资源概况
        2.2.1 降水与蒸发
        2.2.2 地表水资源
        2.2.3 地下水资源
        2.2.4 水资源利用状况
    2.3 农业水资源节水现状
        2.3.1 作物种植结构
        2.3.2 灌溉用水
        2.3.3 渠系衬砌
        2.3.4 管理节水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1 AquaCrop模型介绍
        3.1.1 AquaCrop模型原理
        3.1.2 AquaCrop模型输入
        3.1.3 AquaCrop模型模拟和输出
        3.1.4 AquaCrop模型校准和评估
    3.2 基于AquaCrop模型估算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
        3.2.1 作物产量模拟
        3.2.2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3.2.3 县域蒸发蒸腾量计算
        3.2.4 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3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3.1 AquaCrop模型构建
        3.3.2 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
        3.3.3 高台县作物土壤水分平衡分析
        3.3.4 基于AquaCrop模型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3.3.5 高台县蒸发蒸腾量计算
        3.3.6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
        4.1.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
        4.1.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特性
    4.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节水评价指标选取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5.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
        5.1.1 改进AHP法
        5.1.2 熵权法
        5.1.3 组合赋权法
        5.1.4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5.2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5.2.1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指标数据
        5.2.2 权重确定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现有研究的基本概况
        1.4.1 文献数量
        1.4.2 期刊分布
        1.4.3 高产作者
        1.4.4 被引情况
        1.4.5 热点分布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资本概念
        2.1.2 生态资本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3 生态资本补偿内涵与框架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核心理论
        2.3.1 生态系统理论
        2.3.2 生态资本理论
        2.3.3 生态安全理论
        2.3.4 公共物品理论
        2.3.5 博弈理论
        2.3.6 契约理论
    2.4 本章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的研究逻辑
    3.1 生态资本补偿的必要性
        3.1.1 生态资本补偿的自然过程
        3.1.2 生态资本补偿的人文过程
    3.2 生态资本补偿的主客体界定
        3.2.1 生态资本的“购买者”(补偿主体)
        3.2.2 生态资本的“供给者”(补偿客体)
    3.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以及价值评估
        3.3.1 确定生态资本的供给量
        3.3.2 生态资本供给价值的评估
    3.4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3.4.1 生态安全条件下生态资本补偿目标的厘定
        3.4.2 土地适宜性判别与补偿目标选择
    3.5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3.5.1 生态资本补偿标准计算
        3.5.2 生态资本补偿总额计算
    3.6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调研过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域选择说明及功能定位
        4.1.2 自然地理概况及项目政策执行情况
        4.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2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概况
        4.2.1 现有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情况
        4.2.2 生态补偿项目执行面临的问题
    4.3 调研过程及数据来源
        4.3.1 调研过程
        4.3.2 数据处理及调查对象分析
第五章 现有生态补偿政策面临的利益冲突
    5.1 生态补偿主体界定和利益冲突分析
        5.1.1 相关利益主体界定
        5.1.2 生态资本补偿的涵盖内容
    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分析
        5.2.1 委托双方的成本支出与期望收益分析
        5.2.2 土地利用转换中双重委托代理模型构建
        5.2.3 模型求解及分析
    5.3 政府与农户的行为博弈分析
        5.3.1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构成分析
        5.3.2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与解释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6.1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的遥感模型
        6.1.1 InVEST模型原理与算法
        6.1.2 影子工程法
    6.2 模型参数获取与处理分析
        6.2.1 模型参数获取与来源
        6.2.2 主要模型参数处理与分析
    6.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6.3.1 生态资本供给量
        6.3.2 生态资本供给量价值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7.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系
        7.1.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联逻辑
        7.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1.3 土地利用的情景判别
    7.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7.2.1 土地利用特征
        7.2.2 土地利用的转换矩阵分析
    7.3 土地利用转换情景模拟
        7.3.1 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7.3.2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资本供给量
        7.3.3 适宜土地利用情景判别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8.1 确定生态资本补偿标准的思路
    8.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2.1 最小数据方法
        8.2.2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
        8.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 研究结论
        8.3.1 概率模型模拟
        8.3.2 农户机会成本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
        8.3.3 不同补偿价格下的实施成本与交易成本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9.1 农户受偿意愿额的估计
        9.1.1 耕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估计值
        9.1.2 草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额估计
        9.1.3 农户受偿意愿额与生态补偿成本测算
    9.2 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9.2.1 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农户受偿意愿额影响因素的应用
        9.2.2 变量选取和测量
        9.2.3 结果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政策建议
        10.2.1 研究不足
        10.2.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石羊河流域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石羊河流域社区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石羊河流域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附录4:资料清单
    附录5:实地考察和调研照片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适度绿洲规模研究进展
        1.2.2 适度农业规模研究进展
        1.2.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1.2.4 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1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
        2.1.1 绿洲规模与农业规模的内涵与外延
        2.1.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内涵
    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依据
        2.2.1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
        2.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依据
    2.3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黑河中游绿洲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河流水系
    3.2 黑河中游水资源系统要素分析
        3.2.1 降水
        3.2.2 地表水资源
        3.2.3 地下水资源
        3.2.4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利用量
    3.3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与水资源的关系
        3.3.1 绿洲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3.3.2 绿洲演变与绿洲水资源的关系
    3.4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基本思路
    4.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的建立
        4.2.1 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EHA)
        4.2.2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OCT)
    4.3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计算结果—以黑河中游为例
        4.3.1 模型情景设置
        4.3.2 模型输入数据
        4.3.3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4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结构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5 不同模型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5.1 不同节水情景节水潜力估算
        5.1.1 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5.1.2 基于节水措施发展不确定性的节水潜力估算
    5.2 不同情景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5.2.1 不同来水情景和节水情景设置
        5.2.2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的求解
    5.3 黑河中游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1 现状种植结构优化对比
        5.3.2 不同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3 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6.1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思路
    6.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
        6.2.1 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
        6.2.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
    6.3 多源数据预处理
        6.3.1 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
        6.3.2 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6.3.3 作物种植适宜面积分布
    6.4 黑河中游农业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4.1 单种作物空间优化分布
        6.4.2 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学中流域生态系统研究
        2.1.1 人类社会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1.2 流域生态系统内外部的信息转换与物质循环
    2.2 经济学中流域生态系统核算研究
        2.2.1 流域生态系统核算框架
        2.2.2 流域生态系统核算方法
    2.3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2.3.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3.2 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理论基础
        3.2.1 系统论理论基础
        3.2.2 经济理论基础
    3.3 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
        3.3.1 流域生态系统中资产与服务间的相互影响
        3.3.2 经济理论对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作用
        3.3.3 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域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4.1 流域生态补偿中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
    4.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两阶段博弈
    4.3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演化博弈
    4.4 企业或农/牧户与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的博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域生态补偿原则与模式分析
    5.1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经济分析
    5.2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原则
    5.3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模式
        5.3.1 政府补偿模式
        5.3.2 市场补偿模式
        5.3.3 政府与市场补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5.4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模式优化机制
        5.4.1 理论分析
        5.4.2 建模
        5.4.3 优化选择模型求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6.1 流域生态系统资产的实物量核算
        6.1.1 资产实物量核算基本要素
        6.1.2 国内外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的经验与启示
        6.1.3 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框架
    6.2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核算
        6.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涵及类型
        6.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6.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
    6.3 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6.3.1 核算单位流域自然资源价值量
        6.3.2 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分析
    7.1 黑河流域概述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7.1.3 流域生态补偿实施进展
    7.2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
        7.2.1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框架
        7.2.2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青海段实物量核算
        7.2.3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甘肃段实物量核算
        7.2.4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内蒙古段实物量核算
    7.3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
        7.3.1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价值量核算
        7.3.2 基于重置成本法的价值量核算
    7.4 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方案
        7.4.1 选择补偿模式
        7.4.2 确定补偿标准
        7.4.3 设计补偿方案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
2 石羊河流域
    2.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3 黑河流域
    3.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4 疏勒河流域
    4.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4.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5 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
6 结语

(8)密云水库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与恢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绪论
    1.1 密云水库流域面临的挑战
        1.1.1 上游来水量减少
        1.1.2 森林水源涵养效益有限
        1.1.3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1.2 密云水库流域保护工作实践
        1.2.1 国家尺度上的生态补偿
        1.2.2 区域间尺度上的生态补偿
        1.2.3 区域内尺度上的生态补偿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
        2.1.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理论
        2.1.3 森林景观恢复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划分
        2.2.2 森林景观恢复技术策略
3 研究区域、数据和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密云水库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3.1.2 密云水库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数据获取与处理
        3.2.1 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
        3.2.2 子流域空间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贝叶斯统计学
        3.3.2 层次分析法
        3.3.3 有序加权平均法
        3.3.4 敏感性分析法
        3.3.5 模拟退火算法
        3.3.6 选择实验模型
4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森林景观退化风险评价
    4.1 贝叶斯网络模型
        4.1.1 模型介绍
        4.1.2 模型构建
    4.2 结果分析
        4.2.1 模型结构
        4.2.2 参数学习
        4.2.3 概率推理
        4.2.4 敏感性分析
    4.3 小结
5 采用有序加权平均算法的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划分
    5.1 确定评估指标/属性
        5.1.1 流域保护指标
        5.1.2 生计改善指标
    5.2 属性图层归一化处理
    5.3 计算准则权重
    5.4 计算次序权重
    5.5 确定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
    5.6 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划分结果
    5.7 小结
6 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6.1 AHP-SA敏感性分析软件
    6.2 评价准则的确定与分级
    6.3 准则权重敏感性分析
    6.4 矩阵敏感性分析
    6.5 小结
7 采用模拟退火优化算法的森林景观恢复策略研究
    7.1 研究区概况
    7.2 研究模型构建
        7.2.1 森林模型
        7.2.2 目标函数
    7.3 转换方案
    7.4 控制参数
    7.5 森林经营措施的时空安排
        7.5.1 森林碳汇经营措施
        7.5.2 木材生产经营措施
    7.6 森林分析规划管理云计算平台(FSOS)介绍
    7.7 研究结果
        7.7.1 森林碳汇经营目标
        7.7.2 木材生产经营目标
    7.8 小结
8 采用选择实验模型的森林景观恢复项目农户参与意愿分析
    8.1 研究区域和调查方法
    8.2 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8.3 结果和分析
        8.3.1 描述性分析
        8.3.2 MNL模型分析
        8.3.3 边际效应估计和模拟
        8.3.4 边际接受意愿估计
    8.4 小结与讨论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9.2.1 创新点
        9.2.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效率估算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水资源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2.1.3 阻尼效应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系统理论
    2.4 水资源价值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3.2 自然状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温状况
        3.2.3 降水状况
        3.2.4 水系与水资源状况
    3.3 社会经济情况
        3.3.1 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状况
        3.3.2 产业分布状况
        3.3.3 人口分布状况
        3.3.4 农业分布状况
        3.3.5 农业水资源消耗
    3.4 黑河流域分水政策演变
    3.5 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3.5.1 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呈下降态势
        3.5.2 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有待提升
        3.5.3 超载滥牧,毁草开荒问题严重
    3.6 本章小结
4 黑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4.1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框架
        4.1.1 生产函数形式选择
        4.1.2 水土资源替代弹性框架
        4.1.3 水土资源替代弹性估算
    4.2 水土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力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数据
        4.2.3 计量分析
        4.2.4 水土资源阻尼效应空间分布
        4.2.5 水土资源增长作用力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5.1 生产前沿面的理论与方法
        5.1.1 生产前沿面理论
        5.1.2 前沿面分析方法的种类
    5.2 黑河流域县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
        5.2.1 县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范围界定
        5.2.2 基于面板数据的效率测算模型
        5.2.3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估算
        5.2.4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趋同检验
        5.2.5 基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5.3 黑河流域农户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
        5.3.1 基于截面数据的效率测度模型
        5.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
        5.3.3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1.1 影响因素数据来源及处理
        6.1.2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构建
    6.2 区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结果解释
        6.2.1 县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模型估计
        6.2.2 县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3 农户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6.3.1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框架搭建
        6.3.2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种植面积之间关系分析
    6.4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7.1 构建动态细分水权交易机制
    7.2 有效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换代
    7.3 完备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补贴体系
    7.4 构建适合当地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模式
    7.5 优化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
    7.6 搭建农业水资源交易机制与平台
    7.7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创新之处
    8.3 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10)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材料与方法
    第四节 黑河流域水系概况
第二章 黑河流域历代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二节 魏晋北朝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五节 明清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三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与特征
    第一节 过去2000年黑河流域的气候状况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特征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典型区域的沙漠化和盐碱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尾闾湖的变化
    第四节 环境演变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野马、野骆驼为例
    第五节 地理环境及其演变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变化对黑河下游植物种类的影响
第五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环境演变
    第二节 黑河流域历代时期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第四节 人口结构、数量与环境演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黑河流域年表(BC202——AD2014)
附录二 黑河流域古遗址统计表
附录三 黑河下游地区植物种子鉴定图录
附录四 黑河流域农田水利文献辑录
附录五 张掖水利设施遗迹
附录六 张掖地区山谷水库调节供水渠道、河流、泉水引水渠道一览表
附录七 西夏国的水利灌溉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农户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生态安全评价[J]. 赵敏敏,何志斌,蔺鹏飞,韩双宝,王思源. 生态学报, 2021
  • [2]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D]. 孙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D]. 罗万云. 兰州大学, 2019(02)
  • [5]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D]. 郝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D]. 芦海燕. 兰州大学, 2019(08)
  • [7]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J]. 曲玮,李振涛,Eefje 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 冰川冻土, 2018(01)
  • [8]密云水库森林景观恢复优先区与恢复策略研究[D]. 李皓.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9]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D]. 王国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10]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D]. 史志林. 兰州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农民经济收入与经营行为研究——来自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