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金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

硫化金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

一、金—硫化物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然[1](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张辉善[2](2021)在《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特提斯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之一,该成矿域发育了大量与沉积岩有关的世界级铅锌矿床,如Mehdiabad矿床(铅锌金属量2100万吨)、火烧云矿床(铅锌金属量1900万吨)、金顶矿床(铅锌金属量1500万吨)和多才玛矿床(铅锌金属量800万吨)。目前该成矿域的铅锌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主要存在喷流沉积型(SEDEX)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两种认识,制约了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过程的理解和区内进一步找矿勘查。尽管这些矿床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褶皱逆冲系内MVT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快速沉淀过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金属富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提斯成矿域内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揭示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其铅锌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目前铅锌矿勘查程度,本文选择特提斯中东段多才玛、雀莫错和杜达典型矿床开展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旨在厘定MVT和SEDEX型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的精细成矿过程,完善其成矿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铅锌成矿作用,总结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最终为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提供启示。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丰富和完善了特提斯成矿域内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确定了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和雀莫错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非典型MVT型。厘定了沱沱河地区铅锌成矿时代,通过多才玛和雀莫错铅锌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以及最晚期含矿层位沱沱河组形成时代共同限定,得出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成矿时代为3431 Ma。提出了褶皱逆冲带内MVT型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式,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S、Pb同位素组成和硫化物Rb-Sr同位素研究显示:早阶段(1-2阶段),在封闭体系内,由细菌还原海水或硫酸盐矿物作用(BSR)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和H2S储库。之后随着热液流体加入,含矿金属离子优先与先前存在的富集轻硫同位素的S2-结合发生沉淀,同时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启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提供了部分S2-,形成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低Pb、Sr、富集轻硫(32S)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基底可能也有少量贡献。晚阶段(3阶段)中,基底在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提供了更多的成矿物质,形成以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为主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更富Pb-Sr同位素的特点,硫同位素具有从富集轻硫(32S)向富集重硫(34S)变化的特征,其中部分硫化物硫同位素明显超过同期海水,说明成矿物质除了来自地层,基底也有较大贡献,由此提出了多才玛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应该定位深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等深部有利的容矿空间,重点寻找晚期基底参与贡献形成的浸染状和块状富厚铅锌矿体。厘定了巴基斯坦杜达(Duddar)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SEDEX型,并受后期改造。首次通过碳质泥岩(含矿围岩)Re-Os定年,获得杜达矿床铅锌成矿年龄为187.8±6.3Ma。初步建立杜达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S、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显示:早阶段(1阶段)深部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形成网脉状矿石,其中S2-主要是海水或硫酸盐矿物经历T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晚阶段(2-4阶段),随着成矿作用持续进行,热液流体与富含矿物质的沉积物不断发生反应,形成层状和角砾状矿体,其中S2-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矿物经历了 TSR和B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和容矿围岩。在该阶段层状矿体形成中,记录了黄铁矿从早期富集轻硫(BSR过程提供),后期富集重硫(TSR过程提供)的生长过程。预测了杜达深部找矿靶区,提出成矿中心(10740勘探线以北)附近有寻找巨厚矿体的潜力,在该地段除了加强深边部层状矿化体外的探矿外,对其下部的网脉状矿化也要重视。(2)为探讨新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及资源效应提供新的约束。初步查明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5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其中第1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伸展裂解阶段,在中国甜水海地区(如火烧云矿床)、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如杜达矿床)以及土耳其Hakkari地区形成SEDEX型矿床。从最晚期铅锌成矿年龄约束,认为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裂解至少持续到188 Ma。第2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在伊朗萨南达季地区(如Mehdiabad矿床)形成SEDEX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说明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已经从裂解转入俯冲消减阶段。第3-5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在整个特提斯带成矿域内均形成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6555 Ma、4127 Ma和2311 Ma,分别与陆陆碰撞阶段的主碰撞、晚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相对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从65 Ma已开始。在新特提斯巨型MVT型铅锌成矿带中部识别出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该带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是重要的铅锌含矿层位。预测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塔吉克斯坦东南帕米尔地区以及土耳其南部Hakkari地区3个成矿区是未来特提斯成矿域内重要的铅锌矿找矿勘查区。

韩一筱[3](2021)在《金川与夏日哈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约90%的铂族元素资源蕴藏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被多国列为关键或战略矿产,受到极大的关注。但中国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铂族元素匮乏,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环境影响大。金川铜镍铂族元素矿床和夏日哈木镍钴矿床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在我国铜镍钴铂族元素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人对二者的产出背景、成矿时代、成矿元素、矿石品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但对铂族元素特征并未进行过系统的对比研究。铂族元素不仅作为重要的资源,也是岩浆过程的良好指示剂。对其差异性研究对于两个矿床的岩浆演化及成矿过程异同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凝聚了中国铂族元素演化规律、运移机制以及成矿条件等重要的成矿理论。本次工作依据比较学的研究思路,在深刻认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全岩铂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电子探针主量元素测试、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测试、原位硫同位素的方法,对两个岩浆硫化物矿床岩石、矿石、矿物的铂族元素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查明二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由此进一步认识两个矿床岩浆演化和成矿过程的异同。再者,根据二者不同的铂族元素赋存特点,对比总结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运移机制、成矿条件,对今后铂族元素找矿提供指导。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金川矿床不同矿区岩石的铂族元素和半金属元素含量较为均一,显示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矿石的铂族元素含量变化非常大,Ⅰ矿区、Ⅱ矿区、Ⅳ矿区矿石中的铂族元素及半金属元素含量逐渐降低,其中Pt和Pd富集程度远高于Ir、Ru、Rh。但Pt、Pd具有不一致的变化,而Ru、Rh、Ir变化基本一致;Bi、Se、Te显着富集,但As的变化不明显。相比之下,夏日哈木矿床全岩铂族元素含量极低,但As、Bi含量较高。(2)根据TABs与PGEs的关系、TABs和PGEs与S的相关性,可以很好的指示PGM在岩浆中的表现形式。金川Ⅰ矿区PGE主要为铂族金属单质或合金和少量铂族金属化合物、硫化物中的类质同像替代;Ⅱ矿区PGE主要为铂族金属化合物、硫化物中的类质同像替代;Ⅳ矿区PGE和夏日哈木矿床相似,无铂族矿物,主要为硫化物中的类质同像替代。(3)结合尖晶石在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典型的PGE矿床的尖晶石类型对比,认为铝铬铁矿可能作为PGE成矿的指示矿物,代表着特定的岩浆来源或物理化学条件。(4)两个矿床成矿元素不同的重要表现为金川矿床广泛发育铂族矿物、金银矿物;夏日哈木矿床广泛发育砷镍矿、红砷镍矿、辉砷钴矿-辉砷镍矿、紫硫镍矿等镍钴矿物。(5)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t(可能还有Ir)的赋存状态为铂族矿物,倾向于在早期与富As熔体直接形成Pt As2(可能为Ir As S)或在贫半金属的环境下形成铂族元素单质或合金;Pd除了以铂族矿物存在,还呈类质同像替代黄铜矿及方黄铜矿中的Fe存在;Rh主要以类质同像替代黄铜矿及方黄铜矿中的Fe。(6)铂族元素是否成矿主要取决于岩浆作用形成铂族矿物的多少。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硫化物中铂族元素含量相近,但具有不同的全岩铂族元素含量,主要原因为:与金川矿床相比,夏日哈木岩浆源区硫化物少、部分熔融程度低、岩浆氧化程度低、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深部熔离作用较强、R因子较低。(7)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铂族矿物主要是岩浆成因的,但由于Pt不易进入硫化物中,早期形成铂族矿物后残余的Pt可以进入热液从而在合适的条件下发生Pt的热液矿化。(8)通过两个矿床的对比研究,总结了铂族元素的成矿条件如下:即岩浆源区存在大量硫化物、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岩浆的持续补给、有限的深部熔离作用、存在铂族元素的“捕获剂”和良好的分异和堆积过程。

韩颖霄[4](2020)在《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文中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成矿带,发育大量与燕山期侵入岩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层控型Cu-Fe-Au-Mo矿床。虽然经过多年研究,但远离接触带的脉状金矿化和层控型矿体的成因依然存在巨大争议,而且矿区内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以九瑞矿集区丰山矿田、城门山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内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的成因开展研究,并对稀散金属的赋存状态进行探讨。丰山矿田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脉状金矿床中发育大量Te-Au-Ag-(T1)矿物,如银金矿、碲金银矿、碲金矿、碲金铊矿物等。这两种矿化在铅锌成矿阶段均发育富Mn碳酸盐,可标识出岩浆热液的前锋位置;在矿田中由近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金矿至远接触带脉状金矿,可识别出Cu-Mo-Te-Bi、Pb-Zn-Mn-Te、As-Te-TI的元素分带。这两种矿化中碳酸盐δ13C和δ18O值由早到晚呈正相关增大趋势,模拟计算显示这是由岩浆热液与碳酸盐岩反应过程中水岩比降低所导致的。新的硫酸盐S同位素测试和前人数据共同显示矿田内矽卡岩型铜金、脉状金矿化为单一的岩浆硫源。在城门山矿区,镜下特征显示纹层状矿石、胶状-草莓状黄铁矿均不能作为同生喷流沉积作用的证据,层控型矿体的矿物组合、生成顺序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一致,即矽卡岩成矿系统可以解释各类型矿石的矿相学特征。城门山矿区发现大量与铜铅硫化物密切相关的Te-Bi矿物,包括碲银矿、辉碲铋矿、硫铋铜矿、硫铋铅矿等,这与丰山矿田中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相类似。原位微量元素研究显示黄铁矿具有早期富Se、Co,晚期富As、Au、Tl的典型特征,且含量变化与斑岩体密切相关,与其他地区的岩浆热液系统相似,而不同于喷流沉积型矿床;闪锌矿早期富Fe、In,晚期Cd、Mn的特征也符合前人对岩浆热液系统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的总结。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研究显示城门山矿区的硫源为单一且稳定的岩浆硫源(834S=0~4‰),高氧逸度环境会导致局部样品富集轻硫(δ34S最小达-30%‰)。矿相学、稳定同位素、硫化物微量元素等研究显示脉状金矿化、层控型矿体与斑岩-矽卡岩型矿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成因类型分别为远接触带型金矿化、manto交代型矿化,与近接触带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化构成了与燕山期斑岩体相关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矿区内可发育稀散金属富集,例如Te、Tl元素常以细粒的矿物集合体产出,而Se、In、Ga、Cd等元素则可以赋存在不同产状的黄铁矿、闪锌矿之中;同时本文建立的黄铁矿Se/As-Co图解,在识别矿床成因类型时也可提供重要思路。

刘俊辰[5](2020)在《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集区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前人对区内金矿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认识成果。尽管如此,对矿集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成矿机制和成矿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尚存争议。本论文以小秦岭金矿集区樊岔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矿床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全面剖析,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发现矿石中富含大量与金共生的Te-Bi矿物,在垂向上具有“上碲下铋”的产出分布特征。载金黄铁矿贫As,Au与Ag、Te、Bi显着的正相关。载金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显示Au、Ag、Te、Bi元素分布不均,并与黄铁矿生长环带吻合。金主要以显微、次显微Au-Ag-Te-Bi矿物组合的包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及石英中。Te、Bi对Au具有强效的萃取能力,Au与Te、Bi以微细粒固溶体共同迁移、富集与沉淀。樊岔金矿床及小秦岭金矿集区普遍存在的Au(Ag)-Te-Bi富集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2.H、O、S、Pb稳定同位素和He、Ar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表明,樊岔金矿床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于幔源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的晚期阶段有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混入。3.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6-124 Ma,与自然金共生的热液独居石和金红石U-Pb年龄分别为127.5±0.7 Ma和129.7±4.3 Ma。精细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相一致。4.在岩石圈大范围伸展减薄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流体、金属、挥发分以及充足的热源。与岩石圈伸展有关的地壳断裂系统为深部含矿流体的运移、循环以及金的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小秦岭金矿集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是在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构造体制下构造演化与深部流体过程共同作用下的物质响应。

陈梦婷[6](2020)在《闽北石城-崇安断裂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石城-崇安断裂带是福建北部重要的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板块内陆地区,处于武夷山成矿带中部。伴随着早中生代华南板块与周缘板块,如华北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强烈相互作用,内陆地区也受到影响。武夷山地区发育早中生代广泛的角度不整合、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同时伴随有明显的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事件。然而,关于关于该时期构造背景以及金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浆活动之间的联系争议较大,限制区内后续找矿工作的开展。早本文以石城-崇安断裂带中规模最大的两个金矿床,即何宝山矿床(Au金属量11.7 t,平均品位4.34 g/t)和长兴矿床(Au金属量11.4 t,平均品位2.71 g/t),以及相关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浆岩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对资溪复式岩体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查明该区早中生代岩浆岩成因,确定构造动力学背景。同时对何宝山和长兴金矿床开展矿相学分析,利用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绢云母Ar-Ar年代学、流体包裹体、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对金矿床时空分布,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等进行研究,并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金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的耦合模式,为研究区,武夷山造山带,及华南内陆地区早中生代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参考信息。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资溪复式岩体位于何宝山和长兴矿区以北,由一套灰白色中细粒(1-4mm)黑云母钾长花岗岩(ZX-G)和一套浅红色中粗粒(4-10 mm)钾长花岗岩(ZX-R)构成。与前寒武系变质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未见包体和捕掳体,被侏罗系地层覆盖。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ZX-G岩体结晶年龄为233±4 Ma,ZX-R岩体结晶年龄为223±1 Ma,指示资溪复式岩体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全岩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两个岩体在元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其中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ZX-G)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具有高Si O2(73.55-77.91 wt.%)和K2O(4.08-5.59 wt.%)含量,和中等全碱含量(7.08-8.86 wt.%)。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右倾,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2.2-52.3,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但需要注意的是岩浆岩单个样品的曲线样式在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上存在差别,表现为3个样品轻重稀土分异相对明显((La/Yb)N=41.7-52.3),剩余4个样品分异程度则相对较弱((La/Yb)N=2.2-8.57)。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花岗岩样品亏损Ba、Sr、Nb、Ta、P、Ti元素,但富集Rb、Th、U、K和Pb等元素。ZX-G花岗岩总体显示I型花岗岩属性。与ZX-G花岗岩不同,ZX-R花岗岩为钾玄质、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具有分散且偏低的Si O2含量(59.08-77.91 wt.%),但K2O(4.87-8.02 wt.%)及全碱含量(8.37-12.05 wt.%)偏高。样品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明显右倾,样式与ZX-G岩体相似,但单个样品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相对于ZX-G岩体更为统一,(La/Yb)N=16.5-75.6,负Eu异常不明显(δEu=0.65-1.19)。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曲线分布特征与ZX-G岩体保持一致,表现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亏损高场强元素。但ZX-R花岗岩总体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ZX-G花岗岩(87Sr/86Sr)i较为分散,εNd(t)=-14.6~-12.3,T2DM(Nd)=1994-2194Ma。εHf(t)=-12.7~-6.2,T2DM(Hf)为1447-1835Ma。而ZX-R岩体样品的εNd(t)值和εHf(t)值较ZX-G岩体明显偏高,分别为-10.6~-9.6和-6.1~-3.5,同时具有更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Nd)=1781-1863Ma;T2DM(Hf)=1318-1461Ma)。综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资溪复式岩体中233Ma ZX-G花岗岩主要来自新元古界基底(85-100%的麻源群变泥质岩类+0-15%的角闪岩类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中生代华南板块与周缘板块同碰撞阶段晚期局部伸展环境下;223Ma ZX-R花岗岩也源自古老基底地壳的部分熔融,但源区中含有更多的角闪岩类岩石(30-40%),幔源岩浆底侵或减压熔融作用诱发地壳再次深熔,形成ZX-R A型花岗岩,研究区进入板内后碰撞伸展阶段。(2)石城-崇安断裂带内两个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何宝山矿床和长兴矿床)均位于NE向区域性叶家深大断裂北侧,矿体产状严格受大断裂附近不同走向的构造带和次级断裂、裂隙、破碎带控制。赋矿围岩包括新元古届交溪岩组变质岩和志留纪花岗岩,但矿化特征具有独特性。其中何宝山矿床发育蚀变岩型金矿化和石英脉型金矿化,并以前者为主,可见石英脉型矿脉切割蚀变岩型矿脉。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包括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根据镜下矿物共生关系及矿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在何宝山矿床蚀变岩型矿化阶段中识别出3种类型黄铁矿(Py1、Py2和Py3),在石英脉型金矿化阶段中识别出2种类型黄铁矿(Py4和Py5)。可见金(自然金)主要和Py2共生,是主要的金成矿阶段,局部可见Py3和Py5中含有少量自然金包裹体。共生矿物还包括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Py3中Au含量较高,大于1ppm(最高达84ppm),其他类型黄铁矿中Au含量均较低(<1ppm)。各类型黄铁矿中Au主要与As呈弱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结果暗示何宝山中金的赋存形式为固溶体金(不可见金)和微米级矿物包裹体金(可见金)。固溶体金的沉淀与As替换黄铁矿晶格中的S导致晶格缺陷有关,微米级矿物包裹体金的沉淀则与流体的硫化反应以及不可见金的活化再沉淀有关。长兴金矿床中主要发育石英脉型金矿化,赋存于志留纪花岗岩中。含硫化物石英脉伴随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围岩蚀变。镜下共识别出3种类型黄铁矿(Py1、Py2、Py3),均含有固溶体金,但Au含量较低。自然金与Py2和少量Py3共生,说明Py2形成阶段为长兴矿床金沉淀高峰期,自然金沉淀与流体沸腾有关。(3)何宝山金矿床中利用绢云母Ar-Ar间接定年法和黄铁矿Re-Os同位素直接定年法开展成矿年代学研究。绢云母采自蚀变岩型金矿化样品,绢云母Ar-Ar年代学结果(234-223Ma)表明蚀变岩型金矿化形成于晚三叠世。黄铁矿Re-Os定年样品主要针对Py5,获得了181-192Ma的年龄信息,暗示石英脉型矿化形成于早侏罗世。由此可见,金成矿作用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多期流体活动相关。结合本文及前人岩浆岩年龄数据,石城崇安断裂带内分布有同期或稍老的岩体(如233-223Ma资溪复式岩体、198Ma光泽岩体),说明成矿时间与岩浆活动时间耦合。(4)何宝山和长兴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均为H2O-Na Cl体系。何宝山矿床与蚀变岩型金矿化有关的流体具有中温(均一温度峰值为275-215℃),中低盐度(峰值为8-16wt%Na Cl)特征,在运移过程中经历流体沸腾和稀释,并在压力约为120-188bar的浅成环境中于1.2-1.9km深度卸载成矿物质;与石英脉型金矿化有关的流体盐度与上述流体相似,但温度更高,为290-245℃,在约89bar环境中于0.9km深度形成含硫化物石英脉。长兴金矿床中流体盐度与何宝山流体相似,但温度偏低(均一温度峰值为230-200℃),在约67bar环境中发生沸腾,并于0.7km深度成矿。两矿床各类型矿化样品H-O同位素组成均分布在岩浆水和大区降水的中间区域,且更偏向岩浆水,指示成矿流体应该以岩浆水为主混有部分大气水。该结论与黄铁矿微量元素指示的矿床中黄铁矿普遍具有岩浆热液成因保持一致,同时,黄铁矿贫Ni特征说明流体出溶于长英质岩浆。何宝山矿床和长兴矿床不同类型矿化中黄铁矿样品的S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且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2.9~+6.3‰),与岩浆硫范围重叠。Pb同位素方面,何宝山和长兴矿床中黄铁矿样品均落在上地壳、造山带、及下地壳之间过渡区域,表明Pb源的复杂性。样品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合矿区赋矿围岩地球化学特征,判断两个矿床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均为深部岩浆和基底围岩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样品拟合线初始187Os/188Os值误差较大(0.08±0.78和0.11±0.41),没有有效的源区指示意义。但何宝山单个黄铁矿样品给出的Osi指示基底围岩是何宝山金矿床中可能的Os源之一(5)年代学数据揭示武夷山成矿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是重要的金成矿期,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与矿化同时代或略早,多形成于印支运动期后伸展构造背景下基底地壳的部分熔融。金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之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关系密切。根据矿化特征及与岩浆活动的时空及成因关系,论文建立了闽北石城-崇安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金成矿与多阶段岩浆活动的耦合模式。

赛盛勋[7](2020)在《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文中提出胶东牟乳金矿带位于苏鲁地体内,其金成矿时限、矿体定位过程、成矿后的变化和保存仍存争议。论文以矿床蚀变-矿化特征、矿体内部结构观察和矿区构造变形测量为基础,运用高精度绢云母40Ar/39Ar、锆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元定年方法,结合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探求牟乳金矿带矿体详细定位过程、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模式。乳山金矿床形成于122-117 Ma,矿体边部的石英脉可能略晚于矿体中部形成,指示乳山金矿床的形成是持续时间达5个百万年、包含多次流体活动的单一成矿事件。NW-SE向弱剪切挤压背景下成矿流体发生周期性“超静岩压力-静水压力”压力波动,诱发控矿断裂多次左行逆冲滑动,矿体是在周期性“断裂破裂滑动-石英脉沉淀-先成石英脉被水力致裂-断裂被完全充填”增量沉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富金石英复脉。单次流体事件中不同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成分基本一致,Co、Ni、As等元素因成矿流体间歇性压力波动而与其他元素有不同的分布行为。周期性压力波动和由此引发的间歇性流体不混溶使乳白色粗粒石英和黄铁矿、烟灰色中细粒他形石英和黄铁矿依次大规模沉淀,含金矿物和多金属硫化物随后在愈加富Au、Ag、Te、Pb、Zn和Cu等的流体中近于同时沉淀。间歇性流体不混溶导致H2S等还原性气体大规模逸出,金硫络合物失稳分解,金被吸附至先成黄铁矿内水力致裂形成的裂隙面发生沉淀。成矿后胶东区域先后经历了NWW-SEE向伸展(110-100 Ma)、NW-SE向挤压(100-85 Ma)、NNW-SSE 向伸展(80-65 Ma)、NE-SW 向挤压(65-50 Ma)和NW-SE向挤压(50 Ma-至今)等多次应力场转换。与此对应,牟乳成矿带先后经历了快速冷却、轻微升温后热静置、中速冷却和热静置等热历史,最后单调冷却并缓慢降至现今温度。牟乳成矿带整体成矿深度可能稍小于7.1-14.2 km,成矿后至今总计被剥蚀了约5.5-7.2 km,矿带只有最浅部被剥离,深部仍有较大资源潜力。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多幕式转变可能是早白垩世以来区域构造、岩浆和成矿事件的主导地球动力学因素。

刘燚平[8](2020)在《山西五台山东腰庄金矿的叠加成矿及物质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恒山-五台-阜平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重要的金成矿区域,因处于古陆边缘,其构造的复杂性以及容矿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对那些赋存于太古宙变质基底中的金矿床的形成时间、过程及物质来源等的认识都还较模糊,不利于进一步认识其成因和找矿。东腰庄金矿位于五台山中南部,赋存于绿片岩相变质的新太古代火山-沉积岩石序列中。笔者对其野外地质、矿物组合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其成分特点和捕获的P-T条件;对不同阶段的绿泥石和黄铁矿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探究成矿条件、时代、叠加与物质来源等问题,论文得到以下如要成果和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及室内岩(矿)相学观察,对东腰庄金矿的成矿期次进行了划分野外地质及矿物组合显示至少存在两期矿化事件:第一期以石英-硫化脉充填在区域性性片理中并发生变形(MI),基于是否发育电气石化而划分为MIa和MIb,矿物组合为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黄铜矿(+电气石,MIb)。两个阶段均被无矿的白色石英脉穿切;第二期矿化以未变形的网脉/细脉为特征,矿物组合为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自然金为特征(MIIa),穿切MI。上述所有脉都被无硫化物的白色石英和/或碳酸盐脉(MIIb)穿切,标志着矿化的结束。(2)尝试利用黄铁矿Re-Os同位素对成矿年龄进行限定MII的黄铁矿Re-Os同为素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品可获得1237±6Ma(MSWD=3.6,187Osi=0.00234±0.00031)的等时线年龄,解释为东腰庄金矿的实际成矿时间,暗示金矿化可能与中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有关。而同时存在的较古老的年龄如1838Ma、2257-2637Ma等,则分别记录了五台地区不同时代的构造-热事件。(3)结合流体包裹体、绿泥石及黑云母,对不同矿化期次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了限定。各时期流体包裹体类型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低盐度(范围)的含CO2的水溶液,其捕获温度与绿泥石形成温度相近并共同限定了两次矿化的物理化学条件分别为:MI:320440℃,2.2-3.7kbar,QFM-NNO(fo2,黑云母);MII:200℃(或更低)320℃,0.81.5kar。(4)结合各期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及C-H-O-S同位素,对东腰庄金矿的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显示:1)MII以相对富集As以及Bi、Sb、Pb、Au、Sr、Cu、Ag、Rb、Ba、Zr、W、Mn等元素而区别于MI;2)MI黄铁矿具有多物质来源;3)MI黄铁矿兼具火山和热液两种成因特征,而MII主要为热液成因;MII黄铁矿存在部分溶蚀-再结晶的现象,伴随着Au的迁移-富集-沉淀过程。各期/阶段矿物C-H-O同位素结合流体包裹体的低盐度指示最可能的流体来源为变质流体;34S显示MI和MII的物质来源相似,而S同位素的非质量分馏(Δ33S)指示两次矿化的物质来源与太古-古元古代地壳的贡献密不可分,指示同一或相似物源在不同构造-热事件背景下的贡献。比如MI成矿物质物质可能来自造山作用过程中古老沉积(≥2.32Ga)岩石的脱水+火山岩脱水;MII物质则可能来自于中元古代伸展背景下地幔上涌/地幔柱事件造成的基底岩石脱水,并在流体上升的过程中受到下伏沉积的混染。(5)东腰庄金矿叠加矿化的探讨综合东腰庄金矿野外及镜下穿插关系、矿相学特征、Re-Os同位素年龄的叠加、矿物尺度上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的差异以及MI和MII硫化物主/微量元素的部分相似,认为东腰庄是一个不同时期构造-热事件背景下矿化叠加而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李洪梁[9](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丁坤[10](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二、金—硫化物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硫化物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0.3.3 存在问题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主要工作量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1.2.2 柴北缘造山带
    1.3 区域构造
        1.3.1 昆南断裂
        1.3.2 昆中断裂
        1.3.3 昆北断裂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1.3.9 阿尔金断裂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1.4 区域岩浆岩
        1.4.1 东昆仑地区
        1.4.2 柴北缘地区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4.4.4 成矿模式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2 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3 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工作情况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区域地质背景
    2.2 青海沱沱河区域地质背景
    2.3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分析
    3.2 电子探针分析
    3.3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3.4 硫化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分析
    3.5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
    3.6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分析
    3.7 硫化物Rb-Sr同位素分析
    3.8 方解石Sm-Nd同位素分析
    3.9 碳质泥岩Re-Os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青海沱沱河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多才玛铅锌矿床
        4.1.2 雀莫错铅锌矿床
    4.2 样品采集及描述
    4.3 测试结果
        4.3.1 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
        4.3.2 闪锌矿地球化学组成
        4.3.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4.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4.4 讨论
        4.4.1 成矿年代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4.4.3 S同位素
        4.4.4 Pb同位素
        4.4.5 Sr同位素
        4.4.6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4.4.7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五章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杜达铅锌矿床
        5.1.1.1 矿床地质
        5.1.1.2 矿体特征
        5.1.1.3 矿石特征
        5.1.1.4 成矿阶段划分
        5.1.1.5 围岩蚀变
    5.2 样品采集及描述
    5.3 测试结果
        5.3.1 碳质泥岩Re-Os定年
        5.3.2 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
        5.3.3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
        5.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5.4 讨论
        5.4.1 成矿年代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5.4.3 S同位素
        5.4.4 Pb同位素
        5.4.5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5.4.6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六章 铅锌成矿作用对比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的启示
    6.1 新特提斯构造域沉积岩容矿铅锌时空分布规律
    6.2 典型矿床含矿层位对比
    6.3 与世界典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对比
    6.4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6.5 对特提斯成矿域铅锌矿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金川与夏日哈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铂族元素研究现状
        1.2.3 中国典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地质背景对比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矿床地质
        2.4.1 金川矿床地质
        2.4.2 夏日哈木矿床地质
第三章 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岩矿石铂族及半金属元素特征
    3.1 铂族及半金属元素含量
        3.1.1 金川矿床铂族及半金属元素含量
        3.1.2 夏日哈木矿床铂族及半金属元素含量
    3.2 铂族元素及半金属元素与S相关性
        3.2.1 金川矿床铂族及半金属元素与S相关性
        3.2.2 夏日哈木矿床铂族及半金属元素与S相关性
    3.3 半金属元素与铂族元素的关系
    3.4 铂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
        3.4.1 金川矿床铂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
        3.4.2 夏日哈木矿床铂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
    3.5 小结
第四章 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与铂族矿物相关的矿物学研究
    4.1 尖晶石
        4.1.1 形态特征
        4.1.2 化学特征
        4.1.3 端元划分
    4.2 铂族矿物
    4.3 金银矿物
    4.4 镍钴矿物
    4.5 贱金属硫化物
        4.5.1 形态特征
        4.5.2 成分特征
第五章 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尖晶石和硫化物铂族元素组成
    5.1 尖晶石微量元素
        5.1.1 金川矿床尖晶石微量元素
        5.1.2 夏日哈木矿床尖晶石微量元素
    5.2 镍黄铁矿微量元素
        5.2.1 金川矿床镍黄铁矿微量元素
        5.2.2 夏日哈木矿床镍黄铁矿微量元素
    5.3 磁黄铁矿微量元素
        5.3.1 金川矿床磁黄铁矿微量元素
        5.3.2 夏日哈木矿床磁黄铁矿微量元素
    5.4 黄铜矿和方黄铜矿微量元素
        5.4.1 金川矿床黄铜矿和方黄铜矿微量元素
        5.4.2 夏日哈木矿床黄铜矿和方黄铜矿微量元素
    5.5 小结
第六章 金川和夏日哈木矿床岩浆演化及成矿过程的异同
    6.1 岩浆源区
    6.2 部分熔融程度
        6.2.1 部分熔融程度与PGE的关系
        6.2.2 氧化还原状态对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
    6.3 岩浆结晶分异与深部熔离作用
    6.4 S饱和机制
        6.4.1 金川矿床S饱和机制
        6.4.2 夏日哈木矿床S饱和机制
    6.5 铂族元素演化规律与赋存状态
        6.5.1 Pt的行为
        6.5.2 As的独特性
        6.5.3 Rh的行为
        6.5.4 Pd的行为
        6.5.5 铂族元素赋存状态
        6.5.6 PGE演化模式图
    6.6 铂族元素的运移机制
        6.6.1 岩浆作用
        6.6.2 热液作用
        6.6.3 衡量因素
    6.7 铂族元素成矿的条件
        6.7.1 岩浆源区存在大量的硫化物
        6.7.2 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
        6.7.3 岩浆的持续补给
        6.7.4 有限的深部熔离作用
        6.7.5 存在铂族元素的“捕获剂”
        6.7.6 良好的分异和堆积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矿物缩写
1 绪论
    1.1 赋存于碳酸盐岩中金矿化
        1.1.1 研究现状
        1.1.2 丰山矿田
    1.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层控型矿体
        1.2.1 不同矿床类型的特征总结
        1.2.1.1 喷流沉积矿床
        1.2.1.2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1.2.1.3 Manto交代型矿体
    1.3 稀散金属
        1.3.1 定义和研究意义
        1.3.2 长江中下游稀散金属分布情况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计划实施及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九瑞矿集区
3 丰山矿田脉状金矿化成因研究
    3.1 矿区地质
        3.1.1 矽卡岩型铜金矿床
        3.1.2 脉状金矿床
    3.2 矿相学特征
        3.2.1 矽卡岩铜金矿床
        3.2.2 脉状金矿床矿相学研究
    3.3 碳酸盐成分
    3.4 稳定同位素研究
        3.4.1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3.4.2 硫酸盐硫同位素研究
    3.5 丰山矿田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4 城门山矿区层控型矿体成因研究
    4.1 矿区地质
        4.1.1 地层
        4.1.2 矿区构造
        4.1.2.1 断裂
        4.1.2.2 褶皱
        4.1.3 岩浆岩
    4.2 矿石类型
    4.3 矿石组合及生成顺序
    4.4 硫化物微量元素测试
        4.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4.4.1.1 城门山矿区
        4.4.1.2 丰山矿田鸡笼山矿床
        4.4.1.3 黄铁矿Se/As-Co图解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4.4.2.1 城门山矿区
        4.4.2.2 丰山矿田鸡笼山-曹家山成矿系统
        4.4.2.3 闪锌矿Fe/Mn-In图解
    4.5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
    4.6 金、银、稀散金属赋存状态
    4.7 城门山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意义
5 结论
    5.1 主要认识
    5.2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及小秦岭金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碲化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樊岔金矿床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矿集区地层
        2.2.1 结晶基底
        2.2.2 盖层岩系
    2.3 矿集区构造
    2.4 矿集区岩浆岩
        2.4.1 古-中元古代花岗岩
        2.4.2 中生代花岗岩
        2.4.3 基性岩脉
    2.5 区域金矿床概况
3 樊岔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4 成矿物质来源
    4.1 样品及实验方法
        4.1.1 H-O同位素分析
        4.1.2 He-Ar同位素分析
        4.1.3 原位S同位素分析
        4.1.4 原位Pb同位素分析
    4.2 测试结果
        4.2.1 H-O同位素组成
        4.2.2 He-Ar同位素组成
        4.2.3 S同位素组成
        4.2.4 Pb同位素组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成矿流体来源
        4.3.2 成矿金属来源
    4.4 小结
5 矿物成因及成矿元素富集机制
    5.1 样品及实验方法
        5.1.1 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
        5.1.2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点分析
        5.1.3 黄铁矿微区原位LA-ICP-MS面分析
    5.2 测试结果
        5.2.1 碲-铋化物矿物学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2.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
    5.3 金的富集机制
        5.3.1 金的赋存形式
        5.3.2 Te-Bi矿物共生组合及形成条件
        5.3.3 金的富集机制及成因指示
    5.4 小结
6 成矿时代
    6.1 样品及实验方法
        6.1.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6.1.2 独居石和金红石矿相学、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定年
    6.2 测试结果
        6.2.1 黄铁矿Re-Os年龄
        6.2.2 独居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6.2.3 金红石矿物学、化学成分及U-Pb年龄
    6.3 成矿时代及意义
        6.3.1 金成矿时代
        6.3.2 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指示
    6.4 小结
7 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8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数据附表
个人简历

(6)闽北石城-崇安断裂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武夷山成矿带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1.2.2 石城-崇安断裂带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震旦纪结晶基底
        2.1.2 震旦纪-寒武纪变质岩系
        2.1.3 中新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建造
    2.2 区域构造及变质作用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变质作用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研究区早中生代岩浆作用
    3.1 岩相学特征
    3.2 成岩年代学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3.3.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3.3.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3.4 岩石成因
        3.4.1 花岗岩属性判别
        3.4.2 源区及成岩过程
    3.5 构造指示意义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4.1 何宝山金矿床
        4.1.1 矿区地层
        4.1.2 矿区岩浆岩
        4.1.3 矿区构造
        4.1.4 矿体及围岩蚀变特征
        4.1.5 成矿矿物学特征
        4.1.6 共生次序
    4.2 长兴金矿床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岩浆岩
        4.2.3 矿区构造
        4.2.4 矿体及围岩蚀变特征
        4.2.5 成矿矿物学特征
        4.2.6 共生次序
第五章 金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耦合
    5.1 金成矿作用时间
        5.1.1 绢云母Ar-Ar定年
        5.1.2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5.1.3 金矿床成矿时间
    5.2 成矿流体与岩浆活动的联系
        5.2.1 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和成分
        5.2.2 流体来源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
        5.2.3 流体演化及金沉淀成矿过程
    5.3 成矿物质与岩浆活动的联系
        5.3.1 S同位素
        5.3.2 Pb同位素
        5.3.3 Os同位素
    5.4 金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的耦合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1、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印支期后伸展
        2、何宝山和长兴矿床地质矿化特征
        3、金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的耦合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测试分析方法
附录 Ⅱ:附表

(7)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1.1.2 构造控矿作用
        1.1.3 成矿作用时限
        1.1.4 成矿流体演化
        1.1.5 成矿后变化和保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构造控矿作用与构造-热液脉系统特征
        1.2.2 岩相学和矿相学特征
        1.2.3 金矿化时限及持续时间
        1.2.4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1.2.5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1.3 论文结构和实物工作量
        1.3.1 论文结构
        1.3.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胶东金成矿地质背景
        2.1.1 变质基底
        2.1.2 岩浆活动
        2.1.3 构造格架
    2.2 牟乳成矿带地质背景
        2.2.1 断裂构造
        2.2.2 地层和岩浆岩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矿床地质
        3.1.1 乳山金矿床
        3.1.2 邓格庄金矿床
        3.1.3 胡八庄金矿床
        3.1.4 三甲金矿床
    3.2 矿石特征
        3.2.1 矿化类型
        3.2.2 矿石矿物组成和金赋存状态
    3.3 围岩蚀变特征
        3.3.1 围岩蚀变类型
        3.3.2 围岩蚀变时空结构
4 成矿作用时限和矿体形成机制
    4.1 控矿构造特征
        4.1.1 几何学特征
        4.1.2 运动学特征
    4.2 石英脉结构特征和热液矿物共生序列
        4.2.1 高角度剪切脉
        4.2.2 低角度张性脉
        4.2.3 矿物共生序列
    4.3 金成矿作用年代学
        4.3.1 样品采集与样品特征
        4.3.2 测试方法
        4.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4.1 乳山金矿床成矿作用时限
        4.4.2 断裂动力学,流体压力波动和断层阀行为
        4.4.3 高角度剪切脉形成过程
        4.4.4 成矿流体运移与围岩蚀变
        4.4.5 成矿动力学意义
    4.5 小结
5 成矿流体演化和金沉淀机制
    5.1 黄铁矿矿相学
    5.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3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1 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5.3.2 黄铁矿微量元素相关性
        5.3.3 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成矿流体压力波动下的微量元素分布行为
        5.4.2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矿物沉淀序列
        5.4.3 金沉淀机制
    5.5 小结
6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演化
    6.1 成矿后构造-岩浆活动
        6.1.1 成矿后岩浆活动
        6.1.2 成矿后构造活动
    6.2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
        6.2.1 锆石(U-Th)/He测试
        6.2.2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6.3 分析结果
        6.3.1 矿带构造分析
        6.3.2 锆石(U-Th)/He测试
        6.3.3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
    6.4 讨论
        6.4.1 成矿后热历史
        6.4.2 矿带剥蚀幅度和勘查意义
        6.4.3 区域应力转换和地球动力学体制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1.1 成矿作用时限和矿体定位过程
        7.1.2 成矿流体演化和金沉淀机制
        7.1.3 成矿后构造-热历史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山西五台山东腰庄金矿的叠加成矿及物质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叠加成矿作用
        1.2.2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以往科研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2 区域及矿区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矿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小结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围岩蚀变
    3.3 成矿期次划分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矿物
        3.4.2 脉石矿物
        3.4.3 金的产出方式
    小结
4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4.1 矿物电子探针(EMPA)分析
    4.2 硫化物LA-ICP-MS分析
    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4.4 C-H-O稳定同位素分析
    4.5 Re-Os同位素分析
    4.6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5 成因矿物学研究
    5.1 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
        5.1.1 黄铁矿产状及形态
        5.1.2 主量元素
        5.1.3 微量元素
        5.1.4 主成分分析(PCA)
    5.2 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研究
        5.2.1 绿泥石产状及矿物化学
        5.2.2 绿泥石的形成温度
        5.2.3 流体的氧逸度
    5.3 黑云母成因矿物学研究
    小结
6 流体包裹体研究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2 温度和盐度
    6.3 压力估算
    小结
7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7.1 H-O同位素
    7.2 碳同位素
    7.3 黄铁矿Re-Os同位素
    7.4 原位S同位素
    小结
8 讨论
    8.1 东腰庄金矿的形成时间
        8.1.1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矿化事件
        8.1.2 中元古代热事件与成矿
    8.2 黄铁矿矿物化学及其意义
        8.2.1 重要元素的存在形式
        8.2.2 黄铁矿的成因
        8.2.3 黄铁矿的生长过程及金的沉淀
        8.2.4 主成分分析法(PCA)的使用
    8.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8.4 物质来源
        8.4.1 C-H-O同位素
        8.4.2 Re-Os同位素
        8.4.3 S同位素
        8.4.3.1 硫化物间的S同位素分馏
        8.4.3.2 δ34S对来源的指示
        8.4.3.3 质量分馏与非质量分馏
    8.5 对Au-As关系的思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9)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古生界(Pz)
        2.2.2 三叠系(T)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3.3 穹窿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4.1 白垩纪岩浆岩
        2.4.2 渐新世岩浆岩
        2.4.3 中新世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明赛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地质特征
        3.1.3 Au的赋存状态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Au的赋存状态
    3.3 马扎拉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3.3 Au的赋存状态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流体包裹体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4.2.2 H-O同位素组成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4.2.4 S-(Pb)同位素组成
    4.3 讨论
        4.3.1 成矿流体特征
        4.3.2 成矿流体来源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年代学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5.2 控矿要素
        5.2.1 地层与成矿
        5.2.2 构造与成矿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5.3 矿床成因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5.3.2 矿床成因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5.5 成矿模式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5.5.2 金迁移的介质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5.5.4 金的沉淀机制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1.2 控矿构造
        6.1.3 矿床地球化学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金—硫化物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D]. 张辉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金川与夏日哈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对比研究[D]. 韩一筱. 长安大学, 2021
  • [4]鄂东南-赣西北矽卡岩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以九瑞丰山矿田和城门山矿区为例[D]. 韩颖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小秦岭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 ——以樊岔金矿床为例[D]. 刘俊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闽北石城-崇安断裂带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D]. 陈梦婷.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胶东牟乳金矿带构造-流体-成矿及动力学[D]. 赛盛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8]山西五台山东腰庄金矿的叠加成矿及物质来源研究[D]. 刘燚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10]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标签:;  ;  ;  ;  ;  

硫化金矿床的指示矿物——黄铁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