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头跳车预防措施

公路桥头跳车预防措施

一、公路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罗炳荣[1](2022)在《公路桥头跳车防治及台背填土施工技术》文中指出随着公路工程数量逐渐增多,公路桥头跳车等问题相继暴露出来。之所以会出现公路桥头跳车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处理路桥过渡段。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公路产生严重的损害,对公路的功能性发挥产生制约,甚至会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同时还会对桥梁结构和路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养护公路,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非常有必要。本文深入探讨公路桥头跳车防治及台背填土施工技术,对公路桥头跳车防治出现的原因进行全面地分析,提出合理的台背填土施工技术策略,以期发挥台背填土施工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滕海峰[2](2020)在《桥头跳车病害分析及沉降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以昆山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昆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区内软土以湖积、湖沼积沉积为主,淤泥软土分布广、土层厚、易压缩。随着交通量日益增大,老路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新路基的处治工艺缺乏科学性指导,以致昆山市道路普遍发生桥头跳车病害。亟需对昆山市桥头跳车病害展开机理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为实际工程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在总结国内外桥头跳车理论分析、处理措施、工艺改进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昆山市地质条件,调查其在役路桥跳车病害现状,主要有路面阶梯沉降、路面凹陷、路面裂缝、路肩错台、护栏裂缝等形式。以典型已建工程元丰大道三标段为研究背景,结合桥头段处治方案、水文地质条件和现场调查,探析新建道路桥头跳车的成因。结果表明,元丰大道跳车成因主要有:沿程地基变化多样,工后沉降不一;搭板下方填土发生掏空、软土沉降不均,加之搭板厚度不足,导致搭板断裂;台后灰土碾压受桥台限制,压实度不达标;前期勘察不足,台后路基存在流沙层,导致路基沉降量增大。此外,以旧路改建工程224省道玉山-张浦段为依托,布点监测桥头段道路工后沉降及裂缝的发展,结合地质条件及处治工艺确切追踪跳车成因。结果表明,224省道由于路桥刚度差异、软土层深厚、设计缺陷、工序倒置等原因导致跳车病害,同时还存在预压处置不当、伸缩缝雨水渗漏等加大沉降的问题。最后,对即将要建的G312国道工程,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典型桥头段模型,先建立原方案模型,通过与规范比较沉降数据确定模型合理性。进一步改变布桩模式、堆载预压模式和过渡台阶模式得到路基沉降云图,对比单一变量下的模型沉降数据,得到优化后的方案。结果表明,正方形布桩桩间距最优为2.6m,梅花形则为2.8m;等载排水预压与超载排水预压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能大大缩短预压时长;桥头段过渡台阶合理设置能有效解决过渡段沉降不均的问题。对于即将要扩建的青阳港道路工程,采用PLAXIS软件模拟得到了轻质混凝土、石灰土回填路基的沉降云图,结果表明,相较于石灰土路基回填,轻质混凝土回填重度更轻,可有效减小沉降。

郑寒钊[3](2020)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新型泡沫轻质砼防治桥头跳车处治研究》文中指出桥头跳车问题作为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病害现象,对公路的整体交通秩序、行驶安全、后期维护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缓解甚至解决桥头跳车现象的出现,是公路工程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而对于桥头部分来说桥头搭板能够有效缓解路面与桥台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错台问题,但是,在软土地基的情况下,搭板很有可能产生诸如搭板断裂、板底脱空等一系列新的公路隐患。而现今对于软土地区桥头路基的处治方式中,泡沫混凝土因其具有吸能效率优异、便于施工、轻质等优异特性,在软土路基的桥头跳车处治中十分常用。因此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提出一种新的高强度泡沫混凝土的换填处治方式,以此达到缓解桥头跳车、解决二次跳车、代替桥头搭板的目的。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以广东省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水口至白沙段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的地质勘测与路面设计,确定了地基软土的压缩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孔隙比;路面、路基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路面横断面、路面各层尺寸等参数,并通过地质钻探确定K3157+399-K3165+654软土地基路段的K3159+293大桥的桥台桩基的地质状况。(2)以轮迹横向分布频率曲线为基础,以高强度泡沫混凝土为材料,设计三种高强泡沫混凝土处治结构:基本型a、基本型b、基本型c,并通过ABAQUS软件进行三种基本型以及搭板法的路面、路基以及地基工后设计基准期15年的沉降数值模拟,并进行了沉降数据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处治段,三种基本型对于路面、路基以及地基的沉降控制都优于搭板法,但是基本型a存在横向沉降不均匀现象。(3)通过DLOAD子程序模块,对基本型处治的高速公路模型与搭板法处治的高速公路模型进行移动车辆荷载动态响应模拟,并对基本型基础最薄弱位置与搭板的荷载作用区跨中位置的最大主应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面:各基本型基础最薄弱位置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基本都小于搭板荷载作用区跨中位置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并确定了各设计速度下动态响应中基础最薄弱位置最大主应力峰值情况最优的基本型b与基本型c。(4)通过ABAQUS中的周期循环幅值曲线来模拟循环荷载下基本型法与搭板法对于路面沉降的控制,结果显示:各基本型处治法在循环荷载下,路面基本能够恢复到初始无沉降状态,各基本型在循环荷载下的路面最大沉降值小于搭板法处治的最大沉降值,并且搭板法处治的路面存在无法恢复的沉降。

闫瑞[4](2020)在《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公路路基填土与桥台刚度差异较大,在外部交通荷载以及自重荷载持续作用下,路基和桥台出现竖向沉降差异,导致车辆在高速通过时会发生车体跳跃,即桥头跳车现象。桥头跳车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病害问题,在吹填土地区更加突出,不仅威胁行车安全,同时对路面结构造成破坏,增加道路养护成本。本文以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桥头错台高度、车体竖向加速度、加权加速度均方值、车辆动荷载系数、前后轮竖向位移差、车辆俯仰角作为过渡段评价指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CFG桩复合地基过渡段模型,包括路基模型、CFG桩复合地基模型、7自由度整车模型和桥梁模型;研究了CFG桩参数和车辆参数对过渡段路基累积沉降和行车动力响应的影响,提出了过渡段纵向布桩优化设计方案;建立了不同级别路面发生过渡段沉降的路面叠加激励模型,研究了在路面不平整条件下过渡段的行车动力响应,以及CFG桩对行车平顺性的改善效果。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设置CFG桩可以降低过渡段路基累积沉降,改善桥头跳车情况。减小桩间距对减小路基累积沉降效果最显着,增大桩身弹性模量效果最差。增大桩径和减少桩间距对桥头跳车改善效果明显,当桩径大于0.4 m时,增大桩径对车辆动力响应改善效果减弱,当桩间距为1.4 m时,车体竖向加速度峰值出现位置从近桥端向远桥端偏移;增大桩长和增大桩身弹性模量改善效果不明显。(2)过渡段长度不宜小于车辆长度,过渡段越长,车体振动越小,乘坐舒适性越好;在相同过渡段条件下,行车速度越快,车体振动越剧烈,车辆对路面的冲击越强烈,对车辆前后轮竖向位移差和俯仰角影响很小;载重条件下车体振动均小于空载条件,前后轮最大竖向位移差和车辆俯仰角差别很小,在不超载的前提下,应避免车辆空载行驶,以降低桥头跳车对行车的危害。(3)CFG桩平面参数优化设计可使过渡段与相邻结构物的刚度过渡更加缓和。采用变桩径方案和变桩间距方案均可减小车辆动力学响应,但变桩间距方案的各项评价指标值优于变桩径方案。故本文推荐采用纵向变桩间距布桩优化设计。(4)当A级、B级和C级路面发生过渡段沉降时,设置CFG桩都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桥头跳车情况。当过渡段发生直接沉降和错台型沉降都不利于车辆平稳行驶,而折线型沉降和曲线型沉降对桥头跳车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曲线型沉降的改善效果最佳。

冯彦铭[5](2020)在《深厚软土地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非开挖处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高速公路大多建设于深厚软土地基上,由于在早期设计或施工中未对软基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加之运营后不断增加的交通量,使得软土地区相当比例的高速公路在投入运营后仍出现较大沉降,进而引发了桥头跳车病害问题,给交通运营和养护带来很大的影响。针对深厚软土地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病害问题,各高校、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展开相关的了研究与处治,但效果都并不显着,且目前传统的处治措施需要对道路进行占道施工,与运营公路面临的较大的交通压力等难以匹配。本论文以甬台温高速温州段大修EPC项目某路桥过渡段为工程实例,对该段运营公路开展深厚软土地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非开挖处治技术研究。在前期地勘资料收集及野外调查的成果基础上,充分运用沉降理论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桥头路基段进行沉降预测。由此提出适合该工程项目的深厚软基区运营公路非开挖处治技术及评价其处治效果,并对施工过程进行稳定性研究。本论文通过研究获得以下进展:(1)对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桥头跳车处治方面的研究与理论进行了分析,对非开挖处治技术在运营公路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处治技术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2)系统阐述了甬台温高速温州段某桥头沉降段的地质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该项目桥头跳车的形成因素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为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3)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研工作,获得研究对象相关现场资料和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控制断面,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未处理地基的后续沉降量,并根据固结理论得出沉降稳定所需要的剩余时间。(4)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了桥头路基段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计算后续沉降量,与理论计算得出沉降量进行对比。也为下文处治效果提供了评价比对的依据。(5)对不同思路下的处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该桥头路堤段的地质情况和运营要求提出了“路堤侧向引孔置换轻质材料”与“侧向辐射注浆”的技术方案。并利用FLAC3D软件模拟这两种处治措施在不同参数下对沉降的控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处治深厚软土地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的组合方案:路堤两侧辐射注浆加固地基土形成8m厚人工硬壳层,并结合路堤横向自上而下梅花桩布置引孔置换轻质材料,孔径为1m。该组合方案处治后沉降控制比例达到32.44%,确定了该处治方案的有效性。对路堤侧向引孔施工进行模拟,将施工过程分为不同工况,通过模拟结果对施工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处治措施在本项目中的可行性。

谢继登[6](2020)在《低改高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工程差异沉降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路改扩建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为高速公路中路桥过渡段加宽工程纵横向差异沉降特性及控制技术,以及桥台结构稳定性控制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依托莲株高速改扩建工程,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改高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工程中的路基纵横向差异沉降特性、桥台结构应力位移特性及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低改高公路工程进行调研总结,认为旧路利用应考虑其设计标准低、压实度不足、路基湿度大等问题。进行加宽侧地基沉降现场监测,得到地基沉降由新路坡脚至拼接处先增大后减小的沉降规律,且随监测断面距台背距离增大沉降整体增大。(2)由现场全风化花岗岩的土工试验,得到了路基各层位填料力学参数随含水率变化曲线。运用Geostudio建立湿度场计算模型,获取路基随时间变化的含水率变化曲线,93、94、96区分别于第7、12、13a达到平衡含水率21.3%、20.5%、12.8%,结合土工试验结果,得到了路基各层位土体力学参数的长期性变化情况,路基湿度变化对93、94区土体参数有较大降低。(3)利用ABAQUS建立路桥过渡段加宽模型,得到了过渡段纵横向差异沉降规律及桥台受力位移情况,横断面路面工后沉降在新路肩处最大为3.0cm,差异沉降2.3cm;纵断面差异沉降集中在距台背15m范围内,工后差异沉降3.0cm,运营2a台背错台2.9cm;台身向台前偏移,新路侧台身水平位移在横向分布一致,旧路侧由结合部至旧路肩逐渐减小。(4)对地基换填、旧路换填、土工材料、轻质回填、桥头搭板等纵横向差异沉降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得到了各技术的控制效果。地基换填、轻质回填对差异沉降减小明显,搭板可有效避免错台;加宽侧单侧换填EPS轻质土较旧路侧同步换填更为合理,单侧换填可减小桥台侧向位移41%,台后15m范围内竖向应力明显减小且5.5m处降低54.6%。

王世立[7](2020)在《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阻碍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昂贵的养护和维修费用,随着我国公路等级和里程的增加,桥涵等构造物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土工格室具有强大的侧向约束作用,能够直接限制网格内土体的侧向变形,在实际工程中增加土体强度和减小变形方面效果显着,鉴于此,提出用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处治差异沉降。但是,与实践相比,土工格室加筋机理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而且,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工格室加筋土的强度特性、土工格室-土界面阻力特性以及土工格室处治差异沉降的效果进行研究。从材料属性、环境、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了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成因,对产生差异沉降时的桥头跳车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粗粒土的压实度、含水率和加筋层数对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拉拔试验分析了粗粒土的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和法向压力对土工格室-粗粒土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土工格室在实际工程中处治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效果,并给出了铺设方案。基于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桥台和台后道路之间的刚度性差异,台后填土的沉降包括路基的压缩沉降和地基的固结沉降,其中,固结沉降往往占据沉降的主要部分,而且,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较长。(2)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和粗粒土压实度的增加能提升加筋土的抗压强度,含水率对加筋粗粒土的抗压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与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平面类型的土工合成材料相比,三维土工格室对粗粒土抗压强度的提升效果更好。(3)粗粒土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和法向压力的增加均能提高土工格室-粗粒土的界面阻力强度,这三种因素对界面阻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为:法向压力>粗粒土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4)有限元建模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改变了桥头道路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加筋后桥头道路顶面的沉降由桥台端的零逐渐增加到远离桥台端的最大值,避免了桥头道路整体式沉降导致的差异沉降问题。

张程[8](2019)在《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有效改善了原路面结构的性能,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之间存在接缝,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底部接缝位置易出现反射裂缝。沥青加铺层路面设置减速带能有效降低车速,但会增加路面的冲击破坏,若减速带位置距离接缝较近,冲击荷载将加剧加铺层反射裂缝扩展破坏,极大地缩短了沥青加铺层路面的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响应分析的数值模型;借鉴桥头跳车车辆荷载处理方式,建立车辆通过减速带路面的冲击荷载作用数值模型,并提出冲击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两步走”原则,旨在改善沥青加铺层结构应力状况,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成因与类型,分析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详细推导了材料强度理论,作为影响反射裂缝产生强弱程度的评价指标,进行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分析。沥青加铺层接缝处应力集中是导致反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冲击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结构力学响比静力作用增加了25.39%,因此冲击作用不可忽视。(2)因减速带路面车辆冲击荷载的定量描述成果有限,本文借鉴桥头跳车车辆荷载的处理方式,结合减速带具体参数,研究建立了适合减速带路面的冲击荷载作用“半波正弦型”加载模型。基于此,进一步建立了冲击荷载作用下含接缝的沥青加铺层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结构参数的敏感性,其成果为后续冲击荷载下反射裂缝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3)围绕反射裂缝防治问题,提出冲击荷载作用下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两步走”原则。第一步:分析冲击荷载作用位置对沥青加铺层结构的力学响应,建立减速带设置位置建议关系表达式,使减速带位置合理避开接缝区域,降低或消除冲击荷载对反射裂缝的影响;第二步:在一些无法调整减速带位置的特殊区域,建议通过增设应力吸收层降低冲击荷载对沥青加铺结构反射裂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降低沥青加铺层接缝处应力集中,减速带设置位置应满足表达式:L?l(10)s,且有冲击位置与接缝距离l大于等于0.5m。增设应力吸收层对冲击荷载下沥青加铺层抗裂性能的提高效果显着,应力吸收层厚度增加和模量降低能有效改善加铺层应力状况。研究成果为冲击荷载下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胡斌[9](2019)在《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高架桥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架桥的运营过程中,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现象普遍存在,降低道路使用寿命、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开展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机理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有效地控制桥下路面的差异沉降、减少路面病害,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依托武汉市城建委科研项目《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破坏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NO.2015-44),以高架桥下路面的差异沉降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病害调查统计、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研究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探讨路面差异沉降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病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病害的特征及类型,发现软土地区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病害较为严重,且病害多发生于承台过渡段;通过建立高架桥下车辆-道路系统模型,研究路面差异沉降引起的行车附加荷载。结果表明:路面差异沉降加剧了行驶车辆的振动,引起的行车附加荷载循环作用于路面,其中错台型路面病害引起的附加荷载最大。(2)通过分析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的形成机理,得出路面差异沉降的成因主要包括:软土地基变形、承台过渡段的相对刚度、高架桥面和桥下路面车辆荷载的长期作用以及其它偶然因素。其中,承台与路基的刚度差异是引起承台跳车现象的主要原因,减轻路面差异沉降病害的关键是要使承台过渡段的刚度均匀渐变。(3)通过建立高架桥下路面沉降数值仿真分析模型,进行路面差异沉降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软土地基变形模量越大,路面差异沉降越小,在道路设计中,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增加地基刚度;承台埋深越大,路面差异沉降越小,在高架桥桩基设计中,宜使承台埋深大于3m;承台回填土与软土地基相对刚度越小,路面差异沉降越小,在设计施工中,应使回填土与软土地基刚度相匹配。基于正交试验进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承台过渡段的相对刚度及软土地基变形特性是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的关键性影响因素。(4)基于承台回填土的刚柔过渡原理,结合工程实际,研究路面差异沉降刚性加固技术及土工格室柔性加固技术的处治效果及适用条件,研究及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刚性加固技术对于60 mm以内的路面差异沉降的处治效果较好,适用于高架桥下既有病害道路的修复改造;土工格室柔性加固技术能够使加固范围内的路面沉降差均匀地变化,并减小路面坡度的变化率,适用于新建道路的沉降预防和控制;基于土工格室柔性加固的优化设计,在承台深度范围内,柔性结构层宜采用倒梯形方式、均匀分散地布置3~5层,且顶层厚度不宜小于0.5m;在工程应用中,两种加固方法明显减小了承台过渡段的路面差异沉降,对减轻跳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徐金托[10](2018)在《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处理桥头跳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桥头台背处容易出现较大沉降及桥头跳车的问题,在对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传统治理方式处理桥头跳车弊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从路基注浆和就地热再生角度,研究就地热再生工艺处理桥头跳车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并提出施工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就地热再生工艺处理桥头跳车可达到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公路桥梁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目的。

二、公路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桥头跳车防治及台背填土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案例
2 公路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
    2.1 合理设置桥梁位置及构造物
    2.2 桥台背地基的加固处理
    2.3 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及填筑施工
3 桥台背填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3.1 清理基底
    3.2 土工合成材料的选择和抽检
    3.3 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
    3.4 台背填筑
4 桥台背填筑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5 结束语

(2)桥头跳车病害分析及沉降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以昆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桥头跳车病害模式调查研究
    2.1 引言
    2.2 桥头跳车危害
    2.3 桥头跳车模式
        2.3.1 路基整体滑移
        2.3.2 路基与桥台间形成台阶
        2.3.3 路面坑洼
        2.3.4 搭板断裂
        2.3.5 搭板与路堤形成纵向坡度差
        2.3.6 搭板末端产生差异沉降
    2.4 受力形式
        2.4.1 台阶式受力分析
        2.4.2 设置搭板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路段桥头跳车现场测试分析
    3.1 引言
    3.2 昆山地区地质条件及跳车概况
        3.2.1 昆山地区地质条件
        3.2.2 跳车病害现状
    3.3 元丰大道桥头跳车巡察调查
        3.3.1 工程概况
        3.3.2 水文地质条件
        3.3.3 现场调研情况
        3.3.4 桥头沉降原因分析
    3.4 S224省道桥头跳车巡察调查
        3.4.1 工程概况
        3.4.2 水文地质条件
        3.4.3 现场监测情况
        3.4.4 桥头沉降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头沉降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桩+堆载预压处理方案影响因素研究
        4.2.1 G312国道典型桥头段工程概况
        4.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4.2.3 模型合理性验证
        4.2.4 改变桩间距对沉降的影响
        4.2.5 改变布桩型式对对沉降的影响
        4.2.6 改变等载预压时长对沉降的影响
        4.2.7 改变等载排水预压时长对沉降的影响
        4.2.8 改变等载排水预压排水板长度对沉降的影响
        4.2.9 改变超载排水预压填土高度对沉降的影响
        4.2.10 改变桥头段台阶型式对沉降的影响
        4.2.11 合理优化方案
    4.3 轻质泡沫混凝土换填方案研究
        4.3.1 青阳港典型桥头工程概况
        4.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3 方案合理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新型泡沫轻质砼防治桥头跳车处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桥头跳车常见处治方式
    1.4 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
        1.4.1 桥头跳车的危害
    1.5 固结与沉降计算理论
        1.5.1 固结理论
        1.5.2 沉降计算理论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项目工程技术概况
    2.1 项目概述
        2.1.1 工程概况
        2.1.2 主要技术指标
    2.2 项目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区域地层岩性
        2.2.3 特殊性岩土
    2.3 项目路面工程设计说明
        2.3.1 项目路面设计原则
        2.3.2 路面设计参数
        2.3.3 桥位选择及桥头过渡段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纵向刚度渐变式泡沫混凝土处治基本型设计
    3.1 设计思路
        3.1.1 搭板处理桥头跳车的局限
        3.1.2 刚度渐变式复合地基处治方式
        3.1.3 泡沫混凝土
        3.1.4 轮迹横向分布频率曲线
    3.2 纵向刚度渐变式泡沫混凝土处治基本型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纵向刚度渐变式泡沫混凝土处治基本型工后沉降分析
    4.1 模型参数
    4.2 模型建立
        4.2.1 ABAQUS有限元分析原理
        4.2.2 ABAQUS中的Mohr-Coulomb模型
        4.2.3 ABAQUS数值模型的建立
        4.2.4 实际工况
        4.2.5 桥头路面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及相关规范
        4.2.6 分析数据与实际数据对比
    4.3 沉降数据分析
        4.3.1 基础埋置深度5m、宽度0.5m基本型
        4.3.2 基础埋置深度4m、宽度0.5m基本型
        4.3.3 基础埋置深度5m、宽度0.9m基本型
        4.3.4 基础埋置深度4m、宽度0.9m基本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移动荷载作用下纵向刚度渐变式泡沫混凝土处治基本型动态响应分析
    5.1 车辆荷载作用模式
        5.1.1 车轮与路面的等效接触面积
        5.1.2 移动车辆荷载的模拟
        5.1.3 阻尼
    5.2 动态响应分析
        5.2.1 行车速度对泡沫混凝土基本型的动态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路面沉降对比分析
    6.1 循环荷载加载方案
    6.2 沉降分析
        6.2.1 基础埋置深度4m基本型b沉降分析
        6.2.2 基础埋置深度5m基本型b沉降分析
        6.2.3 基础埋置深度4m基本型c沉降分析
        6.2.4 基础埋置深度5m基本型c沉降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过渡段病害及防治
        1.2.2 过渡段桩土复合地基的应用
        1.2.3 过渡段评价标准
        1.2.4 公路路面车辆动力学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指标确定
    2.1 路桥过渡段错台高度
    2.2 车体加速度
    2.3 车辆动荷载系数
    2.4 前后轮竖向位移差
    2.5 车辆俯仰角
    2.6 小结
3 过渡段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工程背景
    3.2 有限元模型基础
        3.2.1 基本假定
        3.2.2 CFG桩加固机理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路基模型
        3.3.2 CFG桩复合地基模型
        3.3.3 整车模型
        3.3.4 桥梁模型
        3.3.5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4 模型验证
    3.5 小结
4 过渡段累积沉降及动力响应分析
    4.1 路基累积沉降分析方法
        4.1.1 半对数模型
        4.1.2 Monismith模型
        4.1.3 修正指数模型
    4.2 过渡段累积沉降参数分析
        4.2.1 桩径
        4.2.2 桩间距
        4.2.3 桩长
        4.2.4 桩身弹性模量
    4.3 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
        4.3.1 桩径
        4.3.2 桩间距
        4.3.3 桩长
        4.3.4 桩身弹性模量
        4.3.5 过渡段长度
        4.3.6 行车速度
        4.3.7 车辆轴重
    4.4 过渡段纵向布桩方案优化
        4.4.1 变桩径方案优化
        4.4.2 变桩间距方案优化
    4.5 小结
5 路面不平整条件下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
    5.1 路面叠加激励模型
        5.1.1 随机激励
        5.1.2 离散激励
        5.1.3 路面叠加激励
    5.2 不同激励下的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
        5.2.1 A级路面叠加激励
        5.2.2 B级路面叠加激励
        5.2.3 C级路面叠加激励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深厚软土地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非开挖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桥头跳车处治现状分析
        1.2.2 运营公路桥头跳车非开挖处治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深厚软基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工程概况
    2.1 公路桥头跳车背景
    2.2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2.2.1 地理位置和交通
        2.2.2 地质条件综述
        2.2.3 地层岩性
        2.2.4 场地地震效应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不良地质
    2.3 桥头路基历年加铺数据分析
    2.4 桥头跳车形成因素、现状及机理分析
        2.4.1 桥头跳车形成因素分析
        2.4.2 沉降现状及机理分析
第三章 沉降理论计算与预测
    3.1 沉降计算的概述
    3.2 计算横断面的选取和确定
    3.3 计算方法与参数的选取
        3.3.1 公式选择
        3.3.2 计算参数选取
    3.4 桥头路堤沉降计算与评价
        3.4.1 路堤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计算
        3.4.2 沉降计算结果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下的沉降计算
    4.1 FLAC3D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
        4.1.1 有限差分近似
        4.1.2 运动方程
        4.1.3 力学时步原理
    4.2 FLAC3D流固耦合相互作用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及力学参数的选取
        4.2.2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桥头跳车非开挖处治和施工稳定性分析
    5.1 桥头跳车病害治理原则
    5.2 桥头跳车病害段治理思路和处治措施
        5.2.1 治理思路
        5.2.2 处治措施
        5.2.3 处治方案比选
        5.2.4 处治方案选择
    5.3 桥头跳车治理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5.3.1 路堤横向引孔置换轻质材料的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5.3.2 侧向辐射注浆加固地基土的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5.3.3 组合方案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5.4 置换施工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5.4.1 参数选取及工况确定
        5.4.2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本次研究不足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专利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实践

(6)低改高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工程差异沉降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改高公路工程研究现状
        1.2.2 路基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桥过渡段加宽常见病害及现场方案确定
    2.1 工程概况
        2.1.1 项目背景
        2.1.2 沿线地质情况
        2.1.3 路基填料选择
    2.2 低改高公路工程旧路利用分析
        2.2.1 旧路整体状况评价
        2.2.2 旧路利用分析
    2.3 路桥过渡段常见病害及处置措施
        2.3.1 病害类型
        2.3.2 纵横向差异沉降产生原因
        2.3.3 差异沉降一般防治措施
    2.4 路桥过渡段加宽方案设计
        2.4.1 路基加宽设计
        2.4.2 桥梁连接方式
        2.4.3 桥台台背处治设计
    2.5 现场监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桥过渡段路基填料力学参数长期性分析
    3.1 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改良土路基填料工程特性
        3.1.1 物理性质
        3.1.2 CBR试验
        3.1.3 回弹模量试验
        3.1.4 三轴试验
    3.2 低改高路桥过渡段路基湿度场长期性变化分析
        3.2.1 模型几何
        3.2.2 计算参数
        3.2.3 湿度场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
        3.2.4 结果分析
    3.3 旧路基换填对路基湿度影响分析
        3.3.1 旧路基换填至96区对路基湿度影响分析
        3.3.2 旧路基换填至94区底对路基湿度影响分析
    3.4 路基力学参数长期性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改高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数值计算分析
    4.1 有限元基础分析
        4.1.1 ABAQUS对岩土工程的适用性
        4.1.2 本构关系选择
        4.1.3 模型基本假定
    4.2 模型参数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1 模型确定
        4.3.2 填筑及加载历时
        4.3.3 边界条件的定义
        4.3.4 接触的定义
        4.3.5 网格划分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过渡段横向沉降位移分析
        4.4.2 过渡段纵向沉降位移分析
        4.4.3 桥台及桩基础应力位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桥过渡段加宽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分析
    5.1 过渡段加宽横向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影响分析
        5.1.1 地基换填
        5.1.2 不同深度旧路基换填
        5.1.3 土工材料铺设
    5.2 过渡段加宽纵向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影响分析
        5.2.1 地基换填
        5.2.2 回填区底宽
        5.2.3 土工材料铺设
        5.2.4 台背回填材料
        5.2.5 桥头搭板设置
    5.3 EPS轻质土换填对桥台结构影响分析
        5.3.1 EPS轻质土换填方案对台身位移影响
        5.3.2 加宽侧换填EPS轻质土对换填区应力影响分析
        5.3.3 加宽侧换填EPS轻质土对桩基弯矩、剪力影响分析
    5.4 低改高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要点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7)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成因分析
    2.1 差异沉降成因
        2.1.1 路基的压缩沉降
        2.1.2 地基的固结沉降
        2.1.3 环境因素
        2.1.4 设计和施工
    2.2 桥头过渡段路表沉降类型
        2.2.1 路表纵坡变化
        2.2.2 路表局部沉降
    2.3 桥头跳车机理
        2.3.1 设置桥头搭板
        2.3.2 未设置桥头搭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机理
    3.1 土工格室加筋理论
        3.1.1 侧向约束作用
        3.1.2 网兜作用
        3.1.3 柔性筏基作用
    3.2 地基模型理论
        3.2.1 Winkler地基模型
        3.2.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3.3 土工格室处治差异沉降力学机理
        3.3.1 水平集中力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和位移-Mindlin解
        3.3.2 界面阻力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和位移分布
        3.3.3 土工格室对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用土
        4.1.2 高强土工格室
    4.2 高强土工格室加筋土试验方案
    4.3 试件的制备与试验
    4.4 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4.4.1 压实度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2 加筋层数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3 含水率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4 加筋类别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土工格室-粗粒土界面阻力特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步骤
    5.5 土工格室-土拉拔力产生机理分析
    5.6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5.6.1 填料压实度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6.2 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6.3 法向压力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7 不同因素对土工格室-土界面阻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分析
        5.7.1 正交试验设计
        5.7.2 试验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强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应用技术
    6.1 依托工程概况
        6.1.1 地层岩性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桥位稳定性
        6.1.4 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案
    6.2 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有限元建模
        6.2.1 模型的基本尺寸
        6.2.2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6.2.3 分析步
        6.2.4 接触与约束
        6.2.5 荷载与网格划分
    6.3 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变形特性有限元计算
        6.3.1 土工格室加筋路基处治差异沉降效果分析
        6.3.2 土工格室铺设间距对沉降的影响
        6.3.3 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对沉降的影响
        6.3.4 土工格室铺设长度对沉降的影响
        6.3.5 路基材料性能对沉降的影响
        6.3.6 处治方案对比
    6.4 土工格室铺设方式设计
        6.4.1 铺设间距计算
        6.4.2 铺设间距计算公式中的参数求解
    6.5 依托工程桥头过渡段路基土工格室铺设方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研究现状
        1.2.2 道路冲击荷载作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技术
    2.3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2.4 材料强度理论
        2.4.1 最大拉应力理论
        2.4.2 最大切应力理论
        2.4.3 形状改变能密度理论
    2.5 沥青加铺层荷载响应分析
        2.5.1 沥青加铺层结构数值模型
        2.5.2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荷载作用模型与沥青加铺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车辆冲击荷载
        3.2.1 减速带类型
        3.2.2 冲击荷载产生
        3.2.3 车辆冲击过程
        3.2.4 冲击荷载作用模型重要参数
        3.2.5 减速带冲击荷载作用模型
        3.2.6 冲击荷载模拟
        3.2.7 不同冲击加载方式对比分析
    3.3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材料参数
        3.3.1 基本假定
        3.3.2 模型计算参数
        3.3.3 车辆荷载简化
        3.3.4 临界荷位选取
        3.3.5 力学指标确定
    3.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3.4.1 轴载大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4.2 加铺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4.3 水泥混凝土路面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4.4 基础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防治研究
    4.1 引言
    4.2 减速带设置位置对反射裂缝防治研究
        4.2.1 冲击荷载下沥青加铺层时程响应分析
        4.2.2 冲击位置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4.3 设置应力吸收层对反射裂缝防治研究
        4.3.1 反射裂缝防治措施
        4.3.2 应力吸收层加铺结构计算模型和材料参数
        4.3.3 应力吸收层加铺结构与直接加铺层结构对比分析
        4.3.4 应力吸收层厚度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4.3.5 应力吸收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响应的影响分析
    4.4 反射裂缝防治措施叠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高架桥下路面病害调查及分析
    2.1 高架桥下路面病害调查
    2.2 高架桥下路面病害特征
    2.3 路面差异沉降病害引起的行车附加荷载
    2.4 路面差异沉降病害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
    2.5 本章小结
3 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机理分析
    3.1 高架桥下道路软土地基变形
    3.2 承台过渡段的相对刚度引起的路面差异沉降
    3.3 车辆荷载作用下的路面永久变形
    3.4 引起路面差异沉降的其他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1 高架桥下路面沉降数值仿真模型
    4.2 桩基承台埋深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3 承台过渡段回填土刚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4 软土地基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5 路面行车荷载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4.6 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及敏感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防治技术
    5.1 承台过渡段的合理设置
    5.2 刚性加固技术特性及处治效果分析
    5.3 承台过渡段土工格室柔性加固技术
    5.4 土工格室柔性加固优化设计
    5.5 土工格室柔性加固工程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处理桥头跳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桥头跳车的成因及危害
2 传统处治措施及其缺陷
3 就地热再生处治桥头跳车的适应性
4 就地热再生处治桥头跳车
    4.1 桥头基层病害处治
    4.2 工艺流程
        4.2.1 确定施工范围
        4.2.2 放样及确定摊铺基准线
        4.2.3 旧路面加热、耙松及喷洒再生剂
        4.2.4 新料回填摊铺与碾压
5 结语

四、公路桥头跳车的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桥头跳车防治及台背填土施工技术[J]. 罗炳荣. 四川水泥, 2022(01)
  • [2]桥头跳车病害分析及沉降控制影响因素研究 ——以昆山地区为例[D]. 滕海峰. 扬州大学, 2020(04)
  • [3]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新型泡沫轻质砼防治桥头跳车处治研究[D]. 郑寒钊. 湘潭大学, 2020(02)
  • [4]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D]. 闫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深厚软土地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非开挖处治技术研究[D]. 冯彦铭.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低改高公路路桥过渡段加宽工程差异沉降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D]. 谢继登.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D]. 王世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冲击荷载作用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破坏机理及防治研究[D]. 张程. 广西大学, 2019(03)
  • [9]高架桥下路面差异沉降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 胡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处理桥头跳车中的应用[J]. 徐金托.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8(08)

标签:;  ;  ;  ;  ;  

公路桥头跳车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