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实施

谈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实施

一、对实施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高峰[1](2021)在《W公司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近年来,“文化+”融合发展战略部署愈发受到重视,着眼于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本文以W公司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为切入点,对王边村基本情况进行阐述,介绍其发展沿革及与W公司的渊源,运用PEST模型和SWOT模型对王边村发展文化旅游的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方法对王边村项目目前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找出解决对策,进而提出适合W公司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本文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两个角度多个层面对王边村项目进行充分发掘,在品牌文化、基地建设、硬件设施改造、整体环境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确保该项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顺利实施。W公司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新冠疫情后的W公司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是W公司开发邯郸地区乡村旅游的落脚点,为推动W公司开发邯郸地区文化旅游做到先行先试、积极探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王亦然[2](2020)在《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各地都积极响应国家的这一号召,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河北省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几年不断探索和推进,与国家深入对接,出台了一系列“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政策与文件。至今为止,这一倡议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框架也已经架构起来,完成了“大写意”,今后要向“工笔画”的方向迈进,将“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文章开篇对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进行了阐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背景所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此外,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具有坚实的政策依据,包含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渊源、提出、内涵及新进展。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河北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者之一,有着其自身建设的机遇与条件。落实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筹办、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以及河北省具有的良好区位优势,这些都为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机遇。同时,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助推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打造“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效途径、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强大支持。此外,体制机制和基本原则,是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构建起了河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体制机制,促使“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运行。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突出重点、务实合作等五项基本原则,则成为了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遵循。六年来,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绩斐然:政策沟通奠定合作基础、设施联通搭建合作桥梁、贸易畅通扩大利益交集、资金融通强化金融支持、民心相通筑牢群众基础。这些都是河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足迹。但是,在其“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产能优势利用不足、对外经贸投资发展面临挑战、境外投资存在诸多风险、人文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成为了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重阻碍。基于六年的成就与不足,河北省要想促进自身“一带一路”的建设,就要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实施合理有效的对策。首先,要主动与国家进行沟通和对接,利用好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及“四个平台”的资金扶持。其次,要巧妙运用支点,即通过援疆来加快向西拓展的步伐、活用对外交流平台。再次,要发挥自身优势,自我完善、立足重点、全面对接,同时还要防范外来风险。最后,要利用好保障机制,包括“3+2+2五方合作机制”、法治保障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为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保驾护航。

李辰[3](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和各种相关利益的社会矛盾,对民族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定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多民族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途径解决此类问题。当然,由于各国历史习俗、民族构成、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与成效各有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治理古已有之。因俗而治、羁縻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中央王朝针对多民族国家的状况而实行的有效管辖政策。在重视和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这一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制度历史和它的积极功能,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47年正式建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合理推行民族政策,把民族自治的构想融入到单一制国家结构内,从而保证了国家具有制度上的包容性,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效保障,并且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各民族互相帮助、携手共进的和谐局面,有效调解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然而,“3·14”和“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让很多身居内地的人首次感受到我国是一个面临较为严峻“民族问题”的国家。当民族问题与“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活动或宗教极端主义联合起来时,就变成了影响我国繁荣安定与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巨大威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在72年的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事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打下了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制度的设计不可能是完美的,在运行过程中制度也会出现“磨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系列相关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在内蒙古的运行实效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实际运行效果有偏离情况发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调整?本论文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践为主题,着重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事业的推进作用,并据此分析了阻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作用的因素以及改进的措施。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以及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运用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与变迁的理论,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论述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基本观点、路径依赖机制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民族治理方式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原则及取得成就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轨迹。以关键时间节点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实施的进程分为1947年前、1947年至1956年、1957年至1977年和1978年以后4个阶段分别加以阐述。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功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现程度。笔者运用了开展社会调查时得到的一手资料以及其他内容详实的统计数据,为本章的论述提供了事实注脚。第四章主要论述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发挥效果的阻滞因素,从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权力界限不够清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以及公民素质不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对如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健康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重点从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权力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培育公民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不断创新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论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规范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变迁的理论来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问题,并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谭晓玲[4](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张泗考[5](2016)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所以,在此背景下,中华文化向世界战略成为国家的重要对外战略之一。当前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全球化趋势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形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我国维护文化安全的积极应对。第二,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够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抵消中国威胁论。第三,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一旦落后,就意味着综合国力中无形的精神性要素等的缺失和不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赢得国际话语权和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力。第四,文化走向世界战略是我国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决定了我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着眼于促进人类进步与文明,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塑造中国现代文明新形象,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华文化的智慧。本论文的研究分两条路径来进行,一是理论支撑路径。从理论上探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化理论和世界交往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开放与文化传播思想,分析了文化全球化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理论,以期构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支撑基础;二是实践研究路径。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实施框架。一般意义上讲,跨文化传播学源自传播学,所以贯穿这部分的主线是从传播的模式和功能演进到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和功能:从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的“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何种媒体渠道、对谁及产生什么效果)到布雷多克的7要素模式(在5W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在“什么情况下”和“为了什么目的”),针对文化走向世界作为跨文化传播方式的混杂性,本文梳理了这样一个研究思路: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思考研究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基础,分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实施主体、传播载体、传播对象以及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战略措施。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思考了中华文化如何更加有效地走向世界,面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如何运用传播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文化走向世界的效果等问题,形成了文化自信是依托、综合国力是基础、政府支持是保障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思想和理清了谁去传播、怎么传播、向谁传播、传播什么、传播的目标是什么的战略指导思路。本文的章节设置及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导论和第一章主要是进行理论分析。导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论题的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也是对外文化传播、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根本渊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化理论和世界交往理论已经暗含了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有对文化宣传、文化传播的相关论述。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使中国文化发展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变化。跨文化传播理论和文化交往理论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着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转化,着力于现代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建构,以文化内容建设为根本和灵魂,尊重差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赢得国际话语权,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等目标。第三、四章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主体和传播载体。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实施主体和传播载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实施主体对应的是谁去传播的问题,传播载体对应的怎么传播的问题。第五章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受众对象。受众对象即是信息接受者,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对象,信息只有被接收者接受才完成“传通”的过程,所以,受众对象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角色。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新的特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受众对象也是多样、多元的,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甚至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有不同的文化样态,这样导致了文化接受习惯和价值认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第六章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总体战略。在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路: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国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保障。从外国政府对文化传播的态度上可以看到,西方文化能快速地成为世界强势文化,国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有了国家政府这个强大的力量做后盾,本国文化才能更快地向外传播;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基础。只有中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了,只有中国能够向世界展示一个富强成熟的文明形象,中华文化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关注和欣赏。另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既要注意对精英受众的影响,又要注重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力。在以新兴媒体和自媒体为载体的大众媒介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态度”的社会里,影响国际关系行为的因素和力量比以前更为广泛复杂、更为直接和个人化,应当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于普通大众的影响力。总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制定与实施时间不长,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大都起步不久,而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更好地实施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刘波[6](2015)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如美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成为出口创汇第一大产业,好莱坞影片占国际电影市场的85%。英国创意产业己成为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产值占GDP的7%以上,创意产业从业人口居各产业之首。日本重视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球播放动画节目中约有60%出自日本,动漫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GDP的6%以上,是“文化外交”重要载体。面对此种格局,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必须实施“走出去”等战略。在这方面,北上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先导,北京的动漫游戏产业出口占全国的60%以上,上海成立创意产业协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广州创意产业企业数量、营业收入等紧随北京、上海,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第三。黑龙江省是一个边疆省份,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在2015年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但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产业“走出去”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局面,如何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是各级政府和文化企业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采用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问题。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介绍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界定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概念,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第三部分,通过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概况,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本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选取美国、韩国以及北京、云南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省市,研究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经验;第五部分,从政府支持、对外贸易、金融支持、人才战略等方面,提出了推进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王剑[7](2015)在《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生活的家园”,民俗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而提出来的,可以看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我国也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可以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2014年10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将2025年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年,要在目标年完成我国体育产业总值达到五万亿元,使全国人民群众每人至少获得两平方米的自由活动面积,可以说我国的全面健身计划已经不再提倡,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健身战略。除此之外, 《意见》中还强调改革才是发展的原动力,要改变现有体育产业传统的运作方式,以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为向导,在相关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实现体育产业的自由竞争发展。通过《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56个民族为其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目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于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将会成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的东北部,是我国朝鲜族居民的主要聚集区,从1955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至今,60年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这样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的大力支持,2000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会通过,由国务院正式下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此对我国边疆地区提出优越的政策支持。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也属于我国边疆地区,因此,享受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了优势政策扶持。2009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下发,再次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中国图们江地区,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北亚区域经济带和环日本海经济圈的重要桥梁。中国朝鲜族主要聚集区(延边)是中国图们江区域开发的核心地带,《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颁布,为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不仅是对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定位,还为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一方面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SW0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中心分别是文化、体育文化、民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中国朝鲜族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采用递进的方式逐步对本文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以找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帮助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形成规模,逐步完成“走出去”的宏伟目标。

赖招仁[8](2014)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本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基于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继经济走出去战略后不久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决定着其战略实施需要一批新型的跨学科、国际化的外语人才。高校本科外语学科有必要认真研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通过拓展专业外延、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袁也[9](2013)在《推进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这一创新课题进行研宄和探讨。文章认为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传媒产业提高媒体传播能力与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目前,我国传媒文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遇到较多的困难,为了克服我国传媒文化发展的短板,我们从本质上分析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为中国传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言献策。本文通过对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阻抗和策略研宄,以期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发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的研宄路线是,在已有的传媒文化“走出去”相关研宄的基础上,从中国传媒文化源与流入手,深刻分析我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与要务。以前的研宄大都集中于文化“引进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走出去”成为了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分析比较,得出“走出去”与“引进来”都是文化贸易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文章的主要观点:(一)从中国传媒文化的史脉以及世界影响力方面论证了中国传媒文化的源流与地位;(二)通过对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和模式分析论证了什么是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战略;(三)从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入手,深层次地分析了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抗阻与要务。

王聪[10](2013)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一种全球化的趋势。这一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当前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正日渐成型,我国如何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走出去”模式,抢占世界文化市场,是适应我国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为中心,探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文章首先介绍了现阶段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概念、模式和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走出去”和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和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走出去”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剖析了文化产业国际分工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情况,得出了文化产业国际分工正在形成中的结论;第六部分介绍了几种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代表性模式并加以比较和借鉴;第七部分根据PEST模型分析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宏观环境状况,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应该采取的模式和出口地区、出口产品的具体选择;第八部分针对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状况和模式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对实施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实施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W公司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文化资源的研究
        1.3.2 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
        1.3.3 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化和文化资源
    2.2 旅游和旅游资源
    2.3 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
    2.4 乡村旅游
    2.5 PEST分析
    2.6 SWOT分析
第3章 W公司王边村项目简介
    3.1 王边村与W公司渊源
        3.1.1 王边村基本情况
        3.1.2 W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3.2 王边村项目简介
    3.3 W公司开发王边村项目的意义
        3.3.1 引导W公司更好打造旅游景区
        3.3.2 推动W公司传承保护民俗文化
        3.3.3 促进W公司与王边村良性发展
    3.4 王边村项目的前期开发
        3.4.1 完成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
        3.4.2 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工作
        3.4.3 完成景区统计工作和市场推广合作事宜
第4章 王边村发展文化旅游的环境分析
    4.1 王边村文化旅游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科技环境分析
    4.2 文化旅游行业分析
    4.3 王边村文化旅游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第5章 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5.1 调查问卷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调查结果回收
    5.2 王边村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5.2.1 样本分析
        5.2.2 调查统计分析
第6章 王边村项目开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6.1 王边村项目存在的问题
        6.1.1 缺乏明确的乡村旅游元素
        6.1.2 资源开发未受重视
        6.1.3 专业人才非常匮乏
        6.1.4 与互联网平台结合薄弱
    6.2 解决对策
        6.2.1 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6.2.2 挖掘乡村旅游特色资源
        6.2.3 培养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6.2.4 推进乡村旅游网络框架
第7章 王边村项目开发策略
    7.1 王边村项目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7.1.1 打造文化元素的民居建筑群
        7.1.2 开发王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
        7.1.3 形成文化艺术为内涵的产业链
        7.1.4 拓展王边文化的实物衍生品
    7.2 王边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7.2.1 婚纱摄影基地建设策略
        7.2.2 休闲露营基地建设策略
        7.2.3 学生写生基地建设策略
        7.2.4 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策略
        7.2.5 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策略
        7.2.6 民俗艺术舞台建设策略
        7.2.7 智慧景区建设策略
        7.2.8 艺术家采风基地建设策略
第8章 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施保障
    8.1 硬件设施保障
    8.2 整体环境保障
    8.3 人才队伍保障
    8.4 资金保障
    8.5 外部条件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及政策依据
    2.1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2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依据
        2.2.1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渊源
        2.2.2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2.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2.2.4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进展
3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条件
    3.1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优势
        3.1.1 落实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3.1.2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筹办的机遇
        3.1.3 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
        3.1.4 河北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3.2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
        3.2.1 助推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3.2.2 打造“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效途径
        3.2.3 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3.2.4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的强大支持
    3.3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体制机制
        3.3.1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无常设管理机构
        3.3.2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3.3.3 企业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3.3.4 民间资本合理进入并有效运用
        3.3.5 社会组织汇聚共识,营造良好条件
        3.3.6 媒体推动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
        3.4.1 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
        3.4.2 坚持突出重点、务实合作的原则
        3.4.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3.4.4 坚持依法规范、法治管理的原则
        3.4.5 坚持稳步推进、防范风险的原则
4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4.1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
        4.1.1 政策沟通奠定合作基础
        4.1.2 设施联通搭建合作桥梁
        4.1.3 贸易畅通扩大利益交集
        4.1.4 资金融通强化金融支持
        4.1.5 民心相通筑牢群众基础
    4.2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的问题
        4.2.1 产能优势利用不足
        4.2.2 对外经贸投资发展面临挑战
        4.2.3 境外投资存在诸多风险
        4.2.4 人文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强
        4.2.5 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5 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对策
    5.1 主动沟通对接:用好上层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5.1.1 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5.1.2 “四个平台”的资金支持
    5.2 巧用支点:善用跳板、活用对外交流平台
        5.2.1 以援疆为跳板,加快向西拓展
        5.2.2 活用对外交流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
    5.3 自身发力:自我完善、利用优势、防范风险、精准对接
        5.3.1 完善体制机制,设立主管机构
        5.3.2 利用自身优势,深化产能合作
        5.3.3 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多领域贸易畅通
        5.3.4 全面深入了解合作国,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5.3.5 充分挖掘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人文交流
        5.3.6 平衡经济与生态关系,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5.4 保驾护航:利用各方保障机制
        5.4.1 “3+2+2 五方合作机制”
        5.4.2 法治保障机制
        5.4.3 人才培养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
    五、相关理论
第一章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民族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一、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形成观”
        三、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治理方式的发展
        一、古代中原王朝“夷夏之辨”思想下的民族区域治理
        二、“民族主义”观念冲击下的近代民族区域治理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治理政策的探索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成就
        一、路径依赖机制影响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的成就
第二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的区域治理制度遗产(1947 年前)
        一、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构成与民族关系
        二、清朝与民国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初步建立(1947-1956年)
        一、自治政府成立初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二、内蒙古全区域统一自治的实现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在曲折中前进(1957-1977 年)
        一、全面左倾与否定民族政策
        二、二十年工作成就与教训
    第四节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跨越前进(1978 年后)
        一、拨乱反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制度功效
    第一节 政治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内蒙古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
        二、内蒙古自治机关自治权得到保障
        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不断提升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提高
    第二节 经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内蒙古经济政策的演变
        二、内蒙古现实经济状况
        三、内蒙古经济增长效益评价
    第三节 文化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二、民族文化产业势头良好
    第四节 社会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构建起和谐民族关系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特点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第四章 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效的因素
    第一节 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
        一、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建构过程
        二、我国民族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权力界限不够清晰
        一、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关系
        二、民族自治地方党委与自治机关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一、内蒙古的财政状况
        二、内蒙古的财政赤字与财政补贴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
        一、社会转型对民族问题的影响
        二、民族政策与社会环境错位
    第五节 公民素质不高
        一、政治文化素质待提升
        二、政治参与程度待提升
        三、基层干部文化素质待提升
第五章 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民族法制体系建设
        一、健全民族法制体系
        二、健全民族法制监督机制与违法制裁机制
    第二节 理顺权力关系,落实自治机关自治权
        一、理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关系
        二、理顺民族自治地方的党政关系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一、加大国家扶持力度
        二、提高内蒙古自身发展能力
    第四节 巩固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改善制度实施的社会条件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观念
        二、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社会认同
        三、建立健全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第五节 培育公民文化,提高政治社会化
        一、增强政治认同
        二、扩大政治参与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综述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法回顾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经典作家的思想维度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相关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文化传播思想
    二、文化全球化理论分析
        (一)文化全球化的传播学内涵
        (二)文化全球化的传播方式
    三、跨文化传播理论分析
        (一)跨文化传播的学术探源
        (二)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之思
        (三)跨文化传播的内涵界定
        (四)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
        (五)跨文化传播的功能
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目标的确立
    二、实现文化走向世界目标的文化传播内容
        (一)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内涵
        (二)具有丰富普适价值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独具传播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国外更全面的理解中国文化
        (三)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外部影响力
第三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实施主体分析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主体界定
        (一)政府部门
        (二)非政府组织
        (三)文化企业
        (四)文化界和学界知识分子
        (五)普通民众
    二、传播主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与方式
        (一)政府层面的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政府组织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
        (三)文化企业层面的对外文化输出
        (四)孔子学院的对外文化传播
        (五)纯民间层面的对外文化交际
    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主体功能实现的不足
        (一)政府层面文化走向世界存在的问题
        (二)非政府组织层面对外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三)文化企业层面对外文化输出存在的问题
        (四)孔子学院文对外文化传播在的问题
        (五)其他层面的具体问题
    四、影响传播主体功能实现的障碍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临严峻国际形势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存在具体交流障碍
        (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
    五、提升传播主体文化传播效能的建议
        (一)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走向世界的综合性对策
        (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载体分析
    一、跨文化传播的载体
        (一)大众传媒载体
        (二)语言教育载体
        (三)文化交流平台载体
        (四)“第三管道”载体
        (五) 文化产业与外贸载体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载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传播载体传播效能依然较低
        (二)传播载体的传播内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三)传播载体文化“走进去”传播能力有待提升
        (四)播传载体深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够
        (五)传播载体理直气壮传播中华文化的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载体培育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营造稳定有利的跨文化传播环境
        (二)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载体培育策略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受众对象分析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受众对象
        (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受众对象的选择依据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针对不同受众的传播理念
        (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侧重向普通民众传播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对象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对受众对象的差异分析不够清楚、不够彻底
        (二)对受众对象的接受习惯了解的不够透彻、不够深入
        (三)文化传播手段单一,对受众对象偏重“迎合”“引导”较少
    三、实现文化走向世界目标的跨文化传播原则
        (一)区别对待,“广播”与“窄播”相结合的原则
        (二)贴近当地受众的原则
        (三) “俗”“雅”结合的传播原则
        (四)扩到交流增进理解的原则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总体战略分析
    一、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依托
        (一)坚持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依托
        (二)加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保障
        (三)构筑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基础
    二、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微观措施
        (一)准确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实行有针对性的文化输出战略
        (三)搭建符合国际受众心理需求的传播方式
        (四)有层次的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宏观战略
        (一)提升中国模式的魅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对外援助与文化传播相结合,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搭建新型对外合作机制形式,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加强文化外交文化传播作用,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五)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六)注重核心文化观念的挖掘、整理与传播, 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2.1 文化产业“走出去”概述
        2.1.1 文化产业分类
        2.1.2 文化产业“走出去”内涵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2.4 战略性贸易理论
3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
        3.1.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2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现状
    3.2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3.2.1 文化产业发展观念落后
        3.2.2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滞后
        3.2.3 营销水平落后
        3.2.4 资金融通不畅
        3.2.5 缺少外向型企业和文化品牌
        3.2.6 缺乏经营与管理人才
4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国内外经验借鉴
    4.1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案例分析
        4.1.1 牡丹江和音乐器有限公司简况
        4.1.2 牡丹江和音乐器有限公司文化产品“走出去”成功经验
        4.1.3 案例总结
    4.2 文化产业“走出去”国际经验借鉴
        4.2.1 市场主导为主的美国经验
        4.2.2 政府主导为主的韩国经验
    4.3 文化产业“走出去”国内经验借鉴
        4.3.1 北京经验借鉴
        4.3.2 云南经验借鉴
5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对策建议
    5.1 有效发挥政府作用
        5.1.1 发挥政府部门的协同功能
        5.1.2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5.2 提升企业的营销水平
        5.2.1 培育目标市场
        5.2.2 构建国际营销网络
    5.3 拓宽融资渠道
        5.3.1 借助资本市场融资
        5.3.2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5.4 培养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5.4.1 培养外向型文化企业
        5.4.2 培养外向型文化品牌
    5.5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储备
        5.5.1 加强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5.5.2 强化人才引进政策力度
    5.6 加强咨询研究与交流合作
        5.6.1 成立研究咨询机构
        5.6.2 借助交流合作平台
    5.7 保障科技创新投入
        5.7.1 加大科技和文化创新的投入
        5.7.2 推动科技和文化创新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实基础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文化
        3.1.2 体育文化
        3.1.3 民俗文化
        3.1.4 民俗体育文化
        3.1.5 民俗体育文化产业
    3.2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背景
        3.2.1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3.2.2 特定区域(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3.2.3 维护民俗体育文化安全
第四章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对策
    4.1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目标
    4.2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本原则
        4.2.1 民俗体育资源与自然、人文资源整合的原则
        4.2.2 观赏性与参与性整合的原则
        4.2.3 商业性与传承性整合的原则
    4.3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SWOT分析
    4.4 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措施
        4.4.1 文化层面
        4.4.1.1 开发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4.4.1.2 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
        4.4.2 政策层面
        4.4.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产业化进程
        4.4.2.2 完善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外贸制度
        4.4.2.3 制定有利于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4.4.3 产业层面
        4.4.3.1 创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品牌效应
        4.4 3.2 打开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品市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8)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本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政策回顾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一)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二) 创新对外宣传。
    (三) 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三、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本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一) 拓展专业外延
    (二) 改革课程组织
    (三) 创新办学模式

(9)推进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价值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传媒文化的源流与地位
    2.1 什么是中国传媒文化
        2.1.1 中国传媒文化的内涵
        2.1.2 中国传媒文化与经济
        2.1.3 中国传媒文化与政治
        2.1.4 中国传媒文化与社会发展
    2.2 中国传媒文化的史脉
        2.2.1 15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
        2.2.2 19世纪至20世纪的发展
        2.2.3 20世纪以后的流变
    2.3 中国传媒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2.3.1 走向世界的孔子学院
        2.3.2 走向世界的华文媒体
        2.3.3 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
第3章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与抗阻
    3.1 中国传媒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3.1.1 中国传媒文化厚积薄发
        3.1.2 提升中国软实力
        3.1.3 维护中国大国形象
    3.2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现况
        3.2.1 传媒文化“走出去”的内容由浅入深
        3.2.2 传媒文化“走出去”的载体推陈出新
        3.2.3 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多元化
    3.3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问题与阻抗
        3.3.1 与经济发展不对称
        3.3.2 缺乏时代感的创新思维
        3.3.3 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第4章 推进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与模式
    4.1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战略
        4.1.1 文化宣传战略
        4.1.2 文化外交战略
        4.1.3 文化贸易战略
        4.1.4 文化品牌战略
        4.1.5 文化人才战略
    4.2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模式分析
        4.2.1 政府的文化交流
        4.2.2 民间的文化活动
        4.2.3 文化企业的对外贸易
第5章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要务
    5.1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条件与环境
        5.1.1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5.1.2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5.1.3 “汉语热”持续升温
    5.2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制
        5.2.1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5.2.2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
        5.2.3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5.3 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
        5.3.1 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与理念
        5.3.2 积极利用海外资本
        5.3.3 “走出去”与“引进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抢占有利地位
        1.2.2 对外开拓国际市场,拉动文化产业内需
        1.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 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概念
        1.3.2. 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模式
        1.3.3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1.3.4 如何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2. 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走出去”
    2.1 文化的含义
    2.2 文化产业及其属性
        2.2.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2.2 文化产业的属性
    2.3 “走出去”理论基础与文化产业“走出去”内涵
        2.3.1 西方经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2 国际贸易理论
        2.3.3 文化产业“走出去”内涵
3.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状剖析
    3.1 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
    3.2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弱
        3.2.2 缺乏核心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尚未有效利用
        3.2.3 文化产业“走出去”模式混乱,创新不足
4. 文化产业“走出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4.1 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成长空间
    4.2 改善贸易结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4.3 利用技术外溢,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
    4.4 参与国际分工,构筑我国文化产业全球产业链
5. 现阶段文化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
    5.1 国家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5.2 文化跨国公司力量逐步增强
    5.3 国际文化产业间分工雏形初现
    5.4 国际文化产业产品内分工正在形成
6.发达国家与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模式借鉴
    6.1 资本主导型的“走出去”模式
    6.2 政府主导的资源依托型的“走出去”模式
    6.3 产业政策推动的“走出去”模式
    6.4 发达国家“走出去”模式的启示
7.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
    7.1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 PEST 环境模型
    7.2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 PEST 环境分析
        7.2.1 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
        7.2.2 经济环境因素
        7.2.3 社会和文化环境因素
        7.2.4 技术环境因素
    7.3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模式:政府主导的文化品牌推广模式
    7.4 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途径选择
    7.5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区域选择
    7.6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产品和服务选择
8.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8.1 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
    8.2 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培养创意人才
    8.3 大力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产业政策
    8.4 培育“领军式”企业,建立中介机制促进文化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论文
    二.科研项目

四、对实施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W公司王边村项目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 高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河北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研究[D]. 王亦然.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D]. 李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 张泗考.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6]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问题研究[D]. 刘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09)
  • [7]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D]. 王剑. 延边大学, 2015(01)
  • [8]文化走出去战略与本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J]. 赖招仁. 临沂大学学报, 2014(02)
  • [9]推进中国传媒文化“走出去”研究[D]. 袁也. 湖南大学, 2013(05)
  • [10]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模式研究[D]. 王聪.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谈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