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分离技术与相平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忠恕[1](2021)在《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相图测定及CO2碳化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碳酸盐型盐湖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其中富含锂、钾、硼资源。传统提钾工艺后期往往要面对钾钠复盐难以分离的窘境;锂、硼资源提取工艺则存在造价高、耗时长、工艺流程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高压CO2碳化为核心的工艺流程,使原碳酸盐体系向碳酸氢盐体系转变,再辅以蒸发、萃取、热分解等多级步骤,以实现碳酸盐体系中锂、钾、硼资源的高效分离,提高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针对钾钠复盐难以分离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温蒸发法对298 K下四元体系Na+,K+//Cl-,CO32--H2O的介稳相平衡展开研究。测定了体系中各系统点的溶解度数据,绘制了介稳相图,发现该体系存在6个无变量点、7条单变量曲线、4个单盐结晶区和1个复盐结晶区;利用HW方程计算了该体系在热力学稳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数据,与前人稳定相平衡实验结果比较接近;介稳相图与稳定相图相比,Na KCO3·6H2O复盐结晶区面积大幅减小,K2CO3·1.5H2O的结晶区面积大幅增加,说明利用介稳相图指导提钾工艺可以更容易越过钾钠复盐结晶区;探究了CO2碳化分离钾盐需满足的工艺参数,在相图中给出了该体系实现钾盐分离的工艺路线,发现卤水中[Na+/K+]低于0.44时可以有效实现KHCO3单盐的分离,回收率最高可达59.88%,产物纯度可达到食品级碳酸氢钾的标准。针对锂、硼资源提取存在造价高、耗时长、工艺流程不稳定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温蒸发法对298 K下Li+,K+//B4O72-,HCO3--H2O体系的介稳相平衡进行了研究。测定了该体系两个无变量点在相图中的位置,给出了溶解度、p H、密度等数据;与前人关于298 K下Li+,K+//B4O72-,CO32--H2O体系介稳相图的研究进行对比,发现Li HCO3结晶区面积减小,CO2高压碳化可以对锂盐起到增溶作用,达到富集锂的目的;提出了一步法工艺和两步法工艺流程,给出了各阶段的卤水物化性质,绘制了一步法的工艺流程图;一步法流程可以实现硼萃取率87.6%,钾回收率74%,锂回收率31%,锂盐纯度89%;两步法流程可以实现硼萃取率73.58%,钾回收率67%,锂回收率14%,锂盐纯度68%;最后探究了一步法与两步法流程效率差异的原因。
江佩桓[2](2020)在《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中的矿产资源储藏丰富,分布广阔,是四川特有品质优异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四川盆地地下卤水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过程,需要相图的指导。利用相图,分析各种盐类的溶解变化规律和析出区域,从而有效的进行生产。本文针对四川盆地地下卤水体系Li+,Na+(K+),Sr2+//Br-–H2O及相关子体系开展了多温相平衡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分别在273 K、308 K和323 K和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在323 K,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在308 K,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和KBr–Li Br–Sr Br2–H2O在323 K下的稳定相平衡进行了研究。利用分析实验测试中所得到的各体系下各组分的溶解度数据,绘制了所对应体系的等温相图。其中,鉴定共饱点平衡固相的鉴定方法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法,部分三元体系采用湿渣法对其固相成分进行鉴定。实验研究发现,在273 K、308 K和323 K下的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和在323 K下的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均为水合物Ⅰ型相图。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273 K下存在1个共饱点、2条单变量曲线和2个固相结晶区,结晶固相为Li Br·2H2O和Sr Br2·6H2O。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308 K和323K下的相图均包含2个共饱点,3条单变量曲线和3个单盐固相结晶区。其中,在308 K下的单盐固相结晶区为Li Br·2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在323 K下的单盐固相结晶区为Li Br·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本文对比了三元体系Li Br–Sr Br2–H2O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相图以及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发现了Li Br对Sr Br2的盐析作用很强。三元体系Na Br–Li Br–H2O 323K相图由1个共饱点、2条单变量曲线和2个单盐固相结晶区组成,其结晶区为Li Br·H2O和Na Br。308 K下的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中没有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型Ⅱ相图,体系中存在3个共饱和点,7条单变量曲线和5个固相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 Br·2H2O,Na Br,Na Br·2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Li Br·2H2O的固相结晶区最小,表明该体系中Li Br·2H2O的溶解度最大。323 K下的四元体系Na Br–Li Br–Sr Br2–H2O中无复盐,也无固溶体生成。体系中存在2个共饱和点,5条单变量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固相分别为Li Br·H2O,Na Br,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Na Br的结晶区最大,表明其溶解度最小,最容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323 K下的四元体系KBr–Li Br–Sr Br2–H2O中无复盐,也无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Ⅰ型相图。该四元体系存在2个共饱和点,5条单变量曲线和4个固相结晶区,其各固相组成分别为Li Br·H2O,KBr,Sr Br2·2H2O和Sr Br2·6H2O,其中KBr的结晶区要比Li Br·H2O,Sr Br2·2H2O和Sr Br2·6H2O的结晶区大得多,这说明KBr的溶解度最小,最易从溶液中析出分离。
王雪莹[3](2020)在《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盐体系的相平衡理论是指导开发海水、盐湖、地下卤水及含盐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的重要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和高温下的稳定及介稳相平衡,而对于低温下的相平衡研究较少。低温对水盐体系的相平衡和盐类结晶规律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含硫酸盐水盐体系,能够抑制某些复盐析出,极大地简化相图,从而有可能开发出更简单、效率更高的生产工艺。新疆卤水硝酸盐矿主要含有Na+、K+、Mg2+、Cl-、NO3-、SO42-六种离子,属于高元复杂体系,常温及较高温度下的结晶路线异常复杂,难以获得高质量目标产品;同时考虑到新疆冬季寒冷漫长,探索开发低温工艺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由于缺少相关的低温相图作为指导,工艺探索开发工作较为盲目,未能取得进展。为此,本文针对卤水硝酸盐矿所属的六元水盐体系Na+,K+,Mg2+//Cl-,NO3-,SO42-–H2O及其子体系,开展低温下的相变化研究。包括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了该体系在258.15K下的溶解度和密度数据,构建了不同形式的相图,分析并讨论各体系中盐类之间的相转化关系及析出规律;采用低温冷却曲线法研究了相关水盐体系的冰点、共晶点与溶液组成的关系和图形表达。同时结合相图,研究了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含有Na+,K+,Mg2+,Cl-,NO3-,SO42-的溶液在降温和蒸发过程中的析盐规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相关的生产工艺,为今后新疆卤水硝酸盐矿的开发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三元体系Na+//Cl-,NO3-–H2O、Na+,Mg2+//NO3-–H2O和Mg2+//Cl-,NO3-–H2O在258.15 K下均为简单共饱型,没有复盐存在;相图均由1个零变量点、2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3个结晶区组成。K+,Mg2+//Cl-–H2O体系有复盐KCl·Mg Cl2·6H2O的形成,相图由2个零变量点、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5个结晶区组成。温度变化对相图中各盐的结晶区相对大小有一定影响,这些变化为设计出生产氯化钾、硝酸钠的工艺提供了思路。(2)四元同离子体系Na+,K+,Mg2+//Cl-–H2O在258.15 K下属于复杂体系,有复盐KCl·Mg Cl2·6H2O生成;相图含有2个零变量点,5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3个单盐结晶区和1个复盐结晶区,结晶区大小次序为KCl﹥Na Cl·2H2O﹥KCl·Mg Cl2·6H2O﹥Mg Cl2·8H2O。四元交互体系Na+,Mg2+//Cl-,NO3-–H2O为简单共饱和型体系,无复盐生成,含有2个零变量点,5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和4个单盐结晶区,其中Mg Cl2·8H2O的结晶区最小,也即溶解度最大;Na NO3的结晶区最大,在低温下更易从卤水中析出。和298.15 K的相图相比,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盐的结晶区大小及结晶形式均发生改变。(3)五元交互体系Na+,K+,Mg2+//Cl-,NO3-–H2O在258.15 K,Na Cl·2H2O饱和的条件下,存在复盐KCl·Mg Cl2·6H2O。含有4个零变量点,9条单变量曲线,6个两盐结晶区,结晶区的大小按照KCl、KNO3、Na NO3、KCl·Mg Cl2·6H2O、Mg Cl2·8H2O、Mg(NO3)2·6H2O顺序递减。五元体系Na+,Mg2+//Cl-,NO3-,SO42-–H2O是一个简单体系,无复盐形成。相图含有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曲线,5个两盐结晶区,结晶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2SO4·10H2O、Na NO3、Mg SO4·7H2O、Mg Cl2·8H2O、Mg(NO3)2·6H2O。Na2SO4·10H2O和Na NO3更易于从此类型的卤水中析出。与该体系298.15 K稳定相图相比,钠硝矾和白钠镁矾复盐结晶区消失,相关系得以简化。(4)六元体系Na+,K+,Mg2+//Cl-,NO3-,SO42-–H2O相图可采用正三棱柱表达无水无氯干盐图;在258.15 K,Na Cl·2H2O饱和的条件下,相图共有6个零变量点和8个两盐结晶区,其中Na Cl·2H2O和Na2SO4·10H2O的共晶区最大,在低温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最小,降温过程中最先结晶析出。与298.15 K的相图相比,减少了19个零变量点,复盐的种类由6种减少至1种,因此该体系在258.15 K的相关系更为简单。(5)构建了三元体系Na+//Cl-,SO42-–H2O、四元同离子体系Na+//Cl-,NO3-,SO42-–H2O和四元交互体系Na+,K+//Cl-,NO3-–H2O的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可以直观表达出冰与单盐、两盐及三盐的共晶点、线与面,此外,还可以反映出不同盐类组成的等水体系的冰点面。针对不同溶液组成构成的等水面冰点,采用扩展UNIQUAC模型进行计算,冰点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模型的适用性良好。(6)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含钾硝酸盐的盐湖卤水的降温实验证明,硫酸根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低温下卤水中大部分硫酸根离子以Na SO4·10H2O的形式析出,避免了大量的硫酸盐型复盐的生成。降温分离固相后的卤水进行自然蒸发实验,蒸发液相组成变化路径与Na+,K+,Mg2+//Cl-,NO3-–H2O五元体系298.15K相图分析基本吻合。因此对卤水采用冬季天然冷冻,夏季自然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出卤水中的十水硫酸钠和氯化钠,浓缩富集后的卤水可进行后续的硝酸盐及钾盐的分离。
薛玉丽[4](2020)在《CO2碳化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图构建与单盐分离》文中研究说明碳酸盐型盐湖卤水中存在丰富的有价元素,通过自然蒸发可以对其进行初步分离,然而在蒸发中后期,盐类呈现复杂的析晶规律,钠钾易形成钾钠复盐,碳酸锂与钾盐同时分散析出,富集空间较小。针对这一系列难题,本文选取扎布耶盐湖为研究对象,提出引入CO2改变体系的端员组分的方法,将原有的碳酸盐体系转化为碳酸氢盐体系,简化了碱金属化合物的析出种类及盐析顺序,旨在实现钠、钾、锂、硼等有价元素的高效分离,为我国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的综合利用及有价元素的分离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首先研究了K2CO3-Na2CO3-H2O三元体系碳化前后的相行为,绘制了碳化前K2CO3-Na2CO3-H2O体系298.2K温度下的相图以及碳化后KHCO3-NaHCO3-H2O体系298.2K和313.2 K温度下的相图,测定了溶液的组成、密度、电导率和pH值。通过对比发现碳酸盐体系中含有以Na2CO3·K2CO3·xH2O(x=6-12)固溶体形式存在的复盐,碳酸氢盐体系则为简单三元体系,不存在复盐结晶区,且二者的结晶区受温度影响明显。这些发现为CO2碳化法能够实现钠钾的有效分离提供了依据。通过碳化、蒸发、升温等操作实现了钠钾分离,最终钾盐的回收率达到了30.5%,纯度达到了99%,,与仅通过蒸发法提取钾单盐相比,回收率提高了将近6倍。利用CO2碳化和蒸发法联合工艺分离Li2CO3-K2CO3-H2O体系中的锂盐和钾盐。探究了碳化前后体系中物相和溶液组成变化,其中纯碳酸锂(Li2CO3)溶液碳化所得碳酸氢锂(LiHCO3)溶液中锂离子的最大溶解度为14.1g/L,而LiHCO3和KHCO3共饱溶液中,锂离子最大溶解度为5.8g/L。对碳化后溶液进行蒸发浓缩,最终锂离子最大富集浓度为16g/L。绘制了等温蒸发碳化后溶液的结晶路线图,即Li+,K+//CO32-,HCO3--H2O体系介稳平衡相图,测定了锂的最大富集浓度和碳酸氢钾的结晶区。通过CO2碳化-蒸发工艺,在有效分离锂盐钾盐的同时实现了锂的富集。引入硼元素,研究了从扎布耶盐湖碳酸盐岩型卤水中连续提取钾、硼、锂的工艺,得到了适合上述工艺的初始卤水中硼的浓度范围。当硼(以B2O3表示)在卤水中的质量分数为w(B2O3)=0.66%至w(B2O3)=4.24%时,可采用溶剂萃取法从碳酸化溶液中萃取硼。当w(B2O3)为0.66%时,萃取效率(E%)最大可达98%。硼的回收率为80.26%。热分解和蒸发温度分别为70°C和25°C。锂和钾的回收率分别为80.31%和75.33%。研究了Li+,K+//CO32-,B4O72--H2O四元体系碳化后的相变过程,以及硼对碳酸盐岩体系碳化过程的影响。最终确定了Li+,Na+,K+//CO32-,B4O72--H2O复杂体系中有价元素的分离方案。
仵理想[5](2020)在《粉煤灰盐酸浸取液相平衡及相分离的研究》文中认为粉煤灰提铝是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盐酸法粉煤灰提铝工艺,由于酸浸液中含有大量的铁、钙等杂质离子,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利用相平衡理论,通过结晶分离混合盐溶液是一个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缺乏酸性体系中相应的基础数据。本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针对酸浸液中铝、铁、钙等离子对AlCl3-FeCl3(-CaCl2)-H2O(-HCl)体系相平衡和相图进行研究,并对酸浸液进行蒸发结晶,分离得到较为纯净的AlCl3·6H2O,最后对工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计算,对粉煤灰酸法提铝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酸浸液中的铝铁的分离,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分别对25℃不同H+浓度(H+浓度为1.3 mol/L、4.0 mol/L和11.5 mol/L)和H+浓度为1.3 mol/L不同温度(20℃和30℃)下的AlCl3-FeCl3-H2O(-HCl)体系相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lCl3-FeCl3-H2O(-HCl)体系相图属于简单共饱和型,没有复盐产生。溶解度曲线把相图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AlCl3·6H2O结晶区、FeCl3·6H2O结晶区、不饱和区,共饱和区以及固相区,且AlCl3·6H2O的结晶区域明显大于FeCl3·6H2O的结晶区域。随着H+浓度的增加AlCl3的溶解度逐渐下降,AlCl3·6H2O的结晶区域明显增加。而H+浓度的改变对FeCl3·6H2O溶解度的影响较小。在H+浓度11.5 mol/L时,随着FeCl3浓度的增加,AlCl3的溶解度反而有所增加,从0.51%增到5.25%,直至达到共饱和。温度越高,FeCl3·6H2O的溶解度越大,越利于AlCl3·6H2O分离。(2)同理,针对酸浸液中的钙杂质,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分别对不同条件下AlCl3-CaCl2-H2O(-HCl)体系相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lCl3-CaCl2-H2O(-HCl)三元体系相图属于简单共饱和型,溶解度曲线把相图同样分为AlCl3·6H2O结晶区、CaCl2·6H2O结晶区、不饱和区,共饱和区以及固相区五个区域。H+浓度由1.3 mol/L增加到11.5 mol/L,AlCl3的溶解度从30.83%减少到0.51%,CaCl2的溶解度由43.40%减少到31.83%,AlCl3·6H2O的结晶区明显比CaCl2·6H2O结晶区大。氯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由20℃的38.91%增加到30℃的49.09%。(3)通过对AlCl3-FeCl3(-CaCl2)-H2O(-HCl)体系相图进行相关计算,得到了酸浸液中蒸发水量和结晶产品收率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对AlCl3-FeCl3(-CaCl2)-H2O(-HCl)体系相图的应用进行分析。为了验证相图理论在酸浸液分离的应用,对酸浸液中的铝铁、铝钙分别进行分离研究。在铝铁酸浸液中,通过10次循环产品的平均收率达到87%以上,平均纯度达到95%以上,淋洗后产品纯度达到99%以上,最终平均除铁率达到91%以上。在铝钙酸浸液中,通过10次循环产品的平均收率达到89%以上,淋洗后产品纯度达到98%以上,最终平均除钙率达到87%以上。对平朔CFB粉煤灰进行酸浸,通过4次循环结晶,得到产品的平均收率为81%以上,最终得到了产品达纯度98%以上的淡黄色AlCl3·6H2O粉末,产品中铁的含量为0.08%,钙的含量为0.24%,远高于产品的合格要求。对粉煤灰酸法提铝工艺进行简要的计算,此工艺的实施不仅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本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在不同酸性、不同温度条件下对AlCl3-FeCl3(-CaCl2)-H2O(-HCl)体系的相平衡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相应的相图与密度-组成图,结合相图进行相关酸浸液的结晶分离的工艺研究。本论文补充完善了酸性条件下AlCl3-FeCl3(-CaCl2)-H2O(-HCl)相平衡的基础数据,为铝铁钙的分离提供了理论基础。
董兴锋[6](2020)在《含镁硼酸盐四元体系固液相平衡与相图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四元体系(Mg2+//Cl-,SO42-,borate-H2O)、(Li+,Na+,Mg2+//borate-H2O)和(K+,Mg2+//SO42-,borate-2O)开展研究,用化学方法分析各个离子在平衡液相中的浓度、并测量物化性质,基于所得数据进行相应相图、水图及物化性质-组成图的绘制并且对固相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鉴定。四元体系(Mg2+//Cl-,SO42-,borate-H2O)在273.15 K的稳定相图,包括1个四元共饱点,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及3个固相结晶区,没有固溶体生成或复盐生成。平衡固相分别为 MgCl2·6H2O、MgSO4·7H2O、Mg2B6O11·15H2O。Mg2B6O11·15H2O 的结晶区面积最大,溶解度最小。308.15 K时,稳定相图包括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曲线及5个固相结晶区,没有固溶体或复盐生成。平衡固相分别为MgSO4·7H2O、MgSO4·6H2O、MgSO4·4H2O、MgCl2.6H2O 和 Mg2B6O11·15H2O。随着温度升高,MgSO4·7H2O和Mg2B6O11·15H2O的结晶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小。四元体系(Li+,Na+,Mg2+//borate-H2O)在308.15 K的稳定相图,包括1个四元共饱点,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以及3个固相结晶区,没有固溶体及复盐生成,平衡固相分别为 Li2B4O7·3H2O、Na2B4O7·10H2O 和 Mg2B6O11·15H2O。其中 Mg2B6O11·15H2O的溶解度最小,结晶区域最大。其体系的水图随着Z(Li2B407)的增加有着规律性的变化。溶液的密度组成图折光率组成图中,均随着Z(Li2B4O7)的增加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交互四元体系(K+,Mg2+//SO42-,borate-H2O)在308.15 K的稳定相图,包括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以及5个固相结晶区,有复盐软钾镁钒(K2SO4·MgSO4-6H2O)。固相分别为 K2SO4·MgSO4·6H2O、MgB4O7·9H2O、K2SO4、MgSO4·7H2O 和 K2B4O7·4H2O。其中 MgB4C7·9H2O 的结晶区域最大,K2B4O7 对MgB407具有很强的盐析作用。硼酸盐体系性质复杂,溶液中存在多种形态的硼酸根离子其体系平衡时间大概需90天左右。实验结果证明章氏硼镁石(MgB4O7·9H2O)可稳定存在于硫酸盐体系中,其他体系中多水硼镁石(Mg2B6O11·15H2O)为稳定固相。
杨娟[7](2020)在《四元体系Li+,Na+//SO42-(Cl-),BO2--H2O相平衡研究》文中指出水盐体系相平衡与相图是盐类矿物分离提纯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论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交互四元体系(Li+,Na+//Cl-,BO2-H2O),(Li+,Na-//SO42-,BO2--H2O)以及其子体系(Li+,Na+//BO2--H2O)进行了研究,化学分析平衡液相百分含量、测定平衡液相物化性质数据,根据所得数据绘制了相图、水图及物化性质-组成图并对固相进行鉴定。三元体系(Li+,Na+/BO2--H2O)在288.15K和298.15K时相图均为水合物Ⅰ型,无复盐或固溶体形成。相图中有一个共饱点(NaBO2·4H2O+LiBO2·8H2O),两个单盐结晶区,分别对应较大结晶区偏硼酸锂八水合物(LiBO2·8H2O)和较小结晶区偏硼酸钠四水合物(NaBO2·4H2O),以及两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盐LiBO2.8H2O和NaBO2·4H2O溶解度都逐渐增大。对比表明,两个温度下物化性质(折光率、密度和pH)均随着NaBO2含量增大呈现有规律变化,在共饱点处达到转折。对密度和折光率进行理论计算,其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较好,说明数据准确可靠。交互四元体系(Li+,Na+//Cl-,BO2--H2O)在288.15 K和298.15K时体系稳定相图均包含四个无变量点 F1(NaCl·NaBO2·2H2O+LiBO2O·8H2O+NaBO2·4H2O),F2(NaCl·NaBO2·2H2O+LiBO2.8H2O+NaCl),F3(LiBO2.8H2O+NaCl+LiBO2·2H2O),其中在 F4在 288.15K 时为(LiBO2·8H2O+LiCl·2H2O+LiBO2·2H2O),在 298.15K 时为(LiBO2·8H2O+LiCl·H2O+LiBO2·2H2O)。九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五个单盐结晶区和一个复盐结晶区,在288.15K时最大的结晶区是是LiBO2·8H2O,最小的结晶区是LiCl·2H2O。在298.15K时最大的结晶区是是LiBO2·8H2O,最小的结晶区是LiCl·H2O。四种盐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两个温度下溶液物化性质(折光率、密度和pH)均随着J(NaBO2)的增加呈现有规律变化。交互四元体系(Li+,Na+//SO42-,BO2--H2O)在288.15K和298.15 K时体系稳定相图均包含三个无变量点 Fi(Li2SO4·H2O+Li2SO4·3Na2SO4.12H2O+LiBO2.8H2O),F2(Li2SO4·3Na2SO4·12H2O+LiBO2·8H2O+Na2SO4·10H2O),F3(LiBO2·8H2O+Na2SO4·10H2O+NaBO2·4H2O),七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四个单盐结晶区和一个复盐结晶区,其中最大的结晶区是LiBO2·8H2O,最小的结晶区是Li2SO4·H2O。四种盐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两个温度下溶液物化性质(折光率和密度)均随着J(NaBO2)的增加呈现有规律变化。经研究发现,三元体系(Li+,Na+//BO2--H2O)在经过约20天持续搅拌后才能达到溶解平衡,而四元体系(Li+,Na+//Cl-,BO2--H2O)和(Li-,Na-//SO42-,BO2--H2O)在经过约45天持续搅拌后才能达到溶解平衡。
史春成[8](2020)在《五元体系(Li+,Na+,K+//Cl-,BO2--H2O)及其子体系相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固体矿藏的日益枯竭,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液体矿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即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水盐体系相图在盐类的沉积、转化、分离、提取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对五元体系(Li+,Na+,K+//Cl-,BO2--H2O)及2个四元子体系、1个三元子体系在298.15K的相平衡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溶解度数据,及物化性质数据,根据所得数据,绘制相应相图、水图、物化性质组成图并对固相进行鉴定:三元体系(Li+,K+//BO2--H2O)在288.15K和298.15K时均为简单共饱型,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在两个温度下均有1个共饱点(LiBO2·8H2O+KBO2·1.33H2O),2个单盐结晶区,平衡固相分别是LiBO2·8H2O和KBO2·1.33H2O,其中KBO2·1.33H2O相区较小,LiBO2·8H2O相区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盐的溶解度增大,结晶相区减小。两个温度下,液相物化性质均随着KBO2·1.33H2O含量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变化,液相折光率和密度值经过经验公式拟合,实验值与计算值吻合良好。交互四元体系(Li+,K+//Cl-,BO2--H2O)在298.15K时有3个四元共饱点,分别是LiCl·H2O+KCl+LiBO2·2H2O、LiBO2·8H2O+KCl+KB02·1.33H2O、LiBO2·2H2O+KCl+LiBO2·8H2O,7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5个单盐结晶区:KCl、KBO2·1.33H2O、LiBO2·8H2O、LiBO2·2H2O、LiCl·H2O。其中LiBO2·8H2O结晶区最大,表明该盐易析出。平衡液相中的J(H2O),密度和折光率均随着J(K+)含量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交互四元体系(Na+,K+//Cl-,BO2--H2O)在298.15K时有3个四元共饱点,分别是KBO2·1.33H2O+NaBO2·4H2O+KCl、NaCl+NaCl·NaBO2·2H2O+KCl、NaBO2·4H2O+NaCl·NaBO2·2H2O+KCl,7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5个单盐结晶区:KCl、KBO2·1.33 H2O、NaBO2·4H2O、NaCl·NaBO2·2H2O、NaCl。其平衡液相中J(H2O),密度和折光率均随着J(Cl-)含量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五元体系(Li+,Na+,K+//Cl-,BO2--H2O)在298.15K时有5个五元共饱点,分别是 LiCl·H2O+NaCl+LiBO2·2H2O+KCl、NaCl+NaCl·NaBO2·2H2O+LiBO2·2H2O+KCl、LiBO2·8H2O+NaCl·NaBO2·2H2O+LiBO2·2H2O+KCl、NaBO2·4H2O+LiBO2·8H2O+KCl+NaCl·NaBO2·2H2O、KBO2·1.33H2O+NaBO2·4H2O+LiBO2.8H2O+KCl,11 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7 个单盐结晶区:KB02·1.33H2O、NaBO2·4H2O、NaCl·NaBO2·2H2O、NaCl、LiCl·H2O、LiBO2·8H2O、LiBO2·2H2O。其平衡液相中J(H2O)随着J(Cl-)含量的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
聂国亮[9](2020)在《四川盆地含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298K相平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实现四川盆地三叠纪地下卤水中锂、钾、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揭示该卤水资源的成矿过程及卤水中盐类矿物的溶解和结晶规律,本论文以四川盆地三叠纪富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Na Cl–KCl–Mg Cl2–Sr Cl2–H2O、Li Cl–Na Cl–KCl–Sr Cl2–H2O、Li Cl–Na Cl–Mg Cl2–Sr Cl2–H2O、Li Cl–KCl–Mg Cl2–Sr Cl2–H2O及其部分子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获得了相应的实验相平衡数据和平衡相图,同时应用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对部分子体系开展了相平衡理论计算。三元体系Li Cl–Na Cl–H2O、Li Cl–KCl–H2O在298 K条件下均为简单共饱和型,体系未发现固溶体和复盐生成,但有相应水合盐的固相结晶区。三元体系Li Cl–Sr Cl2–H2O在298时同样无固溶体和复盐生成,但相图中存在Sr Cl2·2H2O的溶解度曲线,其相图属于水合物相图I型。298 K条件下三元体系Li Cl–Mg Cl2–H2O为复杂体系,未发现固溶体存在,但有复盐Li Cl·Mg Cl2·7H2O生成。上述三元体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未发生明显变化,Li Cl、Mg Cl2在溶液中对其他盐类物质均表现出较强的盐析作用。四元体系Na Cl–KCl–Sr Cl2–H2O在298 K时未发现固溶体和复盐生成,其相图属于简单共饱和型,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一致,随温度升高出现了Sr Cl2·2H2O固相结晶区。298 K条件下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Li Cl–Na Cl–Sr Cl2–H2O、Li Cl–KCl–Sr Cl2–H2O中均无固溶体和复盐生成,由于Mg Cl2、Li Cl对Sr Cl2强烈的盐析作用而出现了Sr Cl2·2H2O的固相结晶区,其中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未发生改变,373 K时,Sr Cl2·6H2O消失,出现了Sr Cl2·H2O固相结晶区。四元体系KCl–Mg Cl2–Sr Cl2–H2O在298 K时无固溶体但有复盐光卤石(KCl·Mg Cl2·6H2O)生成,同时还生成了Sr Cl2·2H2O,属于复杂体系,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相图中,相图的构型未变。298 K条件下四元体系Li Cl–Mg Cl2–Sr Cl2–H2O为复杂体系,无固溶体但有复盐锂光卤石(Li Cl·Mg Cl2·7H2O)结晶相区,相平衡实验结果表明锂盐的溶解度明显大于其他盐类物质。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Na Cl–KCl–Mg Cl2–Sr Cl2–H2O分别在Na Cl、KCl、Sr Cl2饱和时均无固溶体但有复盐光卤石(KCl·Mg Cl2·6H2O)生成,Na Cl饱和时的固相结晶区中,KCl占比最大;Sr Cl2饱和时的固相结晶区中,Na Cl占比最大,Sr Cl2·2H2O占比最小;KCl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相对简单,各固相结晶区的大小按照Na Cl、Sr Cl2·6H2O、KCl·Mg Cl2·6H2O顺序依次递减。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Li Cl–Na Cl–Mg Cl2–Sr Cl2–H2O分别在Li Cl、Na Cl、Mg Cl2饱和时均无固溶体生成,但都存在复盐锂光卤石(Li Cl·Mg Cl2·7H2O),Li Cl和Mg Cl2分别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类似,Li Cl·Mg Cl2·7H2O在上述两个条件下,溶解度最大;Na Cl饱和时的各盐类物质的溶解性大小按照Sr Cl2·6H2O、Sr Cl2·2H2O、Mg Cl2·6H2O、Li Cl·Mg Cl2·7H2O、Li Cl·H2O依次增加。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Li Cl–Na Cl–KCl–Sr Cl2–H2O在Li Cl、Na Cl、KCl、Sr Cl2饱和的相图中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其空间立体图中含有二十三条等温溶解度单变量曲线、五个单固相结晶区和两个五元共饱点。其中Li Cl、Sr Cl2分别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类似,上述两种盐各自饱和时的固相结晶区中,Sr Cl2·2H2O的结晶区占比均最小;Na Cl、KCl各自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同样类似,固相结晶区中均存在Sr Cl2·6H2O、Sr Cl2·2H2O、Li Cl·H2O,其中Li Cl·H2O的相区占比最小。298 K条件下五元体系Li Cl–KCl–Mg Cl2–Sr Cl2–H2O分别在Li Cl、KCl、Mg Cl2饱和时均无固溶体生成,但有复盐光卤石(KCl·Mg Cl2·6H2O)、锂光卤石(Li Cl·Mg Cl2·7H2O)存在,Li Cl、KCl各自饱和情况下的简化干基图构型一致,各固相结晶区中含锂盐的相区占比均最小;Mg Cl2饱和时的简化干基图相对简单,各固相结晶区的大小按照KCl·Mg Cl2·6H2O、Sr Cl2·2H2O、Li Cl·Mg Cl2·7H2O的顺序依次递增。基于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298 K条件下四元体系Na Cl–Mg Cl2–Sr Cl2–H2O、KCl–Mg Cl2–Sr Cl2–H2O、Li Cl–Na Cl–Sr Cl2–H2O、Li Cl–KCl–Sr Cl2–H2O、Li Cl–Mg Cl2–Sr Cl2–H2O进行了相平衡理论计算,并和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相图与实验相图基本吻合。
戚小云[10](2020)在《Li+, Na+(K+),Sr2+//Br--H2O四元体系及部分含锂子体系288 K相平衡研究》文中指出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的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了综合开发利用该地下卤水资源,进一步促进盐卤化工的发展,开展相平衡研究从而掌握四川盆地地下卤水盐矿的基本析盐规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针对四川盆地地下卤水的组成,采用等温溶解法开展了含锂锶溴的相关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本文中主要开展四元体系Li+,Na+(K+),Sr2+//Br--H2O及部分含锂子体系在288 K时相平衡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元体系LiBr-NaBr-H2O、LiBr-KBr-H2O和LiBr-Sr Br2-H2O;四元体系LiBr-NaBr-KBr-H2O、LiBr-NaBr-Sr Br2-H2O和LiBr-KBr-Sr Br2-H2O,其中还进行了三元体系LiBr-NaBr-H2O在多温条件下273 K和308 K的稳定相平衡的实验研究。采用化学分析和火焰原子吸收方法得到了上述研究体系各盐的溶解度和密度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三、四元体系的相图和密度组成图。对平衡后的固相组成采用X-Ray粉晶衍射法鉴定,其中三元体系平衡后的固相组成还采用湿渣法进行了验证。三元体系LiBr-NaBr-H2O在273K、288 K和308K多温条件下的相平衡实验研究中发现,上述体系没有复盐也无固溶体产生,平衡固相出现NaBr和NaBr·2H2O,均属于水合物Ⅱ型饱和体系。由于NaBr·2H2O出现脱水的情况,上述多温稳定相图均出现了2个共饱和点。体系中也出现了3条单变量曲线,对应着3个固相结晶区LiBr·2H2O、NaBr和NaBr·2H2O。对三元体系LiBr-NaBr-H2O在273 K、288 K和308 K实验研究中发现NaBr在平衡液相中所占百分比变化不大,升高和降低温度对于NaBr的溶解度影响较小。并对该三元体系的多温相图进行了分析讨论。三元体系LiBr-KBr-H2O和LiBr-Sr Br2-H2O在288 K实验研究中发现,上述两个体系相图均没有产生复盐和固溶体,平衡固相组成为LiBr·2H2O+KBr和LiBr·2H2O+Sr Br2·6H2O,没有存在水合物盐和相应无水盐的现象,都属于水合物Ⅰ型饱和体系。其中还将上述三元体系LiBr-KBr-H2O多温相图进行了分析讨论。四元体系LiBr-NaBr-KBr-H2O在288 K稳定相图存在水合物盐和相应无水盐的现象,出现了2个共饱和点和5条单变量曲线。LiBr·2H2O、NaBr、NaBr·2H2O和KBr是该体系的4个固相结晶区。体系中没有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属于水合物Ⅱ型饱和体系。在四元体系稳定相图中可以发现NaBr和KBr在LiBr存在的情况下溶解都非常的小,这说明LiBr对NaBr和KBr都具有盐析作用。四元体系LiBr-NaBr-Sr Br2-H2O在288 K稳定相图中有水合物生盐成,分别是LiBr·2H2O、NaBr·2H2O和Sr Br2·6H2O。2个共饱和点和5条单变量曲线以及4个固相结晶区构成了该体系的稳定相图。其中4个固相结晶区分别是LiBr·2H2O、NaBr、NaBr·2H2O和Sr Br2·6H2O。从结晶区面积可以看出LiBr对Sr Br2的盐析作用明显小于NaBr。四元体系LiBr-KBr-Sr Br2-H2O在288 K实验研究发现Sr Br2·6H2O没有出现脱水,且没有复盐和固溶体生成,属于简单的共饱和体系。体系相图中3条单变量曲线交于一点,此点为共饱和点。LiBr·2H2O、KBr和Sr Br2·6H2O是该体系的3个固相结晶区。
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分离技术与相平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分离技术与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相图测定及CO2碳化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进展 |
1.2.2 稳定相平衡与介稳相平衡 |
1.2.3 国内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平衡研究进展 |
1.2.4 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
1.2.5 盐湖钾资源开发现状 |
1.2.6 盐湖硼资源开发现状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CO_2高压碳化实验步骤 |
2.4 化学分析方法 |
2.4.1 K~+滴定方法 |
2.4.2 Cl~-滴定方法 |
2.4.3 CO_3~(2-)和HCO_3~-的滴定方法 |
2.4.4 B_2O_3的滴定方法 |
第3章 Na~+,K~+//Cl~-,CO_3~(2-)-H_2O体系298 K相图测定及高压CO_2分离钾单盐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四元体系Na~+,K~+//Cl~-,CO_3~(2-)-H_2O在298K下的介稳相平衡研究 |
3.2.1 分析方法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Na~+,K~+//Cl~-,CO_3~(2-)-H_2O体系298 K下稳定相图的理论计算 |
3.3.1 HW公式 |
3.3.2 共饱点溶解度的计算 |
3.4 高压CO_#2从Na~+,K~+Cl~,CO_3~2_3~(2-)-H_2O体系分离钾单盐工艺研究 |
3.4.1 可行性探讨 |
3.4.2 高压CO_2分离钾单盐工艺适用范围探讨 |
3.4.3 KHCO_3回收率测试 |
3.4.4 KHCO_3产物纯度探讨 |
3.5 高压CO_2从Na~+,K~+//Cl~-,CO_3~(2-)-H_2O体系分离钾单盐在相图中的工艺路线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CO_2从Li~+,K~+//B_4O_7~(2-),CO_3~(2-)(HCO_3~-)-H_2O体系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四元体系Li~+,K~+//B_4O_7~(2-),CO_3~(2-)(HCO_3~-)-H_2O在298K下碳化过程的相转变研究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四元体系Li~+,K~+//B_4O_7~(2-),CO_3~(2-)-H_2O在298 K下分离锂、钾、硼单盐的工艺研究 |
4.3.1 一步法工艺探讨 |
4.3.2 碳化-萃取两步法工艺探讨 |
4.3.3 一步法优势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3 含锂体系研究现状 |
1.3.1 锂资源概述 |
1.3.2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 含锶体系研究现状 |
1.4.1 锶资源概述 |
1.4.2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 含钾体系研究现状 |
1.5.1 钾资源概述 |
1.5.2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6 含溴体系研究现状 |
1.6.1 溴资源概述 |
1.6.2 含溴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经费支持 |
1.7.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7.2 经费支持 |
1.8 预计研究成果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第3章 三元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27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2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308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3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的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4 三元体系LiBr–SrBr_2–H_2O在不同温度下的对比与讨论 |
3.5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的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元体系稳定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Na Br–LiBr–SrBr_2–H_2O308K稳定相平衡研究 |
4.2 四元体系Na Br–LiBr–SrBr_2–H_2O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4.3 四元体系Li Br–NaBr–SrBr_2–H_2O在308K和323K相图的对比 |
4.4 四元体系Li Br–KBr–Sr Br2–H_2O323K稳定相平衡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新疆盐湖资源概况 |
1.3 硝酸盐资源概况 |
1.3.1 国外天然硝酸盐资源及加工技术 |
1.3.2 国内天然硝酸盐资源及开发利用 |
1.4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与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水盐体系相平衡 |
1.5.2 冰点、共晶点及低温生产工艺 |
1.6 扩展的UNIQUAC模型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
1.7.1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7.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8 课题来源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装置 |
2.2 实验方法 |
2.3 化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及冰点、共晶点研究 |
3.1 Na~+//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
3.2 K~+,Mg_2~+//Cl~-–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
3.3 Na~+,Mg_2~+//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
3.4 Mg_2~+//Cl~-,NO_3~–H_2O258.15K相平衡研究与讨论 |
3.5 Na~+//Cl~-,SO_4~(2-)–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的测定与图形表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及冰点、共晶点研究 |
4.1 Na~+,K~+,Mg_2~+//Cl~-–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
4.1.1 相平衡数据 |
4.1.2 相图结构分析与讨论 |
4.1.3 共饱点平衡固相组成的确定 |
4.1.4 不同温度下的相图比较及应用 |
4.2 Na~+,Mg_2~+//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
4.2.1 相平衡数据 |
4.2.2 相图结构分析与讨论 |
4.2.3 温度对相图结晶区的影响 |
4.3 四元体系冰点、共晶点的测定与图形表达 |
4.3.1 Na~+//Cl~-,NO_3~,SO_4~(2-)–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 |
4.3.2 Na~+,K~+//Cl~-,NO_3~–H_2O体系冰点(共晶点)温度-溶液组成图 |
4.4 四元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的热力学模型 |
4.4.1 Na~+//Cl~-,NO_3~,SO_4~(2-)–H_2O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模型计算 |
4.4.2 Na~+,K~+//Cl~-,NO_3~–H_2O体系等水组成溶液冰点模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五元体系258.15K相平衡研究 |
5.1 Na~+,K~+,Mg_2~+//Cl~-,NO_3~–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
5.1.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2 不同温度下的相平衡关系对比 |
5.2 Na~+,Mg_2~+//Cl~-,NO_3~,SO_4~(2-)–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
5.2.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2 不同温度下的相平衡关系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六元体系Na~+,K~+,Mg_2~+//Cl~-,NO_3~,SO_4~(2-)–H_2O258.15 K相平衡研究 |
6.1 六元体系相平衡数据 |
6.2 六元体系相图构建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含钾硝酸盐卤水加工工艺基础研究 |
7.1 具有不同组成特征的卤水动态降温析盐规律 |
7.1.1 降温实验过程及数据 |
7.1.2 析盐规律研究与过程计算 |
7.2 冷冻固液分离后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研究 |
7.2.1 自然蒸发实验过程及数据 |
7.2.2 卤水蒸发液相组成变化与结晶路线分析 |
7.2.3 卤水蒸发结晶理论分析及计算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CO2碳化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图构建与单盐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盐湖卤水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1 水盐体系相图与相平衡 |
1.2.2 水盐体系相图与相平衡研究进展 |
1.2.3 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平衡研究进展 |
1.3 碳酸盐型盐湖有价元素分离现状 |
1.4 利用CO_2碳化盐湖卤水提取单盐的可行性分析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方法 |
2.1.1 模拟卤水的配制 |
2.1.2 等温蒸发实验 |
2.1.3 CO_2碳化实验 |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分析方法 |
2.3.1 CO_3~(2-)、HCO_3~-的测定方法 |
2.3.2 K~+测定方法 |
2.3.3 液相物化性质分析方法 |
2.3.4 固相鉴定方法 |
2.4 相图绘制方法 |
第3章 K_2CO_3-Na_2CO_3-H_2O体系碳化实验及相平衡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原理 |
3.3.2 K_2CO_3-Na_2CO_3-H_2O体系相平衡实验及碳化实验 |
3.3.3 钠钾分离工艺路线的确定 |
3.3.4 液相物化性质变化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i_2CO_3-K_2CO_3-H_2O体系碳化实验及相平衡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原理 |
4.3.2 碳化温度的确定 |
4.3.3 Li_2CO_3-K_2CO_3-H_2O体系碳化前后相转变研究 |
4.3.4 Li~+,K~+//CO_3~(2-),HCO_3~--H_2O体系介稳相平衡实验 |
4.3.5 溶液物化性质变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O_2碳化-萃取联合工艺分离卤水中有价元素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方法 |
5.2.2 硼的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原理 |
5.3.2 萃取提硼实验 |
5.3.3 从模拟盐水中提取钾、锂、硼的实例 |
5.3.4 硼酸盐对CO_2碳化过程的影响 |
5.3.5 Li~+,Na~+,K~+//CO_3~(2-),B_4O_7~(2-)-H_2O体系有价元素分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粉煤灰盐酸浸取液相平衡及相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粉煤灰及其资源化利用概述 |
1.1.1 粉煤灰的概述 |
1.1.2 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
1.2 粉煤灰提铝工艺中铁、钙等杂质的分离 |
1.2.1 铝铁的分离及现状 |
1.2.2 铝钙的分离及现状 |
1.2.3 粉煤灰酸浸液中杂质的分离 |
1.3 水盐体系相平衡及其应用 |
1.3.1 相平衡和相图在液相无机盐开发中的应用 |
1.3.2 相平衡和相图在固废有价元素提取方面的应用 |
1.4 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相平衡的测定 |
2.2.2 粉煤灰酸浸液的制备 |
2.2.2.1 酸浸液的配制 |
2.2.2.2 真实粉煤灰酸浸液的制备 |
2.2.3 蒸发结晶分离六水氯化铝 |
2.3 表征及分析方法 |
第三章 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相平衡的研究 |
3.1 AlCl_3-FeCl_3-H_2O体系在 25 ℃、纯水条件下相平衡的研究 |
3.2 不同H+浓度、25 ℃条件下的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相平衡研究 |
3.2.1 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在 25 ℃、H+=1.3 mol/L条件下的相平衡 |
3.2.2 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在 25 ℃、不同H+浓度条件下的相平衡研究 |
3.2.3 不同H+浓度、25 ℃条件下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的密度-组成图 |
3.3 在H+=1.3 mol/L、不同温度条件下的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相平衡研究 |
3.3.1 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在H+=1.3 mol/L、20 和 30 ℃时的相平衡 |
3.3.2 在H+=1.3 mol/L、不同温度条件下AlCl_3-FeCl_3-H_2O(-HCl)体系的密度-组成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相平衡的研究 |
4.1 AlCl_3-CaCl_2-H_2O体系在 25 ℃、纯水条件下相平衡的研究 |
4.2 在 25 ℃不同H+浓度条件下的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相平衡研究 |
4.2.1 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在 25 ℃、不同H+浓度条件下的相平衡 |
4.2.2 在 25 ℃不同H+浓度条件下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的密度-组成图 |
4.3 在H+=1.3 mol/L、不同温度条件下的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相平衡研究 |
4.3.1 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在H+=1.3 mol/L、20 和 30 ℃时的相平衡 |
4.3.2 在H+=1.3 mol/L、不同温度条件下AlCl_3-CaCl_2-H_2O(-HCl)体系的密度-组成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粉煤灰盐酸浸取液相分离的工艺研究 |
5.1 酸性条件下AlCl_3-FeCl_3(-CaCl_2)-H_2O(-HCl)体系相图的应用 |
5.1.1 利用AlCl_3-FeCl_3(-CaCl_2)-H_2O(-HCl)体系相图进行理论计算 |
5.1.2 利用AlCl_3-FeCl_3(-CaCl_2)-H_2O(-HCl)体系相图进行理论分析 |
5.2 酸浸液中铝铁分离的工艺分析 |
5.2.1 酸浸液的分离策略分析及实验验证 |
5.2.2 真实粉煤灰酸浸液的分离 |
5.2.3 铝铁相分离的工艺优化 |
5.3 酸浸液中铝钙分离的工艺分析 |
5.3.1 酸浸液的分离策略分析及实验验证 |
5.3.2 真实粉煤灰酸浸液的分离 |
5.3.3 铝钙相分离的工艺优化 |
5.4 粉煤灰酸浸液铝铁钙的分离 |
5.5 酸浸液中AlCl_3.6H_2O分离工艺流程的简要计算 |
5.5.1 工艺流程的确定 |
5.5.2 物料衡算 |
5.5.3 热量衡算 |
5.5.4 装置设备结构简要计算 |
5.5.5 经济性概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含镁硼酸盐四元体系固液相平衡与相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盐湖镁资源概况 |
1.3 盐湖硼资源概况 |
1.4 盐湖锂资源概况 |
1.5 盐湖钠、钾资源概况 |
1.6 含镁硼体系相平衡研究及现状 |
1.6.1 盐湖卤水硼酸盐相转化 |
1.6.2 含镁硼体系研究现状 |
1.6.3 Pitzer模型及在相图计算中应用 |
1.7 研究目标 |
1.8 研究内容 |
1.9 项目来源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平衡固相鉴定方法 |
2.3.3 平衡液相分析方法 |
2.3.4 平衡液相物化性质测定 |
3 四元体系(Mg~(2+)//Cl~-, SO_4~(2-), borate-H_2O)相平衡研究 |
3.1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 273.15K相平衡研究 |
3.1.1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273.15K时相平衡溶解度 |
3.1.2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 273.15K物化性质 |
3.2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 308.15 K相平衡研究 |
3.2.1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308.15K相平衡研究 |
3.2.2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308.15K物化性质 |
3.3 四元体系(Mg~(2+)//Cl~-,SO_4~(2-),borate-H_2O)在不同温度下对比 |
4 四元体系(Li~+,Na~+,Mg~(2+)//borate-H_2O)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Li~+,Na~+,Mg~(2+)// borate-H_2O)308.15K时的相平衡研究 |
4.2 四元体系(Li~+,Na~+,Mg~(2+)//borate-H_2O)308.15K时的平衡溶解度 |
4.3 四元体系(Li~+, Na~+, Mg~(2+)//borate-H_2O)308.15 K时的物化性质 |
5 四元体系(K~+,Mg~(2+)//SO_4~(2-),borate-H_2O)相平衡研究 |
5.1 四元体系(K~+,Mg~(2+)//SO_4~(2-),borate-H_2O)308.15K时的相平衡数据 |
5.2 四元体系(K~+,Mg~(2+)//SO_4~(2-),borate-H_2O)308.15K时的相平衡溶解度 |
5.3 四元体系(K~+,Mg~(2+)//SO_4~(2-),borate-H_2O)308.15K时的相平衡溶解度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7)四元体系Li+,Na+//SO42-(Cl-),BO2--H2O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盐湖锂资源概况 |
1.3 盐湖钠资源概况 |
1.4 盐湖硼资源概况 |
1.5 含锂钠硼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1 硼酸盐溶解度研究现状 |
1.5.2 含锂钠硼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3 含锂钠硼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4 含锂钠硼五元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5 Pitzer模型及在相图计算中应用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7 本论文项目来源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平衡固相鉴定方法 |
2.3.3 平衡液相分析方法 |
2.3.4 平衡液相物化性质测定方法 |
3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88.15K相平衡研究 |
3.1.1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88.15K相平衡溶解度 |
3.1.2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88.15K物化性质 |
3.2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98.15K相平衡研究 |
3.2.1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98.15K相平衡溶解度 |
3.2.2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98.15K物化性质 |
3.3 三元体系(Li~+,Na~+//BO_2~--H_2O)288.15K和298.15K对比相图 |
3.4 本章小结 |
4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相平衡研究 |
4.2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288.15K相平衡研究 |
4.2.1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288.15K相图 |
4.2.2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288.15K物化性质 |
4.3 四元体系(Li~+,Na~+//Cl~-, BO_2~-- H_2O)298.15K相平衡研究 |
4.3.1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298.15K相图 |
4.3.2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298.15K物化性质 |
4.4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288.15K和298.15K对比相图 |
4.5 四元体系(Li~+,Na~+//Cl~-,BO_2~--H_2O)和(Li~+, Na~+//Cl~-,B_4O_7~(2-)-H_2O)对比相图 |
4.6 本章小结 |
5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相平衡研究 |
5.1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相平衡研究 |
5.2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288.15K相平衡研究 |
5.2.1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288.15K相图 |
5.2.2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288.15K物化性质 |
5.3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298.15K相平衡研究 |
5.3.1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298.15K相图 |
5.3.2 四元体系(Li~+,Na~+// SO_4~(2-),BO_2~--H_2O)298.15K物化性质 |
5.4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288.15K和298.15K对比相图 |
5.5 四元体系(Li~+,Na~+//SO_4~(2-),BO_2~--H_2O)和(Li~+,Na~+//SO_4~(2-),B_4O_7~(2-)-H_2O)对比相图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8)五元体系(Li+,Na+,K+//Cl-,BO2--H2O)及其子体系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盐湖硼资源概况 |
1.3 盐湖钾资源概况 |
1.4 盐湖锂资源概况 |
1.5 相图应用 |
1.6 含锂钠钾硼酸盐相平衡研究概况 |
1.6.1 三元体相关体系研究 |
1.6.2 四元体系相关研究现状 |
1.6.3 五元体系相关研究现状 |
1.7 研究目标 |
1.8 研究内容 |
1.9 项目来源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方法 |
2.2.2 平衡液相组成分析方法 |
2.2.3 平衡固相组成鉴定方法 |
2.2.4 平衡液相物化性质测定方法 |
3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Li~+,K~+//BO_2~--H_2O) 288.15 K相平衡研究 |
3.1.1 三元体系(Li~+,K~+//BO_2~--H_2O)288.15K相图 |
3.1.2 三元体系(Li~+,K~+//BO_2~--H_2O)288.15K物化性质 |
3.2 三元体系(Li~+,K~+//BO_2~--H_2O)298.15K相平衡研究 |
3.2.1 三元体系(Li~+,K~+//BO_2~--H_2O)298.15K相图 |
3.2.2 三元体系(Li~+,K~+//BO_2~--H_2O)298.15K物化性质 |
3.3 三元体系(Li~+,K~+// BO_2~--H_2O)不同温度相图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Li~+,K~+//Cl~-,BO_2~--H_2O) 298.15K相平衡研究 |
4.1.1 四元体系(Li~+,K~+//Cl~-,BO_2~--H_2O)298.15K相图 |
4.1.2 四元体系(Li~+,K~+//Cl~-,BO_2~--H_2O)298.15K物化性质 |
4.2 四元体系(Na~+,K~+//Cl~-,BO_2~--H_2O) 298.15K相平衡研究 |
4.2.1 四元体系(Na~+,K~+//Cl~-,BO_2~--H_2O)298.15K相图 |
4.2.2 四元体系(Na~+,K~+//Cl~-,BO_2~--H_2O)298.15K物化性质 |
4.3 本章小结 |
5 五元体系(Li~+,Na~+,K~+//Cl~-,BO_2~--H_2O)298.15K相平衡研究 |
5.1 五元体系(Li~+,Na~+,K~+//Cl~-,BO_2~--H_2O) 298.15K相图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附录 |
(9)四川盆地含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298K相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卤水资源概述 |
1.2.1 卤水资源的定义 |
1.2.2 卤水资源的成因和分类 |
1.2.3 卤水资源的分布 |
1.3 四川盆地三叠纪地下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
1.4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1.4.1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2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3 含锶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 电解质溶液理论 |
1.5.1 发展现状 |
1.5.2 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及其发展 |
1.6 研究内容 |
1.6.1 稳定相平衡实验研究 |
1.6.2 相平衡理论计算 |
1.7 论文创新点 |
1.8 研究经费来源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分析方法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第3章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及其子体系298K相平衡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四元体系Na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3.2.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
3.3 四元体系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3.3.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
3.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
3.4 四元体系NaCl-K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3.4.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
3.4.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
3.5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3.5.1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NaCl饱和) |
3.5.2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KCl饱和) |
3.5.3 五元体系Na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SrCl_2饱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及其子体系298K相平衡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三元体系LiCl-NaCl-H_2O298 K相平衡 |
4.2.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
4.3 三元体系LiCl-MgCl_2-H_2O298 K相平衡 |
4.3.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
4.4 三元体系Li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4.4.1 相平衡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2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对比和讨论 |
4.5 四元体系Li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4.6 四元体系LiCl-Na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4.7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4.7.1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NaCl饱和). |
4.7.2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LiCl饱和) |
4.7.3 五元体系LiCl-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MgCl_2饱和)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及其子体系298 K相平衡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三元体系LiCl-KCl-H_2O298 K相平衡 |
5.3 四元体系LiCl-K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5.4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5.4.1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NaCl饱和) |
5.4.2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LiCl饱和) |
5.4.3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KCl饱和) |
5.4.4 五元体系LiCl-NaCl-KCl-SrCl_2-H_2O相平衡(SrCl_2饱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298 K相平衡 |
6.2.1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LiCl饱和) |
6.2.2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KCl饱和) |
6.2.3 五元体系LiCl-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MgCl_2饱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相平衡理论计算 |
7.1 Pitzer方程介绍 |
7.2 含锶子体系298K相平衡理论计算 |
7.2.1 四元体系Na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
7.2.2 四元体系K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
7.2.3 四元体系LiCl-MgCl_2-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
7.2.4 四元体系LiCl-NaCl-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
7.2.5 四元体系LiCl-KCl-SrCl_2-H_2O相平衡理论计算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 计算程序 |
B 平衡固相单晶鉴定图谱 |
(10)Li+, Na+(K+),Sr2+//Br--H2O四元体系及部分含锂子体系288 K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2.1 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方法现状 |
1.2.2 国内外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3 含锂体系研究现状 |
1.3.1 锂资源概述 |
1.3.2 含锂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4 含钠体系研究现状 |
1.4.1 钠资源概述 |
1.4.2 含钠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 含钾体系研究现状 |
1.5.1 钾资源概述 |
1.5.2 含钾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6 含锶体系研究现状 |
1.6.1 锶资源概述 |
1.6.2 含锶水盐体系研究现状 |
1.7 含溴体系研究现状 |
1.7.1 溴资源概述 |
1.7.2 含溴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
1.8 研究内容 |
1.9 研究经费来源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化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三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3.1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 273 K相平衡研究 |
3.2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 288 K相平衡研究 |
3.3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 308 K相平衡研究 |
3.3.1 三元体系LiBr-NaBr-H_2O在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
3.4 三元体系LiBr-KBr-H_2O 288 K相平衡研究 |
3.4.1 三元体系LiBr-KBr-H_2O在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
3.5 三元体系LiBr-SrBr2-H_2O 288 K相平衡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元体系相平衡研究 |
4.1 四元体系LiBr-NaBr-KBr-H_2O 288 K相平衡研究 |
4.2 四元体系LiBr-NaBr-SrBr2-H_2O 288 K相平衡研究 |
4.3 四元体系LiBr-KBr-SrBr_2-H_2O 288 K相平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分离技术与相平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碱金属碳酸(氢)盐卤水体系相图测定及CO2碳化分离锂、钾、硼单盐工艺研究[D]. 李忠恕. 吉林大学, 2021(01)
- [2]Li+, Na+(K+),Sr2+//Br-H2O体系及相关子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研究[D]. 江佩桓.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3]含钾硝酸盐水盐体系低温相变化研究[D]. 王雪莹. 新疆大学, 2020
- [4]CO2碳化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相图构建与单盐分离[D]. 薛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5]粉煤灰盐酸浸取液相平衡及相分离的研究[D]. 仵理想. 山西大学, 2020
- [6]含镁硼酸盐四元体系固液相平衡与相图研究[D]. 董兴锋. 天津科技大学, 2020
- [7]四元体系Li+,Na+//SO42-(Cl-),BO2--H2O相平衡研究[D]. 杨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20
- [8]五元体系(Li+,Na+,K+//Cl-,BO2--H2O)及其子体系相平衡研究[D]. 史春成. 天津科技大学, 2020
- [9]四川盆地含锂钾锶地下卤水体系298K相平衡[D]. 聂国亮.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10]Li+, Na+(K+),Sr2+//Br--H2O四元体系及部分含锂子体系288 K相平衡研究[D]. 戚小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