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2003年理综物理试题谈高三物理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钱冰[1](2020)在《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物理模型承载着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前物理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凝练了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越来越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高考试题中的经典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对高中教学有导向作用。高考所重视的物理知识和能力正是学生跨入高校深造所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正能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对高考试题中考查的物理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范围是非实验必考题。先逐题分析考查的物理模型种类,然后再统计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考查的过程模型,得出最高频易考的三种经典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和平抛运动模型,有单一模型的考查也有将多个模型组合进行考查。然后,通过高考真题例析经典物理模型在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核心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最后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提出以物理模型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理论,给高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希望对高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有所帮助,能够更好的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孙迪[2](2020)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I卷物理试题的变化进行剖析。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教育文件,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内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构成,“物理核心素养”的建构进行了概述,以此建立了本文的研究路线。根据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命题依据和方式,从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能力要求、难度、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七个方面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02道物理试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结构,从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的角度对试题从题型结构、知识板块、分值、难度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根据试卷的考查内容,对知识板块占比情况、考试大纲知识点考查频数情况、能力要求考查情况、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对于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分析则是分别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从题型、分值比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考查在试题中如何呈现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详细分析了2017-2019年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全国新课标Ⅰ卷42道物理试题中的呈现情况。通过对2013-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深入剖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试卷的题型和结构基本趋于稳定。近四年来尤其是3-5模块在2017年成为选考内容后,试卷的题型结构,题型分值,考查形式,难度等方面基本趋于稳定。(2)试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规律。从知识板块方面来看,力学板块和电磁学板块一直以来都是考查的重点,电磁学板块的分值比重约为总分值的45.6%,力学板块的比重综合起来与之相当,从能力要求方面来看,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试题中能力的考查存在对应关系。“物理观念”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理解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相对应;“科学探究”层面的考查与试题能力考查中“实验能力”的考查相对应。(4)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呈现情况存在明显规律。试题呈现出对“物理观念”四个构成要素的综合考查;“科学思维”层面的考查在试题中呈现出非常高的比例,且“科学推理”要素的考查是建立在“科学论证”“模型构建”要素之上的;实验题一般呈现出对“证据”“解释”要素的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层面主要考查“科学本质”“科学态度”要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今后高考物理试题可能的考查方向进行了摸索,为正在进行高考复习的高三学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备考策略,通过总结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规律,为教师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教学建议。
曾大鹏[3](2020)在《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及复习策略的探讨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浙江取消了原先的文理分科制度,把物理考试内容分为“学考”和“选考”两块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意愿和高校招生录取要求,来选择是否参加物理的选考,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权。此番改革从多维度教育出发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体现。面对浙江新高考制度,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自2014年高考改革以来,所有有关浙江新高考物理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初高中衔接问题”、“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学现状分析”等方面的探讨,并没有对试题进行统计分析,也没有对复习策略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线上师生调查问卷、线下物理复习课调研、师生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把近三年(2017年-2019年)共5套高考试题整理出来,通过对《浙江高考物理考试大纲》的解读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分值、模块所占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试题的选择题、实验题从考点、分值、涉及方法作出统计并分析试题特点,其中针对计算题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者分别找出4道不同题型且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了试题讲解并分析了解题思路。其次,在研究者实习期间,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对浙江省乐清市几所中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复习课的听课调研、教师访谈、批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考形式下物理复习课教师和学生现有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复习建议。最后,根据以上的统计分析和教师指导意见提出有关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的复习策略,总结在复习课上教师和学生分别所对应的复习行为,得出各个题型的复习应牢牢抓住对应考点和模块,针对题型特点,寻找解题突破点的研究结论。
刘紫微[4](2020)在《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文中认为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习题的分类标准多样,却没有基于认知心理学剖析问题解决内部机制来对习题进行分类的研究;有的习题分类借助了布卢姆的认知水平分类,却未对各认知水平的实质作出解答。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部分包括:1.物理习题分类指标的确定。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视为个体运用认知策略选择、组合解决问题所需技能的过程。从过程来看,个体在不同阶段能否运用适当的策略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从结果来看,个体可能会形成必要技能间新的组合形式也可能不会。由此确定物理习题分类指标:过程中,个体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策略类型;结果上,是否形成了必要技能间新的组合形式。这一新颖的思路填补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习题分类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一部分还重点阐述了物理习题解决领域的各类方法,如:解决一类习题的强方法、解决物理习题的弱方法等。2.物理习题分类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分类思想,将物理习题分为五类:记忆、理解概念规律、理解规则、分析和创造。此分类从问题解决内部机制的角度回答了布卢姆分类中各认知水平的实质。比如分析层次实则有两类,解决不熟悉的真实情境的问题,需要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不熟悉的抽象情境的问题,需要理解物理状态或过程模型中的隐含过程或状态条件。这样将解决问题的内部过程与结果与布卢姆分类对应起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实践部分包括:1.各层次习题能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理解规则类习题只需具备相应的问题图式而无需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是理解概念规律和理解规则的综合,其中前者是前提条件;创造类习题主要反映先天的数理逻辑能力。2.物理“创造”类习题在试卷中占比对选拔性考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类习题占比为40%-45%时试卷选拔性最强。
陈曦[5](2019)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习题教学是指以解答物理习题为主要形式的一切课内、外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具有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等价值。当前,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新课标的发布,落实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带来了新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教育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及分析,寻找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接着,针对调查结果,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探寻改进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相关策略。从形成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习题教学的策略。其中,对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三个教学策略。对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四个教学策略。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教学策略。对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强化解题规范、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四个教学策略。随后,运用相关教学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分析指出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郑锐[6](2019)在《对达州市高三一诊物理试题特点的分析及复习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科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招生专业中,要求必选物理的专业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物理学科在“理综”三科中所占的比分是最多的,也是学生认为最难学的一门学科。经分析,近几年达州市高三一诊物理试题的难度有向简单变化的趋势,而学生的考试得分仍然不理想。同时这些诊断性考试与高考是否有一定的一致性,对高考的意义何在,都是值得研究的。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以达州市近3年(2016年-2018年)间的高三一诊物理试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四部分:(1)《普通高中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考试大纲(2018年版)》(《大纲2018》)的解读。(2)从题型结构、知识点分布情况、考查频次、同类试题对比等方面对达州市近3年高三一诊物理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相关特点和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对试卷的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其中的9道计算题作为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解读,总结计算题考查的特点规律。(3)利用韦伯的统计模式对近三年一诊物理试题与《大纲2018》,在整体、知识主题分布、认知水平分布、知识种类分布等几方面作了统计分析研究,并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该部分知识考查情况作了对比分析。(4)针对达州市近三年高三一诊物理试题的特点,结合《大纲2018》以及近三年高考给出有针对性的高中物理复习策略。通过研究分析,近三年达州市高三一诊物理试题有以下特点:试卷整体结构、分值、题型、题量、知识点分布比例等均保持稳定,一般性知识考查稳中有变,对重点知识重复考查。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运动的描述、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选择题均是较为基础的题目,同时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知识。计算题主要涉及力学、机械能、碰撞与动量守恒等难点知识点。通过一致性方式的统计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复习方案:一轮复习要夯实基础,全面覆盖形成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要关注重难点,提升综合能力;三轮复习关注时事,把握命题方向。最后以摩擦力、电场强度、曲线运动的复习为例给出了复习案例,仅供复习该部分知识参考。
陈家芳[7](2018)在《能力立意下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探索》文中认为高考作为高中生三年学习的终端测评一直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切实提高高三复习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学老师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在查阅大量有关高考物理研究和物理复习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首先基于近年来高考能力测试的导向,对能力立意下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就2016新课标I卷物理试题进行了能力要求的结构化分析;对我校高三学生进行了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了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因素,分别是相关问题图式的缺失、物理方法的匮乏、思维品质较低、非智力因素的负面影响、反思和总结不足因素。再者,探讨了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体现能力立意的四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高高三学生能力的初步实践探索。最后,给出了一个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案例。
李晓岩[8](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杜霞[9](2016)在《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等迅猛发展,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可贵的。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目前已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原有的基础教育政策已不能与现在国家的发展轨迹完全吻合,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有一个新的教育面貌。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这次高考改革从高考结构、时间、内容以及后续的招生制度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策略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界。最重要的是,高考又重回全国卷时代。2014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统一命题到分省自主命题,再回到以统一命题为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过程。教育专家们认为,这次“回归”最为关键的作用在于保证高考试题科学性和整体水平,推动形成“以统一命题为主,少数有条件的省份继续实行分省命题的大格局,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目标、新课改、高考改革的历史梳理以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的解读,再借助计算器和Excel,对2010年到2015年这六年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高考试题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我们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题型、教材章节、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概念或现象或规律、主要方法或类型、能力要求、难度。其次,按照试卷结构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四个题型从试题个数、分值、所占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对试卷考查内容进行了知识板块、能力要求、各章节的统计分析,分析了各自的分值、分值比重、试题数量等。最后,在以上试题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六年来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试题内容的变化以及规律。从物理情境、问题设问方式、计算量与思维量等四个角度对2010年到2015年共计六套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必考知识和选考知识的内容考查变化情况做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力学题目、电磁学题目、热学题目、光学题目、原子物理学题目中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进行了总结。根据本文对2010年到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深入剖析,发现试题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色:一是,力学的物理基础地位得到重视,其考查力度也加大;二是,实验题脱胎于课本实验,越来越新颖,突出新课标中实验能力的考查;三是,计算题难度下降,且加大力学试题分量;四是,选考部分难度越来越大,2016年新增一个Ⅱ级新考点-“动量定理”,且考查内容及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所有统计分析工作完结之后,根据以上对2010年到2015年的六套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整体剖析的结果,笔者对师生提出了教学建议和高考复习建议,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郎金萍[10](2016)在《对近三年高考物理重庆卷和新课标Ⅱ卷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简称为高考,他是所有学生都将面临的最具深意的重大考试之一。他主要是为国家选拔、输送卓越的人才,而考生只有在高考中取得相当优秀的成绩才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名牌大学。所以高考,也便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高考也开始呈现出自己的变化。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所以要想加快新课改的步伐,也必须推动高考的改革。所以受新课改潮流的影响,高考命题会产生如何的变化就成了广大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事情。然而对于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来讲,意义就更非比寻常了。重庆自2004年开始全面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已走过了十余载。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课程的改革,重庆将于2016年告别自命题,走向全国统考的大道上。由于这是重庆在新课程改革后第一次加入全国统考,也是第一次启用高考新课标卷,因此,无论是对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对于家庭的父母长辈,都非常重视转型前的备考。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找出高考物理新课标卷命题的特点和风格,对之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就成了我们当下的必需。从分析高考上着手,就能使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项复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全力备考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即将面临的新课标考试模式,争取在2016的重庆高考中取得佳绩。本文选题就是从新课改和高考转型这个大形势下出发,通过对2013年-2015年近三年高考物理重庆卷和新课标II卷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找出两卷各自的特点以及在命题上的变化,从试卷结构、题型、分值分布、知识点覆盖、知识模块所占比重等多个方面来开展对比分析,提出学生在面对新课标高考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新物理高考的备考提出一些个人方面的建议。也希望在当下可以找到由自主命题的重庆卷成功顺利过渡到新课标卷上的有效捷径,能迎接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型挑战,同时也让考生在这次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在高考的答卷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从2003年理综物理试题谈高三物理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2003年理综物理试题谈高三物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2 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
2.3 物理模型的教育价值 |
第三章 2017-2019 年高考物理试题物理模型分析 |
3.1 高考试卷结构及知识体系 |
3.2 高考试题特点分析 |
3.3 2017-2019 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物理模型分析 |
第四章 例析经典物理模型的教育价值 |
4.1 “圆周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组合 |
4.2 “平抛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组合 |
4.3 “平抛运动模型+类平抛运动模型”组合 |
第五章 以物理模型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
5.1 建立物理模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
5.2 整合物理模型,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
5.3 借助物理模型,培养物理核心价值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1.3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全国新课标Ⅰ卷整体剖析 |
2.1 试题综合分析方法界定 |
2.1.1 试题知识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
2.1.2 试题能力考查分析方法界定 |
2.1.3 试题“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分析方法界定 |
2.1.4 试题难度分析方法界定 |
2.2 全国新课标Ⅰ卷综合统计 |
2.3 全国新课标Ⅰ卷题型数据统计分析 |
2.3.1 选择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3.2 实验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3.3 计算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3.4 选做题的数据统计分析 |
2.4 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内容数据统计分析 |
2.4.1 知识板块的数据统计分析 |
2.4.2 考试大纲知识点的数据统计分析 |
2.4.3 能力要求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 |
3.1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整体剖析 |
3.2 物理核心素养呈现情况的具体剖析 |
3.2.1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方法界定 |
3.2.2 物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在试题中的具体呈现情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给教师的建议 |
4.3 给学生的建议 |
4.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及复习策略的探讨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关于分类统计模式的界定 |
2.2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
2.3 复习课教学的含义 |
2.4 复习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三章 浙江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 |
3.1 浙江新高考的基本情况 |
3.2 《浙江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解读 |
3.3 浙江新高考试题结构分析 |
3.4 2017年-2019年浙江高考物理计算题分析 |
第四章 针对新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提出中学物理复习策略 |
4.1 选择题复习策略 |
4.2 实验题复习策略 |
4.3 高考计算题复习策略 |
4.4 总的复习策略 |
4.5 复习建议 |
第五章 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学物理复习课教师调研 |
附录二 :中学物理复习课学生调研 |
致谢 |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问题 |
2.2 问题解决 |
2.3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 |
第三章 物理习题分类 |
3.1 物理习题分类的指标 |
3.2 物理习题分类的体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各层次习题能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研究过程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创造类习题占比对选拔性考试影响的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过程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对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物理习题 |
2.1.4 物理习题教学 |
2.1.5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2.2.2 物理习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
3.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2 问卷的数据分析 |
3.2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3.2.1 访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 |
4.1.1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
4.1.2 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 |
4.1.3 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 |
4.2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
4.2.1 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 |
4.2.2 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 |
4.2.3 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 |
4.2.4 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 |
4.3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
4.3.1 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 |
4.3.2 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 |
4.3.3 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 |
4.3.4 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 |
4.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 |
4.4.1 注重强化解题规范 |
4.4.2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
4.4.3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
4.4.4 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 |
第5章 教学案例 |
5.1 《共点力的平衡》习题教学设计 |
5.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设计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2.1 存在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对达州市高三一诊物理试题特点的分析及复习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过程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 |
2 理论基础 |
2.1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2.2 关于统计分析的模式 |
2.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
2.4 《高中物理考试大纲(2018 年版)》解读 |
2.5 《高中课程标准》与《考纲(2018 年版)》间的对比 |
3 达州市2016 年-2018 年高三一诊物理试题研究 |
3.1 试题题型结构分析 |
3.2 2016年-2018 年达州高三一诊考试物理计算题分析 |
3.3 试题中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点统计分析 |
3.4 小结 |
4 试题与《考纲(2018 年版)》的统计分析 |
4.1 一致性统计分析模式的选择 |
4.1.1 《考纲(2018 年版)》内容主题及认知水平分析 |
4.1.2 达州一诊物理试题中的知识点认知水平分析过程 |
4.2 试题与《考纲(2018 年版)》的知识点主题分布对比 |
4.3 试题与《考纲(2018 年版)》的认知水平分布对比 |
4.4 试题与《考纲(2018 年版)》知识种类的对比 |
4.5 全国三卷知识考查的统计分析 |
5 高三物理复习策略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笔者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达州市2016 年高三一诊物理试题 |
附录 B:达州市2017 年高三一诊物理试题 |
附录 C:达州市2018 年高三一诊物理试题 |
附录 D:摩擦力复习案例例题 |
致谢 |
(7)能力立意下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的目标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2章 能力立意下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探讨 |
2.1 能力立意 |
2.1.1 PISA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 |
2.1.2 《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概述 |
2.2 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教学 |
2.2.1 问题与问题解决 |
2.2.2 问题解决教学及其内涵特点 |
2.3 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教学观 |
2.3.2 问题解决教学观 |
2.4 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综述 |
2.4.1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综述 |
2.4.2 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2016年课标全国卷Ⅰ能力结构分析及高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 2016年课标全国卷Ⅰ物理试题能力结构分析 |
3.2 高三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分析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3.2.3 调查对象及实施 |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上的缺失诊断 |
3.3.2 影响学生物理问题解决的因素分析 |
第4章 能力立意下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探索 |
4.1 能力立意下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整体设计 |
4.1.1 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体现能力立意的原则探讨 |
4.1.2 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实现能力立意的方法 |
4.2 提升高三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实践 |
4.2.1 教学实践1:“人船模型”问题 |
4.2.2 教学实践2:巧用v-t图像法进行推理 |
4.2.3 教学实践3:“平抛+斜面”问题 |
4.3 问题解决教学案例——测动摩擦因数实验 |
4.3.1 重现高考实验 |
4.3.2 拓展实验装置和原理 |
4.3.3 学生设计实验 |
4.4 实践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8)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高校 |
1.2.2 入学考试 |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5 研究思路 |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2.1.3 研究分析框架 |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
本章小结 |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3.1.3 研究分析框架 |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
本章小结 |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4.1.3 研究分析框架 |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
本章小结 |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5.1.3 研究分析框架 |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5 总的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
6.3 研究讨论 |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5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1.3 物理高考试题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综述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历程 |
2.2 高考命题“分分合合”的发展变化历程 |
2.3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
第三章 全国新课标Ⅰ卷试题的整体剖析 |
3.1 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综合统计 |
3.2 全国新课标Ⅰ卷题型的数据统计分析 |
3.3 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内容的统计分析 |
第四章 近六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变化 |
4.1 2010-2016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考点变化情况分析 |
4.2 试题内容变化情况分析 |
4.3 物理高考试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给教师的建议 |
5.2 给学生的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对近三年高考物理重庆卷和新课标Ⅱ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高考与新课程改革 |
2.1.1 新课程改革的演变 |
2.1.2 解读新课改 |
2.1.3 新课改与高考 |
2.2 高考命题基础 |
2.2.1 知识命题基础 |
2.2.2 能力命题基础 |
2.2.3 命题测量学基础 |
2.3 教育测量学理论 |
3 高考物理重庆卷和新课标II卷的比较 |
3.1 两卷高考物理试题形式与结构的比较 |
3.2 两卷高考物理试题内容的比较 |
3.2.1 两卷高考物理考试知识内容具体要求的比较 |
3.2.2 两卷高考物理试题中知识含量的比较 |
3.2.3 两卷考察模块内容的比较 |
3.3 两卷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比较 |
3.3.1 两卷的结构特点 |
3.3.2 两卷的试题内容特点 |
4 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备考建议 |
4.1 考试中反映出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4.2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物理的备考建议 |
4.3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四、从2003年理综物理试题谈高三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林钱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D]. 孙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新高考物理试题统计分析及复习策略的探讨 ——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D]. 曾大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4]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D]. 刘紫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D]. 陈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对达州市高三一诊物理试题特点的分析及复习策略的研究[D]. 郑锐.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能力立意下高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探索[D]. 陈家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8]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
- [9]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D]. 杜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对近三年高考物理重庆卷和新课标Ⅱ卷的比较研究[D]. 郎金萍. 重庆师范大学,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