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因子与HCMV致病性关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燕,金方方,余玲玲,余坚[1](2020)在《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8检测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儿童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IL-18的表达,协助阐明HCMV感染后特殊的细胞因子在介导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以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在HCMV感染儿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2月确诊为HCMV感染儿童68例为HCMV感染组,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组标本血清检测IL-1β和IL-18。结果 HCMV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清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CMV感染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HCMV感染患儿血清IL-18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对儿童HCMV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露燕[2](2019)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在我国儿童中普遍流行,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先天性HCMV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婴幼儿HCMV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许多研究证实HCMV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分布、临床表现及预后有关。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婴儿HCMV临床分离株包膜糖蛋白H(gH)的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gH基因型别与先天性HCMV 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伴 HCMV感染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糖蛋白在HCM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临床线索,以及为HCM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疫苗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本院患儿2013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送检的1025例尿液HCMV-DNA 阳性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CMV定量及gH分型。对成功分型的3周内新生儿进行病例资料整理,回顾性分析先天性HCMV感染患儿的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特点、预后的差异。对成功分型的ITP儿童进行病例资料整理,回顾性分析ITP伴HCMV感染患儿的基因型分布与临床表现、预后的差异。结果:1.共35例确诊为先天性HCMV感染,其中gHl型21例,gH2型14例,未发现混合感染病例。gHl组胎龄较gH2组小(P<0.05)。5例早产儿均感染gHl型。gHl组直接胆红素值(Directbilimbin,DBil)明显高于gH2组(P<0.05)。新生儿期脑干诱发电位出现中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害以gHl型为主。gHl组和gH2组出现脑发育落后概率分别为28.6%和33.3%(P>0.05),神经系统影像Alarcon评分与脑发育落后概率成正相关。7例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患儿中,2例gH2型新生儿期无明显HCMV感染相关症状。2.共37例ITP伴HCMV感染患儿,36例为新诊断ITP。其中gHl型23例,gH2型13例,gHl和gH2混合感染1例。36例新诊断ITP伴HCMV感染患儿中,各年龄段基因型均以gHl型为主,不同年龄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种基因型感染各临床表现无差异。治疗后血小板完全恢复率gH2型较gHl 型低(P<0.05)。结论:1.gH1型为先天性HCMV感染的主要类型。gHl型感染较gH2型感染患儿孕周小,直接胆红素较高。早期中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害以gHl型感染为主。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患儿中,无症状感染以gH2型为主。2.ITP患儿伴HCMV感染的糖蛋白基因型以gH1型为主,ITP伴gH2型HCMV感染易出现复发或较长时间的血小板降低。3.gH基因型别差异与H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预后相关,可对临床诊断、治疗、随访提供参考。为HCMV基因型与细胞嗜性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线索。
焦玲帅[3](2019)在《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对HCMV的易感性及感染所致细胞凋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由于其严格的物种特异性限制,动物模型缺乏,严重阻碍了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及药物、疫苗的研发。基于树鼩(Tupaia belangeri)与灵长类动物亲缘关系接近,同时树鼩疱疹病毒(Tupaia herpesvirus,TuHV)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编码蛋白又与灵长类CMV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此,本研究选择树鼩来源的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Primary tree shrew dermis fibroblasts,TSDF),进行HCMV易感性研究,所用毒株为带有绿色荧光基因gfp的HCMV-TowneBAC株,并选择猕猴皮肤成纤维细胞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作为平行对照。首先观察细胞病变,并且统计了GFP阳性率;其次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早中晚三个时期病毒蛋白IE1、UL44和PP28的表达情况;然后对细胞中病毒pp65基因的拷贝数进行了q-PCR检测;最后通过噬斑法检测了感染上清液中活病毒滴度。结果显示:TSDF感染后可出现与HFF类似的细胞膨大变圆的病变效应,起初GFP表达延迟,但在4896 hpi两者GFP阳性细胞率无显着性差异;TSDF支持HCMV各时期病毒蛋白表达和基因组复制;TSDF支持少量有感染力的HCMV子代病毒产生。由于感染实验过程中TSDF出现部分死亡,因此本研究又对细胞死亡现象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观察了感染后细胞病变和死亡情况,使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测定了细胞活力;其次,对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和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因子chop、atf4、xbp1s转录水平的差异进行了qRT-PCR检测与分析;然后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并分析了主要病毒蛋白IE1、UL44和凋亡相关因子Bax、Caspase-9、Caspase-3、PARP的表达水平;最后结合膜联蛋白-V和碘化丙啶双染色法从生物化学角度对细胞死亡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细胞病变和死亡情况随着感染进程逐渐严重,细胞活力下降明显(P<0.001);感染上调bax、bcl-2、chop、atf4、xbp1s转录水平并且使bax与bcl-2转录水平呈明显拮抗趋势;感染同时上调Bax、Caspase-9、Caspase-3、PARP蛋白表达和逐级剪切激活;病毒蛋白IE1、UL44可以上调至一个完整的病毒复制周期结束。综上,本研究认为TSDF为HCMV的半容许性细胞,可以被HCMV感染,但仅支持少量有感染力的HCMV子代病毒产生;同时HCMV的跨物种感染诱导TSDF凋亡,且与内质网和线粒体密切相关;TSDF有望成为HCMV跨物种感染的细胞模型,进而对HCMV物种特异性机制展开深入探索。
叶万定,李婷婷,陈益平[4](2018)在《人巨细胞病毒UL/b’基因分子特征与疾病的相关性》文中提出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尤其在先天性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中危害较大。HCMV具有不同的致病性,患者临床表现相差甚大,推测其机制与人体免疫状态及病毒基因型的不同有关。在HCMV的众多基因中,UL/b’区基因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先天性HCMV感染、病毒入侵致病、潜伏活化、免疫逃逸以及致畸致癌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此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刘玲玲[5](2014)在《小鼠巨细胞病毒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炎性因子IL-17在鼠巨细胞病毒致病机制中的作用[目的]1)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播散性感染动物模型,整体水平观察炎性因子IL-17在肝脏及唾液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CMV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应用IL-17抗体中和MCMV播散性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炎性因子IL-17,进一步研究IL-17在MCMV免疫致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1.建立MCMV全身播散性感染模型:选择4.5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MCMV感染组与模拟感染对照组。在MCMV感染后3天、7天、14天和28天各组随机选取4只小鼠,给予乙醚麻醉,摘除眼球取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分离血清,无菌收取唾液腺及肝脏组织,部分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部分组织置于-70℃冰箱保存。2.病毒滴度测定:取胎鼠胚肺成纤维细胞作为培养细胞,采用标准蚀斑试验检测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唾液腺及肝脏组织内的感染性病毒滴度。3.组织内IL-17及IL-17R mRNA的表达:用Trizol法提取唾液腺及肝脏组织总RNA,检测RNA纯度将其逆转录为cDNA;采用RT-PCR法检测IL-17及IL-17R mRNA在唾液腺及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每份样本同时检测目的基因和内参GAPDH基因。4.组织内IL-17蛋白表达:制备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唾液腺及肝脏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征。5.组织病理改变:石蜡包埋唾液腺及肝脏组织切片后行苏木紫-伊红染色,评估唾液腺及肝脏组织的病理性损伤。6.血清ALT水平:用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7.IL-17抗体阻断研究:首先建立MCMV全身播散性感染模型,再腹腔注射IL-17抗体以中和体内表达的IL-17(IL-17阻断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MCMV感染对照组和同型抗体对照组,每组小鼠4只。在病毒感染后第7天,各组小鼠给予乙醚麻醉,摘除眼球取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分离血清,无菌收取唾液腺及肝脏组织,部分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部分唾液腺及肝脏组织置-70℃冰箱保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唾液腺及肝脏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标准蚀斑试验检测组织中MCMV感染性病毒滴度;用RT-PCR法测定组织中IL-17、IL-17R, IFN-y和IL-10基因转录(mRNA)水平;用HE染色法评估肝脏及唾液腺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程度;用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1.组织内感染性病毒滴度:唾液腺组织中病毒滴度明显高于肝脏组织,在病毒感染后第7天明显升高,并在14天达到峰值,随后病毒滴度逐渐减低;而肝脏组织中病毒滴度在感染后第3天升高,第7天病毒滴度明显降低,在感染后第14天病毒滴度已低于标准蚀斑试验法的检测水平,无法形成病毒感染性蚀斑。2.组织病理性损伤:①唾液腺组织:在MCMV感染后第7天,唾液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大量出现;在病毒感染后第14天,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炎性灶逐渐扩大,并与邻近炎性灶相互融合;在病毒感染后28天病理性损伤逐渐减轻,但是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②肝组织:MCMV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可见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嗜酸性变明显,门管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点状坏死明显;感染后第7天病变达顶峰,肝细胞嗜酸性变,点灶状坏死明显,坏死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门管区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后病变逐渐缓慢减轻,炎性灶缩小。3.血清ALT水平:MCMV感染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4±11) vs(49.6±5), p<0.05]。4.组织内IL-17和IL-17R mRNA表达:①唾液腺组织:MCMV感染组在感染后各时间点的IL-17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MCMV感染后逐渐升高,并在感染后14天明显高于模拟感染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103±0.0636) vs(0.245±0.027),p<0.05],IL-17在唾液腺组织中的表达量与唾液腺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明显相关(R=0.616,p<0.05);IL-17R表达在MCMV感染后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在感染后第14天明显高于模拟感染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345±0.012)vs(0.17±0.023),p<0.05],其高表达与唾液腺组织病理性损伤显着相关(R=0.751,p<0.05)。②肝脏组织:MCMV感染后,肝组织中IL-17mRNA表达逐渐升高,于感染后7天达峰值[(0.67±0.104)vs(0.287±0.046),p<0.05],14天后缓慢下降,其表达量与肝脏组织损伤显着相关(R=0.773,p<0.05);模拟感染组IL-17R在肝脏组织的表达相对稳定,而MCMV感染组IL-17R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模拟感染对照组,感染后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第7天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035±0.0901)vs(0.442±0.112),p<0.05)],随后表达趋于稳定,其表达量与肝组织损伤明显相关(R=0.712,p<0.05)。5.组织内IL-17蛋白表达:MCMV感染组唾液腺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在感染后逐渐升高并在1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IL-17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腺管周围及炎性细胞浸润密集部位;感染组肝脏组织在感染后3天IL-17表达量明显高于模拟感染组,第7天阳性细胞数增加,随后降低,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及肝小叶炎性细胞密集部位。6.IL-17抗体阻断实验:①病毒滴度:与感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相比,IL-17抗体阻断组在MCMV感染后第7天肝脏组织病毒滴度显着降低(p<0.05),而唾液腺中病毒滴度与MCMV感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组织内IL-17蛋白表达:IL-17抗体阻断组肝脏组织IL-17表达较MCMV感染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唾液腺组织IL-17表达量与MCMV感染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腹腔注射IL-17抗体未能有效中和唾液腺组织中IL-17;③组织病理改变:在病毒感染后第7天,IL-17抗体阻断组肝组织病理性损伤程度明显低于MCMV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而唾液腺组织病理改变与MCMV感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④肝脏组织内IL-17、IL-17R、IFN-y和IL-10基因转录(mRNA)水平:与同型抗体对照组及MCMV感染对照组相比,IL-17抗体阻断组的IFN-γ[(0.56±0.06) vs(0.55±0.13)vs(0.96±0.2),p<0.05]与IL-10[(0.55±0.073)vs(0.51±0.07)vs(0.903±0.18),p<0.05]的表达明显增加;IL-17表达明显降低[(0.77±0.15)vs(0.80±0.14)vs(0.44±0.07),p<0.05];而IL-17R表达无明显差异[(0.81±0.16)vs(0.89±0.38)vs(0.87±0.23),p>0.05];⑤血清ALT水平:与MCMV感染对照组及同型抗体对照组相比较,IL-17抗体阻断组的ALT水平显着降低[(146±15)vs(102±11)vs(37±12),p<0.05]。[结论]1.MCMV感染组织内IL-17/IL-17R高表达与组织病理性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阻断肝组织IL-17表达可有效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和促进肝功能恢复;2.感染早期肝组织内IL-17相关免疫反应有利于肝脏内病毒的清除;3.腹腔注射IL-17抗体可有效阻断肝组织中IL-17表达,却不能中和唾液腺组织中IL-17表达;4.唾液腺内IL-17受体低表达与IL-17和IL-17受体表达高峰延迟等局部免疫特征可能与唾液腺内病毒逃避免疫清除机制有关;5.阻断IL-17表达后,肝组织IFN-y及IL-10表达增加,提示三者可相互调节而发挥不同功能。IFN-γ及IL-10高表达可加速肝组织内病毒的清除和减轻炎症损伤。第二部分MCMV启动Caspase-1信号通路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目的]1.建立MCMV播散型感染动物模型,在整体水平观察Caspase-1信号通路启动情况,初步探讨其在MCM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2.研究Caspase-1信号通路对适应性免疫应答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1.建立MCMV全身播散型感染动物模型:32只4.5周龄雌性BALB/c、鼠被随机分为两组:MCMV病毒感染组与模拟感染对照组。在MCMV感染后3天、7天、14天和28天各组随机选取4只小鼠乙醚麻醉摘除眼球取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分离血清,无菌收取脾脏组织,部分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部分组织置于-70℃冰箱保存;2.标准蚀斑试实验检测脾脏组织中感染性病毒滴度;3.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中Caspase-1表达强度;4.免疫组化法检测脾组织中IL-1β和IL-18表达状况;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脾脏组织中Th17细胞数量;6.HE染色法评估脾脏的病理性损伤程度。[结果]1.MCMV感染后,脾脏组织中病毒滴度在感染后第3天已经开始升高,第7天病毒滴度逐渐降低,第14天时用标准空斑实验已经检测不到病毒;2.与模拟感染对照组比较,MCMV感染组在感染后第3天脾组织中Caspase-1[(1.483±0.420) vs (0.176±0.045),p<0.05]表达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3.脾脏组织中IL-1p和IL-18表达呈进行性升高,于感染后7天达峰值,14天减少,28天基本接近正常;4.巨细胞病毒感染后,脾脏的Thl7细胞逐渐增多,并在感染后第14天达高峰[(1.14±0.09) vs (0.19±0.04),p<0.05],明显高于模拟感染对照组;5.脾脏组织病理评估:MCMV感染后第3天,脾脏组织病理损害不明显,第7天时白髓淋巴细胞明显增生,并出现较多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第14天病变逐渐加重,可见大量巨噬细胞、出血坏死及纤维条索增生;第28天时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使脾脏Caspase-1表达增加,其下游促炎因子IL-1β和IL-18合成和释放增多,进而促进Th17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造成了组织免疫病理性损伤。
王二朴[6](2013)在《人巨细胞病毒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6和IL-8》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 virus, HCMV)感染对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的表达变化。2.探讨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在HCMV感染致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改变中的作用。方法:1.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扩增HCMV病毒,并用空斑定量法测定病毒滴度。2.原代培养人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计算细胞纯度。3. HCMV感染人星形胶质细胞,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HCMV-IE,确定HCMV能否在人原代星形胶质中建立感染。4.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CMV感染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表达变化。5.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的细胞核移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阻断NF-κB细胞核移位后,IL-6和IL-8的表达变化。结果:1. 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5d左右,超过80%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呈典型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空斑测定结果显示将病毒液稀释10-5倍后,平均空斑数为5.5,计算后空斑形成单位为1.1×107pfu/ml。2.分离、纯化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绿色荧光,GFAP阳性率达到95%以上3.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HCMV的星形胶质细胞均可检测到HCMV-IE的表达,而未感染的细胞则检测不到。4. RT-PCR检测HCMV感染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0、6、12、24、48和96h时mRNA比值IL-6/β-actin分别为0.23±0.05、1.31±0.07、1.18±0.05、1.13±0.04、0.74±0.02和0.67±0.04,IL-8/β-actin分别为0、0.65±0.04、0.54±0.06、0.42±0.04、0.19±0.03和0.36±0.05。感染组IL-6和IL-8mRNA的表达较未感染细胞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感染0、36、48、72、96和120h时蛋白比值IL-6/β-actin分别为0.043±0.01、0.931±0.02、0.852±0.05、0.983±0.03、1.32±0.02不和0.95±0.02,IL-8/β-actin分别为0、0.42±0.01、0.61±0.02、1.12±0.03、1.55±0.02和10.81±0.04。感染组IL-6和IL-8蛋白的表达较未感染细胞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CMV (?)感染原代星形胶技细胞2、4、7h时,NF-κB发生了细胞核移位,其中7h的细胞核移位最为明显;而用10μM PDTC(NF-κB活化的抑制剂)孵育的细胞用HCMV感染时未见明显的NF-κB细胞核移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未染毒、PDTC孵育、HCMV感染及HCMV与PDTC共同作用的细胞蛋白比值IL-6/β-actin分别为0.023±0.01、0.017±0.03、1.642±0.01和0.102±0.01,IL-8/β-actin分别为0、0、1.12±0.01和0HCMV感染细胞IL-6和IL-8蛋白的表达较其它三组细胞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CMV能够在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建立感染。2.HCMV感染诱导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IL-6和IL-8。,3.HCMV感染致星形质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表达异常是通过活化NF-κB实现的。
王二朴,于向民,李玲,钱冬萌,王斌[7](2012)在《HCMV感染对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时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IL-6和IL-8的表达变化。方法分离纯化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纯度。用HCMV感染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制作HCMV感染模型,采用RT-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即刻早期(IE)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行模型鉴定)。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培养和感染HCMV的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IL-6和IL-8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HCMV能够感染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正常培养的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能够表达IL-6 mRNA和蛋白,但不表达IL-8;HCMV感染初期的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IL-6 mRNA和蛋白均表达增加,IL-8表达被激活(P均<0.05),而感染后期两种因子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HCMV感染能够诱导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的表达异常。
尹晓波,毛志芹,常淑婷,吉耀华,何蓉,齐莹,阮强,孙梅,马艳萍,孙峥嵘[8](2012)在《人巨细胞病毒UL147基因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UL147基因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株的尿液上清液进行HCMVUL147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5株临床株扩增阳性产物进行HCMVUL147全序列PCR扩增,结果有19株PCR扩增阳性;与HCMVToled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所有UL147开放读码框架(open-reading-fraem,ORF)长度在477-480bp,序列呈现较高多态性,UL147基因变异率为2.7%-10.9%;氨基酸变异集中在30-40氨基酸位点,变异率为4.3%-8.75%;所有研究标本中没有序列与Toledo完全一致.序列差异多位于序列的5’端,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和无症状患儿之间的UL147基因DNA序列是一致的.NCBIPROS数据库预测UL147编码蛋白功能区显示几乎所有的UL147序列中都存在1个CKP和1个PKC位点.结论: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临床株中的HCMVUL147基因序列呈现高度多态性.UL147基因多态性与其对肝脏损害的程度无关.
刘玲玲,方峰[9](2011)在《IE72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是HCMV感染高发地区,其中儿童血清抗HCMV抗体阳性率为83.2%~87.3%,而成人则高达95%。HCMV是一种弱的致病因子,但是先天感染、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可产生胎儿小头畸形、先天智力障碍及神经性耳聋等临床症状,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及AIDS患者则可产生严重的临床综合症。明确IE72的作用机制则可在早
吴冬梅[10](2010)在《危险因素对宫颈癌发生危险度的交互作用及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高危型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期病变的关联;探讨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及其DNA负荷量对宫颈癌发生的作用;探讨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性传播病原体感染、行为因素在HPV致癌中的交互作用。[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每位研究对象(308例宫颈癌病例、336例对照)行宫颈癌危险因素调查,取宫颈细胞标本及采集6ml血样。提取宫颈细胞DNA,行HPV DNA、HCMV、HSV-Ⅱ、CT、UU和NG的检测。血清标本用于TP及HIV检测。研究本地区HR-HPV与宫颈癌的关系,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及其DNA负荷量对宫颈癌发生的作用以及性传播病原体感染、行为因素与HPV致癌的交互作用。2、对2338位妇女行宫颈三阶梯诊疗程序筛查及HPV DNA检测,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HR-HPV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对因CINⅡ/Ⅲ行LEEP治疗且宫颈切缘阴性的236位患者随访2年。所有患者在LEEP术前,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取宫颈细胞行HPV DNA检测。探讨HPV基因型与CIN治疗后残留/复发的关系。[结果]1、HR-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发生危险性分析:HR-HPV-16(OR=51.55;95%CI=28.73-61.86)、HR-HPV-18(OR=52.81;95%CI=22.84-61.27)、HR-HPV-31(OR=12.41;95%CI=10.59-16.68)、HR-HPV-53(OR=2.92;95%CI=1.03-8.28)、HR-HPV-59(OR=13.58;95%CI=10.76-21.07)、HR-HPV多重感染(OR=1.11;95%CI=0.81-3.13)。HR-HPV-33、HR-HPV-39、HR-HPV-45仅在宫颈癌病例中检出。2、性传播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分析:HCMV(OR=7.106;95%CI=3.479-14.512);HSV-Ⅱ(OR=32.489;95%CI=7.514-40.478);CT(OR=12.315;95%CI=5.824-26.039);UU(OR=4.564;95%CI=3.177-6.556);NG(OR=1.662;95%CI=0.427-6.467);TP(OR=21.104;95%CI=7.324-60.816)。HCMV、UU的DNA负荷量在宫颈癌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V-Ⅱ、CT、NG的DNA负荷量在宫颈癌组及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结核病史(OR=4.388;95%CI=1.846-10.426)、性传播疾病史(OR=20.501;95%CI=7.097-59.226)、怀孕次数多、初次性关系年龄小(16-20岁)、性伴侣数≥3、HR-HPV、HSV-Ⅱ、TP感染。4、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的危险性分析:与CINⅠ有关:HPV-66、-68、-CP8304;与CINⅡ/Ⅲ有关:HPV-52。5、HR-HPV基因型与CIN治疗后残留/复发的关系:治疗前HPV亚型为HR-HPV-16(P=0.007)、HR-HPV-18(P=0.000)、HR-HPV-33(P=0.001)、HR-HPV-45(P=0.019)和HR-HPV多重感染(P=0.005),术后残留/复发率高。[结论]1、本地区宫颈癌高危HPV基因型是:HPV-16、-18、-31、-33、-39、-45、-53、-59。感染HPV-18、HPV-16发生宫颈癌的风险最高。2. HCMV、HSV-Ⅱ、CT、UU、TP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HCMV、HSV-Ⅱ、CT、UU、TP感染与HPV感染对宫颈癌发生有联合作用,HCMV、TP感染与HPV感染对宫颈癌发生未见交互作用,感染病原体种类数与HPV致癌有联合作用。3、结核病史、性传播疾病史、怀孕次数多、初次性关系年龄小(16-20岁)、性伴侣数≥3、HR-HPV、HSV-Ⅱ、TP感染是福建地区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性传播疾病、孕次、性伴侣数在宫颈癌的发生中有联合作用。4、高危型HPV多重感染无明显增加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5、感染HPV-66,-68和-CP8304与发生CINⅠ有关,感染HPV-52与发生CINⅡ/Ⅲ有关。CINⅡ/Ⅲ治疗前感染亚型为HPV-16、-18、-33、-45以及HR-HPV多重感染,与治疗后残留/复发的发生有关。
二、细胞因子与HCMV致病性关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因子与HCMV致病性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8检测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标本收集 |
1.2.2 IL-1β、IL-18的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2)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主要仪器设备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gH基因分型研究 |
1.1 前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诊断标准 |
1.2.3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gH基因型的方法 |
1.2.4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测试 |
1.2.5 影像学评分 |
1.2.6 回访资料收集 |
1.2.7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一般情况 |
1.3.2 临床表现比较 |
1.3.3 听力损害比较 |
1.3.4 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结局预测评分 |
1.3.5 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人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 |
2.1 前言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治疗及预后评估 |
2.2.3 仪器和操作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比较不同发病时间基因型分布差异 |
2.3.3 比较不同gH基因型HCMV感染对ITP患儿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的影响 |
2.3.4 比较ITP患儿伴不同gH基因型HCMV感染实验室指标差异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对HCMV的易感性及感染所致细胞凋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 |
1.1.1 HCMV病毒粒子的结构及组成 |
1.1.1.1 基因组 |
1.1.1.2 衣壳 |
1.1.1.3 衣壳与包膜的中间结构 |
1.1.1.4 包膜 |
1.1.2 HCMV的复制周期 |
1.1.2.1 吸附和入胞 |
1.1.2.2 基因组入核 |
1.1.2.3 基因组复制 |
1.1.2.4 衣壳装配和核衣壳化 |
1.1.2.5 出核、成熟和释放 |
1.2 HCMV的流行及危害 |
1.3 HCMV感染的细胞水平研究 |
1.3.1 HCMV感染的细胞类型和细胞趋性 |
1.3.2 HCMV感染的细胞模型 |
1.3.3 CMV感染与细胞死亡 |
1.3.3.1 细胞凋亡 |
1.3.3.2 CMV激活的细胞死亡通路 |
1.3.3.3 CMV编码的细胞死亡抑制子 |
1.4 HCMV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4.1 HCMV的人源化移植鼠模型 |
1.4.2 HCMV的其他动物模型 |
1.5 树鼩与树鼩相关的病毒感染模型 |
1.5.1 树鼩的基础生物学特征 |
1.5.2 树鼩相关的病毒感染模型 |
1.5.2.1 肝炎病毒的树鼩感染模型 |
1.5.2.2 疱疹病毒的树鼩感染模型 |
1.5.2.3 其它病毒的树鼩感染模型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HCMV的培养及TSDF分离培养条件、细胞鉴定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试剂配制方法 |
2.3 HCMV-Towne和 HCMV-TowneBAC的培养与滴度测定 |
2.3.1 HCMV-Towne和 HCMV-TowneBAC在HFF中的培养 |
2.3.2 HCMV的超离浓缩 |
2.3.3 病毒滴度的测定 |
2.4 TSDF分离、培养条件及细胞鉴定的优化 |
2.4.1 胶原酶Ⅰ分批消化法分离TSDF |
2.4.2 TSDF培养条件的优化 |
2.4.3 TSDF的细胞属性及纯度鉴定 |
2.4.4 TSDF的增殖能力测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HCMV-Towne和 HCMV-TowneBAC的培养与滴度测定 |
2.5.2 TSDF分离、培养条件及细胞鉴定的优化 |
2.5.2.1 TSDF的分离培养 |
2.5.2.2 TSDF的细胞属性及纯度鉴定 |
2.5.2.3 TSDF细胞的增殖能力测定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SDF对 HCMV的易感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试剂配制方法 |
3.3 HCMV-Towne BAC对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的易感性比较 |
3.3.1 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
3.3.2 HCMV感染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 |
3.3.3 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感染后GFP阳性观察及统计 |
3.3.4 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感染后主要病毒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3.3.5 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感染后病毒基因pp65的q-PCR检测 |
3.3.6 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感染HCMV后生产性复制情况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三种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感染后细胞病变观察及GFP阳性率统计 |
3.4.2 TSDF支持HCMV各时期病毒蛋白表达及基因组复制 |
3.4.3 TSDF支持少量有感染力的HCMV子代病毒产生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CMV感染所致的TSDF凋亡现象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主要试剂 |
4.3 HCMV感染所致的TSDF凋亡鉴定 |
4.3.1 TSDF感染后的细胞病变观察及细胞活力测定 |
4.3.2 bcl-2、bax、atf4、xbp1s、chop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
4.3.3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病毒相关蛋白表达 |
4.3.4 AV-PI双染法鉴定细胞凋亡 |
4.3.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TSDF感染HCMV后病变观察及活力测定 |
4.4.2 TSDF凋亡相关因子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
4.4.3 TSDF感染后凋亡相关典型因子及病毒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4.4.4 膜联蛋白-V和碘化丙啶(AV-PI)双染法鉴定TSDF凋亡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小鼠巨细胞病毒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炎性因子IL-17在小鼠巨细胞病毒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炎性因子IL-17与MCMV感染所致唾液腺及肝脏组织损伤的关系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阻断IL-17对MCMV所致唾液腺及肝脏组织损伤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CMV启动Caspase-1信号通路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
致谢 |
(6)人巨细胞病毒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6和IL-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病毒 |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获取及保存 |
2.2 HCMV AD169株毒种的增殖和滴度测定 |
2.3 HCMV感染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建立 |
2.4 HCMV感染对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表达的影响 |
2.5 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的核移位及其与IL-6和IL-8表达异常的关系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原代细胞的培养 |
3.2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 |
3.3 HCMV AD169毒株的增殖和定量 |
3.4 HCMV感染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建立 |
3.5 HCMV感染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后IL-6和IL-8的表达变化 |
3.6 免疫荧光法检测NF-κB的转位及其与IL-6和IL-8表达异常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HCMV的基因组成及其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的关键基因 |
4.2 NF-κB信号通路及其调控的炎性因子 |
4.3 HCMV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及其致神经系统损伤致病机制的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HCMV感染对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HCMV病毒增殖和滴度测定 |
1.3 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1.4 细胞培养及分组 |
1.5 HCMV感染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鉴定 |
1.6 两组IL-6及IL-8mRNA的检测 |
1.7 两组IL-6及IL-8蛋白的检测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纯度 |
2.2 两组细胞形态变化及IE mRNA、蛋白表达 |
2.3 两组IL-6及IL-8mRNA表达变化 |
2.4 两组IL-6及IL-8蛋白的表达变化 |
3 讨论 |
(8)人巨细胞病毒UL147基因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株中的多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PCR扩增: |
1.2.2 PCR扩增阳性标本测序: |
1.2.3 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扩增结果 |
2.2 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多态性 |
2.2.1 测序及进化树分析: |
2.2.2 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
2.3 编码蛋白重要功能位点分析 |
3 讨论 |
(10)危险因素对宫颈癌发生危险度的交互作用及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福建地区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性传播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行为因素、性传播病原体感染与HR-HPV对宫颈癌发生的交互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
(一) HPV感染及基因型分布与宫颈组织学关系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 HPV基因型与CINⅡ/Ⅲ治疗后切缘阴性者残留/复发关系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小结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细胞因子与HCMV致病性关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8检测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中的临床价值[J]. 王慧燕,金方方,余玲玲,余坚.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12)
- [2]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D]. 陈露燕. 浙江大学, 2019(03)
- [3]树鼩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对HCMV的易感性及感染所致细胞凋亡研究[D]. 焦玲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人巨细胞病毒UL/b’基因分子特征与疾病的相关性[J]. 叶万定,李婷婷,陈益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8(04)
- [5]小鼠巨细胞病毒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 刘玲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6]人巨细胞病毒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6和IL-8[D]. 王二朴. 青岛大学, 2013(S1)
- [7]HCMV感染对人原代星形胶质细胞IL-6和IL-8表达的影响[J]. 王二朴,于向民,李玲,钱冬萌,王斌. 山东医药, 2012(46)
- [8]人巨细胞病毒UL147基因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株中的多态性[J]. 尹晓波,毛志芹,常淑婷,吉耀华,何蓉,齐莹,阮强,孙梅,马艳萍,孙峥嵘.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04)
- [9]IE72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作用[J]. 刘玲玲,方峰.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1(03)
- [10]危险因素对宫颈癌发生危险度的交互作用及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D]. 吴冬梅. 福建医科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