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和意志品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北京青年男篮的两场比赛说起(论文文献综述)
樊桓伯[1](2020)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文中提出《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体育运动的着作,也是中国完整讨论体育的性质、作用、意义的一部着作,是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主席撰写,得到杨昌济先生赞赏并认可,于1917年4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体育之研究》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如何开展体育运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哪几个方面开展等。同时《体育之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体育的着作,文中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体质为什么衰弱,该如何改善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借鉴曾国藩的体育观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正值《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力羸弱到全民健身,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落后到强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直到成为体育大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正向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本文基于《体育之研究》及相关文献,以《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百年意义、一些重要人物对毛泽东早期和后期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五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论文写作。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即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百年意义部分,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为中心进行讨论,主要探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形成的过程及背景,以及撰写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开始至第十一章,将重心转移到中国体育上来,即中国体育部分,但仍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基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如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百姓富起来和习近平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概况,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后结合前文将探讨《体育之研究》对新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以上作为本文的思想框架,在本文思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内容,以中国体育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以中国女排和中国男篮为例,从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世界性赛事出发,主要通过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真实的例子,得到从事体育运动、中国人民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精神,通过对得到的观点和认识进行论述,完成论文的写作。
汪舰[2](2018)在《NBA中国赛营销传播研究》文中认为NBA中国赛自2004年第一次登陆中国,至今已经经历13个年头了。为了对NBA中国赛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以2004-2017年间举办的十一届NBA中国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NBA在美国本土受到来自其他体育联盟的竞争压力以及开拓国际市场蕴含的无限商机让NBA不得不进行海外的扩张,NBA与中国从建立联系到NBA在中国的深度开发,直至NBA在中国举办季前赛。发掘NBA季前赛在中国举办所拥有的体育和商业价值,试图找出NBA中国赛在中国13年的发展壮大背后NBA中国赛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这些分析,进一步对于未来官方在决定由哪些球队来参加NBA中国赛提出了可取信的具体建议。在本文中,有关NBA的具体宣传方式在中国如何应用有了很全面的介绍,对营销传播以及NBA中国赛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以2017年NBA中国赛为例,试图找出NBA中国赛是如何能够持续不断的在中国发展,并且保持着更好的发展态势。探寻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所在,有利于对未来NBA球赛的举办发挥更大的推进作用。在进行以上所用研究和介绍的同时,结合我国CBA联赛实际情况为我国CBA联赛的发展和推广做出合理建议,并得出如下结论:1.NBA中国赛参赛球队的选取,既要保证参赛球队的影响力,又必须考虑成本,此外还要参赛球队有远赴中国的意向;NBA中国赛举办城市的选择基于该城市在国际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经济实力雄厚、传媒业发达和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或者是与参赛球队中中国球员关系密切的城市以及与NBA建立合作关系的大型赞助商总部所在地;NBA以精彩的比赛,多渠道媒介的传播和以球星以及公益活动为代表的公关让自己在中国的根基愈发深厚;NBA还利用极致的球迷体验以及先进的赛事转播技术留住球迷的心。2.NBA中国赛茁壮成长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明星球员上场时间少;在我国举办城市有限且地域不均衡;中国籍球员稀缺;缺乏和中国本土球队的比赛和交流。3.NBA在中国的成功依靠全球本土化推广的同时也给我国CBA联赛以启迪:CBA联赛应该加强比赛观赏性;应当打造包装我们自己的本土球星;应当增强球员赛场外与球迷的联系;各球队因地制宜打造主场氛围和文化;应当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利用好季前赛进行推广;应当立足中国辐射亚洲。
孟婷[3](2017)在《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中提出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事件,反映的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现状,传递的则是价值观、习俗与信仰。体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视尚未发展和普及,体育纪录片兼具新闻报道功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量信息通过体育纪录片传达给民众。进入电视时代,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转向人文视角,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平台,体育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本文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之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文的导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梳理体育纪录片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传播受到了哪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受何种因素支配?同时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市场逻辑之下,政治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政治的隐形制约作用,进而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契机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研究视角下,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生产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同美学特征呈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功能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控制。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第一章论述了 1949年到1965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片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体育纪录电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小高潮。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国家主导之下,选题面比较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选题分布较为均衡;其次,体育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功能突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以《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个案,研究了国家主导下的体育纪录片何以完成巩固政权合法性和社会动员任务?本章小结部分对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问题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停滞阶段论述了 1966年到1976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本章分析了“乒乓外交”过程中体育纪录片突出的新闻报道功能,以及体育纪录片对“超阶级友谊”的政治言说。另外,本章对《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两部影片进行了再解读,研究了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和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第三章论述了 1977年到1992年间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电影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体育纪录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体育纪录电影的数量显着增加,体育纪录片在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纪实美学风格确立。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开始由新闻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同时体育纪录片摒弃了先前的革命话语转而用现代化话语言说。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体育纪录片通过空间上“自我-他者”关系建构、时间上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两条路径实现民族主义建构。最后,本章结合上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的言说,对体育纪录片思辨性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体育纪录片的情况,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迎来了两个机遇期:第一个机遇期是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第二个机遇期是新媒体平台崛起,并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播出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章首先对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市场逻辑对体育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是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研究。随后,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政治的隐形规训,市场化时代体育纪录片几乎不再直面来自上层的政治要求,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结早已内化于制作者的认知体系中,另外,当局的播出监管也具有隐形的制约作用,不能越轨是底线。最后,在小结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太过于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运动美学展示的问题,毕竟体育纪录片的运动美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类题材纪录片的根本特征。第五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当前的生态环境,并探讨了体育纪录片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及发展契机。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的选题、美学特征、功能以及政治传播方式等,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宣传政策、体育现代化进程、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与深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创作者主体的能动意识等等。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每一部体育纪录片,其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体育纪录片的危机即来自外部也来自体育纪录片本身,但是在国家扶持纪录片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体育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何况传媒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中,体育纪录片发展有三个显性的驱动因素:政治驱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商业性体育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路径和宣传性体育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不管是作为宣传作品,还是文化产品,这几百部体育纪录片影像既记录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既记录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参与了体育现代化进程,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折射出的是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王永良[4](2017)在《第31届奥运会周琦与对手攻防技术运用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第31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分到A组,同小组的有上届冠军美国队、世界强队澳大利亚队、法国队,还有委内瑞拉和塞尔维亚队。本届奥运会小组赛中国队以全负的成绩结束了比赛征程。这次奥运征战是中国男篮2012年以来第二次没有进入世界前八,而遗憾的是这一次是以小组赛全负的成绩结束本次奥运之旅。通过观看2016年第31届奥运会男子篮球的比赛视频,多次观看小组A组的比赛,特别是一些重要比赛场次,重要比赛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一些关键节次,尤其是当周琦上场时的比赛,周琦做出动作时的表现以及周琦与对手对抗时的表现并详细记录。同时对A组其他队伍的比赛也进行反复观看,对考辛斯、埃切尼克、乔基奇、戈波特、贝恩斯等队员之间的基本情况、技术特点、场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相比之下本次出战的中锋队员周琦、王哲林虽然在身高、臂展方面稍微有4—6cm的优势,但是力量方面,特别是对抗力量远远不如对手。因此而带来的问题,如移动慢、篮下卡位不当、禁区拼抢不利、突破上篮挤不动、防守脚步跟不上、不能有效的干扰对手等。通过观看第31届奥运会男子篮球A组比赛,重点观看中国队的比赛,与第29届、30届的比赛视频相比。结果发现队员在场上更加灵活、多变,队员身体对抗更强,体能、智能的运用更加强烈,内外线的争夺、对抗区域更大、对抗更激烈。特别是中锋、前锋位置,不仅仅停留在高大的身体条件上了,总体看更加趋向于身体高、臂展长更加强壮、灵活,对中锋的弹跳能力、对抗力量要求更强,有时中锋还要打出后卫运球、传球和投篮能力,对中锋的运动能力要求更高。从整个比赛的角度看第31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更加精彩、观赏性更强。周琦作为中国男篮高大中锋队员,近几年在各种比赛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防守方面,他是我国男篮防守的中坚力量,在争抢篮板球和封盖技术上尤为擅长,而且进攻方面中远距离投篮命中率较高,由于他个人能力突出给对手的进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凭借他的特点2016年的NBA选秀中周琦成功入选,说明周琦是一名具有潜力的队员,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男篮中锋位置的发展水平,同时作为第31届奥运会中国男篮的重要队员之一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地。本研究通过对本次奥运会周琦与对手的攻防技术运用,结合周琦的攻防技术特点,在导师的指引下反复观看比赛视频,寻找以周琦为代表的中国男篮中锋攻防技术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周琦与对手相比在身高、臂展指标上略占优势,因而也是凭借身高、臂展的优势给对手进攻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内线进攻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体重与对手差距较大,力量明显弱于对手。(2)周琦的投篮命中率与对手相比处于中上等水平,篮下进攻有自己的强项。但是进攻传球时有些犹豫,处理球的意识不足、反应慢,不够灵活主动。(3)周琦的突破能力较差,技术运用不够灵活,与对手相比明显力量不足。(4)周琦抢篮板球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需要力量对抗的情况下。与对手身体对抗时容易被挤出三秒区,而且移动速度不如对手,这是不能抢到篮板球的主要原因。周琦抢篮板的意识较强但是与其他对手相比显得力量不足,弹跳、身高优势使其在抢篮板时占据一定优势,冲抢、卡位、抢位能力与对手相比较弱,造成丢失篮板球较多。(5)封盖技术较强,在防守时运用自身优势和对对手的准确判断,多次封盖对手,给对方进攻造成一定压力。(6)防守步伐跟不上对手,容易被突破,篮下对抗力量不足,防守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刘倩茹[5](2016)在《《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媒介形象的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BA联赛成立于1995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CBA联赛职业化进程加快。伴随着国际篮球的发展,中国篮球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不断对CBA联赛竞赛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外籍球员的使用范围和人数不断扩大,越来越多高水平的外籍球员来到CBA联赛。外籍球员在提高CBA联赛竞技水平、提升联赛品牌价值、加快联赛职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运动员媒介形象作为媒介形象研究中的一类,是一种时代镜像。本研究选取国内篮球专业类报纸《篮球先锋报》2009—2015年间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该报针对CBA联赛外籍球员的报道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从称谓语、新闻主题和报道结构三个维度研究该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职业形象、社会形象、个性形象和社交形象的塑造过程,为今后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与报道提出探讨性意见。研究结果表明:《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报道时文字图片相结合,报道量大;报道体裁以通讯为主;材料选择客观,负面报道占有一定比例;报道中设置了多样化的主题,其中比赛主题比例最大。《篮球先锋报》通过新闻报道塑造出的CBA联赛外籍球员媒介形象具有明显特征,即:篮球运动能力强,职业化程度高;具有顽强拼搏、不轻易放弃的职业精神;富有爱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平易近人,和蔼亲民。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而言,职业形象作为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基本,该报所用称谓语种类丰富,主题设置多元化,报道结构多样;而社会形象塑造比例不高,塑造手法较为单一;个性形象的报道主要围绕情感、性格、个人爱好进行报道,称谓语形象贴切,报道富有故事性;社交形象塑造以描写CBA联赛外籍球员与队友、球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情景为主,场景描述细致,主题表现突出。随着CBA联赛的发展,外籍球员还会被媒体不断地报道,他们的形象将会持续被塑造。在如何全面、客观、有特色地向受众展现CBA联赛外籍球员的媒介形象这一问题上媒体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胡竹青[6](2014)在《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世界和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橄榄球运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历史、分类和现状”,在这一部分,梳理出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明晰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分类与不同橄榄球运动之间的区别,介绍了橄榄球运动的主要赛事;第二部分是“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部分,对橄榄球运动的功能、哲学内涵、文化内涵、核心价值进行了阐述,对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进行了探求;第三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在这一部分整理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橄榄球运动历史,研究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滞后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在这一部分,对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论证并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第五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一部分,解答了中国橄榄球运动进行战略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并就中国橄榄球奥运争光、职业化发展和普及推广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即:虽然中国橄榄球运动目前的普及范围小、职业化进程慢、市场化程度低、竞技水平不高,但是在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影响下,在橄榄球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带动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推动下,在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背景下,中国橄榄球运动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战略性的研究,以使中国竞技橄榄球水平得以提高,群众橄榄球全面普及,橄榄球产业取得发展。
张余兴[7](2013)在《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第30届伦敦奥运会男篮比赛已经落下帷幕,从比赛结果来看,世界篮球的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欧美篮球继续领先着世界水平,亚非篮球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本届大赛,中国男篮以5战全败的战绩结束伦敦之旅,在所有12支参赛队伍中排名最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各位置队员进攻能力、阵地进攻中基础配合能力以及全队进攻战术能力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男篮与对手在全队进攻能力的对比上,仅在罚球一项指标优于对手,其他指标均落后于对手:各位置队员进攻能力与对手均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男篮阵地进攻中基础配合运用能力不如对手,传切、掩护、突分、策应配合次数和效果都与对手存在一定差距,但个人持球突破上篮或中投的意识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全队进攻战术能力不如对手,主要表现为:快攻次数少,得分低、整体配合意识不强,战术运用单一等方面。提出建议:增加对外交流,更新理念;以赛带练,狠抓队员基本功;强化球员战术配合意识,降低对明星球员的依赖心理;提高得分手段的灵活性,增加球队进攻点;加强队员单兵作战能力,同时注重全队进攻战术配合的演练;积累年轻队员的大赛经验,让中国男篮后备军力量更加雄厚。
赵瑜[8](2011)在《篮球的秘密》文中指出1.为什么要写篮球这部书?亲爱的读者们,当然包括更多的网民们,你摸过篮球吗?你参加过篮球运动吗?你喜欢观看篮球比赛吗?我想,大部分读者特别是男士们,回答是肯定的。即便你是一位少女,你也喜
李晓艳[9](2010)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教育大潮冲击下,现代德育被深深烙上了“知性德育”的印记。当德育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时,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教育价值,强化体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依托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教学实践情景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教育阵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现代德育的困境视角,结合体育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价值以及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分析体育教学中德育问题。主要有以下结论:(1)体育课是一项以集体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师生共同参与,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利用体育教学这一实践活动,尽量干预可能带来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体育的获胜变得微不足道,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体验,运动精神的沐浴。通过体育活动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可以说,学校体育活动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儿“宝地”。(2)调查发现:河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态度较为积极,并对自身的德育能力充满自信。体育教学实践中有少部分教师已经行动起来落实德育,多数教师有意识但行动少。从教师的视角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完善是主要制约因素。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德育受到多数大学生的认可,但目前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没有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3)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兼容性,对部分德育内容具有更好的承载作用,体育教学在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五个方面较为突出,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学风教育方面相对突出。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其它的德育内容,关键是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合理的选择。(4)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实现的途径主要有: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书育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突破口,融合丰富多样的德育内容;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学习制度。具体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诱导启迪法,表扬与批评法,评比奖励方法,组合法,设困难法等。
宋鸽[10](2010)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习俗,文化作为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校园文化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分支,是学校所有成员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校风、育人目标、教学设施建设、传统习惯和体育活动等。体育比赛是体育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而CUBA (Chinese 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诞生更是为校园体育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全体师生有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新方式。本研究采用资料查阅法、调查法、访谈法和综合归纳等方法,以CUBA十四年的发展状况为依托,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根据今年联赛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各高校对CUBA的广泛参与,探讨CUBA的校园文化活动,联赛赛制改革、球员的场上表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研究CUBA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培养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及CUBA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CUBA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赛事体系,参赛队伍逐年增多,联赛的整体水平也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使比赛更具观赏性。调查结果显示出CUBA联赛对在校大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改善精神面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提高高校篮球水平、培养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未来发展中,CUBA依然会坚持联赛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并逐步完善比赛制度,大力推动联赛的健康发展。
二、情绪和意志品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北京青年男篮的两场比赛说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和意志品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北京青年男篮的两场比赛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之研究》简介 |
2.1 青年毛泽东简介 |
2.2 《体育之研究》介绍 |
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
3.1 国内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概况 |
3.2 国内外对《毛泽东传》的研究概况 |
3.3 中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3.3.1 精神人物的影响 |
3.3.2 目的、意义与原则 |
3.4 外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4 《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 |
4.1 《体育之研究》缘何产生 |
4.2 从毛泽东读第一师范谈《体育之研究》的产生 |
4.2.1 毛泽东的五年一师生活 |
4.2.2 毛泽东的学习观 |
4.2.3 毛泽东的体育观 |
4.3 杨昌济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3.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
4.3.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 曾国藩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4.4.2 曾国藩的养生观点 |
4.4.3 曾国藩的体育观点 |
4.5 毛泽东的两位校长 |
4.5.1 两位校长的性格特点 |
4.5.2 毛泽东与孔昭绶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3 毛泽东与张干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4 两位校长的专业与研究 |
5 《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内涵 |
5.1 《体育之研究》的中心思想 |
5.1.1 释体育 |
5.1.2 体育占吾人第一位置 |
5.1.3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
5.1.4 体育之效 |
5.1.5 不好运动之原因 |
5.1.6 运动之方法贵少 |
5.1.7 运动应注意之项 |
5.1.8 运动一得之商榷 |
5.2 毛泽东的体育爱好启示 |
5.2.1 毛泽东登岳麓山 |
5.2.2 毛泽东登井冈山 |
5.2.3 毛泽东登北高峰五云山 |
5.2.4 登山与身体健康 |
5.2.5 毛泽东的游泳爱好 |
5.2.6 游泳与身体健康 |
5.3 《体育之研究》思想的多角度评价 |
5.3.1 毛泽东自身的角度 |
5.3.2 阅读者的角度 |
6 《体育之研究》发表的一百周年 |
6.1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意义 |
6.1.1 中华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 |
6.1.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启蒙 |
6.1.3 跨时代的价值取向 |
6.2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价值 |
6.2.1 理论实践相连于民族兴亡 |
6.2.2 近代科学的观点 |
6.2.3 以三育并重为学校教育之本 |
6.2.4 《体育之研究》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
6.2.5 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
6.3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内涵 |
6.3.1 “磨励以待日本”是《体育之研究》的主题思想 |
6.3.2 《体育之研究》是继前人拯救民族危机之后的心声 |
6.3.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走向革命事业的敲门砖 |
6.3.4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收获 |
6.4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影响 |
6.4.1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的影响 |
6.4.2 《体育之研究》内容的影响 |
7 《体育之研究》与重要人物的影响 |
7.1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
7.1.1 毛泽东与蔡和森 |
7.1.2 毛泽东与萧子升 |
7.1.3 毛泽东与易昌陶 |
7.1.4 毛泽东与贺果 |
7.1.5 毛泽东与萧三 |
7.1.6 毛泽东与罗学瓒 |
7.1.7 毛泽东与张昆弟 |
7.1.8 毛泽东与张国基 |
7.1.9 毛泽东与周世钊 |
7.2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
7.2.1 军事体育的概念 |
7.2.2 贺龙元帅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贡献 |
7.2.3 刘伯承元帅军事思想与中国体育的联系 |
7.2.4 军事体育与军事教育评价 |
7.3 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贡献 |
7.3.1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2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3 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贡献 |
8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与思想 |
8.1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
8.1.1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
8.1.2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
8.2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 |
8.2.1 习近平对中国体育的认识 |
8.2.2 习近平谈“三大球” |
8.3 习近平的体育思想 |
8.3.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
8.3.2 习近平在正定 |
8.3.3 习近平的体育发展思想 |
8.4 习近平对毛泽东及体育思想的继承 |
9 《体育之研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
9.1 学校体育的认识 |
9.2 近现代体育的观点 |
9.2.1 近代的体育观点 |
9.2.2 现代的体育观点 |
9.3 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
9.4 为师者注意事项 |
9.5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
9.5.1 体育方向学生与非体育方向学生的差异 |
9.5.2 《体育之研究》的灵活运用 |
9.5.3 正确合理方式运用 |
9.6 小孩子的教育方法 |
9.6.1 《差等生》的故事与孩子的发展 |
9.6.2 《差等生》对我们的影响及作用 |
10 中华民族体育建国以来的发展 |
10.1 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 |
10.2 中华民族体育的作用 |
10.3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
10.4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
10.5 中华民族体育的评价 |
11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
11.1 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1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2 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2 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
11.2.1 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 |
11.2.2 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心 |
11.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11.2.4 要树立勇于担当精神 |
12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NBA中国赛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对NBA全球化推广传播的研究 |
2.1.2 对NBA在中国营销传播的研究 |
2.1.3 NBA与CBA营销传播对比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案例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NBA中国赛的历史沿革、案例分析和现状 |
4.1 NBA中国赛的历史沿革 |
4.1.1 NBA全球化的历程 |
4.1.2 NBA与中国的联系与发展 |
4.1.3 NBA开始重视中国市场 |
4.1.4 NBA中国赛参赛球队以及参赛次数 |
4.2 2017 年NBA中国赛案例分析 |
4.2.1 2017 NBA中国赛参赛球队的产生 |
4.2.2 2017 NBA中国赛举办城市的选择 |
4.2.3 2017 NBA中国赛门票价格 |
4.2.4 2017 NBA中国赛赛前活动 |
4.2.5 2017 NBA中国赛场边花絮 |
4.2.6 2017 NBA中国赛官方微博的内容分析 |
4.2.7 2017 NBA中国赛传播效果分析 |
4.3 NBA中国赛的现状 |
4.3.1 NBA中国赛深受广大球迷喜爱 |
4.3.2 NBA中国赛为举办城市带来经济回报并增强文化影响力 |
4.3.3 NBA中国赛传播竞技价值观鼓励球迷参与篮球运动 |
5 NBA中国赛营销传播特色、问题、建议与启示 |
5.1 NBA中国赛的营销传播特色 |
5.1.1 以精彩纯正的赛事和体育展示为核心内容 |
5.1.2 以多媒介渠道形成立体传播网 |
5.1.3 通过公益活动提升自身形象 |
5.1.4 用中国元素制造影响力 |
5.2 NBA中国赛的问题 |
5.2.1 参赛球队明星球员上场时间及表现无法满足球迷观赏需求 |
5.2.2 中国本土化元素不足 |
5.2.3 NBA人气较高球队缺席 |
5.3 对NBA中国赛的建议 |
5.3.1 增加明星球员上场时间 |
5.3.2 扩展NBA中国赛的类型 |
5.3.3 举办城市覆盖更广的地域 |
5.3.4 使NBA中国赛具备更多中国元素 |
5.4 NBA中国赛对CBA联赛发展的一些启示 |
5.4.1 CBA应增强比赛观赏性吸引球迷 |
5.4.2 CBA应加强造星运动 |
5.4.3 CBA应当增强球员赛场外与球迷的联系 |
5.4.4 CBA各球队应该因地制宜制造主场氛围和文化 |
5.4.5 CBA应当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
5.4.6 CBA应当利用好季前赛进行推广 |
5.4.7 CBA应当立足中国辐射亚洲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3)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体育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体育史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体育纪录片的界定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视野 |
一、国内外体育纪录片研究综述 |
二、媒介社会学——一种研究视角 |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产制的宏观环境 |
一、体育事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二、体育纪录片生产的国家主导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一、选题多样,以“成绩”汇报为主 |
二、新闻报道功能突出 |
三、原因分析:国家主导、计划生产的体制使然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艺术分析 |
一、现实主义美学取向 |
二、浪漫主义美学取向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胜利叙事 |
小结 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的泛政治化 |
第二章 停滞时期:1966-1976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工具论”登峰造极的十年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作品及其新闻报道功能 |
一、体育外交活动报道 |
二、再现登山运动的辉煌 |
三、“体育简报”与着墨不多的群众体育纪录片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再解读 |
一、阶级斗争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话语的军事化 |
二、性别从属于阶级:女性形象的嵌入 |
第四节 超阶级的“友谊”:体育纪录片中的国家外交 |
小结 体育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 |
第三章 黄金时期:1977-1992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重启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纪录电影 |
一、竞技体育“霸屏” |
二、从宣传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艺术性的回归 |
一、纪实美学风格的确立及运用 |
二、体育运动美学展示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主导话语:革命话语向现代化话语的转变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
一、“自我—他者”关系构建 |
二、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东亚病夫”集体记忆构建 |
小结 体育纪录片与竞技体育之殇 |
第四章 多元化时期:1993-2016年的体育纪录片 |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多元化 |
一、体制内体育纪录片及其宣传性和人文性 |
二、体制外体育纪录片锋芒初露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创作多样化 |
一、纪实手法大量运用 |
二、体育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
三、电影创作手法的借鉴使用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生产方式多样化 |
一、生产流程模块化 |
二、故事结构标准化 |
三、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传播策略及其市场逻辑 |
一、传播实践:《筑梦2008》的“强国梦”叙事和《中国体育再出发》的文化叙事转向 |
二、“去政治化”背后的市场逻辑 |
第五节 市场化时代政治的隐形规训 |
一、生产主体民族主义情结的内化 |
二、体育纪录片传播过程监管 |
小结 过度人文化与运动美学缺失 |
第五章 体育纪录片发展前瞻 |
第一节 当前体育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边缘化危机与发展契机 |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访谈实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4)第31届奥运会周琦与对手攻防技术运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男篮队员周琦与对手的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
3.2 中国男篮队员周琦与对手进攻技术的比较分析 |
3.2.1 内线得分情况的比较分析 |
3.2.2 传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
3.2.3 突破技术的比较分析 |
3.2.4 抢前场篮板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
3.3 中国男篮队员周琦与对手防守技术运用的比较分析 |
3.3.1 防守有球队员技术比较分析 |
3.3.2 防守无球队员技术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
3.3.3 抢防守篮板球技术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媒介形象的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形象 |
2.2 媒介形象 |
2.3 有关运动员媒介形象的研究 |
2.4 对CBA联赛外籍球员报道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文本分析法 |
3.3 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阐述 |
3.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3.2 相关理论阐述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报道总体呈现及形象维度构建 |
4.1.1 报道总量:文字结合图片报道量众多,变化趋势明显 |
4.1.2 报道对象:选择倾向明显,以关注度高、具有话题性球员为主 |
4.1.3 文章体裁:通讯为主,消息为辅,多元体裁塑造运动员形象 |
4.1.4 选材倾向:材料选择以客观中性为主 |
4.1.5 报道态度:客观中立塑造媒介形象,赞扬希望占有一定比例 |
4.1.6 新闻主题:多元化主题共同塑造媒介形象 |
4.1.7 CBA联赛外籍球员媒介形象维度构建 |
4.2 《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职业形象的塑造 |
4.2.1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职业形象新闻报道的称谓语分析 |
4.2.2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职业形象新闻报道的主题分析 |
4.2.2.1 比赛主题重点不断变化,多侧面塑造运动员职业形象 |
4.2.2.2 关注强强对话,特写两强相遇的激烈对抗 |
4.2.2.3 伤病主题图文结合,力求以情动人 |
4.2.2.4 重视场外训练报道,展现运动员专业形象 |
4.2.3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职业形象新闻报道的结构分析 |
4.2.3.1 纵式结构:高潮低谷结合,时间轴呈现职业形象 |
4.2.3.2 横式结构:多侧面结合报道,立体化呈现职业形象 |
4.2.3.3 “蒙太奇”结构:形象化、故事性描写呈现职业形象 |
4.3 《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会形象的塑造 |
4.3.1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会形象新闻报道的称谓语分析 |
4.3.2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会形象新闻报道的主题分析 |
4.3.2.1 敏锐捕捉公益形象,彰显运动员爱心 |
4.3.2.2 重点描写特殊社会身份,彰显外籍球员本土化 |
4.3.3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会形象新闻报道的结构分析 |
4.4 《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个性形象的塑造 |
4.4.1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个性形象新闻报道的称谓语分析 |
4.4.2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个性形象新闻报道的主题分析 |
4.4.2.1 场外主题报道采取不同报道形式凸显完整人物形象 |
4.4.2.2 注重情感描写,使个性形象有血有肉 |
4.4.2.3 生动描绘娱乐活动场景,塑造创意无限富有娱乐精神形象 |
4.4.3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个性形象新闻报道的结构分析 |
4.4.3.1 “蒙太奇”结构:形象化描写现实场景塑造运动员性格特点 |
4.4.3.2 纵式结构:以时间轴顺序展现运动员兴趣爱好形成、发展过程 |
4.5 《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交形象的塑造 |
4.5.1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交形象新闻报道的称谓语分析 |
4.5.2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交形象新闻报道的主题分析 |
4.5.2.1 关注运动员与队友互动,塑造平易近人的社交形象 |
4.5.2.2 关注运动员与球迷互动,使社交形象更加亲民化 |
4.5.3 有关CBA联赛外籍球员社交形象新闻报道的结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外籍球员的报道客观、主题多元、以赛场表现为核心 |
5.1.2 外籍球员报道量不均衡,报道对象根据新闻价值有所选择 |
5.1.3 人物形象塑造上丰满而有活力,但社会形象塑造有待加强 |
5.1.4 运用多种类称谓语塑造媒介形象,丰富贴切,具有艺术化加工 |
5.1.5 多元化新闻主题塑造运动员媒介形象,不同类型形象主题侧重不同 |
5.1.6 多种新闻报道结构灵活运用,形象生动塑造运动员媒介形象 |
5.2 建议 |
5.2.1 保证典型球员报道质量,避免新闻报道局限性 |
5.2.2 深挖球员多方面特点,注意塑造运动员社会形象 |
5.2.3 研究样本取样时段可进一步延展 |
5.2.4 可尝试使用其他话语安排模式维度进行媒介形象塑造研究 |
5.2.5 研究中可适当抽取地方都市报体育版面作为研究样本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起源与演进 |
一. 世界橄榄球运动的追根溯源——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起源 |
二. 由“业余体育原则”而导致的分歧促使英式联盟式橄榄球运动的产生 |
三. 加拿大式橄榄球与美国式橄榄球一脉相承 |
四. 澳式橄榄球的多起源说 |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
一. 从橄榄球世界杯诞生过程观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
二. “业余精神”与英式橄榄球 |
三. 美国式橄榄球的职业化进程 |
四. 两次世界大战对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
五. 规则的变迁和世界橄榄球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三节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 |
一.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和定义 |
二. 主要橄榄球类别之间的区别 |
第四节 橄榄球运动的赛事 |
一. 英式橄榄球主要赛事 |
二. 美国式橄榄球赛事 |
三. 澳式橄榄球的代表——AFL |
第三章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探求 |
一. 橄榄球运动的功能 |
二. 橄榄球运动的哲学内涵 |
三. 橄榄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正直、热诚、团结、纪律、尊重 |
四. 橄榄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之于相关学科的意义 |
一. 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 |
二. 橄榄球运动之于管理学 |
三. 橄榄球运动之于社会学 |
四. 橄榄球运动之于经济学 |
第四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一. 中国大陆英式橄榄球发展史 |
二. 香港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三. 台湾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四. 中国美国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
一. 中国竞技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
二. 中国橄榄球其它方面的现状 |
第三节 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 从球类运动起源与在中国的传播洞察橄榄球运动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 |
二. 奥运会对球类项目发展的影响 |
三. 从橄榄球运动特点本身对其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四. 文化观念差异对橄榄球项目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 |
第一节 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 |
一.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二.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 |
一.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
二. 中国体育的发展成就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三.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 |
四. 传媒与体育 |
第三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 |
一. 中国改革大势 |
二. 中国体育改革的判断 |
第六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 |
一. 战略的含义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现实性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和目标模式研究 |
一.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研究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 |
第三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过渡模式研究 |
第四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对策案例研究 |
一. 中国橄榄球项目奥运争光计划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职业化发展设想 |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普及推广的思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选题依据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文献综述 |
3.1 中国男篮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 |
3.2 中国男篮进攻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 |
3.3 中国男篮不同位置队员(后卫、前锋、中锋)进攻能力的相关研究 |
3.4 欧美男篮进攻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专家访谈法 |
1.2.3 录像统计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1.2.5 比较分析法 |
1.2.6 逻辑分析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中国男篮与对手基本情况的对比分析 |
2.1.1 中国男篮与对手年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的对比分析 |
2.1.2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容配备特点的对比分析 |
2.2 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
2.2.1 中国男篮得分能力的分析 |
2.2.2 中国男篮与对手2分球、3分球、罚球得分能力的对比分析 |
2.2.3 中国男篮与对手抢前场篮板球能力的对比分析 |
2.2.4 中国男篮与对手助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
2.2.5 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失误的对比分析 |
2.3 中国男篮与对手各位置队员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
2.3.1 中国男篮与对手后卫队员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
2.3.2 中国男篮与对手前锋队员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
2.3.3 中国男篮与对手中锋队员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
2.4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基础配合能力的比较分析 |
2.4.1 概念界定 |
2.4.2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运用基础配合情况的比较分析 |
2.4.2.1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运用基础配合总次数的比较分析 |
2.4.2.2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运用传切配合能力的比较分析 |
2.4.2.3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运用掩护配合能力的比较分析 |
2.4.2.4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运用突分配合能力的比较分析 |
2.4.2.5 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进攻中运用策应配合能力的比较分析 |
2.5 中国男篮与对手全队进攻战术能力的比较分析 |
2.5.1 中国男篮与对手快攻能力的比较分析 |
2.5.2 中国男篮进攻人盯人防守能力的分析研究 |
2.5.3 中国男篮进攻区域联防能力的分析研究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3.2.1 “后姚明时代”中国男篮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尽快确立适合自已的技战术风格 |
3.2.2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队员个人技术能力 |
3.2.3 强化球员团队理念、注重培养球队战术配合意识 |
3.2.4 加强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提高队员身体对抗能力 |
3.2.5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提高CBA联赛水平 |
3.2.6 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做好我国篮球人才的梯队建设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篮球的秘密(论文提纲范文)
1.为什么要写篮球这部书? |
2.怎样理解篮球是永恒的这个说法? |
3.中国古代有类似篮球的运动吗? |
4.篮球运动是怎样诞生的? |
5.篮球何时进入中国? |
6.我们为什么挚爱篮球? |
7.我为什么要来东莞考察? |
8.中国篮球为什么发展缓慢? |
9.体育与教育该不该合为一体? |
10.打篮球可以提高智商和情商吗? |
11.东莞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打篮球吗? |
12.东莞的人文历史环境适宜打球吗? |
13.对东莞的人文历史还有哪些话说? |
14.东莞的体育传统厚不厚? |
15.东莞篮球是如何起步的? |
16.早年的球星有多酷? |
17.篮球何以成为老一代共产党人的最爱? |
18.怎样看待计划经济时代的篮球历程? |
19.80年代的中国篮球为何普遍降温? |
20.80年代的东莞篮球为何没有降温? |
21.袁李松先生怎样支持农民打篮球? |
22.常平农民是怎样逼近全国冠军的? |
23.常平农民是怎样夺取“丰收杯”桂冠的? |
24.卢元镇先生如何看待篮球文化之根? |
25.东莞的篮球环境变成啥样了? |
26.CBA冠军奖杯为何以牟作云命名? |
27.篮球人到底有没有出路? |
28.篮球人到东莞有出路吗? |
29.河北队郝焕新为啥要来宏远? |
30.马永忠一家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
31.我为啥喜欢张冠豪式的本土球王? |
32.中学生篮球队志在何方? |
33.宏远男篮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
34.中国篮球会不会重蹈足球覆辙? |
35.宏远男篮是怎样夺取CBA总冠军的? |
36.中国篮球职业化距离NBA还有多远? |
37.篮球改革为什么上冷下热? |
38.东莞篮球对中国篮坛变革是何作用? |
39.为什么要以大朗考察报告结束全书? |
40.新世纪俱乐部的希望在哪里? |
后记 |
(9)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
2.2 体育中结合德育的相关研究 |
2.2.1 学校体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
2.2.2 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
2.3 现代德育及其困境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高校德育及其困境 |
4.2 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价值和优势分析 |
4.2.1 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价值 |
4.2.2 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优势 |
4.3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
4.3.1 体育教师调查与分析 |
4.3.2 大学生调查与分析 |
4.4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与方法 |
4.4.1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
4.4.2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实现的途径 |
4.4.3 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要方法 |
4.5 体育教学融入德育的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对于"文化"的研究现状 |
1.3.1 文化的定义 |
1.3.2 体育文化的涵义 |
1.3.3 校园文化的涵义 |
1.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
1.3.5 美国大学校园篮球文化 |
1.4 文献综述 |
1.5 CUBA的诞生 |
2 CUBA文化 |
2.1 CUBA的人才培养 |
2.1.1 CUBA夏令营 |
2.1.2 CBA-CUBA青年四强篮球对抗赛 |
2.2 CUBA走进大学校园 |
2.2.1 CUBA校园文化活动 |
2.2.2 CUBA友谊赛 |
2.2.3 CUBA文艺节目表演 |
2.3 CUBA宣传 |
2.3.1 CUBA的会徽、会歌、吉祥物和口号 |
2.3.2 CUBA媒体宣传与校园宣传 |
2.4 CUBA赛场变化 |
2.4.1 CUBA赛制与变迁 |
2.4.2 CUBA球员的成长 |
2.5 CUBA赞助商 |
3 CUBA对高校及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
3.1 CUBA对我校学生的影响 |
3.2 CUBA对非参赛学校学生的影响 |
3.3 CUBA对参赛球员的影响 |
4 CUBA未来发展趋势 |
4.1 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 |
4.2 促进联赛合理化 |
4.2.1 完善比赛制度 |
4.2.2 提高裁判员水平 |
4.2.3 解决各队之间实力不均的问题 |
4.3 成立CUBA科研小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情绪和意志品质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从北京青年男篮的两场比赛说起(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D]. 樊桓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NBA中国赛营销传播研究[D]. 汪舰. 广州体育学院, 2018(04)
- [3]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D]. 孟婷. 山东大学, 2017(03)
- [4]第31届奥运会周琦与对手攻防技术运用的对比研究[D]. 王永良.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4)
- [5]《篮球先锋报》对CBA联赛外籍球员媒介形象的塑造研究[D]. 刘倩茹.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6]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D]. 胡竹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14(12)
- [7]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D]. 张余兴. 福建师范大学, 2013(S2)
- [8]篮球的秘密[J]. 赵瑜. 中国作家, 2011(08)
- [9]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D]. 李晓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8)
- [10]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研究[D]. 宋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