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对“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内涵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吴波[1](2021)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道路》文中认为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理解中国式的现代化,它不仅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更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创造最高层次的政治表达,既是中国道路自主性立场的最高表达,又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成功的政治宣示,在彰显中国道路普遍性意义的同时,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叙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表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高度,也提出了深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道路的历史任务。
孟旭琼[2](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慧娟[3](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阎[4](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冯海涛[5](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指出
曾令辉[6](2021)在《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坚持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实际和世界发展形势,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从中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等,为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俞祖华[7](2021)在《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家现代化话语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在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拓展对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改革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迁。不断深化对现代化模式与道路的探索,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话语。不断丰富对现代化理论与叙事的建构,围绕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布局、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本土特色等进行探讨并建立相关论述。不断增强党领导现代化的本领与水平,革命时期提出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建设时期展现出党"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改革时期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时代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卢国琪[8](2021)在《论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再认识》文中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再认识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党)执政基础问题、共产党(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共产党执政目标(奋斗目标)问题的再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再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遵循"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再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再认识的深化就是深化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要充分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不会变化而社会主要矛盾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
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9](2021)在《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文中研究表明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的特殊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基因和密码,充分彰显我们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必将指引我们更好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本刊特邀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等理论界着名专家,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就《决议》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进行深度解读。
郭瑞萍[10](2021)在《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百年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本质性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共同富裕思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线,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同步实现单一的物质性富裕到分阶段实现"五位一体"布局中的全面富裕的转变;对共同富裕实现基础的认识,经历了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生产力平衡和充分发展的转变;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认识,经历了从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到更加重视共享发展,推动实现实质性共同富裕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共同富裕内涵、基础和路径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领导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深化对“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内涵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对“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内涵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平、道路、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理解 |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 |
三、中国道路最新论述的重大意义 |
四、中国道路完善的方向与路径 |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坚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与坚持 |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 |
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举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4.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 |
二、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
1.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中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第一,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渡理论。 |
第二,中国共产党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
4.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的启示 |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 |
3.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7)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家现代化话语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断拓展对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的认识 |
二、不断深化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探索 |
三、不断丰富对现代化理论与叙事的建构 |
四、不断增强党领导国家现代化的本领与水平 |
结语 |
(8)论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
三、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
四、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认识 |
(9)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飞跃 |
时代课题的拓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
一、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既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
二、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时代课题,既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三、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时代课题,既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
保持“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 |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建设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
二、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内在互动关系 |
三、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
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共产党 |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 |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历程 |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意义 |
在研究中国道路中确立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 |
中国人精神从被动转向主动 |
(10)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百年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之内涵的认识演变 |
1. 在对共同富裕中“富裕”内涵的认识上,从单一物质性的富裕逐步发展为“五位一体”布局中的全面富裕。 |
2. 在对共同富裕中“共同”内涵的认识上,从同步实现富裕发展为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 |
二、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之基础的认识演变 |
1. 在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上,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2. 在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上,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为实现生产力充分和平衡发展。 |
三、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径的认识演变 |
1. 在发展机制的认识上,从政府单一资源配置机制发展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充分结合。 |
2. 在对发展目标的认识上,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四、深化对“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内涵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道路[J]. 吴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06)
- [2]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4]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D]. 李阎. 河北大学, 2021
- [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求、坚持与发展[J]. 曾令辉.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
- [7]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国家现代化话语的建构[J]. 俞祖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8]论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再认识[J]. 卢国琪. 北京社会科学, 2021(11)
- [9]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 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 治理研究, 2021(06)
- [10]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百年演变[J]. 郭瑞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