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衡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平衡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相平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霏[1](2021)在《基于反应精馏的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是一种中枢神经药物的有机中间体,用于生产苯巴比妥、扑痫酮等神经性药物。现有合成工艺采用20%乙醇钠作为催化剂,苯乙酸乙酯、碳酸二乙酯与溴乙烷为原料,经克莱森酯缩合反应与乙基化反应合成产品。该工艺存在间歇操作、生产周期长等问题制约反应效率。因此,开发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高效合成工艺,提升工艺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反应精馏技术对克莱森酯缩合反应进行改进,通过实验确定了克莱森酯缩合反应时间、原料配比以及乙基化反应时间等对于产品收率的影响。优化后的克莱森酯缩合反应时间为2 h,苯乙酸乙酯与碳酸二乙酯配比为1:4,乙基化反应时间为3 h。基于COSMO-SAC模型计算了反应体系各物质间的无限活度稀释系数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体系间的交互作用参数。对年产1400 t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进行模拟,基于序贯迭代优化序列优化工艺参数。利用能量、经济、环境与(火用)分析方法,评估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工艺的运行成本为1.597×107$/y,设备成本为4.596×105$/y;产品市场价格不低于2.1×104$/t时,工艺具备工业应用潜力;反应精馏单元的高能耗造成的全球变暖潜能(GWP)和酸性气体潜能(AP)分别占工艺总排放的58.9%与50.28%;分离纯化单元的(火用)损失最高,占整个生产工艺(火用)损失的48.1%。设计了双塔变压间歇精馏与多储罐双塔变压间歇精馏工艺对回收的溴乙烷-乙醇共沸物与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三元单共沸混合物进行分离。基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分别以两种分离工艺的设备费用与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目标函数,高压塔操作压力作为决策变量,对工艺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双塔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的高压塔操作压力为7 atm,工艺的设备成本为2.142×105$/y,二氧化碳排放为1.146×106 kg/h,TAC为1.942×105$/y;多储罐双塔变压间歇精馏工艺的高压塔操作压力为7 atm,工艺的设备成本为2.635×105$/y,二氧化碳排放为3.990×105 kg/h,TAC为1.294×105$/y。

邵赛赛[2](2021)在《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制备及其在中草药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锌铜比为3的三个不同浓度的硝酸锌-硝酸铜基础溶液作为反应体系,对Zn(NO3)2、Cu(NO3)2定量下Fe(NO3)3-Mn(NO3)2-H2O相平衡以及KNO3-Mn(NO3)2-H2O相平衡进行了研究,为制备适宜中草药的水溶肥料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中草药的需肥特性,制备了相应的水溶肥料,并开展了浸种试验。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定比例不同Zn(NO3)2和Cu(NO3)2浓度下Fe(NO3)3-Mn(NO3)2-H2O和KNO3-Mn(NO3)2-H2O两个体系的相平衡,通过Origin软件绘制了不同浓度Zn(NO3)2、Cu(NO3)2基础体系中,0℃、10℃、20℃以及pH分别为2、3、4时的相平衡Fe(NO3)3-Mn(NO3)2-H2O相图和0℃、10℃和25℃时的KNO3-Mn(NO3)2-H2O相图。依据所绘制的相图,分析了点、线、面的物理意义,讨论了水溶肥料配方区域和水溶肥料产品的稳定性,并制备了三种符合NY1428-2010标准的微量元素水溶肥料产品。开展了蒲公英、黄芪、白术、夏枯草浸种实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浓度范围内,水溶肥料能很好促进蒲公英、黄芪、白术和夏枯草种子发芽,提高各项生理指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陈爽[3](2020)在《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北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活动带的南段,是前寒武纪重要核心地体。TTG片麻岩中以捕虏体形式产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空间位置与之密切相关的高压长英质麻粒岩以及斜长角闪岩,是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后续变质作用的重要信息。本文系统地对高压基性麻粒岩及相关高压长英质麻粒岩及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研究,从岩石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变质作用和锆石U-Pb定年分析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岩石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使用相平衡模拟和传统地质温压计的方法重新估算了基性麻粒岩的P-T条件。基性麻粒岩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其中包括两个超高温阶段和一个亚绿片岩相阶段。早期峰前(M1)进变质阶段为石榴石中包裹体相矿物组合,由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钾长石组成,P-T条件稳定在~9-10kbar/740-770℃。根据观察到的典型矿物组合石榴石+单斜辉石+金红石+斜长石+石英和测量的基质相斜长石成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M2)P-T条件限制为15-17.6 kbar/907-1040℃。此外,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显示,峰期阶段P-T最大值为15-16.3 kbar/999-1006℃。峰后(M3)阶段以石榴石的分解反应形成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后成合晶矿物组合为特征,单斜辉石中的CaM2和斜长石中的XAn限定P-T范围变化于2.4-7.2kbar/960-1055℃之间。后期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的生长代表等压冷却的麻粒岩相最终阶段(M4),根据测得的矿物成分(包括斜辉石中的CaM2、角闪石中的Ti和黑云母中的Ti),确定等压冷却阶段P-T条件为2.2-6 kbar/821-867℃。晚期亚绿片岩相阶段(M5),矿物组合为阳起石+葡萄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方解石+榍石,使用有效全岩成分限定为0.51-1.57 kbar和300-316℃。基于不同阶段的矿物组合,基性麻粒岩相应地总结出一个顺时针的P-T轨迹。P-T条件的估算结果高于以往研究中的估算值。长英质麻粒岩保留了两个期次的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峰期阶段(M2)表现为石榴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钛铁矿的矿物组合,相平衡模拟的P-T条件限定在14-16.5kbar/985-1077℃,二长石温度计估算的温度范围在1041-1081℃之间。随后,峰后阶段(M3)保留了最后固相线矿物组合石榴石+斜方辉石+钾长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P-T范围为7.8-9 kbar/889-902℃岩石学矿物学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记录了三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期变质矿物组合(M1)为角闪石+斜长石+榍石,根据NCKFMASHTO体系的成分视剖面图和角闪石压力计估算出温度条件T=660-715℃,压力条件P=6.5-7.1 kbar;其后经历了退变质作用(M2),矿物组合为阳起石+绿帘石+斜长石+绿泥石+钠长石,估算温压条件为537-630℃/4.1-5.8 kbar;晚期发生亚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M3),其矿物组合为钠长石+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其温压条件与基性麻粒岩中的亚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一致。高压基性麻粒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及U-Pb定年结果记录了三个期次的古元古代变质事件。胶-辽-吉带基性麻粒岩记录的变质事件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2.0-1.9 Ga的峰期变质作用时代,1.86-1.84 Ga的退变过程,随后是1.76-1.74Ga的造山后伸展作用相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事件,导致麻粒岩折返至上地壳。长英质麻粒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记录了两个期次的变质事件,显示为~1.88 Ga的近峰期年龄和1.86-1.83 Ga的退变年龄。斜长角闪石的CL图像显示其具有较弱的阴极发光效应和弱震荡环带,Th/U比值相对较小(0.06-0.43),锆石形态和内部结构指示锆石形成于深熔作用过程,21个锆石的LA-ICP-MS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记录的最老206Pb/238Pb年龄为 2075±25Ma,上交点年龄为 1845±23Ma(MSWD=0.35),该组年龄记录了斜长角闪岩峰期变质作用时代的上限。斜长角闪岩在原岩形成以后,可能曾经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记录了在胶-辽-吉带~1.85Ga碰撞闭合过程中的深熔事件,此后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及其二次退变质作用,终结于亚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压条件。三类岩石共同构建出完整的顺时针的P-T-t轨迹,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特征。超高温变质作用阶段的发现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胶-辽-吉带的形成演化的认识。

胡明圆[4](2020)在《环己烯催化精馏水合制备环己醇动态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己醇是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产品,环己烯水合法存在转化率低、分离难度高等缺点,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开发安全高效的环己醇生产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对此本论文采用了一种环己烯催化精馏(RD)水合制备环己醇的工艺。精馏过程控制系统设计难度大的问题,使得精馏过程动态控制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环己烯水合催化精馏生产环己醇的工艺大多停留在稳态和实验阶段,本文对此工艺进行动态控制设计研究,希望可以为此工艺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催化精馏实验,验证催化精馏塔稳态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实验测定塔内温度和浓度分布,与稳态模拟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催化精馏塔稳态模型是准确可靠的。2、设计环己烯催化精馏水合制备环己醇的三塔工艺,利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工艺进行稳态模拟计算,得到催化精馏塔最佳的操作条件,在该条件下,环己醇产品纯度为99.2 wt%,环己烯单程转化率为64.49%。3、利用Aspen Dynamics软件考察了当RD塔有机相回流比、RD塔再沸器热负荷、进料流量发生变化时,环己醇的产量和纯度的动态响应特征。从结果可以看出环己醇产量和纯度对于RD塔再沸器热负荷和RD塔有机相回流比的响应比较灵敏,而且对于正方向和反方向的响应也比较对称,适合作为操纵变量。4、根据体系特点建立了三种不同的控制方案(CS1、CS2、CS3),利用灵敏度分析法和奇异值分解法进行灵敏板位置的选择;应用Tyreus-Luyben经验调谐方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调谐;最后利用Aspen Dynamics模拟软件对三种控制方案进行了性能评估,通过观察进料量±20%和环己烯进料组成±5%后,产品纯度和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控制方案CS3性能最佳。

赵延兴,王宪,姚晓宇,董学强,沈俊,公茂琼[5](2019)在《流体汽液相平衡混合规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学术内涵丰富且应用广泛,而混合规则是决定混合物性描述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综述了具有代表性的混合规则,包括原始的二次型、非二次型、密度型、状态方程-超额自由能型等混合规则,评价了其在流体汽液相平衡的描述能力,辅以数学推导介绍了其发展的动机及存在的优劣,以期对将来混合规则发展提供思路。

杨贡林,张晓军,赵国勇,刘永刚[6](2018)在《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盐、硝分离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化工废水主要含有COD、氨氮、Cl-、SO42-、NO3-酚、氰、硫等污染物,是一种多污染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工业废水。通过蒸发浓缩技术,利用温度及溶解度差异,采用热法和冷冻法对煤化工废水膜浓缩水中盐(NaCl),硝(Na2SO4),COD,氨氮等污染物实现了有效的分离和治理,该方法在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治理领域有良好的适用性,为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李瑞红[7](2017)在《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文中指出胶东是全球重要的黄金产地,也是中国探明金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其中焦家金矿带已探明金资源量>1000吨,其内金矿床(体)严格受焦家断裂带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构造控矿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此,论文通过典型剖面构造-蚀变-矿化岩相填图、露头尺度构造解析、载金矿物黄铁矿微区原位技术和3D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区域→露头→矿物多尺度系统剖析金矿床(体)分布规律与不同级别、序次和型式的控矿构造的关系,以揭示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和巨量金活化富集的构造控制机理,构建其构造控矿模式,为新的勘查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焦家断裂带空间结构可细分为断裂核(主断裂面、断层泥、片理化和糜棱岩化带)、破碎带(碎裂岩、构造热液脉群、密集节理和劈理带)和弱变形带(稀疏节理带)。(2)焦家断裂带经历了5期构造变形:D1主要表现为成矿前NE向韧性剪切带;D2为成矿前韧-脆性构造活化;D3为成矿期韧-脆性变形(伴随强烈的水岩反应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D4为成矿期脆性变形,主要表现为岩/矿石的脆性破裂和热液脉体(如石英-硫化物脉和方解石脉)的充填;D5为成矿后脆性变形。(3)识别出四类黄铁矿,可见金通常发育于黄铁矿脆性变形形成的裂隙和晶隙间或破裂-愈合的裂隙内,以裂隙金为主,兼有包裹体和晶隙金,并发育纳米金粒,可能是黄铁矿显微-超显微变形的位错中不可见金的再活化和再富集而形成。(4)断裂面擦痕所反映的断裂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具有复杂的二元结构,既有正断层活动特征,也有逆断层活动特征,兼有走滑分量。成矿期主体表现为张剪性构造控矿样式(NW向拉张兼有左行走滑分量),是成矿前的主要构造形迹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再活化而形成的。控矿构造应力场3D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成矿前主应变和剪应变的相对高值区,随着成矿期构造再活化或应变能释放是成矿流体聚集和成矿物质沉淀的有利部位。

查宝[8](2016)在《弱键调控噻吩并菲衍生物在固液界面的二维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其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噻吩并菲(TP),呈一个平面对称的三角形结构,选作我们研究的结构基元是基于:1)平面和刚性的结构有利于形成共面的组装;2)在三个顶点位置可以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团进行修饰;3)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可以被用作有机发光和太阳能电池材料。此外,在噻吩并菲基团上引入长的烷基链,交叉侧链间和分子-基底之间的范德华力可以稳固分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噻吩并菲衍生物(TPs),研究分子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上的自组装。通过引入卤(溴和碘)取代基团,以及改变取代基团的数目和位置,我们发现分子间卤原子的接触类型不同而形成不同方式的卤键或卤卤作用力,而使自组装结构呈现多样性。除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是影响分子自组装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主要研究侧链间的范德华力和分子间卤键作用力之间竞争的微妙平衡关系,以及溶剂和溶液浓度的变化对分子组装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结果总结如下:(1)我们首次报道了卤键与范德华力竞争作用下的固液界面自组装,利用STM研究6,9-DDTD分子在脂肪酸溶剂/石墨界面的自组装。在辛酸溶剂中,调控溶液的浓度时,可以形成四种不同的自组装结构。在高浓度下的交替结构,中间浓度四聚体结构和错位线型结构,而在低浓度时出现的是共吸附线型结构。此外,在针尖施加偏压的时候,也可以诱导自组装结构的转变。当溶剂换成庚酸或壬酸时,只有在低浓度情况下不能形成共吸附的线型结构,其它三种结构均可被观察到。为了确认卤键作用的重要性,我们研究了不含溴取代的DPTD分子的自组装。系统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分子侧链间的范德华力、Br…Br卤键和H…Br氢键之间的竞争,及溶剂分子的共吸附共同决定了自组装结构的多态性。STM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相结合,解释了卤键的形成机理。该工作有助于我们深入的探究基于卤键的噻吩并菲衍生物的二维(2D)分子自组装。(2)卤键在几何结构上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方向性,是控制和构筑二维分子组装中的一种重要的非共价作用力。我们首次利用STM和DFT研究5,10-DBTD和5,10-DITD分子的自组装,发现其酯基的取向影响卤原子顶端的正电荷分布,从而决定形成卤键的类型。系统的研究发现在分子自组装结构中,主要包括异质X···O=C和X···S卤键和H···Br和H···O氢键。卤键和氢键的方向性和键的强度随着卤取代基改变,从而决定分子的排列。系统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在超分子化学中酯基的取向、浓度和溶剂对卤键形成的影响以及证明多个卤键作用位点的具有重要意义。(3)我们研究了两种π共轭的噻吩并菲衍生物(6,9-DBTD和5,10-DBTD)的光物理性能,以及利用STM研究两种分子在脂肪烃溶剂中,不同浓度的情况下分子在固液界面的自组装。STM实验结果表明同分异构的两种分子的自组装结构呈现截然不同的自组装结构。6,9-DBTD分子主要形成一种稳定的共吸附线型结构。然而,5,10-DBTD呈现出溶剂效应和浓度效应,自组装结构随着脂肪烃链长增加而呈梯度变化。在低浓度下,脂肪烃溶剂分子参与分子组装而形成不同的共吸附结构;而高浓度下形成密堆积的双线型结构。所有的自组装结构的形成与分子侧链间的范德华力、卤键和氢键作用的竞争与协调有关。DFT计算揭示了溶剂分子的共吸附可以改变溴原子的分子间接触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卤键作用方式,即Br···Br键类型type-II或异质键转变成type-I,这有利于分析和解释卤键的形成机理。(4)我们合成了两种含有1-乙炔基-4-(十六烷氧基)苯和2-乙炔基-6-(十六烷氧基)-萘的两种大的共轭基团的DPTD-Ben和DPTD-Nap分子,这种V-型分子含有相同长度碳链和不同的芳香环取代基。研究其光物理性能并利用STM研究其在固液界面的自组装。系统的研究发现TP-Ben分子可以形成波浪线型结构,而TP-Nap分子则形成线型结构。这两种结构都是在氢键和偶极-偶极作用,以及强的范德华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最稳定结构,不受溶液浓度和溶剂变化的影响。

曹洪玉[9](2016)在《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钙的固液相平衡及相关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次磷酸钙作为一种常见的次磷酸盐用途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采用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钙,可以得到纯度高,粒度均匀的产品。该生产方法为复分解反应,对于提高该反应的转化率、产品的纯度,进一步优化工艺还需要相关相图的研究。目前本实验室只测定了 298.15K下的Na+,Ca2+//Cl-,H2PO2--H20交互四元体系及其子体系,其它温度下的相图数据还不完善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Ca2+,Na+//Cl-,H2PO2--H2O交互四元体系在323.15K的固液相平衡开展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次磷酸钠在水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在0℃-100℃范围内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温度对次磷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0℃-10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次磷酸钙的溶解度略有下降。2.三元相图的研究,研究发现CaCl2-Ca(H2PO2)2-H2O,为简单三元体系,存在二个固相区一个两盐共饱点,固相盐为CaCl2·H2O,Ca(H2PO2)2,次磷酸钙的固相区较大,溶解度小;Ca(H2PO2)2-NaH2PO2-H20体系为复杂三元体系,存在二个两盐共饱点,三个固相区,固相盐为Ca(H2PO2)2、NaH2PO2·H2O、NaCa(H2PO2)3。出现了复盐NaCa(H2PO2)3,该复盐为不稳定复盐,其中复盐的固相区较大,溶解度小;NaCl-NaH2PO2-H2O为简单三元体系,存在二个固相区一个两盐共饱点,固相盐为NaCl、NaH2PO2·H2O。次磷酸钠的溶解度较大,固相区域较小。3.四元体系,研究表明Na+,Ca2+//Cl-,H2PO2--H20交互四元体系存在五个固相区,七条两盐共饱曲线,三个三盐共饱点,五个两盐共饱点,没有出现新的复盐。次磷酸钙的固相区最大,次磷酸钠的固相区最小。同时发现存在NaCl-Ca(H2PO2)2共饱线,表明用该方法生产次磷酸钙是可行的;出现氯化钠与复盐、次磷酸钙与复盐的共饱线,说明复盐的存在会对次磷酸钙产品收率及纯度产生影响。

刘凤菊[10](2016)在《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铝的固液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转化反应6NaH2PO2+Al2(SO4)3 =2Al(H2PO2)3 + 3Na2SO4来生产次磷酸铝涉及到交互四元体系Na+,Al3+//SO42-,H2PO2--H2O及其子体系的固液相平衡规律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 Al(H2PO2)3-H2O 一个二元体系,Al(H2PO2)3-Al2(SO4)3-H2O、Al(H2PO2)3-NaH2PO2-H2O、NaH2PO2-Na2SO4-H2O、Al2(SO4)3-Na2SO4-H2O四个三元水盐体系,以及一个交互四元体系Na+,Al3+//SO42-,H2PO2--H2O在298.15K时的固液相平衡规律并绘制了各个体系的相图。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Al(H2PO2)3-H2O二元体系,平衡固相都为无水次磷酸铝,从0℃到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次磷酸铝的溶解度从1.88%降到0.8%;溶液的PH从2升高到2.88。(2)NaH2PO2-Na2SO4-H2O 和 Al(H2PO2)3-NaH2PO2-H2O 两个三元体系都属于水合物型相图。其中NaH2P02-Na2SO4-H2O三元体系为水合物Ⅱ型相图,该体系中固相存在形态有.三种:NaH2PO2.H2O、Na2SO4、Na2SO4·10H2O,NaH2PO2·H2O 所占相区非常小。Al(H2PO2)3-NaH2PO2-H2O三元体系属于水合物Ⅰ型的相图,该体系中的固相存在形态有两种:Al(H2PO2)3和NaH2PO2·H2O。Al(H2PO2)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随着次磷酸钠浓度的增加,次磷酸铝的溶解度也增大。Al2(SO4)3-Na2SO4-H2O 和 Al(H2PO2)3-Al2(SO4)3-H2O 两个三元体系均有复盐出现,属于复杂体系相图,复盐分别为 NaAl(S04)2·12H2O、Al(H2P02)3·Al2(S04)3·16H20。其中Al(H2PO2)3-Al2(SO4)3-H2O三元体系中存在两部分介稳区域。该体系的固相存在形态有三种:Al(H2PO2)3、Al(H2PO2)3·Al2(S04)3·16H2O、Al2(SO4)3·16H2O,复盐占相区区域最大。Al2(SO4)3-Na2SO4-H2O三元体系中的固相存在形态有三种:Na2SO4·10H2O、Al2(SO4)3·18H2O、NaAl(SO4)2·12H2O。将该体系 298.15K 与 323.15K 的相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固相盐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且复盐所占相区明显变大,该体系更易出现复盐。(3)Na+,Al3+//SO42-,H2PO2--H2O四元交互四元体系中存在5个零变量点,8条两盐的饱和液相线,7个固相区,其中Al(H2PO2)3和Al(H2PO2)3·Al2(SO4)3·16H2O的固相区占了整个四元相图的大部分区域。由此我们应当注意在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铝的工业生产中应注意复盐对次磷酸铝纯度造成的影响。

二、相平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平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反应精馏的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1.3 反应精馏工艺研究概述
    1.4 COSMO模型在相平衡中应用
    1.5 间歇精馏概述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课题研究意义
2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实验部分
    2.1 反应机理与热力学分析
    2.2 实验装置与步骤
        2.2.1 实验所用试剂
        2.2.2 实验所需仪器
        2.2.3 实验所用装置与操作步骤
    2.3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催化剂预处理对缩合反应的影响
        2.4.2 缩合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3 缩合反应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2.4.4 乙基化反应加料方式与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模拟与评估
    3.1 反应体系交互作用参数回归
        3.1.1 反应体系物性确定
        3.1.2 体系各物质间无限活度稀释系数计算与交互作用参数回归
    3.2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经济优化模型
    3.3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流程模拟
        3.3.1 合成工艺流程描述
        3.3.2 合成工艺评估假设
    3.4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经济性能分析
    3.5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热力学性能分析
        3.5.1 合成工艺能量分析
        3.5.2 合成工艺(火用)分析
    3.6 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环境表现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模拟与优化
    4.1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可行性分析
    4.2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模拟与控制结构设计
        4.2.1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设计
        4.2.2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控制方案设计
    4.3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
    4.4 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的塔板(火用)损失分析
    4.5 热集成变压间歇精馏分离溴乙烷-乙醇工艺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模拟与优化
    5.1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可行性分析
    5.2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模拟与控制结构
        5.2.1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设计
        5.2.2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控制方案设计
    5.3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
    5.4 间歇精馏分离碳酸二乙酯-溴乙烷-乙醇工艺操作方案对比
        5.4.1 多储罐变压间歇精馏工艺工艺Ⅱ流程模拟与控制结构
        5.4.2 多储罐变压间歇精馏工艺工艺Ⅲ流程模拟与控制结构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制备及其在中草药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中草药的发展现状
        1.1.1 中草药行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中草药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3 中草药施肥现状
    1.2 微量元素与中草药
    1.3 我国土壤养分现状
        1.3.1 土壤大量元素含量现状
        1.3.2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现状
    1.4 水溶肥料概述
        1.4.1 水溶肥料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1.4.2 国内外水溶肥料的发展概况
        1.4.3 水溶肥料的发展重点
    1.5 水盐体系相图平衡研究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草药主产区土壤理化性能调研
    2.1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2.1.1 pH值
        2.1.2 有机质含量
        2.1.3 大量元素含量
        2.1.4 微量元素含量
    2.2 小结
第三章 Zn(NO_3)_2和Cu(NO_3)_2体系中Fe(NO_3)_3-Mn(NO_3)_2-H_2O相平衡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操作方法
        3.2.3 各元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不同c(Zn~(2+))、c(Cu~(2+))下的Fe(NO_3)_3-Mn(NO_3)_2-H_2O相平衡研究
        3.3.1 c(Zn~(2+))=30g/L,c(Cu~(2+))=10g/L的 Fe(NO_3)_3-Mn(NO_3)_2-H_2O相图
        3.3.2 c(Zn~(2+))=45g/L,c(Cu~(2+))=15g/L的 Fe(NO_3)_3-Mn(NO_3)_2-H_2O相图
        3.3.3 c(Zn~(2+))=60g/L,c(Cu~(2+))=20g/L的 Fe(NO_3)_3-Mn(NO_3)_2-H_2O相图
    3.4 小结
第四章 Zn(NO_3)_2和Cu(NO_3)_2体系中KNO_3-Mn(NO_3)_2-H_2O相平衡研究
    4.1 体系设计
    4.2 试验方法
    4.3 Zn(NO_3)_2、Cu(NO_3)_2定浓度体系中KNO_3-Mn(NO_3)_2-H_2O相图
    4.4 液体水溶肥料配方区域的确定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图在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制备中的应用
    5.1 含锌、铜、锰、铁四种微量元素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5.1.1 含锌、铜、锰、铁的水溶肥料配方区域
        5.1.2 含四种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液体产品稳定性分析
        5.1.3 含四种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液体产品制备实例分析
    5.2 小结
第六章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对中草药种子的应用效果
    6.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药品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测定指标项目与方法
        6.3.1 中草药种子的发芽率
        6.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试
        6.3.3 测试过氧化氢酶活性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蒲公英浸种
        6.4.2 黄芪浸种
        6.4.3 白术浸种
        6.4.4 夏枯草浸种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区域地质概况
    2.2 胶-辽-吉带地质概况
    2.3 采样位置
    2.4 胶北地块的矿产资源
3 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3.2 高压基性麻粒岩
    3.3 长英质麻粒岩
    3.4 斜长角闪岩
    3.5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化学特征
    4.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4.2 高压基性麻粒岩
    4.3 长英质麻粒岩
    4.4 斜长角闪岩
5 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5.1 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
    5.2 高压基性麻粒岩
    5.3 长英质麻粒岩
    5.4 斜长角闪岩
6 年代学
    6.1 高压基性麻粒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REE特征
    6.2 长英质麻粒岩中的锆石U-Pb定年
    6.3 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REE特征
7 讨论
    7.1 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及角闪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P-T轨迹
    7.2 高压麻粒岩及其相关岩石的变质年代
    7.3 P-T-t轨迹及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
    7.4 胶-辽-吉带的形成与演化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前景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环己烯催化精馏水合制备环己醇动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环己醇生产工艺概述
    1.2 环己烯水合催化精馏过程
    1.3 催化精馏过程模拟
        1.3.1 稳态模拟
        1.3.2 动态模拟
    1.4 催化精馏控制
        1.4.1 催化精馏控制方法概述
        1.4.2 催化精馏控制研究进展
        1.4.3 催化精馏控制典型案例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催化精馏塔模型验证
    2.1 催化精馏实验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分析方法
        2.1.3 实验步骤
    2.2 催化精馏模拟基础数据
        2.2.1 热力学模型
        2.2.2 动力学模型
    2.3 催化精馏塔模型验证
    2.4 小结
3 工艺流程建立及模拟优化
    3.1 工艺流程设计
    3.2 工艺流程模拟优化
        3.2.1 环己烯-水进料比
        3.2.2 环己烯-异佛尔酮进料比
        3.2.3 有机相回流比
        3.2.4 精馏段塔板数
        3.2.5 反应段塔板数
    3.3 小结
4 动态模型建立与系统响应分析
    4.1 动态模型的建立
    4.2 动态模型可靠性验证
    4.3 系统动态响应分析
        4.3.1 RD塔有机相回流比
        4.3.2 RD塔再沸器热负荷
        4.3.3 进料流量
    4.4 小结
5 控制方案设计及性能评估
    5.1 基本控制环路
        5.1.1 储量控制环路
        5.1.2 品质控制环路
    5.2 系统特征分析
    5.3 替代控制方案
    5.4 灵敏板位置选择
        5.4.1 方法总结
        5.4.2 单温度控制方案灵敏板位置选择
        5.4.3 双温度控制方案灵敏板位置选择
    5.5 控制器参数调谐
    5.6 控制方案性能评估
        5.6.1 进料量扰动性能分析
        5.6.2 进料组成扰动性能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流体汽液相平衡混合规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混合规则建立的理论基础
2 状态方程法混合规则
    2.1 原始的二次型混合规则
    2.2 非二次型混合规则
    2.3 密度型混合规则
3 状态方程-超额自由能型混合规则
    3.1 以无限压力下为参考态
    3.2 以零压为参考态
    3.3 以实验压力为参考态
    3.4 无压力参考态
    3.5 以vdW溶液为参考态的TC系列混合规则
4 结论
符号说明
    上角标
    下角标

(6)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盐、硝分离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理论基础
    2.1 水质情况。
    2.2 相图理论。
3 实验部分
    3.1 热法实验
        3.1.1 实验内容。
        3.1.2 实验结果。
    3.2 冷冻法实验
        3.2.1 实验内容。
        3.2.2实验结果。
4 工艺流程图
    4.1 工艺流程图
5 结论

(7)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焦家断裂带构造变形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2.2 典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2.3 焦家断裂带时空结构
        1.2.4 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
        1.2.5 构造控矿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3.2 野外地质调研
        1.3.3 岩相学与矿相学观察
        1.3.4 显微-超显微构造和岩石EBSD组构测试
        1.3.5 载金黄铁矿微区原位测试
        1.3.6 构造-成岩年代学
        1.3.7 有限元数值模拟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格架与演化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3.2 成矿前区域主要构造事件
        2.3.3 成矿期体制转换构造事件
        2.3.4 成矿后构造活动史
3 典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3.1 赋矿围岩
        3.1.1 前寒武基底变质岩
        3.1.2 中生代花岗岩
    3.2 断裂带构造系统
        3.2.1 EW向基底构造
        3.2.2 NNE-NE向构造
        3.2.3 NNW-NW向构造
    3.3 金矿体特征
        3.3.1 新城金矿床
        3.3.2 焦家金矿床
        3.3.3 寺庄金矿床
        3.3.4 平里店金矿床
    3.4 蚀变-矿化类型
        3.4.1 主要蚀变类型
        3.4.2 主要矿化类型
        3.4.3 成矿流体特征
        3.4.4 蚀变-矿化岩石地球化学
4 断裂带构造变形
    4.1 断裂带分段结构
        4.1.1 焦家金矿床
        4.1.2 新城金矿床
        4.1.3 寺庄金矿床
    4.2 构造岩类型
        4.2.1 断层泥/角砾岩
        4.2.2 糜棱岩
        4.2.3 碎裂岩
        4.2.4 构造热液脉
    4.3 显微-超显微构造特征与变形环境
        4.3.1 主要矿物变形特征
        4.3.2 显微构造变形环境
    4.4 断裂带构造变形历史
        4.4.1 成矿前D_1韧性变形
        4.4.2 成矿前D_2韧-脆性变形
        4.4.3 成矿期D_3韧-脆性变形
        4.4.4 成矿期D_4脆性变形
        4.4.5 成矿后D_5脆性变形
5 构造控矿模式与数值模拟
    5.1 断裂带金成矿系统
        5.1.1 时间结构
        5.1.2 空间结构
        5.1.3 物质结构
        5.1.4 能量结构
    5.2 断裂带构造控矿模式
    5.3 有限元数值模拟
        5.3.1 数值模拟地质原理
        5.3.2 断裂带 3D模型
        5.3.3 参数设置与网格划分
        5.3.4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5.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6 讨论
    6.1 构造-蚀变-矿化分带机理
        6.1.1 构造变形与渗透结构
        6.1.2 水岩反应和交代作用
        6.1.3 构造活化与充填作用
    6.2 断裂带中金的富集机制
        6.2.1 金的络合物富集
        6.2.2 金-铋-硫族化合物捕获富集
    6.3 区域构造体制转换与焦家金矿带构造变形
        6.3.1 构造体制转换
        6.3.2 焦家金矿带构造变形
    6.4 存在问题与工作展望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弱键调控噻吩并菲衍生物在固液界面的二维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其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简介
    1.2 二维超分子自组装结构
        1.2.1 超分子化学与分子自组装
        1.2.2 分子自组装的驱动力
        1.2.3 自组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3 扫描隧道显微镜简介
        1.3.1 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原理
        1.3.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
    1.4 分子自组装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1.4.1 分子自组装中的热力学
        1.4.2 分子自组装中的动力学
    1.5 本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卤键密度诱导噻吩并菲衍生物自组装结构的多形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化学试剂
        2.2.2 测试与表征仪器
        2.2.3 噻吩并菲衍生物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2.2.4 样品的制备
        2.2.5 STM实验
        2.2.6 计算模拟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光学性能
        2.3.2 噻吩并菲衍生物分子在脂肪酸/石墨界面的自组装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酯基取向调控分子自组装中分子间卤键的形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化学试剂
        3.2.2 测试与表征仪器
        3.2.3 噻吩并菲衍生物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3.2.4 样品的制备
        3.2.5 STM实验
        3.2.6 计算模拟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5,10-DBTD在辛苯/石墨界面的自组装
        3.3.2 5,10-DITD在辛苯/石墨界面的自组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卤键与范德华力间的竞争与协同作用调控噻吩并菲衍生物的二维自组装结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化学试剂
        4.2.2 测试与表征仪器
        4.2.3 噻吩并菲衍生物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4.2.4 样品的制备
        4.2.5 STM实验
        4.2.6 计算模拟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噻吩并菲衍生物的光学性能
        4.3.2 噻吩并菲衍生物在脂肪烃/石墨界面的二维自组装
    4.4 讨论
        4.4.1 溴取代基数目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
        4.4.2 自组装机理:卤键和氢键的计算模拟
        4.4.3 分子间弱键作用的变形电荷密度和拓扑特征
        4.4.4 结构多样性:浓度和溶剂的共吸附
        4.4.5 分子几何构型和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噻吩并菲衍生物分子尺寸和形状控制其在固液界面的自组装结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化学试剂
        5.2.2 测试与表征仪器
        5.2.3 噻吩并菲衍生物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5.2.4 样品的制备
        5.2.5 STM实验
        5.2.6 计算模拟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DPTD-Ben和DPTD-Nap的光学性能
        5.3.2 DPTD-Ben和DPTD-Nap在辛苯/HOPG界面的自组装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钙的固液相平衡及相关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磷资源概述
        1.1.1 世界磷资源分布
        1.1.2 我国磷资源的特点
        1.1.3 磷化工的发展现状
    1.2 次磷酸盐及次磷酸
        1.2.1 次磷酸钙
        1.2.2 次磷酸钠
        1.2.3 次磷酸镁
        1.2.4 次磷酸
    1.3 水盐体系相图及其应用
    1.4 次磷酸盐体系相平衡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溶解度
    2.2 相图
        2.2.1 稳定相图
        2.2.2 介稳相图
    2.3 相图的测定方法
        2.3.1 等温溶解平衡法
        2.3.2 变温法
    2.4 三元相图
        2.4.1 三元相图分类
        2.4.2 三元等温相图的标绘
    2.5 四元体系
        2.5.1 四元体系相图的分类
        2.5.2 四元相图标绘的依据
        2.5.3 四元相图标绘的方法
    2.7 固相鉴定
3 实验部分
    3.1 药品
    3.2 设备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取样与分析检测方法
        3.4.1 取样方法
        3.4.2 分析检测方法
    3.5 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
4 二元体系
    4.1 次磷酸钠的溶解度
        4.1.1 实验过程
        4.1.2 结果与讨论
    4.2 次磷酸钙的溶解度
        4.2.1 实验过程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三元相图相平衡与相图
    5.1 CaCl_2-Ca(H_2PO_2)_2-H_2O三元体系
        5.1.1 实验过程
        5.1.2 结果与讨论
    5.2 Ca(H_2PO_2)_2-NaH_2PO_2-H_2O三元体系
        5.2.1 实验过程
        5.2.2 结果与讨论
    5.3 NaCl-NaH_2PO_2-H_2O三元体系
        5.3.1 实验过程
        5.3.2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四元体系
    6.1 实验内容
    6.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1 致谢

(10)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铝的固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磷资源的现状
    1.2 次磷酸及次磷酸盐
        1.2.1 次磷酸
        1.2.2 次磷酸钠
        1.2.3 次磷酸钙
        1.2.4 次磷酸镁
        1.2.5 次磷酸铝
    1.3 水盐体系相平衡实验研究现状
        1.3.1 稳定相平衡研究现状
        1.3.2 介稳相平衡研究现状
        1.3.3 次磷酸盐的相平衡研究现状
    1.4 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铝的固液相平衡研究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理论研究
    2.1 水盐体系
    2.2 相平衡与相图
        2.2.1 相律
        2.2.2 相图
        2.2.3 相图的分类
        2.2.4 相图的测绘
    2.3 介稳平衡相图
3 实验部分
    3.1 药品与试剂
        3.1.1 药品
        3.1.2 试剂
    3.2 实验设备及装置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装置
    3.3 研究方法
        3.3.1 三元体系研究方法
        3.3.2 四元体系研究方法
    3.4 实验过程与方法
        3.4.1 药品纯化
        3.4.2 配料方法
        3.4.3 取样方法
        3.4.4 分析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1 组分含量的计算
        3.5.2 离子及盐浓度的不确定度
4 次磷酸铝在水中的溶解度及所对应PH随温度的变化
    4.1 实验内容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三元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
    5.1 NaH_2PO_2-Na_2SO_4-H_2O三元体系
        5.1.1 实验内容
        5.1.2 配料方案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Al(H_2PO_2)_3-Al_2(SO_4)_3-H_2O三元体系
        5.2.1 实验内容
        5.2.2 配料方案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Al(H_2PO_2)_3-NaH_2PO_2-H_2O三元体系
        5.3.1 实验内容
        5.3.2 配料方案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Al_2(SO_4)_3-Na_2SO_4-H_2O三元体系
        5.4.1 实验内容
        5.4.2 配料方案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Al_2(SO_4)_3-Na_2SO_4-H_2O三元体系298.15K、323.15K相图的比较
        5.5.1 Al_2(SO_4)_3-Na_2SO_4-H_2O三元体系研究现状
        5.5.2 Al_2(SO_4)_3-Na_2SO_4-H_2O三元体系298.15K、323.15K相图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6 Na~+,Al~(3+)//SO_4~(2-),H_2PO_2~--H_2O四元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
    6.1 实验内容
    6.2 实验方案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1 致谢

四、相平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反应精馏的苯基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合成工艺研究[D]. 赵霏.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制备及其在中草药上的应用研究[D]. 邵赛赛.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D]. 陈爽.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4]环己烯催化精馏水合制备环己醇动态控制研究[D]. 胡明圆. 烟台大学, 2020(02)
  • [5]流体汽液相平衡混合规则研究进展[J]. 赵延兴,王宪,姚晓宇,董学强,沈俊,公茂琼. 化工学报, 2019(06)
  • [6]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盐、硝分离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J]. 杨贡林,张晓军,赵国勇,刘永刚. 中国井矿盐, 2018(04)
  • [7]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D]. 李瑞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8]弱键调控噻吩并菲衍生物在固液界面的二维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其形成机理[D]. 查宝.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9]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钙的固液相平衡及相关动力学研究[D]. 曹洪玉.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10]转化法生产次磷酸铝的固液相平衡研究[D]. 刘凤菊.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4)

标签:;  ;  

相平衡存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