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研究

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研究

一、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心雨,谢鑫成,凌新龙[1](2021)在《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聚偏氟乙烯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韧性和成膜性,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分子膜材料之一。针对膜改性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综述了目前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王海霞[2](2021)在《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文中指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缺乏,同时水污染又日益严重,因此利用有效的方法处理水至关重要。膜分离技术作为水处理方法中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亲水膜强度低、易污染,疏水膜疏水性差等问题阻碍了膜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重点以改进膜工艺及膜改性为突破点,从本质上提高膜性能,制备出综合性能优良的分离膜。本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聚砜(PSF)为制膜材料,通过相转化法,以聚合物浓度、铸膜液温度、空气浴时间以及凝固浴温度设计四因素五水平正交实验来优化制膜工艺,以膜强度、膜孔、膜通量为响应指标,利用极差及均值分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并对此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明显不同,综合考虑,平衡各性能的优劣,最终得出膜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聚合物浓度为22%,铸膜液温度为60℃,空气浴时间为150 s,凝固浴温度为25℃;并通过验证发现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备的膜各项性能均优于正交实验所制备膜性能的平均水平。2、利用改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400)以及蔗糖脂肪酸酯(SE)对最佳工艺参数下聚砜膜亲水改性,研究各改性剂对膜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亲水改性结果表明,三种改性剂对膜亲水性能均有改善,其中SE最明显,在SE添加量为0.4%时,接触角从86°降低到54°,亲水性能明显增强。同时,SE的添加对聚砜膜的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在添加量为0.2%时,断裂伸长率达到180%。3、通过研究不同分子量的聚偏氟乙烯(PVDF)以及非溶剂中乙醇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制备疏水性能优良的聚偏氟乙烯膜并与其他商用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PVDF所制备的膜,其结构、疏水性能、以及孔径分布均相差较大,机械性能差异较小,在相同聚合物浓度下,型号为PVDF-6020的膜材料配制的铸膜液黏度相比PVDF-1015更小。非溶剂中乙醇浓度对膜性能影响较大,随着非溶剂中乙醇浓度的增加,膜疏水性明显增强。在乙醇浓度为99%时,膜接触角达到144°,但因膜孔径较大,不利于实际应用;在乙醇浓度为75%时,膜接触角为138.9°,孔径适宜;通过与商用膜对比可知,本研究中以75%乙醇为非溶剂时所制备的膜,疏水性能更好。

郭政华[3](2021)在《聚合物添加剂对复合相转化成膜过程及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和热致相分离法(TIPS)是商品化制备聚合物微孔膜的两种方法。尽管NIPS法操作简便,但指状孔的形成通常会削弱膜的机械性能,且影响膜微结构因素多,导致微结构调控复杂。与NIPS法相比,TIPS法制得的膜强度更高,孔径分布窄且影响膜微结构的因素少。但TIPS制膜易形成厚且致密的皮层,从而增加过滤阻力,降低通量。因此,降低皮层厚度、提高表面开孔率和膜孔贯通性对于增加水通量显得十分重要。聚偏氟乙烯(PVDF)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及耐化学性等特点而成为制备微、超滤膜的主要材料,但PVDF膜的高疏水性使其在水处理过程中易被污染,因此对PVDF膜进行亲水改性势在必行。共混入亲水聚合物及致孔剂是提高膜表面开孔率、膜孔贯通性及亲水性的简便可行方法。本文在铸膜液中加入不同的聚合物添加剂,使其与PVDF在降温过程中发生复合相转化过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剂,采用“原位生成模板剂-TIPS”工艺制备了PVDF平板膜。首次阐释了该工艺的成膜机理与膜微结构的演变规律。详细探究了PVP添加量对铸膜液结晶行为、膜微结构、膜结晶行为以及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室温下经空气冷却从稀释剂中固化析出的PVP消除了厚且致密的皮层。最大纯水通量高达3420 L m–2 h–1。该膜还显示出优异的截留细菌和分离“石油醚/水”乳液的能力(约100%)。经室温空气冷却得到的膜为α晶型。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表明,PVP可以充当PVDF结晶的异相成核剂,并阻碍PVDF的三维结晶生长。然后,以碳酸丙烯酯(PC)为稀释剂,水溶性多元醇(P-OH)为致孔剂,通过复合相转化法制备了PVDF中空纤维膜。探究了PVDF含量和PC与P-OH比例对膜微结构演变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H的加入改善了膜孔贯通性,外压纯水通量由9.8 L m-2 h-1提高至382.2 L m-2 h-1。最后,在“PVDF/PC/P-OH”体系的基础上添加了非水溶性多元醇(G-OH)和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两种添加剂,提高了膜孔贯通性、亲水性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G-OH后,膜的接触角由76.5°降低至55.4°。而PVB的加入不仅改善膜的亲水性,且膜的断裂强度由1.46 MPa增加至6.47 MPa。

刘娟娟[4](2020)在《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浆灌流是临床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血浆灌流吸附剂血液相容性较差,传统提高血液相容性方法会导致胆红素清除性下降,开发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材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首次提出改变传统开发新型吸附剂研发思路,采用双面功能化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血浆分离膜方法,制备出血液净化膜组件,在膜组件内膜上分别构建优异血液相容性内表面和高效清除胆红素外表面,血液流经膜内表面时,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优异,可延长血液凝血时间,同时含胆红素的血浆通过膜孔滤过后与膜外表面胆红素吸附功能层接触,胆红素吸附于膜外表面,实现同一膜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清除胆红素。首先,本文利用添加剂大分子间作用,形成复配添加剂,利用其致大孔性,通过非溶剂相转化法首次成功制备具有非对称结构的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突破了非溶剂相转化法无法制备大孔径PVDF中空纤维膜的技术瓶颈。研制的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均达到进口血浆分离膜水平,并且该膜生物相容性通过国家指定单位委托检验。但是,该膜与临床应用血浆分离膜类似,既要联合抗凝治疗,又无法吸附清除胆红素毒素。然后,本文采用聚乙烯亚胺和肝素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具有较高的吸附特异性,内表面具有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倍。且该膜可实现“滤过-吸附”方式有效清除胆红素。但是,该膜外表面对血浆总蛋白吸附率偏高,达(11.6±4.1)%。为降低蛋白吸附,同时构建新型自抗凝功能层,本文采用海藻酸钠和人血清白蛋白对PVDF血浆分离膜进行双面功能化改性,研究表明该双面功能化膜对胆红素吸附性提高,内表面“大孔腔”结构增加海藻酸钠接枝含量,强化了自抗凝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2.5倍,该膜“滤过-吸附”效果优异,可有效实现血浆蛋白筛分,且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总胆红素清除率达55.8%。本文研制的PVDF多功能复合膜组件有效解决常规血液灌流器吸附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提高与胆红素清除率间的“trade-off”效应,为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提供一种新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朱明星[5](2020)在《编织管增强型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研究》文中指出聚偏氟乙烯(PVDF)自问世以来就因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抗紫外线以及耐酸碱、耐气候老化性且成膜性好,已作为一种主要的微滤、超滤的膜材料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溶液纺丝法制备的PVDF中空纤维膜机械强度低、韧性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膜丝断裂破损的现象,限制了 PVDF中空纤维膜更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PVDF膜材料自身的疏水性,使得PVDF中空纤维膜在水处理过程中容易因为润湿性较差而表现出较低的水通量,而且污水中所含有的大量的蛋白质、胶体类等疏水性有机物极易吸附在膜表面产生吸附污染,造成膜孔堵塞使膜通量衰减且难以清洗,严重影响膜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率,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导致膜分离运行成本增加。因此如何提高PVDF中空纤维膜的强度及亲水性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1)首先,针对传统PVDF中空纤维膜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引入纤维编织管作为增强体,并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编织管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自主开发的涂覆-浸没凝胶相转化技术制备得到了能够兼顾拉伸强度及爆破强度的编织管增强型中空纤维复合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涤纶编织管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后,编织管的表面结构与性能得到了改善,由于编织管表面的粗糙度与比表面积的增加,铸膜液对编织管的浸润性能大大提高,铸膜液与编织管层的机械啮合及物理吸附粘结力加强,固化成膜后能与编织管形成良好的界面层,复合膜的爆破强度从改性前的0.12MPa提高到改性后的0.58MPa,复合膜的界面结合强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由于复合膜的界面结合性能的改善,改性后复合膜的拉伸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其次,为进一步优化制膜工艺,在PVDF/PVP/DMAC的铸膜液体系中,探究了聚合物PVDF、致孔剂PVP的浓度变化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及致孔剂PVP在成膜过程中的致孔机理,确定了该制膜工艺下成膜聚合物PVDF以及致孔剂PVP的最佳投入比,并考察对比了 3种不同种类的致孔剂(PVP、PEG、PVA)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膜孔径适当、分布均匀,且成膜效果良好的前提下,PVDF的较佳浓度范围在13%~19%之间,当PVDF浓度为17%时,复合膜的成膜效果最好,且各项性能参数优异;致孔剂PVP的加入对复合膜的分离性能提升明显,但PVP的添加含量有一个适宜的浓度范围,当PVP浓度为6%时,复合膜的透水性能最佳。不同种类的致孔剂(PVP、PEG、PVA)对复合膜的表面结构与性能影响差异很大,以PVP为致孔剂制备的复合膜的平均孔径小、孔隙率高、孔径分布窄、纯水通量和截留率高,综合性能最优。(3)最后,针对PVDF膜材料亲水性较差的问题,采用超亲水性的纳米TiO2粒子与PVDF共混制备得到PVDF/TiO2亲水改性中空纤维复合膜,对改性复合膜的化学组成及结构、表面微观形貌、分离性能、抗污染性能进行测试表征,并与未改性的纯PVDF复合膜进行对比分析,考察PVDF/TiO2改性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变化,以及TiO2浓度对改性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O2的加入有利于复合膜表面羟基数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复合膜表面的亲水性,适量TiO2的加入能够促进相分离成孔过程,使膜的成孔更加均匀,表面粗糙度降低。当TiO2浓度为1.5%时,复合膜的孔隙率最高,透水性能和截留性能最好,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通量衰减率和污染率最小,且清洗后的通量恢复率也达到最大,表现出了优异的抗污染性能。

黄俊[6](2020)在《N掺杂TiO2-RGO共混改性膜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超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出水水质稳定的污废水处理技术。但是,超滤膜无法截留染料类和抗生素类等低分子量有机污染物,且不具有分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催化剂产生具有强氧化性活性基团,氧化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然而,现有的光催化剂大多呈粉末状,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难以回收和二次污染等问题。为提高超滤膜对低分子有机污染物的截留性能以及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本课题选取工业废水中典型低分子难降解有机物罗丹明B(Rh B)和诺氟沙星(NOR)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一步水热法,对二氧化钛(TiO2)进行氮掺杂并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得到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氮掺杂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复合光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采用XRD、Raman、SEM、XPS、UV/Vis DRS、PL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其对Rh B和NOR的光降解效果。然后,通过浸渍-沉淀相转化法(L-S相转化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共混改性,获得N-TiO2-RGO共混改性PVDF超滤平板膜(简称:改性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改性膜的最佳制备条件,采用XRD、Raman、SEM、XPS、UV/Vis DRS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其对Rh B和NOR的去除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6h、m[Ti(SO4)2]/m[GO]=300、m[Ti(SO4)2]/m[CO(NH2)2]=0.50、m[C6H6O6]/m[GO]=15、p H值为1.5。(2)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不仅具有锐钛矿TiO2和RGO晶面结构,而且含有Ti-N、吡咯N(C-N-C)、吡啶N(C-N=C)和O-Ti-N结构。氮原子对TiO2与RGO同步掺杂改性,形成吡啶N和吡咯N结构,使TiO2与RGO之间紧密结合,提高界面电荷传输效率。(3)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禁带宽度为2.11e V,比TiO2低0.86e V,其光吸收边带扩展到可见-红外光区域。在可见光照射90min后,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对Rh B和NOR的降解率分别可达99.4%和93.6%。(4)改性膜的最佳制备条件为:DMAc含量、PVDF含量、PVP含量和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含量分别为:79.7wt%、19.0wt%、1.0wt%和0.3wt%。(5)改性膜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特性和截留特性,其表面具有Ti-N,吡咯N(C-N-C)和O-Ti-N和吡啶N(C-N=C)等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特异性结构,这些结构使N-TiO2-RGO复合光催化剂与PVDF原材料结合紧密。(6)改性膜不仅对λ≤400nm的紫外光有强烈吸收,并且对可见光(λ=400nm~760nm)和红外光(λ>760nm)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改性膜对Rh B和NOR的去除率分别为98.7%和89.3%。(7)改性膜能够分解膜表面吸附的有机污染物,缓解有机污染物对膜孔的堵塞,其抗污染性能得到改善。在可见光照条件下,改性膜过滤Rh B溶液时的通量衰减率从暗态时的56.9%下降到31.1%。

陈钦婷[7](2020)在《TIPS法PVDF薄膜的改性及结构调控研究》文中认为环境污染产生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关于该如何解决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从而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成为社会焦点。因此,分离效率高、工艺过程简单、分离过程无相变、能耗小且不具备二次污染的膜分离技术变成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淬火温度和聚多巴胺(PDA)包覆的二氧化硅(SiO2@PDA)共混改性对PVDF薄膜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TIPS工艺,以碳酸二苯酯(DPC)为稀释剂,制备PVDF薄膜。通过改变聚合物浓度、淬火温度等工艺要素探索薄膜微孔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该体系偏晶点为52.6 wt%,PVDF薄膜的微观结构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由分层蜂窝孔洞结构向非均一孔径的球晶结构转变。薄膜淬火过程中冷却速率具有位置依赖性,并影响相分离过程中晶体生长和液滴聚集,使得薄膜的断面结构出现分层现象。较低的冷却速率会产生较大的孔径尺寸,并且在相同的冷却速率下高聚合物浓度的薄膜孔径比低聚合物浓度薄膜孔径更小。因此,改变淬火温度可以便捷地调控薄膜孔径,进而对膜性能产生影响。低聚合物浓度的PVDF薄膜中,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水蒸气透过率逐渐增大,但淬火温度在20℃下的薄膜水蒸气透过值高于40℃的薄膜。然而,高聚合物浓度的薄膜水蒸气透过值几乎不随淬火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对于PVDF薄膜,较高淬火温度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热稳定性。低聚合物浓度的PVDF薄膜在淬火温度为20℃时,其动态机械性能较好,而高聚合物浓度的薄膜的动态机械性能对淬火温度的依赖性较小。其次,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球状SiO2纳米粒子,通过多巴胺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原位进行氧化自聚合反应对其进行包覆,得到SiO2@PDA纳米粒子,将获得的SiO2@PDA纳米粒子通过共混改性方法,制备TIPS/PVDF复合薄膜。聚多巴胺含有羟基和氨基等具有亲水性官能团,且具有很好的粘附性,使SiO2@PDA纳米粒子的亲水性增强。还研究了PVDF复合膜中的填料分布以及其热稳定性能、动态机械性能、力学性能、水接触角、抗污染性能等。SEM照片显示,聚多巴胺包覆后能够显着改善SiO2纳米颗粒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SiO2@PDA纳米粒子在PVDF复合膜中分布更为均匀。TGA测试发现,SiO2@PDA纳米粒子的加入提高了PVDF的热稳定性。DMTA结果显示,SiO2和SiO2@PDA无机粒子的添加都对PVDF薄膜的动态储能模量都具有一定的提升效果;相比SiO2无机粒子,SiO2@PDA对PVDF薄膜刚性和抗变形性能的改善效果更好,同时SiO2@PDA/PVDF复合薄膜的韧性也得到提高。拉伸测试结果显示,SiO2/PVDF和SiO2@PDA/PVDF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与纯PVDF薄膜相比均有一定的升高,添加1.0 wt%SiO2纳米粒子的PVDF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低于相同添加量的SiO2@PDA纳米粒子的薄膜。随着SiO2@PDA粒子添加量增大,其SiO2@PDA/PVDF薄膜的水接触角呈降低趋势。添加SiO2@PDA无机纳米粒子为0.5 wt%、1 wt%和2 wt%的薄膜,其水蒸气透过率与纯PVDF薄膜相比分别降低了3.8%、13.6%和19.1%。SiO2@PDA纳米粒子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薄膜的抗污染性能,且随着改性粒子添加量增大,薄膜的抗污染性能越好。

于跃[8](2020)在《PVDF-g-PEGMA/PVDF/CNTs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例如力学性能好、韧性佳、化学稳定性较好、不易被酸碱腐蚀等,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PVDF膜的疏水性比较强及其通量不高,极大限制了其在水处理过程的应用。目前在水处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是水处理过程中的水通量较低,而增加膜外压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膜的水通量,这不仅增加了膜的运行成本,且通量增加有限;其次是在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例如蛋白质等物质会吸附在膜的表面或膜孔内,较易产生污染,使膜使用周期缩短,并增加了清洗成本;最后是纯PVDF膜的机械强度通常较低,膜使用寿命较低。因此,PVDF膜的物理或化学改性对于改善膜亲水性、抗污染性和机械强度来说十分必要。首先,本文研究了有机和无机凝固浴对自制亲水性PVDF-g-PEGMA/PVDF膜结构和其性能的影响。选择以氯化钠为代表的无机凝固浴和以乙醇为代表的有机凝固浴作为非溶剂凝固浴,研究了有机和无机凝固浴对膜表面化学组成、膜孔径、膜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亲水官能团对自制亲水性PVDF-g-PEGMA/PVDF/CNTs膜结构和其性能的影响。选择含有-COOH、-OH、-NH2、-O+四种不同官能团的碳纳米管作为添加剂,制备了PVDF-g-PEGMA/PVDF/CNTs膜,研究了不同官能团碳纳米管对于膜结构、膜孔径、通量等的影响。最后,以PVDF-g-PEGMA/PVDF/CNTs-COOH膜为例,进行了对牛血清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通过以上实验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凝固浴对PVDF-g-PEGMA/PVDF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氯化钠凝固浴使膜更倾向于形成β晶型的分子,而乙醇凝固浴使膜更倾向于形成α晶型的分子;氯化钠凝固浴使膜孔径减小,孔密度增加,孔隙率降低,且使膜孔分布均匀,而乙醇凝固浴使膜孔径增大,孔密度比氯化钠凝固浴中膜的孔密度低,但孔隙率更大;氯化钠凝固浴固化的膜接触角为64.5°,而乙醇凝固浴使膜较去离子水中膜表面润湿性差,接触角为80.0°;氯化钠凝固浴使膜水通量增加,相比去离子水中的改性膜,纯水通量增加了一倍,达到1500.02L/(m2·h),而乙醇凝固浴对水通量的增加更为明显,其纯水通量可达到2371.96L/(m2·h);氯化钠凝固浴使膜抗污染性能提高,通量恢复率增加到92.78%,对BSA的截留率为84.2%,而乙醇凝固浴抗污染性能变差,通量恢复率减小到65.14%,对BSA的截留率仅为55.32%。因此,氯化钠凝固浴固化的膜性能更为优良。(2)通过含有-COOH、-OH、-NH2、-O+四种亲水官能团的碳纳米管对PVDF-g-PEGMA/PVDF/CNTs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含有羧基官能团的碳纳米管更倾向于形成α晶型的分子,可以使膜孔径分布更均匀,膜孔数量增多;同时其也可以降低膜的接触角,使膜表面的湿润性增强,含有羧基官能团碳纳米管的膜接触角为56.4°。在10psi的过膜压差条件下,纯水通量达到2089.07L/m2·h,显着增强了改性膜的纯水通量。含有羟基官能团碳纳米管的改性膜也可以适当降低改性膜表面的接触角,改善膜表面的湿润性,其改性膜的接触角为60.5°。综合膜所有性能,认为含有-COOH官能团的碳纳米管加入改性膜中,对改性膜各种性能的改善效果最好,此时PVDF-g-PEGMA/PVDF/CNTs-COOH超滤膜的纯水通量达到2089.07L/m2·h。PVDF-g-PEGMA/PVDF/CNTs-COOH对BSA的等温吸附模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动力学模型更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高原[9](2020)在《聚苯硫醚分离膜界面改性、结构调控与过滤分离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分离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但常规分离膜材料很难应用于强酸、强碱、强极性有机溶剂及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分离过程中。聚苯硫醚(PPS)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腐蚀及耐高温的特性,特别适合用于苛刻环境下的膜分离过程。本文以PPS微滤膜为基膜,通过后改性方式,实现分离功能层的构建,制备复合纳滤膜,研究了纳滤分离膜的过滤与分离过程。同时,研究了PPS中空纤维膜制备方法,讨论了稀释剂组分及后处理工艺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如下:(1)以PPS微孔膜为基膜,采用真空辅助自组装技术,将1,2-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改性的氧化石墨烯(GO)在基膜表面构筑分离层,研究了BTESE浓度对复合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GO层间通过原位聚合作用,均匀地形成了有机硅纳米粒子(PB),实现了纳米粒子的均匀插层。一方面在GO层间形成连续的亲水性传输通道,提高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渗透性能;另一方面PB纳米粒子的多孔结构能有效增强对染料分子的截留分离作用。(2)采用界面聚合法,将弱交联形成的纳米GO(NGO)/哌嗪(PIP)自组装单元固定在PPS/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PDA/PEI)基膜表面,制备复合功能层,系统地研究了PIP浓度对复合功能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真空辅助自组装法及界面聚合作用形成的NGO/PA功能层中的NGO具有无序堆积和“双通道”结构,包括NGO层间渗透和PA分子链之间的自由空位传输通道,在两种通道的协同作用下实现金属离子的截留和水分子的渗透。(3)分子层层组装(m LBL)法制备了“三明治”结构的超薄复合膜,系统研究了水相单体及界面聚合层数对复合膜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成膜机理及膜结构对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水相单体PIP和间苯二胺(MPD)与油相单体1,3,5-均苯酰氯(TMC)的反应活性不同,及在油相中的扩散速率不同,导致形成的功能分离层结构和性质有较大差别。以PIP为单体形成的功能层结构疏松,表面光滑,但截留率较低;以MPD为单体形成的功能层致密,截留率高。(4)采用二苯甲酮(DPK)/安息香(BZ)为复配溶剂,通过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了PPS中空纤维膜。系统研究了溶剂的配比及热拉伸处理对PPS中空纤维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溶剂中DPK组分含量的增多,断面结构向双连续结构转变。内、外表面存在致密皮层,导致初生纤维膜的水通量较低;热拉伸处理后出现了拉伸孔和微裂纹状孔,水通量及机械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沈聪[10](2019)在《多羟基聚合物接枝超滤膜微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偏氟乙烯(PVDF)的疏水性使其易被污染而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限制了其在水处理业的发展。因此,对PVDF膜进行亲水改性势在必行。目前普遍认为亲水改性提高抗污染性的原因是亲水基团和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了能起到物理以及能量保护作用的键合水层,可有效防止污染物接触膜表面,从而提高膜的抗污染性。然而,相关研究仅存在于理论层次的讨论,未见详细的量化分析。本文将物理共混和化学接枝改性相结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以三乙酸甘油酯(GTA)作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TIPS)制备了PVDF/SMA共混膜。探究了SMA型号,PVDF/SMA比例以及添加剂种类和添加量对膜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了PVDF/SMA共混膜的制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SMA型号为S3,PVDF/SMA比例为8/2并添加2%的PVP-K30时,膜结构贯通,通量适中且截留率较高。接下来,利用聚乙二醇(PEG)的羟基与PVDF/SMA共混膜中酸酐基团之间的酯化反应,制备了PVDF/SMA-g-PEG接枝膜。探究了不同分子量PEG的接枝位置,量化了键合水层(BWL)的微观结构以及分析了膜渗透性能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分子量低于2000 g mol-1时,链段会接枝在膜表面以及靠近上表面的基质中;反之主要接枝在膜上表面。羟基及醚键和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了键合水层,且PEG2000形成的水层厚度和牢固程度达到最大。此外水层牢固程度对截留率和抗污染性的影响比较大,而过滤阻力对通量影响比较大。然后,在PEG分子量为2000 g mol-1的情况下,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相结合确定了接枝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最大,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12 h,催化剂用量0.63%,反应温度73.19℃。通过FT-IR半定量计算及拟合得到该反应的活化能Ea=47.125 k J mol-1。最后对膜的结构、性能和阻力进行了测试及分析,发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接枝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提高,表面电荷趋于0且总渗透阻力明显降低。最后,以戊二醛(GA)作交联剂,与PEG和聚乙烯醇(PVA)的羟基发生分子间交联制备出PVDF/SMA-g-PEG-g-PVA接枝膜。结果表明,厚且致密的键合水层有助于提高膜的截留率。此外,膜的亲水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PVA浓度为8%时,30 s时接触角可达到34.7°,亲水性最好。

二、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
    1.1 热致相分离法
    1.2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2 聚偏氟乙烯膜的改性
    2.1 表面改性
        2.1.1 表面涂覆
        2.1.2 光化学辐射接枝
        2.1.3 表面接枝
    2.2 本体改性
        2.2.1 共混改性
        2.2.2 共聚改性
        (1)接枝共聚物
        (2)嵌段共聚
        (3)无规共聚
        (4)交替共聚
3 应用
    3.1 污水处理
    3.2 健康产业
    3.3 海水淡化
4 展望

(2)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发展历程
        1.2.2 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1.2.3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3 制膜材料
        1.3.1 含氟聚合物
        1.3.2 聚砜类
    1.4 制膜技术
        1.4.1 制膜方法
        1.4.2 膜改性方法
    1.5 相转化法制备膜影响因素
        1.5.1 聚合物浓度
        1.5.2 溶剂的种类
        1.5.3 添加剂的种类
        1.5.4 制备工艺参数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膜制备及表征
        2.2.1 平板膜制备
        2.2.2 测试手段
3 基于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制备聚砜平板膜
    3.1 正交实验设计
    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2.1 膜微观结构分析
        3.2.2 各因素对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2.3 各因素对膜孔的影响
        3.2.4 各因素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
        3.3.1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选择
        3.3.2 正交实验最佳实验配方膜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聚砜平板膜亲水改性
    4.1 改性剂PVP对聚砜膜的影响
        4.1.1 PVP对膜强度的影响
        4.1.2 PVP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1.3 PVP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1.4 PVP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1.5 PVP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2 改性剂PEG-400对聚砜膜的影响
        4.2.1 PEG-400对膜强度的影响
        4.2.2 PEG-400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2.3 PEG-400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2.4 PEG-400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2.5 PEG-400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改性剂SE对聚砜膜的影响
        4.3.1 SE对膜强度的影响
        4.3.2 SE对膜孔隙率及孔径的影响
        4.3.3 SE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4.3.4 SE对膜亲水性的影响
        4.3.5 SE对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聚偏氟乙烯平板膜制备
    5.1 PVDF分子量对膜性能影响
        5.1.1 PVDF原料参数分析
        5.1.2 分子量对PVDF膜性能影响
    5.2 非溶剂对PVDF膜性能的影响
        5.2.1 非溶剂对膜结构的影响
        5.2.2 非溶剂对膜机械性能影响
        5.2.3 非溶剂对膜孔径及水通量的影响
        5.2.4 非溶剂对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5.2.5 膜性能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聚合物添加剂对复合相转化成膜过程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膜分离技术
    1.2 膜概念及分类
        1.2.1 膜的概念
        1.2.2 膜分类
        1.2.2.1 微滤和超滤
        1.2.2.2 反渗透和纳滤
    1.3 分离膜材料及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
        1.3.1 分离膜材料
        1.3.2 聚合物分离膜的制备
        1.3.2.1 NIPS法
        1.3.2.2 TIPS法
        1.3.2.3 复合相转化法
    1.4 影响相转化法制膜因素
        1.4.1 聚合物种类
        1.4.2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4.3 稀释剂
        1.4.4 聚合物含量
        1.4.5 添加剂的种类和添加量
        1.4.6 纺丝工艺参数的影响
        1.4.6.1 空气间隙
        1.4.6.2 芯液温度及组成
        1.4.6.3 凝固浴温度及组成
    1.5 PVDF多孔膜及其亲水改性
        1.5.1 PVDF
        1.5.1.1 简介
        1.5.1.2 物理性质
        1.5.1.3 稳定性
        1.5.1.4 晶型
        1.5.2 PVDF多孔膜的改性
        1.5.2.1 化学改性
        1.5.2.2 物理改性
    1.6 复合相转化法制备PVDF多孔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原位生成模板剂-TIPS”技术制备PVDF平板膜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2.2.3 平板膜的制备
        2.2.4 测试及性能表征
        2.2.4.1 相图绘制
        2.2.4.2 形貌
        2.2.4.3 非等温结晶
        2.2.4.4 孔隙率
        2.2.4.5 孔径
        2.2.4.6 膜的结晶性能
        2.2.4.7 膜的渗透性能
        2.2.4.8 “石油醚/水”乳液的分离
        2.2.4.9 膜的抗污染性能
        2.2.4.10 膜的机械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相图
        2.3.2 膜的微结构
        2.3.3 膜的结晶行为
        2.3.4 膜的渗透性能
        2.3.5 “石油醚/水”乳液的截留
        2.3.6 机械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DF/PC/P-OH”体系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微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3.2.3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3.2.4 测试及性能表征
        3.2.4.1 相图绘制
        3.2.4.2 形貌
        3.2.4.3 膜的渗透性能
        3.2.4.4 孔隙率
        3.2.4.5 孔径
        3.2.4.6 膜DSC热性能
        3.2.4.7 膜的亲水性能
        3.2.4.8 膜的机械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相图
        3.3.2 膜的微结构
        3.3.3 孔径及孔隙率
        3.3.4 膜的渗透性能
        3.3.5 膜的结晶行为
        3.3.6 膜的亲水性能
        3.3.7 膜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PC/P-OH/G-OH”和“PVDF/PC/P-OH/PVB”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4.2.3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4.2.4 测试及性能表征
        4.2.4.1 相图绘制
        4.2.4.2 形貌
        4.2.4.3 膜的渗透性能
        4.2.4.4 孔隙率
        4.2.4.5 孔径
        4.2.4.6 膜的结晶行为
        4.2.4.7 膜的亲水性能
        4.2.4.8 膜的机械性能
        4.2.4.9 膜表面Zeta电位
        4.2.4.10 通量恢复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图
        4.3.2 膜的微结构
        4.3.3 成膜机理
        4.3.4 膜的亲水性能
        4.3.5 孔径
        4.3.6 Zeta电位
        4.3.7 膜的渗透性能
        4.3.8 抗污染性能
        4.3.9 膜的结晶行为
        4.3.10 膜的机械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液净化技术
        1.1.1 单一血液净化技术
        1.1.2 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联用
    1.2 高胆红素血症
        1.2.1 胆红素
        1.2.2 胆红素分类
        1.2.3 血液/血浆灌流清除胆红素研究进展
    1.3 血浆分离膜血液相容性
        1.3.1 血浆分离膜改善血液相容性方法
        1.3.2 血浆分离膜与血液接触的凝血反应机理
        1.3.3 血液净化材料抗凝改性研究进展
    1.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
        1.4.1 PVDF概述
        1.4.2 PVDF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
        1.4.2.1 NIPS成膜方法
        1.4.2.2 TIPS成膜方法
        1.4.3 PVDF膜改性方法
        1.4.3.1 PVDF膜表面改性方法
        1.4.3.2 PVDF膜本体改性
        1.4.4 PVDF中空纤维血浆分离膜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案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性能测试
        2.2.1 ATR-FTIR测试
        2.2.2 1H-NMR测试
        2.2.3 XPS测试
        2.2.4 F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2.2.5 分离孔径
        2.2.6 纯水通量
        2.2.7 BSA筛分率
        2.2.8 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2.2.9 接触角
        2.2.10 Zeta-电位测试
        2.2.11 胆红素吸附性
        2.2.11.1 吸附动力学
        2.2.11.2 吸附热力学
        2.2.11.3 吸附竞争性
        2.2.12 血液相容性
        2.2.12.1 BSA吸附性
        2.2.12.2 血细胞吸附性
        2.2.12.3 溶血性
        2.2.12.4 凝血性
        2.2.13 血浆筛分性
第三章 PVDF血浆分离膜的研制
    3.1 引言
    3.2 PVDF血浆分离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内添加剂分子间作用
        3.3.2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结构及最大孔径影响
        3.3.3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影响
        3.3.4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添加剂流失性影响
        3.3.5 添加剂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对膜生物相容性影响
        3.3.6 动态模拟PVDF血浆分离膜血浆筛分实验研究
        3.3.7 PVDF血浆分离膜稳定性研究
        3.3.8 PVDF 血浆分离膜与进口血浆分离膜性能对比研究
        3.3.8.1 膜结构对比研究
        3.3.8.2 膜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对比研究
        3.3.8.3 动态血浆筛分性对比研究
        3.3.8.4 使用安全性对比研究
        3.3.8.5 第三方评价PVDF血浆分离器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4.1 引言
    4.2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4.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2 PEI修饰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4.2.3 肝素修饰PVDF/PEI膜制备
        4.2.4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膜制备
        4.3.1.1 复合膜结构
        4.3.1.2 复合膜表面化学组成
        4.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4.3.2.1 膜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4.3.2.2 膜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4.3.3 膜模拟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4.3.3.1 BSA吸附性实验
        4.3.3.2 溶血性实验
        4.3.3.3 血小板和红细胞吸附性
        4.3.3.4 凝血性
        4.3.4 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4.3.5 肝素/PEI双面功能化PVDF自抗凝血浆分离-吸附多功能复合膜对高胆红素血症血浆动态分离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藻酸钠/HSA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
    5.1 引言
    5.2 自抗凝一步“滤过-吸附”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2.1 PVDF血浆分离膜制备
        5.2.2 海藻酸钠/HSA修饰PVDF多功能复合膜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膜制备
        5.3.1.1 复合膜结构
        5.3.1.2 复合膜内外表面化学组成
        5.3.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5.3.2.1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动力学研究
        5.3.2.2 膜外表面对胆红素吸附热力学及对胆红素竞争吸附性研究
        5.3.3 膜内表面血液相容性研究
        5.3.4 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1 膜外侧改性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4.2 膜内侧改性后膜分离性能及机械性能研究
        5.3.5 血浆分离-吸附模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编织管增强型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1.1 膜的定义及分类
        1.1.2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2 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的研究进展
        1.2.1 PVDF的性质
        1.2.2 PVDF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1.2.3 PVDF膜的亲水改性研究
    1.3 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的研究进展
        1.3.1 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的开发背景
        1.3.2 新型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的研制方法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编织管增强型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编织管增强型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2.4 编织管增强型中空纤维复合膜的性能测试表征
        2.4.1 中空纤维复合膜的物理性能测定
        2.4.2 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分离性能测定
        2.4.3 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微观表征
第三章 编织管增强型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工艺优化
    3.1 编织管表面改性处理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1 硅烷偶联剂的表面改性原理
        3.1.2 硅烷偶联剂改性对编织管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3 硅烷偶联剂改性对复合膜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 聚合物PVDF浓度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1 PVDF浓度对复合膜表面结构的影响
        3.2.2 PVDF浓度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3 致孔剂PVP浓度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1 PVP浓度对复合膜表面结构的影响
        3.3.2 PVP浓度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种类的致孔剂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种类的致孔剂对复合膜表面结构的影响
        3.4.2 不同种类的致孔剂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中空纤维复合膜的亲水改性研究
    4.1 PVDF/TiO_2改性复合膜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
        4.1.1 PVDF/TiO_2改性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4.1.2 PVDF/TiO_2改性复合膜的XRD图谱分析
    4.2 PVDF/TiO_2改性复合膜的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2.1 TiO_2浓度对改性复合膜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
        4.2.2 TiO_2浓度对改性复合膜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4.3 PVDF/TiO_2改性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分析
        4.3.1 TiO_2浓度对改性复合膜平均孔径和孔隙率的影响
        4.3.2 TiO_2浓度对改性复合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4.4 PVDF/TiO_2改性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分析
        4.4.1 改性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的测试方法
        4.4.2 改性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的分析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6)N掺杂TiO2-RGO共混改性膜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污染现状
        1.1.2 低分子有机污染水质处理研究现状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分类
        1.2.2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2.3 单一膜分离技术应用缺陷
        1.2.4 膜改性技术
    1.3 光催化技术
        1.3.1 半导体光催化机理
        1.3.2 可见光催化技术
        1.3.3 光催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联合运用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目标污染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2.2.1 罗丹明B的定量分析方法
        2.2.2 诺氟沙星的定量分析方法
    2.3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2.3.1 超声辅助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2.3.2 一步水热反应法制备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
    2.4 N-TiO_2-RGO共混改性PVDF膜的制备
    2.5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性能表征
        2.5.1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实验
        2.5.2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性能表征方法
    2.6 N-TiO_2-RGO共混改性PVDF膜的截留性能与光催化活性表征方法
        2.6.1 改性膜对RhB和 NOR的去除率
        2.6.2 膜通量衰减率和通量恢复率
        2.6.3 改性膜的特性表征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及性能表征
    3.1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确定
        3.1.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3.1.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
        3.2.1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对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效果
        3.2.2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对NOR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效果
    3.3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特性表征与分析
        3.3.1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晶型结构分析
        3.3.2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物相组成分析
        3.3.3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形态分析
        3.3.4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微观形貌结构分析
        3.3.5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光吸收能力分析
        3.3.6 N-TiO_2-RGO复合光催化剂电子-空穴对复合率与光催化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TiO_2-RGO共混改性PVDF膜最佳制备条件及性能表征
    4.1 改性膜最佳制备条件确定
        4.1.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4.1.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改性膜与原膜性能对比分析
        4.2.1 膜晶型结构分析
        4.2.2 膜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形态分析
        4.2.3 膜表面微观形貌特征分析
        4.2.4 膜抗拉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TiO_2-RGO共混改性PVDF膜的可见光催化特性
    5.1 改性膜的可见光催化降解耦合膜过滤作用效果
        5.1.1 原膜和改性膜对RhB的作用效果
        5.1.2 原膜和改性膜对NOR的作用效果
    5.2 改性膜的可见光催化特性
        5.2.1 改性膜的光吸收能力分析
        5.2.2 改性膜和N-TiO_2-RGO对 RhB和NOR的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5.2.3 改性膜的光催化抗污染性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TIPS法PVDF薄膜的改性及结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的概述
        1.1.1 膜的定义及分类
        1.1.2 膜的制备方法
    1.2 热致相分离法
        1.2.1 热致相分离法制膜过程与优点
        1.2.2 热致相分离法聚合物膜成膜机理
        1.2.3 热致相分离法聚合物膜形貌控制
    1.3 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
        1.3.1 PVDF结构和性质
        1.3.2 PVDF薄膜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4 PVDF薄膜亲水化改性研究
        1.4.1 表面改性
        1.4.2 基体改性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TIPS法 PVDF/DPC体系成膜过程相分离行为及薄膜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TIPS法 PVDF膜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及测试
        2.3.1 相图
        2.3.2 动态流变行为测试
        2.3.3 红外热成像测试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3.5 孔隙率测定
        2.3.6 结晶度测试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8 热重分析测试(TGA)
        2.3.9 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DMTA)
        2.3.10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WVTR)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VDF/DPC体系热力学相图和流变行为测试
        2.4.2 聚合物浓度对PVDF薄膜结构的影响
        2.4.3 温度梯度场对PVDF薄膜结构的影响
        2.4.4 红外热成像分析
        2.4.5 厚度、孔隙率和结晶度分析
        2.4.6 红外光谱分析
        2.4.7 热稳定性分析
        2.4.8 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
        2.4.9 水蒸气透过率(WVTR)
        2.4.10 TIPS法 PVDF薄膜的形成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PS法制备的SiO_2@PDA/PVDF复合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纳米SiO_2粒子制备
        3.2.4 聚多巴胺改性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3.2.5 SiO_2/PVDF和 SiO_2@PDA/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
    3.3 样品表征及测试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3.3.3 动态光散射测试(DLS)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3.3.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测试(DSC)
        3.3.6 热重分析测试(TGA)
        3.3.7 动态力学热分析测试(DMTA)
        3.3.8 拉伸测试
        3.3.9 接触角测试(CA)
        3.3.10 孔隙率测试
        3.3.11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WVRT)
        3.3.12蛋白质吸附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iO_2和SiO_2@PDA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SiO_2和SiO_2@PDA纳米粒子的TEM分析
        3.4.3 SiO_2和SiO_2@PDA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图
        3.4.4 复合膜的形貌分析
        3.4.5 复合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4.6 复合膜的DSC分析
        3.4.7 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3.4.8 复合膜的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PVDF-g-PEGMA/PVDF/CNTs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PVDF超滤膜制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添加剂对膜性能影响
        1.2.2 凝固浴对膜性能影响
    1.3 PVDF超滤膜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膜的物理改性
        1.3.2 膜的化学改性
    1.4 PVDF超滤膜国内外应用的研究现状
        1.4.1 在污水处理中应用
        1.4.2 在饮用水中应用
        1.4.3 在海水淡化中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膜制备方法
    2.2 膜性能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2.2 膜表面孔形态(SEM)
        2.2.3 膜表面润湿性能测定(膜表面接触角)
        2.2.4 膜表面粗糙度性能测定(AFM)
        2.2.5 模拟污染物的配制
        2.2.6 BSA非特异性吸附
        2.2.7 水通量及截留性能测试
        2.2.8 膜通量及截留率计算
        2.2.9 膜孔密度及孔隙率计算
    2.3 本章小结
3 凝固浴对PVDF-g-PEGMA/PVDF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PVDF-g-PEGMA/PVDF/CNTs膜的制备
    3.3 PVDF-g-PEGMA/PVDF膜表征结果及分析
        3.3.1 凝固浴对膜结构的影响
        3.3.2 凝固浴对膜形态的影响
        3.3.3 凝固浴对膜粗糙度的影响
        3.3.4 凝固浴对膜湿润性的影响
        3.3.5 凝固浴对膜通量的影响
        3.3.6 凝固浴对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碳纳米管官能团对PVDF-g-PEGMA/PVDF膜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PVDF-g-PEGMA/PVDF/CNTs膜的制备
    4.3 PVDF-g-PEGMA/PVDF/CNTs超滤膜性能分析
        4.3.1 CNTs亲水性官能团对膜结构的影响
        4.3.2 CNTs亲水性官能团对膜形态的影响
        4.3.3 CNTs亲水性官能团对膜粗糙度的影响
        4.3.4 CNTs亲水性官能团对膜湿润性的影响
        4.3.5 CNTs亲水性官能团对膜通量的影响
        4.3.6 CNTs亲水性官能团对膜抗污染性的影响
    4.4 PVDF-g-PEGMA/PVDF/CNTs膜吸附性能研究
        4.4.1 吸附时间对膜吸附性的影响
        4.4.2 BSA不同初始浓度对膜吸附性的影响
        4.4.3 吸附特征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聚苯硫醚分离膜界面改性、结构调控与过滤分离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1 膜分离技术发展及现状
        1.2.2 分离膜制备方法
        1.2.3 分离膜改性方法
    1.3 分离膜材料发展概述
        1.3.1 无机膜
        1.3.2 高分子聚合物膜
        1.3.3 无机-有机复合膜
        1.3.4 特种分离膜
    1.4 聚苯硫醚材料及膜研究进展
        1.4.1 聚苯硫醚简介
        1.4.2 聚苯硫醚合成发展概述
        1.4.3 聚苯硫醚中空纤维膜研究进展
        1.4.4 聚苯硫醚纤维膜研究进展
        1.4.5 聚苯硫醚平板膜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硅插层改性氧化石墨烯杂化PPS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PPS微滤膜的制备
        2.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5 复合膜的制备
        2.2.6 GO和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与 GO@2.5PB结构表征
        2.3.2 复合膜表面结构分析
        2.3.3 复合膜渗透性与分离性能分析
        2.3.4 复合膜长期稳定性研究
        2.3.5 复合膜耐溶剂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GO/PA层杂化PPS复合膜的制备及脱盐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PPS微滤膜的制备
        3.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3.2.5 NGO的制备
        3.2.6 复合膜的制备
        3.2.7 GO、NGO和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O,NGO结构表征
        3.3.2 复合膜表面结构分析
        3.3.3 复合膜接触角与纯水通量分析
        3.3.4 复合膜功能层XRD分析
        3.3.5 复合膜脱盐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LBL法制备“三明治”结构PA/O-NGO层杂化PPS复合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PPS微滤膜的制备
        4.2.4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4.2.5 O-NGO的制备
        4.2.6 复合膜的制备
        4.2.7 GO、O-NGO和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O,NGO结构表征
        4.3.2 复合膜表面结构分析
        4.3.3 复合膜表面接触角分析
        4.3.4 复合膜纯水通量分析
        4.3.5 复合膜表面荷电性分析
        4.3.6 复合膜脱盐性能分析
        4.3.7 复合膜长期稳定性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苯硫醚中空纤维膜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中空纤维初生膜的制备
        5.2.4 热拉伸处理
        5.2.5 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5.3.2 孔隙率测试
        5.3.3 机械性能测试
        5.3.4 接触角测试
        5.3.5 水通量及截留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多羟基聚合物接枝超滤膜微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膜分离技术及膜分类
        1.1.1 膜分离技术
        1.1.2 膜分类
        1.1.2.1 微滤和超滤
        1.1.2.2 纳滤和反渗透
    1.2 聚合物膜的制备
        1.2.1 相转化法
        1.2.1.1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1.2.1.2 热致相分离法
        1.2.2 其他
    1.3 膜污染概述
        1.3.1 膜污染种类
        1.3.2 膜污染控制
    1.4 聚合物膜的改性方法
        1.4.1 物理改性
        1.4.1.1 物理共混
        1.4.1.2 表面涂覆
        1.4.2 化学改性
        1.4.2.1 化学接枝
        1.4.2.2 表面磺化
        1.4.2.3 光引发接枝
        1.4.2.4 等离子体改性
    1.5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功能化
        1.5.1 酸酐基团的功能化
        1.5.1.1 酯化反应
        1.5.1.2 胺化反应
        1.5.1.3 环氧开环反应
        1.5.2 苯环基团的功能化
    1.6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2.3 膜的制备
        2.3.1 PVDF/SMA共混膜的制备
        2.3.2 PVDF/SMA-g-PEG接枝膜的制备
        2.3.3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的制备
    2.4 表征与性能测试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1.1 基团结构分析
        2.4.1.2 活化能的计算
        2.4.2 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SEM)
        2.4.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4.5.1 粗糙度分析
        2.4.5.2 水层微结构分析
        2.4.6 膜表面Zeta电位分析
        2.4.7 孔径测试
        2.4.8 孔隙率测试
        2.4.9 接枝率的测定
        2.4.10 渗透性能测试
        2.4.10.1 纯水通量测试
        2.4.10.2 BSA截留率测试
        2.4.10.3 不同流速对膜渗透性能的影响
        2.4.10.4 PEG20000截留率测试
        2.4.11 亲水性能测试
        2.4.11.1 接触角测试
        2.4.11.2 通量恢复测试
第三章 制膜工艺参数的确定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MA型号的影响
        3.2.2 PVDF/SMA比例的影响
        3.2.3 添加剂种类和添加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PEG接枝膜键合水层微结构演变以及渗透和抗污染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2.3 不同分子量PEG对 PVDF/SMA共混膜形貌的影响
        4.2.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2.5 PEG接枝位置的分析
        4.2.6 PEG接枝示意图和探究
        4.2.7 水层厚度分析
        4.2.8 PVDF/SMA共混膜接枝前后孔径及孔隙率变化
        4.2.9 PVDF/SMA-g-PEG接枝膜渗透性能测试
        4.2.10 不同接枝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差异示意图
        4.2.11 PVDF/SMA-g-PEG接枝膜亲水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响应面法确定PVDF/SMA-g-PEG接枝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时间对PVDF/SMA-g-PEG接枝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2 催化剂用量对PVDF/SMA-g-PEG接枝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PVDF/SMA-g-PEG接枝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4 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和最优反应方案
        5.2.5 主要影响因素下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5.2.6 表面3D形貌和接枝分布分析
        5.2.7 膜表面电荷分析
        5.2.8 膜接触角测试
        5.2.9 渗透阻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红外光谱分析
        6.2.2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元素分析
        6.2.3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形貌结构
        6.2.4 三维形貌分析
        6.2.5 水层厚度分析
        6.2.6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渗透性能测试
        6.2.7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亲水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J]. 赵心雨,谢鑫成,凌新龙.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3)
  • [2]相转化法制备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共混平板膜及其表征[D]. 王海霞.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01)
  • [3]聚合物添加剂对复合相转化成膜过程及性能的研究[D]. 郭政华. 天津工业大学, 2021
  • [4]双面功能化PVDF多功能复合膜清除胆红素研究[D]. 刘娟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编织管增强型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研究[D]. 朱明星. 苏州大学, 2020(02)
  • [6]N掺杂TiO2-RGO共混改性膜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特性研究[D]. 黄俊.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TIPS法PVDF薄膜的改性及结构调控研究[D]. 陈钦婷. 安徽大学, 2020(07)
  • [8]PVDF-g-PEGMA/PVDF/CNTs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于跃.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聚苯硫醚分离膜界面改性、结构调控与过滤分离性能的研究[D]. 高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多羟基聚合物接枝超滤膜微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D]. 沈聪.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化学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