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臂神经丛(论文文献综述)
李翔[1](2016)在《神经介素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分布和对猪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神经介素U(neuromedin U,NMU)是上世纪80年代从猪脊髓分离的一种神经肽,通过其2个受体(NMUR1和NMUR2)发挥生理功能。NMU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器官,并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包括刺激平滑肌收缩、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影响胃肠功能、血压和血流、激素分泌、疼痛感知、骨骼重建和应激等。目前,有资料表明NMU对机体免疫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研究对象主要为人和鼠,且资料有限,关于猪NMU及其受体的基因克隆、分布定位及其免疫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小梅山猪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克隆、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探索了 NM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分布定位以及在体内外对猪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以期为NMU调控猪的免疫功能提供形态学和生理学资料。一、NMU及其受体基因克隆本试验采用基因克隆技术,从小梅山猪睾丸中克隆了猪NMU、NMUR1和NMUR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odingsequence,CDs)片段,并对其基因序列及推导出的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如下:1.克隆获得的猪NMU、NMUR1和NMUR2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522bp、1662 bp和1233 bp,分别编码174、554和411个氨基酸。现已将猪NMU、NMUR1和NMUR2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KJ622334.1、KJ622336.1和KJ622335.1)。2.猪NMU、NMUR1和NMUR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特别是猪NMU、NMUR1和NMUR2CDs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同源。猪NMU、NMUR1和NMUR2分别定位于猪的8号、15号和16号染色体。猪NMUR1和NMUR2结构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相似,具有典型的7次跨膜结构。猪NMUR1和NMUR2氨基酸序列上有3种磷酸化位点。二、NM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表达本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探索了 NM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表达,结果如下:NMU mRNA在中枢和外周表达广泛,NMU mRNA最高表达在垂体和子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软腭扁桃体、肝、脊髓和骨髓呈高水平表达。NMUR1 mRNA主要表达在外周组织器官,最高表达在输精管;在十二指肠、空肠、输卵管、胃、脂肪、胰、食管、肾、睾丸、胸腺、小脑呈高水平表达。NMUR2 mRNA主要表达在中枢器官,最高表达在输精管、大脑皮质;在延髓、下丘脑、睾丸、输卵管、中脑、胰、脊髓、垂体呈高水平表达。三、NMU和NMUR1在猪体内的分布定位本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NMU和NMUR1免疫阳性细胞在小梅山猪体内的分布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NMU和NMUR1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脊髓背角。腺垂体细胞呈现较强的NMU和NMUR1免疫阳性。2.NMU和NMUR1免疫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呼吸器官(气管和肺)、消化器官(胃、十二指肠、肝和胰)、泌尿生殖器官(肾、睾丸、输尿管、卵巢和子宫)、淋巴器官(胸腺、空肠淋巴结、脾和软腭扁桃体)等。四、神经介素U在体外对猪脾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 NMU和NMUR1在猪脾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中的分布;研究了 NMU与PHA/LPS共同或单独刺激脾淋巴细胞对其体外增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NMU刺激肺巨噬细胞、对其吞噬作用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MU和NMUR1分别在脾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都有分布。2.不同浓度的NMU均能刺激猪脾淋巴细胞增殖,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单独的PHA/LPS能够显着促进猪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NMU对于PHA/LPS刺激猪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协同作用,各剂量的NMU+PHA组和NMU+LPS组能够促进猪脾淋巴细胞增殖,而且其作用显着高于单独的NMU组或PHA组/LPS组(P<0.05)。3.NMU在体外能促进猪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4.NMU能够对猪肺泡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产生影响,且与孵育时间和剂量相关。不同浓度NMU在体外能促进肺泡巨噬细胞分泌IL-1β、IL-6、IL-8、IFN-γ和TNF-α;低浓度NMU在体外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5、IL-13、IL-4和IL10;高浓度NMU抑制巨噬细胞分泌IL-5、IL-13、IL-4和IL-10。5.NMU能够对脾淋巴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产生影响,且与孵育时间和剂量相关。不同浓度NMU在体外都能促进脾淋巴细胞分泌IL-1β、IL-5、IL-6、IL-8、TNF-α和IL-4;各剂量NMU下调脾淋巴细胞IFN-Y的分泌;低浓度NMU抑制脾淋巴细胞分泌IL-10,高浓度NMU促进脾淋巴细胞分泌IL-10。低浓度组上调脾淋巴细胞IL-13的分泌,高浓度(1000 nM)NMU下调脾淋巴细胞IL-13的分泌。五、侧脑室注射神经介素U对猪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了研究中枢给予NMU对猪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是否有影响,本试验采用侧脑室注射方法,利用ELISA和RIA技术,研究了猪侧脑室分别注射不同浓度的NMU对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和抑炎细胞因子(IL-10)分泌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侧脑室注射NMU能够促进猪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高、中剂量NMU均能上调猪IL-1 β、IL-6、IL-8和TNF-α的分泌,但低剂量NMU只能上调猪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在高、中剂量组,注射后较短时间内IL-1β和IL-8即可达到分泌峰值,IL-6在70~90 min内达到分泌的峰值;高、中剂量组注射NMU分别在20 min和50 min TNF-α分泌量达到第一个峰值,在注射后90 min和100 min分别达到第二个峰值;低剂量组IL-1β、IL-6和TNF-α分泌量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而IL-8基本与对照组相似。2.侧脑室注射NMU对猪血清抑炎细胞因子的影响:高、中剂量组可以促进IL-10的分泌,并在注射后50和40 min分别达到第一个波峰,在100和90 min分别达到第二个波峰。低剂量组不能显着诱导IL-10的分泌。综上所述,本研究克隆了猪NMU及其受体(NMUR1和NMUR2)基因的CDs片段,并对NMU、NMUR1和NMUR2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分析。NMU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猪中枢和外周器官。NMU和NMUR1同样分布于体外培养的猪肺泡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NMU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侧脑室注射NMU能对猪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产生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NMU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参与猪体免疫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NMU参与调控猪的免疫功能提供了形态学和生理学资料。
李友邦[2](2008)在《广西黑叶猴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oisi)是喀斯特石山生态系统特有的珍稀灵长类,数量极为稀少。黑叶猴是研究得较少的灵长类之一,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下降相当快。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珍稀灵长类,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的生物学特征。本文研究了它的分布数量、觅食生态学、活动时间分配和栖息利用,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结果:1、广西区内现有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大约为300只,它们被限制在10个县14个相互隔离的分布点,栖息地片断化很严重。引起黑叶猴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因素是捕猎。2、黑叶猴取食61种植物。其中乔木11种、灌木32种、草本植物3种和藤本植物16种。各月份间取食四种生活型的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3、黑叶猴以叶为主要食物来源;黑叶猴食物来源中,2种是常用食物、30种稀有食物、季节性食物25种、支持性食物仅为4种。黑叶猴取食这些食物的时间不同。4、黑叶猴全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为3.03。各月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6。5、黑叶猴食物最丰富是5月、6月和7月;最缺乏的是10月、11月和12月。总的趋势是4-9季节食物较丰富,其余的月食物较缺乏。6、黑叶猴食物的平均含水量在各个月份间差异极为显着。不同的食物部位的平均含水量有差异。不同生活型的食物平均含水量没有显着差异。食物含水量对黑叶猴的食物选择没有显着的影响。7、黑叶猴食物不同食物部位间能量有差异。各个月份不同的食物部位之间含能量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不同生活型之间其含能量有显着差异(p<0.01)。8、黑叶猴食物中单宁含量平均为60.96mg/g,单宁的含量存在季节性的变化。不同生活型食物的平均单宁含量不同。食物部位、食物生活型的单宁含量对黑叶猴取食不产生显着的影响。9、不同食物部位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不同。各种生活型的粗蛋白含量不同。各食物粗蛋白的含量对黑叶猴的取食时间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10、黑叶猴的活动节律由早晨出洞、移动、觅食、休息、晒太阳、白天入洞、社会活动、傍晚入洞、石洞过夜等环节组成。各种活动时间分配有季节性变化。温度影响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食物部位、食物的可获得性对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影响不同。11、黑叶猴对栖息地不同的山体部位有选择地使用,山顶的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山腰部分。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利用率与植物的丰富度无关。12、黑叶猴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09.7m(±1 05.7m)。在各个月份间平均日漫游距离存在极为显着的差异(p<0.01),而在雨季和旱季间、日与日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p>0.05)。黑叶猴的漫游距离不受平均温度、降雨量、各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和栖息地内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p>0.05)。黑叶猴的漫游距离受栖息地片段化的影响较明显,而与食物因素无关。13、黑叶猴的家域面积为16.0ha,占栖息地面积的62.3%。各个月平均日漫游面积不同。黑叶猴各个月的平均日漫游面积在雨季和旱季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黑叶猴的漫游面积受栖息地片段化的影响较明显,而与食物因素无关。
陈嘉绩,陆桐,刘建遂,黄子荣,曹福源,李克东[3](1995)在《川金丝猴脊神经腹侧支(躯干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脊神经腹侧支(躯干部)的分支分布,并发现川金丝猴无颈袢,无肩胛舌骨肌支,无枕小神经,第1、2腰神经腹侧支发出颅侧髂腹下神经和尾侧髂腹下神经。此外.对颈横神经、耳大神经、锁骨上神经等皮神经与颈皮肌的关系作了讨论。
叶智彰,潘汝亮,彭燕章,王红,俞发宏[4](1992)在《三种叶猴脊神经丛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次报道3种叶猴脊神经丛的组成,并与其他灵长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颈丛由C1-4组成,多数标本不存在枕小神经和多数标本存在舌下袢;臂丛由C4—T2组成,形成典型的三干三索结构,后索形成两个神经袢;腰骶丛由L2-7和S1-2组成,存在屈股神经和耻坐股神经,与猴超科共同特征相一致。
王典群,李传令,施伯昌[5](1990)在《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脊神经的形态解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双筒解剖镜下对15只高原鼠兔的脊神经进行了追踪,对每对脊神经的起源、行程及分布作了详细描述,并同家兔和大鼠者进行了比较.发现高原鼠兔的脊神经,除因其椎骨与家兔者不同而引起一些差异外,基本形态与家免几乎一致,有些特征与大鼠也相同.高原鼠兔臂丛和腰荐丛的周围分布,在不同个体间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个基本的分布形态.
叶智彰,彭燕章,潘汝亮,王红[6](1989)在《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脊神经丛》文中认为 由于树鼩在系统发育方面所具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实验动物的小型化趋向,树鼩正在被开发成为新型的实验动物,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随之蓬勃开展,如对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神经生理(刘世熠等,1982)、血象(邹如金等,1983)、骨髓象(张耀平等,1986)、血液生化(彭燕章等,1986;陈保生等,1983)、皮纹(Haines,1955;张耀平等,1984)、解剖(Le Gros Clark,1924、1926;George,1977)、
彭燕章,叶智彰,张耀平,潘汝亮[7](1988)在《金丝猴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金丝猴的99项形态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黔金丝猴应为三个独立的种;根据我国的地质变迁推测,川、滇金丝猴间分离最早,其次是川、黔金丝猴,最后是滇、黔金丝猴;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滇金丝猴是属中进化较完善者,而黔金丝猴是最原始者;至于分布在阿萨姆和上缅甸的金丝猴,如果存在,很可能是一个新种或属于滇金丝猴的一个新亚种。
杨安峰,程红[8](1986)在《五十年来我国脊椎动物解剖学的进展》文中提出 解放前,我国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束缚和摧残,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缓慢的,脊椎动物解剖学也不例外。在三十年代前后,老一代学者在艰难的环境下,致力于动物学的研究工作,曾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如秉志(1925)的“江豚骨学的初步观察”,寿振黄(1938)的“中国江豚的头骨”和1940年的“甲鱼之消化器”,彭鸿绶(1937)的“盘羊骨骼的研究”,夏康农(1939)的“鳜鱼头骨的解剖”等。中华人民共
叶智彰,彭燕章,张耀平,刘瑞麟[9](1985)在《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某些结构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金丝猴的三个种群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与其他灵长类以及金丝猴的三个种群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金丝猴与其他灵长类进行比较的44个项目中,金丝猴特有者9项;与叶猴相同而与其他灵长类不同者4项;与疣猴类的共同特征9项;与叶猴、类人猿和人相似而为其他猴类所不具备的特征有5项;与类人猿和人相似而为叶猴和其他猴类所不具备的特征有17项。因此,我们认为金丝猴的地位在叶猴之上,是猴超科(Cercopithecoidea) 中最进化的一个属,在灵长类系统发育中处于猴类与猿类之间的中间地位。在金丝猴三个种群之间互异比较中,相互不同的特征均超过60%,似乎完全有理由把它分立为三个种。
彭燕章,叶智彰,张耀平,刘瑞麟[10](1985)在《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的系统分类地位》文中研究说明 自Milne-Edwards(1868—1974)将四川宝兴标本另立新属——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1872=Semnopithecus,1870)以来,其属名一直被分类学家、形态学家和灵长类学家等所承认和采用(Elliot,1913; Hill,1936; Allen,1938;Simpson、1945;Buettner-Janusch,1963;Napier等,1967,等)。
二、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臂神经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臂神经丛(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介素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分布和对猪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NMU及其受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
1 NMU的发现和结构 |
2 NMU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
3 NMU的分布定位 |
3.1 NMU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定位 |
3.2 NMU在外周组织器官的分布定位 |
4 NMU受体 |
4.1 NMU受体的发现 |
4.2 NMUR1和NMUR2的结构特征 |
4.3 NMUR1和NMUR2的表达分布 |
5 NMU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6 NMU的生理作用 |
6.1 平滑肌收缩 |
6.2 血压和区域血流量 |
6.3 NMU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应激反应的调节 |
6.4 NMU对摄食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作用 |
6.5 NMU对胃酸分泌和胃排空的影响 |
6.6 NMU对离子运输的影响 |
6.7 癌症 |
6.8 NMU对感知疼痛反应的影响 |
6.9 NMU对免疫调节作用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神经介素U及其受体基因克隆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NMU、NMUR1和NMUR2基因CDs序列片段的克隆 |
2.2 NMU测序结果及分析 |
2.3 NMUR1测序结果及分析 |
2.4 NMUR2测序结果及分析 |
2.5 NMUR1和NMUR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
3 讨论 |
3.1 猪NNU、NMUR1和NMUR2基因CDs序列片段的克隆 |
3.2 猪NMU序列分析 |
3.3 NMUR1和NMUR2序列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神经介素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2 绪果 |
2.1 NMU mRNA在猪体内的表达 |
2.2 NMUR1 mRNA在猪体内的表达 |
2.3 NMUR2 mRNA在猪体内的表达 |
3 讨论 |
3.1 NMU mRNA在猪体内的表达 |
3.2 NMUR1 mRNA在猪体内的表达 |
3.3 NMUR2 mRNA在猪体内的表达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NMU和NMUR1在猪体内的分布定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猪NMU的分布定位 |
2.2 猪NMUR1的分布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NMU在体外对猪脾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NMU和NMUR1的表达分布 |
2.2 NMU对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
2.3 NMU对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2.4 NMU对肺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5、IL-6、IL-8、TNF-α和IFN-γ的影响 |
2.5 NMU对肺泡巨噬细胞分泌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的影响 |
2.6 NMU对脾淋巴细胞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5、IL-6、IL-8、TNF-α、IFN-γ的影响 |
2.7 NMU对脾淋巴细胞分泌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侧脑室注射NMU对猪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侧脑室注射NMU对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2.2 侧脑室注射NMU对血清中抑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侧脑室注射NMU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广西黑叶猴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黑叶猴的起源和扩散 |
1.2 黑叶猴的分布 |
1.3 黑叶猴的分类 |
1.4 种群数量 |
1.5 黑叶猴的行为 |
1.5.1 黑叶猴的觅食 |
1.5.2 空间行为 |
1.5.3 黑叶猴活动节律与活动时间分配 |
1.6 黑叶猴解剖学 |
1.7 黑叶猴饲养繁殖、发育和疾病的研究 |
1.7.1 笼养黑叶猴的繁殖 |
1.7.2 笼养黑叶猴的饲料 |
1.7.3 笼养黑叶猴的疾病防治 |
1.8 黑叶猴栖息地特征的研究 |
第2章 黑叶猴在广西的分布和种群数量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 |
2.2.1 黑叶猴在广西的分布概况 |
2.2.2 广西黑叶猴各分布点基本情况 |
2.2.3 广西黑叶猴的致危因子 |
2.3 讨论 |
2.3.1 广西黑叶猴的种群动态 |
2.3.2 黑叶猴在广西分布格局的变化 |
2.3.3 黑叶猴的致危因子 |
2.3.4 黑叶猴种群现状 |
2.3.5 黑叶猴保护对策 |
第3章 黑叶猴的觅食生态 |
3.1 研究地点与方法 |
3.1.1 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栖息地的植被的特征 |
3.2.2 黑叶猴觅食方式和觅食时间的季节性变化 |
3.2.3 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
3.2.4 黑叶猴食物生活型 |
3.2.5 黑叶猴的食物种数和食物多样性指数 |
3.2.6 食物可利用性 |
3.3 讨论 |
3.3.1 黑叶猴的取食方式与食物种类 |
3.3.2 月份间的食物重叠度 |
3.3.3 白头叶猴与黑叶猴食物生态位 |
3.3.4 片段化植被及其对黑叶猴取食的影响 |
3.3.5 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 |
3.3.6 黑叶猴的食谱 |
3.3.7 食物选择 |
3.3.8 黑叶猴的食性 |
第4章 黑叶猴食物化学成分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地点(同第三章)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食物水分含量 |
4.2.2 黑叶猴食物的能量 |
4.2.3 黑叶猴食物单宁 |
4.2.4 黑叶猴食物粗蛋白含量 |
4.3 讨论 |
4.3.1 黑叶猴的水份利用 |
4.3.2 食物能量对黑叶猴取食的影响 |
4.3.3 单宁含量对黑叶猴取食的影响 |
4.3.4 黑叶猴食物粗蛋白 |
4.3.4 食物化学物质的组成与黑叶猴取食小结 |
第5章 黑叶猴日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 |
5.1 研究方法 |
5.1.1 研究地点(同第三章) |
5.1.2 黑叶猴的活动类型的定义 |
5.1.3 黑叶猴的漫游距离、家域及其栖息地利用的测定 |
5.1.4 栖息地温度 |
5.2 结果 |
5.2.1 日活动节律 |
5.2.2 活动时间分配 |
5.2.3 各活动时间分配的相互影响 |
5.2.4 温度对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
5.2.5 活动时间分配与食物 |
5.2.6 栖息地选择 |
5.2.7 漫游距离和漫游面积 |
5.2.8 觅食位置的垂直变化 |
5.3 讨论 |
5.3.1 黑叶猴活动节律的变化 |
5.3.2 黑叶猴白天洞的适应意义 |
5.3.3 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 |
5.3.4 取食时间与时间分配 |
5.3.5 食物的可利用性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
5.3.6 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 |
5.3.7 不同支持物的利用 |
5.3.8 黑叶猴的日漫游距离 |
5.3.9 黑叶猴的家域 |
5.3.10 月平均日漫游面积与食物的可利用性 |
5.3.11 黑叶猴的漫游行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李友邦个人简历 |
(4)三种叶猴脊神经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 |
结果 |
1.颈丛(plexus cervicalis) (图1) |
2.臂丛(plexus brachialis)(图2) |
3.腰骶丛 (plexus lumbosacralis (图3) |
讨论 |
1.颈丛 |
2.臂丛 |
3.腰骶丛 |
(7)金丝猴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8)五十年来我国脊椎动物解剖学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十年来脊椎动物解剖学科研工作概况** |
(一)各纲脊椎动物的工作 |
1. 鱼类解放前一些学者曾对鳝鱼、平鳍 |
2. 两栖类和爬行类 |
3. 鸟类 |
4. 哺乳类 |
(二)珍稀动物的工作 |
(三)实验动物的工作 |
(四)畸形动物的工作 |
(五)比较解剖、机能形态、生态形态的工作 |
1. 比较解剖学的工作 |
2. 机能形态学的工作 |
3. 生态形态学的工作 |
4. 分类学中的形态解剖工作 |
二、结语 |
(10)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的系统分类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仰鼻猴特有的形态学特征 |
二、仰鼻猴与其它灵长类的比较 |
三、仰鼻猴与白臀叶猴的比较 |
1.栖息地环境条件 |
2.形态学特征 |
3.细胞学研究 |
4.牙齿 |
5.性二型 |
6.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 |
四、结论 |
四、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臂神经丛(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介素U及其受体在猪体内的分布和对猪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 李翔.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7)
- [2]广西黑叶猴分布数量和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D]. 李友邦. 浙江大学, 2008(11)
- [3]川金丝猴脊神经腹侧支(躯干部)观察[J]. 陈嘉绩,陆桐,刘建遂,黄子荣,曹福源,李克东. 四川动物, 1995(02)
- [4]三种叶猴脊神经丛的比较研究[J]. 叶智彰,潘汝亮,彭燕章,王红,俞发宏. 动物学研究, 1992(04)
- [5]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脊神经的形态解剖[J]. 王典群,李传令,施伯昌. 兰州大学学报, 1990(01)
- [6]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脊神经丛[J]. 叶智彰,彭燕章,潘汝亮,王红. 动物学研究, 1989(02)
- [7]金丝猴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J]. 彭燕章,叶智彰,张耀平,潘汝亮. 动物学研究, 1988(03)
- [8]五十年来我国脊椎动物解剖学的进展[J]. 杨安峰,程红. 动物学杂志, 1986(02)
- [9]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某些结构特征[J]. 叶智彰,彭燕章,张耀平,刘瑞麟. 人类学学报, 1985(04)
- [10]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的系统分类地位[J]. 彭燕章,叶智彰,张耀平,刘瑞麟. 兽类学报, 19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