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政治漫画欣赏(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付正亚,胡梦月,钱震[1](2021)在《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是以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着为基础进行的,但有不少学者对于Forceville提出的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否定,因此学术界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多模态隐喻研究领域内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热门话题主要是以公益广告、政治漫画及口语、手势语和电影等方面的语类进行研究,涉及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体现出了跨学科不明显的特点。
曲赛赛[2](2020)在《贡布里希的图像修辞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贡布里希在论述艺术史和分析艺术作品时经常涉及修辞构成和修辞格的分析。他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借鉴了伯克的新修辞学,看重图像与观者通过修辞进行的交流与互动,重视分析图像修辞对图像叙事的助力、给受众带来的情感反应并对其情感需求的满足。他将修辞看作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将图像的修辞构成与修辞格看作左右艺术世界的“图式”的表征,艺术风格的历史在他眼中变成了“修辞更迭”的历史。因此,贡布里希十分重视从修辞角度去分析图像并着力探究创作者对图像修辞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像修辞理论,而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其图像修辞理论展开研究,借此对贡布里希的图像理论有全面把握,并探究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首先从修辞学的渊源和流变中,贡布里希的图像修辞理论借鉴了两大修辞传统。他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启发,后者在提出“劝说三手段”时关注到了修辞的情感价值和伦理价值。同时,西方修辞学另一大源头一—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则让贡布里希看到了,图像修辞带来了画面内外的交流与互动,修辞构成了生活和艺术的世界。在考察图像修辞时,我们还发现罗兰·巴特曾发表过《图像修辞学》,对图像进行了修辞构成分析与修辞格分析,因此本文借助这一框架建构了全文龙骨。而贡布里希的艺术思想与其图像修辞理论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他所提出的艺术图式的变换实际是修辞的更迭发展,而历史情境论则奠定了解读的基础。在贡布里希的分析中,光线、阴影与色彩主导着图像修辞构成。光线通过色彩暗示得来,是区分图像再现与模仿的关键要素,而与光相伴相生的阴影则任劳任怨地充当着画面叙事的协调与补充。色彩制造了光与影的缓冲地带,掌控着明暗关系与空间效果。它们是图像的基本构成要素,也带来了超出自身的修辞效果。在此基础上,贡布里希在探究图像时还频繁使用了修辞格分析,让我们构思出了一个自成系统的图像修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把隐喻看作基础性修辞格,象征则是隐喻的体系化产物。象征构造了图像意义的深层阐释并成为区别图解与再现的一大竞争力量;拟人自古希腊起就一直牢牢把持着统率地位,其原因无外乎西方思维与语言的深层土壤滋养,毕竟就连属像这一产物都被时代所利用,受教谕传统的左右成为宗教意义传播的“挂钩”;在近现代流行的漫画艺术中,修辞也无处不在。传统文化基础被看作是漫画家的终极武器,而借代、移情、比喻则变成了承载这一武器的炮架。不过贡布里希也看到了,修辞为图像带来魅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它让图像具有了唤起潜在力,但也出现了喧宾夺主、阻碍表达、削弱情感表现的问题。而且近些年来,关于图像的争论与非议一直不绝于耳,与文字相比它确实在信息传递中始终具有局限性,而贡布里希理论中的意图主义倾向也让他遭受了诸多质疑与批评。不过贡布里希始终坚持瑕不掩瑜,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在读解中都需要依赖情境和经验的支持,且图像所带来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也有自己的独到一面。并且也正因为修辞的存在,图像那令人着迷的魔力才永不消逝、历久弥新。
徐勇波[3](2020)在《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研究 ——以《中国日报》新闻漫画作品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新闻媒介形态,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巧妙的艺术性,在读图时代的趋势下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新闻视域下,新闻漫画不同于文字报道、新闻摄影;在漫画视域下,新闻漫画不同于剧情漫画、四格漫画。新闻漫画打破了语言的隔阂,在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传播,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日报》近三年的855幅新闻漫画作品为样本,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为依据,以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为研究立足点,深刻地探讨新闻漫画这一种传播形式的规律及其优势,并揭示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规律。在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中,新闻漫画的话语经历了建构到隐喻这两个流程。在话语的建构过程中,新闻漫画的话语完全不同于剧情漫画、四格漫画,话语内容是由事实和意见构成,而且与报刊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话语的隐喻过程中,新闻漫画的话语完全不同于文字报道、新闻摄影,话语是通过漫画元素来进行表达的,而在此过程中伴随了两次隐喻——漫画元素隐喻和漫画语境隐喻。
韩菊莉[4](2020)在《高中漫画教学研究 ——以北海市第七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漫画作为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接受和喜爱。这种艺术形式追根溯源是绘画艺术的一种延伸,当传统绘画艺术所传递的内容不能满足于创作者强烈的情绪表达时,一种始于夸张、批评、幽默、暗喻的画风靡起来。广西地区在2004年将漫画教学纳入了高中美术课程内容,漫画教学对中学生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需要一种轻松、幽默、愉快的媒介缓解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压力。漫画教学的开展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的有效手段之一,还能够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能够使学生发挥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漫画内容虽然已走进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但是漫画知识通常是作为配角出现在教科书中,且没有配套的教学培训措施。由于部分中学美术教师没有长期的漫画知识专业培训,对漫画课程内容没有系统安排缺乏漫画教学经验,造成的了学生学习漫画的兴致高涨,但教师无法给予较好的指导的状况。笔者以北海市第七中学漫画教学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教学案例等方法,对已实施的高中漫画课堂教学实践为前提,分析高中漫画课程实践过程的优点与缺失,结合漫画课程内容提出优化漫画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包含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漫画的界定及其艺术特点等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提出漫画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文字表达能力、学生造型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意义。第三部分对北海七中漫画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数据信息准确,具有针对性,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分析了该校漫画教学中所存在优势和不足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该校漫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北海七中漫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生活元素融入主题设计、将育人功能融入漫画教学、巧用谚语于漫画学习之中、漫画技法学习与创作交融、将问题情境法融入到课堂漫画教学、提升教师漫画的品读与创作素养等方法。第五部分以研究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漫画教学进行了优化实践探索。第六部分总结了北海七中实施漫画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展望。
李昕颖[5](2020)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加剧了多元文化全球影响力的蔓延和深化,一方面文化创新、文化创造、文化交流的激增使得多元文化日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种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以尊重、理解不同文化为旨归的多元文化思潮蔚然成风。基于此,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多元文化,继而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要求。美国天然带有多种族和文化多样的属性,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而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科的学科性质则决定了其在多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美国社会科在课程方面围绕多元文化已进行了大量教育探索,相较其他国家、学科而言其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故以多元文化为抓手透视美国社会科课程不仅可充实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也可为我国同样肩负国民人格培养任务的德育课程更好地应对多元文化带来有益启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美国社会科课程进行系统的历史梳理,在阐述不同时期美国多元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揭露受多元文化影响美国社会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中呈现出的阶段性实践表现,继而深入分析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影响有何特点,并尝试总结在多元文化这一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所呈现的总体特征,以期为我国德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回应现阶段多元文化诉求、推进德育课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共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章,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视角出发探清何为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科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加以考察,从多元文化和美国社会科二者逻辑关系的角度阐明以多元文化为视域透视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三章,以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为开端,美国社会科协会1991年颁布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指南》为分界点,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元文化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发展分为20世纪60至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两个阶段进行论述,揭示不同阶段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境况,基于课程实施这一层面阐明美国社会科课程为应对多元文化采取的相关举措,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不同时期多元文化对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影响有何特点。第四章,立足于课程的价值立场、实践探索、发展进程三个维度总结概括20世纪6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影响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整体特征,通过借鉴美国社会科课程的经验教训为推进我国德育课程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即:目标层面,注重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内容层面,适当引入争议性话题增进文化深度学习;方式层面,开展以探究为主线的文化敏感性教学。
解泽强[6](2019)在《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研究》文中提出TIFO文化与现代职业足球运动一样,起源于欧洲,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产生巨大影响力。其以TIFO图像为主要物化载体,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直观地表达了球迷群体的态度、情感与诉求,也吸引了更大范围媒体受众的关注与瞩目。本研究以人文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借鉴科学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解释、批判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并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辅助编码和数据分析,以TIFO图像为主要分析单位,以符号学图像分层理论及文化学狂欢理论为基础,对TIFO文化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的显性特征表现为:主要分布在欧洲五大联赛国家,数量逐渐增长,尤其在五大联赛之外的欧洲国家中增长趋势较为明显。TIFO图像的展示规模以看台为参照物可分为覆盖部分看台、覆盖整片看台和覆盖全部看台三种类型,规模依次增大。随着时间推移,展示规模有逐渐增大的趋势。TIFO图像展示方式主要包括六种类型,分别为巨幅彩绘、拼图、彩绘拼图结合、条幅标语、3D立体以及动画展示。第二,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的内涵特征表现为:主要使用图像和文字为信息载体,呈现视觉形象式、文字符号式和图文结合式三种组合方式。图像信息的特征在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分别有所表现。文字信息呈现出“语言的狂欢化”特征。图像和文字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表意地位上可归纳为锚固(文字支持图像)、图解(图像支持文字)和接替(文字图像平等)三种类型。TIFO图像呈现出正面、负面及模糊三种感情色彩。TIFO图像展示主要包括六种主题,其中体育运动、文化传统和地域属性主题通常表现出正面感情色彩;政治社会、文艺作品和日常生活主题则更多的被用来呈现负面感情色彩。第三,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流行的原因可以从职业足球运动的特点及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探析。职业足球的场地及看台特点、比赛节奏特点及德比文化的普及是TIFO文化得以在职业足球领域发展流行的原因。经济上,社会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俱乐部季票销售策略以及死忠球迷群体的消费能力为TIFO文化的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欧洲的“市民社会”和“城市国家”传统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是TIFO文化在欧洲流行的前提和条件。文化上,TIFO文化在欧洲的流行也得益于欧洲社会的狂欢文化遗产和浓厚的城市艺术氛围。第四,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为:提升球迷群体的参与感,激励从业者自我提升,提高俱乐部知名度及巩固足球事业发展的基础。其消极影响表现为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球场暴力和性别歧视等弊病和痼习。第五,通过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现状的分析,发现中国TIFO文化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显性特征层面,TIFO图像展示过度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发展时间短,展示规模较小,展示方式单一,未能吸引广大球迷的参与。在内涵特征层面,未能充分发挥文字信息的锚定及中继功能,外延图像层缺乏多样性,内涵图像层缺乏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且创意不足,主题运用存在局限性。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对中国的启示在于:在显性特征层面,应提高TIFO文化的普及程度和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在内涵特征层面,应合理有效的运用不同信息载体,呈现更具文化积淀的主题,丰富TIFO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应该警惕欧洲TIFO文化中存在的负面要素,避免陷入其消极影响所导致的风险和误区。
刘晶[7](2019)在《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文中指出在“图像化”的世界,视觉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战略工具。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本文聚焦于“政治视觉修辞”,针对政治修辞研究的“视觉缺位”和视觉修辞研究的“政治盲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理论框架的搭建和表征实践的分析。本文首先揭示了图像与政治的原生关系,通过爬梳修辞学、政治修辞学和视觉修辞学的经典文献,在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流变中深入把握政治视觉修辞的概念——是政治修辞与视觉修辞的视界融合,是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实现特定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本文的分析指出,政治视觉修辞具有静态的理论维度和动态的表征机制两个面向。在理论维度,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是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外延指文本的构成形式,通过五种方式传递内涵,基本特征是具有明确政治意图、象征性图像及与受众交流。基于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和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思想,本文建构了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其中,文本分析是核心,探讨文本“讲什么”和“怎么讲”;话语实践探究文本“如何生产意义”;社会实践研究文本“意义生产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动态的表征机制上,政治视觉修辞通过文本、过程和社会表征,共同缔造政治意义——文本表征是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过程表征是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社会表征是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基于生产者视角的文本表征是修辞生产的基础,基于受众心理的过程表征是修辞传播的依据,基于政治价值的社会表征是修辞作用的根源。在理论维度的政治视觉修辞分析,需要实践检验。本文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国际传播实践为对象,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多种方法,分析比较中外政治视觉修辞表征。发现中国政治视觉修辞运用对比、因果、递进的图形逻辑,引发观者对“真理”概念的关注与肯定;西方则通过隐喻、二元结构、互文性与连贯性方式,奠定幻想主题的深层反讽结构,反映出意识形态偏见。中外呈现三组显着差异:审美感性VS科学理性;情绪化的政治认同VS离间性的政治认同;简单归因VS复杂归因。本文认为,政治视觉修辞研究需要哲理性的反思。在本体论维度,应警惕符号淹没现实、情绪影响认知、游戏战胜意义的隐忧;在认识论维度,应重视精神表征与物质表征协调发展,展开双向度的修辞演绎,重返质询的修辞情景,多层联动奠定信任的修辞基调;在价值论维度,提倡审慎地看待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重返本质的政治视觉修辞;在方法论维度,应探索符合政治视觉修辞特性的多元方法,回归人文科学的人性关照。本研究对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梳理和阐释,回应了政治传播视觉转向的迫切需求,藉由修辞学统合了原本孤立的政治性和视觉性,开启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理论起点。本文关于政治视觉修辞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确立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理论面向,为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
方梦杰[8](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漫画题解题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逐渐被重视。其中,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目作为一种具有评议性、教育性和情境性的题目类型,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涉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要求题目的标准和解答策略应该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各地试卷中政治漫画题目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教育实习经验,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的解题策略。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漫画题概述。首先结合漫画含义和特点,重新定义了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目的概念,总结归纳了漫画题目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和筛选2010年-2018年各地高考政治试卷中出现的漫画选择题,对其在出题数量、考查模块及知识点方面进行列表分析,归纳出题方法,最后阐述高中思想政治漫画的题目价值。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以模拟试卷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学生角度发现政治漫画解题在知识、审题、思维以及题后操作方面的失误;其次,结合与所在实习学校与相关政治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存在相关知识不充分和解题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水平的对策。主要从教师强化指导、学生提升解题能力两个方面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策略。其中,教师可从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审题能力、向学生渗透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五个方面提供解题策略,同时,学生可从巩固知识、把握审题、掌握思维、积累总结以及克服消极心理五个方面把握解题策略。
彪金[9](2019)在《图像传播:《良友》画报抗战题材研究》文中提出图像相较于文字而言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画报,《良友》在抗战期间积极进行图像传播,鼓动人民,呼吁抗战,展现了大众媒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从《良友》画报所处的传播环境,图像传播的内容、形式、特点及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中发掘抗战期间《良友》如何进行图像传播实现政治动员目的。通过对画报传播环境的探讨,可得知,《良友》的抗战宣传是应运而生的带有民族主义情怀的选择。画报在抗战期间的图像形式主要有照片和漫画,版面编排与稿件配置形式丰富多彩。从内容上看,笔者从社会景观“套式”、“主题”、“公式”以及“图像文本”四个角度进行全面阐释。笔者得出画报图像传播的特点首先是组合图像为主,独幅图像为辅;第二,画报图像的画面十分擅长运用积极修辞手法;第三画报图文叙事相互融合有助于图像的传播;最后,画报借助多种图像符号实现政治动员。传播效果上,从行为学角度而言,感性的图像激发读者的战斗性热心,从读者的来信来看,画报从读者以“改进本志”为目的的来信到后期逐渐生成了以“抗敌救国”为讨论中心的舆论场。《良友》中的图像不仅记录历史,也影响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在战争进行过程当中,它通过合理地运用图像传播,唤起了普通民众的政治意识,进行了有效的抗战宣传。
蔡金满[10](2019)在《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漫画及其审查》文中研究指明政治漫画,惯于采用高超的技巧对政治事物进行讽刺。在19世纪政治气氛多变的法国,政治漫画在政治评论和社会舆论的舞台上表现得极为活跃。七月革命后,遗留的革命热情,文化的发展,以及新政权在对待新闻出版上的“自由放任”态度,使得法国出现了“漫画热”。同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出版业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在七月王朝统治的前五年里,反对派报纸发起了针对新政权的声势浩大的“不敬运动”(La campagne de l’irrespect),对皇室和主要的政治人物进行轮番攻击。以夏尔·菲利朋为代表的漫画家们使用漫画这一出版媒介,也加入了点评时政、攻击政府的潮流。这一时期的政治漫画在艺术水平和出版密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共和运动蓬勃发展。菲利朋等人也受到共和主义的影响,导致政治漫画在1833年之后带有浓厚的共和主义色彩。1830至1835年虽未对政治漫画实行预审制度,但政府使用出版后的审查机制,对政治漫画提起了大量诉讼。然而,由于七月革命之后确立了有利于出版自由的原则,出版后审查机制存在较大的张力,而未能阻止政治漫画的繁荣。随着金融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固,政府镇压了最具威胁的反对派势力——共和派,此后又利用菲艾斯基针对国王的谋杀事件于1835年出台了一部镇压性新闻出版法,以此对反对派媒体进行清算。法令同时重新确立了针对图像出版的预审制度(censure)。在这部法令作用之下,反对派报刊很难继续生存。由于漫画的出版须经审查员的过滤,因此社会风俗漫画取代政治漫画成为漫画出版的主流。然而,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画却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同时政治漫画的创作尝试并非完全消失。
二、国外政治漫画欣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政治漫画欣赏(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现状 |
三、发展方向 |
四、结语 |
(2)贡布里希的图像修辞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贡布里希图像修辞理论的提出 |
第一节 贡布里希图像修辞理论的渊源及内涵 |
第二节 贡布里希图像修辞理论与艺术思想的形成 |
第二章 贡布里希的图像修辞构成分析 |
第一节 光线与色彩 |
第二节 阴影 |
第三章 贡布里希的图像修辞格分析 |
第一节 象征 |
第二节 拟人 |
第三节 漫画中的修辞:比喻、借代与移情 |
第四节 图像修辞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研究 ——以《中国日报》新闻漫画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中国日报》新闻漫画的作品概况 |
2.1 题材分布 |
2.2 报道类型 |
2.3 作品来源 |
2.4 发布形式 |
3.新闻漫画话语的建构过程 |
3.1 态度倾向分析 |
3.2 话语的建构——事实是基础,意见是导向 |
3.3 新闻漫画也要讲导向 |
4.新闻漫画话语的隐喻过程 |
4.1 隐喻在新闻漫画中的地位 |
4.2 话语的隐喻——漫画元素隐喻与漫画语境隐喻 |
4.3 影响隐喻方式的相关因素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漫画教学研究 ——以北海市第七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与内容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 |
一、漫画的界定和特点 |
(一) 漫画的界定 |
(二) 漫画的特点 |
二、漫画教学的意义 |
(一) 漫画故事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
(二) 漫画对白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
(三) 漫画人物形象塑造有助于培养学生造型能力 |
(四) 漫画主题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三、北海七中高中漫画教学现状调研 |
(一) 北海七中漫画课堂教学问题调查 |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 |
3. 调查数据汇总 |
(二) 漫画课堂教学的优势 |
1. 学生对漫画学习具有极大的兴趣 |
2.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漫画创作知识 |
3. 教师已经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
4. 漫画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
(三) 漫画教学存在的不足 |
1. 漫画题材与现代生活结合不够 |
2. 漫画的内涵与思想有待提高 |
3. 漫画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单一 |
4. 教师漫画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
四、北海七中漫画教学方法优化的策略 |
(一) 将生活元素融入主题设计 |
(二) 将育人功能融入漫画教学 |
(三) 巧用谚语于漫画学习之中 |
(四) 漫画技法学习与创作交融 |
(五) 将问题情境法融入漫画教学 |
(六) 提升教师漫画品读与创作素养 |
五、北海七中漫画教学优化提升课堂实践探索 |
(一) 《冠状病毒我认识你》漫画教学案例 |
1. 《冠状病毒我认识你》漫画教学活动 |
2. 《冠状病毒我认识你》展示评价 |
(二) 《汉服漫画设计》漫画教学案例 |
1. 《汉服漫画设计》漫画教学活动 |
2. 《汉服漫画设计》展示评价 |
(三) 《肖像漫画》漫画教学案例 |
1. 《肖像漫画》漫画课教学活动 |
2. 《肖像漫画》展示评价 |
六、北海七中漫画教学反思与展望 |
(一) 漫画教学反思 |
1. 漫画教学的成果 |
2. 漫画教学的困境 |
(二) 漫画课教学的展望 |
1. 全面开展漫画教学活动 |
2. 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附录 |
教学方案一 |
教学方案二 |
教学方案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元文化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多元文化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 |
(二)美国社会科对多元文化的回应具有典型性、先进性 |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亟待丰富 |
二、研究综述 |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多元文化取向 |
(二)美国社会科教材对多元文化的处理 |
(三)美国社会科多元文化教学实施 |
(四)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多元文化:透视美国社会科课程的重要视域 |
一、多元文化的基本涵义 |
(一)一种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主义 |
(二)一种实践范式:多元文化教育 |
(三)一种现实诉求:多元文化社会 |
二、何谓美国社会科 |
(一)美国社会科的概念界定 |
(二)美国社会科的历史沿革 |
三、借助多元文化探察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合理性分析 |
(一)基于可行性角度,多元文化与美国社会科具有内在一致性 |
(二)基于必要性角度,多元文化直接作用于美国社会科课程 |
第二章 20 世纪60至80 年代:自下而上的被动调整阶段 |
一、美国多元文化的动荡发展 |
(一)同化主义统治地位式微 |
(二)边缘群体反抗运动兴起 |
(三)多元文化进入学校场域 |
二、美国社会科课程对多元文化的回应 |
(一)课程目标:由隐性渗透转为显性要求 |
(二)课程内容:由单一视角呈现到多元文化嵌入 |
(三)教学方式:由主流文化群体取向演变为多元文化群体取向 |
三、多元文化影响特点 |
(一)影响范围:有限性 |
(二)影响程度:浅层性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自上而下的主动变革阶段 |
一、多元文化的现实图景 |
(一)人口结构深刻调整 |
(二)多元观念的两极化 |
(三)教育的全球化趋向 |
二、美国社会科课程对多元文化的回应 |
(一)课程目标:教育要求的系统化、标准化 |
(二)课程内容:文化信息呈现注重开放性、客观性 |
(三)教学方式:教育实施强调现实性、反思性 |
三、多元文化影响特点 |
(一)影响范围:全面性 |
(二)影响程度:深层次 |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总体特征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的总体特征:基于多元文化的角度 |
(一)价值立场:强调“多”与“一”的动态平衡 |
(二)实践探索: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 |
(三)发展进程:从正“名”到求“实”的趋向转变 |
二、对我国德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启示 |
(一)目标上:注重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
(二)内容上:适当引入争议性话题增进文化深度学习 |
(三)方式上:开展以探究为主线的文化敏感性教学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 |
1.1.4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的基本情况 |
1.2.2 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定义 |
1.3.1 TIFO一词的语言学释义 |
1.3.2 TIFO图像的操作定义 |
1.3.3 TIFO文化的操作定义 |
1.4 研究中应用的理论 |
1.4.1 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 |
1.4.2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
2.1 方法论 |
2.1.1 方法论基础 |
2.1.2 研究范式 |
2.2 分析单位 |
2.2.1 TIFO图像 |
2.2.2 TIFO文化 |
2.2.3 访谈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图像内容分析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地考察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历史演进 |
3.1 TIFO文化的历史溯源 |
3.2 TIFO文化的酝酿阶段 |
3.3 TIFO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
3.4 TIFO文化的扩散与传播 |
3.5 TIFO文化的成熟与异化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的显性特征分析 |
4.1 TIFO图像的地域分布 |
4.1.1 TIFO图像的国度分布 |
4.1.2 TIFO图像的俱乐部分布 |
4.2 TIFO图像的展示规模 |
4.2.1 TIFO图像展示规模的类型 |
4.2.2 TIFO图像展示规模的分布规律 |
4.3 TIFO图像展示的时间分布 |
4.3.1 时间维度上TIFO图像规模的演变规律 |
4.3.2 时间维度上TIFO图像国家分布的演变规律 |
4.4 TIFO图像的展示方式 |
4.4.1 TIFO图像展示方式的类型 |
4.4.2 TIFO图像展示方式各类型的比例 |
4.4.3 TIFO图像展示方式的演变规律 |
4.4.4 TIFO图像展示方式的地域分布规律 |
4.4.5 TIFO图像展示方式与展示规模之间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的内涵特征分析 |
5.1 TIFO图像的图文信息分析 |
5.1.1 TIFO图像的图文组合方式 |
5.1.2 TIFO图像中的文字信息分析 |
5.1.3 TIFO图像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
5.1.4 TIFO 图像中的图像性信息分析 |
5.2 TIFO图像的感情色彩分析 |
5.2.1 TIFO图像的感情色彩类型 |
5.2.2 TIFO图像感情色彩的地域分布特征 |
5.2.3 TIFO图像感情色彩的演变规律 |
5.2.4 TIFO图像感情色彩与主体形象展示位置的关系 |
5.3 TIFO图像的主题分析 |
5.3.1 TIFO图像的主题类型 |
5.3.2 TIFO图像主题的分布特征 |
5.3.3 TIFO图像主题与感情色彩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流行原因探析 |
6.1 职业足球运动的特点促成了欧洲TIFO文化的流行 |
6.1.1 职业足球运动场地及看台特点为TIFO文化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
6.1.2 职业足球运动的比赛节奏客观上造就TIFO文化的流行 |
6.1.3 欧洲职业足球运动的德比文化推动TIFO文化的流行 |
6.2 TIFO文化流行的经济因素 |
6.2.1 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为TIFO文化的流行提供物质载体 |
6.2.2 俱乐部季票销售策略为TIFO文化流行带来稳定的球迷群体 |
6.2.3 死忠球迷群体的消费能力为TIFO文化流行提供经济保障 |
6.3 TIFO文化流行的政治因素 |
6.3.1 欧洲市民社会传统是TIFO文化流行的政治基础 |
6.3.2 欧洲城市国家传统是TIFO文化流行的政治前提 |
6.3.3 欧洲一体化进程为TIFO文化在欧洲流行创造条件 |
6.4 TIFO文化流行的社会文化因素 |
6.4.1 欧洲社会的狂欢文化遗产是TIFO文化流行的精神土壤 |
6.4.2 欧洲社会的城市艺术氛围为TIFO文化流行提供视觉展示载体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7.1 TIFO文化的积极作用 |
7.1.1 TIFO文化提升球迷群体的参与感 |
7.1.2 TIFO文化激励从业者自我提升 |
7.1.3 TIFO文化提高俱乐部的知名度 |
7.1.4 TIFO文化巩固足球事业发展的基础 |
7.2 TIFO文化的消极影响 |
7.2.1 TIFO文化中暗藏民粹主义的阴影 |
7.2.2 TIFO文化中滋生种族主义的毒瘤 |
7.2.3 TIFO文化中蔓延球场暴力的弊病 |
7.2.4 TIFO文化中存在性别歧视的痼习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
8.1 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发展的现状 |
8.1.1 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的显性特征分析 |
8.1.2 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的内涵特征分析 |
8.2 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
8.2.1 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展示显性特征层面的不足之处 |
8.2.2 中国职业足球赛场TIFO图像展示内涵特征层面的不足之处 |
8.3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
8.3.1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在显性特征层面对中国的启示 |
8.3.2 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在内涵特征层面对中国的启示 |
8.4 中国TIFO文化发展应注意规避的风险 |
8.4.1 避免球迷暴力 |
8.4.2 防止地域歧视 |
8.4.3 杜绝种族歧视 |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SimilarWeb体育新闻类世界排名前50 网站 |
附录2:第一轮访谈提纲 |
附录3:第一轮访谈记录 |
附录4:第二轮访谈提纲 |
附录5:第二轮访谈记录 |
附录6:文中部分图表的编码原始数据 |
(7)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思路与目标 |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 |
2 政治视觉修辞的历史溯源 |
2.1 早期人类社会:人是图像化的产物 |
2.2 封建社会:偶像恐惧与偶像崇拜的权力纠葛 |
2.3 民主社会:浸淫于图像的现代政治 |
2.4 政治视觉修辞实践的未来 |
3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演变 |
3.1 修辞学理论的演进:从人文主义、风格主义到哲学回归 |
3.2 政治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从政治质询到政治话语实践 |
3.3 视觉修辞学理论的嬗变:从图像研究走向图像批判 |
3.4 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生成:政治性与视觉性的融合 |
结语 |
4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维度 |
4.1 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与外延 |
4.2 政治视觉修辞的基本特征 |
4.3 政治视觉修辞的图像构成要素 |
4.4 政治视觉修辞的功能 |
4.5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 |
5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机制 |
5.1 政治视觉修辞的文本表征机制: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 |
5.2 政治视觉修辞的过程表征机制: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 |
5.3 政治视觉修辞的社会表征机制: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 |
6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分析——以YOUTUBE上的“一带一路”倡议视频为例 |
6.1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6.2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表征:去意识形态化的诗意框架 |
6.3 西方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分析:讽刺框架中的意识形态抨击 |
6.4 中外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差异:崇“美”/重“真”、一元/二元认同、简单/复杂归因 |
结语 |
7 结语:政治视觉修辞的反思与出路 |
7.1 政治视觉修辞本体论的追问 |
7.2 政治视觉修辞认识论的反思 |
7.3 政治视觉修辞价值论的探索 |
7.4 政治视觉修辞方法论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
致谢 |
附图 |
(8)高中思想政治课漫画题解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案例研究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四)创新之处 |
1.立意角度具有实践性 |
2.策略研究具有针对性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漫画题概述 |
(一)漫画的含义和特点 |
1.漫画的含义 |
2.漫画的特点 |
(二)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的概念 |
(三)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的特点和类型 |
(四)思想政治漫画题出题数量 |
(五)思想政治漫画题的出题范围和考查方式 |
(六) 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的价值 |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 |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技能和素养 |
3.有利于开发政治课程资源 |
4.有助于体现和落实评价方式 |
二、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存在的问题 |
(一)高中生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二)高中生在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
1.知识性失误 |
2.审题性失误 |
3.思维性失误 |
4.操作性失误 |
(三)教师在思想政治漫画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自身漫画相关知识不充分 |
2.解题中漫画题指导不到位 |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漫画题解题水平的对策 |
(一)教师应加强漫画解题指导 |
1.教师应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 |
2.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审题能力 |
3.教师应向学生渗透思维方法 |
4.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
5.教师应帮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
(二)学生应提升解题能力 |
1.巩固基础知识 |
2.提升审题技巧 |
3.掌握思维方法 |
4.重视积累总结 |
5.提升心理素质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图像传播:《良友》画报抗战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图像传播研究 |
1.2.2 《良友》画报研究 |
1.2.3 《良友》画报抗战宣传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样本 |
1.5 创新思路 |
1.6 研究框架 |
第1章 抗战时期《良友》画报概述 |
1.1 抗战时期《良友》图像传播环境 |
1.1.1 社会环境 |
1.1.2 文化环境 |
1.1.3 媒介环境 |
1.1.4 技术环境 |
1.2 抗战时期《良友》媒介功能转变 |
1.2.1 摄影“武器论”与漫画救亡——《良友》媒介功能转变依托 |
1.2.2 抗战图像涌现——《良友》媒介功能转变显着表现 |
第2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内容 |
2.1 建构景观“套式”以抗战 |
2.1.1 残酷的前线 |
2.1.2 积极的后方 |
2.2 强化叙事“主题”以抗战 |
2.2.1 战争 |
2.2.2 后方支援 |
2.2.3 军事演练 |
2.3 固定“公式”表达以抗战 |
2.3.1 军人 |
2.3.2 妇女儿童 |
2.3.3 日本军阀、汉奸与傀儡政府 |
2.3.4 祖国风光 |
2.4 丰富“图像文本”以抗战 |
2.4.1 形式上:中英双语 |
2.4.2 意义上:解释与抒情 |
第3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形式 |
3.1 摄影与漫画、彩画结合 |
3.1.1 摄影:认知战争,凝聚民族认同感 |
3.1.2 漫画彩画:寓意隽永,鼓舞抗战 |
3.2 版面编排新颖 |
3.2.1 抗战题材占据黄金版面 |
3.2.2 版面语言强势宣扬抗战 |
3.2.3 爱国记者提供抗战影像 |
3.3 稿件配置形式多样 |
3.3.1 同题组织:关注重大战事 |
3.3.2 专栏组织:洞悉抗战时局发展 |
第4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特点 |
4.1 组合图像为主,独幅图像为辅的叙事策略 |
4.2 积极修辞的运用 |
4.3 相互融合的图文叙事关系 |
4.4 借助图像符号完成政治动员 |
第5章 《良友》画报抗战题材图像传播效果 |
5.1 感性图像激发读者战斗性热心 |
5.2 从“改进本志”到抗敌救国讨论舆论场的生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10)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漫画及其审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及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拟创新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
四、关于本文基本概念的说明 |
第一章 1830 年以前的政治漫画及其审查 |
第一节 1814 年之前的漫画发展与政治审查 |
第二节 作画技术的进步和复辟王朝的政治漫画审查 |
一、石印作画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
二、复辟政府出版管制下政治漫画的艰难复兴 |
第二章 七月政府初期的“自由放任”和漫画热 |
第一节 七月王朝政府的建立 |
第二节 七月政府对图像出版的态度 |
第三节 七月革命影响下的“漫画热” |
一 “漫画热” |
二 《漫画》报创刊 |
第三章 政治漫画:从攻击新政权到宣传共和主义 |
第一节 反七月王朝的政治漫画 |
一 从沉默到攻击:菲利朋对新政权的态度转变 |
二 “抵抗政策”的出台与政治漫画的攻击 |
三 “梨子漫画”的创作与发展 |
第二节 政治漫画与共和主义 |
一 成为共和派的菲利朋 |
二 作为共和主义宣传的漫画 |
三 四月里昂起义与政治漫画 |
第四章 出版审查法令的出台和政治漫画 |
第一节 七月王朝前期的事后审查制 |
第二节 “九月法令”:重设预审制度 |
一 菲艾斯基谋杀事件与“九月法令”的出台 |
二 立法讨论:图像出版是否受宪章保护 |
三 图像预审机制 |
第三节 “九月法令”管制下的法国漫画出版 |
一 《漫画》停刊与《喧哗》的持续斗争 |
二 社会风俗漫画:“对公民普遍的讽刺” |
三 预审制度与政治漫画出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四、国外政治漫画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综述[J]. 刘超,付正亚,胡梦月,钱震. 校园英语, 2021(27)
- [2]贡布里希的图像修辞理论研究[D]. 曲赛赛. 山东大学, 2020(09)
- [3]新闻漫画的话语生产过程研究 ——以《中国日报》新闻漫画作品为例[D]. 徐勇波. 暨南大学, 2020(04)
- [4]高中漫画教学研究 ——以北海市第七中学为例[D]. 韩菊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多元文化视域下美国社会科课程研究[D]. 李昕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欧洲职业足球赛场TIFO文化研究[D]. 解泽强. 上海体育学院, 2019(12)
- [7]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D]. 刘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 [8]高中思想政治课漫画题解题策略研究[D]. 方梦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图像传播:《良友》画报抗战题材研究[D]. 彪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4)
- [10]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漫画及其审查[D]. 蔡金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