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图书馆应建成患者的教育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刘燊楠[1](2021)在《新冠疫情下深圳市情绪地图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蒋骏[2](2020)在《分级诊疗背景下“互联网+医疗”运行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旭,石丹,孙雪莲[3](2019)在《国内图书馆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计量法和主题分析法,从阅读疗法的内涵及相关理论、阅读疗法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阅读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阅读疗法、阅读疗法效果评价及书目编制5个方面,对国内图书馆与阅读疗法相关问题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在对当前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下一阶段该领域研究应注重介绍国外先进经验、增加实践研究和实验方法、在教学中嵌入阅读疗法课程并形成规范化体系。
吴安娜[4](2018)在《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人类之本,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水平和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指标。国家的发展实质是人民的发展,而人民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健康。院前急救是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或者第一目击者对现场病患的紧急救治并将其送至医院的急救医疗活动。院前急救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然而,当下的院前急救却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突出表现为急救要车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健康需要。如何进行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用高质量的院前急救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的现实需求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为人民创造健康红利的必然要求。虽然关于院前急救改革的理论研究很多,但从供给侧着手系统研究的尚为空白。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出发点是提高院前急救供给质量,方法是用改革调整院前急救中不合理的要素配置和不合理的结构形成高效的院前急救要素配置和灵活性适应性强的院前急救供给结构来满足院前急救需求变化,根本目的是用高质量的院前急救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院前急救需要,为人民创造健康红利。在宏观层面上强调急救立法和制度供给且创新性地提出大急救雏形,在学科上,将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和全科医学融合相通;在卫生系统内部将院前院内院外融合贯通,实现院前急救与医联体一体化,社区医院、服务站等及家庭医生与院前急救一体化;有机整合消防、公安和急救等多个部门共建共通共享;鼓励急救在坚持公益性的大前提下多元化创新发展,鼓励各种新形态融入其中,发展院前急救医疗分享,最大程度盘活急救资源。在微观层面上提出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具体对策,通过供给侧的提质增效来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用急救大数据分析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的现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提出针对院前急救供给主体、要素和结构改革的具体对策。院前急救供给主体的改革重点在推进政府、急救中心和依托共建医疗机构的立法和制度供给;要素改革分为要素投入和要素升级改革,要素投入改革包括急救站点、急救车辆、急救人员、急救资金和急救设备等的改革,要素升级改革包括站点规划、急救人才建设和急救培训资源分享等等。院前急救结构的改革主要针对解决院前急救中急救和非急救业务矛盾突出,急救要车紧张、非急救要车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产生诸多矛盾,包括引入社会资本进行非急救社会化转运改革和急救医保改革等。同时,利用互联网+院前急救和共享院前急救,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用智慧急救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的新需要。
刘文浩[5](2018)在《战后日本病弱教育义务制确立的历史演进研究(1945-1979)》文中研究表明病弱教育是日本特别支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现代意义的病弱教育自产生以来已有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纵观日本病弱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病弱教育义务制的实施时间比盲、聋教育要晚30年以上;相较于其他类型障碍者而言,病弱者最迟成为公立学校教育的对象。在实施病弱教育义务制之前,病弱教育在悄然积累并不断发展。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整备与具足,日本政府决定于1979年正式实施病弱教育义务制,这进一步促进了病弱教育的快速发展。病弱教育义务制是日本病弱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事件,它的实施使得病弱教育对象的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了尊重与保障。围绕病弱教育义务制确立这一关键事件,对其历史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病弱教育,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关于日本特别支援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性。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共分为四个部分,尝试从“病弱教育义务制是怎样确立起来的”这一主要问题出发,对日本病弱教育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病弱教育体系逐步建立(1945-1970),主要对病弱教育的发展背景、学制体系、课程标准、针对病弱教育对象的判断标准和教育措施、师资经费等进行梳理,分析此时期病弱教育的特点。第二部分是病弱教育义务制的确立(1971-1979),主要对实施病弱教育义务制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确立义务制实施的关键政策文本、保障义务制实施的相关准备、民间针对政府所推行的义务制实施路线的一些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进行梳理,分析此时期病弱教育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义务制实施带来的病弱教育新变化进行揭示,这些变化体现在学校与学生、课程标准、教材、师资培养、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等方面,并以义务制实施对冈山县病弱教育产生的现实影响作为案例进行考察。第四部分主要在相关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对日本病弱教育义务制进行评价,并得出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汪为祥[6](2017)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滨海旅游的发展对舟山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游客满意度的角度出发研究舟山市滨海旅游竞争力,客观地评价其竞争力水平,深入地分析滨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竞争力提升对策。根据SPSS评价结果,判定城市滨海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研究如何提升舟山市滨海旅游竞争力。根据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从游客对舟山滨海旅游感知的角度分析其滨海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为提升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推动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行性的办法。首先,梳理国内外滨海旅游竞争力和游客满意度研究,分别进行述评后阐述游客满意度与滨海旅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相关理论,形成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参考国内外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还考虑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稳定、可操作性及市场导向性原则,并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发展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及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主成份分析,根据城市旅游竞争力总得分判定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水平;最后,从游客人口统计学和游客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并结合舟山市的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竞争力提升对策。全文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综述部分分为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进展和游客满意度研究进展,主要是对2010年以来的60余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得出国内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研究视野较狭窄、研究角度较单一、研究方法缺乏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内容略微局限等。基于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选取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部分主要有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3章为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指标体系遵循动态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市场导向性原则,确定使用因子分析法,构建3个层次,22个指标的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舟山的滨海旅游竞争力与辽宁大连、河北唐山、山东青岛、江苏南通、福建厦门、广东珠海和海南三亚进行对比研究,从城市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评价出它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在八个城市中排名第六。第4章为舟山市滨海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调查问卷分为人口统计学部分和游客满意度调查部分。人口统计学分析部分包括客源市场分布情况、性别特征、年龄构成、教育水平构成及职业分布等6个方面;游客满意度调查部分由食、住、行、游、历史民俗文化及本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友好程度等15个问题构成。第5章为舟山滨海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结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和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找出滨海旅游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城市知名度不足;餐饮、住宿、门票价格高;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海岛节庆、民间习俗及历史文化古迹吸引力不足等。从重新定位市场,适当调整门票价格,利用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滨海旅游发展,升级旅游产品,实行区域旅游协同等多个角度提出竞争力提升对策。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主要结论,提炼本文创新点,分析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并进行讨论,提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张远[7](2017)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含)以上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基本建设情况调查分析及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促进兵团重症医学的发展,了解兵团与自治区综合ICU资源分布情况及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现有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兵团与自治区综合ICU基本建设情况。方法: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次中国ICU现状普查为契机,选取2014年4月30日至2015年4月3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家二级(含)以上医院17家综合ICU,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以上ICU基本建设情况,主要包括医疗单位基本情况、ICU基本情况、ICU人员情况、ICU设备配置情况、ICU质量管理情况及ICU技术技能情况。结果:发放问卷17份,收回17份,回收率为100%。(1)医疗单位基本情况:本次参与调查的兵团16家医院等级以综合二级甲等医院为主。医院类型以隶属省市县医院为主,16家医院共设置床位10566张。(2)ICU基本情况:17家ICU共建床位174张,占医院全部床位的1.65%,低于自治区ICU床位比(1.85%)。兵团三甲医院ICU床位数/医院总床位数分别为2.00%和1.75%。(3)ICU人员情况:医生床位比达到0.8:1的兵团ICU共5家,总达标率为29.41%,达标医院均为二甲医院,二甲医院医师床位比达标率为33.33%,三级医院均未达标。职称构成方面,兵团ICU医生职称构成梯度良好;学历构成方面,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以上人才较少,兵团ICU硕士及以上学历医生比例为19.27%,与自治区(25.37%)相比有较大差距。17家兵团ICU单位,三甲医院ICU占17.64%,涵盖全兵团ICU36.36%的主任医师,100.00%的博士及85.00%的硕士,表明兵团ICU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分布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4)ICU设备配置情况:按照《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标准,兵团综合ICU可转运监护仪配备达标率为70.59%,可转运呼吸机达标率为41.18%,微量注射泵泵达标率仅为11.76%。兵团ICU无创呼吸机配备率76.47%。血气分析仪、心肌标志物检测仪、PCT检测仪、支气管镜、床旁超声、咳痰机等设备配备率较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体外膜肺仍未配备,软件设施建设仍需加强。(5)ICU质量管理情况:兵团共建综合ICU17家,其中14家采用全封闭式管理,3家为半封闭式管理。兵团所有ICU均配有专职院感控制责任人,并设有洗手盆,采取耐药菌病人隔离制度,大部分ICU配备有干手纸(器)和非手动洗手开关,所有兵团ICU均可做到常规抬高床头,知晓感染性休克1小时内使用抗生素及首选去甲肾上腺素予以维持平均动脉压,ARDS使用肺复张技术,以APACHEⅡ评分进行疾病危重评价。88.24%的兵团ICU白天1名护士需护理1个以上病人,64.71%的ICU夜间1名护士需护理2个以上病人。88.24%的兵团ICU给予病人普遍浅镇静,仅1家ICU给予普遍深镇静。兵团ICU电子病历查房及PDA扫描普及度低。(6)ICU技术技能情况:兵团ICU虽在深静脉穿刺、普通及困难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监测、CVP等方面掌握度高,但在动态血糖检测、空肠营养、传统气管切开、支气管镜检查治疗、高频震荡通气项目可完成率较低,ECMO、PEG、PEJ、PICCO、胃肠镜检查治疗项目可完成率极低(仅1家ICU单位),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方面仍处空白。结论:兵团ICU建设较国家标准仍有较大差距,较自治区水平亦有明显差距,仍需进一步规范化建设,提高诊疗技术水平。
席宇斌[8](2013)在《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营口鲅鱼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温泉旅游地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类型之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都明确提出鼓励温泉旅游的发展。然而,许多温泉旅游地由于超量开采温泉而面临资源枯竭,这不禁引发学者的思考:温泉旅游地的发展到底经过什么样的演变,其中保护与开发之间又是如何协调,最后是否又能够长久发展下去?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的过程、特征与模式,梳理了其中保护与开发的互动机理、驱动因子和具体模式。营口鲅鱼圈是着名的温泉旅游地,在辽宁省打造“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其为案例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分析,同时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鲅鱼圈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调控对策。全文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研究综述,主要是对近二十年来国外的62篇文献、国内的110篇文献进行了回顾,重点归纳出国内外的主要研究领域,对相互之间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进行比较,并选取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第3章为基础理论,分析了地热资源、地下热水、温泉、温泉旅游、温泉旅游地等基本概念,同时梳理了本文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主要有:资源禀赋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文化扩散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第4章为理论研究,系统归纳了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过程,总结了其在旅游功能、开发布局、开采对象和游客空间结构等方面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演变模式;对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两者的互动机理、驱动因子和具体模式,尤其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协调路径。第5章为实证研究,在时间特征方面,分析了鲅鱼圈温泉旅游在年际尺度下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月际尺度下的季节变化规律;在空间特征方面,分析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扩散和旅游者空间行为。第6章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部分,首先运用德尔菲头脑风暴法,经初选和筛选,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之后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鲅鱼圈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结果初步讨论了鲅鱼圈温泉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章为调控对策,分别从发展目标定位、温泉资源保护、旅游满意度优化、产品开发模式、客源市场定位、区域旅游一体化和保障体系规划等七方面提出。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吴亦[9](2012)在《控烟支持环境的构建与控烟干预策略探讨》文中提出吸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控烟需要干预的不仅是吸烟的"烟民",还包括被动吸烟人群。构建控烟的支持环境和多种控烟干预措施,对控烟工作取得实效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吸烟环境的客观评价1.1我国吸烟环境现状2010年,由中国疾病预防
吴楠[10](2010)在《对我国控烟立法的反思与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按照我国加入FCTC时的承诺,自2011年1月9日起我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目前距离这一日期已不足1年,我国的控烟进程依然缓慢而艰难。控烟实际上是政府、烟草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多方博弈。在政府看来,烟草行业可以带来利税,而另一方面,政府又有责任保护其国民的健康。政府应该保持而二者的相对平衡,逐步减少经济对烟草行业的依赖;烟草企业是以牟利为目的,把烟草做大做强是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团体和个人相对于政府和个人力量比较分散,容易受舆论影响,但是在控烟中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是直接的执行者和直接的受益者。我国的控烟困难的问题在于长久以来烟草行业政企合一的体制和垄断的性质。政企合一导致政府重要的平衡职能丧失。烟草行业挟雄厚财力以及行政权力使其主导舆论,影响政策,达到谋取高额垄断利益的目的。社会团体的努力和影响尚不足对烟草企业构成掣肘,而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以及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不清,导致控烟运动中最关键的个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介绍了FCTC历史以及内容,对加入公约后我国和外国的控烟措施及成效进行了介绍。中国现在尚无一部全国性的控烟立法,相应的控烟法律分散、不成体系,地方性的控烟法律缺乏权威,基本上得不到执行。新修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草案)中只是简单的“提倡”禁烟,并把控烟立法权力下放到地方,与公约要求相距甚远。文中也对我国2010年3月份以来陆续修订实施的地方性控烟法律与公约进行了横向比较,经过分析得出我国控烟与FCTC的要求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我国控烟难的问题的重要一环在于提高大众对控烟的正确认识,而个人由于其力量和知识的局限性,想要达到公约要求必须得到政府的正确引导。文章中分析了政府在控烟过程中的重要性,论述了控烟改革和立法的可行性,并对专门控烟立法的内容进行了构建。应该认识到,控烟是大势所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快全国性立法、推进政企分开是解决控烟难为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控烟,大有可为。
二、医院图书馆应建成患者的教育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图书馆应建成患者的教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3)国内图书馆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来源及数据分析 |
2.1 文献来源 |
2.2 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
2.2.1 年代分布 |
2.2.2 关键词词频统计 |
3 研究主题分析 |
3.1 阅读疗法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3.2 阅读疗法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
3.3 阅读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 |
3.3.1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3.3.2 医院图书馆与病人情绪的阅读疗法干预 |
3.4 网络阅读疗法 |
3.5 阅读疗法效果评价及书目编制 |
4 研究分析与建议 |
4.1 研究分析 |
4.2 研究建议 |
(4)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之处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院前急救概念及其特征 |
二、供给侧改革 |
三、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行为理论 |
三、公平与效率理论 |
四、医疗资源配置理论 |
第三章 南京市院前急救现状及供给侧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南京市院前急救需求侧现状 |
一、南京市院前急救需求侧情况 |
二、南京市院前急救供不应求引发的投诉情况 |
三、南京人民群众对市院前急救供给的满意情况 |
第二节 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现状 |
一、南京市院前急救概况 |
二、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急救站点现状 |
三、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人员队伍现状 |
四、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车辆现状 |
六、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的医疗设备及信息化配备现状 |
七、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的培训现状 |
第三节 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存在的问题 |
二、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南京市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快院前急救事业立法进程 |
一、院前急救立法的必要性 |
二、顶层设计明确公益性 |
三、制定院前急救标准 |
四、厘清政府、社会机构、团体和个人责任 |
五、法律责任与监管 |
第二节 强化院前急救制度供给 |
一、建立大急救概念 |
二、将院前急救纳入医联体建设 |
三、和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联动 |
四、优化急救培训资源配置,推进急救培训分享 |
第三节 增加院前急救要素供给量 |
一、增加院前急救站点要素供给 |
二、增加院前急救资金要素供给 |
三、增加院前急救车辆和医疗设备要素供给 |
四、增加院前急救人员要素供给 |
第四节 优化院前急救供给结构 |
一、完善院前急救体系 |
二、加强院前急救学科建设 |
三、建立应急部门联动救援体系 |
四、完善院前急救收费机制 |
五、推进院前急救医疗分享 |
第五节 推进“智慧急救”提高院前急救供给质量 |
一、“互联网+院前急救” |
二、非急救社会化运转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战后日本病弱教育义务制确立的历史演进研究(1945-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特殊教育 |
2.病弱和身体虚弱 |
3.病弱教育 |
4.病弱教育义务制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1945年以前病弱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
2.关于 1945-1979 年病弱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个案研究法 |
4.比较研究法 |
一、病弱教育体系逐步建立(1945-1970) |
(一)背景 |
1.GHQ占领状态下日本教育思想的变革 |
2.战后初期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特点 |
3.病弱教育义务制法律基础的形成 |
4.身体虚弱者成为学校教育对象的历史过程 |
5.病弱者成为学校教育对象的历史过程 |
(二)学制体系 |
1.公、私立病弱学校的建立、复兴与发展 |
2.普通学校中的病弱特殊班级 |
3.疗养设施中进行的病弱教育 |
4.访问指导 |
(三)课程标准 |
1.病弱教育《学习指导要领》制定前 |
2.1963 年病弱教育《学习指导要领》首次制定 |
(四)判断标准与教育措施的制定与细化 |
1.关于身体虚弱者判断标准与教育措施的制定 |
2.关于病弱者判断标准与教育措施的制定 |
3.针对病弱教育对象判断标准和教育措施的细化 |
(五)经费与教师 |
1.各类养护学校教育义务制“迟到”的原因 |
2.出台保障特殊教育财政的法律 |
3.教师资格制度的确定 |
4.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
(六)病弱教育的特点 |
1.学制体系逐渐丰富完善、病弱教育意识不断更新 |
2.政策指导日渐完备、经费支持逐步充实 |
3.教育服务更加专业化、支援体系更加合理化 |
二、病弱教育义务制的确立(1971-1979) |
(一)背景 |
1.“特殊教育综合研究调查协力者评定机关”相关报告的提出 |
2.“中央教育审议会”答申对实施病弱教育义务制的建议 |
(二)病弱教育义务制的确立 |
1.《文部省设置法》修正案与决定实施病弱教育义务制 |
2.“特殊教育扩充计划”对实施病弱教育义务制的促进 |
3.关于“实施日期”政令的公布 |
(三)保障实施的相关准备 |
1.病弱学校的进一步整备 |
2.小学与初中《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
3.判断标准与教育措施的修订 |
4.经费投入的进一步增加 |
5.教师养成、选拔与培训的新变化 |
6.国立特殊教育综合研究所的成立与发挥的作用 |
(四)针对各养护学校实施义务制的批判运动 |
1.两个未解决的课题 |
2.三股批判潮流 |
3.反对运动取得的成果 |
(五)病弱教育的特点 |
1.实施义务制目标确立、各方面准备加速进行 |
2.政府主导义务制政策、民间积极探讨与反馈 |
三、义务制实施带来的病弱教育新变化 |
(一)学校与学生 |
1.关于学制体系 |
2.关于病弱养护学校 |
3.关于在籍学生 |
4.关于指导方式 |
(二)课程标准 |
1.小学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
2.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 |
(三)教材、教具整备 |
1.教材标准的修订与教材、教具整备计划的提出 |
2.关于使用教材、教具的目的和方法 |
(四)义务制实施前后冈山县病弱教育情况考察 |
1.1949-1970 年冈山县病弱教育实践 |
2.1971-1979 年冈山县病弱教育实践 |
四、评价与启示 |
(一)对日本病弱教育义务制确立历史过程的评价 |
1.义务制的确立促进了病弱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2.义务制的确立使病弱教育对象的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 |
3.国家单方面制定的发展路线易缺乏社会基础 |
(二)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
1.充实特殊教育体系以适应障碍者的实际需求 |
2.切实尊重和保障特殊教育对象的教育权利 |
3.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综述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定量分析法 |
1.3.4 定性分析法 |
1.3.5 图表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局限与不足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 |
2.1.1 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最新成果及动态 |
2.1.1.1 旅游竞争力内涵、界定 |
2.1.1.2 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 |
2.1.1.3 滨海旅游竞争力研究述评 |
2.1.2 游客满意度研究最新成果及动态 |
2.1.2.1 游客满意度测评 |
2.1.2.2 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2.3 其他方面研究 |
2.1.2.4 游客满意度研究述评 |
2.1.3 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区域增长极理论 |
2.2.4“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3 舟山市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 |
3.1 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1 动态性 |
3.1.2 稳定性 |
3.1.3 可操作性 |
3.1.4 市场导向原则 |
3.2 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方法选择 |
3.3 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3.4 数据统计及来源 |
3.4.1 数据统计 |
3.4.2 舟山市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
3.5 舟山市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3.5.1 滨海旅游城市发展竞争力因子分析 |
3.5.2 滨海旅游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因子分析 |
3.5.3 滨海旅游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因子分析 |
3.6 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总体分析 |
4 舟山市滨海旅游的游客满意度研究 |
4.1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必要性分析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收集 |
4.2.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
4.2.1.1 客观性 |
4.2.1.2 互斥性 |
4.2.1.3 简单通俗性 |
4.2.1.4 穷尽性 |
4.2.2 调查对象 |
4.2.3 调查方式 |
4.2.4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调查问卷调研过程 |
4.4 游客人口统计学分析 |
4.4.1 客源市场分析 |
4.4.1.1 省内客源市场分析 |
4.4.1.2 省外客源市场分析 |
4.4.2 游客特征分析 |
4.4.2.1 游客性别特征分析 |
4.4.2.2 游客年龄特征分析 |
4.4.2.3 游客教育水平分析 |
4.4.2.4 游客收入水平分析 |
4.4.2.5 游客职业特征分析 |
4.5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
4.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5.2 游客满意度分析 |
4.5.2.1 服务行业感知度分析 |
4.5.2.2 旅游环境感知度分析 |
5 舟山市滨海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
5.1 舟山市滨海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5.1.1 城市知名度不足 |
5.1.2 餐饮、住宿、门票价格高 |
5.1.3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
5.1.4 海岛节庆、民间习俗、历史文化古迹吸引力不足 |
5.2 提升舟山市滨海旅游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
5.2.1 认清市场地位,重新定位市场 |
5.2.2 合理定价门票,提高服务水平 |
5.2.2.1 服务水平 |
5.2.2.2 景区门票价格 |
5.2.2.3 餐饮多样性 |
5.2.2.4 交通建设 |
5.2.3 突出滨海旅游,升级旅游产品 |
5.2.3.1 海上体育型旅游活动 |
5.2.3.2 海洋休养型旅游活动 |
5.2.3.3 海洋文化探访旅游活动 |
5.2.4 利用自身优势,区域旅游协同 |
附录 |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含)以上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基本建设情况调查分析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及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问卷回复结果 |
3.2 医疗单位基本情况 |
3.3 ICU基本情况 |
3.4 ICU人员情况 |
3.5 ICU设备配置情况 |
3.6 ICU质量管理情况 |
3.7 ICU技术技能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医疗单位基本情况 |
4.2 ICU基本情况 |
4.3 ICU人员情况 |
4.4 ICU设备配置情况 |
4.5 ICU质量管理情况 |
4.6 ICU技术技能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导师评语表 |
(8)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营口鲅鱼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温泉旅游成为休闲度假的新热点 |
1.1.2 地热资源疯狂开采的隐患 |
1.1.3 辽宁省打造“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战略目标 |
1.1.4 实证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指导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实地调查法 |
1.3.3 专家意见法 |
1.3.4 问卷调查法 |
1.3.5 比较分析法 |
1.3.6 定量研究方法 |
1.3.7 定性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及保护与开发的互动研究 |
1.4.2 鲅鱼圈温泉旅游的时空特征 |
1.4.3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调控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温泉旅游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1.1 温泉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
2.1.2 温泉游客的特征、行为与营销 |
2.1.3 温泉旅游竞争力 |
2.1.4 温泉旅游地的发展、演变与评价 |
2.1.5 温泉旅游产业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温泉资源开发与评价 |
2.2.2 温泉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 |
2.2.3 温泉游客行为研究 |
2.2.4 温泉旅游开发模式 |
2.2.5 温泉旅游地建设 |
2.2.6 其他温泉旅游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 |
3.1.1 地热资源、地下热水、温泉 |
3.1.1.1 地热资源 |
3.1.1.2 地下热水 |
3.1.1.3 温泉 |
3.1.1.4 三者关系 |
3.1.2 温泉旅游 |
3.1.3 温泉旅游地 |
3.2 理论基础 |
3.2.1 资源禀赋理论 |
3.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
3.2.3 文化扩散理论 |
3.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3.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6 产业集群理论 |
第4章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及保护与开发的互动研究 |
4.1 温泉旅游地的时空演变 |
4.1.1 地理学中的时空演变 |
4.1.2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过程 |
4.1.3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 |
4.1.3.1 旅游功能由疗养、洗浴向休闲度假转变 |
4.1.3.2 开发布局由资源导向型向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型转变 |
4.1.3.3 开采对象由自涌型、浅层温泉向中深层温泉转变 |
4.1.3.4 游客空间结构由近距离向近中远距离相结合转变 |
4.2 温泉旅游地空间演变模式 |
4.2.1 扩展扩散模式 |
4.2.2 迁移扩散模式 |
4.3 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机理 |
4.3.1 开发破坏又促进保护 |
4.3.2 保护限制并带动开发 |
4.3.3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协调路径 |
4.4 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驱动因子 |
4.4.1 资源禀赋 |
4.4.2 政策导向 |
4.4.3 市场需求 |
4.4.4 区域发展 |
4.4.5 社区参与 |
4.5 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模式 |
4.5.1 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 |
4.5.2 产品开发模式 |
4.5.2.1 温泉+文化体验 |
4.5.2.2 温泉+养生保健 |
4.5.2.3 温泉+休闲度假 |
4.5.2.4 温泉+商务旅游 |
4.5.2.5 温泉+旅游地产 |
4.5.3 产品布局模式 |
4.5.3.1 资源依托型 |
4.5.3.2 市场依托型 |
4.5.3.3 服务依托型 |
第5章 鲅鱼圈温泉旅游的时空特征分析 |
5.1 鲅鱼圈概况 |
5.1.1 地理区位 |
5.1.2 历史沿革 |
5.1.3 社会经济 |
5.1.4 旅游发展 |
5.2 温泉资源评价 |
5.2.1 地质条件 |
5.2.2 含水层特征 |
5.2.3 温泉水运移特征 |
5.2.4 物理化学特征 |
5.2.5 与辽宁其他温泉的比较 |
5.3 时间特征分析 |
5.3.1 年际尺度下的历史发展阶段 |
5.3.1.1 探索阶段(1949年前) |
5.3.1.2 起步—衰退阶段(1949~1977年) |
5.3.1.3 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2年) |
5.3.1.4 稳固—停滞阶段(1993~2003年) |
5.3.1.5 复兴阶段(2004年至今) |
5.3.2 月际尺度下的季节变化规律 |
5.3.2.1 游客接待量的逐月分布 |
5.3.2.2 地下热水开采的逐月变化 |
5.4 空间特征分析 |
5.4.1 温泉旅游地的空间扩散 |
5.4.2 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
5.4.2.1 空间分布结构 |
5.4.2.2 空间使用曲线 |
5.4.2.3 空间行为比较 |
第6章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6.1 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6.1.2 国内外相似指标体系介绍 |
6.1.3 指标体系的初选 |
6.1.4 指标体系的筛选 |
6.1.4.1 第一轮筛选 |
6.1.4.2 第二轮筛选 |
6.1.5 指标的权重确定 |
6.1.5.1 选用方法与原理 |
6.1.5.2 权重计算过程 |
6.1.5.3 权重分析 |
6.1.6 指标的评分标准 |
6.2 鲅鱼圈的实证分析 |
6.2.1 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 |
6.2.1.1 B旅游资源禀赋子系统 |
6.2.1.2 C区域综合条件子系统 |
6.2.1.3 D温泉管理与保护子系统 |
6.2.1.4 E市场开发状况子系统 |
6.2.2 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6.3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1 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6.3.2 众多温泉旅游项目存在隐患 |
6.3.3 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
6.3.4 区域温泉旅游地竞争激烈 |
第7章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调控研究 |
7.1 发展目标定位 |
7.1.1 总体目标定位 |
7.1.2 阶段目标定位 |
7.1.3 旅游形象定位 |
7.2 温泉资源保护 |
7.2.1 政府制定保护政策 |
7.2.2 严格遵守勘察开采规范 |
7.2.3 合理运用价格杠杆 |
7.3 旅游满意度优化 |
7.3.1 居民旅游满意度 |
7.3.2 游客旅游满意度 |
7.4 产品开发模式 |
7.4.1 “S+S”模式 |
7.4.2 “S+s”模式 |
7.5 客源市场定位 |
7.5.1 省内客源市场定位 |
7.5.2 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
7.5.3 国际客源市场定位 |
7.6 区域旅游一体化 |
7.6.1 盖鲅同域 |
7.6.2 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合作 |
7.6.3 哈大高铁旅游合作 |
7.6.4 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 |
7.7 保障体系规划 |
7.7.1 组织机构保障 |
7.7.2 投融资保障 |
7.7.3 人力资源保障 |
7.7.4 市场营销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1.1 全面分析温泉旅游地的时空演变 |
8.1.2 系统研究温泉旅游地的保护与开发 |
8.1.3 深入阐述鲅鱼圈温泉旅游的时空特征 |
8.1.4 科学评价鲅鱼圈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8.1.5 合理提出鲅鱼圈温泉旅游的调控对策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2.1 理论创新——归纳了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过程、特征和空间演变模式 |
8.2.2 领域创新——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8.2.3 区域创新——首次对鲅鱼圈温泉旅游进行系统研究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指标体系研究有待深入 |
8.3.2 案例实证研究有待丰富 |
8.3.3 空间特征分析有待细化 |
8.3.4 自然地理知识有待夯实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对我国控烟立法的反思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控烟的原因分析 |
1.1 烟草与控烟的定义 |
1.1.1 烟草的定义 |
1.1.2 控烟的定义 |
1.2 吸烟的危害 |
1.2.1 吸烟对烟民的危害 |
1.2.2 吸烟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 |
1.2.3 吸烟对社会的危害 |
1.3 结论 |
1.3.1 烟草产业弊大于利 |
1.3.2 政府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控烟 |
第2章 FCTC及国外控烟的立法与实践 |
2.1 FCTC的起源与主要内容 |
2.1.1 FCTC的产生过程 |
2.1.2 FCTC的主要内容 |
2.2 国外控烟的立法与实践现状 |
2.2.1 美国 |
2.2.2 欧洲 |
2.2.3 亚洲 |
2.3 外国成功控烟的经验 |
第3章 中国控烟的立法与实践 |
3.1 中国烟草生产与吸烟的现状 |
3.2 我国控烟法律制度的现状 |
3.2.1 我国全国性的控烟法律及主要内容 |
3.2.2 我国地方性控烟法律及主要内容 |
3.2.3 我国最新控烟立法的相关内容 |
3.2.4 我国控烟法律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
3.3 我国控烟失效的原因分析 |
3.3.1 控烟观念上的落后 |
3.3.2 控烟机制失灵 |
3.3.3 烟草行业行政垄断利益的驱使 |
3.3.4 非政府组织及其他推动控烟力量不足 |
第4章 对我国控烟相关法律制度的重构 |
4.1 重构我国控烟法制的观念基础 |
4.2 控烟机制的改革 |
4.3 烟草行业的体制改革 |
4.4 控烟制度的构建 |
4.4.1 颁布统一的、专门的控烟立法 |
4.4.2 控烟策略的设计 |
4.4.2.1 大力开展控烟宣传教育 |
4.4.2.2 制定严格的包装警示 |
4.4.2.3 全面禁止烟草广告 |
4.4.2.4 逐步提高烟草税 |
4.4.2.5 提供戒烟帮助 |
4.4.3 控烟法律的执行 |
4.3.3.1 赋予卫生系统在控烟问题上更多的权利 |
4.3.3.2 多管齐下确保控烟法律得到有力执行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医院图书馆应建成患者的教育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深圳市情绪地图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研究[D]. 刘燊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分级诊疗背景下“互联网+医疗”运行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D]. 蒋骏. 东南大学, 2020
- [3]国内图书馆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 张旭,石丹,孙雪莲. 图书馆学刊, 2019(08)
- [4]院前急救供给侧改革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吴安娜. 南京大学, 2018(09)
- [5]战后日本病弱教育义务制确立的历史演进研究(1945-1979)[D]. 刘文浩.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6]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舟山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汪为祥. 宁波大学, 2017(02)
- [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含)以上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基本建设情况调查分析及比较[D]. 张远.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8]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营口鲅鱼圈为例[D]. 席宇斌.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9]控烟支持环境的构建与控烟干预策略探讨[J]. 吴亦. 江苏卫生保健, 2012(04)
- [10]对我国控烟立法的反思与重构[D]. 吴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