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采取两种形式:水平测试和学术能力测试

高考应采取两种形式:水平测试和学术能力测试

一、高考应采用水平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江南[1](2021)在《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计分政策旨在解决高考计分问题,有效实现政策价值选择。为全面、准确反映考试的真实情况,高考计分政策需兼顾教育测量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我国高考计分政策先后大致经历了全面使用原始分、局部试用标准分和混合使用等级分三个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考计分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测量技术的科学性也不断提升,但高考计分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有待改进。从长远来看,未来高考计分政策改革应重点关注计分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两个方面。

张治,刘小龙,徐冰冰,陈雅云,吴永和[2](2021)在《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指标、模型与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正在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而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构建高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给教育指好指挥棒尤为重要。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德智体美劳五育全要素数据来深度、精准刻画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画像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该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画像构建,从指标体系层、数据实践层以及数字画像层设计了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首先,基于学术研究文献和政策文本的梳理归纳,形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考虑了指标体系中不同维度数据的采集难易程度及技术要求,提出包含必选数据项、可选数据项及拓展数据项的MIPAL数据模型,进一步将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三类数据项分别进行映射转换。以必选数据项的部分数据为例,构成学生五育表现的标签,并给出了利用数字画像技术以全面、立体、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最后,从因材施教、生涯规划、家校共育、考试招生以及教育治理方面对数字画像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

王枭[3](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指出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张辰[4](2021)在《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水平考试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教育考试规定为依据,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标考试。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脱胎于会考制度,正式成为高中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国家考试。随着甘肃进入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共同从属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新高考下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势必呈现另一番景象。针对新旧交替时出现的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甘肃近十年来历史学业水平试题的梳理,明晰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特点、基本结构、考查内容与方式,探讨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趋势,对甘肃省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其变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研究首先从试题出发,运用量化的方法对试题进行分析,以期明了试题的特点以及结构。对于试题考查的内容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与学科素养等维度出发,由表及里审视教学与评价中“三维目标”向“历史素养”方面的转变。使用SEC一致性模式分析2003、2017两版课程标准与省内近四年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相关性。访谈一线历史教师与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认知与备考,探讨教-学-评一体化。以及通过对命题教师的访谈明晰影响试题命制的诸多因素。通过两种研究路径,对2022年后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予以展望。通过多种视角的分析,发现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紧跟时代命脉,凸显核心价值。它重视对传统必备知识考查的同时,设计新情境重视对关键能力的考查。然而存在试题题型保守,与课标的一致性较低的问题;部分教师轻视课程标准,存在消极备考,盲目应试。鉴于此,提出树立课程标准对试题与教学的权威性,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试题在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题型,加强综合性、开放性与探讨应用性;统筹两试的实施;改善试题使用及反馈,实现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的互动。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俐鹏[6](2020)在《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文中研究说明英语作为高考的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的高考英语命题也攒足眼球。命题工作者应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来命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和高考英语命题建议,在此背景下探究高考英语命题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具有必要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是我国首个覆盖教育全学段的英语能力标准,高考英语命题工作者适时参照《量表》进行试题命制,能使高考英语更加符合国情和学情;同时,学生也能借助《量表》中的自我评价量表对自己的英语能力进行评价。因此,探究高考英语命题与《量表》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项内容:1)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命题内容与《新课标》的一致程度;2)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程度;3)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程度。本研究通过收集分析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试题内容及听力文本材料,调查漳州市某中学402名高三学生的英语能力自我评价情况,并与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1)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符合《新课标》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对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但对文化知识的考查较少,仅3个语篇涉及文化因素;在语言知识中的语法知识方面,主要考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法知识,而同位语从句的考点属于选修(提高类)课程的要求,非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在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上,本卷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但在文化意识的考查上,涉及文化因素的语篇较少,主题也比较局限,在具体试题中也未涉及到对文化知识的考查。2)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中组构知识运用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4级描述语的要求一致,仅在语用能力方面,高考测试要求的难度大于4级《量表》中对语用能力的要求。3)总体上,学生在英语能力的自评上较为积极,五个维度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书面理解能力(M=4.74)、语用能力(M=3.51)、组构知识运用能力(M=3.33)、听力理解能力(M=3.24)、书面表达能力(M=3.15);低(M=61.84)、中(M=73.45)、高分组(M=80.71)的问卷总分均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随英语成绩的上升而上升;学生英语成绩与英语能力自我评价呈中度相关(r=0.579),表明学生英语成绩越高,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能力越高,大部分学生能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出正确的自评。因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取自《量表》自我评价量表中的4级量表,问卷结果与学生英语成绩呈正相关,也从另一方面表明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具有一致性。根据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命题工作者要考虑融入更多类型的文化因素的语篇,并在语篇中适当加入文化知识考查的试题;英语教师在教学要紧紧围绕英语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利用《量表》,做到教-学-评一致,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英语学习者要积极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同时学会反思,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童扬芬[7](2018)在《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测试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廖平胜,2003:1)。追求公平是各种测试的重要目标之一,人们通过实施科学、公正、严格的测试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随着人们对测试评估标准认识的扩展,测试公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测试中的一员,语言测试是用来检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语言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测量工具,由于语言既是测试的内容,同时亦是测试的媒介,其测试公平所涉及的因素较之其它测试更为复杂,可以说语言测试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活动。教育评估领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对公平性的关注(Angoff,1993),语言测试界对于公平性的讨论始于上世纪90年代(Kunnan,2000),国际语言测试协会(LTRC)1997年年会因其以此为主题而被普遍认为是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开始的标志。在我国,把考试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于测试公平性的研究大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戴家干,2010:27),语言测试领域关注公平性大致也是始于彼时。在相关的研究中,从教育制度和政策角度对教育测试的公平性所进行的讨论最多(详见第二章);在国内所有关于教育测试公平性的探讨中,针对语言测试公平性的系统理论研究尚缺,外语测试界对公平问题进行的研究亦非常少,语言测试的社会性和伦理问题方面的研究等在国内几乎是空白或者处于起步阶段(谢赛、陈贺文,2016:143)。目前,教育界均认可公平性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很多方面仍难达成共识,例如:公平性检测的有效实践性和公众感知度如何得到体现?其核心体现的问题仍在于:公平性究竟可不可以被检验?应该如何检验?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语言环境和测试特点的公平性评价标准。世界上很多专业的测试机构已经出台和使用了较为成熟的测试评估标准用以指导测试实践,在这些评估标准中均涉及公平性审查和质量控制准则,然而我国截至目前尚未见类似文件出现。本研究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平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提出中国测试环境下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验框架。本研究拟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世界上已经出台和使用的语言测试标准中有关公平性审查和质量控制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对于我们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考试特点的标准有何借鉴?本研究将对公平性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旨在为测试公平性验证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构建中国语境下测试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模型。2)语言测试的利益相关群体对公平性的认识如何?这些认识对于我们确定公平性检验的具体标准有何启发?我们将对语言测试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考生对公平性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公平性应当涵盖的因素。3)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的模型应当如何构建?具体审查的细则应当包含什么内容?模型将如何在测试的开发和实施中践行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探索构建符合中国考试特点的公平性检测应用框架。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本研究将分四步进行设计。首先,本研究将搜集并系统回顾语言测试标准中涉及到公平性审查和检测的文献或者具体条款,并对当前存在的公平性框架进行分析、解读和评述,通过对这些文献细致和系统的回顾,梳理目前公平性研究和实践的整体状况,拟探讨这些理论或者标准对于我国测试公平性实践的指导价值。在第二阶段对语言测试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考生对公平性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公平性应当涵盖的因素,为下一步分析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公平性检验的具体项目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调查发现:学生总体上对公平性审查和检测的看法较为积极,认为测试任务设计的公平性很重要,制定公平性原则对于确保测试质量和公正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第三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查阅国内外各类语言考试的试题,如:雅思(IELTS)、托福(TOEFL)、赛达(SAT)、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汉福(HSK)、各级各类学业课程考试等,查找相关题目对公平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详细解读导致不公平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平性模型,并尝试构建适合于操作的公平性审查的参考条目及具体方法。由于在现阶段我国测试环境下,相关利益群体各方的责、权、利等无法真正做到有效兼顾,因此公平性标准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表述,这决定了我们拟构建的准则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而只能是启发性的,构建公平性审查准则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专业群体和公众群体的公平性意识以及传播可践行的保障措施。笔者认为:测试的公平性是指在测试流程中确保受试群体和个体同等测试机会的构念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测量技术检验的公平性,也包括社会价值判断的公平性;语言测试的公平性检验理应贯穿于测试的整个流程之中,在我国现实测试环境下,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测框架应当涵盖对测试开发者、使用者和应试者责权利的界定,在应用实践中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公平性需求和社会公平性需求,进行测量技术检验和人工价值判断,并将检验的结果对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建立完善的公平性检测报告制度不仅是提高测试质量的必要举措,亦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第四步,采用构建的模型尝试对一份测试试卷的公平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研究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重点分析了以ETS等世界知名教育考试机构已出台并实施的测试评估指导文件,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成分,并由此提炼影响测试公平性的主要因素。2)问卷调查法。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对初步形成的公平性影响因素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以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问卷以语言测试公平性标准和评估检验办法为主要内容,调查考生作为测试利益最高相关群体对标准和检验方案的态度、意见和建议。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案,样本量200人以上,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设计问卷,回收后由课题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3)案例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对试题公平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例题,并按照不同影响因素类别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予以解析,清晰地展示了解公平性影响因素是如何对测试结果差异产生影响的过程。4)深度访谈法。该方法用于了解测试流程各个环节中的可能导致的不公平因素,一对一深度访谈对象为3人,采取半结构性访谈;研究者现场记录,事后对文字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测试的公平指在测试流程中确保受试群体和个体同等测试机会的构念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测量技术检验的公平性,也包括社会价值判断的公平性。测试公平性理论原则探讨的重要内容应包括用于规范所有测试者伦理道德的职业规范,而实践准则是指用于指导具体测试行为的实施准则。语言测试应当区分不同阶段的公平性,每一个阶段的公平性的具体内涵应当有侧重点的不同。测试前,开发者对测试内容的公平负完全责任,他们需要在材料选取和试题命制上保障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而测试实施阶段的公平主要责任在于测试的实施者,测试之后对于结果使用的公平决断权在于测试结果的使用者。在应用实践中,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公平性需求和社会公平性需求,对主要方面进行测量技术检验和人工价值判断。本研究最重要的尝试在于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目前国内语言测试环境的检验框架,并将公平性检验的要素细化、制成校对量表,克服了测试质量检测依靠技术检验不易操作和普及的问题。毕竟对于一线的测试践行者们而言,这样的指导细则能够将抽象的公平具体为可评估的细则,能够降低公平性审查过程中的主观性(Zieky,2006)。

刘盾[8](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潘俊财(Jarasnat Anujapad)[9](2018)在《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研制问题。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研究框架应包括:理论基础、等级标准、测试大纲、测试设计和分数体系5个要素,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以3种发展相对成熟的汉语水平测试:中国大陆的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中国台湾的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和日本的中国语检定考试作为参照,采用文献研究法、宏观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混合法4种研究方法,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中的理论基础、等级标准、测试大纲、测试设计和分数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研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本文在论述语言测试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以此为基础,对《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教学目标试图培养泰国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明确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遵循得体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等三个主要原则。本文在考察与分析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基础上,发现等级标准的制定应以语言能力标准为参照依据,并应划分为几个等级考试以面向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考生。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作为制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重要参照依据,以《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为辅助,主客观性测试都应划分为6个等级考试。本文还提出应制定词汇大纲、语法大纲、话题大纲和任务大纲作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以便于为各等级考试界定范围。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语法大纲、话题大纲和任务大纲的制定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任务大纲的制定为例,本文提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任务大纲的任务选取应以需求为基础,任务大纲应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并根据任务难易度进行排序等。对于测试的设计,本研究发现应包括5个环节:测试对象、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题型和试卷构成。本文认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对象应针对泰语母语者群体,应以考察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测试目的。听力和阅读测试应以真实情景且贴近泰国考生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言材料作为测试内容,采用客观题型为主。写作和口语测试内容取决于测试任务,应通过主观题型来考察。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由笔试、写作和口试3种试卷构成,题量应当足以能准确推测考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不至于让考生产生疲劳效应,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试卷中的非测试语言能力部分应适量运用泰语。本文发现,分数体系主要涉及报告分数、分数解释和合格分数3个方面。本研究认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采用二分和非二分计分法来计算原始分数,并将“量表分数”作为报告分数,并通过标准参照分数解释体系来解释考生的测试结果。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不应设定合格分数,以避免考生考试通过后就放弃汉语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利用合格分数与毕业条件挂钩。除此之外,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三教一测”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是健全泰国汉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第三,泰国政府的主导有利于提升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权威性。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对国别化汉语测试研究的四点启示:第一,国别化汉语测试的理论依据应当与汉语教学理念与目标相对应。第二,国别化汉语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语言能力标准接轨。第三,国别化汉语测试的设计应突出针对性与适量运用“母语”。第四,国别化汉语测试分数体系设计应建立在标准参照测试分数体系基础上。

孙莉[10](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二、高考应采用水平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应采用水平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
    (一)高考制度建立后的高考计分政策
    (二)标准化考试改革后的高考计分政策
    (三)新高考改革后的高考计分政策
二、高考计分政策的现状审视
    (一)高考计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二)高考计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三、高考计分政策的优化策略
    (一)高考计分政策设计的优化原则
    (二)高考计分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

(2)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指标、模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现状简析
    (一)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
    (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三)数字画像赋能综合素质评价发展
三、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设计框架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可评价性原则。
        3. 全面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五、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数据模型
    (一)MIPAL五育数据模型
    (二)五育必选数据项
    (三)五育可选数据项
    (四)五育扩展数据项
    (五)数据项分析方法
六、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策略
    (一)应用于因材施教的策略
    (二)应用于生涯规划的策略
    (三)应用于家校共育的策略
    (四)应用于考试招生的策略
    (五)应用于教育治理的策略
七、结语

(3)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维度的分析与统计
    (一)甘肃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考查的维度统计分析
三、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基于2017 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基于2003 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三)两版课标对试题一致性的影响及原由探寻
四、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困顿与变革
    (一)访问提纲的设计与研究对象选择
    (二)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困顿
    (三)新高考背景下甘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变革
五、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建议
    (三)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1.内容标准(2003 版课程标准)划分及编码表
附录二 1.2013 年冬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双向细目表
附录三 内容标准(2017 版课程标准)划分及编码
附录四 1.关于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访谈提纲

(6)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语言测试与高考英语测试
        二、一致性
        三、英语能力自我评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测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二、测试与《量表》的一致性研究
        三、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依据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的试卷文本及听力文本
        二、2019年漳州市某中学高三学生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统计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中国英语等级量表》
        二、高中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三、SPSS21.0
    第五节 研究过程
        一、论文定题与开题阶段
        二、数据收集阶段
        三、论文撰写阶段
第四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一、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
        二、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命题内容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
    第二节 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性分析
        一、组构知识运用能力
        二、听力理解能力
        三、阅读理解能力
        四、书面表达能力
        五、语用能力
    第三节 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分析
        一、问卷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问卷分项情况分析
        三、不同水平学生的自我评价差异分析
        四、学生英语成绩与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的关系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一、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新课标》的一致性
        二、2019年高考英语卷Ⅰ的命题内容与《量表》描述语的一致性
        三、学生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情况及其与学生英语成绩的一致性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高考英语命题的启示
        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三、英语学习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9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试题及听力文本
附录2 高中生英语能力水平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7)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具体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测试评估研究述评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述评
        2.2.1 公平的定义
        2.2.2 公平的意义
        2.2.3 国外公平性研究
        2.2.3.1 研究起源与发展历程
        2.2.3.2 机构文献
        2.2.4 国内公平性研究
    2.3 问题与挑战
第三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因素调查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对象
    3.4 数据收集
    3.5 分析与讨论
        3.5.1 学生对个体差异公平性的认识
        3.5.2 学生对测试设计公平性的认识
        3.5.3 学生对试卷质量公平性的认识
第四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因素分析
    4.1 测试设计
        4.1.1 测试目标
        4.1.2 测试大纲/说明
        4.1.3 试卷编制
        4.1.4 预测分析
    4.2 试卷质量
        4.2.1 信度
        4.2.2 效度
        4.2.3 区分度
        4.2.4 难度
    4.3 考生差异
        4.3.1 个体特征差异
        4.3.2 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4.3.3 学科知识背景差异
第五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验
    5.1 公平性的界定
        5.1.1 公平性与伦理
        5.1.2 公平性与效度
        5.1.3 公平性与公正性
        5.1.4 测试使用的公平性
    5.2 公平性检验的理论模型
        5.2.1 可比性模型
        5.2.2 社会公正模型
        5.2.3 形式模型
    5.3 公平性检验的应用框架
    5.4 公平性检验的具体项目
第六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验证的实证分析:以H省2015年高考英语卷为例
    6.1 实验设计
        6.1.1 试卷概况
        6.1.2 数据收集
        6.1.3 分析方法
    6.2 分析与讨论
        6.2.1 对测试设计公平性的分析
        6.2.2 对试卷质量公平性的分析
        6.2.3 对个体差异公平性的分析
    6.3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质量保障体系
    7.1 制度层面
        7.1.1 法律保障
        7.1.2 政策保障
    7.2 理论层面
        7.2.1 伦理规范
        7.2.2 行为准则
    7.3 实践层面
        7.3.1 技术标准
        7.3.2 素质保障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词表
附录2: 教育测试评估标准中英文对照
附录3: 语言测试评估标准中英文对照
附录4: 语言测试公平性调查问卷
附录5: 调查问卷描述统计量
附录6: 调查问卷各项频数统计
附录7: 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表
附录8: 样卷公平性人工审查表
附录9: 样卷试题及答案
附录10: 样卷听力部分录音原稿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成果

(9)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研究综述
        一、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二、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一) 等级标准的相关研究
        (二) 测试大纲的相关研究
        (三) 测试设计的相关研究
        (四) 分数体系的相关研究
        三、英语水平测试体系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框架
        (三) 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研究法
        (二) 宏观系统分析法
        (三) 对比分析法
        (四) 混合方法
    第四节 研究价值
第一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测试与考试的界定
        一、测试与考试
        二、本研究的专用名词简称表
    第二节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科学前语言测试
        二、结构主义语言测试
        (一) 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 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的特点
        三、交际语言测试
        (一) 交际语言能力学说
        (二) 交际语言测试的特征
    第三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理论基础的确定
        一、泰国汉语课程大纲的分析
        (一) 语言与交际
        (二) 语言与文化
        (三) 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贯通
        (四) 语言与社区的关系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及测试原则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遵循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
    第一节 制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一) 新HSK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 TOCFL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三) 中国语检定等级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CEFR的异同与优缺点分析
        (一)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CEFR的异同
        (二)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CEFR的优缺点
        三、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以CEFR作为考试等级标准制定的重要参照依据
        (一) CEFR有助于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与其他国际性语言测试具有可比性
        (二) 有助于保证能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与CEFR的对应关系
        (三)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可作为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辅助参照
        (四) 针对泰国学习者汉语能力标准的研制可作为后续工作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等级划分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考试等级划分分析
        (一) 新HSK的等级划分
        (二) TOCFL的等级划分
        (三) 中国语检定的等划分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试等级划分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试设置应与等级划分相一致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应划分为六个等级考试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等级划分应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大纲
    第一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词汇大纲
        一、新HSK和TOCFL的词汇大纲分析
        (一) 新HSK的词汇大纲
        (二) TOCFL词汇大纲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词汇量应能反映出CEFR各等级的语言能力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词汇收录来源应该是多元的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唯用词频为选词标准的不自足性
        (四)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词汇大纲的“本土化”特征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语法大纲
        一、新HSK语法大纲的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语法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语法项的目确定应以语法单位为基础
        (二) 语法项目解释应当采用列项加举例方式
        (三) 语法项目应采用螺旋式排序法
        (四) 语法大纲应当进行隐显性处理
    第三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话题大纲
        一、新HSK话题大纲的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话题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一级话题应当以CEFR的交际主题为依据
        (二) 根据泰国本土汉语教材的话题分布确定二级话题
        (三) 三级话题的选择应参考《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的词义分类
    第四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任务大纲
        一、新HSK的任务大纲分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任务大纲的制定建议
        (一) 任务选取应当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二) 任务大纲应由任务主题和任务目标构成
        (三) 任务大纲应当根据任务难易度进行排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设计
    第一节 测试对象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对象
        (一) 新HSK的测试对象
        (二) TOCFL的测试对象
        (三) 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对象
        二、确定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对象
        (一) 测试对象的个体特征
        (二) 测试对象的知识结构
        (三) 测试对象的需求
    第二节 测试目的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目的
        (一) 新HSK测试目的
        (二) TOCFL测试目的
        (三) 中国语检定测试目的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目的的确定
    第三节 测试内容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测试内容分析
        (一) 听力测试内容
        (二) 阅读测试内容
        (三) 写作测试内容
        (四) 口语测试内容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内容的建议
        (一) 听力测试内容
        (二) 阅读测试内容
        (三) 写作测试内容
        (四) 口语测试内容
    第四节 测试题型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题型分析
        (一) 听力测试题型
        (二) 阅读测试题型
        (三) 写作测试题型
        (四) 口语测试题型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题型的建议
        (一) 听力测试题型
        (二) 阅读测试题型
        (三) 写作测试题型
        (四) 口语测试题型
    第五节 试卷构成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试卷构成分析
        (一) 新HSK的试卷构成
        (二) TOCFL的试卷构成
        (三) 中国语检定的试卷构成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建议
        (一) 试卷构成应当以主客观性测试为依据
        (二) 题量确定应当考虑语言能力的准确推断、考生的疲劳效应、主观评分等因素
        (三) 非测试语言能力部分应当适量运用泰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分数体系
    第一节 报告分数
        一、原始分数
        (一) 新HSK和TOCFL原始分数的计分方法
        (二)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原始分数的计分方法
        二、导出分数
        (一) 导出分数的类别
        (二) 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导出分数的分析
        (三)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导出分数
    第二节 分数解释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分数解释的分析
        (一) 新HSK的分数解释
        (二) TOCFL的分数解释
        (三) 中国语检定的分数解释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分数解释
        (一) 分数解释体系
        (二) 分数解释的参照标准
        (三) 语言能力描述的类型
        (四) 分数解释方式
    第三节 合格分数
        一、新HSK、TOCFL和中国语检定的合格分数分析
        (一) 新HSK的合格分数
        (二) TOCFL的合格分数
        (三) 中国语检定的合格分数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合格分数
        (一) 传统合格分数
        (二) 改良Angoff法
        (三) 未设定合格分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对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的思考
        一、“三教一测”是汉语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泰国汉语水平测试是健全泰国汉语教学体系的重要要素
        三、泰国政府主导有利于提升泰国汉语水平测试的权威性
    第二节 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对国别化汉语测试研究的启示
        一、国别化汉语测试的理论依据应当与汉语教学理念与目标相对应
        二、国别化汉语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语言能力标准接轨
        三、国别化汉语测试的设计应当突出针对性与适量运用“母语”
        (一) 国别化汉语测试的针对性
        (二) 国别化汉语测试中的母语问题
        四、国别化汉语测试分数体系设计应建立在标准参照测试分数体系的基础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考应采用水平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计分政策的历史回溯、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J]. 赵江南. 教育与考试, 2021(05)
  • [2]基于数字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框架、指标、模型与应用[J]. 张治,刘小龙,徐冰冰,陈雅云,吴永和.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8)
  • [3]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2012年以来甘肃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D]. 张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命题一致性研究 ——以《新课标》和《量表》为标准[D]. 陈俐鹏.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D]. 童扬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8]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9]泰国汉语水平测试体系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汉语水平测试为参照[D]. 潘俊财(Jarasnat Anujapad).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10]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高考应采取两种形式:水平测试和学术能力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