啁啾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

啁啾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

一、线性调频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斌松,秦建存[1](2021)在《一种基于扩频信号的散射通信信噪比估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散射多径衰落信道下信噪比估计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频信号的信噪比估计方法,该方法在散射通信信道模型的基础上,给出散射通信信噪比估计方案并设计数据帧结构,提出基于扩频信号的信噪比估计方法并给出合路信噪比计算公式,同时提出采用特定接收信号处理算法的等效信噪比计算方法,用于准确表征散射通信中的有效信噪比.仿真结果表明该信噪比估计方法估计准确,等效信噪比计算方法正确有效,相比其他信噪比估计方法,估计范围更宽,可有效解决多径信道信噪比准确估计问题.

刘璐[2](2021)在《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通信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当今的物联网应用中,物联网的功耗高问题始终制约着大规模应用的长期部署,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是主要耗能部分,达到了毫瓦级别。对于通信模块,低功耗的被动通信方式——反向散射通信给功耗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但其通信距离短,大大限制了应用范围。LoRa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利用了LoRa信号chirp扩频调制技术增大了反向散射的通信距离,但是其系统需要处理器模块进行信号处理与控制,功耗仍居高不下。针对LoRa反向散射系统中的处理器模块功耗高的问题,本文将处理器模块从终端设计中摒弃,原本由处理器负责的任务上浮到网关处理,提出了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通信系统设计。该系统实现了超低功耗的终端设计,且具备了LoRa反向散射的优点,达到了较长的通信距离,使得大规模、长期部署的应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无处理器的设计降低了Los Ra反向散射终端的的生产成本;由于终端控制与访问均通过网关无线通信进行,传感器可通过插拔方法进行添加卸载,具备易重构的特点;传感器更换无需更改电路设计,更进一步降低了后期的维护成本。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1)LoRa收发机的设计。由于LoRa物理层规范是专有的、保密的,没有官方参考文献或协议规范来作为开源实现的基础。根据无处理器终端的通信需求,我们实现了基于GNU Radio的LoRa物理层(编码、调制、解调)各个模块和PIE调制模块。使得生成的LoRa信号可以直接控制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终端设备,并对该收发机进行了兼容性和准确性实验。(2)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终端设计。在下行通信中,实现了LoRa信号到基带信号、基带信号到总线信号的转换电路。在上行通信中,根据LoRa信号的特点实现了可反射完整LoRa数据包的反向散射电路,使得无需特殊定制化的接收机。然后,分别使用PCB电路板和FPGA系统板验证并实现了系统原型,通过实验与分析,下行链路的通信距离可达到38米,当发射机和终端距离100米时,反射设备位于两者之间可正常通信。该设计总体功耗为49.965μW,反向散射调制部分的功耗为32.683μW,实现了利用LoRa信号作为反向散射介质的低功耗无处理器终端设备。

苏志[3](2020)在《微波超视距通信自适应跳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通信装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成为趋势,而微波超视距通信设备由于其信道传播特性关系,对大口径、大功率要求恰恰成为了微波超视距通信装备小型化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高带宽、小型化的工程应用,利用跳频技术用于微波超视距工程应用的方法研究日趋活跃。本文首先提出了项目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随后对微波超视距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微波超视距通信信道的损耗特性、衰落特性、带宽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微波超视距通信的分集接收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微波超视距通信的信道特点进行了总结。本文引入了自适应跳频的概念,并介绍了自适应跳频的基本概念,以自适应跳频技术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跳频分集与传统微波超视距通信分集效果对比等;以工作频点传输损耗最小为选择通信频率的准则,根据传输速率、通信距离、传播可靠度和设备能力分析计算所需频点数目,设计跳频通信协议。为实现频率切换时的稳定可靠通信,分析建链和正常工作过程中跳频通信协议工作流程及其容错设计,并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自适应跳频技术可以实现相应分集重数的通信效果。最后进行硬件设计与实现,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数据处理流程、接口、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设计。本文最后对微波超视距自适应跳频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为测试该设备在超视距条件下的体制可行性,进行了距离为102km的野外通信试验,验证微波超视距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功能;并重点针对自适应跳频技术体制与频率分集方式的性能对比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样机的研制及性能测试,证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跳频通信体制的正确性,为研制复杂地形环境中应用的小型化、便携化、低成本、低功耗且易于部署的大容量微波超视距通信设备可提供坚实的技术储备。

杨卫东[4](2020)在《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低空(真高1000米及以下区域)空域开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超短波(V/UHF频段)地空通信在低空“联不上”问题的日益突出。为了突破传统地空视距通信的盲区,本文比较现有、潜在地空超视距通信手段的优缺点,提出将散射通信体制引入地空通信领域,低成本实现地空超短波超视距通信。验证地空散射通信的可行性,必须首先获得地空散射传播特性的相关数据。本文首先对地空散射传播特性参数进行建模分析,得到了中值电平、多径展宽、相干带宽、频移等信道参数的理论值;然后在室内利用信道模拟器和信道测试设备进行模拟测试;最后的外场试验环节中,在机载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构建机载模拟环境,保障了试验地顺利进行,并得出了实际传播特性与建模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的结论。在信道研究的基础上,对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中的空间分集、调制解调方式、语音编码方式、地面站天线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并进一步对地面站子系统和机载站子系统进行了研制。其中机载站子系统的研制是在保留原机载台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更改机载台基带处理单元内传输波形、话音编解码相应的程序,使之与地面站之间具备超视距通信能力的方式实现的。这样不但加快了项目进度,还降低了技术风险。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的测试分两步进行:首先在室内使用室内模拟器进行设备性能测试、功能测试、门限测试;然后在外场进行了近距试验、中距试验、动中通试验。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散射信道实现地空超短波超视距通信是可行的。

黄壮[5](2020)在《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汽车防撞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成为自动驾驶车辆必不可少的传感器之一,在汽车辅助驾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本文围绕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的实现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了雷达信号处理、数据处理算法和系统工程实现,并对汽车防撞雷达探测-通信一体化功能进行了拓展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设计了基于AWR1243+FPGA+DSP平台的汽车防撞雷达系统方案,研究了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的测距测速测角基本原理和二维恒虚警检测算法以及适用于汽车防撞雷达数据的点迹凝聚和目标跟踪算法。(2)针对DBSCAN聚类算法的全局密度阈值和时间复杂度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坐标网格划分的三维PG-DBSCAN算法。算法使用极坐标网格替代等间隔网格,利用网格粗聚类和DBSCAN精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点迹凝聚。相较于DBSCAN算法,该算法不仅提高了算法效率,还修正了其全局密度阈值的缺点,使得远近密度不同的车辆目标都能凝聚起来。(3)针对系统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EDMA+乒乓缓冲的DSP程序性能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乒乓缓冲操作在接收下一脉冲回波数据的同时,DSP在内存中做上一脉冲回波数据的FFT运算,再利用EDMA技术将运算结果搬移到外存中用于后续处理,使得DSP不需要耗费宝贵时间在等待数据搬移上,提高了处理效率,将系统程序运行时间优化到50ms工作周期内。(4)针对汽车防撞雷达探测-通信一体化功能的拓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扩频编码的FMCW雷达后向散射通信系统方案。系统在不改变雷达硬件的基础上,将标签信息后向散射调制到雷达信号中,使雷达在目标探测同时还具备标签识别功能,并在后向散射调制过程中引入扩频编码技术,借助雷达接收解扩产生的扩频增益来增强标签信号,解决了远距离标签后向散射信号能量弱的难题。综上所述,本文完成了77GHz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并在其基础上拓展研究了后向散射通信系统,对于汽车防撞雷达探测-通信一体化功能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测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目标探测和防撞功能,可支持汽车主动避障等应用。

郑琪治[6](2020)在《对流层散射信道模拟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散射通信主要使用超短波、微波进行超视距传播,由于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长距离点对点通信、高可用和安全保密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然而,散射通信过程中特有的散射信道具有路径损耗大、多径、时变慢和多普勒频移小等问题,这些区别于传统信道,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通信系统。而且由于这个过程存在通信测试成本高、人力物力耗费大等问题,所以在设计散射通信系统时,设计合理的信道模拟器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如何设计对流层散射信道模拟器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散射信道的特性进行理论研究,结合特定的对流层散射模型,解释电磁波在对流层传播中的原理。接着从传输函数、多径效应、多普勒频移和传输损耗等方面分析散射信道的传输特性,为散射信道模拟器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然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SC-FDE系统下的信道在线采集模块,作为信道模拟器的设计基础。信道在线采集模块使用格雷互补序列的自相关特性估计出信道系数,以160ms为周期收集信道估计参数,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串口输出,该模块具有采集信息完整和可持久采集等优点。通过仿真分析采集的数据,得到以下结论:散射信道是一个多径信道,一般分布在1-6径范围内,并且集中分布;散射信道路径损耗大,一般超过100dB;幅值变化规律反映出散射信道是一个典型的慢时变信道,多普勒频移比较稳定,一般在1~7Hz左右;部分散射信道幅度统计特性服从瑞利分布,相位统计特性服从均匀分布。对于信道模拟器和散射信道特性研究来说,以上结论具有指导意义。最后,基于信道在线采集模块的实现和数据分析,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模型种类多、可时变、资源消耗少和运算速度快的信道模拟器。模拟器主要采用Jakes模型作为延时抽头系数,分别利用软件编程和FPGA实现信道系数的输入和信道的模拟。文章依次介绍了各个子模块的设计原理和实现过程,并从三个方面验证了模拟器的合理性:(1)Jakes模型的相位、幅度和相关性与散射信道特性吻合,验证了信道模拟器模型选择的合理性;(2)仿真和测试性能曲线吻合,验证了信道模拟器实现的合理性;(3)实测信道参数环境下的系统测试误帧率与实测误帧率之间的均方误差小,验证了信道模拟器模拟散射信道的合理性。

马硕[7](2019)在《无源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物联网被认为将推动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革命,意在通过网络建立独立物体之间的通信联系,打破了传统通信系统的模式。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将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工业监测、情报收集等诸多领域带来高效与便捷的服务。5G技术将传输速率提高到十倍至百倍,支持互联网的海量接入,也能够处理物联网产生的多样性数据。物联网也能够为5G提供高效和优化的网络配置以满足不同的终端需求。即将大规模商用的5G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普及。然而,物联网技术仍然受到传感器成本高昂和能源受限等难点的限制。近年来,无源反向散射技术兴起,成为解决传感器能源和成本问题的潜在技术,物联网的大规模部署成为可能,传感器通过能量采集模块从周边的无线信号中获取能量,为自身供电,并通过反射该无线信号与读写器进行通信,续航时间不再受电池容量的束缚,也有效降低了系统的成本。但无源反向散射技术与传统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在通信原理上存在根本区别,如载波信号来源、接收信号来源、信道参数变化等等。因此,现有的估计检测等基础理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无源反向散射系统。信道参数是信号相干检测、安全协议设计和收发器设计等问题的重要依据。然而,无源反向散射系统的信道估计问题是一个挑战性难题,主要的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1)系统中同时存在两种隐藏变量,包括射频源的发送内容和标签的信息序列。待估信道参数随标签状态不同而变化;(2)导频受限。由于系统中的标签为无源设备,可自主发送的导频信息严重受限。文章探究了两种常用无源反向散射通信场景下的信道估计解决方案:(1)第一种场景下射频信号源为未知信号源,文章提出了基于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算法的盲估计器,定义了多隐式变量多待估参数场景下的中间变量形式,获取了信道参数的模值。文章还得到了估计器的初值设置范围,并推导了估计器的改进贝叶斯克拉美罗下界(Modified Bayesian Cramer-Rao Lower Bound,MBCRB),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我们的理论结果。(2)第二种场景下射频信号源的通信协议是公开的,文章首先设计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协议,通过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和EM算法设计了半盲估计器,得出混合信道参数的估计值。文章还利用极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估计器得到标签到读写器的上行链路参数,通过读写器发送叠加导频的方式获取下行信道参数。此外,文章推导了所有估计器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下界。最后,文章也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结果。

薛伦生[8](2019)在《对流层散射通信多载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流层散射通信具有越障能力强、单跳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是未来战场信息化作战的主要通信手段。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提升对流层散射通信传输容量,以满足武器系统中指挥信息和制导数据的大容量高速可靠传输,是军事通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对散射通信系统体系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散射信道特性及抗多径衰落的方法进行研究,将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和基于交错正交幅度调制的正交频分复用(OQAM/OFDM)技术应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中,通过多天线和多载波技术降低散射信道的时变多径特性对通信性能的影响,提升散射通信的传输容量。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以通信基础网为基础,由预警探测网、指挥控制网、跟踪制导网和火力拦截网组成的通信组网框架,在分析通信网的功能组成和拓扑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对流层散射通信组网技术。结合散射通信系统的功能要求,对散射设备的原理、工作体制和设备的管理进行了研究。2.分析对流层散射信道的传输损耗、衰落特性等传输特性,建立了散射信道的抽头延迟线模型,并且进行相关的信道测试试验,测试了信号随频率、天线俯仰角、方位角变化的情况以及24小时中信号的变化情况。对散射信道的多径时延进行分析,研究了抗多径衰落的措施和多载波抗多径干扰技术,重点分析了分集合并技术在散射通信中的抗衰落能力,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分集合并技术可以有效减小信道衰落的影响。3.研究了基于OQAM/OFDM技术的散射通信系统,给出了系统的快速实现方法,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将其应用于散射通信系统中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针对离散导频信道估计,利用迭代的方法提出一种辅助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法,在不增加导频功率和导频消耗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较好的估计性能。在离散导频信道估计中采用压缩感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信道估计方法中插值带来的误差并且降低了系统的导频开销。在导频序列信道估计方面,提出了一种迭代LMMSE估计方法,在信道协方差矩阵信息未知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估计性能。4.通过引入MIMO技术,从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技术两个方面研究了基于MIMO-OQAM/OFDM系统的散射通信系统。针对传统的Alamouti码无法直接应用于OQAM/OFDM系统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编码的方法,克服了虚部干扰对Alamouti编码的正交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性能。在MIMO-OQAM/OFDM系统信道估计方面,研究了基于成对导频和干扰近似方法(IAM)的信道估计方法。针对传统的基于IAM的频域信道估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块状导频的时域信道估计方法,可以避免频域信道估计方法中由于信道时延扩展较大引起的误差平层效应。并且该方法所采用的导频数量比较少,能够较好的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

石兴华,任鹏[9](2012)在《扩频技术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浅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散射通信信道特点,介绍了分集接收及分离多径的概念。为论述扩频技术应用于散射通信的可行性,分析了扩频信号特征。基于宽带线性调频扩频技术,论述了线性调频(Chirp)扩频处理增益、线性调频信号脉冲压缩。简述了线性调频技术用于散射通信系统时多径信号的处理,及其产生的隐分集效果。最后提出了扩频隐分集系统优越性。

周现国[10](2012)在《散射信道下低速传输的校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对流层散射通信的技术原理和信道传播特性,包括散射损耗特性、衰落(慢衰落、快衰落)特性和带宽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流层散射信道的仿真模型。载波恢复技术通常是采用锁相环和其它辅助手段,但锁相环的频率捕获范围受信噪比的制约,低信噪比下捕获范围小且容易失锁。对于衰落的对流层散射信道,锁相环机制往往难以奏效。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CORDIC算法的最大似然载波频差估计和矫正方法,并借助Matlab工具对该算法的抗噪声性能进行了充分仿真,然后采用Altera公司的EP1C20F324I7硬件实现了该频差估计和矫正算法,给出了测试结果。本文首次实现了散射通信系统中的动态校频,其主要内容包括:用波形存储法实现了线性调频信号的数字调制、基于CORDIC算法的最大似然频差估计、数字锁频环的原理及其实现、数字梳状滤波器、匹配滤波器和位同步提取电路等部分。最后,本论文对校频的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实验结果。

二、线性调频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调频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扩频信号的散射通信信噪比估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散射通信信噪比估计
2 基于扩频信号的信噪比估计方法
    2.1 信噪比估计方案
    2.2 基于扩频信号的信噪比估计方法
3 等效信噪比估计算法
    3.1 失真自适应接收
    3.2 自适应均衡接收
4 结束语

(2)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反向散射与物联网
        1.2.2 无处理器物联网架构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传统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2.1.1 射频识别技术
        2.1.2 反向散射通信原理
    2.2 环境反向散射通信技术
        2.2.1 不同模型下的系统介绍
    2.3 LoRa无线技术介绍
        2.3.1 扩频通信技术
        2.3.2 LoRa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处理器架构的LoRa收发机设计
    3.1 总体概述
    3.2 调制与解调
        3.2.1 调制(Modulation)
        3.2.2 解调(Demodulation)
    3.3 编码部分
        3.3.1 汉明编码(Hamming Code)
        3.3.2 白化(Whiting)
        3.3.3 交织(Interleaving)
        3.3.4 格雷编码(Gray index)
    3.4 设计实现
        3.4.1 软件平台
        3.4.2 关于gr-ulora
    3.5 实验分析
        3.5.1 信号图
        3.5.2 兼容性实验
        3.5.3 解调准确性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终端设计
    4.1 总体概述
    4.2 下行通信设计
        4.2.1 信号特征分析
        4.2.2 信号同步问题
        4.2.3 下行链路分析
        4.2.4 LoRa-to-PIE电路设计
        4.2.5 PIE-to-SPI电路设计
    4.3 上行反向散射通信设计
        4.3.1 数据包完整性问题
        4.3.2 自干扰问题
        4.3.3 信号同步问题
        4.3.4 反射电路设计
    4.4 设计实现
        4.4.1 状态机
        4.4.2 硬件平台
        4.4.3 系统原型搭建
        4.4.4 FPGA实现
    4.5 实验分析
        4.5.1 下行性能分析
        4.5.2 上行距离分析
        4.5.3 信号对接收端的影响
        4.5.4 设备功耗分析
        4.5.5 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微波超视距通信自适应跳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视距通信的需求
        1.1.1 卫星通信的使用已臻极限但仍无力独自支撑超视距通信
        1.1.2 卫星通信“稀、贵、脆、迟”的受限应用
    1.2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3 微波超视距通信装备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 国外微波超视距通信发展现状
        1.3.2 国内微波超视距通信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波超视距信道传播特性和自适应跳频技术
    2.1 微波超视距信道传播特性
        2.1.1 微波超视距通信机理
        2.1.2 微波超视距通信特点
        2.1.3 微波超视距分集接收技术
    2.2 自适应跳频性能分析
        2.2.1 自适应跳频与选择式分集合并的等效分析
        2.2.2 空间/频率分集最大比合并与自适应跳频的性能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跳频波形设计及仿真
    3.1 自适应跳频技术内涵
    3.2 波形设计
        3.2.1 信号形式选取
        3.2.2 调制频点选取原则及探测频率间隔
        3.2.3 调制信号与探测信号的功率分配比例
        3.2.4 抗多径方式
        3.2.5 信道纠错编码方式
        3.2.6 分集重数与分集效果
    3.3 信道探测/通信一体化传输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3.4 传输控制协议
    3.5 主要技术指标
    3.6 系统仿真
        3.6.1 仿真框图
        3.6.2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超视距跳频通信系统设计
    4.1 系统组成
    4.2 数据处理流程
    4.3 接口方案
        4.3.1 对外互联接口
        4.3.2 内部连接接口
    4.4 室内单元
        4.4.1 组成
        4.4.2 原理
        4.4.3 接口
        4.4.4 电源设计
    4.5 室外单元
        4.5.1 组成
        4.5.2 原理
        4.5.3 接口
        4.5.4 电源设计
        4.5.5 散热设计
    4.6 结构设计
    4.7 “六性”设计及电磁兼容性设计
        4.7.1 可靠性设计
        4.7.2 维修性设计
        4.7.3 保障性设计
        4.7.4 测试性设计
        4.7.5 安全性设计
        4.7.6 环境适应性设计
        4.7.7 电磁兼容性设计
        4.7.8 电线电缆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超视距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测试
    5.1 概述
    5.2 试验系统组成
    5.3 每端站参试设备和仪器
        5.3.1 参试设备及数量
        5.3.2 参试仪器及数量
    5.4 试验基本情况及测试数据
        5.4.1 试验站址情况
        5.4.2 试验基本情况
        5.4.3 测试数据
    5.5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6.3 微波超视距通信发展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地空超视距通信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地空超视距通信的现状
        1.2.2 超短波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空超视距传播特性研究
    2.1 地空超视距通信的可行性分析
        2.1.1 地空超视距通信的适用性
        2.1.2 散射信道与移动移动信道的比较
    2.2 对流层散射信道的特点
        2.2.1 信道传输损耗大
        2.2.2 散射信号的慢衰落
        2.2.3 散射信号的快衰落
    2.3 理论建模分析
        2.3.1 传输损耗特性分析
        2.3.2 多径信道特性分析
        2.3.3 频移特性分析
    2.4 室内测试
        2.4.1 组成与配置
        2.4.2 传播特性测试
    2.5 外场模拟测试
        2.5.1 站址选择
        2.5.2 测试试验
        2.5.3 试验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研制
    3.1 主要技术指标
    3.2 关键技术设计
        3.2.1 系统覆盖区域预计
        3.2.2 空间分集的设计
        3.2.3 调制解调方式的选择
        3.2.4 话音编码方式的选择
        3.2.5 天线设计与选择
    3.3 通信子系统研制
        3.3.1 地面站子系统研制
        3.3.2 机载站子系统研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测试
    4.1 平面联试
        4.1.1 组成与配置
        4.1.2 信道模型选取
        4.1.3 传输性能测试
        4.1.4 功能测试
        4.1.5 接收门限测试
    4.2 外场试验
        4.2.1 站址选择
        4.2.2 近场试验
        4.2.3 中距试验
        4.2.4 动中通试验
        4.2.5 试验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防撞雷达发展与研究现状
        1.2.2 后向散射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防撞雷达系统设计及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整体框图设计
        2.2.2 系统工作参数设计
        2.2.3 上位机软件设计
    2.3 信号处理算法
        2.3.1 测距测速原理
        2.3.2 测角原理
        2.3.3 恒虚警检测
        2.3.4 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防撞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点迹凝聚
        3.2.1 点迹凝聚方法综述
        3.2.2 基本DBSCAN聚类算法
        3.2.3 三维PG-DBSCAN改进算法
        3.2.4 算法实测数据分析
    3.3 目标跟踪
        3.3.1 航迹起始
        3.3.2 点迹与航迹关联
        3.3.3 航迹滤波与预测
        3.3.4 航迹终结
        3.3.5 算法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防撞雷达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引言
    4.2 系统工程实现
        4.2.1 硬件平台搭建
        4.2.2 数据传输模块实现
        4.2.3 信号处理模块实现
        4.2.4 DSP程序性能优化
    4.3 系统测试与分析
        4.3.1 系统整体联调
        4.3.2 实际道路场景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防撞雷达后向散射通信系统拓展研究
    5.1 引言
    5.2 后向散射通信系统设计
        5.2.1 系统设计与信号建模
        5.2.2 后向散射通信链路分析
    5.3 参数设计与仿真验证
        5.3.1 扩频编码参数设计
        5.3.2 仿真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6)对流层散射信道模拟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2.1 散射通信
        1.2.2 信道测量与信道模拟器
        1.2.3 信道估计算法
        1.2.4 FPGA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对流层散射信道分析
    2.1 散射信道的产生
    2.2 散射信道传播机制
    2.3 散射信号模型
    2.4 散射信道特性分析
        2.4.1 传输损耗
        2.4.2 多径效应
        2.4.3 多普勒效应
        2.4.4 时延功率谱
    2.5 散射信道衰落现象
        2.5.1 对流层散射信道慢衰落
        2.5.2 对流层散射信道快衰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流层散射信道在线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信道在线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3.1.1 SC-FDE系统基本结构框图
        3.1.2 信道在线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3.2 信道在线采集模块原理分析
        3.2.1 SC-FDE系统信号模型
        3.2.2 PN序列
        3.2.3 LS信道估计
    3.3 信道在线采集模块硬件实现
        3.3.1 基于FPGA信道参数采集的实现
        3.3.2 数据传输实现
    3.4 信道在线采集模块测试与验证
        3.4.1 硬件资源消耗
        3.4.2 信道在线采集模块验证和测量方案
    3.5 仿真与分析
        3.5.1 统计特性仿真与分析
        3.5.2 传输损耗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流层散射信道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4.1 信道模型的构建
        4.1.1 信道模型的构建
        4.1.2 Jakes模型
        4.1.3 系统信道模型架构
    4.2 信道特性对比与分析
        4.2.1 信道系数的相关特性分析
        4.2.2 多径时延特性和多普勒特性分析
    4.3 基于FPGA信道模拟器的实现
        4.3.1 信道模拟器的原理
        4.3.2 信道模拟器的实现
    4.4 系统性能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研究成果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无源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团队
        1.3.2 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反向散射技术
    2.1 传统射频识别技术
        2.1.1 技术概述
        2.1.2 系统组成
        2.1.3 通信过程与特点
    2.2 无源反向散射技术
        2.2.1 系统模型
        2.2.2 通信原理与特点
        2.2.3 应用前景
    2.3 本章小结
3 无线信道与传统信道估计
    3.1 无线信道特性
    3.2 传统信道估计算法
        3.2.1 最小二乘算法
        3.2.2 线性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3.3 期望最大化盲估计算法
        3.3.1 EM算法概述
        3.3.2 EM算法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4.1 一般场景下的信道盲估计算法
        4.1.1 系统模型
        4.1.2 信道盲估计
    4.2 基于少量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
        4.2.1 系统模型
        4.2.2 基于少量导频的信道估计
    4.3 本章小结
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信道盲估计的仿真结果
    5.2 基于少量导频的信道估计仿真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对流层散射通信多载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网作战的研究现状
        1.2.2 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研究现状
        1.2.4 OQAM/OFDM研究现状
        1.2.5 MIMO-OQAM/OFDM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体系组网分析
        2.2.1 体系组网的基本框架
        2.2.2 通信网的需求分析
        2.2.3 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2.3 散射通信系统设计
        2.3.1 通信系统组成
        2.3.2 通信系统功能要求
    2.4 散射通信设备设计
        2.4.1 设备的原理
        2.4.2 设备的工作体制
        2.4.3 设备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流层散射信道特性及抗多径干扰分析
    3.1 引言
    3.2 对流层散射信道特性
        3.2.1 对流层散射传播机制
        3.2.2 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特性
        3.2.3 对流层散射传输衰落特性
        3.2.4 对流层散射信道试验
    3.3 对流层散射信道模型
        3.3.1 散射信道数学模型
        3.3.2 对流层散射信道带宽特性
    3.4 抗多径衰落的措施
        3.4.1 调制方式选择
        3.4.2 自适应均衡
        3.4.3 分集合并
    3.5 多载波抗多径干扰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QAM/OFDM系统及信道估计
    4.1 引言
    4.2 OQAM/OFDM系统
        4.2.1 系统模型
        4.2.2 基函数的正交性
        4.2.3 OQAM/OFDM系统的实现
        4.2.4 OQAM/OFDM系统在散射信道下的应用
    4.3 OQAM/OFDM系统信道估计
        4.3.1 基于辅助导频的离散信道估计方法
        4.3.2 基于压缩感知的离散导频信道估计方法
        4.3.3 基于LMMSE的导频序列信道估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MO-OQAM/OFDM系统及信道估计
    5.1 引言
    5.2 MIMO技术
        5.2.1 MIMO模型
        5.2.2 MIMO信道容量
    5.3 MIMO-OQAM/OFDM系统
        5.3.1 空间复用技术
        5.3.2 空间分集技术
    5.4 MIMO-OQAM/OFDM系统信道估计
        5.4.1 基于成对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法
        5.4.2 基于IAM的信道估计方法
        5.4.3 基于导频的时域信道估计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英文缩略语
    附录 B 符号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扩频技术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散射通信信道特征
2 可行性分析
3线性调频 (Chirp) 的扩频特性
    3.1处理增益
    3.2线性调频压缩及其扩频性能
4 应用于散射通信的隐分集分析
5 结束语

(10)散射信道下低速传输的校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散射信道下低速传输时校频的重要意义
    1.2 低速传输时校频的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散射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2.1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传播特性
    2.2 分集接收技术
第三章 基于 CORDIC 算法的最大似然频差估计
    3.1 最大似然估计
    3.2 基于相位累积的最大似然估计
    3.3 CORDIC 算法
第四章 校频技术在低速散射调制解调器中的实现
    4.1 引言
    4.2 调制器
    4.3 解调器
    4.4 校频方式的选取
    4.5 基于 CORDIC 算法的最大似然频差估计的实现
第五章 低速传输的校频测试
    5.1 校频性能的测试
    5.2 校频门限的测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其间的研究成果

四、线性调频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扩频信号的散射通信信噪比估计方法[J]. 沈斌松,秦建存.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21(08)
  • [2]无处理器的LoRa反向散射通信系统设计[D]. 刘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微波超视距通信自适应跳频技术研究[D]. 苏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地空超视距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卫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77GHz毫米波汽车防撞雷达系统研究与设计[D]. 黄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对流层散射信道模拟器设计与实现[D]. 郑琪治.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无源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理论研究[D]. 马硕.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对流层散射通信多载波技术研究[D]. 薛伦生.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9]扩频技术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浅析[J]. 石兴华,任鹏.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7)
  • [10]散射信道下低速传输的校频技术研究[D]. 周现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啁啾信号在散射通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