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米技术研究之二——摆动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霞[1](2021)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短跑途中跑阶段,根据现代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要求选取训练中较新型的器械弹力带小栏架设计训练手段及方案,对普通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相关运动学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途中跑阶段外部表现与内部机制,合理的安排专项技术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平面二维定点高速拍摄与影像解析法,将河北农业大学16名短跑男子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采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运动学指标及100米成绩进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16名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普遍存在着地阶段和后蹬阶段支撑腿膝关节过分伸直、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动高度不够的问题。2.支撑与腾空时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腾支时间比和步频指数更加趋向优秀运动员;对照组训练后,相关运动学参数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及实验组。支撑与腾空空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步长增加,且支撑距离、步长和步长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训练后,步长和前支撑距离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步长指数、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和实验前差距较小,提升效果不明显。3.实验组训练后,对下肢的运动学参数有着明显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和膝角角度减小,踝角增加,有利于机体更好的储存弹性势能,在跑进过程中更好的支撑与缓冲,更好的发挥水平速度;在支撑腿离地时刻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髋关节向后伸展幅度加大,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更符合现代“屈蹬”式技术;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扒地速度提高,步幅增加,髋关节得到充分前送。4.对照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学参数的优化作用不如实验组明显。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膝角踝角有所减小,但提高幅度不如实验组,和现代短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在后蹬阶段离地时刻支撑腿髋、膝角角度减小,踝角角度增加,但变动幅度较小,屈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在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角、踝角有所减小,有利于加快脚的扒地速度,加快转动角速度,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5.实验组训练后,100米成绩得到显着提升,提升幅度为0.16秒;对照组训练后,100米成绩也有小程度提升,提升幅度为0.1秒,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
庞令佳[2](2021)在《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使用了“三定点、两扫描”的二维拍摄方法对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进行数据采集,笔者采集的关键技术环节有步长、步频、分段时间、分段速度和速度百分比,对于以上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男子100米跑速度、时间等变化的科学规律,探索不同类型的运动员技术适用的技术特点与制胜规律,为我国运动员改进技术、完善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提高我国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本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短跑组科技攻关服务项目课题组固定的全程跟队科研人员,可充分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与分析系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以及解析的准确性。采用的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二维定点摄像测量法、二维录像解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2019年世锦赛男子100米八名运动员的关键技术特征进行解析,并与我国优秀运动员做出对比,从而助力提高我国运动员的参赛水平,结论如下:1.2019年世锦赛八名运动员在加速阶段0-21.5m的平均步长为1.69±0.06m,平均步频为4.64±0.15Hz,途中跑47-55.5m的平均步长为2.39±0.07m,平均步频为4.70±0.19,冲刺跑90-100m的平均步长为2.51±0.18m,平均步频为2.46±0.18Hz2.2019年世锦赛八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速度曲线在加速时呈渐进式,进入途中跑直至终点呈平滑趋势,在此期间无明显的速度波峰或明显的速度下降。3.2019年世锦赛八名运动员在加速阶段0-30米,所用时间占总时间比值均大于38%。八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步长呈一直增大的趋势。八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步频呈逐渐增大,在最大速度时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4.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步频与步长均略高于我国优秀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在加速阶段0-21.5m的步频偏高于我国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在途中跑阶段47-55.5m的步长偏高于我国运动员;国外优秀运动员最后10m速度下降幅度略低于我国运动员。
袁晓毅,胡忠忠,苑廷刚,武文强[3](2021)在《博尔特百米跑技术变化对比赛成绩影响的研究——以2009年和201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文中提出目的:采用视频解析法获取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尤塞恩·博尔特2009年柏林世锦赛和2017年伦敦世锦赛2次比赛的部分运动学参数并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其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究博尔特过人的专项能力与100 m跑制胜因素。结果:相较于2009年柏林世锦赛,博尔特在2017年伦敦世锦赛100 m决赛中,起跑反应慢了0.037 s,蹬离起跑器的峰值功率下降了99.59 W,加速度减少了1.06 m/s2,步频下降了0.16 Hz,步长增加了0.03 m,最高速度降低了0.50 m/s,冲刺跑速度下降了0.81 m/s。结论:1)博尔特因起跑反应慢和蹬离起跑器的峰值功率下降,出现提早加速,导致加速距离缩短;2)博尔特步长增加之利小于步频缩短之弊,导致最高速度的下降;3)博尔特呼吸节奏紊乱和过早做出"压肩"动作,导致冲刺速度下降。
李睿[4](2020)在《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文中提出竞技体育代表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顶尖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短跑项目在竞技体育中也愈来愈重要。纵观世界体育大国,无不把其放至最为关键的赛事项目位置上。对我国现阶段短跑项目的训练手段进行归纳分析,对提高我国短跑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对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的训练手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姚俊田径短跑组的训练手段主要有素质训练手段和技术训练手段。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其差异性与科学性,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田径短跑组将速度训练分为动作反应训练、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不同的速度训练的效果不同。根据运动员不同的速度水平,训练强度也随之不同。2、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三个方面是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短跑项目的属性特点,并严格把控训练负荷,是保证训练实效性的基础。3、短跑项目中技术训练日趋重要,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注重于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的发展与延伸。在姚俊教练的指导下,江苏省涌现出一批优秀短跑运动员,对于广大教练员是否可运用在自己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作为参考。4、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训练手段为“三大法宝”分别是“前倒出步”、弓步摆臂以及“放脚”。有效的帮助短跑运动员增大步幅和提高步频速率。5、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中的节奏训练手段包括六六八跑、跑格练习、加速跑以及起跑动作训练手段练习,可以使得运动员能更好地在短跑奔跑过程中节能高效的完成比赛,提高运动成绩。
鲍欣欣[5](2020)在《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动态抗阻训练是指运动员通过拖拉自主研发的智能阻尼训练器进行阻力跑训练,是阻力跑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从运动学的角度,通过测试三种不同阻尼负荷下阻力跑与平跑时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变化,探索该训练方法对短跑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期望能对短跑的抗阻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丰富短跑的抗阻训练手段。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16名国家二级以上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yoMotion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对不同阻尼负荷条件下的短跑途中跑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随着阻尼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步长呈减小趋势,支撑时间增加,腾空时间减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明显下降,步频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肢缓冲阶段髋角和踝角由于阻尼负荷增加而显着下降,膝角则呈递增趋势,下肢后蹬阶段髋角、踝角和膝角随着阻尼负荷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男女有所不同。结论与建议:随着阻尼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步长和身体重心水平速度都显着下降,步频无显着性变化。10%BW、15%BW阻尼负荷对运动员途中跑阶段支撑、腾空时间均有显着影响。在途中跑下肢缓冲阶段,10%BW阻尼负荷、15%BW阻尼负荷对运动员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均有显着影响。在途中跑下肢后蹬阶段,15%BW阻尼负荷对下肢各关节角度都有影响。教练员在制定具体训练计划时,应当避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发生明显改变。在训练实践过程中,为了维持途中跑的专项技术动作,建议使用5%BW阻尼负荷。如果为了提升运动员途中跑的专项力量,建议使用10%BW阻尼负荷。
徐立磊,于树祥[6](2020)在《沈阳体育学院不同运动等级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技术运动学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的意义沈阳体院百米二级运动员的一部分是由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运动员组成,有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处于二级运动员水平,训练阶段处于专项技术的提高期,在比赛时动作技术的发挥还不够稳定。据调查,沈阳体院田径专修百米专项学生在起跑时的心理特征主要受情绪激动、过分患得患失、比赛压力紧张因素的影响1。
王蓓,谢慧松,刘少飞[7](2019)在《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训练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拖重物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究拖重物跑训练手段对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途中跑阶段的技术特征及下肢环节肌肉力量的影响,深入认识其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和专项力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对14名男子二级左右水平短跑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6%~10%BM负荷的拖重物跑训练,采用高速摄像分析法、等动肌力测试法分析运动员身体素质;支撑阶段髋、膝、踝关节运动学参数和下肢各环节肌肉力量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后运动员30m、60m、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等身体素质及专项成绩显着提高;(2)步长、重心水平速度显着性提高,两大腿剪绞平均速度提高、单步时间减少;支撑阶段最小膝、踝角显着降低,角速度提高;(3)髋、膝关节伸/屈肌群PT/BW、AP除膝关节60°/sPT/BW值未见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角速度下PT/BW、AP均呈显着性差异,踝关节跖屈肌群各角速度下PT/BW值显着提高,跖屈肌群60°/s速度下AP提高,背屈肌群AP略降低。结论:适宜负荷的拖重物跑训练可显着改善短跑运动员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成绩;有利于提高髋关节剪绞—制动力量,使膝、踝关节处于低位超等长"屈蹬"状态;提高了髋、膝关节屈伸肌群快速主动收缩能力及踝关节跖屈肌群退让性快速收缩能力。
唐海峰[8](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彭秋艳[9](2019)在《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及加速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二维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研究内容:对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及加速跑前4步技术视频进行分析,了解目前我国14-17岁不同水平少年男子百米起跑及加速跑技术现状及其与优秀运动员在起跑及起跑后加速跑技术的运动学参数上的差异,找出14-17岁少年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技术及加速跑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论:研究发现,起跑及起跑后加速跑技术参数优劣与年龄无关,与运动等级关系较为密切,即所得结论是基于运动等级得出的。(1)起跑预备姿态中所有运动员存在前后腿髋、膝和踝角偏小的问题,过度强调压低身体躯干,出现胸椎过度弯曲的现象。(2)第1步至第4步后蹬技术中:一级运动员躯干前倾幅度大,蹬离瞬间摆动腿能够延缓膝关节打开的幅度,保持踝关节背曲,减小着地制动力,蹬摆配合适宜,但是存在膝关节折叠收紧的幅度过大,摆动腿屈髋前摆幅度小的问题;三级运动员蹬离速度慢,速度增量小;蹬地技术不同运动等级间差异较大,技术稳定性差,表现在髋、膝和踝关节的屈曲和变异上较大。(3)第1步至第4步着地技术中:一级运动员着地距离远,着地胫骨倾角小,支撑腿着地后刚性支撑能力不足,屈蹬用力明显,折叠幅度过大,与目前高水平运动员中提倡的低平前摆要求不符;三级运动员在加速阶段摆动腿下肢关节角度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不足,快速下压着地能力随着速度的加快递减,出现快速力量不足的问题。(4)一级和二级运动员起跑阶段的步长和步频能力强,尤其是步频更为突出,而三级运动员虽然步长与高等级运动员趋于一致,但是步频慢,支撑时间长。建议:(1)根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身体形态以及主观舒适程度来调整起跑器的位置,从而使预备姿态关节角度逐渐向优秀运动员技术模型靠。(2)发展下肢关节不同用力条件下主动肌与协同肌的兴奋与抑制快速转换能力,提高膝关节的放松能力;提高髋关节的柔韧性,加大蹬离地面瞬间髋关节折叠前摆用力幅度;通过慢速稳定条件下的练习发展起跑加速阶段蹬摆能力,保证技术合理和节奏稳定的前提下过渡到快速条件下的练习。(3)提高在高速跑动中运动员伸髋和伸膝肌群的快速收缩力量,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力值,缩短地面支撑时间,加快动作频率。(4)本论文是基于运动等级和年龄分别与技术参数的分析,对跨年龄的运动等级差异或者基于运动等级下进行不同年龄段差异的探讨没有涉及,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只做加速跑前4步躯干及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分析,后续可增加其他步段、上肢及头部位置的研究。
李胜利[10](2019)在《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的了解加速跑技术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水平运动员加速跑技术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加速跑技术理论,并为初学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高速摄像和图像解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田径专选班20名同学进行测试,实验通过对比运动员运动学相关指标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整体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加速跑阶段优秀组运动员表现为步长较长、步频较慢、支撑时间较短而支撑距离较长,从而使优秀组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加步频在逐渐减小而步长、支撑距离和支撑时间都在逐渐增大,进而重心水平速度也在逐渐增大。2.在不同水平运动员各环节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优秀组运动员有着较快的伸髋、屈髋角速度和幅度;较小的着地膝角、离地膝角以及平均膝角使得膝关节折叠更紧,在整个支撑过程更加平稳而快速;较小的着地踝角和离地踝角,使得着地的缓冲和离地的蹬伸更加完全。3.在不同跑段各环节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支撑阶段支撑腿髋关节角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摆动腿则与其相反,随着距离的增加,髋关节角度逐渐增大,躯干的逐渐抬起;而支撑腿和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却是呈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垂直缓冲时达到最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膝关节折叠更紧,转动半径更小,前摆速度更快;踝关节角度变化趋势也是先变小后变大,随着跑速的增加,踝关节逐渐伸展。4.在下肢各环节运动学整体特征的研究中,优秀运动员在加速跑支撑阶段身体重心较低,是在更加蜷曲的状态下工作的;支撑腿表现为更早的结束缓冲,增加身体的向前性;摆动腿表现为转动半径较小,有着较快的前摆速度,减小着地时的制动带动人体快速向前。
二、百米技术研究之二——摆动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米技术研究之二——摆动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短跑专项力量相关研究 |
1.4.2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研究 |
1.4.3 组合训练 |
1.4.4 弹力带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
1.4.5 小栏架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
1.4.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样本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录像拍摄解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训练计划制订分析 |
3.1.1 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
3.1.2 训练手段的设计分析 |
3.2 受测队员基本情况分析 |
3.2.1 身体形态分析 |
3.2.2 年龄情况分析 |
3.3 受测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
3.3.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3.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3.3.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
3.4 受测队员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步长与步频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支撑与腾空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着地缓冲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4 后蹬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5 折叠前摆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受测队员100 米成绩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3.5.2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访谈提纲 |
附件2 测试指标及注意事项 |
附件3 阶段安排 |
附件4 训练计划 |
(2)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男子100 米跑发展概况 |
2.1.1 国外男子100 米跑发展概况 |
2.1.2 国内男子100 米跑发展概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短跑关键技术的研究 |
2.2.2 国内短跑关键技术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 |
3.2.2 二维定点摄像测量法 |
3.2.3 二维录像解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八名运动员的步长和步频特征 |
4.1.1 八名运动员的步长特征 |
4.1.2 八名运动员的步频特征 |
4.2 八名运动员的速度节奏特征 |
4.2.1 八名运动员比赛全程身位情况 |
4.2.2 八名运动员的分段时间特征 |
4.2.3 八名运动员前30 米所用时间占比 |
4.2.4 八名运动员的分段速度特征 |
4.3 八名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特征 |
4.3.1 八名运动员的分段最大速度百分比 |
4.3.2 八名运动员最后10m的降速幅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博尔特百米跑技术变化对比赛成绩影响的研究——以2009年和201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视频解析法 |
1.2.3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全程分段及累计用时分析 |
2.2 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分析 |
2.3 途中跑阶段分析 |
2.3.1 最高速度阶段对比 |
2.3.2 支撑时期支撑腿膝角和髋角对比 |
2.3.3 支撑时期摆动腿膝角对比 |
2.4 冲刺跑阶段分析 |
2.4.1 冲刺速度下降程度对比 |
2.4.2 倒数2步情况分析 |
3 结论 |
(4)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短跑项目 |
2.1.2 运动训练手段 |
2.1.3 动力定型 |
2.1.4 速度障碍 |
2.2 关于短跑项目素质训练研究 |
2.2.1 关于短跑项目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研究 |
2.2.2 关于短跑项目力量素质训练研究 |
2.3 关于短跑项目技术训练研究 |
2.4 关于短跑项目战术和心理训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实地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1.2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的主要素质训练手段分析 |
4.2.1 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手段分析 |
4.2.2 力量训练手段分析 |
4.3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手段分析 |
4.3.1 “三大法宝”训练手段分析 |
4.3.2 短跑节奏训练手段分析 |
4.4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战术与心理训练手段分析 |
4.5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针对运动损伤所采取的手段分析 |
4.6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运动员运动成绩前后变化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难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百米全程速度节奏的研究 |
2.1.2 关于短跑途中跑的研究 |
2.1.3 关于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的研究 |
2.1.4 关于阻力跑训练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步长、步频的影响分析 |
4.1.1 男性运动员步长、步频变化情况 |
4.1.2 女性运动员步长、步频变化情况 |
4.2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影响分析 |
4.2.1 男性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情况 |
4.2.2 女性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情况 |
4.3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的影响分析 |
4.3.1 男性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变化情况 |
4.3.2 女性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变化情况 |
4.4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
4.4.1 男性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
4.4.2 女性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
4.5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
4.5.1 男性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
4.5.2 女性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沈阳体育学院不同运动等级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技术运动学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意义 |
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测试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阶段的划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水平运动员加速跑阶段前4步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
4.1.1 步长变化 |
4.1.2 支撑时间变化 |
4.1.3 躯干前倾角度变化 |
4.1.4 重心水平速度变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7)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训练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拖重物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实验法 |
1) 实验设计 |
2) 训练负荷及训练手段 |
3) 训练要求 |
1.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
1) 高速摄像拍摄设计 |
2) 运动学指标的选取 |
(1) 单步特征: |
(2) 关节角度: |
1.4 等动肌力测试分析法 |
1) 测试过程 |
2) 测试方案 |
3) 动力学指标选取: |
1.5 数理统计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拖重物跑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影响 |
2.2 拖重物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
2.2.1 拖重物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整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2.2.2 拖重物跑训练对髋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2.2.3 拖重物跑训练对支撑腿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2.2.4 拖重物跑训练对支撑腿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2.3 拖重物跑训练对下肢环节肌肉力量的影响研究 |
2.3.1 拖重物跑训练对髋关节肌力的影响 |
2.3.2 拖重物跑对膝关节肌力的影响 |
2.3.3 拖重物跑对踝关节肌力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拖重物跑训练后运动员运动素质变化的分析 |
3.2 拖重物跑训练后短跑途中跑技术参数变化的分析 |
3.3 拖重物跑训练后运动员下肢环节肌肉力量变化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历史研究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访谈法 |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
4.1 伴生诠释 |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及加速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起跑及加速跑技术在短跑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
1.1.2 近年来男子100 米成绩的突破 |
1.1.3 少年运动员学习合理起跑及加速跑技术的重要性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国内起跑技术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加速跑技术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起跑技术研究 |
2.2.2 国外加速跑技术研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研究过程 |
4.1.1 起跑预备姿势分析 |
4.1.2 第1步至第4步后蹬技术分析 |
4.1.3 第1步至第4步着地技术分析 |
4.1.4 第1步至第4步步长与步频特点 |
4.1.5 第1步至第4步支撑腾空时间特点 |
4.2 分析讨论 |
4.2.1 起跑身体姿态 |
4.2.2 后蹬时相技术特点 |
4.2.3 着地时相及整体步态特点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对教练员关于起跑关键技术指标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运动员基本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起跑技术研究 |
2.2 加速跑技术研究 |
2.2.1 加速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2.2 加速跑技术相关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3 途中跑技术研究 |
2.3.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3.2 途中跑技术下肢运动学参数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高速摄像与图像解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
4.1.1 步长和步频的比较分析 |
4.1.2 时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
4.1.3 空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
4.2 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
4.2.1 髋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
4.2.2 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
4.2.3 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
4.2.4 下肢各环节整体运动学特征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百米技术研究之二——摆动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D]. 王瑞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2019年多哈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八名运动员关键技术环节运动学特征分析[D]. 庞令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博尔特百米跑技术变化对比赛成绩影响的研究——以2009年和201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J]. 袁晓毅,胡忠忠,苑廷刚,武文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02)
- [4]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D]. 李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9)
- [5]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D]. 鲍欣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沈阳体育学院不同运动等级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技术运动学对比分析[A]. 徐立磊,于树祥. 第十四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7]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训练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拖重物跑为例[J]. 王蓓,谢慧松,刘少飞.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08)
- [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我国14-17岁部分少年男子百米运动员起跑及加速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彭秋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10]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D]. 李胜利.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