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合理施肥(一)(论文文献综述)
贾翠[1](2019)在《设施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连作,俗称"重茬",古已有之,但近年来随着保护地模式及复种指数的增加,有逐年加重之势。
兰子汉,陈瑞州,仇海威,姚智,李静,林电[2](2018)在《土壤基施硼肥对杧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海南省三亚市进行定点试验,以15年生"红金龙"杧果为试材,采用3个水平的硼肥用量,研究不同用量硼肥对杧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最适宜的硼肥用量。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硼肥的杧果产量和果实品质有明显的提高,外观品质的提升不明显。杧果产量能提高1.46%35.71%,固酸比能提高4.64%37.75%,维生素C含量能提高12.58%14.94%;且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硼含量。试验发现,中水平的硼肥用量对产量提升效果最显着,高水平的硼肥用量对果实品质提升最显着。因此,杧果园施肥时应加入适量硼肥。
孙东宝[3](2017)在《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北方旱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但该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着干旱缺水和土壤供肥不足等资源条件限制,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虽然在过去的多年中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是该区域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提升空间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对我国北方旱作区1970-2015年开展的田间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合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探明了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1980-2015年北方旱作区旱地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平均为3902 kg/ha和7785 kg/ha,WUE平均为11.6 kg/ha.mm和19.1 kg/ha.mm,NUE平均为30.7%和35.1%。1980s至今,小麦、玉米的产量和WUE大幅提高。与1980s相比,2011-2015年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60.2%和54.5%,WUE分别提高了 37.0%和70.5%。1980-2015年,小麦和玉米NUE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000s和1990s达到最高。小麦产量和WUE随着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WUE在年降水量<350 mm区域显着降低,其它区域差异不显着。小麦和玉米的NUE均在年降水量550-650 mm区域显着高于其它降水区域。小麦和玉米的PFP-N和PFP-P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2)1980s以来,北方旱作区降水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对作物产量和WUE的提高不利。化肥投入量的大幅增加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驱动了作物产量和WUE提高。但是施肥量的增加导致了作物PFP和NUE的降低。作物产量、WUE和NUE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受ET影响,尤其是小麦。不同区域化肥投入和土壤供肥能力的不均衡也导致了作物产量的差异。(3)栽培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作物产量和WUE提升的重要因素。1980s至今,技术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贡献分别为19.1%和18.2%、对WUE的贡献均为15.3%。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技术对作物产量和WUE的贡献份额降低。技术对小麦和玉米NUE的贡献则随着年代和降水量的增加呈显着升高的趋势。从单项技术看,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免耕、深松、平衡施肥等技术均对作物产量和WUE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且多数技术在降水较低区域更优。(4)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高产分别为6823 kg/ha和13149 kg/ha,平均产量分别为高产的的48.4%和53.4%,仍有1倍的提升空间。小麦和玉米WUE最大可实现20.4 kg/ha.mm和34.2 kg/ha.mm。造成作物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供水不足、肥料投入偏低、土壤供肥能力差以及技术应用率低。有效降低土壤蒸发、协调水肥关系、提升土壤供肥能力和加强技术应用是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
高宝岩,高伟,李明悦,郑春莲[4](2015)在《不同施肥处理和茬口对设施黄瓜产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文中认为以设施黄瓜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和茬口对设施黄瓜产量、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的农学效应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茬口黄瓜最佳施肥(OPT)处理产量高于农民常规施肥(FP)处理,但是二者差异均不显着;从经济效益角度上看,由于OPT处理肥料投入量少,降低了黄瓜种植的成本,其经济效益显着高于FP处理。从养分累积上看,由于FP处理施磷量较高,导致黄瓜对磷的累积量较高,但是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却较低;冬春茬设施黄瓜钾素是主要限制因子,其次是磷,氮素对其影响最小,而春茬黄瓜,氮素是主要限制因子。
Nguyen Thanh Hung(阮成兴)[5](2015)在《水肥调控对保护地蔬菜富集重金属的影响》文中指出重金属Cd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日光温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本试验通过关中地区日光温室土壤重金属Cd污染状况调查,从中筛选出日光温室重金属Cd污染严重区域南营村。在南营村选取两个日光温室作为研究地点,对其中土壤进行了表层(0-20cm)采样,测定了Cd的总量和DTPA浸提量。在此日光温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开展不同剂量的有肥料化肥和灌水对红忝菜吸收重金属Cd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试验材料筛选:在Cd污染土壤中种植橡生一号深紫生菜、法什菜花叶苦苣、特红皱生菜、大橡生二号、美国大速生、立生二号、红忝菜。结果表明,立生二号生菜、红忝菜和橡生一号深紫生菜对Cd的富集显着高于其他品种蔬菜。法什菜花叶苦苣和特红皱生菜富集Cd显着低于其他品种蔬菜。红忝菜和立生二号生物量大,因此试验选取立生二号和红忝菜作为试验种植生菜。(2)土壤深翻阻隔生菜吸收Cd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翻处理可以显着阻控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但深翻深度不宜太深,以免影响作物产量,应该以30-40cm左右为宜。(3)施用磷肥(施肥种类、施肥量)对作物富集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关中土壤条件下,通过加大硫酸亚铁肥的施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4)施用不同有机肥处理对作物富集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关中土壤条件下,通过加大牛粪+石灰的施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试验处理牛粪+石灰(2.25+0.09kg/1×1.5m2),最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重金属的富集。(5)施用活性炭对植物富集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关中土壤条件下,通过加大椰壳活性炭的施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给农作物施用机施肥试验处理为椰壳活性炭(2.25kg/1×1.5m2)时,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对重金属富集。(6)不同灌水方式及灌水量对植物富集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Cd污染土壤灌溉水量减少为正常的80%时,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同时,最大抑制对Cd的吸收。
刘计权[6](2014)在《绵马贯众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类高度专化型的杂食性植物病原线虫。根结线虫主要潜入植物根部组织进行危害,在植物根部形成球形或圆锥形大小不等的白色瘤状突起,不仅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而且还能传播许多真菌和细菌性病害,最终导致被害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叶色异常,地下根系发育不良,品质和产量下降,甚至造成植株提早死亡。由于根结线虫的危害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在防治中主要以施用化学农药为主,不仅造成农产品的品质大幅下降,而且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污染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生存安全。我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植物源农药作为新型高效、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已成为新世纪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有效防治根结线虫和保护环境,寻找环境友好杀线虫剂,本文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为靶标,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在13种孢子植物杀线活性筛选的基础上,对绵马贯众的杀线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提取方法对绵马贯众杀线活性的影响,研究了绵马贯众不同施药方式的盆栽杀线效果,测定了不同萃取部位总间苯三酚含量和杀线效果,研究了绵马贯众氯仿萃取部位的杀线机理,研制了绵马贯众杀线可湿性粉剂,研究了绵马贯众的抑菌作用和化感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杀线活性孢子植物的筛选。以70%乙醇对13种孢子植物浸提制备提取物,在室内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进行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3种孢子植物提取物中,小蛇苔、蛇苔、林问荆、蕨和绵马贯众在处理线虫24 h后,线虫死亡率超过50%,其中蛇苔处理线虫24h后表现出强杀线活性,线虫死亡率最高;10种提取物在处理48 h后线虫死亡率超过50%,小蛇苔和绵马贯众处理线虫48 h后也表现出强杀线活性,地钱、草问荆和犬问荆三种植物提取物表现出较弱杀线活性。72h后,绵马贯众处理线虫的死亡率最高,达到90.99%。2、不同提取溶剂、不同提取方法对绵马贯众杀线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甲醇、无水乙醇、70%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八种溶剂制备绵马贯众提取物,提取溶剂用量为固:液=1(g):10(mL)。用浓度为1 mg·mL-1的提取物溶液处理线虫,分别于24 h、48 h、72 h后调查线虫的死亡率。结果显示,最理想的提取溶剂是70%的乙醇。以7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进行超声法、索氏提取法、冷浸法、温浸法四种不同方法提取,结果表明提取率最高的为索氏提取法,其提取率为18.70%;最理想的提取方法是室温冷浸72 h,处理线虫72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86.87%。3、不同施用方式对绵马贯众盆栽杀线活性的影响。在盆栽试验中,分别采用绵马贯众粉末混拌土壤、提取物浸根和提取物灌根三种方式进行线虫防效试验,每种处理方式设三个水平(10g、30g、50g),每种处理方式相同水平的用药量相同。结果显示,三种处理方式都可降低根结数和虫口密度,而且随着用量增加,根结数和虫口密度相应下降,植物生长量相应增加。比较三种方式,以绵马贯众粉末混拌土壤防治线虫效果最好。4、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总间苯三酚含量和杀线活性测定。绵马贯众70%乙醇浸提物依次经过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后分为五个部位,总间苯三酚含量和杀线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以氯仿萃取部位的总间苯三酚含量和杀线活性最高,其总间苯三酚含量和LC50值分别为64.36%、0.39 mg-mL"1,其次是乙酸乙酯(54.33%、0.67 mg·mL-1)、正丁醇(9.45%、0.97 mg·mL-1)、石油醚(7.97%、1.73mg·mL-1)和水(0.00%、1.85 mg·mL-1)萃取部位,绵马贯众粗提物的总间苯三酚含量和LC50值分别为10.03%和0.99 mg-mL"1.表明总间苯三酚含量与其杀线活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5、绵马贯众杀线作用机理的研究。采用浓度为1 mg·mL-1的绵马贯众氯仿萃取液处理线虫24 h后进行杀线机理研究。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虫体表的角质层脱落,体环消失,内部组织暴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虫体内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神经纤维断裂成片段;线虫体内营养物质(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线虫体内的解毒代谢酶系(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着低于对照;对线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率达32.07%,乙酰胆碱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Na+、K+-ATP酶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表明绵马贯众处理线虫后破坏了线虫体表的防御结构和体内的超微结构,干扰了线虫体内的新陈代谢,使线虫体内的保护酶系和神经传导酶系活性表达失衡,最终导致线虫死亡。6、绵马贯众可湿性粉剂的研制。研究确定绵马贯众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3%木质素磺酸钙+2%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50%药材粉末+41%白炭黑。盆栽试验表明,绵马贯众可湿性粉剂具有良好的杀线效果,当施药量为50g·盆1时,病情指数为24.04%,防治效果达到68.11%。7、绵马贯众抑菌作用的研究。绵马贯众依次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分为5个部位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根霉6种供试菌株的抑菌作用进行了测定。对黄曲霉、黑根霉的抑菌作用测定结果显示,绵马贯众5个萃取部位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以氯仿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抑制作用较大,水萃取部位的抑菌作用最小;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4种供试菌株的抑菌作用测定结果显示,除水萃取部位没有抑菌效果以外,其余4个萃取部位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相同用药量条件下,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抑菌作用最小,石油醚萃取部位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最大,氯仿、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在低用药量条件下对酵母菌没有抑制作用,正丁醇萃取部位在低用药量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没有抑制作用。8、绵马贯众化感作用的研究。绵马贯众依次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分为5个部位后,对十字花科的莱菔子、葫芦科的黄瓜子和禾本科的玉米子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测定。与对照相比,石油醚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对十字花科莱菔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表现出抑制作用,石油醚萃取部位的抑制效果显着;氯仿、乙酸乙酯和水萃取部位对莱菔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具有促进效果,高浓度条件下(1.00 mg·mL-1)氯仿萃取部位具有显着促进作用,而乙酸乙酯和水萃取部位在高浓度条件下(1.00 mg·mL-1)出现显着抑制效果。与对照相比,石油醚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对葫芦科黄瓜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具有促进作用,但无显着影响;氯仿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表现抑制效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在1.00 mg·mL-1时抑制效果显着;水萃取部位在低浓度条件下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条件下具有抑制作用,但均无显着影响。与对照相比,石油醚萃取部位、水萃取部位对禾本科玉米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产生抑制作用,且石油醚萃取部位的抑制效果显着;氯仿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产生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无显着性差异;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在低浓度条件下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条件下产生抑制作用,但均无显着影响。绵马贯众5个萃取部位对十字花科的莱菔子、葫芦科的黄瓜子和禾本科的玉米子3种供试种子发芽生长后的干重变化均无显着影响。总之,通过本研究,可以确定绵马贯众具有良好的杀线作用,而且对多种菌类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供试植物种子具有安全性。研制的可湿性粉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可为绵马贯众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张辉[7](2013)在《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应用与推广》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2年底,设施蔬菜总面积已达到120万余亩,但囿于设施生产连作生产和不规范的栽培管理技术,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副作用凸显强烈,成为当前设施蔬菜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率达到68%以上,个别严重乡镇发生率在80%以上,减产幅度在30%100%不等,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影响经济效益增加,经与市农技推广部门合作,通过多年的不断试验探索,已总结出一
黄晓芸[8](2013)在《魔芋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文中提出我国是魔芋的发源地之一,魔芋资源非常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魔芋产区,研究表明,魔芋是自然界中唯一大量含有葡甘聚糖的特种经济作物。葡甘聚糖具有可食性、胶凝性、成膜性、稳定性等40余种特殊理化特征,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业、日用化工、轻纺印染、电子工业、石油钻探、建筑业、环保行业和饲料工业等行业。魔芋作为药品和食品利用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魔芋产业的兴起仅有20余年,不过发展速度很快,精粉产量迅速超过日本,占据了 90%的欧美市场份额,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魔芋原料生产国。但由于全国魔芋净作加上间套作程度不高,魔芋病虫害(软腐病)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魔芋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国内市场的缺额仍高达20万吨/年。同时,国际上对魔芋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魔芋精粉价格已由2000年的1.8万元/吨上涨至2012年的6.5万元/吨。因此,发展魔芋种植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发展前景。福建省魔芋制品产业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作为魔芋适种区,福建省内魔芋资源却十分缺乏,80%靠外省供应,魔芋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是福建省魔芋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福建省内推广栽培种植白魔芋、花魔芋等品种资源较好的魔芋,能有效地带动全省魔芋种植业的发展,极大地缓解全省魔芋资源紧缺的问题。魔芋是宁化县重要的农副土特产品,尤其是在宁化县安远乡种植历史悠久,居全县之冠。近年来,随着魔芋行情的持续走高,加上政府部门的推广,农民从原有的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转向较大面积的规模化种植魔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魔芋种植面积的扩大,魔芋生产环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魔芋种芋数量少且质量不高,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普及不到位,导致魔芋病害日趋严重,高发时产量损失30%-80%,甚至绝收,使得农民遭受极大的损失,影响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宁化县乃至于福建省主要种植的魔芋种均为花魔芋,从研究对比结果看,与花魔芋同为全国主要栽培品种的白魔芋,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且白魔芋的葡甘聚糖含量、黏度在魔芋属中居于榜首,褐变相对较轻,加工制品的色泽洁白,品质最佳,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广泛青睐,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为此,本文从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高值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基地建设、高效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加工技术五方面切入,对宁化县白魔芋引种、繁育、栽培、推广、防病、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建立适应宁化县情的白魔芋高效种植和加工技术,为福建省其他地区引种白魔芋提供初步依据,并通过白魔芋食品综合加工技术的,有效促进宁化魔芋产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高值化目标。
周青[9](2013)在《三河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河市,西距天安门60公里,南距天津120公里,总面积643平方千米,总人口53.2万人。2011年底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2亿元,位居河北省县级第一名。三河市的外部环境为蔬菜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大气候”,而蔬菜业自身的良性循环也打造出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三河市蔬菜播种面积近20万亩,其中露地菜8万亩,设施菜面积8万亩,地膜菜3万亩,总产80万吨,总产值8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60%。据统计,设施蔬菜平均亩效益是露地蔬菜的10倍以上,是粮食作物的25倍以上。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一是剖析了三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产业已经成为三河市农业的支柱性产业、适合于三河生产实际的配套技术体系初步形成、蔬菜供应品种日益增多、蔬菜标准园建设不断完善、棚室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进、蔬菜产后销售得到基本保障、蔬菜协会或合作社作用日益凸显、农产品流通体系趋于完善。二是提练了三河市发展蔬菜产业的经验:加强组织保障是前提、保证资金到位、搞好科技支撑、加强监管等。三是归纳了在调查中发现三河市蔬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蔬菜面积增长缓慢、蔬菜生产成本高风险大、基础设施差、生产力水平低、技术推广力量不足、知名品牌少、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低等。针对当前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三河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包括:加强蔬菜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保障蔬菜质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力量、树品牌拓市场、抓合作促对接等。本文的研究,旨在以三河市蔬菜安全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为对象,进一步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提升三河蔬菜产业的综合水平,促进全市农民增收。
代春玲,李丽槐[10](2013)在《蔬菜生产过程的主要污染源及防控对策》文中提出分析了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农药污染、化学肥料污染、农膜增塑剂污染、大气污染、灌溉水污染等,并针对蔬菜生产栽培过程的污染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生产无公害蔬菜提供科学依据。
二、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合理施肥(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合理施肥(一)(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连作障碍形成的原因 |
1.1病虫害加重 |
1.2营养不均衡 |
1.3盐分积累 |
1.4土壤结构及酸碱度变化 |
1.5植物自毒影响 |
2防治措施 |
2.1选用抗病品种 |
2.2合理轮作 |
2.3客土栽培 |
2.4土壤消毒 |
2.5嫁接换根技术 |
2.6淹水排盐 |
2.7调整PH值 |
2.8合理施肥 |
2.9使用重茬剂 |
2.10因地制宜发展无土栽培 |
(2)土壤基施硼肥对杧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情况 |
1.2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杧果产量的影响 |
2.2 对杧果外观品质的影响 |
2.3 对杧果内在品质的影响 |
2.4 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WUE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和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北方旱作区小麦、玉米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潜力与途径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3 结果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
7.1 综合讨论 |
7.2 主要结论 |
7.3 研究展望 |
7.4 本论文的特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文章数据来源文献 |
作者简介 |
(4)不同施肥处理和茬口对设施黄瓜产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项目测定 |
1.4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产量及其经济效益 |
2.2黄瓜营养体对养分累积量 |
2.3黄瓜果实对养分累积量 |
2.4肥料利用 |
3讨论与结论 |
(5)水肥调控对保护地蔬菜富集重金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的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技术依据 |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固化、稳定化技术 |
1.3.2 玻璃化技术 |
1.3.3 热处理技术 |
1.3.4 电动学修复技术 |
1.3.5 覆土和客土法 |
1.3.6 土壤淋洗技术 |
1.3.7 农业改良措施 |
1.3.8 植物修复技术 |
1.3.9 总结 |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综述 |
1.4.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定义 |
1.4.2 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1.4.3 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5 保护地蔬菜土壤污染现状 |
1.6 保护地蔬菜重金属阻控研究现状 |
1.7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修复方法 |
1.7.1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来源 |
1.7.2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方法 |
1.8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的研究 |
1.9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析研究方法 |
1.9.1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
1.9.2 实验室分析所用的主要仪器方法 |
1.9.3 ICP-AES |
1.9.4 ICP-MS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试验地点和日程安排 |
2.1.2 处理设计 |
2.1.3 预期结果 |
2.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2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2 样品的采集 |
2.2.3 样品的分析测定 |
2.2.4 土壤全量Cd测定 |
2.2.5 DTPA-Cd测定 |
2.2.6 土壤pH测定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 |
2.4.1 关键技术难点 |
2.4.2 拟解决办法 |
第三章 陕西保护地蔬菜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深翻和试验材料的筛选阻隔生菜吸收CD效果田间试验方案 |
3.1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
3.1.1 陕西保护地蔬菜污染状况调查 |
3.1.2 设施蔬菜大棚使用时间与重金属污染关系分析 |
3.2 试验材料的筛选 |
3.3 土壤深翻阻隔生菜吸收CD效果田间试验 |
3.3.1 研究目标 |
3.3.2 试验地点和日程安排 |
3.3.3 处理设计 |
3.3.4 试验小区分布图 |
3.3.5 结果 |
第四章 施用不同有机肥处理对作物富集镉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研究目标 |
4.1.2 处理设计 |
4.1.3 试验小区分布图 |
4.1.4 测定指标及样品采集 |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有机肥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 |
4.2.2 有机肥料影响到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吸收Cd的能力 |
4.2.3 施机肥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4.2.4 机肥料施加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生长土壤性质的影响 |
4.3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化学肥料施用对蔬菜富集CD的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目标 |
5.1.2 处理设计 |
5.1.3 试验小区分布 |
5.1.4 试验小区分布照片 |
5.1.5 测定指标及样品采集 |
5.1.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化肥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 |
5.2.2 不同化肥施加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吸收Cd能力的影响 |
5.2.3 施肥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5.2.4 化肥施加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生长土壤性质的影响 |
5.3 结论 |
第六章 土壤施用活性炭对红忝菜吸收CD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研究目标 |
6.1.2 处理设计 |
6.1.3 试验小区分布 |
6.1.4 测定指标及样品采集 |
6.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活性炭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 |
6.2.2 活性炭施加对红忝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富集Cd的影响 |
6.2.3 活性炭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6.2.4 有活性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6.3 结论 |
第七章 不同灌溉对植物富集镉及土壤中CD形态变化的影响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研究目标 |
7.1.2 处理设计 |
7.1.3 试验小区分布图 |
7.1.4 测定指标及样品采集 |
7.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灌溉用水的制度影响到龙葵的成长 |
7.2.2 灌溉对龙葵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
7.2.3 灌溉对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 |
7.2.4 灌溉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7.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绵马贯众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根结线虫的研究概况 |
1.1.1 根结线虫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
1.1.2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特征 |
1.1.3 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1.1.4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1.1.5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现状 |
1.2 植物源农药防治根结线虫的研究现状 |
1.2.1 具有防效植物资源筛选的研究 |
1.2.2 植物源农药防治根结线虫作用方式的研究 |
1.2.3 植物源农药防治根结线虫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 |
1.2.4 植物源农药防治根结线虫作用机理的研究 |
1.2.5 植物源农药研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
1.3 绵马贯众的研究进展 |
1.3.1 绵马贯众原植物 |
1.3.2 化学成分 |
1.3.3 药理作用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杀线活性孢子植物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孢子植物提取物的杀线活性 |
2.2.2 绵马贯众不同溶剂的提取率及杀线活性 |
2.2.3 绵马贯众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及杀线活性 |
2.3 讨论 |
第三章 绵马贯众的盆栽杀线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绵马贯众处理对供试植株地上部分的影响 |
3.2.2 绵马贯众处理对供试植株地下部分的影响 |
3.2.3 绵马贯众处理对线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绵马贯众总间苯三酚含量的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显色条件考察的正交试验结果 |
4.2.2 显色稳定性考察 |
4.2.3 显色剂稳定性考察 |
4.2.4 线性关系考察 |
4.2.5 精密度试验 |
4.2.6 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考察 |
4.2.7 重复性试验 |
4.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2.9 不同萃取部位总间苯三酚含量和LC_(50)的测定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绵马贯众杀线机理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线虫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5.2.2 线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
5.2.3 解毒代谢酶系活性的测定结果 |
5.2.4 神经兴奋传导物质的测定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绵马贯众杀线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载体品种的筛选结果 |
6.2.2 润湿剂品种的筛选结果 |
6.2.3 分散剂品种的筛选结果 |
6.2.4 正交试验结果 |
6.2.5 绵马贯众可湿性粉剂的质量检测结果 |
6.2.6 绵马贯众可湿性粉剂盆栽防效试验结果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绵马贯众抑菌活性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绵马贯众石油醚萃取部位对不同菌株的抑制作用 |
7.2.2 绵马贯众氯仿萃取部位对不同菌株的抑制作用 |
7.2.3 绵马贯众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不同菌株的抑制作用 |
7.2.4 绵马贯众正丁醇萃取部位对不同菌株的抑制作用 |
7.2.5 绵马贯众水萃取部位对不同菌株的抑制作用 |
7.3 讨论 |
第八章 绵马贯众化感作用的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绵马贯众石油醚萃取部位对不同种子的化感作用 |
8.2.2 绵马贯众氯仿萃取部位对不同种子的化感作用 |
8.2.3 绵马贯众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不同种子的化感作用 |
8.2.4 绵马贯众正丁醇萃取部位对不同种子的化感作用 |
8.2.5 绵马贯众水萃取部位对不同种子的化感作用 |
8.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应用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路线 |
2 技术措施 |
2.1 选择抗病品种 |
2.2 种子处理 |
2.3 施用有机肥 |
2.4 优化有机肥使用技术 |
2.5 合理休闲 |
2.6 适时揭膜淋雨 |
2.7 深翻耕作 |
2.8 土壤消毒 |
2.8.1 1%申嗪霉素处理技术: |
2.8.2垄鑫消毒处理技术: |
2.9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2.1 0 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生物疫苗防控技术 |
(8)魔芋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魔芋种植现状 |
1.3.1 我国魔芋的起源、分布、分类 |
1.3.2 国外魔芋种植资源的研究 |
1.4 本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
1.4.1 白魔芋常规快繁技术 |
1.4.2 白魔芋栽培技术体系建立 |
1.4.3 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 |
1.4.4 白魔芋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
1.4.5 白魔芋综合加工技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魔芋一般特征的研究 |
2.1 魔芋生产发育过程 |
2.1.1 幼苗期 |
2.1.2 换头期 |
2.1.3 球茎膨大期 |
2.1.4 球茎成熟期 |
2.1.5 生长周期中各器官的生长 |
2.2 花魔芋与白魔芋的形态特征 |
2.3 魔芋的功能及应用 |
2.3.1 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 |
2.3.2 魔芋的生物活性 |
2.3.3 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 |
2.3.4 魔芋葡甘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 |
第三章 白魔芋种植的快繁技术 |
3.1 我国魔芋的种植现状 |
3.1.1 魔芋育种工作的现状 |
3.1.2 魔芋软腐病的防治现状 |
3.2 快繁技术理论基础 |
3.2.1 芽培养 |
3.2.2 鳞片培养 |
3.2.3 叶柄切段培养 |
3.2.4 根状茎和球茎培养 |
3.2.5 种子培养 |
3.3 MS培养基母液的制备 |
3.3.1 贮备液Ⅰ:大量元素 |
3.3.2 贮备液Ⅱ:微量元素 |
3.3.3 贮备液Ⅳ:铁盐 |
3.3.4 贮备液Ⅳ:有机物 |
3.3.5 贮备液Ⅴ:激素 |
3.3.6 贮备液Ⅵ |
3.3.7 无菌水 |
3.3.8 蔗糖 |
3.3.9 琼脂 |
3.4 魔芋培养基的制备 |
3.4.1 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用量 |
3.4.2 配制方法 |
3.4.3 分装 |
3.4.4 灭菌 |
3.4.5 保存 |
3.5 白魔芋组织培养成苗的流程及关键技术 |
3.6 白魔芋规模化组织培养 |
第四章 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与栽培采收技术 |
4.1 白魔芋种植基地的建设 |
4.1.1 基地选择 |
4.1.2 白魔芋种植基地规划 |
4.1.3 白魔芋种植基地开垦 |
4.1.4 白魔芋种植基地生态建设 |
4.2 白魔芋种植的栽培采收技术 |
4.2.1 种植时期选择 |
4.2.2 种植方法选择 |
4.2.3 基肥施用 |
4.2.4 播种 |
4.2.5 选地、耕作 |
4.2.5.1 栽种 |
4.2.5.2 田间管理 |
4.2.6 采收 |
4.2.7 贮藏 |
第五章 推广种植与栽培模式选择 |
5.1 种植地区环境条件 |
5.1.1 温度 |
5.1.2 光照 |
5.1.3 水分 |
5.1.4 土壤 |
5.1.5 茬口 |
5.2 宁化县生态气候条件 |
5.2.1 热量充足.雨量丰沛,满足白魔芋生长所需热量和水分条件 |
5.2.2 夏天酷暑、高温危害较轻 |
5.2.3 冬无严寒,满足球茎贮藏和宿地越冬的需要 |
5.2.4 阴雨多,湿度大,为白魔芋提供适宜其生育的生态环境 |
5.2.5 风速较小,不易倒伏 |
5.2.6 宁化县不利于白魔芋生长的气候因素 |
5.3 栽培模式 |
5.3.1 根状茎两年促成栽培模式 |
第六章 白魔芋病虫害防治 |
6.1 主要病害及防治 |
6.1.1 魔芋软腐病 |
6.1.2 魔芋白绢病 |
6.1.3 其他病害 |
6.2 主要虫害及防治 |
6.3 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七章 白魔芋综合加工技术 |
7.1 白魔芋初加工技术 |
7.1.1 白魔芋干片加工技术 |
7.2 白魔芋精粉加工技术 |
7.2.1 白魔芋精粉的分类 |
7.2.2 白魔芋精粉加工的分类 |
7.2.3 白魔芋精粉加工方法 |
7.2.4 白魔芋精粉标准 |
7.2.5 白魔芋精粉的贮藏 |
7.3 白魔芋主要加工机械 |
7.4 传统魔芋食品及加工工艺 |
7.4.1 魔芋传统食品分类 |
7.4.2 传统魔芋食品制作工艺 |
7.5 新技术新工艺 |
7.5.1 可溶性膳食纤维 |
7.5.2 魔芋可溶可食薄膜 |
7.5.3 高纯度魔芋葡甘聚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三河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河市蔬菜生产现状分析 |
2.1 三河市蔬菜生产现状 |
2.1.1 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三河市农业的重要产业 |
2.1.2 适合于三河生产实际的配套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2.1.3 蔬菜供应品种不断增多 |
2.1.4 蔬菜标准园建设完善 |
2.1.5 棚室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进 |
2.1.6 蔬菜产后销售畅通 |
2.1.7 蔬菜协会或合作社作用日益凸显,为打开京津市场开辟新途径 |
2.1.8 农产品流通体系趋于完善 |
2.2 三河市发展蔬菜产业的经验 |
2.2.1 加强组织保障是前提 |
2.2.2 保证资金到位 |
2.2.3 搞好科技支撑 |
2.2.4 加强监管 |
2.2.5 信息引路、开拓市场 |
2.2.6 成立协会组织、有效助产促销 |
第三章 三河市蔬菜存在的问题 |
3.1 蔬菜面积增长缓慢 |
3.2 蔬菜生产成本高、风险大 |
3.3 基础设施差,生产力水平低 |
3.4 技术推广力量不足 |
3.5 缺乏特色产品,知名品牌少 |
3.6 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低 |
3.7 检测体系不健全 |
3.8 市场准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3.9 农产品追溯体系实现的困难较大 |
第四章 三河市蔬菜发展对策 |
4.1 指导思想 |
4.2 基本原则 |
4.2.1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
4.2.2 群众主体,组织先行 |
4.2.3 大企带动,科技支撑 |
4.2.4 规模发展,突出特色 |
4.3 发展对策 |
4.3.1 加强蔬菜产业规划布局,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4.3.2 进一步保障蔬菜质量 |
4.3.3 强化领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4.3.4 加强技术力量 |
4.3.5 树品牌拓市场,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
4.3.6 抓合作促对接,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蔬菜生产过程的主要污染源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生产过程的主要污染源 |
1.1 农药污染 |
1.2 化学肥料污染 |
1.3 农膜增塑剂污染 |
1.4 大气污染 |
1.5 灌溉水污染 |
2 防控对策 |
2.1 建立健全的蔬菜产品检验管理体系 |
2.2 规范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经营秩序 |
2.3 加强蔬菜栽培管理, 科学合理施肥 |
2.4 科学合理用药 |
2.5 蔬菜的正确食用方式 |
四、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合理施肥(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 贾翠. 农家参谋, 2019(20)
- [2]土壤基施硼肥对杧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兰子汉,陈瑞州,仇海威,姚智,李静,林电. 中国南方果树, 2018(04)
- [3]北方旱作区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特征与提升途径[D]. 孙东宝.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不同施肥处理和茬口对设施黄瓜产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J]. 高宝岩,高伟,李明悦,郑春莲. 北方园艺, 2015(13)
- [5]水肥调控对保护地蔬菜富集重金属的影响[D]. Nguyen Thanh Hung(阮成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6]绵马贯众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作用研究[D]. 刘计权. 山西大学, 2014(01)
- [7]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应用与推广[J]. 张辉. 吉林蔬菜, 2013(12)
- [8]魔芋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D]. 黄晓芸.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9]三河市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D]. 周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蔬菜生产过程的主要污染源及防控对策[J]. 代春玲,李丽槐.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5)
标签:魔芋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魔芋精粉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