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与分析

连续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与分析

一、连续式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雅慧[1](2020)在《气泡穿越固液两相过程中颗粒运动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化工、环境、能源、工业、石油等领域广泛存在气泡穿越固液两相流动过程。在该过程中,气泡作用下的颗粒运动和分布(沉降、悬浮、夹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固液分离效率和设备参数,但由于该过程是一个非稳态、多尺度的复杂多相流动过程,关于其流动机制与颗粒分布规律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以气泡穿越固液两相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泡穿越固液两相流动过程中气泡的运动和颗粒的运动分布规律进行理论研究,揭示该流动过程以及颗粒的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粒径下单、双气泡以及气泡群的运动及其对颗粒运动和分布的影响,以期加深对该过程气液固三相流动分布特征的认识、完善优化现有的多相流动相关设备,并且为新型多相流设备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建立了CFD-DPTM-VOF三相流动模型,该模型将Euler和Lagrange方法相结合,将流体视为连续相,对气液界面的追踪采用VOF模型;将分散相颗粒视为离散相,对颗粒的跟踪计算采用确定性颗粒轨道模型(DPTM),在Fluent15.0和Visual Studio2013平台上对气泡穿越固液池的颗粒-液体-气体三相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首先验证了网格的独立性,选用的网格尺寸在不影响计算精度的条件下最小化计算成本;随后本文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将单气泡工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别与课题组的相关实验结果和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及其反映出的规律相吻合,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利用以上所建立并得到验证的三相流动数学模型对气泡穿越固液两相过程中的气泡运动和颗粒运动分布特性开展研究。本文首先数值模拟了单、双气泡作用下的三相流动及颗粒夹带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直径的单气泡和不同直径、不同排列方式下的双气泡对颗粒运动分布及夹带作用影响,获得了5μm、10μm、50μm、100μm和500μm五种典型粒径颗粒在三相体系中的微观运动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气泡上升所形成的涡旋区对5μm、10μm、50μm和100μm四种颗粒产生吸卷作用,形成明显的夹带现象;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颗粒夹带的高度降低,夹带的颗粒数量减少;500μm粒径颗粒的跟随性较差,基本不受单、双气泡夹带作用影响,其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液池底部;粒径为5μm和10μm的颗粒在液池中基本处于悬浮状态,其沿液池高度方向上的浓度分布较为均匀;与单气泡相比,双气泡存在两次颗粒夹带过程,夹带的颗粒数量更多,且在同一时刻下可将颗粒夹带到更高的高度;初始直径越大的单、双气泡,夹带的颗粒数量越多;对角排列的双气泡夹带量少于同轴双气泡夹带量。在对单、双气泡作用下产生颗粒夹带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气泡群作用下产生的颗粒夹带现象。通过对比分析管口底吹布置时,不同入口气速下所产生气泡群对固液两相液池中颗粒运动分布及夹带作用影响,获得了5μm、10μm、50μm、100μm和500μm五种典型粒径颗粒在三相体系中的微观运动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底吹气体工况时,未参与主流流动的区域即“死区”位于固液液池中最下方的区域位置,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死区”区域面积减小,固液液池被搅拌的越剧烈;与单、双气泡相比,气泡群具有更强的夹带能力,对于500μm粒径的颗粒产生一定的夹带作用;随着入口气速的增大,气液搅拌的范围越大,搅拌的程度也越剧烈,被气泡所夹带的颗粒数量也就越多,颗粒被夹带的高度就越高;当入口气速为0.1m/s时,在一定时间内被夹带的颗粒大多处于气液相界面附近;液滴的喷溅也会携带颗粒,液滴对5μm和10μm具有较强的携带能力,对50μm、100μm和500μm的携带能力相对较弱。最后,本文又研究了固液悬浮液中的颗粒在气泡群扰动下的运动分布。通过对比分析管口底吹布置时,不同入口气速下所产生气泡群对固液悬浮液中颗粒运动分布的影响,获得了5μm、10μm、50μm、100μm和500μm五种典型粒径颗粒在三相体系中的微观运动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液悬浮液中的气泡群并不影响粒径为5μm、10μm和50μm的颗粒在液池0.020.4m高度范围内颗粒的分布,但是会影响颗粒的运动状况,粒径为100μm和500μm的颗粒在循环回流区域的颗粒数量较其余三种粒径颗粒少,会出现颗粒浓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对于500μm粒径颗粒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此外,三种气速对粒径为50μm的固液悬浮液颗粒分布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其运动状况,气速越大,颗粒运动越剧烈。气泡群扰动下悬浮液中颗粒运动分布规律的发现,对反应器中需要颗粒和流体充分接触反应的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许浩洁[2](2019)在《湿法除尘过程多相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湿法除尘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中,已成为有效去除工业粉尘的重要手段,但传统湿法除尘设备仍存在效率低、难以去除细颗粒物(如PM2.5)等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挡板绕流可诱导产生涡旋流动以强化工业除尘过程。本文基于湿法除尘结合挡板绕流,设计开发了一种带有挡板结构的新型湿法除尘系统,采用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的方法,针对系统内部气相流场特性、涡旋结构参数、喷淋液滴及固体颗粒运动情况等,对系统集尘区内复杂多相流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该除尘系统进行了改进。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对比分析了不同湍流模型在挡板绕流预测方面的准确性,选取标准(Standard)k-ε、重整规划群(RNG)k-ε、剪切应力传输(SST)k-ω及雷诺应力模型(RSM)等四种常见湍流模型对集尘区内二维挡板绕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RNG k-ε可较准确地预测旋涡流动特征及其内部纵向速度分布,考虑到集尘区内纵向速度主导气相流动,选取RNG k-ε模型作为本文数值模拟的湍流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Fluent,构建了带有挡板结构的新型湿法除尘系统多相流模拟平台,对集尘区内的涡旋结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及涡旋作用范围等气相流场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挡板安放角及入口风速对气相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弓形挡板的设置可不同程度改善低速气相“流动死区”,分析获得了旋涡作用效率η与安放角θ及雷诺数Re间的函数关系。利用离散相模型(DPM)数值模拟了不同工况下喷淋液滴的运动轨迹、逃逸率及驻留时间表现,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离散元(DEM)的方法分析了固体颗粒在集尘区内的分散规律及受力情况。研究发现,涡旋流动的存在可不同程度改善喷淋液滴的逃逸现象、有效延长其在集尘区内的驻留时间。综合考虑气相入口速度、挡板安放角及液滴粒径的影响,推导获得了预测喷淋液滴逃逸率的模型公式。涡旋流场作用下,固体颗粒在挡板下游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循环流动。分析结果显示,固体颗粒物与竖直壁面间的碰撞为主要碰撞形式,且通过碰撞正应力分析发现,固体颗粒对于上部挡板的磨损作用远大于下部挡板。当安放角为90°时,固体颗粒物在挡板间区域内的分散均匀性较好。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小粒径颗粒更倾向于进入旋涡内部。搭建了湿法除尘系统实验台,基于激光诱导荧光(LIF)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集尘区内气相的实际流动进行了可视化实验测量,涡旋结构与速度场的实验值与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吻合,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周期性增加挡板数量、增设竖直隔板及调整喷头位置等改进方案,改进后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喷淋液滴逃逸表现、固体颗粒分散均匀性及“流动死区”抑制等关键性能参数均获得有效提升,对工业湿法除尘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宋传志[3](2017)在《燃煤锅炉烟道除尘设计及经济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城镇供热用的燃煤锅炉为研究基础,以燃煤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除尘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为研究根本,通过对锅炉本体、主要除尘设备及烟道除尘设计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并结合运行期间供热负荷变化对排烟浓度的监测数据。为供热用燃煤锅炉烟气除尘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首先针对热源本身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炉型燃煤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量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际生产中的参数进行比较。并综合锅炉的燃烧效率,试用煤种,工程造价,运行成本等问题给出不同炉型的优缺点。其次对烟气除尘的主导设备的研究,对不同机理的除尘器除尘效果、运行成本、投资成本、工程局限性等做分析比较,并对工程实例中的数据进行补充说明。再者对烟气输送过程中利用烟道进行初级除尘的研究。通过烟道设计利用惯性分离和过滤原理对烟气里的烟尘颗粒进行分离,确定有利于烟气除尘的烟道设计方式。并对增加的烟气阻力及运行电耗产生的运行费用的增加进行计算加以分析。在工程实例中进行局部改造,并对改造前后的烟气检测结果及运行成本进行综合比较。本文对部分热源厂供暖期间进行烟气排放监测并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对供热负荷变化情况与烟气排放情况的数据分析及理论探索,总结供暖期间有利于降低烟气排放浓度的运行模式。

孙雪姣,赫文秀,王亚雄[4](2016)在《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所设计的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为了掌握该装置的运行规律以及除尘效果,以铁磁颗粒为床料,通过实验分析了铁磁颗粒质量对床层高度的影响,以及风量和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床层高度和压强降的影响,并对风量和磁场强度与除尘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运行条件:进口含尘气体浓度为20 g·m-3,磁场强度为300 Gs,风量为110 m3·h-1,除尘效率高达99.34%,为电磁浮动床用于高温除尘工艺奠定了基础。

麻守孝[5](2016)在《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产生的局部放电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的提出,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运行迈上了更高的阶层,其中大型电力变压器作为构成特高压电网的最基础设备之一,其安全可靠运行程度对整个电网存在巨大的影响。但电力变压器在制造、运输、现场加注、运行和维修等环节中会不可避免地使绝缘油中出现一定量的金属颗粒,这些金属颗粒缺陷是引发电力变压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国内外对绝缘介质中金属颗粒引起的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简称PD)特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都是处于静止状态下的金属颗粒放电特性。而在大型电力变压器的潜油泵及温差作用下,变压器内部的绝缘油是处于流动状态而非静止,此时金属颗粒的PD特性及影响因素与静止状态下大不一样,这些问题还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此,本文在分析大型电力变压器典型油道结构的同时,结合油道电场分布状况,设计反映典型油道结构的物理实验模型,构建绝缘油中金属颗粒的流动状态数学仿真模型,在理论分析流动油中金属颗粒运动轨迹及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产生的PD特性和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具体工作如下:(1)根据大型电力变压器内部典型油道结构的特点,同时按照实际运行条件下变压器油道中的流速大小、金属颗粒尺寸和数目、油温范围以及油道电场等情况,研究实验中各项条件选取的合理范围,设计出能模拟变压器内部典型油道结构的实验平台以及实验分析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所研制的油道内部电场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的PD实验平台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电力变压器典型油道中的金属颗粒PD现象,为系统研究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的PD及影响因素奠定了实验基础。(2)在分析金属颗粒在流动油中运动时的固-液两相流基础上,对金属颗粒受到的各种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采用流体力学经典软件Fluent对金属颗粒的运动轨迹及分布特点进行了仿真分析,还分析了颗粒尺寸、油流速度、电场强度和颗粒数目等对金属颗粒运动轨迹及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油流速度的增加使金属颗粒群减少了与电极碰撞的频次,且以较短的时间通过电场区域;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金属颗粒与下电极板的碰撞次数明显增多;油道电场强度的增强使金属颗粒群与电极板的碰撞和反弹次数明显增多,运动时在竖直方向上的振荡更加频繁;金属颗粒数目的增加使金属颗粒群与电极的碰撞次数明显增多。(3)在研制的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金属颗粒放电实验,分析了绝缘油处于静止和流动两种不同状态下金属颗粒引起的单次PD脉冲电流波形,同时分析了两种状态下的单次PD UHF信号及其FFT变换,接着构造了两种状态下的Φ-U-N放电三维图谱,并提取了放电次数、放电幅值、放电时间间隔、等值累积放电量和信号熵值等统计特征参数,最后总结了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放电的四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金属颗粒放电的分散性较大,无法单纯从单次放电波形中区分两种状态下的放电特性。但在构建的Φ-U-N放电三维图谱及从中提取的统计特征参量中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静止状态下较流动状态下,放电次数更多,放电幅值更大,放电间隔时间更短,等值累积放电能量更大,信号熵值也更大。即静止状态下更容易产生PD,油流的运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属颗粒放电的剧烈程度。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的放电可以归纳为球-板电荷转移、球-球电荷转移、微放电和电晕放电四种类型。(4)在采集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取起始放电电压、PRPD模式及多个统计特征参数后,分别研究了油流速、颗粒尺寸、颗粒数量对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PD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上述金属颗粒运动轨迹和分布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及总结的四种放电类型,合理解释了各个因素对金属颗粒放电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油流速的增大使金属颗粒PD减弱,而金属颗粒尺寸和数量的增大使PD变得更加剧烈。这是因为各个因素对金属颗粒运动轨迹和分布的作用机制不同,从而影响到金属颗粒放电的四种类型,最终体现到统计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

张慧敏[6](2016)在《两种新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具有低耗水、性能优良、投资少等诸多优点,虽然在国内应用不及湿法脱硫广泛,但应用前景可观。为追求脱硫塔内速度场、温度场及反应均匀,传统的循环流化床多采用布风板或文丘里管进气,但平推流流化下流场湍动不强烈,无助于强化反应。本文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两种出口结构的切向进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反应器内流场进行模拟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操作气速及结构下旋、直流复合流化对流场的影响,并对比了纯旋流流化及旋、直流复合流化下脱硫塔内固相浓度分布的差异;此外,提出一种新型的脱硫除尘一体化半干式旋流脱硫塔,并对其内部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计算分析。论文利用Fluent 14.0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首先考察了两种出口结构的切向进气脱硫反应器内部流场分布及对称性,并深入考察了内旋流涡核摆动情况,此后研究分析不同操作气速及结构下旋、直流复合流化对流场的影响,及两种流化方式下脱硫塔内固相浓度分布差异时发现,复合流化下塔内速度不均匀度相对优于纯旋流流化,相同直流气速下旋、直流面积比越小系统压降越大;增大直流气速或减小旋、直流面积比,中心区域轴向速度增幅越明显,切向速度峰值越小,内外旋流交界点外移;但旋、直流面积比越小,流场内涡核摆动越剧烈。切向进气结构的旋流脱硫塔可有效防止粘壁、结垢现象的发生,且对比两种流化方式下的颗粒浓度分布发现,复合流化延长了脱硫剂颗粒自底部中心颗粒管喷出后到达边壁的时间。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脱硫除尘一体化半干式旋流脱硫塔,其气固两相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该设备分区明确且功能交叉,不仅能有效实现脱硫反应、气固分离及脱硫剂循环利用,且增加了烟气在反应器内的路径,有效延长了烟气及脱硫剂颗粒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脱硫反应深度发生。

孙雪姣[7](2015)在《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开发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大量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除尘净化技术日益受到关注。为适应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20世纪以来除尘技术快随发展,各种新型除尘技术不断涌现。颗粒层除尘技术因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点,广泛的应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燃煤汽轮机技术和增压流化床燃煤联合(PFBC)技术的除尘过程中,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高温除尘技术。本文在结合颗粒层除尘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电磁浮动床除尘技术,以不同粒径铁磁材料作为过滤介质,在床体外施加磁场形成浮动床层。该装置不仅可以保证较高的除尘效率,而且具有连续运行,结构简单,床层灵活可调的优点,能够满足不同要求的除尘过程。为了寻找新型电磁浮动床除尘器的最佳运行参数,本文从研究颗粒床层特性入手,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选择磁性强、矫顽力大的磁性材料,研究构建稳定浮动床层的条件,包括电流强度、磁场强度、床层高度等参数对浮动床层构建的影响。第二,以气固两相流为基础,分析电磁浮动床除尘机理。根据浮动床层的构建条件,设计开发了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主体结构,并对相关附属设备进行选型,包括电磁线圈、直流电源、鼓风机、流量计、压差计等。第三,以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为主要对象,研究各种参数对装置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风量、过滤介质尺寸、磁场强度等参数,获得各参数对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及床层压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稳定浮动床层的构建与磁场强度及滤料尺寸相关,当磁场强度大于240Gs时能够形成稳定的浮动床层;40目与60目铁磁颗粒相比,粒径60目的球形颗粒在磁场作用下形成浮动床层稳定性更高;以60目颗粒为滤料,在保持床层原始高度为40mm,磁场强度300Gs的条件下,风量在50~135m3/h时,床层高度不断增大,床层高度最高达到130mm,床层压降由1362Pa增至2441Pa,风量为110m3/h时,除尘效率最高;确定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最佳运行条件,当进口含尘气体浓度为20g/m3,磁场强度为300Gs,风量为110m3/h时,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高达99.34%。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包括新型电磁浮动床除尘器在内的各式颗粒层除尘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电磁浮动床用于高温除尘工艺奠定了基础。

金诚[8](2014)在《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碱减量技术赋予聚酯纤维织物丝绸的特征,极大的改善了它的性能。碱减量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是印染行业污染最严重、处理难度最大的废水之一。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工艺之一,它具有沉降性好、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有机负荷高、可以同步脱氮除磷等优点;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相比于传统的MBR工艺,具有价格便宜、运行能耗低、出水通量大、膜污染易清洗等特点;本研究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内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并以此为基础,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与自生动态膜技术相结合,用于处理经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后的碱减量印染废水,并探究整套系统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微生物的活性以及膜污染的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后启动。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中,保持反应器内的溶解浓度1.3-1.6mg/L、水力停留时间48h,并逐步提高反应器进水的COD负荷,经过近80d的驯化,厌氧颗粒污泥转化为好氧颗粒污泥,完成反应器启动。(2)在反应器启动阶段,颗粒污泥的SVI由6.22mL/g提高至17.93mL/g,脱氢酶活性由最初的1.81mg/gVSS·h提升至4.63mg/gVSS·h,颗粒污泥中活性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在不断增长;培养结束时,颗粒污泥对废水中COD的去除效率也由接种时的30.92%升高至75%左右;颗粒污泥的污泥粒径和沉降速率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3)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形成稳定的动态膜后,出水浊度小于10NTU,系统对浊度的去除率在90%以上,溶解氧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出水浊度基本无影响。系统对废水色度的去除率随着溶解氧浓度的提高和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系统对色度的去除效率一般不超过40%。(4)在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稳定运行的条件下,改变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4500mg/L~8600mg/L,系统的处理效果逐渐增加,污泥的脱氢酶活性逐渐升高,且经系统处理后的废水水质可以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的现有企业排放标准。(5)对比两种不同孔径膜基材的自生动态膜出水水质,25μm自生动态膜的出水水质略好于50μm自生动态膜,较小孔径膜基材形成更致密动态膜是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实验所用反应器的沉淀池具有分选和淘汰惰性污泥的作用。(6)污泥浓度对动态膜污染的影响较大,随着污泥浓度的提升,动态膜的运行周期缩短、膜阻力变大、污染物质含量增多。自生动态膜阻力的主要来源是膜表面滤饼层的阻力,占到总阻力的90%以上;膜组件经过清水冲洗后,膜通量的恢复率可以达到67.5%,凝胶层中的污染物质较难去除,是自生动态膜污染的症结所在。(7)动态膜表面的EPS中,EPSB-蛋白质的含量最高,与动态膜总阻力的相关性最大,说明蛋白质类物质是动态膜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动态膜表面蛋白质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污泥混合液,说明聚丙烯无纺布动态膜会富集污泥混合液中的蛋白质类物质,造成膜污染;从EDS扫描图谱中可以看出动态膜表面含有少量的S、Cl、Al、Si、Ca等无机元素,推断膜污染中存在一定的无机盐污染层。(8)采用不同的清洗方式对污染的动态膜组件进行清洗,清洗效果的不同主要在于其对蛋白质类物质的去除效果;对污染的膜组件先用0.1%的NaOH溶液清洗1h,再用0.1mol/L的HCl清洗1h的效果最好,可使动态膜通量恢复至原来的89.78%。

方鑫[9](2012)在《袋式除尘器过滤除尘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气污染中的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随着空气质量标准的日益严格,对空气净化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袋式除尘器是一种高效的除尘设备。因此,本文针对布袋过滤除尘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这对改进袋式除尘装置的相关性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1)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大型袋式除尘装置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建模分析,得到除尘器主要截面上气流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数据。通过分析各个滤袋上的通过的气体的流量,比较了不同位置的滤袋内的气流分配规律。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可以为袋式除尘器气流分布均匀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2)使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含尘气体通过布袋滤料纤维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跟踪了颗粒相中每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并进行单向耦合计算.分析了气流通过纤维捕集体过程中的压降的变化规律,结果与达西渗透定律吻合.与此同时,对粒径小于1μm的气溶胶粒子在布袋纤维捕集体上的沉积规律展开了讨论.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01μm的粒子的捕集主要受粒子的布朗随机扩散效应的控制;粒径大于0.1μm的粒子则主要依靠纤维滤料的拦截作用而沉积在捕集体表面;而粒径在0.01~0.1μm范围的粒子则具有较低的捕集效率.模拟结果为研究袋式除尘的过滤机理提供了依据。(3)建立了袋式除尘装置脉冲喷吹清灰的数值模型,选取喷吹压力为0.4MPa,喷吹时间为100ms,喷吹距离为200mm,滤袋直径为150mm,滤袋长度为6000mm的单根滤袋脉冲喷吹条件进行瞬态模拟和计算,湍流模型选取Realizable k-s两方程模型。CFD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时刻的滤袋区域内的压力和速度分布情况,并列出了不同位置的压力数值随模拟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滤袋侧壁的峰值压力的分布情况。基于流固耦合的思想,将CFD中模拟计算得到的压力数据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中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滤袋不同位置处的径向加速度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滤袋的加速度值的大小可以作为评价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装置的清灰效果的重要指标。

舒心[10](2011)在《新型湿法斜板塔除尘脱硫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和颗粒污染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对烟气净化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除尘脱硫装置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型湿法斜板塔(专利号:CN200420069313.4)具有相间接触面积大,传热、传质效果佳,除尘脱硫效率高等特点。本文基于实验研究和CFD模拟的方法,针对新型湿法斜板塔,研究探讨其阻力性能、脱水性能、除尘性能,脱硫性能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新型湿法斜板塔性能的实验研究和分析。首先,对斜板塔漏风率进行了测定,装置漏风率基本保持在10%以内。然后,对湿法斜板塔的阻力性能和脱水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斜板塔相较其它洗涤器,压降较低,当空塔气速为4m/s时,压降为658Pa。斜板构件的存在不会导致系统动力的大幅增加,当入口风速由7.63m/s增大到17.79m/s时,斜板段压降增加约187Pa。同时,该装置具有良好的脱水性能,液气比和空塔气速的增加对出口含湿量的影响较小(含湿量<11g/kg(干))。选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月桂醇聚氧乙烯(9)醚(AEO-9)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配制成4种单一表面活性剂洗涤液,采用新型湿法斜板塔对憎水性炭粉进行湿法除尘实验,探讨表面活性剂种类、入口含尘浓度、空塔气速和液气比(L/G)等参数对除尘效率(η)和压降(ΔP)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板塔除尘效率高,压降小;4种表面活性剂均能较大程度提高除尘效率,其中AEO-9的脱除效果最佳;当AEO-9浓度为0.07mmol/L,入口含尘浓度为5g/m3,L/G为1.0L/m3,空塔气速为2.5m/s时,除尘效率高达99.99%;入口含尘浓度对ΔP的影响较小,L/G和空塔气速对ΔP影响较明显。采用石灰洗涤法对新型湿法斜板塔进行脱硫实验,探讨SO2入口浓度、液气比、空塔气速以及钙硫比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斜板塔具有良好的脱硫性能,尤其是斜板构件的存在,增强了装置的烟气净化性能。脱硫效率随着入口SO2浓度、空塔气速的增大而减小,斜板塔的最佳液气比区间为35。另外,当钙硫比由0.9mol/mol增加到1.7mol/mol时,脱硫效率略有增大。对新型湿法斜板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性能、速度场、压力场、浓度场、液滴轨迹等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斜板构件的存在有效的强化了气—液传质,且不会引起塔内压降的大幅增加。洗涤液对气场有整流作用,反过来气场的均匀性有利于喷淋液体的充分利用。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斜板塔内的压降随空塔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截面气速分布的模拟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压降和出口气速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

二、连续式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式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气泡穿越固液两相过程中颗粒运动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多相流动研究现状
        1.2.1 气液固三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气泡穿越固液两相过程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总结
    1.3 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2 数值模拟平台的建立
    2.1 物理模型建立及基本假设
    2.2 三相流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气液两相数学计算模型
        2.2.2 固相颗粒数学计算模型
    2.3 测量参数确定、计算条件与求解方法
    2.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分析
    2.5 模型及其算法的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单/双气泡作用下颗粒运动及其夹带规律研究
    3.1 未受气泡扰动时不同粒径颗粒的运动情况
    3.2 单气泡的颗粒夹带及其运动分布规律
        3.2.1 单气泡作用下颗粒夹带演变过程
        3.2.2 颗粒粒径对颗粒夹带规律的影响
        3.2.3 气泡直径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3.3 双气泡的颗粒夹带及其运动分布规律
        3.3.1 双气泡作用下颗粒夹带演变过程
        3.3.2 颗粒粒径对颗粒夹带规律的影响
        3.3.3 不同气泡直径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3.3.4 不同气泡排列方式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气泡群作用下颗粒运动分布规律研究
    4.1 未受气泡群扰动时不同粒径颗粒的运动情况
    4.2 气泡群的颗粒夹带及其运动分布规律
        4.2.1 气泡群作用下颗粒夹带演变过程
        4.2.2 颗粒粒径对颗粒夹带规律的影响
        4.2.3 入口气速对颗粒夹带规律的影响
    4.3 固液悬浮液中气泡群扰动下的颗粒运动分布
        4.3.1 气泡群扰动下固液悬浮液中颗粒运动演变过程
        4.3.2 固液悬浮液中不同粒径颗粒运动分布规律
        4.3.3 入口气速对固液悬浮液中颗粒运动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湿法除尘过程多相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工业粉尘的危害
        1.1.2 工业除尘技术的发展
        1.1.3 湿法除尘机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法除尘技术
        1.2.2 挡板绕流结构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除尘过程的多相流建模及理论基础
    2.1 新型湿法除尘系统的介绍
    2.2 多相流测量技术
        2.2.1 粒子成像测速技术
        2.2.2 多普勒原理测量技术
        2.2.3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2.2.4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
    2.3 多相流数值模拟方法
        2.3.1 数值模拟方法的优势
        2.3.2 连续相湍流模型
        2.3.3 多相流模型
    2.4 计算模型选择
        2.4.1 网格无关性验证
        2.4.2 对比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流场内气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3.1 模型建立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学模型
    3.2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3.3 流场特性分析
        3.3.1 流线特征
        3.3.2 速度分布
        3.3.3 涡量分布
        3.3.4 压降情况
    3.4 旋涡作用范围
        3.4.1 作用范围的定义
        3.4.2 旋涡尺寸变化规律
        3.4.3 旋涡作用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流场内离散相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4.1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计算参数
    4.2 喷淋液滴相的运动特性
        4.2.1 运动轨迹
        4.2.2 逃逸情况
        4.2.3 驻留时间
    4.3 固体颗粒相的分散规律
        4.3.1 颗粒运动特征
        4.3.2 颗粒运动轨迹
        4.3.3 受力情况
        4.3.4 涡内颗粒富集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场特征实验验证及模型改进
    5.1 实验系统设计
    5.2 雾化参数测定
        5.2.1 喷淋液滴粒径分布
        5.2.2 雾化特性
    5.3 流场可视化及PIV实验研究
        5.3.1 基于流线的流场可视化
        5.3.2 挡板附近气相流动的 PIV 实验
        5.3.3 涡内速度分布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5.4 模型改进
        5.4.1 周期性增加挡板数量
        5.4.2 增设竖直隔板
        5.4.3 调整喷头安放位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燃煤锅炉烟道除尘设计及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雾霾及其危害
        1.2.1 雾霾的形成原因
        1.2.2 雾霾的发展趋势
        1.2.3 雾霾的危害
    1.3 燃煤锅炉对雾霾的影响
    1.4 燃煤锅炉除尘的必要性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燃煤锅炉的炉型及煤种选择对烟气量的影响
    2.1 煤炭在我国能源储量中的地位
        2.1.1 煤的分类
        2.1.2 煤的成分分析
    2.2 常用锅炉类型特点
        2.2.1 循环流化床锅炉
        2.2.2 往复炉排锅炉
        2.2.3 链条炉排锅炉
        2.2.4 煤粉炉
    2.3 不同炉型燃烧烟气量的计算
        2.3.1 燃料的燃烧过程
        2.3.2 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和烟气量
        2.3.3 燃煤烟尘的形成
        2.3.4 不同炉型的理论耗煤量计算
        2.3.5 不同炉型的理论烟气量及烟气浓度计算
    2.4 影响燃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
    2.5 不同炉型的烟气浓度比较分析
第三章 燃煤锅炉的经济性分析
    3.1 不同形式能源特点分析
    3.2 初期投资比较
    3.3 运行费用比较
第四章 燃煤锅炉房除尘设备机理及其特性分析
    4.1 锅炉房烟气排放标准
    4.2 除尘器除尘机理
        4.2.1 湿式除尘器
        4.2.2 陶瓷多管除尘器
        4.2.3 袋式除尘器
        4.2.4 电除尘器
    4.3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4.3.1 除尘器的合理选择
        4.3.2 除尘设备的发展
    4.4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分析
    4.5 除尘器除尘效果比较分析
第五章 采暖负荷变化对烟气排放的影响分析
    5.1 采暖热负荷与室外温度
        5.1.1 采暖热负荷
        5.1.2 室外温度与热负荷曲线
    5.2 烟气排放浓度理论计算曲线
        5.2.1 理论耗煤量计算
        5.2.2 理论烟气量计算
        5.2.3 排烟浓度理论计算曲线
    5.3 烟气排放浓度实测曲线
    5.4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烟道除尘设计及经济分析
    6.1 锅炉房设计中烟道材质的选择
        6.1.1 烟道材质选择的基本原则
        6.1.2 常规设计中烟道材质对除尘的影响
    6.2 惯性除尘烟道设计
    6.3 过滤除尘烟道设计
    6.4 烟道除尘设计的经济分析
        6.4.1 惯性除尘烟道经济分析
        6.4.2 过滤除尘烟道经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研究
    1. 1装置设计
    1. 2装置工作原理
    1. 3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 1铁磁颗粒质量对床层高度的影响
    2. 2风量对床层高度的影响
    2. 3风量对床层压降的影响
    2. 4风量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2. 5磁场强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3结论

(5)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产生的局部放电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局部放电检测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属颗粒运动状态
        1.2.2 两相流中颗粒运动及分布情况
        1.2.3 金属颗粒局部放电特性及影响因素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产生PD的实验研究平台的构建
    2.1 变压器内部绕组及油道结构
    2.2 实验装置结构
        2.2.1 主油道结构设计
        2.2.2 可调速油泵及油流速度测量
        2.2.3 油温控制系统
        2.2.4 膨胀节
    2.3 本章小结
3 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的运动轨迹分析
    3.1 固-液两相流分析模型
    3.2 金属颗粒受力分析
    3.3 金属颗粒运动轨迹仿真
        3.3.1 湍流的Reynolds时均方程
        3.3.2 固-液两相耦合
        3.3.3 初始条件定义
        3.3.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油中金属颗粒的局部放电特性分析
    4.1 PD实验及信号测量系统
        4.1.1 特高频天线的选择
        4.1.2 脉冲电流法校准
    4.2 实验步骤与方法
    4.3 实验数据分析
        4.3.1 油中金属颗粒的起始放电电压
        4.3.2 油中金属颗粒引起的PD脉冲电流分析
        4.3.3 PD UHF信号的频域分析
        4.3.4 PD UHF幅值分析
        4.3.5 Φ-U-N放电模式分析
        4.3.6 油中金属颗粒放电统计特征参数提取
    4.4 放电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产生PD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5.1 流速影响
        5.1.1 起始放电电压
        5.1.2 PRPD图谱
        5.1.3 统计特征参量变化
    5.2 颗粒尺寸影响
        5.2.1 起始放电电压
        5.2.2 PRPD图谱
        5.2.3 统计特征参量变化
    5.3 颗粒数量影响
        5.3.1 起始放电电压
        5.3.2 PRPD图谱
        5.3.3 统计特征参量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或授权的专利

(6)两种新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的SO_2污染、治理现状及危害
    1.2 常见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1.2.1 湿法脱硫工艺
        1.2.2 干法脱硫工艺
        1.2.3 半干法脱硫工艺
        1.2.4 国内烟气脱硫技术应用现状
    1.3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1.3.1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
        1.3.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机理及操作条件
        1.3.3 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内流动特点
        1.3.4 进出口结构对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的影响
    1.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器数值模拟进展
        1.4.1 常见的湍流数值模拟方法分类
        1.4.2 大涡模拟方法
        1.4.3 Reynolds时均方程法
        1.4.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器数值模拟现状
    1.5 旋流流动特征及在脱硫工艺中的运用
        1.5.1 旋流流动特征
        1.5.2 旋流在脱硫工艺中应用现状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切向进气结构脱硫反应器内气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2.1 模拟方法
        2.1.1 物理模型确定
        2.1.2 湍流模型确定
        2.1.3 网格的划分
        2.1.4 边界条件的设定
        2.1.5 数值求解方法
    2.2 网格无关性检验
    2.3 气相流场的计算结果及讨论
        2.3.1 瞬时切向速度流场分析
        2.3.2 瞬时轴向速度流场对比分析
        2.3.3 瞬时流场静压分布对比分析
        2.3.4 紊流度变化分析
        2.3.5 T型出口处流场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垂直出口及旋、直流复合流化脱硫旋流塔数值模拟
    3.1 湍流模型的选择及确定
        3.1.1 湍流模型
        3.1.2 计算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3.1.3 边界条件设定
    3.2 纯旋流流化气相流场分析
        3.2.1 纯旋流流化速度场分析
        3.2.2 静压及紊流度分布分析
        3.2.3 速度场非轴对称性分析
        3.2.4 旋转中心偏离几何中心分析
    3.3 不同复合流化直流气速下气相流场对比分析
        3.3.1 旋直流复合流化直流速度的确定
        3.3.2 不同复合流化速度气相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 不同复合流化面积比下气相流场对比分析
        3.4.1 旋直流复合流化直流面积的确定
        3.4.2 不同复合流化面积气相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纯旋流及旋、直流复合流化脱硫塔气固两相模拟
    4.1 模拟方法
        4.1.1 选定结构
        4.1.2 计算模型
        4.1.3 边界条件的设定
    4.2 气固两相模拟对比分析
        4.2.1 颗粒轨迹及浓度整体分布情况
        4.2.2 脱硫塔下部浓度分布对比
        4.2.3 脱硫塔主体及上部空间浓度分布对比
    4.3 切向进气结构及复合流化对粘壁现象的缓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硫除尘一体化半干式旋流脱硫塔的数值模拟
    5.1 结构的确定
    5.2 模拟方法
        5.2.1 计算模型的确定
        5.2.2 边界条件设定
        5.2.3 网格划分
    5.3 气相模拟结果分析
        5.3.1 速度场对比分析
        5.3.2 压力变化
        5.3.3 紊流度变化
    5.4 气固两相模拟结果分析
        5.4.1 脱硫反应室内颗粒分布情况
        5.4.2 气固分离室内颗粒分布情况
        5.4.3 环形空间颗粒分布情况
    5.5 一体式脱硫旋流塔结构改进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附录B 个人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国家发明专利
致谢

(7)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粉尘的危害
        1.2.1 粉尘的产生
        1.2.2 粉尘的分类
        1.2.3 粉尘的危害
    1.3 国内外除尘技术发展现状
        1.3.1 旋风除尘器
        1.3.2 静电除尘器
        1.3.3 湿式除尘器
        1.3.4 袋式除尘器
        1.3.5 多孔陶瓷过滤除尘器
        1.3.6 颗粒层过滤除尘器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过滤理论
    2.1 磁分离技术发展现状
    2.2 电磁浮动床除尘技术机理
        2.2.1 惯性碰撞
        2.2.2 拦截效应
        2.2.3 扩散作用
        2.2.4 筛分作用
        2.2.5 磁力作用
    2.3 电磁浮动床除尘特性的影响因素
        2.3.1 粉尘特性
        2.3.2 滤料介质特征参数
        2.3.3 气流分布
        2.3.4 过滤速度
        2.3.5 磁场强度
    2.4 本章小结
3 电磁浮动床除尘实验系统
    3.1 电磁浮动床除尘实验的工艺流程
    3.2 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及其附属设备
        3.2.1 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
        3.2.2 电源
        3.2.3 电磁线圈
        3.2.4 磁性颗粒
    3.3 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启动和调整实验
        3.3.1 磁场强度对磁性散颗粒、颗粒层的影响
        3.3.2 磁性颗粒堆积密度对床层高度的影响
        3.3.3 磁性颗粒粒径对床层高度的影响
        3.3.4 磁性颗粒质量对床层浮动高度的影响
        3.3.5 磁性颗粒粒径对床层浮动高度的影响
    3.4 颗粒质量与床层高度关系拟合
    3.5 本章小结
4 影响电磁浮动床除尘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步骤
    4.3 滤料介质特征参数的测量
    4.4 粉煤灰特性参数的测量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风量对床层高度的影响
        4.5.2 风量对压降的影响
        4.5.3 风量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4.5.4 磁场强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碱减量印染废水概述
        1.1.1 碱减量工艺的来源
        1.1.2 碱减量工艺的原理
        1.1.3 碱减量印染废水的性质及危害
        1.1.4 碱减量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现状研究
    1.2 好氧颗粒污泥概述
        1.2.1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1.2.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1.2.3 好氧颗粒污泥的实际工程应用
    1.3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1.3.1 动态膜技术概述
        1.3.2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热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接种污泥及实验用水
    2.3 实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3.1 引言
    3.2 启动阶段颗粒污泥的性质变化
        3.2.1 颗粒污泥SVI的变化
        3.2.2 反应器中COD降解情况的变化
        3.2.3 颗粒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3.2.4 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的变化
        3.2.5 颗粒污泥沉降速率的变化
    3.3 溶解氧和水力停留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影响
        3.3.1 溶解氧的影响
        3.3.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对碱减量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
        4.2.1 两种不同孔径的动态膜对碱减量印染废水中浊度、色度的去除
        4.2.2 两种不同孔径的动态膜对碱减量印染废水中COD、UV_(254)的去除
    4.3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膜阻力研究
        5.2.1 两种不同孔径的动态膜阻力变化状况
        5.2.2 自生动态膜表面阻力构成
    5.3 EPS的组分及含量对膜污染的影响
        5.3.1 自生动态膜表面EPS的组分及含量对膜污染的影响
        5.3.2 污泥混合液中EPS的组分及含量对膜污染的影响
    5.4 自生动态膜膜污染表征
        5.4.1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SEM)
        5.4.2 能谱仪元素分析(EDS)
        5.4.3 傅里叶变换红外-拉曼光谱分析(FTIR-Raman)
        5.4.4 自生动态膜表面污泥粒径分布分析
    5.5 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膜通量的恢复
        5.5.1 不同清洗方法对膜阻力的降低效果
        5.5.2 不同清洗方法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袋式除尘器过滤除尘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1.2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概述
        1.2.1 颗粒物捕集机理
        1.2.2 颗粒污染物捕集装置
    1.3 袋式除尘技术应用和研究
        1.3.1 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1.3.2 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效率和压力损失分析
        1.3.3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1.3.4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
    1.4 流体流动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1.4.1 流体运动的数学模型
        1.4.2 CFD主要数值方法
        1.4.3 CFD主要应用及相关软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大型袋式除尘装置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2.1 物理模型
    2.2 大型袋式除尘装置气流分布的数值模拟
        2.2.1 湍流模型与控制方程
        2.2.2 网格
        2.2.3 边界条件
        2.2.4 求解方法与求解控制参数
    2.3 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2.3.1 气流迹线分析
        2.3.2 速度与压力分布规律
        2.3.3 气流分布均匀性分析
    2.4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布袋过滤除尘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3.1 引言
    3.2 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等温不可压缩流动
    3.3 颗粒运动的数值模型
        3.3.1 颗粒运动方程
        3.3.2 颗粒流场的数值模型
    3.4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3.4.1 网格计算模型
        3.4.2 压力损失分析
        3.4.3 气相流场分布
        3.4.4 颗粒运动的模拟
        3.4.5 颗粒捕集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袋式除尘器清灰机制介绍
    4.2 脉冲喷吹清灰性能分析
    4.3 喷吹过程中滤袋振动的数学模型
    4.4 脉冲喷吹清灰的数值模拟
        4.4.1 喷吹气流的CFD数值模拟
        4.4.2 布袋运动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1 CFD数值计算结果
        4.5.2 布袋滤料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10)新型湿法斜板塔除尘脱硫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大气污染特征
        1.1.1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1.2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1.1.3 大气污染的影响
    1.2 工业烟气污染控制技术
        1.2.1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概述
        1.2.2 硫氧化物控制技术概述
        1.2.3 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
    1.3 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概述
        1.3.1 CFD 方法
        1.3.2 CFD 技术特点
        1.3.3 CFD 软件介绍
        1.3.4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新型湿法斜板塔脱除憎水颗粒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及组成
        2.3.1 供风系统
        2.3.2 烟气制备系统
        2.3.3 新型湿法斜板塔净化黑烟实验装置
    2.4 实验参数的测定方法
        2.4.1 临界胶团浓度的测定
        2.4.2 烟气风速及压力的测定
        2.4.3 烟气含湿量的测定
        2.4.4 炭粉浓度的测定及计算
    2.5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2.5.1 新型湿法斜板塔性能测试
        2.5.2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湿法斜板塔脱除憎水颗粒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湿法斜板塔石灰洗涤法脱硫实验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装置及组成
        3.2.1 供风系统
        3.2.2 烟气制备系统
        3.2.3 浆液循环
        3.2.4 新型湿法斜板塔脱硫实验装置
        3.2.5 新型湿法斜板塔脱硫实验工况
    3.3 实验参数的测定方法
        3.3.1 SO_2浓度测定及脱硫效率计算
        3.3.2 浆液 pH 值的测定
    3.4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3.4.1 入口 S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4.2 空塔气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4.3 L/G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4.4 Ca/S 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湿法斜板塔的数值模拟
    4.1 前言
    4.2 新型湿法斜板塔的建模
        4.2.1 数学模型的选择
        4.2.2 物理模型
        4.2.3 基本假设
        4.2.4 网格划分
        4.2.5 边界条件
        4.2.6 收敛性
    4.3 新型湿法斜板塔结构化数字仿真
        4.3.1 气相速度场
        4.3.2 气相压力场
        4.3.3 气相湍流强度
        4.3.4 烟气运动轨迹
    4.4 新型湿法斜板塔内液滴分布特性的数值分析
    4.5 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分析
        4.5.1 压降对比分析
        4.5.2 出口气体流速对比分析
    4.6 模拟误差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连续式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泡穿越固液两相过程中颗粒运动分布规律研究[D]. 周雅慧.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2]湿法除尘过程多相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许浩洁. 江苏大学, 2019(11)
  • [3]燃煤锅炉烟道除尘设计及经济分析研究[D]. 宋传志.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5)
  • [4]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 孙雪姣,赫文秀,王亚雄. 环境工程学报, 2016(08)
  • [5]绝缘油中金属颗粒在流动状态下产生的局部放电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麻守孝. 重庆大学, 2016(03)
  • [6]两种新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 张慧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7]电磁浮动床除尘装置开发及性能研究[D]. 孙雪姣.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 [8]好氧颗粒污泥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研究[D]. 金诚. 东华大学, 2014(06)
  • [9]袋式除尘器过滤除尘的数值模拟研究[D]. 方鑫. 湖南大学, 2012(04)
  • [10]新型湿法斜板塔除尘脱硫实验与理论研究[D]. 舒心. 湖南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连续颗粒层脱硫除尘器的研究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