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磊,匡锋,单忠贵,赖轶权,郭宏伟[1](2016)在《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状动脉搭桥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同时合并有颈动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在处理颈部病变后再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其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偏瘫,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5例患者在术后1周再发脑血管后循环梗死。12例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早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9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术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27例。总计死亡2例。随访17年,随访率为90%,44例患者脑缺血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患者诉心绞痛症状再发,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异常发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一旦合并颈动脉疾病,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但颈动脉狭窄并不是该类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唯一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马德杰,刘华恩[2](2010)在《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狭窄、甚至堵塞或因其伴随痉挛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治疗除药物治疗外,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基因治疗及中医针灸治疗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均得到迅速发展。非药物治疗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贯穿于冠心病治疗的始终,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玉凤,姚代蓉[3](2005)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提高生活质量(附1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玉凤[4](2003)在《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文中认为
卢晓峰[5](2021)在《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模型及不同手术预后对比的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与背景: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脉疾病,常合并严重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但目前尚缺乏对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药物疗效不佳的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但目前并没有对比两种术式确切的临床研究结果。方法: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冠状动脉心肌桥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然后收集我院2013-2019年冠状动脉心肌桥住院患者数据,以70%和30%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训练集数据筛选出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完成建模后采用列线图进行可视化评分,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以及C统计量以评估模型区分度。并绘制Calibrate校正曲线,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然后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与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效力。最后通过系统性检索文献,对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疗效与预后进行荟萃分析。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共纳入2081篇文献,48900条参考文献。可视化分析显示近30多年来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研究文献总体呈增长趋势,领域内顶级期刊发文量较大,心肌梗死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2.共计获取399条MB患者住院记录,排除重复、缺失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案例,有347例符合条件的MB患者。其中243例纳入训练数据集,104例患者纳入验证数据集。两个数据集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共有15个影响因素p值小于0.10,包括性别、身高、心功能异常、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左室舒张功能障碍、EF值、中性粒细胞数、NLR、LDH、D二聚体、HDL、TG/HDL、TCHO/HDL。相关性分析提示身高与性别、中性粒细胞数与NLR、TG/HDL与TCHO/HDL具有显着相关性。15个潜在预测因素纳入LASSO回归分析,经过压缩后所选取的最简模型共纳入8个影响因素,包括EF值、LDH、D二聚体、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数与TCHO/HDL。根据入选的8个预测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从模型区分度、校准度检验模型的有效性。训练数据集的ROC分析显示AUC值为0.956(95%CI:0.912-0.999),特异性为0.885,敏感性为0.923;验证数据集的ROC分析显示AUC值为0.862(95%CI:0.758,0.965),特异性为0.898,敏感性为0.750。训练数据集与验证数据集的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校准度良好。基于训练数据集的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各类人群中均有良好的临床净获益;根据临床影响曲线分析可知当预测阈值概率为0.8时预测阳性病人数与实际阳性病人数基本一致。3.通过系统性文献搜索共获取3584篇英文文献,1678篇中文文献,去除重复后共计4019篇文献。最终纳入33项研究,共计1286例患者进行定性分析。其中26项研究共计572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单个率的Meta分析显示: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88.00%(95%CI:81.31%~93.56%),总体术后血管再狭窄率为9.09%(95%CI:4.30%~15.05%),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心血管事件率分别为0.59%(95%CI:0.00%~1.83%)、0.46%(95%CI:0.00%~1.63%)。Meta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症状缓解率、血管再狭窄率与不同手术方式具有相关性(p<0.001),而与样本量、发表年份、国家无关(p>0.1)。亚组分析显示外科手术术后症状缓解率(95.45%vs 67.21%,p<0.001)、血管再狭窄(3.89%vs 24.33%,p<0.001)与术后心血管事件(0.01%vs 2.91%,p<0.001)均优于介入手术,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在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65%vs 0.00%,p=0.1405)无明显差异。结论:1.冠状动脉心肌桥作为先天性冠脉疾病之一,心肌梗死是其主要研究热点,仍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2.本研究模型通过采集MB患者的基本病史,结合常规临床化验结果与心脏彩超数据,通过绘制列线图可以方便地计算出MB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概率,进而为临床的精准诊疗提供决策建议。3.当前证据表明,外科手术相对于介入手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具有较高的术后症状缓解率和较低的血管再狭窄率,不过仍需开展更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周文全[6](2020)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在临床当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且是AMI死亡的主要病因。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合并C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具有风险性,仍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ng,IABP),具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氧耗及心脏后负荷功能,有研究认为将其与PCI联合应用能够提升AMI合并CS的治疗效果,优化预后,但循证支持不足,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的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的疗效,为临床中AMI合并CS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尿量、乳酸、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临床疗效、预后随访情况(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率),综合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1.急救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后1h,治疗组患者MAP显着升高、HR显着降低;治疗后1d,治疗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救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尿量、乳酸、c Tn I、c Tn T、CK-M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治疗组LVEF、NT-pro BNP、乳酸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c Tn I、c Tn T、CK-MB显着低于对照组,催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d,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68.63%),差异显着(P<0.05)。4.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联合PCI在AMI合并CS治疗当中具有应用优势,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增加尿量、提升近期疗效、改善预后。
李国彬[7](2018)在《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心脏康复作用,探究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对心脏康复的作用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案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PCI术后行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坐式太极球、八段锦运动,观察两组PCI术后、2月后的NT-proBNP、LVEF、LVEDV、中医症状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积分、无氧阈值下的Mets、无氧阈值下的VE、无氧阈值下的公斤摄氧量等结果。结果:1、心理状态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采用太极球联合八段锦方案2月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积分较空白方案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肺功能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采用太极球联合八段锦方案2月后NT-proBNP、LVEF、LVEDV、无氧阈值下的Mets、无氧阈值下的VE、无氧阈值下的公斤摄氧量较空白方案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候方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采用太极球联合八段锦方案2月后中医症状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较空白方案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太极球联合八段锦序贯运动方案较空白运动对照组,能显着改善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状态;2、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太极球联合八段锦序贯运动方案较空白运动对照组,能显着提升该类患者的心肺功能,包括提升患者无氧阈值下的Mets、提升无氧阈值下的VE、提升无氧阈值下的公斤摄氧量、提升LVEF、降低LVEDV、降低NTproBNP等);3、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太极球联合八段锦序贯运动方案较空白运动对照组,能显着缓解或改善该类患者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烦躁发热、面色、大便、舌苔等不适)。
韩雅玲,李洋[8](2017)在《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1977年9月16日在瑞士苏黎世,德国医生Gr(u|¨)entzig应用一种顶端带有可膨胀球囊的导管,首次为一位38岁男性心绞痛患者的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近端狭窄病变进行了扩张[1],从而缓解了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这就是世界医学史上的第一例经皮球囊导管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由此,冠心病治疗的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开创了介入心脏
杜琳[9](2014)在《不同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疾病的发生谱与死亡谱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命健康。急性冠脉综合征(actue coronary syndromes,ACSs)是CHD急危重症类型之一。其治疗除一般支持治疗外,还包括药物(抗凝、抗PLT聚集)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介入是血运重建的一种,造影剂的使用伴随CAG和PCI手术的开展及应用也日渐普遍。由其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也日趋增多,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业已成为致AKI的常见原因之一。鉴于目前BUN、Scr等临床传统的肾功能指标对肾功能的早期轻微损害不够敏感,本试验选择了对肾损害较为敏感的指标,如胱抑素(CysC)、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α1-微球蛋白(α1-MG)等作为检测肾功能改变的相关指标。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即为探索替代血Scr作为早期诊断造影剂肾病(CIN)理想的敏感标志物,进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在最大程度保护肾脏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另一目标是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PCI术后短期肾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患120人,强化瑞舒伐他汀组于PCI术前2-3天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QN;强化阿托伐他汀组于PCI术前2-3天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QN,两组术后均恢复至常规剂量并长期服用;常规剂量他汀组术前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或阿托伐他汀20mg,术后维持原剂量长期口服。并在术前、术后第1、2天分别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渗透压等指标,并比较3组患者CIN发病率。结果1.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冠脉介入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间血BUN、血Scr、尿渗透压水平在术前,术后第1、第2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比较,术后第一天、第二天与术前相比,血BUN、血Scr、尿渗透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术前的基线尿α1-MG、尿mALB、血CysC及eGFR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尿α1-MG、尿mALB、血CysC较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eGFR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术后第二天尿α1-MG、尿mALB、血CysC与术后第一天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依旧较术前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GFR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术前水平(P <0.05)。组间比较:两强化他汀组术后第一天、第二天尿α1-MG、尿mALB、血CysC较之常规剂量组明显降低(P <0.05),eGFR较常规剂量组高(P<0.05)。而两强化他汀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第2天尿α1-MG、尿mALB、血CysC和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术前的基线CRP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第一天血CRP水平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 <0.05);术后第二天CRP水平与术后第一天比较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两强化他汀组术后第一天、第二天CRP水平均较常规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两强化他汀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第2天血CRP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间CIN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介入术中使用的造影剂能造成肾损害。术前给予强化他汀较常规剂量他汀更能降低造影剂对肾脏的损害。他汀的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2.强化瑞舒伐他汀与强化阿托伐他汀在预防CIN方面无明显差别。3.血清胱抑素C(Cys-C),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在反映介入术后ACS患者早期肾功能受损程度方面的敏感性较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渗透压好。
于俏[10](2012)在《邓老冠心方对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PCI术后的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组对经PCI术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服邓老冠心胶囊)、单纯西医药物干预的临床观察,对心绞痛缓解症状、生存质量、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比较,对中医征候、血脂等相关指标变化分析,以探讨评价邓老冠心胶囊在冠心病单只病变经PCI术后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所进行的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病人按照3: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按冠脉造影结果将治疗组病人分为治疗组1(LAD)、治疗组2(LCX)与治疗组3(RCA);各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疾病类型、手术资料及合并用药上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各组均按照指南要求给予PCI术后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阿司匹林100mg qd、波立维75mg qd、立普妥20mg qn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邓老冠心胶囊3粒tid口服,疗程为3个月。如入选病例合并有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参照国内相关指南予相应用药。以再次入院,心绞痛复发,中医疗效评价计分,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比较、血脂四项(TC、TG、 LDL-C、HDL-C)为观察指标。研究结果1.经过3个月的治疗,心血管事件在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6.74%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时间、心绞痛计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治疗组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次数及疼痛持续时间均有改善(P<0.05),心绞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组间心绞痛计分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1组疼痛程度、心绞痛计分下降较其它两组下降明显(P<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TC、L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均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治疗组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比较,TC、LDL-C下降明显(P<0.05),同组间TC、LDL-C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1组下降较其它两组下降明显(P<0.01)。3.安全监测显示各组血、尿及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大致相同,未发现恶化,说明邓老冠心胶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见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结论邓老冠心胶囊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单只病变PCI术后尤其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的心绞痛的复发,缓解症状,改善血脂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从整体上对冠心病单只病变PCI术后进行干预,从而改善PCI术后患者的临床情况,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二、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状动脉搭桥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情况 |
2 结果 |
2.1 手术效果 |
2.2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2)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介入治疗 (PCI) |
1.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 (PTCA) |
1.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
2 外科治疗 |
3 基因治疗 |
4 中医针灸治疗 |
5 思考与展望 |
(3)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提高生活质量(附1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典型病例 |
2 讨 论 |
(4)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 论 |
(5)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模型及不同手术预后对比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基于Citespace的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可视化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分析方法与参数设置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发表年份和期刊 |
3.2 文献合作情况 |
3.2.1 国家及机构合作分析 |
3.2.2 作者合作分析 |
3.3 共现关键词分析 |
3.4 文献共被引分析 |
3.5 流行趋势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预测模型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病人 |
2.2 收集临床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研究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
3.2 纳入模型的预测因素筛选 |
3.2.1 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3.2.2 相关性分析 |
3.2.3 LASSO回归筛选变量 |
3.3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与列线图 |
3.3.1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3.3.2 基于列线图的MB患者发生急性心梗风险模型 |
3.4 风险模型的验证 |
3.4.1 区分度检验 |
3.4.2 校准度检验 |
3.4.3 决策曲线分析与临床影响曲线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外科与介入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评级指标 |
2.1.5 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和信息提取 |
2.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3.3 Meta回归结果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术后症状缓解率的Meta分析 |
3.4.2 术后血管再狭窄率的Meta分析 |
3.4.3 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分析 |
3.4.4 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 |
3.5 发表偏倚 |
3.6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病理生理及诊治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病理生理 |
3 检查技术 |
3.1 有创性影像学检查 |
3.2 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
3.3 其他检测技术 |
4 治疗 |
4.1 药物治疗 |
4.2 介入治疗 |
4.3 外科手术治疗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概述 |
1.1.1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PCI、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的认识 |
1.1.2 中医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
1.1.3 太极球的认识 |
1.1.4 八段锦的认识 |
1.2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的发展 |
1.2.1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发展与现状 |
1.3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的作用与意义 |
1.3.1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目的和意义 |
1.3.2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康复的作用及机理 |
1.4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的主要内容 |
1.4.1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方式 |
1.4.2 冠心病PCI术后康复的评估方式 |
1.4.3 影响康复效果的情况 |
1.5 未来冠心病PCI术后康复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对象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脱落及终止实验标准 |
2.3 临床研究方法 |
2.3.1 病例分组 |
2.3.2 研究方法 |
2.3.3 治疗方法 |
2.3.4 “坐式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处方具体内容 |
2.3.5 研究指标 |
2.3.6 统计分析 |
2.4 太极球及八段锦代谢当量测定 |
2.4.1 测试方法 |
2.4.2 测试对象 |
2.4.3 测定要求 |
2.4.4 测定结果 |
2.5 研究结果 |
2.5.1 基础资料分析 |
2.5.2 心理评分 |
2.5.3 临床症状 |
2.5.4 理化指标 |
2.5.5 心肺运动试验 |
2.5.6 安全性评价 |
2.6 结论 |
2.7 讨论 |
2.7.1 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方案疗效 |
2.7.2 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善机制探讨 |
2.7.3 与前研究比较 |
2.7.4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审核证明 |
(9)不同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造影剂早期急性肾损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邓老冠心方对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PCI术后的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PCI术治疗冠心病现状 |
二、单只冠状动脉的分布及病变特点 |
三、中医古籍对冠心病的论述 |
1. 中医古籍对冠心病的论述 |
2. 气虚痰瘀型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研究现状 |
四、中医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治疗的认识 |
五、介入术后的中医药治疗 |
1.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
2. 中成药治疗 |
3. 中药专方治疗 |
4. 单药及提取成分 |
六、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入选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诊断标准 |
(1) 辨证依据 |
(2) 辨病依据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冠脉PCI术成功标准 |
6. 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三) 研究设计 |
1. 方案设计 |
2. 随机化设计 |
3. 对照设计 |
(四) 样本含量计算 |
(五) 治疗方案与疗程 |
(六) 观察指标 |
1. 主要心血管事件与死亡 |
(1) 心血管死亡 |
(2) 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 |
(3) 其他死亡事件 |
2. 心绞痛分级与积分 |
(1) 心绞痛积分 |
(2) 心绞痛记分 |
3. 实验室检查 |
4. 安全性评价 |
5. 病人依从性评价 |
(七) 统计学分析计划 |
1. 信息采集 |
2. 统计学方法 |
二、临床资料分析 |
(一)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二) 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情况比较 |
(三) 治疗后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
(四) 心绞痛计 |
(五) 中医疗效评价计分 |
(六) 安全性指标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病例采集表 |
附录2:中医症状 |
附录3:心绞痛评分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状动脉搭桥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分析[J]. 黄磊,匡锋,单忠贵,赖轶权,郭宏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12)
- [2]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J]. 马德杰,刘华恩.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9)
- [3]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提高生活质量(附11例报告)[J]. 罗玉凤,姚代蓉. 四川医学, 2005(12)
- [4]体外反博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例报告[J]. 罗玉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3(06)
- [5]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模型及不同手术预后对比的荟萃分析[D]. 卢晓峰. 兰州大学, 2021(12)
- [6]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D]. 周文全.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7]太极球联合八段锦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作用的临床研究[D]. 李国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历程[J]. 韩雅玲,李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08)
- [9]不同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D]. 杜琳. 郑州大学, 2014(02)
- [10]邓老冠心方对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PCI术后的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 于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pci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冠状动脉痉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