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孢克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康娜,景晔,宋晓梅,秦中华[1](2021)在《NTM肺病菌种分布及合并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患者的NTM菌种分布,并对合并下呼吸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分布、耐药性及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天津市海河医院2017年—2018年确诊的201例NTM肺病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NTM菌种鉴定,应用VITEK-2Compact系统及质谱技术进行下呼吸道感染菌群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NTM分离前三位为胞内分枝杆菌为34.33%(69/201)、龟/脓肿分枝杆菌为20.90%(42/201)、堪萨斯分枝杆菌为17.91%(36/201)。检出合并感染病原菌96株(占47.7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7株(占59.38%);革兰阳性球菌仅4株(占4.17%);真菌35株(占36.46%)。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等有高敏感性。4株革兰阳性球菌中3株为MRSA株。真菌耐药性低。结论 NTM肺病患者病原菌种情况集中,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同时易伴真菌感染。临床及时明确病原菌并针对性用药,对NTM肺病治疗至关重要。
陈玮贝[2](2021)在《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情况。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重耐药感染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多重耐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住院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出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本院共664例AECOPD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有111例,男性102例,女性9例,80-8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46人,占41.4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呼吸内科52例(46.89%),其次为ICU 34例(30.6%)、老年病科15例(13.51%);合并基础疾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共65例(58.56%),其次为合并脑血管意外39例(35.14%),合并糖尿病30例(27.03%),合并冠心病17例(15.32%)。2、111例AECOPD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多重耐药菌占总检出致病菌25.9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3、本研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对阿米卡星最敏感,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58.3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65.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93.3%);肺炎克雷伯菌也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3.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肺癌、合并肾脏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是否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否行机械通气及是否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否留置尿管、胃管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革兰阳性菌常见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25.98%,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2、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药物未见明显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替加环素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3、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九思[3](2021)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升降散和凉膈散化裁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治疗。发作期观察并评价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间歇期针对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初步探索,通过使用制定的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选择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观察患儿反复发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次数和初探量化评估后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以期为临床中医预防本病开拓新思路。方法:发作期收集符合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肺胃郁热证的患儿70例,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急性发作期,治疗组给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两组疗程均10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间歇期(急性发作期治疗结束后),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分别按照1:1比例各分为2组,对所有患儿均使用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和量化评估。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治疗组1: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5分;治疗组2: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8分),对照组的两组患儿仅进行评分不予中药干预处理,共计干预随访6个月,以4组患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0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组病例治疗10天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2.单项症状评分的组内比较: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在用药后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单项症状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及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第5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单项症状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主症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充血及所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42.581±5.371h、68.437±6.425h,两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间歇期把发作期治疗结束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分为两组,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在两组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1与对照组1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及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1与对照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间歇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分数标准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内的组1和组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数下给药干预,两组患儿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反复次数组内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间歇期通过对日常肺胃郁热表现的量化评估,探索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减轻患儿肺胃郁热程度,可以减少患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达到预防本病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泽蛟[4](2021)在《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10/IL-17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为该方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痰热郁肺型支扩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上加用自拟清热化痰止咳方,观察疗程为10天。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指标、中医症候积分、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W检验,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检验,并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病例均无脱落。治疗组:男15例(50.00%),女15例(50.00%),年龄在27-75岁(62.99±10.62),病程在3-35年(15.77±4.62),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者20例,伴咯血者6例;对照组:男13例(43.33%),女17例(56.67%),年龄在33-75岁(61.65±11.92)。病程在2-32年(14.95±5.72),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者19例,伴咯血者6例。FEV1/FVC:治疗组(67.54±8.79),对照组(68.23±7.8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单项症候积分均较前下降,治疗组咳嗽、咳痰、口干、苔黄腻症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咯血、喘息、湿啰音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相关炎症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WBC、Neut%、PCT、CRP、ESR、IL-17水平值均较前下降,IL-10水平值较前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指标:患者在治疗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自拟清肺止咳化痰方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对改善咳嗽、咳黄脓痰、口干,苔黄腻症状尤为明显;自拟清肺止咳化痰方能够降低WBC、Neut%、PCT、CRP、ESR水平,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控IL-17、IL-10因子的表达。此方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戚丽雄[5](2020)在《2013-2018年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病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特点,为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儿童呼吸系统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死亡诊断、基础疾病、病原菌感染等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65例,占总数的22.54%,顺位第2。其中男101例(61.21%),女64例(38.79%),男:女之比为1.58:1;年龄1小时至9岁9月,其中新生儿期死亡构成比最高(107/165,64.85%),其次为婴儿期(35/165,21.21%),学龄期死亡构成比最低(2/165,1.21%)。2.新生儿期与新生儿期外呼吸系统的死因疾病不同。新生儿期呼吸系统的死因疾病前3位分别是新生儿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5/107,42.06%)、新生儿窒息(36/107,33.64%)和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1/107,10.28%)。新生儿期外呼吸系统的死因疾病前3位分别是肺炎(50/58,86.2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58,6.90%)和气管狭窄(3/58,5.17%)。3.2013年1月—2018年12月不同年份间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经线性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1,P=0.001)。2013年1月—2018年12月不同年份间新生儿期外肺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19,P=0.259)。4.新生儿期外呼吸系统首位的死因疾病是肺炎,共有50例(50/58,86.21%),其中男33例(33/50,66.66%),女17例(17/50,34.44%),男女之比为1.94:1,男女之间肺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9,P=0.699);年龄30d—9岁9月,婴儿期(29/50,58.00%)死亡构成比最高,学龄期(2/50,4.00%))死亡构成比最低,不同年龄段之间肺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1,P=0.438);冬春季死亡者占66.00%(33/50);合并基础疾病患儿占54.00%(27/50),其中营养不良(20/27,74.07%)最常见。50例肺炎死亡患儿中,31例(31/50,62.00%)患儿病原检测阳性,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病毒以流感病毒为主;药敏结果显示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率,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1.新生儿期与新生儿期外呼吸系统的死因疾病不同。新生儿期呼吸系统的死因疾病以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新生儿期外呼吸系统的死因疾病以肺炎为主。2.新生儿期外肺炎死亡病例更多见于婴儿、冬春季、合并基础疾病和特殊病原感染,其中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为主,病毒以流感病毒为主,不典型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为主。
李越[6](2020)在《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结核病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常见的表现为咳嗽、发热、咯血和消瘦等。肺结核患者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差,容易合并其他感染。肺结核合并其他感染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给临床治疗增加难度,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多选取的是痰样本,而采用BALF作为样本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依据BALF来研究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同样都是肺结核患者,但是部分患者会有致病菌的产生,而有些患者则没有致病菌的产生,具体哪些因素会影响BALF中致病菌的产生也是本研究的关注内容。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海河医院在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收集BALF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一方面收集致病菌的数据,结合临床和检验经验,进行分布特征的分析。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基础疾病。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共纳入2575名肺结核患者,检出248例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占9.6%。革兰阴性菌187株(75.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6株(34.68%)和铜绿假单胞菌34株(13.71%)最为常见;革兰阳性菌28株(11.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5.24%),肺炎链球菌3株(1.21%)和溶血葡萄球菌3株(1.21%);真菌33株(13.3%),以白色念珠菌21株(8.47%)为主。(2)依据BALF培养结果,将纳入研究的2575名肺结核患者分为有致病菌生长组(248例)和无致病菌生长组(2327例)。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男性、年龄≥42岁、体质指数<18.5kg/m2、吸烟、体重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营养不良有统计学意义。将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2岁和合并糖尿病是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以革兰阴性菌(75.4%)为主,真菌的比例(13.3%)高于革兰阳性菌的比例(11.3%)。革兰阴性菌仍是检出的主要菌,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低于以往关于痰样本中致病菌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还是BALF样本自身的特点,减少了口腔中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包括链球菌、丝状菌等的污染,降低了革兰阳性菌的比例。(2)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42岁和合并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合并致病菌。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合并感染,且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的代谢状态和血糖水平,从而影响器官微循环的状态,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感染。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病人重点关注,加以防治,改善患者的预后。
帅垠琦[7](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黎辉[8](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张帆[9](2019)在《基于临床稽查方法评价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对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制定方法和推荐意见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高质量的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为今后制定同类指南提供依据,更为急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规范性临床诊疗行为评价提供标准与参考。2.调查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支气管炎的中药及抗生素处方行为,为规范和评价急性支气管炎处方行为提供支撑,也为研究中药是否可以减少或代替急性支气管炎中抗生素使用这一热点问题提供线索与依据。3.遵循国际通行的临床稽查评价范式,探讨临床实践中指南应用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影响因素的内在原因和对指南下一步修订的建议等,为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指南临床实践中的符合性和应用性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为临床实践决策、医保政策制定、药品临床应用等医改热点问题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方法1.使用AGREE II评价工具系统评价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制定方法和质量,对药物、非药物、预防及中医药干预治疗推荐意见进行筛选和比较。2.调取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呼吸科门诊和急诊科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原始电子处方数据,分析患者处方的基本信息及就诊季节和节气,血常规及肺部CT等检验检查结果,相关费用特征,中药及抗生素处方用药特征,复诊情况及用药特征以及影响抗生素是否使用的因素等。3.遵循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及临床稽查具体操作步骤,对沈阳市某三甲中医医院进行为期6个月的急性支气管炎临床处方回顾性稽查。以中医、西医高质量指南为稽查标准,主要稽查急性支气管炎原始门急诊电子病历处方中药、对症西药及抗生素的用药情况。研究结果1.急性支气管炎国内外指南评价共纳入13篇指南,毛细支气管炎国家临床指南(英国2006)、毛细支气管炎循证管理指南(澳大利亚2008)、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处方(英国2008)、首次发作的小于1岁的婴儿的毛细支气管炎循证治疗指南(美国2010)、南非儿童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指南(南非2010)、临床实践指南: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管理和预防(美国2014)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中国201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指南(中国2015)、芬兰治疗儿童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的指南(芬兰2015)、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英国2015)、适用于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使用:来自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价值护理建议(美国2016)、JAID/JSC呼吸道传染病治疗指南:日本传染病协会/公益协会法人日本化学治疗学会/JAID/JSC传染性疾病治疗指南制定委员会(日本2016)、澳大利亚毛细支气管炎指南(澳大利亚2018)等,其中1篇是A级推荐使用,10篇是B级推荐但修改,2篇是C级不推荐。纳入的13篇指南中,只有3篇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发表,其余指南均于2010年或之后出版;10篇指南是基于循证证据与方法的指南;6篇指南由英国和美国组织开发,其次是中国(n=2),澳大利亚(n=2)和其他国家(日本,南非和芬兰);10篇指南由医学会制定,其次是政府机构和医院;AGREE II评价工具各领域最高得分是清晰性(71.1%),其次是范围和目的(70.9%)、参与人员(54.7%)、制定严谨性(50.2%)、应用性(43.8%),得分最低的是编辑独立性(40.6%)。归纳各个西医指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预防推荐建议及其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中发现,各指南能在大部分观点上达成一致:不推荐使用支气管扩张剂(6/8);不推荐常规应用激素(7/7);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9/9);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4/4);不建议将孟鲁司特(3/3);不建议胸部理疗(7/7);必要时吸氧(6/7);运用帕利珠单抗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4/4);注意洗手(4/4);避免接触烟草和污染(3/3)等。但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使用雾化高渗盐水方面存在一定分歧。中医指南指出运用汤剂、中成药、针刺、穴位贴敷等多种方法辨证论治。2.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支气管炎处方分析共纳入急性支气管炎处方14101张,其中男女性患者处方分别为4761张和9340张;冬至、立冬、大雪为患者处方最多的三个节气;开立血常规检验的最多,占48.62%;人均费用为449.76元,其中药品费占总费用的79.19%;单纯使用中药的处方率为80.84%,单纯使用西药的处方率为3.04%,联合使用中西药的处方率为16.12%;处方用药分组中只用中成药组(9554张)占比最多,占处方总数(14101张)的68.13%;处方中成药中复方蒲芩片(9058张)、养阴清肺饮合剂(5895张)排列居前两位,剂型以片剂为主;抗生素处方率为12.55%,使用以2代头孢为主,头孢克洛缓释片使用率达53.39%。在初诊联合使用中西药的134张处方中,复诊中有72位患者选择停用抗生素。在初诊单纯使用中药的943张处方中,复诊中有851位患者选择继续使用中药治疗;男性、0-20岁年龄段、秋季处方、无血液检查、无胸片检查、无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试验的患者中,更多的患者处方了抗生素。3.通过对比《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和西医指南的共识推荐,急性支气管炎临床稽查中中医证候分型共有21个证型,同指南相符的证型共有12643例,占比89.7%。其中,指南中包含的痰热犯肺证(10468次),占比77.9%;气阴两虚证(2094次),占比15.6%。痰热郁肺证单纯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占比76.12%,单纯使用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占比3.88%,联合使用中成药与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8.92%。痰热郁肺证患者处方中成药使用种类为18种,使用的总频次达22550次;复方蒲芩片(7468次),占比33.1%;养阴清肺饮合剂(4083次),占比18.1%;金咳息胶囊(3299次),占比14.6%。痰热郁肺证患者推荐治则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治则上完全符合的中成药占总数的20.2%,部分符合的占76.8%。气阴两虚证单纯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占比68.43%,单纯使用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占比7.55%,联合使用中成药与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处方占比11.17%。气阴两虚证患者处方中,中成药的使用种类为10种,使用的总频次为1634次;复方蒲芩片(1086次),占比66.5%;穿心莲内酯分散片(187次),占比11.4%。气阴两虚证患者推荐治则为: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治则上部分符合指南规定治则的中成药仅占总数的7%,而清热化痰类药物却占到总数的91%。临床上急性支气管炎使用的对症西药和抗生素均为指南中并不推荐的相关药物。结论1.通过对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制定质量进行评价并综合归纳了各个指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预防及中医药治疗的推荐建议的共识与分歧,筛选出了高质量的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指南,为临床稽查研究提供了标准与准则,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合理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意见,促进了最佳临床实践的形成。2.急性支气管炎抗生素的处方率、中药总处方率及单纯使用中药的处方率明显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水平,可为中药是否可以减少或代替急性支气管炎中抗生素使用这一热点问题提供一定的线索与依据。3.通过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与真实世界处方行为的循证性稽查,将临床稽查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临床实践指南在中医药领域的适用性和应用性评价提供借鉴,进而为提升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与能力及临床实践决策、医保政策制定、药品临床应用等医改热点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黄娜[10](2018)在《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文献及临床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抗生素滥用和抗生素耐药性是中国和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1年4月,国家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成为影响我国临床使用抗生素的里程碑性事件。呼吸科,特别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是抗生素使用和滥用最为突出的科室之一。与西医院相比,中医院大量应用中药,其抗生素处方率可能与西医院存在差异。若假设成立,这可以成为中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科研命题的客观证据,并可以为筛选有效中成药进行临床验证和国际推广提供基础性数据。我们目前尚未发现有其他研究关注于此。2015年10月,中国和英国政府间达成在管理和技术层面开展抵制抗生素耐药性国际合作的共识,此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展了合作科研“通过循证实践及使用中药以改进中国临床医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处方行为的整合方法研究”项目。本研究为该项目的第一部分。目的通过1)分析文献中我国各级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在抗生素整改限令颁布前、中、后的变化,了解我国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的差异,比较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差异;2)结合对北京某三级甲等中医院呼吸科门诊和急诊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患者的处方分析,从真实临床数据的角度,为中药能否减少其抗生素使用提供证据;进而筛选高频使用的中成药,为下一步的药物临床筛选提供基础性数据。上述研究共同目的是促进合理应用中药来替代或减少抗生素在急性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中的使用。方法本研究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查找建库至今(2017年3月)发表的所有报告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的处方进行分析。首先,将文献按照数据来源(病房、门诊、总体)、研究时间(整改前、中、后)、所在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医院级别(一、二、三级)来分层,通过单个率的meta分析将同类研究的结果合并,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医院呼吸科抗生素使用率及变化情况以及中医院和西医院的差别,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秩和检验和多重比较探究抗生素处方率的影响因素,并参考RECOED报告的相关条目进行方法学评价;然后,将同时段、同地区、同级别的中医院与西医院进行粗略匹配,将相同级别、相似省市、相近年份的中医院与西医院进行精确匹配,探寻不同类型医院呼吸科抗生素使用差异。最后,针对呼吸科常见疾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特别是急性(支)气管炎,通过处方分析研究北京某三级中医院2013年至2015年中药与抗生素的具体用药情况,比较抗生素处方率,发现高频中成药,并探讨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法(中药、抗生素、中药和抗生素)后,复诊用药的改变情况。结果1.中国抗生素限令政策下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的文献研究1.1中国抗生素限令对全国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的影响共纳入文献256篇,包括中医院20篇(19家医院,8849张处方,4063例病例),西医院236篇(221家,91621张处方,92892例病例)。其中,东部地区106篇,中部地区63篇,西部地区68篇,东北地区19篇。包括21个省和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三级医院169篇,二级医院61篇,一级医院26篇研究时间跨度为20年(1997年-2016年)。1篇文献同时报告了病房和门诊数据,计入病房和门诊各1篇。因此病房数据196篇,门诊数据38篇,呼吸科整体数据23篇。从呼吸科病房数据来看,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东部地区的临床抗生素处方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整改前、中、后持续下降,降低16%。在整改中及整改后,东部地区病房处方率均低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在整改中有所下降,整改后有很大反弹,上升超过整改前;中部地区整改效果较差,处方率持续上升。三级医院病房整改效果最显着,整改后下降14%,整改后处方率低于其他级别医院。二级、一级医院整改中处方率持平或下降,但整改后反弹较大,均上升超过整改前。三级医院相对其他级别医院不仅整改效果好,整改结束后依然维持着相对较低的使用率。中医院及西医院比较发现,东部地区呼吸科病房,中医院和西医院均得到了较好的整改效果,中医院比西医院有更大的降幅(62%和11%),整改中及后低于西医院。门诊文献和整体文献数量较少,分层后各层文献多为1-2篇甚至0篇,因此未见明显规律。多元回归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数据来源(门诊、病房、混合)、研究时间(整改前、中、后)和地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会影响抗生素处方率,病房抗生素处方率高于门诊和整体,整改前处方率高于整改后,西部地区处方率高于东部地区。1.2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匹配分析粗略匹配中,20家中医院(4249张处方,44099例患者)分别与1-40家西医院(3679张处方,32565例患者)实现匹配。东部地区三级中医院呼吸科病房处方率在整改前、中、后分别为90%、59%和31%,低于西医院的92%、87%和74%;二级中医院的处方率在整改中、整改后分别为70%和62%,低于西医院73%和73%。中部地区三级医院整改中处方率92%低于西医院94%;东北地区二级医院整改中处方率81%低于西医院85%;西部地区三级医院整改前、中的处方率为95%和92%,高于西医院的92%和85%。东部地区中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处方率在整改前、整改中分别为49%和55%,西医院分别为67%和48%。中部地区中医院的门诊处方率在整改中、整改后分别为86%和80%,西医院分别为74%和88%。精确匹配中,6家中医院(1800张处方,783例患者)分别与1家西医院(390张处方,4295例患者)实现匹配。东部地区三级中医院病房整改前处方率86%低于西医院97%;二级中医院病房整改中处方率70%低于西医院92%;东北地区二级中医院病房整改中处方率81%低于西医院93%。;西部地区三级中医院病房整改前处方率97%高于西医院93%;西部地区中医院整改中处方率98%高于西医院90%。东部地区三级中医院门诊整改中处方率55%高于西医院44%。2.北京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除肺炎)中药及抗生素使用处方分析共纳入该院呼吸科门诊、急诊104989张下呼吸道感染(除肺炎)相关处方,其中明确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处方4309张。在104989张处方中,抗生素处方率为16.89%(95%CI,16.7%-17.1%)。在4309张急性(支)气管炎处方中,抗生素处方率为45.81%(95%CI,44.3%-47.3%),明显低于国内外文献报道水平(60%-100%)。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3代头孢(29.41%)、2代头孢(28.61%)和以阿奇霉素为主的大环内酯类(24.01%)。中药处方率为92.09%(95%CI,91.3%-92.9%),其中没有抗生素的中药处方为48.69%,其余为中药+抗生素处方率为43.40%。中药处方中,中成药处方率33.98%,汤药处方率24.99%,中成药+汤药处方率为33.12%。中成药中74.07%为OTC药物。使用最多的中成药有牛黄蛇胆川贝液(17.13%)、蓝芩口服液(12.86%)、金花清感颗粒(7.08%)、苏黄止咳胶囊(7.03%)和复方鲜竹沥液(6.91%)。对是否处方抗生素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没有血液学检查的患者比有血液检查的患者有更高比例处方抗生素。性别、年龄、季节、是否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胸片检查这5个因素对是否处方抗生素没有明显差异。由于门急诊处方中对于病情的记载不足,以及几乎所有患者都服用了中药,所以这两个因素对是否开抗生素的影响无法评价。在复诊的患者(439)中,初诊使用中药但没有使用抗生素者(228例),187例(82.02%)继续使用中药,有11例(4.82%)在复诊中增加了抗生素;初诊处方抗生素合用中药者(199例),48例(24.12%)维持原有治疗,14例(7.04%)停用中药,92例(46.23%)停用抗生素,复诊抗生素用药加强和减弱者各4例(2.01%)。初诊使用抗生素没有使用中药者仅有12例,其中5例复诊维持用药不变,其余变化无规律。结论:中医院呼吸科病房在东部、中部、东北部地区的抗生素处方率低于西医院,整改效果好于西医院;而在西部地区,中医院呼吸科病房处方率高于西医院;三级中医院病房抗生素处方率低于西医院,整改效果好于西医院。门诊文献太少,处方率未见明显规律。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呼吸科门诊、急诊中,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处方中,中药处方率近九成,抗生素处方率低于国内外文献中报告水平。首诊使用中药未用抗生素的患者,四成患者复诊维持中药治疗,仅4.81%增加了抗生素;首诊中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者,复诊近半数停用抗生素。但由于文献分析中,不同研究范围、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院的研究数量有很大差异,所报告的处方率差异也很大,且中医院原始研究偏少,导致分层、匹配成功的数据较少,且meta分析的统计结果异质性较大,一定程度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医院处方原始数据分析中门急诊处方中病情信息较少,复诊率低,检验结果和疗效无法获得,无法对处方率和疗效进行同步评价。
二、头孢克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孢克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NTM肺病菌种分布及合并感染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3 检验方法 |
1.3.1 细菌的痰培养 |
1.3.2 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
1.3.3 细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 |
1.4 真菌的鉴定与药敏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01例NTM患者菌种分布情况 |
2.2 下呼吸道病原菌整体分布及比例 |
2.3 临床因素对细菌检出率的影响分析 |
2.4 耐药性检测 |
2.4.1 201例NTM肺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耐药率 |
2.4.2 201例NTM肺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阳性菌耐药率 |
2.4.3 201例NTM肺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真菌耐药率 |
3 讨论 |
(2)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基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
2 病原菌总体分布 |
3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
4 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试验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10/IL-17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 |
1.3 发病机制 |
1.4 病理改变 |
1.5 内科治疗 |
2.祖国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 |
2.1 病名探析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项目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3.4 相关炎症指标比较 |
3.5 安全性检查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痰热郁肺证的认识 |
2.支气管扩张症与相关炎症指标的关系 |
2.1 支气管扩张症与WBC、Neut%、CRP、PCT、ESR相关性 |
2.2 支气管扩张症与IL- 17、IL- 10 相关性 |
3.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方药分析 |
3.1 组方依据及方解 |
3.2 药物分析 |
4.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临床疗效分析 |
5.存在问题 |
6.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支气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2013-2018年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1.3 致病菌的培养与鉴定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肺结核患者BALF有致病菌的影响因素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临床资料的获取 |
2.1.2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
2.2.2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2.2.3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 |
2.2.4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基础疾病分析 |
2.2.5 BALF 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2.3 讨论 |
2.3.1 肺结核患者 BALF 中有致病菌生长相关的影响因素 |
2.3.2 其他因素的分析 |
2.3.3 研究限制 |
2.4 小结 |
三、年龄≥42 岁和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 BALF 中致病菌分布特征 |
3.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年龄≥42岁的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
3.2.2 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 BALF 中致病菌的分布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核病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统计分析结果 |
4.1 病例分组情况 |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
4.3 基线分析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
讨论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
3 研究基础 |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
4.1 桔梗汤 |
4.2 香砂六君子 |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
4.4 三拗汤 |
4.5 合方分析 |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
6.2 畅通呼吸道 |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
6.4 慎用强心剂 |
6.5 慎用利尿剂 |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
6.7 慎用碱剂 |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机 |
1.2 中医证型 |
1.3 治法方药 |
1.4 讨论 |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 研究方案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4.2 设计类型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4.4 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4.6 疗效的判定 |
4.7 安全性判定 |
4.8 盲法的设计 |
4.9 质量控制 |
4.10 数据管理 |
4.11 统计分析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5 结果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5.3 基线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基础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4.1 慎用镇静剂 |
4.2 慎用强心剂 |
4.3 慎用利尿剂 |
4.4 慎用碱剂 |
4.5 慎用激素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8.1 参苓白术散 |
8.2 五苓散 |
8.3 合方分析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4 注重以人为本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5 注重调摄脾胃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6 注重疏畅情志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7 用药贵在精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和展望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4.1 控制感染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4.4 利尿剂 |
4.5 正性肌力药 |
4.6 血管扩张剂 |
4.7 抗凝剂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基于临床稽查方法评价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近20年国内外急性支气管炎指南的循证评价研究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二 沈阳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支气管炎中药及抗生素使用处方分析研究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三 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处方临床稽查评价研究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综述一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与推广实施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循证医学临床稽查评价方法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文献及临床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我国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相关管理政策综述 |
1.1 我国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 |
1.2 我国的细菌耐药性分析 |
1.3 我国的抗生素使用限令及发布限令的国内外背景 |
1.4 我国呼吸科抗生素使用现状 |
1.5 我国呼吸科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2. 处方分析的概况和方法学研究 |
2.1 处方分析概况 |
2.2 与处方分析相关的方法学标准和工具 |
3.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研究一 中国抗生素限令政策下医院呼吸科抗生素使用的文献研究 |
1 目的 |
2 方案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文献检索 |
2.4 文献筛选 |
2.5 资料提取 |
2.6 数据分析 |
2.7 方法学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院的抗生素处方率比较 |
3.4 中医院与西医院的抗生素处方率比较 |
3.5 方法学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小结 |
4.2 优点和局限性 |
4.3 与先前研究的比较 |
4.4 未来建议 |
5. 结论 |
研究二 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率匹配分析 |
1. 目的 |
2. 方案 |
2.1 文献纳排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4 中医院与西医院匹配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中医院与西医院粗略匹配结果 |
3.4 中医院与西医院精确匹配结果 |
4 讨论 |
4.1 小结 |
4.2 优点与局限 |
4.3 与先前研究的比较 |
4.4 未来建议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北京市某三甲中医院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相关中药及抗生素使用处方分析 |
1. 目的 |
2. 方案 |
2.1 资料来源 |
2.2 处方分析数据集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除外肺炎)相关患者基本特征 |
3.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基本特征 |
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用药特征 |
3.4 是否处方抗生素的影响因素 |
3.5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复诊情况 |
4. 讨论 |
4.1 小结 |
4.2 优势与局限 |
4.3 与其他研究比较 |
4.4 未来建议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头孢克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NTM肺病菌种分布及合并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 王莉,康娜,景晔,宋晓梅,秦中华.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10)
- [2]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玮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3]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张九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自拟清肺化痰止咳方治疗痰热郁肺型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IL-10/IL-17的影响[D]. 高泽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013-2018年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病因分析[D]. 戚丽雄.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D]. 李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帅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临床稽查方法评价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研究[D]. 张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中医院与西医院呼吸科抗生素处方文献及临床数据的分析[D]. 黄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