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玉米引种栽培

特种玉米引种栽培

一、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朱四光[1](2015)在《玉米新品种(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4月21日,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召开第三十七次会议,对有关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玉米新品种67个,简介如下。35 MC459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以京4055为母本、京9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特征特性:在辽宁春播生育期129天,比对照郑单958短1天,属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9厘米,穗位高124厘米,成株21片叶。雌穗花丝浅紫色;雄穗花药紫色。果穗筒型,苞叶中,

王洪山[2](2011)在《玉米新品种》文中指出下列玉米新品种是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1年1月审定通过的。1.万育968辽宁万孚种业有限公司2005年以Z12为母本、Z13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母本来源于丹717×巴西杂交种二环选系,父本来源于丹341×丹598二环选系。

杨虎[3](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齐有发[4](2009)在《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品种选择韩国黑包公、墨西哥"黑哥"糯玉米、泰国紫香糯、泰国花仙子、黄玫瑰早粘玉米、血红糯甜玉米等。也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引种栽培。2.隔离种植

杨引福,李耀文,张仁和,岳瑞谦[5](2004)在《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的选育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6年用高赖氨酸自交系Y77QPM为母本,高赖氨酸自选自交系Y76QPM为父本杂交育成。赖氨酸含量0.46%,蛋白质含量11.53%,较对照农大108早熟6d,综合抗性好,产量与普通玉米对照接近,具子粒饲用和粮饲兼用等特点。适宜在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春播地区推广种植。它的子粒品质是本届区试中惟一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等、食用玉米一等、饲用玉米一等、优质蛋白玉米二等的品种,黄淮海夏播区新一代优质蛋白玉米接班品种,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王丽华[6](2004)在《兴安盟特种玉米的生产现状、发展前景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对兴安盟特种玉米的生产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阐述了适宜当地特种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

杨引福,李耀文,张仁和,岳瑞谦[7](2003)在《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 1 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 ,1 996年用高赖氨酸自交系Y77QPM为母本 ,用高赖氨酸自选自交系Y76QPM为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 0 0 0~ 2 0 0 1年国家玉米区试黄淮海A组试验 ,2 0 0 2年国家玉米区试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示范试验 ,表现出赖氨酸含量 0 46% ,蛋白质含量 1 1 53 % ,较普通玉米对照农大 1 0 8早熟 6天 ,综合抗性好 ,产量与普通玉米对照接近 ,可籽粒饲用和粮饲兼用等特点。推荐国家审定 ,适宜在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春播地区推广种植。陕单 1 7QPM早熟、抗倒、抗病 ,采用普通玉米骨干杂优模式“黄改系×兰卡斯特群” ,采取回交、自交交替转育 ,其亲本导入亚热带种质 ,组材新 ,方法优 ,它的籽粒品质是本届区试中唯一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等 ,食用玉米一等 ,饲用玉米一等 ,优质蛋白玉米二等的品种 ,黄淮海夏播区新一代优质蛋白玉米接班品种 ,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杨引福,李耀文,张仁和,岳瑞谦[8](2003)在《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文中认为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6年用高赖氨酸自交系Y77QPM为母本,用高赖氨酸自选自交系Y76QPM为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000—2001年国家玉米区试黄淮海A组试验,2002年国家玉米区试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示范试验,表现出赖氨酸含量0.46%,蛋白质含量11.53%,较普通玉米对照农大108早熟6天,综合抗性好,产量与普通玉米对照接近,可籽粒饲用和粮饲兼用等特点。推荐国家审定,适宜在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春播地区推广种植。陕单17QPM早熟、抗倒、抗病,采用普通玉米骨干杂优模式“黄改系×兰卡斯特群”,采取回交、自交交替转育,其亲本导入亚热带种质,组材新,方法优,它的籽粒品质是本届区试中唯一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等,食用玉米一等,饲用玉米一等,优质蛋白玉米二等的品种,黄淮海夏播区新一代优质蛋白玉米接班品种,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安农[9](2001)在《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要点》文中提出 玉米是一种普通的农产品,习惯归于“粗粮”之列,难登大雅之堂。然而,近一两年来,从国外引进和我国育种专家育成了一批“特种玉米”却因其艳丽的外观和独特的门感,成了消费者和市场的“宠儿”。为使这一“宠儿”尽快成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项目,现将特种玉

陈红[10](2005)在《庆阳地区糯玉米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庆阳地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类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面积较大,分布范围广泛。但是在玉米生产中,长期以来,以普通型玉米为主,品种类型比较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产量水平较低,尤其是鲜食和加工用玉米品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生产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对玉米产品的多种需要,严重影响着该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种植观念的转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使人们对玉米的利用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这就迫切需要优化玉米种植业内部结构。因此改良玉米品种类型,发展优质专用玉米,是促进本地区玉米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 本论文从引进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着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4年多的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复种、加工等研究,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优良品种6个,并通过模式化栽培试验,寻求到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低投入高产出的数据模型:通过复种、加工等试验研究,为本地区糯玉米生产和加工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品种筛选、模式化栽培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糯玉米栽培技术规范:进行糯玉米冬小麦茬、冬油菜茬直播复种和营养钵育苗移栽试验;为庆阳地区糯玉米发展提供了优良品种,并通过示范推广,促进了本地区糯玉米产业化的发展。 通过复种,扩大了糯玉米种植规模和生产效益,筛选出了适宜复种栽培的黑包公、香甜黑、早鲜黄3个糯玉米优良品种,而且以冬油菜茬复种效果最好;建立了糯玉米优化栽培模式;研制开发了糯玉米糁、玉米罐头、真空软包装糯玉米方便食品、速冻鲜玉米穗、干制玉米须等糯玉米系列加工产品,提高了玉米的利用价值。根据近几年试验示范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进行了优势区域的确定。建议在光热资源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灌溉条件差的北部丘陵沟壑区(环县、华池)重点推广早熟糯玉米品种,如恳粘1号、香甜黑、早鲜黄、黑包公等;在光热资源较为充足的中部残塬沟壑区(庆城县),建立加工糯玉米的原料基地,为玉米的反季节销售提供原料;在土壤肥力较高、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南部高原沟壑区(西峰、宁县、正宁县),大力推广鲜食糯玉米生产,提高玉米的经济附加值。以上研究加快了糯玉米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促进了以黑色糯玉米为主、无公害绿色糯玉米为关键的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新思路,对优化庆阳市种植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3)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2. 隔离种植
    2.1 空间隔离
    2.2 时间隔离
    2.3 障碍物隔离
3. 适时播种, 精细耕作
    3.1 精细整地
    3.2 科学施肥
    3.3 适时播种
4. 防病灭虫, 确保丰收

(5)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的选育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目标
2 陕单17(原代号陕9506QPM)的选育经过
    2.1 亲本Y77QPM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2 亲本Y76QPM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3 杂交组配及选育经过
3 陕单17的特征特性
    3.1 植株及果穗
    3.2 熟期及抗性
    3.3 品质
4 国家特种玉米黄淮海夏播A组区试
5 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国家生产试验结果
6 陕西省早熟组区试及多年多点试验
7 适应地区、产量水平及制种、栽培技术要点
    7.1 适宜地区和产量水平
    7.2 栽培技术要点
    7.3 制种技术
8 结论

(7)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育目标
2 陕单17 (原代号陕9506QPM) 选育经过
    2.1 亲本Y77QPM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2 亲本Y76QPM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3 杂交组配及选育经过
3 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的特征特性
    3.1 植株及果穗
    3.2 熟期及抗性
    3.3 品质
4 国家特种玉米黄淮海夏播A组区试
5 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国家生产试验结果
6 陕西省早熟组区试及多年多点试验
7 适应地区、产量水平及制种、栽培技术要点
    7.1 适宜地区和产量水平
    7.2 栽培技术要点
    7.3 制种技术
        7.3.1 播期
        7.3.2 行比
        7.3.3 制种田宜每公顷留苗67500~75000株。
8 小结与讨论
    8.1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Y77、Y76的培育与基础素材
    8.2 Y77QPM、Y76QPM种质特征特性及其杂交种组配
    8.3 籽粒类型、熟期与杂交种适应性

(10)庆阳地区糯玉米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1.1 国外研究动态
        1.1.2 国内研究动态
        1.1.3 国内发展动态
        1.1.4 立题背景
    1.2 庆阳地区糯玉米生产现状
        1.2.1 自然资源概况
        1.2.2 糯玉米的特性和用途
        1.2.3 糯玉米生产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的目的
        1.3.2 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糯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田间管理
    2.2 结果及分析
        2.2.1 生育性状分析
        2.2.2 产量结果分析
        2.2.3 经济效益分析
    2.3 试验小结
        2.3.1 糯玉米生态适应性较强
        2.3.2 种植糯玉米经济收益显着
        2.3.3 筛选出了适宜在庆阳地区推广种植的糯玉米品种
    2.4 糯玉米优良品种介绍
第三章 糯玉米栽培试验
    3.1 模式化栽培试验
        3.1.1 试验设计
        3.1.2 产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3 模型解析
        3.1.4 试验小结
    3.2 糯玉米播期试验
        3.2.1 试验设计
        3.2.2 植株生育进程分析
        3.2.3 采收期和产量分析
        3.2.4 试验小结
    3.3 糯玉米生产技术要点
        3.3.1 糯玉米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3.3.2 种植适用范围
        3.3.3 限制因素和增产、增效途径
第四章 糯玉米复种试验
    4.1 试验概况
    4.2 复种糯玉米经济效益分析
        4.2.1 籽粒效益
        4.2.2 玉米糁效益
        4.2.3 鲜果穗效益
    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糯玉米加工产品试制与开发
    5.1 主要产品类型介绍
    5.2 主要研究思路
    5.3 糯玉米加工利用试验研究的结果
第六章 结论
    6.1 通过引种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6.2 建立了糯玉米优化栽培模式
    6.3 玉米系列加工产品的试制获得成功
    6.4 复种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6.5 未来发展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新品种(下)[J]. 朱四光. 新农业, 2015(21)
  • [2]玉米新品种[J]. 王洪山. 新农业, 2011(10)
  • [3]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4]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技术要点[J]. 齐有发. 吉林农业, 2009(10)
  • [5]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的选育及应用研究[J]. 杨引福,李耀文,张仁和,岳瑞谦. 玉米科学, 2004(02)
  • [6]兴安盟特种玉米的生产现状、发展前景及相应的栽培技术[J]. 王丽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02)
  • [7]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J]. 杨引福,李耀文,张仁和,岳瑞谦. 中国农学通报, 2003(06)
  • [8]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A]. 杨引福,李耀文,张仁和,岳瑞谦. 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 [9]特种玉米引种及栽培要点[J]. 安农. 农村百事通, 2001(01)
  • [10]庆阳地区糯玉米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D]. 陈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特种玉米引种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