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后备母猪的3次筛选方法

优质后备母猪的3次筛选方法

一、优质小母猪的3次筛选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凡庆[1](2020)在《猪源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单链抗体及其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仔猪腹泻占新生仔猪总死亡率的50%以上,是对养猪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常见的仔猪腹泻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发病仔猪表现为腹泻、脱水、生长迟缓和最终死亡。PEDV和TGEV的预防措施是将疫苗免疫母猪,初生仔猪吸吮乳汁被动获得抗体。然而疫苗不能使所有母猪产生高水平乳源抗体,每头仔猪吮乳时间长短不同,很难保证仔猪都获得足够抗体抵抗病毒感染。ETEC的防控依靠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容易导致ETEC产生耐药性。鉴于此,寻求有效对抗这些病原感染的新型免疫制剂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消化道病原感染,给动物口服特异性抗体或抗体衍生物是有效的防治方式。然而传统的抗体制剂存在均一性差、抗体来源与受治动物种属不同易产生免疫排斥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抗体成为新型抗体制剂的研究热点,基因工程抗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Fv)。人类医学领域有关scFv治疗疾病的研究已很成熟,兽医领域的相关研究则刚刚开始,特别是猪源性scFv的研究以及scFv防治猪腹泻病原的感染鲜有报道,而这方面的研究对猪腹泻病原体新型防治策略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猪源噬菌体-scFv库,筛选了抗猪源腹泻病原体(PEDV、TGEV和ETEC)scFv,并研究了scFv的生物学特性和保护作用。研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猪源性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scFv的获得为了获得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scFv序列,构建了猪源噬菌体-scFv库,库容量为5.5×107 cfu/m L(VH-Linker-VLκ)和7.2×107 cfu/mL(VH-Linker-VLλ)。从库中随机挑取12个克隆测序,证实构建的库来源于猪抗体序列,具有多样性。分别以PEDV、TGEV全病毒以及提纯的ETEC K88ac菌毛作为抗原,对构建的猪源噬菌体-scFv库进行筛选,获得了3株高亲和力的抗PEDV scFv(PZZ 21、PZZ 24和PZZ 35)、4株抗TGEV scFv(TZZ 14、TZZ 19、TZZ 43和TZZ 46)以及2株抗ETEC K88ac scFv(EZZ 3和EZZ 24)。将scFv序列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获得了具有活性的可溶性蛋白。这些猪源scFv应用于仔猪时避免了因抗体与受治动物种属不同而造成机体对抗体产生免疫排斥。2 scFv的生物学特性研究2.1抗PEDV和TGEV scFv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了研发抗PEDV和TGEV的新型scFv口服制剂,对针对PEDV和TGEV scFv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稳定性试验发现4℃保存时添加蛋白酶抑制剂延长了scFv的活性。亲和力试验证实这些scFv的亲和力均在107-108 M-1。分析scFv结合的病毒蛋白,发现PZZ 21、PZZ 24和PZZ 35均与PEDV S蛋白的S1亚基结合,TZZ 14、TZZ 19和TZZ 46与TGEV S蛋白结合,TZZ 43与TGEV N蛋白结合。病毒中和实验证实上述针对S蛋白的scFv具有抗病毒效果,而且将PZZ21、PZZ 24和PZZ 35联合使用的抗病毒效果好于单个scFv,TZZ 14、TZZ 19和TZZ 46也显示出协同作用。分析scFv影响PEDV感染细胞的阶段,发现PZZ21、PZZ 24和PZZ 35在病毒结合细胞时发挥抗病毒作用,而在入侵阶段无作用。2.2抗ETEC K88ac菌毛scFv的生物学特性研究ETEC K88ac菌毛介导细菌对肠上皮的黏附,是引起腹泻的先决条件。细胞黏附抑制实验证实抗ETEC K88ac的scFv EZZ 3和EZZ 24能抑制ETEC黏附IPEC-J2细胞,抑制率达51.9±2.7%和46.7±2.1%,EZZ 3和EZZ 24联合使用对细菌的黏附抑制率达62.6±1.5%。进一步建立了ETEC感染小鼠的腹泻模型,使用该模型分析了EZZ 3和EZZ 24对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与ETEC攻毒组相比,scFv处理组小鼠感染ETEC后仅表现轻度腹泻症状,肠道结构完整。此外scFv口服不会造成小鼠组织细胞损伤,不影响小鼠生长,具有安全性。3壳聚糖纳米scFv口服制剂的研制虽然上述研究证明抗PEDV和TGEV scFv在体外中和病毒感染,抗ETEC scFv对ETEC引起的小鼠腹泻具有保护作用,但仔猪消化道环境复杂,抗体口服后可能会受到胃部酸性环境和蛋白酶影响导致疗效降低。为了提高scFv在仔猪胃肠道稳定性,本研究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p H响应性scFv纳米口服制剂(CMCS/CS-scFv)。通过优化投入比例和反应条件,得到的CMCS/CS-scFv粒径为292±21 nm,PDI为0.24±0.12。CMCS/CS-scFv纳米制剂眼观呈光泽的乳白色,透射电镜下呈现球形,大小均一。CMCS/CS-scFv能抵抗胃酸对scFv的破坏,其释放具有p H响应性,酸性环境下少量释放,碱性环境中快速释放。此外CMCS/CS-scFv对肠道细胞和仔猪没有毒性,具有安全性。本研究为开发scFv口服制剂的新剂型提供了科学依据。4纳米口服制剂CMCS/CS-scFv对仔猪病原性腹泻的保护作用研究为了验证CMCS/CS-scFv对仔猪腹泻的保护功能,首先比较了scFv和CMCS/CS-scFv对仔猪感染单一病原体的保护效果。PEDV的仔猪保护实验发现,CMCS/CS-PZZ(PZZ包括scFv PZZ 21、PZZ 24和PZZ 35)和PZZ灌服后对仔猪感染PEDV具有保护作用,而且CMCS/CS-PZZ处理后仔猪的腹泻指数显着低于口服PZZ(p<0.05),显示出更好的保护效果。TGEV动物实验也证实CMCS/CS-TZZ(TZZ包括scFv TZZ 14、TZZ 19和TZZ 46)处理组对仔猪腹泻的保护效果好于TZZ处理组,粪便病毒载量显着低于TZZ处理组(p<0.05)。ETEC动物实验证实CMCS/CS-EZZ对仔猪感染ETEC提供保护,而且CMCS/CS-EZZ口服后保护效果好于EZZ。针对仔猪腹泻往往是多个病原混合感染,将CMCS/CS-scFv(包括PZZ、TZZ、EZZ)联合应用,发现CMCS/CS-scFv灌胃后粪便中病毒粒子和细菌数量显着低于攻毒组(p<0.05),存活率高于攻毒组,说明CMCS/CS-scFv联合应用对病原混合感染具有保护效果,为临床大规模应用和制剂优化奠定了基础。5分泌表达scFv的乳酸乳球菌对仔猪病原性腹泻的保护作用研究scFv治疗仔猪腹泻时,其在肠道存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为了使scFv在肠道持续释放,受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的启发,将抗猪腹泻病原体scFv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表达系统结合,构建了分泌表达scFv的重组L.lactis-scFv(scFv包括PZZ 21、TZZ 19和EZZ 3)。体外实验测定了重组L.lactis-scFv的酸碱耐受性,体内实验证实重组L.lactis-scFv靶向定殖在仔猪肠道黏膜并分泌scFv。细胞保护实验证实了分泌的抗病毒scFv对PEDV、TGEV的中和效果,抗K88ac scFv对ETEC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动物保护实验证实重组L.lactis-scFv口服后对仔猪感染腹泻病原产生保护作用,PEDV、TGEV或ETEC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减轻。本研究为治疗仔猪腹泻的新型scFv口服投递系统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构建了猪源噬菌体-scFv库,从中筛选到具有活性的抗PEDV、TGEV和ETEC K88ac scFv;然后通过细胞实验分析了抗PEDV和TGEV scFv结合的病毒蛋白及中和病毒作用,细胞黏附抑制实验和小鼠保护实验证实了抗ETEC K88ac scFv防治腹泻的功能;进一步研制了抵抗胃部酸性环境和蛋白酶的纳米口服制剂CMCS/CS-scFv,增加了scFv口服稳定性;仔猪保护实验证实了scFv和CMCS/CS-scFv对PEDV、TGEV和ETEC引起的仔猪腹泻均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口服CMCS/CS-scFv具有比scFv更好的保护效果;将CMCS/CS-scFv联合应用,证实对仔猪腹泻病原混合感染提供保护;构建了分泌表达scFv的重组L.lactis-scFv,证实了重组L.lactis-scFv口服后对仔猪感染腹泻病原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仔猪腹泻病原的防治探索了新的途径,也为其它动物疫病的抗体制剂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贾如[2](2016)在《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表达》文中提出试验一目的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我国不同年份、季节和地区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AF)的分布规律及玉米生长和贮存过程中AF含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饲料生产企业及养殖企业提供数据参考。调查结果显示,1)2013-2015年北京地区12种饲料原料和6种饲料中AF污染普遍存在,2013年饲料与饲料原料中AF污染率和平均含量最高,2014年次之,2015年最低。三年内,DDGS和青贮中AF平均含量和超标率均高于其他饲料原料,污染严重。2)季节和地区不同,饲料原料中AF含量不同。冬夏两季玉米相比,夏季玉米更容易受AF污染;同期调研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和南方地区玉米受AF污染情况发现: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玉米中AF的含量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3)调研玉米中AF含量受生长环境和贮存条件的影响时发现: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更易受到AF的污染。试验二运用蛋白分离纯化技术和LC-MS技术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itilis)ANSB060分泌的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Bacillus subtilis aflatoxin degradation enzyme,BADE)进行粗提、分离、纯化和鉴定。ANSB060发酵上清液乙醇沉淀粗酶经两次阴离子层析和疏水层析后,在SDS-PAGE电泳上显示单一蛋白条带,其表观分子量约为32.0 kDa。BADE经多步分离纯化后被纯化了约193倍,产率为35.4%,比活为75.25 ×103 U/mg。经过胶内酶解和LC-MS检测后,得到了 BADE的21段特征氨基酸序列。试验三目的是对产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黄曲霉毒素降解酶(B.subtilis aflatoxin degradation enzyme,BADE)进行基因克隆和原核外源表达。本试验通过试验二中特征氨基酸序列的信息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进行同源基因的克隆。最终得到一条870 bp大小的全长序列,870 bp全长序列中含终止密码子TAA,共编码289个氨基酸,且此氨基酸序列与试验二中特征肽段的已知氨基酸序列比对,相似度为100%,认为基因克隆结果正确。将289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推测BADE蛋白分子量为33.3 kDa,理论等电点为5.29,N端含有一段信号肽,剪切位点在第29位和30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无糖基化位点,有3个丝氨酸(Ser)和1个苏氨酸(Thr)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以a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同时,将降解酶BAD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外源表达。首先将BADE基因和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经BamH I和Xho I双酶切后,体外连接,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ADE,然后将重组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 Rosseta(DE3)中。通过加入IPTG诱导,重组蛋白被成功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IPTG浓度为0.3 mM,诱导时间2 h。1L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能获得1 370 mg rBADE蛋白,降解AFB1的总活性为450 000 U,rBADE的酶比活为 328.5 U/mg。试验四对重组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rBADE)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分析了该重组酶与AFB1作用108 h后,降解产物的毒性。研究发现rBADE在温度为25~35℃,pH为6.0~8.5之间有较高的酶活,其中最佳酶活反应条件是温度30℃,pH为6.5;Km为 1.55×10-5 mol/L,具有良好的酶动力学特性。AFB1经rBADE降解生成的产物为致突变阴性,属低毒或无毒性物质。证明:rBADE是一种安全的AF降解剂。试验五目的是研究枯草芽孢杆菌ANSB060和ANSB01G制成的霉毒素生物降解剂,对采食AF和玉米赤霉烯酮(ZEA)污染日粮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及鸡蛋中毒素残留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8周龄的“京红1号”蛋鸡336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23周)为攻毒期,第二阶段为恢复期(24-29周)。在攻毒期,将18周龄蛋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分别饲喂7种不同的试验组日粮,C组(正对照组)为正常玉米-花生粕型基础日粮:AF组是用21%的霉变花生粕等量替代C日粮中的正常花生粕;ZEA组是57.7%的霉变玉米等量替代C日粮中的正常玉米;AF+ZEA组是分别用21%霉变花生粕和57.7%霉变玉米等量替代C日粮中的正常花生粕和玉米;AH 000、ZEA1 000和AF+ZEA1 000组分别在AF、ZEA和AF+ZEA组中添加1 000 g/t的毒素降解剂。在恢复期,所有组都换成无毒的对照组日粮。结果表明:1)攻毒期,蛋鸡采食被AF或AF+ZEA同时污染的自然霉变日粮后,其产蛋率、采食量、饲料转化效率、蛋壳厚度显着(P<0.05)低于对照组,鸡蛋中毒素残留量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降解剂改善了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降低蛋中毒素残留量,使其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2)AF和ZEA具有协同毒害作用,可协同降低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增加蛋中毒素的残留量。3)停止饲喂毒素日粮6周后,AF+ZEA同时污染组中,蛋鸡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仍显着(P<0.05)低于对照组。

陈碧成[3](2016)在《生长时间对狼尾草属菌草营养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7种狼尾草属菌草:巨菌草、紫象草、华南象草、细茎象草、热研4号王草、杂交狼尾草、桂闽引象草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时间分别为90 d、130 d、170 d和210 d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取样,测定并分析了它们的常规营养成分、康奈尔营养组分及氨基酸含量。旨在为建立狼尾草属菌草营养特性数据库以及菌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利用概略养分法、Van Soest法对狼尾草属菌草的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种狼尾草属菌草的粗蛋白(CP)含量随生长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除紫象草之外),各品种菌草含量在90 d时均分布在9.00%-10.74%,并极显着(P<0.01)的高于其它时间组。7种狼尾草属菌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在90 d时含量最低,并随着生长时间延长逐渐增高,其中第90 d的ADF在38.30%-42.47%之间、NDF在61.38%-66.66%之间,除了杂交狼尾草的ADF在90 d时显着(P<0.05)低于130 d外,其余各品种菌草的NDF、 ADF在90 d均极显着(P<0.01)的低于其它时间组。试验二:采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对狼尾草属菌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种菌草的蛋白组分B1(PB1)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菌草富含蛋白组分B2(PB2),所有菌草的PB2是其蛋白组分里含量最高的,并在21.46%~64.33%。7种菌草的蛋白组分C(PC)在90 d时为最低,基本分布在7.17%-17.72%内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7种菌草的总碳水化合物(CHO)含量丰富,基本在72.73%-88.94%,并随生长时间极显着(P<0.01))增加。碳水化合物组分A(CA)和B2(CB2)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中CB2在90 d时含量最高,除热研4号王草之外其余菌草在90 d时均极显着(P<0.01)的高于其它时间组。而碳水化合物B1(CB1)以及碳水化合物组分C(CC)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其中CC在210 d达到最高并分布在35.38%~46.53%。试验三:利用茚三酮柱后衍生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对狼尾草属菌草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种狼尾草属菌草富含风味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氨酸(A1a),并在90 d时达到最高,其中杂交狼尾草的3种风味氨基酸分别为1.405%、1.246%、0.783%并在所有品种中达到最高。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Lys)、蛋氨酸(Met)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其中Met含量极低,各品种菌草在90 d时的含量主要分布在0.004%-0.104%之间。7种菌草除象草与巨菌草的胱氨酸(Cys)之外,所有的氨基酸在90 d时含量均为最高,并从90 d生长到170 d极显着(P<0.01)降低,但170 d与210 d之间的差距不明显。7种菌草的总氨基酸(TAA)、总氨基酸/粗蛋白(TAA/CP)在90 d时含量最高并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张双[4](2015)在《转天蚕素B及串联高Met和Lys纳豆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文中指出抗菌肽是一种具有抗菌生物活性且多为小于10KD的分子多肽,可以直接通过诱导机体获取。其在食品、医药中被广为应用,同时也被认定是一类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天蚕素B(Cecropin B)是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成熟小肽,仅含35个氨基酸,在已获得的众多抗菌肽中抗性较强。它对细菌、真菌、病毒等有着显着的抑制杀伤性。蛋氨酸是植物性蛋白中广为缺失的一种氨基酸,因而增添蛋氨酸于动物的日粮中不仅能够提高植物性蛋白的利用率,还能有效降低饲养动物所需饲料的成本。在饲料工业中,赖氨酸的需求量很大。饲料中添加的赖氨酸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或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取。化学合成赖氨酸的生产技术相对繁杂,副产物较多,不可直接用于添加,且价格昂贵。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的生物效率明显高于化学合成法,其中益生菌产生的赖氨酸更是绿色、无污染、安全且能够直接用作添加剂。益生菌是由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及代谢物构成的活菌制剂,人类或动物能直接使用和喂食。纳豆芽孢杆菌隶属于益生菌,是枯草芽抱杆菌的一个亚种,已被纳入我国农业部允许使用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其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仔猪生长、提高畜禽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等。本实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取了天蚕素B基因(CB)、高蛋氨酸蛋白基因(zein)及高赖氨酸蛋白基因(Cflr),同时利用融合PCR技术将zein、Cflr进行了串联。将CB基因与串联的zein-Cflr基因分别连接至枯草芽孢杆菌的一种表达载体p HT43,构建出p HT43/CB和p HT43/zein-Cflr重组表达载体。之后,利用化学方法制备纳豆芽孢杆菌感受态,将两种重组载体分别转化至纳豆芽孢杆菌中,并验证重组载体在目的菌中稳定传代,发现其稳定率均为100%。为了验证此类重组载体对纳豆芽孢杆菌自身的生长代谢是否有促进或抑制作用,测定了重组菌与野生菌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该质粒几乎对目的菌无影响。对转入p HT43/CB的纳豆芽胞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的测定,抑制大肠杆菌的检测中,发现干酪乳杆菌的抑菌活性优于重组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重组菌的抑菌活性均较低,但重组菌的抑菌活性优于野生菌的抑菌活性;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中,发现重组菌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其野生菌。此外,还进行了Western-blot的验证,发现经诱导后有目的蛋白的表达。对转入p HT43/zein-Cflr的纳豆芽胞杆菌经IPTG诱导后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在40ku处出现了1条明显条带,该值与目的蛋白带相符。此外,还通过HPLC检测菌株发酵液中蛋氨酸及赖氨酸含量,发现重组菌的蛋氨酸与赖氨酸含量相较于野生型菌株分别提高了18.37%和24.68%。本实验能增强纳豆芽孢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营养价值,为该重组菌作为饲料添加剂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叶泥,颜其贵[5](2013)在《后备母猪的选择与饲养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母猪的繁殖力是影响猪场效益的重要因素,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是生产流程的重要环节,对其以后的生产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一般认为一个猪场18胎次母猪的理想分布比例大体为17%、16%、15%、14%、13%、11%、10%和低于4%[1]。随着母猪生产性能的

张双双[6](2012)在《菌草灵芝菌糟及其水提物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推动“植物-菌物-动物”三物良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的发展,合理利用菌草栽培灵芝的副产物—菌草灵芝菌糟,开发菌草灵芝菌糟及其水提物的饲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菌草灵芝菌糟及其水提物的营养成分、饲用安全性及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草灵芝菌糟及其水提物营养成分测定菌草灵芝菌糟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粗蛋白11.98%、粗多糖4.90%、粗脂肪(EE)1.27%、粗纤维(CF)21.16%、粗灰分(Ash)14.33%、中性洗涤纤维(NDF)46.11%、酸性洗涤纤维(ADF)38.03%、无氮浸出物(NEE)39.76%、Ca 2.25%、P 0.51%。菌草灵芝菌糟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检),氨基酸总量为5.23%,其中11种奶牛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93%。根据饲料分类法,菌草灵芝菌糟属于优质粗饲料。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多糖含量为26.92%、三萜含量为0.84%。菌草灵芝水提物菌糟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检),氨基酸总量为6.50%,其中11种奶牛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6.31%。2、菌草灵芝菌糟及水提物饲用安全性研究1)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剂量耐受法对小鼠灌胃给予受试物,灌胃剂量为20 g/kg,连续观察7天,小鼠未出现毒性反应和死亡,故该受试物对雌雄小鼠经口的急性毒性MTD>20 g/kg,该样品属无毒级。2)30 d喂养试验:以5%、15%、25%菌草灵芝菌糟替代小鼠基础日粮进行菌草灵芝菌糟30 d喂养试验,在试验期内各组小鼠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试验期内各组小鼠的平均日增重量大小为:C组>B组>A组>D组,全期料重比D组>A组>C组>B组。说明饲料中添加15%灵芝菌糟最有利于小鼠的生长发育,而添加5%的灵芝菌糟小鼠的饲料转化率最高。饲喂结束小鼠解剖结果表明,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外观正常,无明显病理学变化,各组小鼠血常规检测中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差异不显着。3)灵芝菌糟重金属含量、细菌总数、霉菌总数、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在国家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以上试验结果说明,菌草灵芝菌糟作为饲料原料是安全的。3、灵芝菌糟奶牛饲养试验结果1)试验中以1.5 kg/d菌草灵芝菌糟替代1 kg/d甜菜粕,研究灵芝菌糟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草灵芝菌糟不会影响泌乳中期奶牛的产奶量,且菌草灵芝菌糟替代甜菜粕有延缓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下降的趋势。2)灵芝菌糟不影响乳品质,试验组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干物质、非脂乳固体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3)试验组牛奶的平均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0.62 g/L,提高幅度为56.67%,但差异不显着。4)灵芝菌糟对奶牛血液中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IgG、IgM)无显着性影响。血液尿素氮(BUN)有所降低,说明奶牛对饲料中蛋白质利用率提高。5)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组可增加收益2.23元/天/头。4、灵芝菌糟水提物奶牛饲养试验结果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分别添加25g/天/头、50 g/天/头灵芝菌糟水提物于奶牛精料中。1)整个试验期,试验一组的日产奶量增加0.84kg/头,增加幅度为3.60%。试验二组的日产奶量增加3.10 kg/头,增加幅度为13.79%。2)菌糟水提物对乳品质的影响:试验一组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干物质、非脂乳固体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组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体略有增加。3)试验各组间牛奶IgG含量无显着差异。4)试验组较对照组对牛血液中生化指标无显着性影响。

曹泽磊[7](2009)在《BCB染色法筛选牛卵母细胞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亮甲酚蓝(brilliant cresyl blue BCB)是一种生物染料,它可以和卵母细胞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DPH)作用而不显色。这种酶在生长中的卵母细胞中含量比较大,随着卵母细胞的生长接近完成,这种物质也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生长期的卵母细胞中含有G6DPH,可以和亮甲酚蓝发生反应而不使卵母细胞着色,而生长完成的卵母细胞中G6DPH很少或接近没有,因此卵母细胞被BCB染成蓝色。被BCB染成蓝色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培养后,具有更好的发育潜能。因此可以通过BCB染色来选择着色的卵母细胞作受体细胞以此来提高核移植的效率。基于此,进行了以下研究:1.研究BCB不同浓度与处理时间对成熟前卵母细胞着色率及成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6、39与52μmol/L的BCB染色后着色率(BCB+着蓝色)(58.5 %、60.3 %、61.4%)显着高于13μmol/L组(9.1%,P<0.05),但各组间BCB+的成熟率差异不显着(P>0.05),并且各染色组与对照组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差异不显着(P>0.05)。用26μmol/L的BCB染色90 min后所得到的着色率(59.3%)显着高于染色60、30 min的着色率(42.6%,26.5%,P<0.05),但处理时间延长至120min,着色率(60.2%)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2.研究BCB染色对体外受精(IVM-IVF)的影响。本试验以未进行染色处理的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作为对照组,并设置处理对照组(在含有0.5%FBS的D-PBS中放置90 min再放入成熟液),在成熟培养前用26μmol/L BCB染色90 min作为处理组,将处理组依照胞质的颜色分为蓝色组(BCB+)和无色组(BCB-)。成熟培养后进行体外受精,授精后48 h统计卵裂率,7~8 d后检查囊胚率。结果表明: (1)染色后着色的卵母细胞成熟率(74%)与对照组(71.6%)和无色组(53.4%)差异显着(P<0.05) ; (2) IVF后蓝色组囊胚率(34.1%)较对照组(26.4%),控制对照组(24%)和无色组(8.7%)差异显着(P < 0. 05)。3.亮甲酚蓝染色法提高核移植囊胚率。将采集的COCs分成三组,对照组:采集后COCs的直接放入成熟液培养,不用BCB处理;处理对照组:COCs于含有0.5%的FBS的D-PBS中90 min后放入成熟液中培养;试验组:将采集的COCs在含有26μmol/L BCB的D-PBS中放置90 min。然后将处理过的卵母细胞根据着色情况分为两组:BCB﹢(胞质呈蓝色,成熟卵母细胞)和BCB-(胞质未着色,生长期卵母细胞)。各组卵母细胞24小时体外成熟培养。分别用成熟后的各组卵母细胞用于细胞核移植,统计体细胞核移植的卵裂数、囊胚数和囊胚细胞数。结果表明BCB+组的囊胚率(41.9%)较对照组、控制对照组和BCB-组的囊胚率(34.9%,36.4%和9.6%)差异显着(P<0.05)。另外BCB+组的囊胚细胞核数(114.5±7.5)较其它组较高,且差异显着(P<0.05)。经囊胚细胞凋亡检测后发现BCB+组的囊胚细胞凋亡率(16.9%)虽显着低于BCB-组(35.9%),但仍高于对照组(10.4%)和控制对照组(8.5%)。

黄雅琼[8](2008)在《猪体细胞核移植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1.探讨了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减数分裂进程和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1)不同直径卵泡内的卵母细胞的成熟进程及各时相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直径>2mm的卵泡内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16 h,大部分发生GVBD(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卵母细胞GV期的比率由0h的68.00%下降到16h的15.38%;成熟培养20h时,终变期(diakinesis,DK)的比率达到峰值(27.06%),而MⅠ的峰值(69.69%)出现在培养后28h;成熟培养32~44h时,Ana-Ⅰ/Tel-Ⅰ期的比率达到最高(53.33%);成熟培养48h时,MⅡ期的比率达到最大值(63.64%)。(2)不同直径卵泡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孤雌发育能力不同。直径<2mm、直径2~6mm、直径>6mm的卵泡的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分别为5.12%,66.63%和46.72%;分裂率分别为1.42%,72.19%和58.54%;囊胚率分别为0、28.76%和23.13%。直径<2mm和>6mm卵泡内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明显低于直径2~6mm卵泡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P<0.05)。直径2~6mm卵泡内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较快,体外发育潜能较高。2.探讨了激素和生长因子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成熟液中添加0.1μg/mL FSH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着高于添加0.01IU/mL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的卵母细胞成熟率(P<0.05),但两组间的分裂率和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猪卵母细胞分别在添加有0、10、30、50、70或9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成熟液中成熟培养后进行孤雌激活,50ng/mL EGF组的成熟率达到66.89%,孤雌激活的分裂率达到84.90%,囊胚率达到30.20%,成熟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分裂率和囊胚率高于对照组。在成熟液中添加10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显着提高猪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在成熟液中同时添加50ng/mL EGF和10ng/mL IGF-I显着提高猪卵母细胞的孤雌发育能力(P<0.05)。分别使用以TCM-199、NCSU-23(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3,北卡大学胚胎培养液)和PZM-3为基础液的成熟液进行成熟培养猪卵母细胞,各组间在分裂率,成熟率和囊胚率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均可用于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体外培养。3.系统探讨了孤雌激活方法对猪卵母细胞孤雌发育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1)浓度为9%的乙醇(EH)激活处理10min效果好于15min;(2)用9%EH激活处理10min后,再用2μmol/L 6-二甲氨基嘌呤(6-DMAP)培养处理3~4h的卵母细胞分裂率及囊胚率分别为82.86%和22.86%,显着高于再用10μg/mL放线菌酮(CHX)+10mmol/L SrCL2(Sr2+)、10 mmol/L Sr2++2μmol/L 6-DMAP、10μ/mL CHX+2μmol/L6-DMAP或10μg/mL CHX+2μmol/L 6-DMAP+10 mmol/L Sr2+培养处理3~4h的卵母细胞。(3)比较几种激活方法(5μmol/L Ion激活处理5min,9%乙醇激活处理10min,50 v/mm和50μs的电脉冲2次)的猪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发现,离子霉素(Ion)的猪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最好,囊胚率达到37.50%。(4)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层数对其成熟后的孤雌发育有显着影响,4~6层和6层以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成熟后的孤雌激活分裂率(68.99%和75.36%)和囊胚率(32.56%和37.68%)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4.对猪卵丘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猪卵丘细胞单层的生长需要5~6d;运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获得胎儿成纤维细胞单层的生长时间分别为10~11d和8~9d。酶消化法和钢网过滤筛选法可获得猪睾丸间质细胞,猪睾丸间质细胞单层生长需要3~5d。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冷冻解冻后,复苏率为68.36%。通过培养和观察,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形成有规则的生长曲线。5.对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1)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8h、32h、36h、40h、44h、48h、52h和56h后,分别进行去核构建重构胚,结果发现,成熟44h和48h的卵母细胞核移植后的融合率(58.99%和56.51%)、卵裂率(67.52%和65.73%)和囊胚率(22.78%和15.96%)较高,其中卵龄为44h的分裂率与囊胚率显着高于卵龄为40h、36h、32h、28h的卵母细胞(P<0.05)。卵龄为48h的融合率高于卵龄为52h的卵母细胞(P<0.05)。(2)盲吸法、Hoechest33342染色法和Spindle-view系统去核法的去核率分别为76.33%,100.00%,98.40%,前者低于后两者(P<0.05);三种去核方法去核的卵母细胞核移植后,分裂率以Hoechest染色法较低(P<0.05),但融合率和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注核方法(细胞质内注射法和透明带下注射法)的核移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细胞质内注射和透明带下注射法的分裂率为(68.13%和60.37%)与囊胚率(6.44%和8.08%)差异均不显着(P>0.05)。6.探讨了供体细胞种类及其培养处理方法对猪体细胞核移植效果的影响。(1)比较胎儿成纤维细胞、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的核移植效果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的融合率(64.74%)高于颗粒细胞(51.05%)和卵丘细胞(56.89%),但三种细胞的卵裂率及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2)不同代数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效果的研究发现,6~9代的融合率显着高于3~5代和>10代的成纤维细胞(P>0.05),但卵裂率和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性别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植效果的研究发现:雄性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植的融合率和分裂率与雌性胎儿成纤维细胞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囊胚率显着低于雌性胎儿成纤维细胞(P<0.05)。(4)100%长满汇合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融合率高于70~80%汇合的胎儿成纤维细胞(P<0.05),分裂率高于血清饥饿培养的胎儿成纤维细胞(P<0.05),但囊胚率差异不显着。(5)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冷冻解冻后的核移植分裂率和囊胚率均显着低于新鲜和4℃冷藏的细胞(P<0.05),虽然融合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解冻后不宜直接进行核移植。(6)表面光滑的猪卵丘细胞做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后的分裂率和囊胚率均显着高于表面粗糙的猪卵丘细胞做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后的分裂率和囊胚率(P<0.05),虽然融合率差异不显着(P>0.05)。(7)直径<15μm的供体细胞核移植后的融合率显着低于直径>30μm的供体细胞(P<0.05),直径20~3μm供体细胞核移植后的分裂率与囊胚率(63.73%和21.54%)较高。(8)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供体细胞所构建的重构胚在融合率、分裂率和囊胚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

祁巧芬[9](2008)在《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ST细胞系的建立》文中提出ST细胞系(猪睾丸细胞系)是猪瘟病毒等猪源病毒的敏感细胞系,常用于猪瘟病毒的分离培养和体外增殖。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猪睾丸细胞系(ST细胞系),用于猪瘟病毒等的反向遗传操作。采用PCR方法,以BHK/T7细胞基因组为模板扩增T7 RNA聚合酶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得到pIRES2-EGFP-T7,用脂质体法转染ST细胞,通过G418筛选和单细胞克隆化,同时用RT-PCR及T7启动子控制下的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瞬时转染,检测T7 RNA聚合酶的表达,经过15次传代后能检测到T7 RNA聚合酶的稳定表达,建立了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细胞系ST/T7,为猪瘟病毒等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提供了研究工具。

姜玲玲[10](2008)在《猪生长激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微囊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猪生长激素是一种由脑垂体前叶的嗜酸性细胞分泌和合成的肽类激素。研究表明猪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脂肪分解、葡萄糖吸收,调节机体生长代谢,给予外源性猪生长激素能显着提高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瘦肉率。本实验从猪脑垂体中提取总RNA,反转录扩增得到猪生长激素的cDNA序列,将其克隆到载体pcDNA3.1上,构建出pcDNA3.1-pGH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到Vero细胞中,筛选出稳定表达猪生长激素的细胞系。运用具有免疫隔离效应的微胶囊对筛选出的稳定细胞进行包封,体外实验表明微囊化细胞可以长期存活并持续、高活性分泌生长激素。本实验结果证实,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获得稳定、持续表达和分泌pGH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并且微胶囊化后,细胞仍能保持较高的生长和分泌活性。为下一步微胶囊猪体内的移植实验提供了基础,并为猪生长激素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一条简便、高效的方法。

二、优质小母猪的3次筛选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小母猪的3次筛选法(论文提纲范文)

(1)猪源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单链抗体及其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仔猪腹泻的防治研究进展
        1.1 PEDV的防治研究进展
        1.2 TGEV的防治研究进展
        1.3 ETEC的防治研究进展
    2 scFv及噬菌体展示技术
        2.1 抗体简介
        2.2 scFv的分子结构
        2.3 scFv的表达
        2.4 scFv的筛选方法
        2.5 scFv的应用
    3 壳聚糖纳米制剂药物口服递送系统概述
        3.1 口服治疗与纳米技术
        3.2 壳聚糖
        3.3 壳聚糖的改性
        3.4 壳聚糖纳米药物载体制备方法
        3.5 壳聚糖纳米制剂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4 乳酸菌作为口服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4.1 LAB
        4.2 LAB载体系统
        4.3 NICE表达系统
        4.4 LAB的表达形式
        4.5 LAB表达系统的应用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猪源噬菌体-scFv库的构建和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scFv的筛选鉴定
    1 材料
        1.1 质粒、细胞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猪抗体水平检测
        2.2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
        2.3 cDNA的合成
        2.4 猪源scFv基因的扩增
        2.5 猪源噬菌体-scFv库的构建
        2.6 猪源噬菌体-scFv库的鉴定
        2.7 PEDV和 TGEV全病毒抗原的制备
        2.8 ETEC菌毛抗原的提取
        2.9 M13KO7 辅助噬菌体的扩增
        2.10 猪源噬菌体-scFv的富集筛选
        2.11 噬菌体ELISA
        2.12 重组scFv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13 免疫印迹
    3 结果
        3.1 猪抗体水平检测
        3.2 scFv的获得
        3.3 猪源噬菌体-scFv库的构建和鉴定
        3.4 病毒的浓缩纯化
        3.5 ETEC K88ac菌毛的纯化
        3.6 猪源噬菌体-scFv的筛选鉴定
        3.7 噬菌体ELISA鉴定
        3.8 scFv的序列分析与纯化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scFv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1 材料
        1.1 质粒、细胞和毒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抗PEDV和 TGEV scFv的特性分析
        2.2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2.3 细胞转染
        2.4 间接免疫荧光
        2.5 细胞样品处理
        2.6 病毒滴度的测定
        2.7 scFv中和实验
        2.8 scFv对 PEDV入侵Vero细胞的影响
        2.9 抗K88ac菌毛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0 黏附实验和黏附抑制实验
        2.11 IPEC-J2 细胞的细胞因子测定
        2.12 ETEC感染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2.13 抗k88ac scFv对感染ETEC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2.14 小鼠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2.15 小鼠肠道病理切片制作及HE染色
        2.16 小鼠肠道病理形态的定量分析
    3 结果
        3.1 scFv的特异性实验
        3.2 scFv的稳定性分析
        3.3 scFv的亲和力分析
        3.4 scFv的抗原结合位点分析
        3.5 scFv的细胞毒性实验
        3.6 scFv与病毒蛋白的结合
        3.7 scFv的抗病毒作用分析
        3.8 scFv对 PEDV入侵Vero细胞的影响
        3.9 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检测
        3.10 scFv对 ETEC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分析
        3.11 scFv对 ETEC诱导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2 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3.13 scFv对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研究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纳米口服scFv制剂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和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CMCS纳米制剂的制备
        2.2 表征分析
        2.3 纳米制剂的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2.4 scFv在纳米制剂中的完整性
        2.5 纳米制剂在模拟胃酸环境中的稳定性
        2.6 scFv释放实验
        2.7 纳米制剂的生物安全性实验
    3 结果
        3.1 CMCS的制备
        3.2 纳米制剂的表征
        3.3 载药率与包封率
        3.4 scFv在纳米材料中的完整性
        3.5 scFv在模拟胃酸环境中的稳定性
        3.6 scFv的释放实验
        3.7 纳米制剂的生物安全性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cFv纳米口服制剂CMCS/CS-scFv对仔猪腹泻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和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scFv的纯化制备
        2.2 CMCS/CS-scFv和 scFv的口服鉴定
        2.3 CMCS/CS-PZZ对仔猪感染PEDV的保护作用研究
        2.4 CMCS/CS-TZZ对仔猪感染TGEV的保护作用研究
        2.5 CMCS/CS-EZZ对仔猪感染ETEC的保护作用研究
        2.6 scFv纳米制剂联合使用对仔猪感染腹泻病原的保护作用研究
    3 结果
        3.1 口服CMCS/CS-scFv和 scFv在肠道的分布
        3.2 CMCS/CS-PZZ对仔猪感染PEDV的保护作用
        3.3 CMCS/CS-TZZ对仔猪感染TGEV的保护作用
        3.4 CMCS/CS-EZZ对仔猪感染ETEC的保护作用
        3.5 纳米口服制剂CMCS/CS-scFv对腹泻病原体混合感染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泌表达scFv的乳酸乳球菌制备及其保护功能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分泌表达scFv 的重组L.lactis-scFv 的构建
        2.2 L.lactis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2.3 L.lactis的电转化
        2.4 重组L.lactis-scFv对模拟胃肠道环境的耐受性及生长曲线
        2.5 重组L.lactis-scFv对 IPEC-J2 细胞的黏附
        2.6 重组L.lactis-scFv对仔猪肠道的黏附
        2.7 重组L.lactis-scFv的诱导表达
        2.8 重组L.lactis-scFv分泌scFv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2.9 重组L.lactis-scFv分泌scFv的动物保护功能分析
    3 结果
        3.1 scFv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
        3.2 重组L.lactis-scFv的生长特性
        3.3 重组L.lactis-scFv的黏附特性
        3.4 重组L.lactis-scFv分泌scFv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3.5 重组L.lactis-scFv的动物保护作用鉴定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常用溶液的配制
    附录二 补充图
    附录三 补充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授权的发明专利

(2)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调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二 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三 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四 重组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rBADE)酶学特性及降解产物致突变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五 枯草芽孢杆菌降解剂对采食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蛋鸡的作用效果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生长时间对狼尾草属菌草营养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 菌草概述
    2 狼尾草属菌草品种的简介
        2.1 巨菌草
        2.2 紫象草
        2.3 华南象草(粗茎和细茎象草)
        2.4 热研4号王草
        2.5 杂交狼尾草
        2.6 桂闽引象草
    3 营养特性评价方法
        3.1 概略养分分析法(weende体系)
        3.2 Van Soest纤维分析法
        3.3 康奈尔营养体系(CNCPS)概述
        3.4 氨基酸
        3.4.1 氨基酸的概述
        3.4.2 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氨基酸
    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一 狼尾草属菌草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草种苗
        1.1.2 仪器与试剂
        1.1.3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种植管理
        1.2.3 取样与制样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巨菌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2.2 紫象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2.3 华南象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2.4 细茎象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2.5 热研4号王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2.6 杂交狼尾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2.7 桂闽引象草不同生长时间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试验二 CNCPS分析狼尾草属菌草的营养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草
        1.1.2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取样取样与制样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时间对巨菌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生长时间对紫象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生长时间对华南象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2.4 不同生长时间对细茎象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2.5 不同生长时间对热研4号王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2.6 不同生长时间对杂交狼尾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2.7 不同生长时间对桂闽引象草康奈尔营养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试验三 狼尾草属菌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草
        1.1.2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取样与制样
        1.3 测定原理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巨菌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2 紫象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3 华南象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4 细茎象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5 热研4号王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6 杂交狼尾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7 桂闽引象草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特色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符号
致谢

(4)转天蚕素B及串联高Met和Lys纳豆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抗菌肽的概述及其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1.1.1 抗菌肽天蚕素B的概述
        1.1.2 抗菌肽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优势
    1.2 蛋氨酸与赖氨酸的概述及其在畜牧上的应用
        1.2.1 蛋氨酸与赖氨酸的简介
        1.2.2 蛋氨酸与赖氨酸在家禽生产上的研究应用
        1.2.3 高蛋氨酸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1.2.4 高赖氨酸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1.3 益生菌的概述及应用
        1.3.1 益生菌的概念与分类
        1.3.2 益生菌的作用及其在畜牧上的应用
    1.4 纳豆芽孢杆菌的概述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1.4.1 纳豆芽孢杆菌的简介
        1.4.2 纳豆芽孢杆菌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常用培养基
        2.1.3 主要实验药品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的配制
        2.1.6 引物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获取
        2.2.2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2.3 纳豆芽孢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2.2.4 重组质粒p HT43/CB在纳豆芽孢杆菌中蛋白的水平表达
        2.2.5 重组质粒p HT43/zein-Cflr在纳豆芽孢杆菌中蛋白水平的表达
        2.2.6 HPLC分别检测菌液中蛋氨酸和赖氨酸含量
        2.2.7 重组的纳豆芽孢杆菌及野生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获取目的基因
        3.1.1 PCR扩增天蚕素B基因
        3.1.2 高蛋氨酸基因与高赖氨酸基因的扩增
    3.2 纳豆芽胞杆菌中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3.2.1 重组质粒p HT43/CB的构建及验证
        3.2.2 重组质粒p HT43/zein-Cflr的构建及验证
    3.3 纳豆芽孢杆菌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化及稳定性测定
        3.3.1 重组载体p HT43/CB的转化及稳定性测定
        3.3.2 重组载体p HT43/zein-Cflr的转化及稳定性测定
    3.4 纳豆芽孢杆菌中重组表达载体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3.4.1 纳豆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 HT43/CB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3.4.2 纳豆芽孢杆菌表达载体p HT43/zein-Cflr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3.5 含表达载体的重组菌及野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5.1 含有p HT43/CB重组菌及野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3.5.2 含有p HT43/zein-Cflr重组菌及野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目的基因的获取
        4.1.1 提取总RNA
        4.1.2 PCR获取目的基因
    4.2 克隆载体的构建
    4.3 表达载体的构建
    4.4 纳豆芽孢杆菌感受态制备、转化及稳定性的测定
    4.5 重组载体在纳豆芽孢杆菌中的蛋白水平表达
        4.5.1 重组质粒p HT43/CB在纳豆芽孢杆菌中蛋白的水平表达
        4.5.2 重组质粒p HT43/zein-Cflr在纳豆芽孢杆菌中蛋白的水平表达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后备母猪的选择与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后备母猪选留的因素
    1.1 在优秀母猪的后代中选留
    1.2 根据自身性状进行选留
        1.2.1 断奶时选留
        1.2.2 4月龄选留
        1.2.3 6月龄选留
        1.2.4 配种时期的选留
        1.2.5初产母猪的选留
    1.3 外购后备母猪
2 后备母猪的饲养
    2.1 配种前的饲养
    2.2 配种后的饲养
3 后备母猪的管理
    3.1 圈舍环境
    3.2 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3.3 后备母猪的发情与配种
    3.4 不发情母猪的处理

(6)菌草灵芝菌糟及其水提物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菌糟饲料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1 我国食药用菌生产及菌糟利用现状
        1.2 菌糟的综合利用途径
        1.3 菌糟的饲用安全性研究
        1.4 菌草菌糟的研究进展
    2 菌糟多糖研究进展
        2.1 多糖类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2.2 菌糟多糖提取研究进展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3.1 推动三物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新模式的发展
        3.2 开发一种新型免疫增强饲料添加剂
        3.3 为菌草菌糟的安全性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 菌草灵芝菌糟营养价值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2.2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灵芝菌糟粗多糖的提取优化及含量测定结果
        2.5 粗纤维的测定结果
        2.6 NDF和ADF的测定结果
        2.7 粗灰分的测定结果
        2.8 无氮浸出物(NFE)的计算结果
        2.9 Ca的测定结果
        2.10 P的测定结果
        2.11 氨基酸含量分析
    3 讨论
        3.1 各样品营养成分比较
        3.2 菌草灵芝菌糟与其他食用菌菌糟营养成分比较
第三章 灵芝菌糟水提物的营养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材料制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提物多糖含量测定
        2.2 三萜含量测定
        2.3 氨基酸含量分析
第四章 菌草灵芝菌糟及水提物饲用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样品制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2.2 小鼠30 d喂养试验
        2.3 微生物检验
        2.4 重金属含量测定
        2.5 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小鼠30d喂养试验结果讨论
        3.2 重金属含量分析讨论
        3.3 黄曲霉毒素分析讨论
第五章 菌草灵芝菌糟饲喂奶牛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6 试验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奶量测定结果
        2.2 乳常规成分分析
        2.3 牛奶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分析
        2.4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2.5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灵芝菌糟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2 灵芝菌糟对乳成分的影响
        3.3 灵芝菌糟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灵芝菌糟对牛奶IgG的影响
第六章 灵芝菌糟水提物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6 试验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草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2.2 乳成分分析
        2.3 牛奶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分析
        2.4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3. 讨论
        3.1 灵芝菌糟水提物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2 灵芝菌糟水提物对牛奶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BCB染色法筛选牛卵母细胞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部分
    第一章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的研究进展
        1.1 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概况
        1.2 我国动物核移植研究成果
        1.3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程序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细胞的选择与去核
        1.3.2 供体细胞的选择
        1.3.3 细胞核的移植
        1.3.4 重组胚的激活
        1.3.5 重构胚的培养
        1.4 影响哺乳动物核移植成功率的因素
        1.4.1 核受体胞质对核移植的影响
        1.4.2 供体细胞对核移植的影响
        1.4.3 融合-激活方案对核移植的影响
        1.4.4 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培养对发育的影响
        1.5 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1.5.1 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
        1.5.2 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发育能力判断的研究进展
        2.1 卵母细胞成熟的机理
        2.2 卵母细胞成熟的特征
        2.3 卵母细胞成熟的判断
        2.4 卵母细胞的获取与分级
        2.5 影响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因素
        2.5.1 卵母细胞的来源
        2.5.2 成熟培养时间
        2.5.3 培养基成分
        2.6 卵母细胞发育能力
        2.7 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判定方法
        2.7.1 形态学判定方法
        2.7.2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判定方法
实验部分
    第三章 亮甲酚蓝染色液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BCB 染色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3.2.2 不同时间的BCB 染色对牛卵母细胞着色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亮甲酚蓝染色法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
        4.1.3 操作液
        4.2 试验方法
        4.2.1 卵巢和卵母细胞的收集
        4.2.2 COCs 的染色与体外成熟培养
        4.2.3 精子的洗涤及体外获能处理
        4.2.4 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
        4.2.5 受精卵的体外培养
        4.2.6 试验设计
        4.2.7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CB 染色法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4.3.2 BCB 染色法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亮甲酚蓝染色法筛选卵母细胞对牛体细胞核移植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用品
        5.1.2 卵母细胞BCB 染色和体外成熟
        5.1.3 体细胞核移植供体细胞的制备
        5.1.4 体细胞核移植
        5.1.5 囊胚细胞核计数
        5.1.6 囊胚细胞凋亡染色
        5.1.7 试验设计
        5.1.8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来源于各组卵母细胞的克隆胚胎发育情况比较
        5.2.2 BCB 对囊胚细胞凋亡率的比较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介

(8)猪体细胞核移植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1.核移植研究历史回顾
        2.核移植技术程序
        3.核移植胚胎的发育机理
        4.影响核移植效果的因素
        5.不同动物的核移植发展现状
        6.核移植技术当前面临的问题
        7.体细胞核移植的发展前景
        8.核移植技术所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9.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展望
        10.结束语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二章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减数分裂进程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建立与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激活方法对猪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猪核移植供体细胞分离与传代培养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猪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的摸索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第七章 供体细胞种类及其培养处理方法对猪体细胞核移植效果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图片与说明
个人简历
文献发表情况
致谢

(9)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ST细胞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瘟和猪瘟病毒概述
    2 猪瘟病毒及基因组结构
    3 猪瘟病毒的增殖及细胞培养
第二章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进展
    1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
        1.1 正链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
        1.2 负链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操作
    2 应用于病毒反向遗传学中的转录系统
        2.1 原核转录
        2.2 真核转录系统
    3 病毒拯救体系的研究进展
        3.1 真核聚合酶Ⅰ拯救系统
        3.2 真核聚合酶Ⅱ拯救系统
        3.3 以T7 RNA聚合酶为基础的病毒拯救体系
    4 病毒拯救体系应用的研究进展
        4.1 揭示病毒的分子特征
        4.2 研究新型疫苗
        4.3 开发新的基因工程载体
        4.4 代替实验动物模型
    5 反向遗传技术在猪瘟中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1.2 菌株、质粒和细胞
        1.3 重组质粒的构建
        1.4 细胞的瞬时转染
        1.5 PCR检测T7 RNA聚合酶表达情况
        1.6 G148加压筛选浓度的确定
        1.7 重组质粒的转染及细胞系的建立
        1.8 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细胞系的鉴定
    2 结果
        2.1 目的片段的获得
        2.2 重组质粒的获得及酶切鉴定
        2.3 ST细胞的瞬时转染
        2.4 G418加压筛选浓度的确定
        2.5 重组质粒的转染及细胞系的建立
        2.6 阳性培养孔的亚克隆筛选及纯化
        2.7 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基因纯细胞系的鉴定
    3 讨论
        3.1 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3.2 病毒拯救体系的优化
        3.3 ST/T7细胞系建立的重要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猪生长激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微囊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生长激素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微胶囊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实验部分
    第一章 cDNA 的克隆及pcDNA3.1-pGH 载体的构建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Vero-pGH 细胞的转染、筛选与微胶囊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优质小母猪的3次筛选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源抗猪腹泻重要病原体单链抗体及其保护作用研究[D]. 张凡庆.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枯草芽孢杆菌黄曲霉毒素降解酶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表达[D]. 贾如.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4)
  • [3]生长时间对狼尾草属菌草营养特性的影响[D]. 陈碧成.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4]转天蚕素B及串联高Met和Lys纳豆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D]. 张双.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5]后备母猪的选择与饲养管理[J]. 叶泥,颜其贵. 养猪, 2013(05)
  • [6]菌草灵芝菌糟及其水提物在奶牛饲养中的应用研究[D]. 张双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7]BCB染色法筛选牛卵母细胞的初探[D]. 曹泽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猪体细胞核移植相关技术研究[D]. 黄雅琼. 广西大学, 2008(12)
  • [9]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ST细胞系的建立[D]. 祁巧芬.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1)
  • [10]猪生长激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微囊化的研究[D]. 姜玲玲.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优质后备母猪的3次筛选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