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中国反倾销拉开帷幕(论文文献综述)
侯琳琳[1](2020)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学界、文化界、政界乃至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其论着中虽然未曾直接使用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中又的确包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掘。本文关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有以下两个主旨:其一,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视角来勾勒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结论;其二,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对当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考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2.阐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3.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4.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纵观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史,我们可以大致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萌芽期。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着作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察觉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关系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两篇文献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深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景、发展动力和变化趋势,正确地把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诸如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基础性问题。三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深化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经济学的视域,深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何以可能”等现实问题。四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丰富期。在《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及“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等文稿中,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源头探究了人类的世界历史性联系;通过分析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剖。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是不断深化的,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以及理论视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动力、规律、趋势等内容,更提供了人们正确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立场。特别是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与批判。例如,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去评析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研判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产生的影响,进而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和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更要与现实的中国相结合,运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来探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总之,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地彰显这种生命力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李书伟[2](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自中美两国建交以来,中美贸易经历了尝试摸索、迅猛增长和曲折进取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是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攀升,一些不利于中美贸易发展的因素不断累积,造成了如今中美贸易频发的现状。在特朗普上台以来,针对中国发起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中几乎涵盖了中美贸易的各个行业,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一个更加严峻的境地。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首先,文章整理贸易保护理论,梳理贸易摩擦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贸易保护理论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梳理关于贸易摩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概况、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然后,结合理论与研究现状,分美国、中国和综合三个方面总结中美贸易摩擦原因;随后,对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的GDP增长率、失业率、工业增长率,中国GDP增长率、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美贸易总额、美国进口额中中国商品所占比例、中美贸易差额、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中美技术差距、中国是否加入WTO和中美政治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与中美贸易摩擦成正相关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美国失业率、中美贸易差额增长率、美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中美技术差距、美国实际GDP增长率、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额增长率、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是否加入WTO;与中美贸易摩擦成负相关的因素为美国进口中中国商品所占比重;而中国实际GDP增长率、中美贸易额和中美政治关系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关系不显着。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中美协商、扩大开放、区域合作和国内发展四个角度提出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
柯静[3](2020)在《新一轮世贸组织体制市场导向之争及其前景》文中认为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规定,确定中国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替代国"方法理应于中国入世15年后终止。然而,这一带有歧视性质的做法迄今仍被美欧用于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程序中。为寻求新的法理依据,美欧在运用自身制定的标准宣布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同时,在世贸组织内联合起来向中国经济模式发起猛烈攻击,意图迫使中国按其所界定的市场导向条件标准作出根本转变,以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新一轮世贸组织市场导向之争的帷幕由此拉开。由于本轮斗争发生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之下,这使得引发争论的问题本身和世贸组织改革都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对立的色彩。虽然共识决策原则会限制美欧将其市场导向条件标准直接上升为世贸组织规则,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可能会有所增多,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成本也会因此而提升。
张晨曦[4](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双边贸易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对中国开展“301调查”代表着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拉开序幕。此次贸易摩擦不同以往,中美双方在经济、金融、科技等多领域发起调查制裁加税等措施,就加征关税而言,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共有四轮中美加征关税措施落地。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产生重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中美双边贸易产品。本研究主要关注中美贸易商品结构,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中美贸易摩擦虽为作为短期因素,但四轮加征关税做为有目的有侧重的措施,对贸易结构是有边际影响的,且中美贸易摩擦尚在进程中,滞后效应未显现出来,本研究在于预测中美贸易发展趋势。在中美贸易关系中,美国对中国在商品贸易方面逆差,服务贸易方面顺差,总体上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在进出口强度方面,存在中国对美国出口依赖度和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较高的事实。机电设备始终是中国对美进出口重点产品,此外中国对美出口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对美进口还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其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贸易结构问题。通过对中美四轮加征关税清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美加征关税集中在高科技产业,且重点加征关税产品多为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占比较大的产品。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下中美重点进出口产品占比未发生太大变动,但各产品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反应程度不同,且各类产品的变动幅度与受到的关税冲击有一定的时间延迟。本研究的计量部分是构建数理模型,探究中美贸易摩擦下各重点加征关税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水平。首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各重点加征关税的劳伦斯指数仍很小,部分产品劳伦斯指数有波动,受影响较大的产品集中在中国对美进出口占比大的产品。其次,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中美相比对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RCA指数。再次,从贸易竞争力角度来看,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贸易竞争力受影响较大的产业有食品烟草类、植物产品和车辆运输设备。最后,中美贸易摩擦下中美各类重点加征关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虽有波动,都出现回升趋势。其中植物产品和食品烟草类等资源密集型产品的G-L指数出现上升和下降波动,车辆运输设备G-L指数则在加征关税的滞后一期下降。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中美贸易摩擦下中美进出口产品受到影响更大的是中美进出口中占比较大的产品,而这部分产品主要为机电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那是什么使得这几类产品受到中美贸易冲击最大?文章探究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美贸易结构变动的原因,认为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摩擦着重打击中国制造业、关税贸易转移效应、GVC分工下美在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扩大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高科技产品贸易、贸易结构变动幅度、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中国主动引导中美关系良性发展、在WTO框架协议内寻求支持、强化企业创新机制、合理引导来华跨国企业、继续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建议。
穆朗峰[5](2019)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逐渐推进,中国制造业已由生产低端制造品过渡到生产中高端产品,现阶段,随着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作为中国制造业核心构成元素的制造业企业能否生产出受市场认可的高端产品并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市场,将决定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当前,中国制造业厂商在尝试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时面临着一系列进入壁垒,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有其各自独特的产生原因,只有分析中国制造业厂商面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找到突破壁垒的有效途径,中国制造才会真正实现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如今,中国制造业已逐渐摆脱过去代工、模仿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技术引进加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内也已诞生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历史上,制造业领域内实现技术追赶及超越的最成功的国家莫属日韩。研究日韩历史经验,总结我国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企业的经验,找到可以向全行业推广的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国内对于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少。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进入壁垒问题的理论发展脉络,通过理论梳理尽可能的涵盖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及可能突破路径,为找到突破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的路径做好理论积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认清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有助于分析中国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进入壁垒的真正成因。在全球主要制造业强国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际以及中国本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之时,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已经展现出必然性。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业以及ICT产业这两项全球制造业领域内产值最高的产业内中国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归纳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即:大而强却不是全球最强,部分领域仍存短板。中国大量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之时面临各种进入壁垒,本文研究核心在于找到中国企业面临进入壁垒的深层原因并给出路径建议,因此分析不同类型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不同种类进入壁垒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照进入壁垒的种类,依次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三个层面对中国企业面临相关进入壁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当前,大量有志进军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努力突破不同类别进入壁垒时面临一系列困难,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相关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分别从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市场在位者垄断企业所具有的占先优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厂商在努力突破进入壁垒之时所面临的困难。历史上大量东亚地区技术追赶型国家的厂商曾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上成功突破进入壁垒,在美国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国内也诞生了以华为为代表的成功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先驱。分析这些厂商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仍在努力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从日韩政府彼时的产业政策、日韩企业彼时突破美国市场进入壁垒的独特路径以及中国华为公司成功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的经验三个层面,梳理可以在中国制造业全行业内进行推广的企业突破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经验。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会在根本性层面上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边界。在大量颠覆式创新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时代,如果政策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领域发展所面临的短板问题,在党和政府创造的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内,中国制造业将有机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众多领域内对传统制造业强国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身行为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企业只有选取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模式,才更有机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成功进入高端产品生产领域并在全球主流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和厂商行为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从以科教兴国战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发挥我国大国优势为企业扫清政策性阻碍、以“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建良好创新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这四个维度针对中国企业在突破进入壁垒时面临的困难,提出提高国家综合科研强度、扩大自由贸易范围、完善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及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等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路径建议。
张明黎[6](2019)在《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研究 ——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际贸易的繁荣,也加剧了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各国积极采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本国产业,其中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一种贸易救济手段。江苏作为全国外贸大省,进口额在2011年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大关,之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如此庞大的进口额对江苏本土产业造成的冲击不可忽视。因此,深入研究江苏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对江苏本土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选取1997-2017年江苏发起或参与发起反倾销调查共92起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进口贸易、反倾销总体情况、涉案行业、涉案产品、涉案国别、结案特征六个指标描述江苏对外反倾销的现状。其次,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江苏对外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并引入锦纶6切片的案例。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进口来源地是江苏对外反倾销的第一目标国家。第二,江苏对外反倾销存在较强的贸易限制效应。征收反倾销税使得进口金额和进口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进口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对进口的影响持续三年。第三,反倾销措施对于涉案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发挥了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第四,江苏对外反倾销产生贸易转移效应,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贸易转移效应削弱保护涉案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在对外反倾销如何发挥更好作用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提高贸易救济运用水平,建立常态化贸易救济机制;第二,对于行业协会而言,行业协会需要充分发挥协调管理和桥梁作用;第三,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应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积极配合性。希望以此帮助江苏更好地利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江苏地方产业的发展。
马弘,滕越,徐嫄[7](2018)在《总统的权力:美国执政党更替与中美贸易(1984—2015)——兼议中美经贸关系》文中指出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本文从美国执政党党派更替的角度出发,研究美国不同党派的执政是否会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差异性影响。基于1984—2015年美国政党和中美贸易额、贸易增长率和贸易摩擦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执政党派对中美贸易关系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影响,即使进一步综合考虑总统、参议院多数党、众议院多数党三方党派的一致性,两党对贸易量和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也没有非常显着的差异。最后,本文对美国在去全球化新形势下可能还会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
成小红[8](2014)在《反倾销调查下中国光伏企业对欧多层游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在中国政府与企业长达15个月的艰苦努力下,中欧双方最终以价格承诺的方式达成和解。在这桩贸易争端的解决过程中,中国政府无疑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但企业也通过各种途径,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下问题:企业如何发挥作用介入其中?游说的对象有哪些?他们怎样开展游说?他们为什么能够开展游说?在传统上,反倾销决策作为共同的贸易政策领域属于欧盟第一支柱范畴,欧盟在此范畴内具有排他性权力。但本文利用弗里茨·沙普夫提出的多层治理联合决策模式,通过对欧盟的反倾销决策机制的分析,认为是存在多层性的。某问题是否能进入政府讨论的议程,一直到这一问题的初裁,决策权都掌握在欧盟层面,但最终的裁定需要经过代表成员国意志的部长理事会以简单多数方式通过,在政策实施阶段,成员国层面则具有更为重要作用。根据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中的“共同体利益原则”,反倾销措施的决策,必须全面评价包括产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在内的各方利益。依据这一原则,欧盟内部的社会组织可以在反倾销决策过程中不断施加影响。以上描述的权力分散形成了欧盟反倾销决策机制的“欧盟-成员国-社会”多层性。这决定了若要成功影响欧盟反倾销决策,必须对分享权力的各主体进行游说,从而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多层游说。中国光伏企业在应对此次调查的实践中充分利用了欧盟多层治理提供的政治机会,形成了针对欧盟层次、成员国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多层游说网络。其中中国企业和行业协会主要借助中国政府的庇护和支持实现了在成员国层次上的间接游说。在社会层次上,中国光伏企业积极利用产业链的相互依赖,推动并参与在欧洲设立游说联盟。此联盟通过利用欧盟相关法律规定、创造舆论压力积极对事件发展进行影响。通过中国政府与欧盟成员国的合作、光伏企业对欧盟社会层次上舆论的积极影响,欧盟层次上的主要行为体欧委会最终做出让步。中国光伏企业的多层游说网络具有的一大特征是,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欧盟和成员国层次上,中国光伏企业主要依赖间接游说。本文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对此特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认为企业和行业所掌握的资源和进入商品(Access Good)是背后的根本原因。在最后,本文对中国光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提出了此次争端给今后更多中国企业在应对欧盟反倾销时的启示,包括注重争取本国政府的支持;改变出事后临时联合社会团体的做法,注重在欧盟内部培育长期联合盟友;学习欧美企业经验,在欧盟和欧盟成员国建立商会,加强对欧的利益表达,维护自身利益。
陈泰锋[9](2012)在《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文中提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美贸易一反加入WTO正面效应的常态,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成为双边贸易关系和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演变发展中,随着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不同于以往贸易摩擦的一系列新特点及新动向。加入WTO后,美国在反补贴和特保措施这两项加入WTO后新出现的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上也迈开了崭新步伐,成为对华发起反补贴和特保措施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传统议题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贸易领域正在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领域。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务贸易开始日益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点领域。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手段已经从以反倾销为主的显性措施逐渐过渡到以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337条款"等为主更具单边性、侵略性、霸权性、隐蔽性和保护性的新型贸易壁垒。作为全球两大最重要的贸易国,美国一直没有忽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碰撞,以及双方政治利益上的摩擦,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成为一种常态。但是,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中美经济结构和贸易关系有着强烈的互补性和依存性,因此,无论中美贸易摩擦如何演变,中美"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发展主流不会改变,中美贸易"在摩擦中进一步融合、在融合中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当然,不可否认,就现实而言,中美贸易关系依然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包括经济实力、贸易地位以及贸易政策),这种不对称使得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中总体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且这一被动地位短时期内尚无法逆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历史的角度,从大国兴起的角度,以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中美贸易摩擦,在努力增强互信合作的同时,中国必须想办法进一步增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在中美双边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但从短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这种不对称将会继续存在,美国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仍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杨丹[10](2012)在《中美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己成为全球双边经贸合作伙伴中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典范之一,对两国的经济乃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79年中美建交后,中美经贸快速发展,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无论以中美两国哪一方的统计数据来看,两国的贸易规模都扩大了百倍以上。据中方统计,2010年美国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贸易对象国。另据美方统计,2010年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贸易和第一大进口贸易对象国。在中美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贸易失衡和贸易摩擦等问题,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中美贸易的发展历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相信会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中美贸易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扫除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对于促进两国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掌握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中美贸易发展研究为题,采用了历史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中美贸易的发展,整体结构如下:全文共分为八章,其中第1章为绪论。论证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写作的基本思路、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中美贸易发展相关理论概述。概括地论述和分析了国际贸易关系若干理论,其中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第3章为中美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特征。首先对中美贸易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中美贸易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到中美建交前的中美贸易回顾;中美建交后的两国贸易发展变化。其次从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中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贸易规模扩大百倍以上的同时,变化趋于平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变化,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呈现非对称性。第4章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及特点。首先对建国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五个阶段进行了回顾。然后归纳、总结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包括:服从美国对华整体战略、全球战略;深受中美政治关系影响;经济贸易本身的影响逐渐增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呈现明显的政治周期性;受到外部制度的制约有限;对华贸易政策的歧视性日益明显。第5章为中美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及其原因,其中问题部分包括:中美贸易失衡的基本状况;中美贸易失衡的商品结构,主要原因有: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东亚因素;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因素;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因素,美国宏观经济失衡等因素。其次分析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及美国施压的原因,即概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阶段;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打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美国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打压的原因。第三,分析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问题及其原因,概述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发展及特点;分析了美国频频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原因。第四,分析了中美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争端及其原因,即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历史;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现状;中美知识产权产生争端的原因。第6章为中美贸易发展主要问题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分别分析了:东亚因素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美国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以及美国对中国“337条款”调查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第7章为中美贸易发展变化趋势分析。首先分析了中美贸易发展基础条件的变化趋势,认为中美贸易将会长期处于互补的状态;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非对称性会依然存在;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仍将伴随中美贸易的未来发展;相互间的竞争将会明显增强。其次对中美两国进出口额进行了预测。第8章为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提出了求同存异,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积极妥善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对策建议。
二、2003:中国反倾销拉开帷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中国反倾销拉开帷幕(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现状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意义与重点难点 |
(一)研究意义 |
(二)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 |
(一)全球化概念的动态演进 |
(二)全球化本质的争论 |
(三)经济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演化与文本考察 |
一、萌芽时期:《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一)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探讨 |
(二)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动力因素的初步认识 |
(三)对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揭示 |
二、形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式 |
(二)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三、深化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 |
(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双重逻辑的分析 |
四、丰富时期:《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 |
(一)从历史源头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联系 |
(二)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设想从抽象向具体转变 |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 |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
(一)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世界市场 |
(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世界交往 |
(三)经济全球化的驱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四)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扩张 |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架构 |
(一)逻辑起点:资本逐利 |
(二)中心线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
(三)理论旨归:人类解放 |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视界 |
(一)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规律 |
(二)以世界历史理论阐发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与动因 |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态度 |
(一)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给予资本主义辩证地批判 |
(二)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勾勒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
第四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反思 |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
(一)反全球化之“争鸣” |
(二)逆全球化之“危机” |
二、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 |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反全球化评析 |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逆全球化批判 |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当代全球化之进路 |
(一)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 |
(二)正确面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 |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中国观照 |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承继 |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创新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升华 |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道路 |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贸易摩擦概念界定与形式 |
2.1.1 概念界定 |
2.1.2 摩擦形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
2.2.2 新贸易保护理论 |
2.3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2.3.1 理论研究综述 |
2.3.2 实证研究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3.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
3.1 中美贸易发展概况 |
3.1.1 尝试摸索阶段 |
3.1.2 迅猛增长阶段 |
3.1.3 曲折进取阶段 |
3.2 中美贸易摩擦状况 |
3.2.1 贸易摩擦发展概况 |
3.2.2 本轮摩擦发展状况 |
3.3 贸易摩擦主要形式 |
3.3.1 反倾销调查 |
3.3.2 反补贴调查 |
3.3.3 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 |
3.3.4 “337调查” |
3.3.5 “301调查” |
3.4 中美贸易摩擦特点 |
3.4.1 涉及行业广泛 |
3.4.2 摩擦形式增多 |
3.4.3 摩擦形式集中 |
3.4.5 摩擦成本升高 |
4.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
4.1 美国方面原因 |
4.1.1 美国国内经济压力 |
4.1.2 利益集团游说 |
4.1.3 美国执政党派 |
4.2 中国方面原因 |
4.2.1 中国经济发展 |
4.2.2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
4.3 综合方面原因 |
4.3.1 中美贸易不平衡 |
4.3.2 中美贸易依赖度不同 |
4.3.3 中美技术差距 |
4.3.4 中美政治和安全争端 |
4.3.5 中美贸易制度变化 |
5.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变量选取 |
5.2 模型设定 |
5.3 实证分析 |
5.4 实证结论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与展望 |
6.2 政策建议 |
6.2.1 通过协商解决摩擦 |
6.2.2 坚持扩大开放路线 |
6.2.3 加强区域合作建设 |
6.2.4 调整国内发展政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3)新一轮世贸组织体制市场导向之争及其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贸组织体制下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历史回顾 |
(一)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非市场经济体”规则的缘起和发展 |
(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产生及其法理辨析 |
二、新一轮世贸组织体制市场导向之争的矛盾焦点 |
(一)世贸组织体制的市场导向问题 |
(二)世贸组织市场导向的条件标准 |
(三)中国经济模式的定性问题 |
三、新一轮世贸组织体制市场导向改革方案与前景展望 |
(一)世贸组织市场导向问题的改革方案 |
(二)世贸组织市场导向问题的改革前景 |
(三)对中国的影响 |
结语 |
(4)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双边贸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贸易结构理论综述 |
1.2.2 中美贸易结构概述 |
1.2.3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贸易结构的影响效应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中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
2.1 中美贸易结构现状的总体分析 |
2.1.1 贸易量及占比情况 |
2.1.2 中美贸易联系紧密程度 |
2.2 中美贸易结构现状的行业分析 |
2.2.1 分类方法 |
2.2.2 中美贸易进出口量占比分析 |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涉及行业分布 |
3.1 中美贸易摩擦过程回顾 |
3.2 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征关税及涉及行业 |
3.2.1 加征关税及涉及行业 |
3.2.2 重点加征关税产品的贸易特征 |
3.3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贸易产品的冲击 |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 |
4.1 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
4.1.1 中国对美国出口 |
4.1.2 中国对美国进口 |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
4.2.1 中国对美国出口 |
4.2.2 中国对美国进口 |
4.3 贸易竞争力分析 |
4.3.1 贸易竞争力的年数据分析 |
4.3.2 贸易竞争力的月数据分析 |
4.4 产业内贸易分析 |
4.4.1 产业内贸易的年数据分析 |
4.4.2 产业内贸易的月数据分析 |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下双边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
5.1 两国有侧重的关税加征 |
5.2 加征关税引起的贸易转移效应 |
5.3 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四、论文创新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
五、数据来源综述 |
第一章 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和趋势 |
第一节 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
一、美德引领的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 |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三、德国“工业4.0”时代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四、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五、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趋势 |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及必然性 |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目标-进入全球高端产品市场 |
三、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高端产品市场面临的进入壁垒 |
第一节 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 |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劣势 |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创新劣势 |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能力劣势 |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产业链一体化劣势 |
第二节 产品差异进入壁垒 |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占先优势 |
二、在位者寡头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 |
三、中国企业面临的广告壁垒 |
四、中国企业面临的文化差异壁垒 |
第三节 政策性进入壁垒 |
一、中国企业面临的政策性法律法规进入壁垒 |
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受到的限制 |
第四节 其他进入壁垒 |
一、自然垄断行业 |
二、中国企业面临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进入壁垒的主要困难 |
第一节 突破技术劣势的困难 |
一、在位者寡头企业的专利优势 |
二、突破尖端技术的困难 |
三、我国质量标准的落后 |
第二节 突破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占先优势的困难 |
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费者转换成本 |
二、突破在位者企业销售网络优势的困难 |
三、在位者寡头垄断企业受到的地方保护 |
第三节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受承认 |
第四节 中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倾斜 |
第四章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 |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 |
一、日本产业政策经验 |
二、日本企业的经验 |
三、韩国产业政策经验 |
四、韩国企业的经验 |
第二节 我国成功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企业的经验 |
一、标杆企业选择-中国华为 |
二、华为突破技术垄断经验 |
三、华为突破产品差异进入壁垒经验 |
第三节 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经验总结 |
一、日、韩产业政策经验总结 |
二、中、日、韩企业突破全球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经验总结 |
第五章 产业升级背景下突破制造业高端产品市场进入壁垒的路径和对策 |
第一节 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企业突破进入壁垒提供科技支撑 |
一、加大科教投入占GDP的比重 |
二、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
三、延长“五年规划”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时间 |
四、打造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配套教育、科研体系 |
第二节 发挥大国优势为企业进入海外高端产品市场清扫障碍 |
一、扩大自由贸易谈判的范围和深度 |
二、扩大政府间商务谈判范围和谈判频率 |
三、加强对“中国制造”系统性地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品牌簇” |
四、强化政府对战略性海外收购的支持 |
第三节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创设突破壁垒的发展环境 |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二、完善创新推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
三、完善创新推动型财政体系 |
四、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填补产业链空缺 |
第四节 加强企业突破壁垒的能力 |
一、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实力 |
二、提高产品质量 |
三、提高营销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6)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研究 ——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倾销的概念 |
1.2.2 反倾销的概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 |
2.2 反倾销的产业效应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贸易保护理论 |
2.3.2 公平贸易理论 |
2.3.3 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分析 |
2.3.4 反倾销的产业效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江苏对外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3.1 江苏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
3.2 江苏对外反倾销特征分析 |
3.2.1 总体情况分析 |
3.2.2 涉案行业分析 |
3.2.3 涉案产品分析 |
3.2.4 涉案国别分析 |
3.2.5 结案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江苏对外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实证分析 |
4.1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4.2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的实证检验 |
4.2.1 计量模型、变量说明及相关数据来源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4.2.3 稳健性检验 |
4.2.4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 |
4.2.5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的国别(地区)差异分析 |
4.3 进口锦纶6切片案例回顾 |
4.4 反倾销措施的产业效应 |
4.4.1 对涉案行业的影响 |
4.4.2 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江苏对外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实证分析 |
5.1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5.2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检验 |
5.2.1 计量模型、变量说明及相关数据来源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2.3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8)反倾销调查下中国光伏企业对欧多层游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多层治理理论 |
(二) 利益集团游说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欧盟因素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光伏产业及跨国产业链 |
第二节 中国的光伏产业 |
(一) 总体特征 |
(二) 产业基本现状 |
(三) 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欧盟因素 |
第三章 欧盟反倾销决策机制的多层性 |
第一节 联合决策多层治理模式理论 |
第二节 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决策机制 |
第三节 欧盟反倾销调查决策中的多层特性 |
第四节 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反倾销调查 |
第四章 中国光伏企业的多层游说 |
第一节 多层战略一多层治理结构下的利益集团游说 |
(一) 多层治理下欧盟利益集团的游说 |
(二) 中国利益集团对欧的多层游说战略 |
第二节 在欧盟社会层次的直接游说 |
第三节 在欧盟成员国层次的间接游说 |
(一) 对中国政府的游说 |
(二) 对欧盟成员国的游说 |
第四节 在欧盟层次的直接和间接游说 |
(一) 直接游说 |
(二) 间接游说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中国光伏企业对欧多层游说总结 |
第二节 中国政府与光伏企业 |
第三节 启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1 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图 |
附2 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大事记 |
附3 光伏企业阿特斯访谈提纲 |
后记:结束与开始 |
(10)中美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中美贸易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
2.1 重商主义 |
2.2 绝对优势理论 |
2.3 比较优势理论 |
2.4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
2.5 要素禀赋理论 |
2.6 超保护贸易理论 |
2.7 新贸易理论 |
2.7.1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7.2 需求偏好相似说 |
2.7.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8 战略贸易理论 |
第3章 中美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特征 |
3.1 中美贸易发展历程 |
3.1.1 新中国成立前中美贸易回顾 |
3.1.2 新中国成立后到中美建交前的中美贸易关系回顾 |
3.1.3 中美建交后的两国贸易发展变化 |
3.2 中美贸易关系发展变化的特征 |
3.2.1 贸易规模扩大百倍以上,变化趋于平缓 |
3.2.2 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变化,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
3.2.3 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呈现非对称性 |
第4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
4.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历史演变 |
4.1.1 遏制阶段(1949—1970 年) |
4.1.2 缓和阶段(1970-1979 年) |
4.1.3 友好阶段(1979-1989 年) |
4.1.4 合作与施压并存阶段(1989-2001 年) |
4.1.5 歧视性阶段(2001 年至今) |
4.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
4.2.1 服从美国全球战略、对华整体战略 |
4.2.2 深受中美政治关系影响,经济贸易本身的影响逐渐增强 |
4.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呈现明显的政治周期性 |
4.2.4 受到外部制度的制约有限 |
4.2.5 对华贸易政策的歧视性日益明显 |
第5章 中美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5.1 中美贸易长期失衡及其原因 |
5.1.1 中美贸易失衡的总体状况 |
5.1.2 中美贸易失衡的商品结构 |
5.1.3 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
5.2 人民币汇率问题 |
5.2.1 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阶段 |
5.2.2 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打压的演变过程 |
5.2.3 美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打压的原因 |
5.3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问题 |
5.3.1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
5.3.2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5.4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
5.4.1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历史回顾 |
5.4.2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现状 |
5.4.3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发生的原因 |
第6章 中美贸易发展主要问题产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东亚因素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1 数据来源与检验思路 |
6.1.2 平稳性检验 |
6.1.3 协整检验 |
6.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1.5 回归结果分析 |
6.2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平稳性检验 |
6.2.3 协整检验 |
6.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2.5 回归结果分析 |
6.3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平稳性检验 |
6.3.3 协整检验 |
6.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3.5 回归结果分析 |
6.4 美国宏观经济失衡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数据选取 |
6.4.2 平稳性检验 |
6.4.3 协整检验 |
6.4.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4.5 回归分析 |
6.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1 汇率变动与贸易失衡的关系 |
6.5.2 计量分析 |
6.6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1 涉案产品对美国出口下降 |
6.6.2 涉案产品对其它国家出口增加 |
6.7 美国对中国“337 条款”调查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1 增加贸易成本,降低涉案产品竞争力 |
6.7.2 失去美国市场 |
第7章 中美贸易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
7.1 中美贸易发展基础条件的走势分析 |
7.1.1 中美贸易将会长期处于互补的状态 |
7.1.2 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非对称性会依然存在 |
7.1.3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
7.1.4 中美贸易摩擦仍将伴随在两国的贸易发展中 |
7.1.5 相互间的竞争将会明显增强 |
7.2 对中美进出口额的预测 |
7.2.1 中国从美国进口额预测 |
7.2.2 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预测 |
7.2.3 中美双边贸易额预测 |
第8章 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8.1 求同存异,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 |
8.1.1 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促进经贸合作向更深更广发展 |
8.1.2 加强高层官员联系,增进中美战略互信 |
8.2 积极妥善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
8.2.1 加强对外商来华投资方向的引导 |
8.2.2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解决好国内经济失衡问题 |
8.2.3 进一步完善扩大进口政策,注意增加从美国的进口 |
8.2.4 注意缓解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压力,明确中美贸易失衡的责任 |
8.3 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8.3.1 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
8.3.2 敦促美国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
8.3.3 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
8.3.4 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 |
8.3.5 重视、完善行业协会职能 |
8.3.6 企业做好自身的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003:中国反倾销拉开帷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 侯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因素研究[D]. 李书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新一轮世贸组织体制市场导向之争及其前景[J]. 柯静. 国际关系研究, 2020(03)
- [4]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双边贸易结构的影响[D]. 张晨曦. 吉林大学, 2020(08)
- [5]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D]. 穆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研究 ——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D]. 张明黎.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总统的权力:美国执政党更替与中美贸易(1984—2015)——兼议中美经贸关系[J]. 马弘,滕越,徐嫄. 经济学报, 2018(04)
- [8]反倾销调查下中国光伏企业对欧多层游说研究[D]. 成小红. 复旦大学, 2014(04)
- [9]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A]. 陈泰锋. 国情报告(第十卷 2007年(下)), 2012
- [10]中美贸易发展研究[D]. 杨丹. 吉林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