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X线机的医学影像数字化实现(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何锦涛,田苗,石盼[1](2020)在《基于X射线成像设备和PACS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设想》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对于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构想,首先建立基于P A C S系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平台,在形成教学所需的基本软件的条件下,也能应用于教师的基础科研,然后构建基于X射线成像设备的硬件平台,以及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使得实验室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构建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以及科研工作和科研能力。
范文文[2](2020)在《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与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比较DBT与FFDM基于ACR-156模体对乳腺病灶的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的评估。[材料与方法]使用乳腺专用检测ACR-156模体及不同数量有机玻璃衰减板组合,分别模拟压迫厚度分别为19mm、31mm、42mm、52mm、62mm。不同模拟厚度模体进行DBT检查,摄影条件为钨靶、铝滤过,COMBO模式下不同模拟厚度AEC自动曝光,分别记录kVp、mAs、AGD。由三位资深评分者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不同厚度的图像中的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及肿瘤样模拟病灶进行分别评分,以纤维样模拟病灶4分以上、钙化样模拟病灶3分以上、肿瘤样病灶3分以上为其标准,分别计算乳腺病灶的检出率。DBT和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下平均腺体剂量及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和肿瘤样模拟病灶检出率的均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结果](1)同一模拟压迫厚度下DBT、FFDM的AGD均小于3mGy;(2)DBT较FFDM不同厚度下纤维样模拟病灶及钙化样病灶的检出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压迫厚度为19mm、31mm、42mm时,DBT较FFDM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迫厚度为52mm时,DBT较FFDM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相仿;压迫厚度为65mm时,DBT较FFDM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相同曝光条件下,DBT的平均腺体剂量要高于FFDM的平均腺体剂量,但都小于MQSA要求的3mGy;随着乳腺压迫厚度的增厚,增加了AGD,适当进行压迫模拟乳腺厚度从而降低AGD。(2)AEC自动曝光模式下,厚度较小时DBT的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要高于FFDM。随着厚度的增加,DBT的肿瘤样病灶的检出率能力降低;相同条件下,DBT较FFDM显示纤维样病灶和钙化样病灶能力相仿。在一定厚度下,DBT对肿瘤样病变显示能力有一定优势。[目的]通过对比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化乳腺三维成像(DBT)对乳腺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能力,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特点及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53例临床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女性患者,均采用FFDM、DBT影像检查方法。观察乳腺肿瘤病变大小、形态、边缘、有无钙化等,根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价单纯的2D图像、DBT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253例乳腺患者中经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病灶112例,恶性病灶141例。FFDM、DBT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897;诊断其敏感性分别为84.2%、92.3%;特异性分别为82.5%、85.5%。DBT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BT较FFDM检查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从收益风险角度考虑,DBT更适宜应用于致密型乳腺的临床诊断应用。[目的]通过对比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数字化乳腺三维成像(DBT)与MRI技术对乳腺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能力,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53例临床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女性患者,均采用FFDM、DBT及MRI影像检查方法。观察乳腺肿瘤病变大小、形态、边缘、有无钙化、病变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EER)、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及表现扩散系数(ADC)等,根据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评价单纯的2D图像、DBT、单纯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253例乳腺患者中经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病灶112例,恶性病灶141例。FFDM、DBT及MRI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897、0.884;诊断其敏感性分别为84.2%、92.3%、95.6%;特异性分别为82.5%、85.5%、84.5%。DBT及MRI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大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BT与MRI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及MRI较FFDM检查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能,DBT和MRI对乳腺病灶的检出及诊断效能相近,但DBT更为经济适用,且禁忌症相对较少。
杨清云[3](2020)在《医用诊断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医学大型影像设备是未来医疗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院对影像设备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影像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研发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但是因为大型影像设备价格都十分昂贵,建设设备房间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空间,还需要高压供电,设备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让学生进行实物机器的操作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影像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不得不面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医用诊断X线机在医疗设备行业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诊断设备,对临床影像诊断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培养影像人才的高校,真实的X线机等影像设备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并且有的也比较陈旧跟不上设备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X射线设备学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甚满意。因此对医用诊断X线机仿真系统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目的进行X线机机械结构仿真,开发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程序,应用到高等院校影像设备教学中去,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方法X射线机使用环境设置:实地考察医用诊断X线机的机房环境;X射线设备结构分析:对X线机主要机械结构进行测量拍照;X射线设备检查过程记录:观察X线机诊断过程;翻阅相关书籍和参考材料;利用3Dsmax软件对X线机机房及机械结构进行建模和贴图,在用基于Unity3d开发的万维引擎进行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的开发制作及电脑端程序的发布。结果1.X线机机房环境全真模拟;2.X线机机械结构的模型仿真;3.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开发设计;4.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电脑端程序发布。结论医用诊断X线机教练考系统电脑端程序的发布,仿真了X线机的机械结构和运行环境,实现了人机结合互动功能,为以后影像设备学医用诊断X线机技能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郭小龙,李刚,程勇,余强,王虎,张祖燕[4](2017)在《口腔X线平片检查中辐射防护的安全标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口腔疾病诊断、治疗计划制定、辅助治疗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口腔X线检查总量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总体电离辐射暴露的增加,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国际上已发布一些口腔科辐射防护的标准和指南。辐射防护标准和指南在保证X线检查影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非必要和重复辐射暴露的发生。本文拟对国际和中国香港地区口腔科辐射防护标准和指南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口腔X线检查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毕帆[5](2016)在《基于技术进化论的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成熟度评估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技术进化论是所有的技术系统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一个完整的技术生命周期包括: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呈现S-曲线发展模式。本论文以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为研究对象,将技术进化论引入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对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进行了成熟度评估和可视化分析,同时进行了医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成熟度预测。通过文献计量学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等对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进行了成熟度评估,结果显示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中包含的35项子技术中,各发展阶段技术均有分布,探测器技术部分主要在成熟期阶段,碲锌铬平板技术和碳纳米球管技术主要在婴儿期阶段,一些图像后处理技术都处于成长期阶段。利用CiteSpace对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图像、性能研究、工程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而近年研究前沿集中在平板探测器的研发和设备性能的提高上。通过专利分析法得到的4014条数据对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成熟度预测,结果显示该技术仍处于成长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研究的结果可为早期的临床使用者提供较为全面的背景资料,做出前瞻性决策,解决推广应用中的决策问题;其次,技术评估可帮助研发者了解当前技术发展阶段,识别技术发展方向,找准研究重点,如通过文献和专利的可视化分析,利用大数据可清楚的识别出技术发展脉络和最新研究热点。当前国家正在推广国产医疗设备的使用,结合技术评估可为国产医疗设备分类分级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谈泉,邢伟[6](2013)在《医学影像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医学影像设备是重要的医学诊断设备。本文针对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中了解该领域的技术领先国家、重点申请人及其相关技术发展方向,目的在于摸清国内外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专利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专利战略提出参考建议。
张鹤[7](2012)在《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遥控型)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手术的精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在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智能化手术设备的研发上投入巨大,且发展迅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研制的Da Vinci系统。但由于该系统是根据内窥镜技术需要而设计的主从式(主端--医生控制端、从端--机器臂控制端)机器人,所针对的手术对象主要是内窥镜可达、需要实时三维视觉及触觉反馈辅助操作的脏器。但对于需要影像学设备辅助进行患处显示、疾病诊断及相关手术操作的骨骼,该机器人系统并不具有优势。鉴于上述原因,Da Vinci系统目前并未在骨科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有20年历史,但这些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关节外科领域。由于脊柱特殊的解剖结构(邻近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要求手术操作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虽然德国、以色列、美国、日本、韩国等对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目前商品化系统仅有能引导医生进行打孔操作的SpineAssist系统。微创脊柱外科是脊柱外科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深受患者喜爱。为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微创脊柱外科医生需要反复使用C型臂X线机影像辅助手术操作,以确保其精确性与安全性。而长时间和大剂量的X射线辐照不但能造成医护人员的损伤,也阻碍了微创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同时,其较开放手术小得多的微创“锁孔”术野,不仅为微创脊柱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增加了难度,也限制了微创脊柱外科医师的培训。近年来基于图像引导的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CAS)则有望解决上述难题。针对国内外现状,结合微创脊柱外科的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设计、研制了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并构建了该系统的实验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该手术机器人系统操作性及精准性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验环境的构建着眼学科发展前沿并结合本科室特点,研究者设计、研制了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遥控型)。为配合该系统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同时也为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后续升级、完善奠定基础,研究者对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及相关仪器的安全操作与注意事项、实验人员责任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该手术机器人系统实验环境内各仪器的位置。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实验用动物标本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确定使用牛腰椎骨标本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所需,确定牛脊锥骨标本标签格式;根据牛脊锥骨形态特点及实际应用效果自制牛脊锥骨夹具;通过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灵活性分析(依据实验性操作及各关节活动范围实测数值)确定木质实验台的高度,根据实验用动物情况确定木质实验台的长、宽等参数并制作该实验台,确保了该手术机器人系统进一步研究的顺利进行。2.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操作性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多次数、多角度的操作方式,对手术机器人系统各关节温度及位移角度与方向等进行测量,并对该手术机器人系统操作稳定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该系统操作灵活、稳定,但仍存在纵深移动操纵杆“自行移动”等现象。通过一系列“重力补偿”实验,证明该现象是由于纵深移动操纵杆力矩传感器测量值随时间漂移导致重力补偿不足引起。该问题目前可通过在医生控制台手动执行“骨钻钻孔”—“停止操作”—“骨钻钻孔”的循环操作实现重力补偿,从而减免“自行移动”现象的发生,而此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下一步对脊柱外科专用机械臂系统的设计与研发。3.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准性的研究基于上述实验结果,结合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现状,我们通过单纯依赖实验中C型臂X线机辅助以及结合实验前CT扫描与实验中C型臂X线机影像辅助等方法对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了牛脊椎骨标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遥控操作该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打孔可避免操作过程中X射线对医生的损害,且打孔精确,满足临床应用需求。其中,单纯依赖实验中C型臂X线机辅助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打孔结果显示“克氏针置入计划”角度与克氏针放置的实际角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侧位偏离在1mm内的占91.6%,在2mm内的占99.5%,全部偏差均在3mm内;正位偏离在1mm内的占71.1%,在2mm内的占89.6%,在3mm内的占94.8%。此外,结合实验前CT扫描与实验中C型臂X线机影像辅助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打孔结果显示通过实验中C型臂X线机的辅助,该手术机器人系统可依据术前CT扫描数据制定的打孔计划精确打孔,实际打孔结果与术前制定的打孔计划无统计学差异。此外,上述两种方法的实验中均有明显的学习曲线存在。通过实验室及相应实验器具的设计、实验标本选择等为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营造了一个适当的实验环境。在该实验环境中,针对遥控型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操作性及精准性进行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该手术机器人系统操作灵活、稳定,打孔安全,精度满足临床所需,同时可避免打孔过程中X射线对医生的损害。虽然,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但熟悉该系统后,通过影像学设备辅助该手术机器人打孔置入的克氏针与打孔前计划无统计学差异。
庞涛[8](2011)在《县级医院PACS需求分析及建设要点剖析》文中研究表明县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龙头,是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的纽带,其门诊量占公立医院的1/3,住院量占公立医院的半壁江山,服务人口超过9个亿。我国县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唐东生[9](2010)在《中国现代医用X线设备产业发展回顾》文中提出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医学成像新技术研发和相关医学影像设备的生产和制造长期以来
韩丽军[10](2008)在《普通X线机的数字化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普通X线机的数字化系统也日趋成熟。数字化X线影像系统在图像的采集、显示、后处理、存储和传输等方面有着传统胶片影像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本课题基于CCD成像技术对普通X线机进行数字化改造,系统由X射线机、影像增强器、CCD摄像头、医学图像采集卡和控制主机组成。在采集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透过人体的X射线经影像增强器放大,转化为可见荧光,荧光由CCD电视系统输出电视信号,并传送到PCI图像采集卡进行模/数转化、采集。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采集频率,窗等,并存储图像。同时,开发出一套具有缩放、测量、窗宽窗位调节、灰度变换、滤镜等图像处理功能的应用系统,并实现BMP等通用图像格式与标准DICOM格式相互转化和DICOM通信功能。
二、传统X线机的医学影像数字化实现(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X线机的医学影像数字化实现(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X射线成像设备和PACS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条件研究 |
1.1 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平台的构建 |
1.2 基于X射线成像设备的硬件平台的构建 |
2 实验室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
2.1 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管理 |
2.2 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
3 结论与展望 |
(2)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与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DBT与FFDM基于ACR-156模体对乳腺病灶检出率的比较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第二部分 DBT与FFDM对乳腺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第三部分 DBT与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医用诊断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X线机概述 |
3 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用诊断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设计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技术进化论的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成熟度评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技术进化理论与成熟度评估方法 |
2.1 技术进化理论 |
2.1.1 技术进化S-曲线 |
2.1.2 进化曲线的四个阶段 |
2.2 技术成熟度评估方法 |
2.2.1 评估方法概述 |
2.2.2 TRL方法 |
2.2.3 文献计量学方法 |
2.2.4 专利分析方法 |
2.2.5 专家咨询与市场调查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
3.1 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 |
3.2 医学影像设备特点 |
3.2.1 X线成像设备 |
3.2.2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 |
3.2.3 磁共振成像设备 |
3.2.4 超声成像设备 |
3.2.5 核医学成像设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成熟度评估 |
4.1 技术评估背景 |
4.2 技术评估方法 |
4.2.1 文献调查法 |
4.2.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2.3 专家现场打分法 |
4.3 技术评估结果 |
4.3.1 专家参与情况 |
4.3.2 数据可靠性分析结果 |
4.3.3 核心技术成熟度评估结果 |
4.3.4 辅助技术成熟度评估结果 |
4.4 技术评估讨论 |
4.4.1 方法学的讨论 |
4.4.2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技术成熟度预测 |
5.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 |
5.2 成熟度预测 |
5.2.1 成熟度预测原理 |
5.2.2 预测曲线建立 |
5.2.3 曲线分析 |
5.3 成熟度预测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可视化分析 |
6.1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背景 |
6.2 技术可视化分析方法 |
6.3 技术可视化分析结果 |
6.3.1 技术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
6.3.2 技术文献发表国家分析 |
6.3.3 技术文献类别分析 |
6.3.4 技术研究热点分析 |
6.3.5 技术研究前沿分析 |
6.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医学影像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概要 |
1. 医学影像设备专利申请现状 |
1.1 专利数据的检索策略和方法 |
1.2 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1.3 国内外专利申请比较 |
1.4 医学影像领域专利重要申请人分析 |
2. 结论和建议 |
(7)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遥控型)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设计与实验环境的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操作性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准性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概述及其在骨科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脊柱外科虚拟手术系统现状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国现代医用X线设备产业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X线诊疗设备的产业发展 |
X线设备技术发展 |
CT之梦 |
医用超声设备产业发展 |
国营企业的体制改革 |
民营企业的崛起 |
结束语 |
(10)普通X线机的数字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X 线影像数字化技术及其发展 |
1.1.2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 |
1.2 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X 线机数字化成像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X 射线成像基础 |
2.1.1 X 射线的产生 |
2.1.2 X 射线的特性 |
2.1.3 X 线成像原理 |
2.2 影像增强器的原理 |
2.3 CCD 数字成像原理 |
2.3.1 CCD 的工作原理 |
2.3.2 CCD 的分类 |
2.3.3 CCD 的特性参数 |
2.3.4 CCD 相机的硬件结构 |
2.3.5 CCD 相机的工作流程 |
第三章 X 线机数字化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X 线机数字化系统成像基本原理 |
3.3 CCD 电视系统 |
3.4 CCD 摄像机的选择 |
3.5 OK_M20A 图像采集卡 |
3.5.1 接口规范 |
3.5.2 技术特点及指标 |
3.6 图像采集控制系统 |
3.7 系统中的噪声来源 |
3.8 影响对比度的因素 |
3.9 计算机与 X 线机的联机及图像采集控制 |
第四章 X 射线数字图像处理 |
4.1 图像预处理 |
4.1.1 减少噪声以提高信噪比 |
4.1.2 图像增强对比度 |
4.1.3 图像边缘增强 |
4.2 图像浏览模块 |
4.2.1 图像放大算法 |
4.2.2 图像窗宽窗位调节 |
4.2.3 图像灰度均衡 |
4.3 图像应用与DICOM 转化 |
4.3.1 DICOM 标准的相关基础 |
4.3.2 DICOM 格式图像读取与转换 |
4.3.3 图像大小、角度、面积测量 |
4.3.4 多帧浏览与幻灯片放映 |
4.4 DICOMcm 与图像通信功能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传统X线机的医学影像数字化实现(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X射线成像设备和PACS的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设想[J]. 何锦涛,田苗,石盼. 科技视界, 2020(31)
- [2]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成像与磁共振技术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D]. 范文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医用诊断X线机教练考仿真系统设计研究[D]. 杨清云.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口腔X线平片检查中辐射防护的安全标准[J]. 郭小龙,李刚,程勇,余强,王虎,张祖燕.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7(12)
- [5]基于技术进化论的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成熟度评估应用研究[D]. 毕帆.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6]医学影像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现状分析[J]. 谈泉,邢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3(07)
- [7]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遥控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 张鹤.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8]县级医院PACS需求分析及建设要点剖析[J]. 庞涛. 中国信息界(e医疗), 2011(06)
- [9]中国现代医用X线设备产业发展回顾[J]. 唐东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01)
- [10]普通X线机的数字化改造[D]. 韩丽军. 天津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