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丹与美国捉迷藏(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方[1](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二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内化,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都应该把这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割裂开来。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统一发行和使用,更加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二者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一线教师们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教材中记叙文阅读篇目和写作篇目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发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记叙文的编排特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深入挖掘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目标与实施建议,阐述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在记叙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采用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观摩北京市一所初中学校记叙文阅读与记叙文写作的教学过程,并深入访谈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发现读写结合教学法在记叙文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记叙文阅读和写作联系不密切。二、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流于形式。三、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缺乏系统训练。并从教育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阐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再次,提出了促进读写结合教学法在记叙文教学过程当中应用的改进策略:深化师生认识,有效利用部编版教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本研究希望可以为其他语文教育研究者提供更多关于读写结合实践研究的新思路,为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吴星雨[2](2020)在《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转型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儿童书籍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引导儿童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媒介。而插画是儿童书籍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认知来说,插画比文字的表意更加直观,更能吸引儿童的目光。插画是文字内容的补充说明,不仅起到辅助阅读的良好作用,还承担着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与文字相互映衬的同时,也富有独特的视觉美感和美育意义。好的插画是文字的凝练,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还能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本文主要以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为核心进行研究,以纸艺为切入点,在目前国内外纸艺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研究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转型与创新,探寻儿童书籍插画设计新的表现形式。首先,对纸艺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论梳理,介绍纸艺的诸多表现形式与分类,分析纸艺作品具有的艺术特色,以及纸艺在其他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其次,探讨将纸艺运用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意义。纸艺与儿童书籍插画设计的融合不仅能给儿童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增加了儿童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同时精致美观的纸艺插画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儿童的审美品味。再次,研究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形态表达,分析纸艺插画在不同形态下的艺术特征,强调不同的纸艺插画形态与主题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纸艺插画形态增加儿童与书籍之间的互动。最后,对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创意表现进行研究,从纸艺插画设计形式的新颖性,纸材选择的多样性以及形态构成的装饰性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将纸艺运用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不仅能够拓展儿童书籍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增强插画设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为儿童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
王冰[3](2019)在《性别文化视域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官方教育文本,集中体现了教育部对语文教材编选的指导意见,其教材内容中隐含着一定的性别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性别文化作为一种潜隐的意识形态,它通过教材对学生的性别社会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对女性形象进行类型划分和特征分析,探索女性形象作为文本主体、审美客体和教育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在性别文化视域下重新解读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以期能够促进学生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本文所涉及的“性别文化”和“女性形象”两个概念进行内涵解读。文中的“性别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性别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两性在社会分工、能力、气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女性形象”主要指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女性人物形象,包括其外貌、职业和社会地位等外在特征,以及精神、思想、气质、个性等内在特征。第二章是在性别文化视域下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主要特征。先按册统计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课文(这里只包括正式的课文,附加部分不计入在内),然后进行家庭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划分,再对六册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时代划分:最后分析统计数据并概括各类女性形象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文本主体的女性形象,从家庭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形象分析。家庭方面主要有两大角色,分别是妻子形象和母亲形象,其他诸如姐妹、祖母等家庭角色不作分析,总共包括四个妻子形象和十个母亲形象。在社会方面主要有三个保姆形象以及教师、科学家、运动员、英雄等形象。第四章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女性形象,从“形象美”“人格美”“社会美”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美”主要从女性外在美方面着手,如身材美、仪表美和姿态美;“人格美”主要从女性身上具有的优秀品格出发,如勤劳与善良、坚强与勇敢、知性与自强三个方面;“社会美”主要从女性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教育载体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形象身上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母性的无私,看见女性身上不凡的才情风貌以及人格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母性意识、才情风貌、人格魅力和正确爱情观的培养。第六章基于上文三个章节的探讨,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进行协同建构。首先进行意义分析,其次从文本主体、审美客体以及教育载体三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建构,提出建构路径,主要从文本的解读与突破、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教育的熏陶与感染三方面着手,最后再提出女性形象的具体建构策略。
原媛[4](2019)在《Saint Anything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翻译家、学者不可避免地遇到的问题。归化翻译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要求译者采用目的语文化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达到行文的流畅、准确。异化翻译则是以源语言为归宿,要求译者尽力做到保持原作的风味,留有异国情调,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原汁原味”的翻译。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内容是由美国作家萨拉·丹森所着的小说Saint Anything(《圣人无处不在》)。该小说借助一个被无视的女孩形象,生动刻画了人物心理及对话,讲述了良好的家庭关系的核心在于理解与包容,家庭成员间要能做到彼此理解、相互关怀、不偏不倚。本报告在介绍异化和归化的前提下重点分析小说Saint Anything的翻译。通过梳理国内外翻译家关于归化异化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对本翻译报告所应用的理论的认识。结合翻译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本文翻译中的应用并进行归纳总结,介绍笔者在翻译实践和报告撰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本文以笔者对Saint Anything进行的翻译为实例,以“归化与异化”为理论视角,探讨其翻译特点和技巧,以期进一步加深理论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翻译能力。
温美龄[5](2018)在《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帐篷露营旅游需求日益增长。帐篷露营地是帐篷露营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露营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高低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是影响帐篷露营地市场形象、口碑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帐篷露营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那么,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到底是什么?如何有效的对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水平进行测量?怎样有效的提高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水平?本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全面、科学、适用性强的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并将该评价体系运用于实际案例中。目前关于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的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较少。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帐篷露营地发展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分析了有关帐篷露营及相关理论、服务蓝图及相关理论、服务质量及相关理论等研究综述,并分别对各个研究综述进行了总结和评论。第三部分总结分析了我国帐篷露营地研究现状。包括帐篷露营地优势分析、主要空间分布、国家政策、服务质量现存问题等内容。第四部分研究了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过程和结果。通过实地考察法建立了帐篷露营地服务蓝图,并运用关键点识别、专家调查法等建立了以有形性、可靠性、移情性、环境性、娱乐性和安全性为维度的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需求,运用专家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分析。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以东平森林公园帐篷露营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通过模糊综合评分法和服务质量感知图计算,得到以下结论:1.从总体来讲,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不容乐观。模糊综合评价后营地得分为3.96,处在中等水平阶段,有较多的维度和指标需要进一步改进,总体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通过东平森林公园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认知图分析发现,营地的安全性建设、自然环境开发、顾客交互管理和娱乐产品特色化等方面处于优势区域,需要继续保持并利用;营地在基础设施和健康环境方面急需改善,包括营地设施建设、医疗条件、娱乐项目种类、服务人员信息服务及人文景观等方面。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建议。针对上述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结论,从产品视角、安全性视角、客户管理视角、人力资源视角、基础设施视角、服务补救视角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产品视角包括开发特色产品、主题创新、巩固现有成熟产品、充分利用淡季;安全视角包括识别隐患、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客户管理视角包括制定顾客互动管理战略、市场细分和定位、顾客组合同质化、避免干扰与争执;人力资源视角包括创新招聘方式、培训员工、内部营销;基础设施视角包括完善数量和质量、合理摆放;服务补救视角体包括失误评估、预案准备、及时补救。最后部分是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
李慧琳[6](2017)在《科普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门头沟生态修复主题科普公园为例》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旨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很不充分,科普场所建设落后是其中问题之一。科普公园是一类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在公园内借助设施、场所和自然环境开展科普活动。但相关理论研究的缺乏,阻碍着科普公园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旨在探索科普公园设计的方法及要点。首先通过研究科普的相关理论,包括核心内容及目标、基本原理及原则、发展历程及趋势,指出我国科普现存问题,如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等;整理认知理论、“畅爽”理论、“剧场模型”等体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归纳出科普体验设计的思路、依据。接着梳理了科普公园相关定义,探究其起源、发展历程及现状,通过比较而描绘出科普公园的定位、内涵及与相关场所的差别。综合以上,得出科普公园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公益性、保护与利用结合等原则,以及设计方法与常见元素,并列举国内外案例加以佐证。最终将上述理论研究应用到门头沟生态修复主题科普公园项目中去。
黄风,籍满田[7](2016)在《大湄公河(长篇选载)》文中研究指明《大湄公河》是作者在山西省作家协会和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三上湄公河及多次赴滇采访,又参阅了400多万字的资料,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介于非虚构与虚构之间,分两条线索,以两种笔法展开:一条围绕湄公河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一条围绕发生在金三角的"10.5"惨案。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作了细节性的想象与描述。特别是被毒枭屠杀的13名中国船员,当时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煎熬。13条鲜活无辜的生命啊,作者力图把他们梦断之前的美好,与面对屠杀的痛苦挣扎还原出来,以祭他们最后的一段人生航程。本刊选载如下几章,以飨读者。
郝晓静[8](2016)在《The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cep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大分支,有其自身特点及目标读者群体。传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多以作者,作品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接受理论则关注到了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充分挖掘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与研究颇具指导意义。本文试以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法来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潘帕译本及笔者试译版本,试图找出异化与归化这一对翻译策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原则。得出的结论是: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异化翻译策略多以原作为考量,传达了异域风情,能够迎合儿童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其创新期待视野;归化翻译策略则更接近读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接近小读者,符合其定向期待视野。这两种策略无优劣之分,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译者在决定翻译策略时,可依接受理论为指导,考量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即认知水平、知识背景、语言习惯等要素,平衡两种策略,做出综合决策。
张利坤[9](2016)在《《芒果街上的小屋》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探讨的是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小说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的英译汉翻译项目。使译文读者获得与源文读者相似甚至同样的阅读体验,即实现译文与源文的功能对等,是该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笔者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并把该理论的4项要求作为译文的评判标准。该理论注重译文的功能,即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要与源文对等。结合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一书的特点,即文本风格方面的诗体小说和短句为主,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英文姓名使用较多、引用典故、塑造意象等;翻译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力求译文与源文达到功能对等。该翻译项目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第二章分析了原文本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第三章介绍了该翻译项目的指导翻译理论;第四章选择典型的例子做案例分析,并进行项目评估;第五章总结该翻译项目中笔者的收获与不足。该报告表明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做文学翻译,能够促使译文传达原文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流畅自然,符合译语表达规范和惯例;使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反应类似。如此,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从而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与探讨。望后来者能够灵活运用该理论,做出更好的译文。
奥列格·博加耶夫,王丽丹[10](2016)在《死耳朵——卫生纸新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剧中人:埃拉·尼古拉耶夫娜,健壮的女人俄罗斯经典四巨头(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贝雷帽女两位教育司官员珍本收藏家斯韦塔,休产假的图书管理员作家苏斯连科,诺贝尔奖得主丹特士,杀害普希金的凶手
二、拉丹与美国捉迷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丹与美国捉迷藏(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传统 |
二、部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 |
三、记叙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概念 |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 |
二、记叙文 |
三、读写结合教学法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学习迁移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初中记叙文教学的相关性研究 |
二、读写结合的相关性研究 |
三、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记叙文的篇目编排与实施目标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记叙文选篇统计及编排特点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记叙文选篇统计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关于记叙文的编排特点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目标与写作教学目标分析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目标分析 |
第二章 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一节 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师生对读写结合的认识 |
一、教师对读写结合的认识 |
二、学生对读写结合的认识 |
第三节 具体记叙文的教学实施情况 |
一、教学案例一 |
二、教学案例二 |
三、教学案例三 |
四、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
第三章 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读写结合在初中记叙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记叙文阅读与写作联系不密切 |
二、记叙文读写结合流于形式 |
三、学生记叙文读写结合缺乏系统训练 |
第二节 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环境偏重应试教育 |
二、教师读写结合能力欠缺 |
三、学生受固有教学模式限制 |
第四章 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读写结合在记叙文教学中的改进建议 |
一、潜移默化中深化师生认识 |
二、有效利用部编版教材,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
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 |
第二节 初中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一、《再塑生命的人》所在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
二、记叙文《再塑生命的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
三、教学设计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转型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纸艺的概述 |
2.1 纸艺的定义 |
2.2 纸艺的艺术特色 |
2.3 纸艺延伸方向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
3.1 寓教于乐营造趣味性 |
3.1.1 迷藏式的趣味 |
3.1.2 玩具式的趣味 |
3.1.3 幽默式的趣味 |
3.2 寄情于景塑造丰富的感官体验 |
3.2.1 纸艺插画的视觉美感 |
3.2.2 纸艺插画的触觉质感 |
3.2.3 纸艺插画的空间延伸感 |
3.3 潜移默化提升审美品味 |
3.3.1 感受美的形式 |
3.3.2 品味美的内涵 |
3.3.3 提升美的意识 |
3.4 本章小结 |
4 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形态表达 |
4.1 从平面到立体的多元变化 |
4.1.1 平面纸艺插画 |
4.1.2 半立体纸艺插画 |
4.1.3 立体纸艺插画 |
4.2 形态与主题的协调性 |
4.2.1 抽象形态表现与主题 |
4.2.2 动静形态表现与主题 |
4.2.3 装饰形态表现与主题 |
4.3 形态与读者的互动性 |
4.3.1 形态新颖引发的互动 |
4.3.2 形态刺激产生的互动 |
4.3.3 形态变化构成的互动 |
4.4 本章小结 |
5 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创意表现 |
5.1 设计形式的新颖性 |
5.1.1 拓展表现形式 |
5.1.2 融合造型语言 |
5.1.3 丰富画面层次 |
5.2 纸材选择的多样性 |
5.2.1 纸材的特性 |
5.2.2 纸材的肌理 |
5.2.3 不同纸材的语境表达 |
5.3 形态构成的装饰性 |
5.3.1 纸艺插画造型的主观性 |
5.3.2 纸艺插画色彩的象征性 |
5.3.3 纸艺插画构图的自由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6.1 设计主题定位 |
6.2 设计构思 |
6.3 设计过程解析 |
6.4 设计方案效果图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性别文化视域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内涵界定 |
第一节 性别文化的内涵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内涵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征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类型探究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特征分析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文本主体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形象美”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人格美” |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社会美” |
第五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作为教育载体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正确爱情观念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无私母性意识 |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多彩人格魅力 |
第四节 女性形象的不凡才情风貌 |
第六章 性别文化视域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协同建构 |
第一节 女性形象“三位一体”的意义建构 |
第二节 女性形象协同建构的路径 |
一、文本的解读与突破 |
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
三、教育的熏陶与感染 |
第三节 女性形象协同建构的策略 |
一、挖掘教材资源,拓展课堂空间 |
二、积累审美经验,优化审美价值 |
三、注重情境陶冶,生成教育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Saint Anything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
Achiev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1.1 Th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1.2 The Objectiv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1.3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1.2.2 The Outline of the Book |
1.2.3 The Language Style of the Book |
Chapter Two Theoretic Bases |
2.1 Hesperian Translation Theory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
2.2 Oriental Translation Theory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
2.3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2.3.1 Domestication |
2.3.2 Foreignization |
Chapter Three Th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
3.2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
4.1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Strategies |
4.1.1 Lexical Translation |
4.1.2 Syntactic Translation |
4.2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
4.2.1 Transliteration plus Notes |
4.2.2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Notes |
4.2.3 Literal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5)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帐篷露营迎来新的发展期 |
1.1.2 服务质量得到重视 |
1.1.3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堪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帐篷露营地相关理论的研究 |
2.1.1 帐篷露营地概念研究 |
2.1.2 帐篷露营地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2.2 有关服务蓝图相关研究分析 |
2.2.1 服务蓝图概念研究分析 |
2.2.2 服务蓝图在服务质量中的应用性研究分析 |
2.3 关于服务质量相关研究分析 |
2.3.1 服务质量概念研究分析 |
2.3.2 服务质量维度研究分析 |
2.3.3 相关产业服务质量评价分析研究 |
2.4 研究理论与基础 |
2.4.1 服务蓝图理论 |
2.4.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
2.4.3 层次分析法理论 |
2.4.4 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 |
2.4.6 服务质量IPA理论 |
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框架 |
4 研究对象、方法与创新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实地考察法 |
4.2.3 专家访谈法 |
4.2.4 问卷调查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4.3 研究创新 |
5.我国帐篷露营地发展现状及服务质量现存问题 |
5.1 我国帐篷露营地发展现状 |
5.1.1 帐篷露营地基本内涵分析 |
5.1.2 帐篷露营地基本分类分析 |
5.1.3 帐篷露营节庆活动分析 |
5.1.4 帐篷露营地优势分析 |
5.1.5 帐篷露营地相关政策分析 |
5.1.6 帐篷露营地空间分布分析 |
5.2 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现存问题分析 |
5.2.1 帐篷露营地安全系数小 |
5.2.2 帐篷露营地基础设施不健全 |
5.2.3 帐篷露营地员工服务水平低 |
5.2.4 帐篷露营地产品单一 |
6 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
6.1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6.2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2.1 全面性原则 |
6.2.2 目标导向性原则 |
6.2.3 可操作性原则 |
6.2.4 代表性原则 |
6.3 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6.3.1 帐篷露营地服务蓝图现实依据 |
6.3.2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文献理论依据 |
6.3.3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专家调查法依据 |
6.4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
6.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6.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判断矩阵 |
6.4.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7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实证研究 |
7.1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帐篷露营地简介 |
7.2 营地服务质量调查问卷设计 |
7.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3.1 信度效度分析 |
7.3.2 基本评价信息调查结果 |
7.4 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7.4.1 构建指标体系模糊评价因子集 |
7.4.2 构建指标体系模糊评语集 |
7.4.3 建立指标体系模糊评价矩阵 |
7.4.4 构建模糊评价权重集 |
7.4.5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
7.4.6 各维度最终模糊评分结果 |
7.4.7 服务质量综合模糊评价结果 |
7.5 东平森林公园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IPA研究 |
7.5.1 东平森林公园IPA图步骤分析 |
7.5.2 东平森林公园IPA图象限分析 |
7.5.3 东平森林公园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建议分析 |
8 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研究建议 |
8.1 创新开发帐篷露营地娱乐性产品 |
8.1.1 开发特色露营产品 |
8.1.2 创新露营产品主题 |
8.1.3 巩固现有成熟产品 |
8.1.4 利用淡季闲置资源 |
8.2 完善帐篷露营地安全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
8.2.1 风险安全识别 |
8.2.2 风险安全评估 |
8.2.3 风险安全控制 |
8.3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营造良好露营氛围 |
8.3.1 制定顾客互动管理策略 |
8.3.2 加强顾客市场细分与定位 |
8.3.3 避免顾客互相干扰与争执 |
8.3.4 发挥一线员工及时性作用 |
8.4 培养学习型组织和员工,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
8.4.1 创新员工招聘方式 |
8.4.2 培养学习型员工 |
8.4.3 适当授权给员工 |
8.4.4 内部营销留住优秀员工 |
8.5 完善帐篷露营地基础设施 |
8.5.1 补充完善服务设施数量 |
8.5.2 提高改善服务设施质量 |
8.5.3 科学布置服务设施 |
8.6 提高服务补救水平 |
8.6.1 事前评估服务失误 |
8.6.2 事发调研失误原因 |
8.6.3 事中及时解决失误 |
8.6.4 整合程序改善后期服务 |
8.6.5 合理选择服务补救方法 |
9 研究结论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附录 |
一、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法相关内容 |
二、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
三、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表 |
四、专家列表 |
五、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游客调查问卷 |
(6)科普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门头沟生态修复主题科普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科普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
2.1 科普的定义 |
2.2 科普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2.2.1 科普的主要内容 |
2.2.2 科普的主要目标 |
2.3 科普的基本原理及原则 |
2.3.1 科普的基本原理 |
2.3.2 科普的基本原则 |
2.4 科普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
2.4.1 科普发展的三个阶段 |
2.4.2 科普发展的未来趋势 |
2.5 我国科普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
2.5.1 我国科普的发展历程 |
2.5.2 我国科普存在的问题 |
3 科普体验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
3.1 认知过程及规律 |
3.1.1 认知过程及规律概述 |
3.1.2 认知结构 |
3.1.3 认知能力及其发展过程 |
3.1.4 视知觉与认知 |
3.2 “畅爽”理论 |
3.3 剧场模型理论 |
3.3.1 主题 |
3.3.2 情节 |
3.3.3 场景 |
3.3.4 角色和表演 |
4 科普公园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
4.1 科普公园定义探讨 |
4.2 科普公园起源与发展探究 |
4.2.1 起源说之一——主题公园的分支 |
4.2.2 起源说之二——科普场馆的外延 |
4.3 科普公园的建设现状 |
4.3.1 国外户外科普简介 |
4.3.2 我国科普公园的建设情况 |
4.4 我国科普公园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
4.4.1 我国科普公园面临的主要问题 |
4.4.2 科普公园应具有的优势 |
4.4.3 我国科普公园的发展机遇 |
5 科普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
5.1 科普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
5.1.1 科学性 |
5.1.2 艺术性 |
5.1.3 教育性 |
5.1.4 公益性 |
5.1.5 保护与利用 |
5.2 科普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
5.2.1 主题设计——科普公园规划设计基础 |
5.2.2 情节设计——宣教与游览过程契合 |
5.2.3 场景设计—科普内容的博览展示 |
5.2.4 体验设计——参与“亲历科学” |
5.2.5 表演设计——外力作用对科普的强化 |
5.3 科普公园常见元素归纳 |
6 相关案例分析 |
6.1 北京宋庆龄儿童科学探索园 |
6.1.1 项目概况 |
6.1.2 科普设计概述 |
6.2 贵州“乙未园”乡村儿童乐园 |
6.2.1 项目概况 |
6.2.2 科普设计概述 |
6.3 瑞士诺华药理花园 |
6.3.1 项目概况 |
6.3.2 科普设计概述 |
6.4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
6.4.1 项目概况 |
6.4.2 科普设计概述 |
6.5 成都活水公园 |
6.5.1 项目概况 |
6.5.2 科普设计概述 |
6.6 小结 |
6.6.1 关于面积大小的探讨 |
6.6.2 与科普场馆建筑的关系的探讨 |
6.6.3 关于科普主题的探讨 |
6.6.4 关于情节设计的探讨 |
6.6.5 关于场景与科普体验的讨论 |
7 门头沟生态修复主题科普公园规划设计 |
7.1 项目概况 |
7.1.1 项目区位 |
7.1.2 周边环境 |
7.1.3 地表变迁 |
7.1.4 场地现状 |
7.1.5 小结:SWOT分析 |
7.2 项目愿景 |
7.2.1 规划设计依据 |
7.2.2 规划设计定位 |
7.2.3 规划设计策略 |
7.3 总体规划设计 |
7.3.1 场地可利用性与安全措施研究 |
7.3.2 科普主题规划设计 |
7.3.3 景观结构规划设计 |
7.3.4 科普体系规划设计 |
7.4 专项规划设计 |
7.4.1 交通规划 |
7.4.2 竖向及排水 |
7.4.3 植物景观 |
7.4.4 建筑及服务设施 |
7.4.5 景观小品 |
7.4.6 标识系统 |
7.4.7 活动策划 |
7.4.8 技术经济指标 |
8 结语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图纸目录 |
(8)The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cep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
1.3 Methodology and Organization |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
2.1.1 Studies Abroad |
2.1.2 Studies at Home |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
2.2.1 Studies Abroad |
2.2.2 Studies at Home |
2.3 Comments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
CHAPTER III RECEPTION THEORY |
3.1 Overview of Reception Theory |
3.2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3.3 Children’s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CHAPTER IV PAN PA’S VERSION AND RELATED PROBLEMS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or |
4.2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
4.3 Features and Problems of Pan Pa’s Version |
CHAPTER V TRANSLATION PRACTICE UNDER RECEPTION THEORY |
5.1 Meeting Children’s Creative Expectation |
5.1.1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
5.1.2 Transla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
5.2 Meeting Children’s Directed Expectation |
5.2.1 Domestication Strategy |
5.2.2 Translat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
CHAPTER VI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and Contributions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for Translation |
APPENDIX 2: Pan Pa’s Translation Version |
APPENDIX 3: Suggested Version Translated by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
(9)《芒果街上的小屋》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
1.2 Project Sources |
1.3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
2.1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
2.1.1 The Style of Poetic Novel |
2.1.2 Short Sentences Dominated |
2.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
2.2.1 Numerous English Names |
2.2.2 Plenty Allusions |
2.2.3 Varied Images |
Chapter Thre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
3.1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Nida |
3.2 Nida’s Translation Theories |
3.3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is Translation Activity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and Project Evaluation |
4.1 Case Study |
4.1.1 Transliteration for English Names |
4.1.2 Annotation for Allusions and Images |
4.1.3 Other Translation Methods |
4.2 Project Evaluation |
4.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is Project |
4.2.2 The Comments of Pan Pa's Chinese Version |
4.2.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Versions from Pan Pa and The Author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Harvest From This Project |
5.2 Limitations in This Project |
5.3 Sugges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
(10)死耳朵——卫生纸新传(论文提纲范文)
剧中人: |
第一幕 |
第一场 |
第二场 |
第三场 |
第四场 |
第五场 |
第二幕 |
第六场 |
第七场 |
第八场 |
第九场 |
第十场 |
第十一场 |
第十二场 |
第十三场 |
第十四场 |
第十五场 |
四、拉丹与美国捉迷藏(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 李东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纸艺在儿童书籍插画设计中的转型与创新研究[D]. 吴星雨.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3]性别文化视域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D]. 王冰. 扬州大学, 2019(02)
- [4]Saint Anything英汉翻译报告[D]. 原媛. 宁波大学, 2019(06)
- [5]我国帐篷露营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温美龄.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6]科普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门头沟生态修复主题科普公园为例[D]. 李慧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大湄公河(长篇选载)[J]. 黄风,籍满田. 黄河, 2016(06)
- [8]The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ception Theory ——A Case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D]. 郝晓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6(11)
- [9]《芒果街上的小屋》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利坤.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10]死耳朵——卫生纸新传[J]. 奥列格·博加耶夫,王丽丹.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