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0例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1](2021)在《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栓心脉宁以"血脉双治"理论为基础,配伍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君二臣四"之制,由丹参、川芎等10味中药组成,共奏益气活血,开窍止痛之功。相关研究显示血栓心脉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反应等,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
崔敏,彭彦平,高杰清,李硕,杨旭升[2](2021)在《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和对照组(60例,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疗效、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丙二醛(MDA)较治疗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MDA较对照组低,SOD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DPN患者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抗氧化应激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安全可靠。
韩云鹏,谢春光[3](2021)在《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多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发病率及并发症逐年升高,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气虚血瘀被认为是糖尿病诸多并发症的重要病机,作为益气活血代表方的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相关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也成为热点,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4](2021)在《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1前言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相关文字记载首见于明代异远真人的《救伤秘旨跌损妙方》[1],其中记载"参三七"组方40条,广泛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等疾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2]中指出三七具有"止血、散血、定痛"的功效,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3]中补充记载了三七的补益作用,认为"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目前已从三七中分离、提取、鉴定出了百余种化合物,基本阐明了三七中主要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其中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
屈岭,田国庆,朴元林,吴群励,赵菲,尹德海,孙青,张倩,景光婵,石玥,史晓虎,刘伟,闫斌[5](2021)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文中认为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给全球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证实该领域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6](2021)在《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阴清热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方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及中医阴虚瘀热证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地卫矛汤方,每日1剂,共观察12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记录其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血压、血糖、血脂、尿白蛋白/肌酐定量、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及胱抑素C、炎症因子(TGF-β1、IL-6、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均衡性,结果具可比性。①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对于口干口渴、腰腿酸软、腰痛如刺、尿频、浮肿、盗汗等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③降糖: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④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⑤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更佳,P<0.05。⑥降压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均明显降低,P<0.01。⑦调脂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P均<0.01、HDL-C水平升高,P均<0.05;治疗组降脂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⑧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分值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⑨抗炎作用:两组治疗后TGF-β 1、IL-6、TNF-α分值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抗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⑩安全性评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研究提示,二地卫矛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二地卫矛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血糖、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吕红蕾[7](2021)在《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观察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阳虚寒凝证,探讨相关的药效机制,评估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方剂。方法: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病区病房收集就诊的68例DPN阳虚寒凝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降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温阳除痹汤,治疗8周。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等增减变化情况,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对两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本次临床实验纳入患者68例,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纳入患者34例,对照组纳入33例。在首次接受临床治疗前,经过临床统计学数据分析,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临床症状、血糖、神经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有可比性。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析空腹血糖(FPG):(1)治疗组FPG改善;对照组FPG改善没有差异(P>0.05)。(2)较单纯用甲钴胺,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更能改善FPG(P<0.05)。餐后2小时血糖(2h PG):(1)治疗组改善2h PG;对照组改善2h PG上无差异(P>0.05)。(2)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更能改善患者2h PG(P<0.05)。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改善Hb A1c上无差异。2.单项症状分析中医临床症状方面:(1)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仅多食易饥、肢体麻木、口渴多饮和畏寒怕冷症状较治疗前改善;(2)对照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差于治疗组(P<0.05)。3.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方面:(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双侧胫神经MCV、胫神经SCV),治疗组P均<0.05,表明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可以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P均>0.05,表明单纯口服甲钴胺在提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上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后,结果为P<0.05,表明在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胫神经SCV方面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优于单纯口服甲钴胺。4.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4.11%,对照组78.79%。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疗效明显(P<0.05)。5.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有害反应,使用药物有较好安全性。结论:采用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寒凝证DPN,在改善患者口渴多饮、肢体麻木、多食易饥和畏寒怕冷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FPG及2h PG,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和SCV,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口服温阳除痹汤联合甲钴胺较单独口服甲钴胺治疗有显着优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王继雪[8](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朱鑫[9](2021)在《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依据糖尿病足0级诊断标准,收集60例2019年1月—2020年1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络汤(由本院煎药机煎药3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后分服),治疗周期为8周;对照组予以胰激肽原酶(2片/次,3次/日),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粘度高切、踝肱比、趾肱比、浅感觉、深感觉、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结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9.3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主要临床指标:糖代谢指标、踝肱比、趾肱比、全血粘度高切、浅感觉、深感觉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满足P<0.05,具有显着差异;安全性上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差别,安全性评价为1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可以改善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症状和体征,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性。
程至伟[10](2021)在《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不同体重患者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不同体重患者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集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痰瘀证患者60例,按体重指数分为体重正常组(体重正常指数18.5kg/m2≤BMI<24.0kg/m2)和体重超重组(体重超重指数24.0kg/m2≤BMI<28.0kg/m2)各30例。两组均在西医常规治疗上加用金麦温胆汤治疗,连续12周。分别于0、12周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胃泌素、胰高糖素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血脂:治疗后,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的TG、TC、LDL-C均降低(P<0.05),HDL-C未见明显变化(P>0.05);体重超重组在降低TC、LDL-C水平上优于体重正常组(P<0.05),在降低TG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2.血糖:治疗后,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的FPG、2h PG、Hb A1c均降低(P<0.05);体重超重组在降低FPG、2h PG、Hb A1c水平上优于体重正常组(P<0.05)。3.胰高糖素:治疗后,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的胰高糖素均无明显下降(P>0.05)。4.胃泌素:治疗后,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的胃泌素数值均升高(P<0.05);体重超重组在升高胃泌素水平上优于体重正常组(P<0.05)。5.肠道菌群:治疗后,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的肠球菌属、体重正常组的大肠杆菌属数量均降低(P<0.05),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的柔嫩梭菌属数量均升高(均P<0.05),两组的厚壁菌属、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与体重超重组大肠杆菌属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6.安全性:在患者服用金麦温胆汤期间,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及不良反应。结论1.金麦温胆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痰瘀证体重超重患者的TC、LDL-C、FPG、2h PG、Hb A1c水平和升高胃泌素水平,效果优于体重正常患者。2.金麦温胆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痰瘀证体重超重患者的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数量,效果优于体重正常患者。3.金麦温胆汤治疗2型糖尿病痰瘀证不同体重患者具有明确的安全性。
二、60例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例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遵循“血脉双治”理论构建血脉病整体认识 |
2 组方传承创新凸显中医学特色 |
3 复杂作用机制发挥多重保护效应 |
3.1 保护血管内皮 |
3.2 促进血管再生 |
3.3 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 |
3.4 抑制炎症反应 |
4 临床运用 |
4.1 冠心病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
4.2 高脂血症 |
4.3 心律失常 |
4.4 脑梗死 |
4.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4.6 血管性痴呆 |
4.7 其他疾病 |
5 展 望 |
(2)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5]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对比 |
2.2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
2.4 两组氧化应激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3)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3 糖尿病肾病 |
1.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
1.5 糖尿病足 |
1.6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 |
2 实验研究 |
2.1 改善血管内皮损伤 |
2.2 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
2.3 保护缺血组织 |
2.3.1 促进血管新生 |
2.3.2 改善低灌注 |
2.4 改善脂质代谢 |
(4)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三七总皂苷制剂的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
3 三七总皂苷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
3.1.1 保护血管内皮 |
3.1.2 促进血管新生与抑制血管重构 |
3.1.3 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 |
3.1.4 抗心肌缺血缺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
3.1.5 抑制心肌肥厚 |
3.1.6 调节血脂 |
3.2 保护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 |
3.2.1 抗脑缺血缺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2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3.2.3 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
3.3 保护肾组织的作用机制 |
3.4 其他 |
4 三七总皂苷制剂的临床研究 |
4.1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
4.1.1 冠心病心绞痛 |
4.1.2 急性心肌梗死 |
4.2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4.2.1 缺血性脑卒中 |
4.2.2 出血性脑卒中 |
4.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4.3 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
4.3.1 2型糖尿病 |
4.3.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4.3.3 糖尿病肾病 |
4.4 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
4.4.1 视网膜静脉阻塞 |
4.4.2 下肢深静脉血栓 |
4.4.3 动脉硬化闭塞症 |
4.5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4.5.1 慢性阻塞性肺病 |
4.5.2 慢性呼吸衰竭 |
4.5.3 急性肺栓塞 |
4.6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4.6.1 急性胰腺炎 |
4.6.2 肝纤维化 |
4.6.3 消化性溃疡 |
4.7 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4.7.1 肾病综合征 |
4.7.2 慢性肾衰竭 |
4.8 其他 |
5 三七总皂苷制剂的安全性证据 |
6 三七总皂苷制剂的临床应用推荐意见 |
6.1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心血管疾病 |
6.2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6.3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
6.4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
6.5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
6.6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6.7 推荐应用三七总皂苷制剂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
6.8 三七总皂苷制剂对癌性贫血、骨折、重型 |
7 使用注意 |
(5)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2 糖尿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6)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辨治 |
1.4 常用治则治法 |
1.5 其他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
2.3 发病机制研究 |
2.4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疗效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病例收集情况 |
7.2 基线比较 |
7.3 疗效比较 |
7.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8 讨论 |
8.1 立论依据 |
8.2 组方分析 |
8.3 疗效分析 |
8.4 机理探讨 |
8.5 思考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 中英文缩略词 |
附2: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案 |
研究结果 |
1.一般材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3.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传统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 |
3.导师对DPN的认识 |
4.现代药理研究 |
5.疗效分析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综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2 临床观察 |
附表3 神经肌电图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1.1 病名来源 |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
2.2 危险因素 |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
4 结果 |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4.2 中医证型结果 |
4.3 用药频次统计 |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研究对象 |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指标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人组情况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形态 |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1.1 对病名的认识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及预后 |
1.2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 |
1.2.3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
1.3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足的定义 |
1.3.2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病理认识 |
1.3.3 糖尿病足诊断、分级和分期 |
1.3.4 糖尿病足的西医治疗 |
1.3.5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标准 |
2.1.6 终止标准 |
2.1.7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标准 |
2.2.5 统计学方法 |
2.2.6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关于糖尿病足0 级立法的确立 |
3.3 方剂及药物分析 |
3.3.1 方义分析 |
3.3.2 单味中药的药理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踝肱比、趾肱比测定意义 |
3.4.2 血液流变学意义 |
3.4.3 感觉检查的意义 |
3.5 不足与展望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浅谈糖尿病足的中医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10)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不同体重患者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治疗前资料比较 |
1.1 有效样本量情况 |
1.2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性别比较 |
1.3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年龄比较 |
1.4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口服药治疗与胰岛素治疗例数比较 |
1.5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
2 组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
2.1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血脂治疗前后比较 |
2.2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血糖治疗前后比较 |
2.3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胰高糖素治疗前后比较 |
2.4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胃泌素治疗前后比较 |
2.5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肠道菌群治疗前后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 |
3.1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血脂治疗后比较 |
3.2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血糖治疗后比较 |
3.3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胰高糖素治疗后比较 |
3.4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胃泌素治疗后比较 |
3.5 体重正常组与体重超重组肠道菌群治疗后比较 |
4 安全性结果 |
讨论 |
1 糖、脂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2 胰高糖素异常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
3 胃泌素紊乱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
4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
5 中医痰瘀二要素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
6 痰、瘀、肥胖同治与金麦温胆汤立法思想 |
7 总结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病例报告表(CRF) |
附录C 伦理审核表 |
文献综述 痰瘀病理要素、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60例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J].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 [2]木丹颗粒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 崔敏,彭彦平,高杰清,李硕,杨旭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1(22)
- [3]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韩云鹏,谢春光. 四川中医, 2021(10)
- [4]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三七总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0)
- [5]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J]. 屈岭,田国庆,朴元林,吴群励,赵菲,尹德海,孙青,张倩,景光婵,石玥,史晓虎,刘伟,闫斌.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8)
- [6]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温阳除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阳虚寒凝证的临床研究[D]. 吕红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自拟方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0级(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鑫.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10]金麦温胆汤对2型糖尿病痰瘀证不同体重患者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程至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