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硅烷交联技术进展

聚乙烯硅烷交联技术进展

一、聚乙烯的硅烷交联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娟娟[1](2021)在《硅烷交联聚乙烯的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将硅烷接枝交联技术应用于电线电缆用的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将已接枝硅烷的聚乙烯A料和含有催化剂的B料混合,通过进一步水解和缩合反应,生成硅烷交联聚乙烯,并用于工业生产。根据X射线衍射实验可知,A料、B料及交联前后的电缆料均为聚乙烯材料,结合拉曼光谱和理论计算研究,研究了聚乙烯主链上的分子基团结构,进一步证实了水解缩合反应的过程。

肖红杰,莫相全,梁国伟,陈敏健,宋光春[2](2021)在《不同交联工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设定不同的交联工艺条件——不同的热水浴温度、不同的热水浴时间、自然放置于室内与室外以及浸水后并立即放入70℃的烘箱烘烤5h,考察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利用热延伸实验表征实验结果;测定了交联前后的红外光谱变化、拉伸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利用DSC与TGA分别表征了交联前后的结晶温度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热水浴温度的提升和热水浴时间的增加,硅烷交联聚乙烯交联效果越来越好;90℃热水浴2h,热延伸的伸长率达到60%,永久变形率为0%;置于室外的硅烷交联聚乙烯的交联效果比室内的好;浸水并立即放入70℃的烘箱烘烤5h后交联效果差;红外光谱验证了交联反应的发生;交联前与交联后的拉伸强度由19.1MPa增加至24.5MPa,伸长率由733%降低至609%;DSC表明交联后的结晶温度比交联前的低,TGA表明交联后的热稳定性比交联前的要好。

李森林,郭可贵,严波,刘宇舜,何凯[3](2020)在《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局部热延伸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硅烷交联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绝缘材料,普遍应用于当前电缆绝缘领域中,因此研究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局部热延伸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电缆局部热延伸性能的因素主要有聚乙烯原料、引发剂用量、硅烷用量、挤出温度等,因此从这几方面出发,采用相应的原料、助剂与仪器等,依照电力行业规范中的相关标准实行研究;研究过程中,利用不同原料与仪器制备不同硅烷交联聚乙烯试件,通过拉伸试验机测试试件热延伸性能。研究结果显示:采用LDPE19E低密度聚乙烯为主原料制成的试件拉伸强度与热延伸性能测试结果可达到标准要求;在试件内硅烷用量较低的条件下,随着硅烷用量逐渐增多试件拉伸强度与永久变形率分别呈现上升与下降趋势,在试件内硅烷用量达到2.5份的条件下,试件拉伸强度与永久变形率均随硅烷用量提升而下降;当挤出温度处于188℃±3℃时,凝胶含量达到最高值,可达60%以上。

田永龙[4](2020)在《功能聚乙烯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性能评价》文中认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具有高物理机械性能、耐化学腐蚀、耐磨损、低密度等众多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由于UHMWPE纤维的结晶度高、表面光滑、表面缺少极性基团等原因,导致其表面加工性能很差,集中体现在其与树脂、橡胶等基体的界面粘接性很差。虽然,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采用多种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纤维进行改性处理,但目前很少有新的改性方法出现,而现有方法又存在各自的缺陷。因此,需要对UHMWPE纤维的改性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这对进一步拓展UHMWPE纤维的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构建的纤维改性模型,制备了三种不同的功能聚乙烯蜡(PEW),并分别使用其对纤维进行涂层改性处理,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界面性能的UHMWPE纤维。系统研究了影响功能PEW制备的影响因素,以及处理液浓度、单体接枝率、双单体的加入、处理液温度、功能PEW/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对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接强度的影响,并使用ABAQUS软件对纤维的拔出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探讨了改性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化学组成、机械性能、浸润性、表面形态、纤维拔出过程的变化原因及机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接强度,为UHMWPE纤维的表面改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基团数量及种类可控制、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未改性的PEW作为原料对纤维进行涂层改性处理。结果表明:经涂层改性处理后,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接强度得到提高,从而证明了纤维改性模型的可行性。(2)设计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乙烯蜡(PEW-g-PMMA)与马来酸酐/苯乙烯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St)三种不同的功能PEW。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制备条件,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接枝率的功能PEW。并且St单体的协同作用可显着提高MAH的接枝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MAH、MMA、St单体已被成功接枝到PEW大分子上。(3)处理液的浓度、涂层温度、接枝率、双单体协同效应、接枝单体的种类等因素可显着影响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性能。研究发现:经浓度为9wt%的功能PEW涂层改性处理后,纤维的拔出强度得到显着提高。与原纤维相比,PEW-g-MAH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39.80%,PEW-g-PMMA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45.11%,PEW-g-MAH/St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57.95%;纤维的拔出强度分别随着接枝率的增大和涂层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同时,纤维的拔出强度随着第二单体St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且所用单体的种类会影响纤维的界面性能。涂层改性前后,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晶度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浸润性得到显着改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纤维的表面引入了分别来源于MAH、MMA与St的功能极性基团。(4)功能PEW/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可显着影响纤维的拔出强度、表面涂层耐磨性和浸润性。研究表明:随着硅烷交联剂浓度的增大,纤维的拔出强度随之逐渐增大,当浓度为12wt%时,与未处理纤维相比,PEW-g-MAH/硅烷复合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71.38%,PEW-g-PMMA/硅烷复合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77.97%,PEW-g-(MAH/St)/硅烷复合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98.59%;同时,失重率与接触角分别随着硅烷交联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红外分析表明,体系中引入的硅烷交联剂相互反应产生了三维网状交联结构,并且纤维的表面引入了新的功能基团如Si-O-C、Si-OH、Si-O-Si等。(5)功能PEW涂层改性处理可显着影响纤维的拔出过程。与未处理纤维相比,涂层改性纤维的拔出过程可分为A、B、C、D四个阶段,其拔出A段有更高的负荷数值,拔出B段更加明显,拔出C和D段会出现负荷的波动现象。而未处理纤维的拔出C、D段的区分不明显,且未出现负荷波动的现象。(6)使用ABAQUS软件中的粘聚力模型来模拟纤维的拔出过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能有效表达功能PEW涂层改性UHMWPE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接性能。功能涂层的存在对纤维拔出的实际过程和模拟过程都有显着的影响。所建模型对纤维拔出过程的A、B、C段都能较好的描述,但对D段的描述性较差。在纤维的拔出过程中,纤维所承受的应力是由界面层开始向周围的基体传递。功能PEW涂层以及其与硅烷交联剂的复合改性处理能显着提高界面层的内摩阻力。同时,功能PEW涂层作为纤维与树脂基体的中间桥梁,可以起到应力缓冲的作用,从而可阻止界面裂缝的扩展和应力集中的发生。功能PEW涂层处理纤维的损伤的过程呈明显的时间滞后性,且抵抗损伤的能力增强。功能PEW涂层中所含单体的极性、数量及种类可显着影响涂层的损伤过程。而硅烷交联剂的引入能进一步提升界面层抵抗损伤的能力。此外,功能PEW涂层的存在能显着提高界面层的耐冲击性,而硅烷交联剂的引入可进一步提高界面层的耐冲击性。

黄晓华[5](2020)在《改性聚乙烯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聚乙烯交联改性方法,包括过氧化物交联法、辐照交联法和硅烷交联法等,并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势和弊端。采用二步法硅烷交联工艺制备改性聚乙烯,解决了过氧化物交联法、辐照交联法存在控制难度较高,投资大等问题,通过添加过氧化二异丙苯,可以显着降低改性聚乙烯生产成本,提高综合应用。此外,还概括了改性聚乙烯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

张超峰[6](2019)在《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乙烯(PE)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机械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的通用塑料,同时聚乙烯的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较弱,聚乙烯的抗热变形能力弱,热稳定性差,且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差。通过硅烷交联可以改善这一现状,传统的硅烷交联存在制品过硬且需要经热水或者水蒸汽中长时间处理才能进行交联的问题,本文通过添加弹性体POE来增韧硅烷交联聚乙烯,通过添加产水剂进行自交联减少后期的交联处理工艺。本文研究了螺杆转速、水煮交联温度、交联时间、硅烷(A171)用量、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弹性体POE用量以及产水剂的种类和用量对硅烷交联聚乙烯材料性能的影响。分别使用了电子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维卡软化试验机、热失重分析仪(TGA)、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动态流变仪研究了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双螺杆挤出机转速为30rpm时,交联聚乙烯的接枝率最高;水煮交联时间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物料的凝胶含量逐渐增加,当水解交联时间为8h以后,物料的凝胶含量增长变缓;随着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增加,交联聚乙烯物料的凝胶含量逐渐增加,拉伸强度逐渐升高,维卡软化点呈现上升趋势,硅烷用量达到1.8phr时增长变缓;随着引发剂DCP用量的增加,交联聚乙烯材料的凝胶含量逐渐增加,拉伸强度也逐渐升高,引发剂DCP用量达到0.10phr时拉伸强度增长变缓,其中当引发剂DCP用量达到0.14phr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出现下降趋势,随着弹性体POE的用量的增加,凝胶含量逐渐增加,拉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当POE用量为20phr时,拉伸强度最高。随着产水剂的加入,研究表明四种产水剂的完全失水温度在加工温度之下,并且产水剂中乙酸锌具有较快的吸水速率,其中加入乙酸锌的材料经20天室温下交联,凝胶含量达到75.5%,拉伸强度达到23.5Mpa,断裂伸长率为604.5%;产水剂的加入增加了材料的凝胶含量,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以及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同时随着乙酸锌用量增加,材料的凝胶含量和拉伸强度逐渐增加,当乙酸锌用量为1.5phr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李启明[7](2019)在《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改性》文中研究说明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非常适合现代工业,具有节能,提高生产效率,物料再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特点,离子交换膜作为膜分离技术中的重要组成,现已广泛应用于资源回收利用、水处理、燃料电池和海水淡化等领域。非均相膜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过程污染小、价格低廉的特点,现有非均相膜的性能缺陷很大的局限了其应用范围,因此本文首先采用硅烷交联聚乙烯作为膜骨架,选用001×7、001×12和D001型三种不同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膜的制备,设置树脂粉占比梯度制备出CEM-A、CEM-B和CEM-D三个系列的离子交换膜,通过离子交换容量,含水率,迁移数,膜电阻和氯离子泄漏率表征膜性能,研究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在不同占比情况下,对所制备离子交换膜的影响。然后选取所制备膜综合性能较为优异的CEM-A3膜,使用PWA/PVA-TEOS三者共混的聚合物进行浸溶改性,探究1%H2O2溶液水浴处理时间、浸溶液溶质质量比、浸溶液浓度和热处理时间对膜改性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改性作用机理。最后,对CEM-A3膜、改性膜和商品膜在60℃、5%H2O2溶液中连续水浴处理240h,通过膜性能表征,比较了氧化性处理前后的膜性能,并分析三种膜的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的差异。离子交换树脂是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树脂种类和膜配方的差异均会造成膜性能的变化。001×7型树脂占比为67%时所制备膜膜整体性能最佳;001×12型树脂占比65%时所制备膜膜整体性能最佳;D001型树脂占比在所选占比梯度内所制备膜膜整体性能相差不大。001×7型树脂占比为67%时所制备膜与001×12型树脂占比为65%时所制备膜,膜整体性能均优于商品膜。随着膜性能指标的提升,膜制备过程进一步提升膜性能越来越困难,且随着其中一项性能的提升,会影响另一性能有所下降。与商品膜相比,膜制备过程所能提升的膜性能存在上限,想要进一步提升膜性能需借助膜改性方法。膜改性过程中,浸溶液不仅在膜表面形成均匀致密保护层,同时浸入到膜内部,与原膜骨架结合形成紧密的复合式网状结构。扫描电镜分析,原膜表面放大5000倍,膜表面光滑均一,整体致密且没有孔洞,在原膜经过1%的H2O2溶液水浴处理后,膜表面呈现分布较为均匀的微米级小孔,膜表面原来存在的保护表层被溶解,膜表面微孔被扩大已打开膜孔道一端,改性后的膜在放大5000倍的情况下,膜表面由预处理后的微孔均匀分布状态,变为表面光滑致密,说明浸溶液在修补膜表面微孔的同时,在膜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新的保护层,封堵了膜表面较大孔洞。比较改性膜前后的FTIR光谱发现,发现改性后的膜出现了四个PWA特征峰,于806、891、980、1080cm-1处,同时1100cm-1处,呈现出TEOS衍生出的Si-O-Si伸缩振动峰,Si-O-Si伸缩振动峰的存在造成了PWA特征峰的偏移,34003600 cm-1之间存在-OH伸缩振动所产生的吸收峰,说明改性实验可有效PWA/PVA-TEOS三者共聚物,有效接枝到膜上。氧化性处理后,三张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粉”现象,膜表面微孔扩大,离子交换容量和迁移数降低、膜电阻升高、氯离子泄漏率增加、整体选择透过性降低,改性膜膜整体性能稍有降低,CEM-A3膜膜整体性能降低较多,商品膜膜整体大幅度下降。改性后的膜结构和化学稳定性最好,膜结构仍能保持致密状态,商品膜膜结构和化学稳定性最差,膜结构变得十分疏松,CEM-A3膜结构和化学稳定性适中,膜制备实验和膜改性实验,均达到实验目的,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的在恶劣环境中应用时,“脱粉”现象与膜自身结构和材料性能有关,所以无法避免,仅可以通过使用新材料和膜改性实验尽量消除该现象。

李亚莎,花旭,代亚平,沈星如,王成江[8](2018)在《外电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介质材料分子空间结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从分子层面上揭示外电场作用下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材料内部分子结构特性的变化情况,采用计算量子化学模拟方法构建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模型。沿聚乙烯主链方向施加不同大小的电场,分析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的稳态总能量、偶极矩、分子极化率、电荷分布、能隙和红外光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后,分子稳定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出现断键现象。硅烷交联聚乙烯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主链两端的C-C键和C-H键最先断裂形成自由基。分子内部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转移,使得聚乙烯链端部C、H原子带电量最大且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断键后的C、H自由基带有较高电荷量。这些游离的自由基会形成空间电荷,外电场越大,空间电荷量越大。这些电介质内部微观特性的变化对研究交联聚乙烯电缆的电树枝老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单毓玲[9](2018)在《含协效阻燃剂的硅烷交联聚烯烃电缆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硅烷交联聚烯烃因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耐热性以及电绝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中,但是其氧指数较低,易燃烧的缺陷限制了应用范围。因此硅烷交联聚烯烃的阻燃研究成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利用协效阻燃剂与氢氧化物阻燃剂的复配研制高效低填充无卤阻燃硅烷交联聚烯烃电缆料,为硅烷交联聚烯烃线缆材料产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硅烷交联聚烯烃的制备工艺和配方,并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硅烷交联阻燃聚烯烃复合材料。首先探讨氢氧化铝(ATH)和氢氧化镁(MH)复配阻燃剂的最优配比,以及偶联处理前后对材料各个性能的影响,其次确定了复合材料的交联时间和交联温度。结果表明:偶联处理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性以及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体积电阻率和击穿场强。确定了ATH与MH的重量比为ATH:MH=20:40;交联温度为80℃,交联时间为8 h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好。然后主要研究了协效阻燃剂有机蒙脱土(OMMT)、二乙基次膦酸铝(ADP)、硼酸锌(ZB)对复合材料交联度、阻燃性、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电性能以及加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量加入OMMT有助于改善复合材料的加工性,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当OMMT含量为5 wt%时,复合材料表面平滑,延伸率达到15%,永久变形率达到6.6%,氧指数达到34%,热失重残炭率为38.3%,拉伸强度为14.86 MPa,断裂伸长率为378.9%,击穿场强22 MV/m,体积电阻率为2.96×1013?·m。2)ADP的适量添加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加工性。当ADP含量为3 wt%时,材料性能达到最优;热延伸率为17%,永久变形率为13.3%,氧指数达到33%,拉伸强度为14.6 MPa,断裂伸长率为364.79%,击穿场强为21.6 MV/m,体积电阻率为1.98×1013?·m。3)ZB作为协效阻燃剂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加工性,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当ZB含量为6 wt%时,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平衡,此时热延伸率为17%,永久变形率为13.3%,氧指数为33%,残炭率为39.8%,拉伸强度为13.6 MPa,断裂伸长率为341.68%,体积电阻率达到2.05×1013?·m,击穿场强达到21.4 MV/m。本文最后还讨论了协效阻燃剂对氢氧化物阻燃剂加量的影响并确定了其阻燃母料的用量,结果表明:协效阻燃剂的使用能够在满足性能同时有效将ATH和MH的用量从51 wt%降低到36 wt%,其阻燃母料的最佳用量应在60 wt%。

刘玉飞[10](2016)在《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电线电缆被誉为现代社会和经济的“血管和神经”,研究电缆料的工作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基体材料聚乙烯结构、供水剂、助交联剂以及交联时间对电缆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采用一步法制备了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本文的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相对于市场的温水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省去了温水交联工序,具有节能减排的优点。通过添加不同的供水剂、助交联剂,制备了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考察了自然交联聚乙烯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聚乙烯树脂分子的结构对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性能影响很大,分子量越大,分子链越长,剪切粘度越高,热收缩率越小。沸石粉组和氧化锌组可以在第7天达到交联度,凝胶含量分别为63%和68%,并符合所有的性能指标,但线缆表面质量差,表面有小凸刺;助交联剂TAIC不仅能够满足性能要求,而且表面光滑。选用了LLDPE(7042):LDPE(2426H)=90:10为基体材料,助交联剂母粒为5份,制备了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并挤出成型,制样,在自然条下放置。测试各种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交联时间的延伸,拉伸强度和凝胶含量逐渐增大,到第8天达到稳定,分别为24MPa和68%;断裂伸长率、热延伸率、冷却后永久变形率和热收缩率随着交联时间的延伸逐渐降低,到第8天之后稳定,分别达到620%、54%、1.7%和2.8%,均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通过DSC测试发现,交联之后,结晶过程中出现两个峰,高温峰为LLDPE的正常结晶峰,而低温峰为因交联结构产生的峰,随着交联时间的延伸,低温峰越来越大,交联稳定后,峰的高度不变。采用扫面电镜分析了交联聚乙烯断面的形貌,采用转矩流变仪测试了不同交联时间点的扭矩,采用红外光谱测试了不同交联时间点的特征官能团的特征峰,通过交联(硫化)状态方程计算了链均分子量(Mc)。结果表明:随着交联时间的延伸,断面的断口处逐渐发生变化,无转子扭矩逐渐增大,最终平衡在195Nm;通过红外光谱可知,在同样的试样厚度时,特征官能团Si-O-Si的1080cm-1位置的峰随着交联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强;通过状态方程计算Mc可知,其随着交联时间的延伸,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约8000g/mol,平均一个聚乙烯分子上交联3-4个交联点。研究了预浸渍的时间、温度等制备过程中工艺对电缆料凝胶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电缆挤出成型过程中线缆挤出的机头温度对凝胶含量的影响,研究了供水剂、助交联剂对线缆表面质量的影响,并研究了一种自然交联聚乙烯性能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预浸渍时间要大于40min,预浸渍温度要大于80℃,机头温度要大于180℃,供水剂沸石粉、氧化锌与硬脂酸复配组在线缆挤出时释水不可控,表面易生成小凸刺。自然交联聚乙烯在90℃温水中,40min即可达到交联度,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快速检测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的性能。

二、聚乙烯的硅烷交联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烯的硅烷交联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硅烷交联聚乙烯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硅烷交联电缆料交联工艺
2 实验及计算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语

(2)不同交联工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部分
        1.2.1 制备硅烷交联PE
        1.2.2 交联反应实验
        1.2.3 热延伸的测定
        1.2.4 红外光谱的测定
        1.2.5 拉伸强度与伸长率的测定
        1.2.6 DSC与TGA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延伸的测定
    2.2 红外光谱的测定
    2.3 拉伸强度与伸长率的测定
    2.4 DSC与TGA的测定
3 总结

(3)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局部热延伸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延伸性能研究
    1.1 影响热延伸性能的因素
    1.2 主要原料、助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2 实验分析
    2.1 聚乙烯原料对试件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2.2 硅烷用量对试件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2.3 引发剂用量对试件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2.4 挤出温度对试件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2.5 高密度聚乙烯含量以及对试件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3 结论

(4)功能聚乙烯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UHMWPE纤维概述
        1.2.2 功能聚乙烯蜡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UHMWPE纤维改性研究现状
        1.3.2 功能聚乙烯蜡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汇总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及创新点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模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
        2.2.1 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2.2.2 聚乙烯接枝
        2.2.3 聚乙烯交联
    2.3 改性模型的构建
        2.3.1 理论模型的提出
        2.3.2 理论模型的分析
    2.4 界面粘接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4.1 界面粘接强度的测试方法
        2.4.2 界面粘接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5 原料筛选与初步试验
        2.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5.2 原料筛选
        2.5.3 聚乙烯蜡涂层改性UHMWPE纤维
        2.5.4 界面粘接强度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W-g-MAH的制备及其在UHMWPE纤维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PEW-g-MAH的制备
        3.2.3 纤维的PEW-g-MAH涂层改性处理
        3.2.4 纤维的PEW-g-MAH/硅烷复合改性处理
        3.2.5 分析与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影响PEW-g-MAH制备的影响因素
        3.3.2 PEW-g-MAH涂层改性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3.3.3 PEW-g-MAH/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3.3.4 纤维拔出过程分析
        3.3.5 纤维表面浸润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W-g-PMMA的制备及其在UHMWPE纤维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PEW-g-PMMA的制备
        4.2.3 纤维的PEW-g-PMMA涂层改性处理
        4.2.4 纤维的PEW-g-PMMA/硅烷复合改性处理
        4.2.5 分析与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影响PEW-g-PMMA制备的影响因素
        4.3.2 PEW-g-PMMA处理对纤维粘接性能的影响
        4.3.3 PEW-g-PMMA/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4.3.4 涂层改性纤维的红外分析
        4.3.5 涂层改性纤维的拔出过程分析
        4.3.6 涂层改性纤维的浸润性分析
        4.3.7 涂层改性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4.3.8 涂层改性纤维的表面形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W-g-MAH/St的制备及其在UHMWPE纤维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PEW-g-MAH/St的制备
        5.2.3 纤维的PEW-g-MAH/St涂层改性处理
        5.2.4 纤维的PEW-g-MAH/St/硅烷复合改性处理
        5.2.5 分析与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影响PEW-g-MAH/St制备的影响因素
        5.3.2 PEW-g-MAH/St处理对纤维粘接性能的影响
        5.3.3 PEW-g-(MAH/St)/硅烷复合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5.3.4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红外分析
        5.3.5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浸润性分析
        5.3.6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过程分析
        5.3.7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5.3.8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表面形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界面粘接的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界面粘接有限元模型的定义及构建
        6.2.1 有限元分析简介
        6.2.2 ABAQUS界面粘接有限元模型的定义
        6.2.3 模型基本方程
        6.2.4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6.3 数值分析
        6.3.1 材料的性能
        6.3.2 模型数据验证
        6.3.3 界面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改性聚乙烯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改性聚乙烯的制备工艺
    1.1 过氧化物交联法
    1.2 辐照交联法
    1.3 硅烷交联法
        1.3.1 一步法硅烷交联工艺
        1.3.2 二步法硅烷交联工艺
2 改性聚乙烯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
3 结语

(6)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聚乙烯的交联改性
        1.2.1 辐照交联
        1.2.2 紫外光交联
        1.2.3 过氧化物交联
        1.2.4 硅烷交联
    1.3 硅烷交联聚乙烯
        1.3.1 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基本原理
        1.3.2 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工艺
        1.3.3 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增韧
    1.4 硅烷自交联聚乙烯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试样制备
        2.2.1 接枝A料与催化B料的制备
        2.2.2 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制备
        2.2.3 硅烷自交联聚乙烯的制备
    2.3 分析与性能测试
        2.3.1 凝胶含量的测试
        2.3.2 拉伸性能的测试
        2.3.3 维卡软化点的测试
        2.3.4 接枝率的测试
        2.3.5 热稳定性能的测试
        2.3.6 结晶性能的测试
        2.3.7 流变性能的测试
        2.3.8 邵氏硬度的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硅烷交联聚乙烯
        3.1.1 工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
        3.1.2 硅烷偶联剂对硅烷交联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3.1.3 引发剂DCP对硅烷交联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3.1.4 水煮时间对硅烷交联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3.1.5 水煮温度对硅烷交联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3.1.6 催化剂对硅烷交联聚乙烯性能的影响
    3.2 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增韧
        3.2.1 弹性体种类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3.2.2 弹性体种类对力学性能以及维卡软化点的影响
        3.2.3 弹性体种类对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
        3.2.4 POE用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3.2.5 POE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2.6 POE用量对维卡软化点和硬度的影响
        3.2.7 POE用量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3.3 硅烷自交联聚乙烯的制备与分析
        3.3.1 产水剂的失水温度以及吸水速率的分析
        3.3.2 产水剂种类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3.3.3 产水剂种类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乙酸锌用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3.3.5 乙酸锌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6 乙酸锌用量对结晶性能的影响
        3.3.7 乙酸锌用量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3.3.8 乙酸锌用量对动态流变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离子交换膜概述
        1.1.1 离子交换膜的定义
        1.1.2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1.1.3 离子交换膜发展概况
    1.2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1.2.1 非均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1.2.2 均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1.2.3 半均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1.3 离子交换膜的改性
        1.3.1 表面改性
        1.3.2 掺混改性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思路、目标
        1.4.1 课题背景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目标
2 硅烷交联聚乙烯基离子交换膜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2.2.2 离子交换膜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膜配方对离子交换容量的影响
        2.3.2 膜配方对含水率的影响
        2.3.3 膜配方对迁移数的影响
        2.3.4 膜配方对膜电阻的影响
        2.3.5 膜配方对氯离子泄漏率的影响
        2.3.6 膜性能整体分析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磷钨酸(PWA)浸溶改性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3.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离子交换膜的改性
        3.2.2 改性后离子交换膜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过氧化氢处理时间对氯离子泄漏率的影响
        3.3.2 浸溶液溶质质量比对氯离子泄漏率的影响
        3.3.3 浸溶液浓度对氯离子泄漏率的影响
        3.3.4 热处理对氯离子泄漏率的影响
        3.3.5 改性前后膜扫描电镜(SEM)分析
        3.3.6 改性前后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7 改性前后膜整体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氧化性处理对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的影响
    4.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离子交换膜的氧化性处理
        4.2.2 氧化性处理后离子交换膜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性处理对离子交换容量(IEC)、含水率的影响
        4.3.2 氧化性处理对迁移数的影响
        4.3.3 氧化性处理对膜电阻的影响
        4.3.4 氧化性处理对氯离子泄漏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外电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介质材料分子空间结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搭建
2 理论与计算方法
3 模拟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分子总能量、轨道能量和能隙随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
    3.2 不同电场强度下分子红外光谱
    3.3 偶极矩和极化率随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
    3.4 强电场作用下分子结构的破环情况
    3.5 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净电荷分布
4 结论

(9)含协效阻燃剂的硅烷交联聚烯烃电缆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烷交联聚烯烃的简介
        1.1.1 聚烯烃的交联方法
        1.1.2 硅烷交联聚烯烃技术
    1.2 阻燃机理的介绍
        1.2.1 固相阻燃机理
        1.2.2 气相阻燃机理
        1.2.3 协效阻燃机理
    1.3 硅烷交联阻燃聚烯烃的研究进展
        1.3.1 硅烷交联阻燃聚烯烃国外研究进展
        1.3.2 硅烷交联阻燃聚烯烃国内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原料及助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硅烷接枝交联聚烯烃的制备
    2.3 阻燃母料的制备
        2.3.1 氢氧化铝(ATH)和氢氧化镁(MH)的偶联处理
        2.3.2 阻燃母料的制备工艺
    2.4 硅烷交联阻燃聚烯烃的制备
    2.5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5.1 凝胶含量测试
        2.5.2 硅烷交联聚烯烃的红外表征
        2.5.3 力学性能测试
        2.5.4 氧指数的测定
        2.5.5 热延伸测试
        2.5.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5.7 TG测试
        2.5.8 体积电阻率测试
        2.5.9 击穿场强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硅烷接枝聚烯烃的制备
        3.1.1 树脂基体的选择
        3.1.2 硅烷接枝聚烯烃工艺的确定
        3.1.3 硅烷接枝聚烯烃的红外分析
    3.2 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的配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1 MH和ATH的配比对复合材料交联度的影响
        3.2.2 MH和ATH的配比对复合材料阻燃性的影响
        3.2.3 MH和ATH的配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ATH和MH的配比在复合材料中的微观形貌图
    3.3 阻燃剂偶联处理的对比分析
        3.3.1 燃烧特性分析
        3.3.2 力学性能分析
        3.3.3 电学性能分析
        3.3.4 加工性分析
        3.3.5 偶联处理前后材料的微观形貌
    3.4 复合材料交联工艺的确定
        3.4.1 交联温度的确定
        3.4.2 交联时间的确定
    3.5 有机蒙脱土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5.1 复合材料交联度分析
        3.5.2 复合材料燃烧特性分析
        3.5.3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3.5.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3.5.5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分析
        3.5.6 复合材料加工性分析
    3.6 二乙基次膦酸铝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6.1 复合材料交联度分析
        3.6.2 复合材料燃烧特性分析
        3.6.3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3.6.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3.6.5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分析
        3.6.6 复合材料加工性分析
    3.7 硼酸锌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7.1 复合材料交联度分析
        3.7.2 复合材料阻燃性分析
        3.7.3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3.7.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3.7.5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分析
        3.7.6 复合材料加工性的分析
    3.8 复合协效剂对阻燃剂加量的影响
    3.9 阻燃母料添加量的确定
        3.9.1 阻燃母料的添加量对交联度的影响
        3.9.2 阻燃母料添加量对材料阻燃性的影响
        3.9.3 阻燃母料添加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9.4 阻燃母料添加量对材料电性能的影响
    3.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用电缆料的研究进展
        1.2.1 聚氯乙烯电缆料
        1.2.2 热塑性弹性体电缆料
        1.2.3 聚乙烯及交联电缆料
    1.3 交联技术在聚乙烯电缆料中的应用进展
    1.4 硅烷交联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2 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供水剂的研究进展
        1.4.3 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助交联剂的研究进展
        1.4.4 硅烷交联聚乙烯结构与性能研究方法综述
    1.5 本课题的提出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3.1 实验流程及配方
        2.3.2 性能的检测方法
        2.3.3 结构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配方的探讨
    3.1 前言
    3.2 聚乙烯树脂结构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性能的影响
        3.2.1 聚乙烯结构对电缆料基本性能的影响
        3.2.2 聚乙烯结构对电缆料光泽度性能的影响
        3.2.3 聚乙烯结构对电缆料成型后热收缩性能的影响
        3.2.4 电缆料毛细管流变分析
    3.3 供水剂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性能的影响
        3.3.1 供水剂对电缆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供水剂对电缆料凝胶含量的影响
        3.3.3 供水剂对电缆料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3.3.4 供水剂对电缆料成型后热收缩性能及交联稳定时间的影响
    3.4 助交联剂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性能的影响
        3.4.1 助交联剂对电缆料凝胶含量的影响
        3.4.2 助交联剂对电缆料热延伸性能的影响
        3.4.3 助交联剂对电缆料成型后热收缩性能的影响
        3.4.4 助交联剂对电缆料成型后交联稳定时间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成型后结构与性能随时间的变化
    4.1 引言
    4.2 性能随交联时间的变化
        4.2.1 力学性能
        4.2.2 热延伸性能
        4.2.3 热收缩性能
        4.2.4 凝胶含量
        4.2.5 凝胶含量与热延伸率的关系
        4.2.6 结晶性能
    4.3 结构随交联时间的变化
        4.3.1 硅烷交联聚乙烯随着交联时间断面形貌的变化
        4.3.2 硅烷交联聚乙烯随着交联时间转矩的变化
        4.3.3 硅烷交联聚乙烯随着交联时间红外光谱特征峰的变化
        4.3.4 硅烷交联聚乙烯随着交联时间链均分子量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产业化工艺的探讨
    5.1 引言
    5.2 电缆料的制备过程
        5.2.1 预浸渍水浴温度对电缆料凝胶含量的影响
        5.2.2 预浸渍水浴时间对电缆料凝胶含量的影响
    5.3 电缆料挤出成型的研究
        5.3.1 电缆表面质量的研究
        5.3.2 挤出成型机头温度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5.4 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的快速检测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聚乙烯的硅烷交联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硅烷交联聚乙烯的结构研究[J]. 徐娟娟. 上海塑料, 2021(06)
  • [2]不同交联工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影响[J]. 肖红杰,莫相全,梁国伟,陈敏健,宋光春.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4)
  • [3]硅烷交联聚乙烯电缆局部热延伸性能研究[J]. 李森林,郭可贵,严波,刘宇舜,何凯.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0(06)
  • [4]功能聚乙烯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性能评价[D]. 田永龙. 东华大学, 2020(01)
  • [5]改性聚乙烯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 黄晓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20(03)
  • [6]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超峰.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8)
  • [7]非均相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表征、改性[D]. 李启明.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外电场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介质材料分子空间结构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J]. 李亚莎,花旭,代亚平,沈星如,王成江. 绝缘材料, 2018(10)
  • [9]含协效阻燃剂的硅烷交联聚烯烃电缆料的研究[D]. 单毓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10]一步法硅烷自然交联聚乙烯电缆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刘玉飞. 贵州大学, 2016(05)

标签:;  ;  ;  ;  

聚乙烯硅烷交联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