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佳敏,文黎明,王利,王帆荣[1](2021)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因"无明显诱因进食梗阻半月"于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病程中患者无明显胸痛、呕血、消瘦表现,门诊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约26 cm处黏膜粗糙,呈灰白色颗粒样改变,距门齿约27~31 cm处见一巨大息肉样新生物向食管腔内突出,表面稍粗糙,病变大,难以窥见全貌,似有宽蒂,质地硬,门诊以"食管肿瘤"收入住院。入院查体:患者无明显贫血体征,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癌胚抗原、
李琛,王华颖,李琳琳,吴燕妮,刘广珍,刘小芳,李凤朝,刘慧[2](2020)在《消化系统肉瘤样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2例中女性8例,男性14例,年龄52~83岁,中位年龄61岁,均为消化系统肿瘤,其中位于食管9例,肝脏7例,胆囊胆管3例,胃2例,小肠1例。眼观:肿瘤为外生型、溃疡型肿块。镜检:除了高中分化癌区域外,肿瘤均含有梭形细胞肉瘤样区域,少数病例伴有异源性分化,部分病例细胞呈多形性,可见多核、巨核细胞,核分裂象易见,常伴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分化好的癌区域CKpan、CK8、CK18、CK7、CK19均呈不同程度阳性,vimentin阴性;肉瘤样区域vimentin阳性,CKpan、p40呈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阳性,desmin、SMA部分区域阳性,S-100、CD117和DOG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30%~70%。结论临床上肉瘤样癌罕见,侵袭性高,预后差,组织学形态复杂多样,需与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胃肠间质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上皮样肉瘤等相鉴别。
荣璐璐[3](2020)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特殊亚型(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一种罕见的特殊亚型,是具有不等量肉瘤样梭形细胞成分的鳞状细胞癌。由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低,目前大多数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研究都是个案报道,关于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尚不清楚。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8年8月间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例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存档蜡块及病理切片,复阅病理切片,查阅、整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是否有蒂、肿瘤厚度、T分期、N分期、脉管瘤栓、神经侵犯、是否存在异源性成分、梭形细胞成分比例、是否有坏死、是否存在异时性远处转移及异时性淋巴结转移等,另外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129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病例和2010年1月-2013年12月549例低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与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随访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对预后进行分析。对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进行AE1/AE3、p40、Vimentin、p53、INI1、BRG1等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在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中12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病例分别显微切割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分子克隆关系。结果: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于有吸烟史或饮酒史的男性,且多位于食管中下段。与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相比,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主要呈腔内型生长方式(66.1%),T1期所占比例较高(53.6%),脉管瘤栓发生率较低(10.7%)。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的癌成分为普通鳞状细胞癌成分有35例(62.5%),含有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有21例(37.5%),其中14例为普通鳞状细胞癌成分、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合并存在。肿瘤中梭形细胞成分所占比例的中位值为60%(10%-90%)。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4.6%(25/56),且淋巴结转移成分中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比例较高。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异时性远处转移率为17.9%,其中T1期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异时性远处转移率为20.0%。生存分析显示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5年总生存率为63.4%。T1a期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5年总生存率为75%,T1b期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5年总生存率为80.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及梭形细胞成分比例(<60%)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显着性相关,T分期、N分期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有显着性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梭形细胞成分比例(<60%)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是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56例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Vimentin的阳性率为32.1%(18/56);梭形细胞成分AE1/AE3的阳性率为46.4%(26/56),p40的阳性率为33.9%(19/56);p53在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间表达的一致率为100%,73.2%(41/56)的病例p53呈突变型表达方式,其中39.3%(22/56)的病例呈错义突变型表达方式,33.9%(19/56)的病例呈无义突变型表达方式;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均表现为INI1和BRG1的强阳性表达,阳性率均为100%(56/56)。AE1/AE3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有显着性相关,p40表达与肿瘤有无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有显着性相关,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着性相关。p53呈突变型表达方式的患者OS较短,预后较差。AE1/AE3、p40、Vimentin表达与预后均无显着性相关。选取了 12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中2例因DNA质量问题未纳入分析,最终共有10例纳入了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其中5例双相性成分为普通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5例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可能为同一克隆起源。对于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的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与肿瘤原发部位的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可能为同一克隆起源。结论:1.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以腔内型生长方式为主,T1期比例较高,脉管瘤栓发生率较低,预后较好。2.T1期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异时性远处转移率较高。3.在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中,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梭形细胞成分比例(<60%)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T分期是DFS的独立预后因素。4.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普通/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可能为同一克隆起源。5.p53呈突变型表达方式的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OS较短,预后较差。目的:在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尽管现在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ESC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HER2相关的靶向治疗在乳腺癌、胃癌等肿瘤中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HER2在ES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HER2在中国人群ES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基因扩增情况进行了大样本量的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连续的ESCC病例862例,患者术前均未进行新辅助治疗。收集病例的存档蜡块及病理切片,复阅病理切片,查阅、整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脉管瘤栓、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等,首先运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方法对HER2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本研究从862例中挑选出65例与2008年1月-2009年5月104例ESCC病例共同构建组织芯片,对组织芯片进行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ual-colorin situ hybridization,DISH)检测,从而评估HER2的基因扩增情况。结果:在862例ESCC病例中HER2过表达(3+)的有13例,占1.5%,HER2不确定表达(2+)的有52例,占6.0%,HER2表达与性别有显着性相关(P=0.029)。对169例ESCC病例构建的组织芯片进行了DISH检测,169例ESCC病例包括了从862例中挑选出的65例ESCC病例(52例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和13例HER2过表达(3+)的病例)以及2008年1月-2009年5月的104例ESCC病例(1例HER2过表达(3+)的病例,3例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100例HER2阴性表达(1+/0)的病例)。结果显示14例HER2过表达(3+)的病例均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1 8.2%(10/55)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100例HER2阴性表达(1+/0)的病例均未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HER2基因扩增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着性相关。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以及DISH检测的结果发现862例中有23例(2.7%)为HER2阳性(IHC 3+/IHC 2+且ISH+),284例(32.9%)为HER2低表达(IHC 2+/IHC 1+且ISH-或IHC 1+且ISH未检测)。HER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DISH检测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100%)。结论:1.中国ESCC患者HER2过表达率为1.5%。2.HER2过表达(3+)的病例均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3.18.2%的HER2不确定表达(2+)的病例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4.结合HE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DISH检测结果发现ESCC患者的HER2阳性率为2.7%,HER2低表达率为32.9%。5.HER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DISH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这些研究结果为ESCC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为其他部位的鳞癌提供了潜在的研究方向。
毕长龙[4](2019)在《MiR-520a-3p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PT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HCA)是人类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在所有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中的占比为94.5%,在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占比为2.6%。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90%,多发于青少年及女性人群,绝大多数患者伴随有颈淋巴结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 RNAs(miRNAs)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Micro RNA-520a-3p(miR-520a-3p)是miR-520家族的一员,该家族定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上,是一个相对保守的miRNA家族。研究发现,miR-520a在乳腺癌、食管鳞癌、结肠癌及髓系白血病等多种癌症中发挥了重要的抑癌作用。然而,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意义和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而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探讨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是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探讨miR-520a-3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首先收集2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系中miR-520a-3p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miR-520a-3p的相对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发现,miR-520a-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并且与患者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及TNM分期显着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miR-520a-3p的具体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micro RNA.org)预测miR-520a-3p的作用靶分子,发现JAK1基因的3’-UTR包含与miR-520a-3p高度匹配的碱基序列,并且通过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证实了miR-520a-3p能特异结合JAK1 3’-UTR并在转录后下调JAK1基因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JAK1蛋白表达阳性率,结果表明,JAK1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并且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及TNM分期显着相关。同时,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1、JAK2和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该结果表明,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STAT通路被激活。进一步本研究对正常细胞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进行培养并分为7组:Normal组、Blank组、NC组、miR-520a-3p mimic组、miR-520a-3p inhibitor组、siRNA-JAK1组和miR-520a-3p inhibitor+siRNA-JAK1组。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JAK/STAT通路相关基因(JAK2、STAT3)的表达水平,证实了miR-520a-3p通过负调控JAK1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为了进一步明确miR-520a-3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生长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细胞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能力明显下降,凋亡增加,提示miR-520a-3p通过负调控JAK1表达可以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本文的研究表明,miR-520a-3p具有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侵袭与迁移的能力,能显着降低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并且通过靶向下调JAK1,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阻止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本文的研究揭示了miR-520a-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为探寻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干预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进一步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寻找新的靶标。
董印军[5](2019)在《18F-Alfatide PET/CT食管癌整合素受体显像及图像纹理预测价值研究》文中认为PET/CT是一种目前最先进的核医学显像技术,不仅可以直观的显示病灶位置和大小,更能够在分子层面上反映代谢、血供等深层次信息。相对于超声、X线等其他传统影像学检查,PET/CT能够更高分辨率的显示人体各部分的组织结构状况以对病变进行诊断,尤其是在肿瘤的诊断上,可以有效提示是否发生肿瘤及是否出现转移等情况。18F-FDG是目前PET/CT最常用也是最成熟的显像剂,然而其并不是肿瘤特异性显像剂。由于炎症以及某些良性肿瘤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呈现18F-FDG高代谢,从而在诊断时出现假阳性结果,并且肥胖、血糖水平和外源性胰岛素的应用也能严重影响FDG在体内的分布状况,从而影响显像的准确性,干扰临床诊断甚至带来其他严重后果。每种示踪剂都有其体内组织分布、代谢过程、显像原理的不同,造成了各个示踪剂的显像特点差异及优缺点。因此探索和研发不同的显像剂已成放射影像领域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目前18F-FDG虽然是最成熟的示踪剂,但随着国内外许多各类型的新型示踪剂的研制和应用,PET/CT单一示踪剂的局面已被逐渐打破,各类示踪剂研究和技术也在迅速进步和发展。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能够促进肿瘤发展和向远端迁移,是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肿瘤生长及癌细胞转移的过程离不开血供,因此往往伴随着新生血管的生成,整合素αvβ3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整合素αvβ3与特异性配体RGD肽的结合,通过PET可以无创地显示高表达整合素αvβ3的肿瘤组织,这种显像技术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线索。18F-AL-NOTA-PRGD2(简写为18F-Alfatide)是一种可以特异地识别、结合αvβ3新型的示踪剂,可以作为PET/CT检查的新的示踪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 18F-Alfatide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及对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对于准确的无创肺癌的分期及预后评估有较好意义,并在食管癌患者PET/CT检查中成功显像。本实验旨在探索18F-Alfatide PET/CT对食管癌患者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采用18F-Alfatide显像剂获取的PET/CT纹理参数对食管癌分期及分化程度等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18F-Alfatide PET/CT在食管癌显像及其与αvβ3、VEGF表达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8F-Alfatide PET/CT对食管癌及区域淋巴结显像的诊断价值,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食管癌肿瘤组织的整合素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探讨并分析整合素αvβ3、VEGF表达水平与MVD表达的关系并分析是否存相关,另外分析αvβ3、VEGF、MVD表达与18F-Alfatide PET/CT摄取值的相关关系。从组织学与功能影像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它们在食管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18F-Alfatide PET/CT参数与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和肿瘤浸润转移指标的关系。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就诊且病理诊断的49名胸段食管癌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确认患者无远处转移或明确的临近组织器官侵犯后,最终32人行18F-Alfatide PET/CT检查并行食管癌切除及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术,分别记录每名患者的肿瘤及各组淋巴结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和血液、肌肉摄取值计算比率(Tumour-to-blood/muscle ratio)。收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将其切除肿瘤和癌旁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参考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组织连续切片中avβ3、VEGF和MVD的表达,将免疫组化结果同18F-Alfatide PET/CT病灶的摄取值(SUVmax、SUVavg)对照分析明确其关联关系。结果1.49人完成18F-Alfatide PET/C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32人,通过组织病理诊断3 1例鳞状细胞癌,1例肉瘤样癌。所有接受检查的患者均未出现示踪剂药物相关反应或检查不良反应。2.18F-Alfatide PET/CT对食管癌原发灶可以清晰显像,周围正常组织有较低的放射性摄取。探测入组患者食管癌原发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食管原发灶最大摄取值SUVmax、平均摄取值SUVavg及靶比本值SUVPT/Bl、SUVPT/MU在性别和肿瘤TNM分期及分化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18F-Alfatide PET/CT显示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18F-Alfatide摄取值高于周围正常组织。食管癌淋巴结最大摄取值SU Vmax-LN、平均摄取值SUVavg-LN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最大摄取值SUVmax-LN、平均摄取值SUVavg-LN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30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αvβ3主要表达于细胞胞浆及胞膜,其中肿瘤组织阳性22例(73.3%),阴性表达8例,正常食管组织阳性1例(10.0%),阴性表达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主要表达于细胞胞浆,其中肿瘤组织阳性26例(86.67%),阴性表达4例,正常食管组织阳性2例(20.0%),阴性表达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采用CD34计数,组织学见食管癌中MVD明显增多,阳性主要表达于小血管上皮细胞,且微血管管壁基底膜发生破坏,致使分布不均,以间质分布多,癌巢内分布少,平均值为21.07±6.432。5.分析食管癌组织中VEGF与αvβ3相关性,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0.681,P<0.01);组间比较显示,VEGF 阳性组MVD的平均值为21.77±6.22,而在阴性组为16.50±6.76,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vβ3阳性组MVD(21.75±6.06)显着高于阴性组(11.5±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αvβ3、VEGF表达在不同T分期、N分期间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T分期增高,αvβ3、VEGF表达水平升高,而淋巴结转移组的αvβ3、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αvβ3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0.0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低αvβ3表达越高,反之分化程度越高αvβ3表达则越低。αvβ3随临床分期增加其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MVD在不同N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他临床资料间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无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7.αvβ3阳性患者组SUVmax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5),两者呈显着正相关(r=0.545,P=0.002);VEGF 阳性患者组 SUVmax 高于阴性组(P=0.033),两者未见明显关联关系(r=0.128,P=0.499),而MVD与SUVmax两者呈明显正相关(r=0.680,P=0.001)。结论18F-Alfatide PET/CT在食管癌能够清晰显像,对于食管癌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可用于评价食管癌肿瘤血供、血管生成及其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食管癌的浸润情况,有助于判断食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第二部分18F-Alfatide PET/CT与18F-FGD PET/CT在食管癌应用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18F-Alfatide PET/CT与18F-FGD PET/CT两种示踪剂在食管癌显像差异。方法61名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18F-Alfatide PET/CT检查(n=29)和18F-FDG PET/CT检查(n=32)。检测肿瘤及淋巴结摄取值,根据术后病理分析确定TNM分期。记录清除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数,并有病理验证,分别测量记录18F-Alfatide PET/CT and 18F-FDG PET/CT病变显影位置及相应摄取值。结果1.18F-FDG PET/CT或18F-Alfatide PET/CT检查在相同食管癌患者、同一病灶相同层面的影像征象,18F-FDG PET/CT摄取值高于18F-Alfatide PET/CT,但不同检测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PET/CT摄取值(SUVs)的差异在18F-Alfatide PET/CT检查病例组,食管癌原发灶SUV值在性别(P=0.40)、病理分期(P=0.374)、T分期(P=0.205)、淋巴结状态(P=0.744)和分化程度(P=0.484)均无差异,而行18F-FDG PET/CT检查组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未见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75、0.81、0.134、0.511 和0.71)。18F-Alfatide PET/CT和 18F-FDG PET/CT两组患者淋巴结SUV值在病理分期、淋巴结状态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和0.001;0.002和<0.001),但是在性别(P=0.128,0.129),T期(P=0.791,0.727),肿瘤分化程度(P=0.049,0.053)无统计学差异。3.PET/CT摄取值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在18F-Alfatide PET/CT和18F-FDG PET/CT两组,食管癌原发灶摄取值与淋巴结摄取值、肿瘤长度、年龄、性别、病理分期、T分期、淋巴结状态、分化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同样淋巴结摄取值与肿瘤长度、年龄、性别和T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18F--Alfatide PET/CT检查组淋巴结摄取值和病理分期(r=0.52,P=0.016)、淋巴结是否转移(r=0.73,P<0.001)和分化程度(r=0.509,P<0.019)呈明显正相关,而18F-FDG PET/CT检查组也呈正相关,分别为r=0.503,P=0.01;r=0.649,P<0.001;r=0.459,P=0.021。4.PET/CT两种示踪剂对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诊断效能比较术前行18F-Alfatide PET/CT检查组食管癌患者术中共清扫419枚/95组淋巴结,其中49枚/28组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转移淋巴结;术前行18F-FGD PET/CT检查组食管癌患者术中共清扫520枚/106组淋巴结,其中42枚/23组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转移淋巴结。研究发现18F-Alfatide PET/CT、18F-FDG PET/CT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9%VS 82.6%、95.5%VS 85.5%、87.4%VS 84.9%、86.4%VS 61.3%、87.7%VS 94.7%,P 值分别为:0.229、0.043、0.786、0.046、0.747,18F-Alfatide PET/CT 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高于18F-FDG PET/CT,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二者的敏感性、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淋巴结摄取值SUV-LN与病理分期、淋巴结状态及分化程度有关,也许可以成为食管癌患者预后风险分级的新参数。18F-Alfatide评估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较高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具有积极诊断意义,为18F-Alfatide PET/CT替代18F-FDG PET/CT行食管癌检查提供参考。第三部分18F-Alfatide PET/CT纹理参数对食管癌分期及分化程度预测价值研究目的探讨18F-Alfatide PET/CT食管癌显像相关纹理参数与食管癌分期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以食管癌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18F-Alfatide PET/CT显像获得的72个纹理参数进行ROC分析,筛选出曲线下面积(AUC)大于0.6的参数。分析剩余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与其他参数相关系数大于0.8的参数。分析残留参数与TNM分期的相关性。比较早期组(Ⅰ期-ⅡA期)与中晚期组(ⅡB期-Ⅳ期)各参数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参数与分期的相关性。根据T分期、N分期和分化程度与帅选出参数进行ROC分析,选出AUC在0.6以上的参数,计算分类截止值。结果1.通过相关分析从纹理参数中经统计筛选出有预测价值的参数。研究发现纹理参数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UV,SUVMa)和低强度区域调强(Low-intensity zone emphasis,LIZE)与 TNM 分期相关;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UV,SUVMa)、对比度(ConC),低强度区域调强(Low-intensity zone emphasis,LIZE)和高强度大区域调强(High-intensity large-zone emphasis,HILZE)与早期或中晚期相关,其中SUVMa和ConC是独立的相关因子;2.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UV,SUVMa)、平均 SUV(Mean SUV,SUVMe)、SUV 偏斜(SUV Skewness,SUVSk)、对比度(ConC)等与T分期相关,3.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UV,SUVMa)、平均 SUV(Mean SUV,SUVMe)、SUV 偏斜(SUV Skewness,SUVSk)、对比度(ConC)和同质性(Homogeneity,HomC)与N分期相关。4.标准化摄取值峰度SUVKu、共生矩阵相关性CorC与分化程度相关。结论18F-Alfatide PET/CT食管癌显像所获得的部分纹理参数对食管癌的分期和分化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方芳[6](2019)在《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2015版WHO新列出NUT癌,并将NUT癌和肺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PPLELC)单列出来分为不能分类组。这是两种很独特的肿瘤,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不同。而这两种肿瘤部分形态和免疫表型与鳞癌重叠,以往可能误诊为肺鳞癌。我们回顾了以往的肺鳞癌病例,用组织微阵列技术(TMA),从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基因组学等各方面重新诊断这两类肿瘤,以期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4年1月1号-2017年4月24日外科手术切除的肺中-低分化鳞癌918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调取切片及蜡块制备组织芯片(组织微阵列技术TMA),进行免疫组化NUT、CD99、CD56、CD34、GPC3、MLH1,MSH2,MSH6,PMS2 抗体的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筛选出肺NUT癌和PPLELC,进一步研究NUT癌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NGS检测NUT癌全外显子基因组改变,总结NUT癌和PPLELC的临床、病理、基因组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1,本组病例:男性822例(89.54%),女性96例(10.45%);男女比例为8.56:1,中位年龄是67岁,范围33-84岁,主要为老年人,大于60岁的患者618例(67.32%)。肿瘤主要为中央型,累及叶段支气管686例(74.73%),有267例(29.08%)累及胸膜。根据AJCC第八版重新进行T分期和N分期,T2期肿瘤最多,263例(28.65%)。有肺门及周围淋巴结累及的病例为372例(40.52%)。300例(32.68%)肿瘤中可见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分化,其中比例超过50%的病例有155例(155/300,51.67%)。713例(77.67%)的病例出现了至少30%的区域有较为密集的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范围广(>60%),较密集(>80个/HPF)的有67例(9.4%)。2,918例中低分化鳞癌中NUT蛋白核阳性的病例有2例(0.22%),另有13例(1.41%)可见不同程度的胞浆阳性。中低分化的鳞癌对CD99、CD56、CD34、GPC3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7例(5.12%),31例(3.38%)、8例(0.87%)和150例(16.34%)。13例(1.42%)有错配修复蛋白(MMR)的缺失,MLH1/PMS2缺失有 8 例(0.87%);PMS2 缺失有 3 例(0.33%);MSH6 缺失有 2 例(0.22%)。EBER原位杂交阳性的病例有3例(0.33%)。3,FISH证实2例免疫组化NUT核阳性的病例存在NUT基因的分离,而13例NUT胞浆阳性的病例没有NUT基因的分离。4,两例NUT癌(0.22%)的患者都是44岁男性,手术时分别为ⅢB期和ⅣA期,于手术后9个月和6个月去世。组织学形态为较为一致小-中等大的圆细胞,例1可见突然角化灶。5,NUT癌NGS全外测序结果,两例患者的TMB分别为2.63突变/MB和7.2突变/MB;分别可见NUT与NSD3的融合及NUT与BRD3的融合;将测序结果与2012年TCGA发表的肺鳞癌的基因组学筛选出来变化最多的10个基因做比对,除了例2具有MLL2(KMT2D)的突变以外,基本不一致。6,3例PPLELC(0.32%),分别为43岁男性、38岁男性和44岁女性,手术时为ⅢA、IA3和IA2期。随访31-36个月,都健在。67例富于淋巴间质的肺癌中,3例(4.48%)EBV+,9例(13.43%)dMMR,还有55例(82.09%)两者皆阴性。结论:肺NUT癌和PPLELC是两种独特的肿瘤,其发生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不同,需要从肺鳞癌中鉴别出来,以便更为精准的治疗。目的探讨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检测情况。方法回顾北京医院过去3年非小细胞肺癌827例,找出167例的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黏液特殊染色(D-PAS)和一组免疫组织化学10个抗体[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Ki-67、CK5/6、p40、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CD56、嗜铬粒素A、突触素]行进一步病理分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对EGRF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检测ALK的突变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果 患者中女性79例,男性88例;年龄35~77岁,中位年龄62岁。镜下>10%的癌组织排列成巢片状,缺乏腺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的形态学排列的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分型为腺癌64例(38.32%)、鳞癌34例(20.35%)、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1例(12.57%)、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2.99%)、腺鳞癌2例(1.20%)、大细胞癌41例(24.56%);Ki-67阳性指数5%~65%。5例(7.81%)腺癌中可见EGFR突变(19del 3例、L858R2例),2例(3.12%)腺癌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经FISH验证有基因重排。结论 缺乏形态分化特征的实性低分化肺癌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分型和行分子病理学检测,从而寻找分子靶点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改善预后。目的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的诊断标准探讨肺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主要肿瘤驱动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医院过去3年(2015年7月-2018年7月)肺穿刺活检标本806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特染切片,应用新版WHO肺肿瘤分类对其中483例肺癌标本的诊断标准重新分类,并且收集整理相关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总结分析。结果过去3年穿刺活检为肺癌的病例数每年依次为58例、166例和259例次,一共483例。女性221例,男性262例;年龄37~85岁,中位年龄65岁。可分为:小细胞癌40例(8.28%);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1例(2.28%);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0.62%);不典型类癌2例(0.41%);腺癌208例(43.0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92例(19.05%);鳞癌66例(13.66%);非小细胞肺癌,倾向鳞癌42例(8.70%);非小细胞癌,非特指型16例(3.31%);非小细胞肺癌,提示腺鳞癌3例(0.62%)。检测202例的EGFR基因突变,有突变的107例(52.97%)。133例腺癌中,EGFR突变86例(64.66%);52例非小细胞肺癌,倾向腺癌中检出EGFR突变18例(34.62%)。27例EGFR的TKI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的患者检测出22例T790M突变,35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3例,经EML4-ALK融合基因荧光PCR验证证实。38例检测了 ROS1的病例有1例患者ROS1基因融合。1例伴有梭型细胞癌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出MET基因14号外显子剪接突变。结论应用2015版的WHO肺肿瘤分类对肺的小活检标本新的诊断标准可以更好地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以期更精准的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孙雪梅[7](2019)在《不同亚型食管癌中PD-L1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同亚型食管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比较PD-L1四种抗体(SP263、22C3、E1L3N和SP142)的表达在食管癌中的一致性。方法:筛选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03-2017年间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968例并制成组织芯片,其中包括2003-2017年所有食管少见亚型: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59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65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18例,未分化癌55例,腺癌(adenocarcinoma,AC)122例,腺鳞癌96例,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26例,小细胞癌160例,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39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85例和相应时间段内随机抽取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243例。四种PD-L1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并使用肿瘤比例评分(TPS)、综合阳性分数(CPS)进行阳性判读。统计学软件SPSS 25.00进行分析和处理,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亚型食管癌中PD-L1的表达情况:1.1 PD-L1抗体SP263的表达情况:使用TPS进行判读时,低表达(1%≤TPS<50%):SCC 37.4%(91/243),BSCC 29.2%(19/65),腺鳞癌为28.1%(27/96);高表达(TPS≥50%):SC 22.0%(13/59),SCC 9.9%(24/243),未分化癌9.1%(5/55)。使用CPS进行判读(CPS≥10)时,SCC 60.1%(146/243),SC 42.4%(25/59),AC 41.8%(51/122)。1.2 PD-L1抗体22C3的表达情况:使用TPS进行判读时,低表达(1%≤TPS<50%):SCC为34.6%(84/243),腺鳞癌为27.1%(26/96),SC23.7%(14/59);高表达(TPS≥50%):SC为16.9%(10/59),SCC8.6%(21/243),BSCC6.2%(4/65);使用CPS进行判读(CPS≥10)时,SCC 57.2%(139/243),SC39.0%(23/59),AC37.7%(46/122)。1.3 PD-L1抗体E1L3N的表达情况:使用TPS进行判读时,低表达(1%≤TPS<50%):SCC 36.6%(89/243),SC 27.1%(16/59),AC 27%(33/122);高表达(TPS≥50%):SC 18.6%(11/59),SCC9.5%(23/243),BSCC 7.7%(17/65);使用CPS进行判读(CPS≥10)时,SCC为59.7%(145/243),SC39.0%(23/65),AC和腺鳞癌均为38.5%(47/122、37/96)。1.4抗体SP142的表达情况:使用TPS进行判读:低表达(1%≤TPS<50%):SCC为32.5%(79/243),腺鳞癌25.0%(24/96),SC 23.7%(14/59);高表达(TPS≥50%):SC 13.6%(8/59),BSCC 6.2%(4/65),未分化癌5.5%(3/55);使用CPS进行判读时(CPS≥10),SCC 37.0%(90/243),SC 32.2%(19/59),BSCC 27.7%(18/65)。综上,LCNEC PD-L1阳性表达为0;在使用TPS和CPS判读时,未分化癌、腺癌、鳞状细胞癌阳性率变化较大;使用TPS进行判读时,高表达患者较少,所以选取TPS阈值为1%,CPS阈值为10。2使用TPS或使用CPS进行判读,SP263、22C3、E1L3N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0.88),与SP142的一致性较低(Kappa最低为0.700)。所以选取了抗体22C3和抗体SP142进行分析。3不同亚型食管癌中PD-L1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3.1 SC:22C3(TPS≥1%、CPS≥10)、SP142(CPS≥10)与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142(TPS)还与大体类型相关(P<0.05)。3.2 BSCC:22C3(TPS≥1%)与肿瘤长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2C3(CPS≥10)、SP142(TPS≥1%、CPS≥10)只与肿瘤长度相关(P<0.05)。3.3未分化癌:22C3(TPS≥1%)与TNM分期相关(P<0.05);SP142(CPS≥10)与肿瘤位置相关(P<0.05)。3.4 AC:22C3(TPS≥1%)与大体类型、TNM分期相关(P<0.05);22C3(CPS≥10)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142(TPS≥1%)与肿瘤位置相关(P<0.05)。3.5腺鳞癌:22C3(TPS≥1%)、SP142(TPS≥1%)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2C3(CPS≥10)与肿瘤长度、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142(CPS≥10)与肿瘤长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5 MEC:SP142(CPS≥10)与年龄、TNM分期相关(P<0.05)。3.6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22C3(TPS≥1%)与年龄相关(P<0.05)。3.7 SCC:22C3(TPS≥1%)与肿瘤长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2C3(CPS≥10)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P142(TPS≥1%、CPS≥10)与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8 ACC、小细胞癌与PD-L1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4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的预后因素:4.1 SC的预后与肿瘤长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22C3(TPS≥1%、CPS≥10)、SP142(TPS≥1%、CPS≥10)相关(P<0.05);4.2 BSCC与肿瘤长度、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22C3(TPS≥1%、CPS≥10)、SP142(TPS≥1%)相关(P<0.05);4.3 LCNEC与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4未分化癌与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5 AC的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22C3(TPS≥1%、CPS≥10)、SP142(TPS≥1%、CPS≥10)相关(P<0.05);4.6腺鳞癌与性别、肿瘤位置、大体类型、肿瘤长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22C3(TPS≥1%、CPS≥10)、SP142(TPS≥1%、CPS≥10)相关(P<0.05);4.7 ACC与肿瘤长度、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8小细胞癌与年龄、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相关(P<0.05);4.9 MEC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10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与肿瘤长度、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22C3(TPS≥1%)相关(P<0.05);4.11 SCC与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22C3(TPS≥1%、CPS≥10)、SP142(TPS≥1%、CPS≥10)相关(P<0.05)。5 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1 SC: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SP142(CPS≥10)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2 BSCC:TNM分期、22C3(TPS≥1%)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3 LCNEC:年龄、TNM分期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4未分化癌:TNM分期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5 AC:TNM分期、22C3(CPS≥10)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6腺鳞癌:性别、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7 ACC:TNM分期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8小细胞癌:年龄、TNM分期、治疗方式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9 MEC:淋巴结转移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10混合性神经内分泌癌:TNM分期对OS有显着影响(P<0.05);5.11 SCC: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22C3(CPS≥10)对OS有显着影响(P<0.05)。结论:1.三种PD-L1抗体SP263,22C3,E1L3N在食管癌中的一致性较高,而SP142一致性较低。2.PD-L1(22C3,SP142)TPS阈值为1%时及PD-L1(22C3,SP142)CPS阈值为10时,可影响SC,AC,腺鳞癌,SCC的预后。3.PD-L1(22C3)CPS阈值为10时是AC和SCC的独立预后因素。4.PD-L1(SP142)TPS阈值为1%时是SC的独立预后因素。5.PD-L1(22C3)TPS阈值为1%时是BSCC的独立预后因素。
姜元芹,黄煦格,张炳煌,骆献阳,陈爱民,蔡成福,周燚,刘存山[8](2017)在《5例下咽肉瘤样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咽肉瘤样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为下咽肉瘤样癌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对肉瘤样癌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认识。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治疗的5例下咽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疗过程、病理特征等。结果 5例患者均经过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咽后壁扩大切除1例,梨状窝扩大切除2例,全后、全下咽、全食管切除2例;肉瘤样癌肉瘤样成分与癌成分共存,且之间有一定的移行,CK、vimentin均表达阳性,P63阳性4例。5例患者均定期随访。结论下咽肉瘤样癌有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特点,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具有自身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各不相同,外科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
印金平,彭枫[9](2017)在《食管肉瘤样癌诊治现状》文中研究表明食管肉瘤样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吞咽梗阻、胸骨后疼痛等;其生长速度较快,常呈息肉样生长;具有上皮性癌和梭性肉瘤样细胞2种成分,并以肉瘤样成分占优势,其发病原因及病理组织起源目前尚未明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成分常见细胞角蛋白及上皮膜抗原表达,肉瘤样成分常见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对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化疗)较敏感,常用化疗方案为铂类联合氟尿嘧啶类或紫杉类的双药联合方案,其早期预后较食管鳞状细胞癌好。
何倩倩[10](2017)在《消化系统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随着1864年Virchow第一次提出了肉瘤样癌这一概念之后,发生在肺、乳腺、涎腺、膀胱、前列腺、皮肤、肝脏、食管等部位的肉瘤样癌被陆续报道。肉瘤样癌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任何部位,食管、肝脏的发病率相对高,食管肉瘤样癌约占食管癌发病率的2%,肝肉瘤样癌约为肝占位手术病例的1.8-2.0%和尸检病例的3.9-9.4%,肝胆管细胞癌肉瘤样癌变目前国内外文章报道了8例,胃肉瘤样癌报道了约10例,小肠肉瘤样癌的国外文章报道例数<30例,结肠肉瘤样癌约35例,胆囊肉瘤样癌少于100例,胆管肉瘤样癌仅有8例文献,胰腺肉瘤样癌约35例,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缺乏大样本研究,其真正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目前无相关的诊疗指南。消化系统肉瘤样癌在临床上得到一定的关注,但研究资料有限,对于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因素尚不清楚,有必要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消化系统肉瘤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这种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肉瘤样癌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Ki-67指数、原发部位、初诊症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结果、治疗情况,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数据处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与否及不同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消化系统肉瘤样癌患者47例,其中2011年10月-12月2例,2012年5例,2013年8例,2014年8例,2015年9例,2016年上半年15例,29名男性(占61.7%),18名女性(占38.3%),男女比例1.62:1,平均发病年龄为(62.28±9.784)岁(39-86岁)。2.15例(31.9%)肉瘤样癌发生于食管,其次是肝脏14例(29.8%)、胃6例(12.8%)、胆囊5例(10.6%)、小肠3例(6.4%)、结肠2例(4.3%)、胰腺2例(4.3%)。3.47例肉瘤样癌患者中除1例肝脏肉瘤样癌患者为体检发现外,其余患者均因肿瘤的出血、梗阻等不同的非特异症状就诊。4.CT平扫+增强对于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阳性率为88.9%(40/45),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检测阳性率为31.8%(7/22),消化内镜(19/19)、MRI(2/2)、消化道钡餐(14/14)阳性率均为100%。5.47例肉瘤样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26例(55.3%),就诊时95.74%患者临床分期为Ⅱ、Ⅲ、Ⅳ期,食管肉瘤样癌的临床分期好于其他部位肉瘤样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7,P=0.001)。6.45例患者行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阳性为100%(37/37),CK阳性为96.8%(31/32),CK5/6阳性为58.3%(7/12),AE1/AE3阳性为100%(4/4),EMA阳性为66.7%(6/9)。7.47例患者随访成功46例,随访率97.9%,中位生存期为8.5月,6月、1年、2年总体生存期是47.7%、25.0%和15.9%。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与否及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消化系统肉瘤样癌患者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治疗及不同的治疗方式(P=0.002)和不同原发灶(P=0.000)为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但胆囊肉瘤样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食管、肝脏相对多见,消化系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2.影像学检查多可发现占位性病变,确诊依赖于病理学。3.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预后与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有关,治疗与否及不同的治疗方式和不同原发灶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二、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 论 |
(2)消化系统肉瘤样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病理检查 |
2.2.1 眼观 |
2.2.2 镜检 |
2.3 免疫表型 |
3 讨论 |
(3)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特殊亚型(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食管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MiR-520a-3p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PT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 |
1.2.1 甲状腺乳头状癌流行病学 |
1.2.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治疗 |
1.2.3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易感因素 |
1.2.4 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生物学进展 |
1.2.5 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影响因素 |
1.3 MICRORNA与肿瘤 |
1.3.1 Micro RNA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1.3.2 MiR-520a-3p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4 JAK/STAT信号通路与肿瘤 |
1.4.1 JAK/STAT通路的作用机制 |
1.4.2 JAK/STAT通路的研究进展 |
1.5 肿瘤生物学行为 |
1.5.1 EMT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 |
1.5.2 侵袭转移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研究 |
1.5.3 细胞骨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研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临床样本 |
2.2 实验方法 |
2.2.1 RNA提取及逆转录 |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3 细胞培养 |
2.2.4 细胞转染 |
2.2.5 MTT法 |
2.2.6 流式细胞术 |
2.2.7 细胞划痕 |
2.2.8 Transwell实验 |
2.2.9 HE染色 |
2.2.10 免疫组化 |
2.2.11 Western blotting法 |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2.2.1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MIR-520A-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
3.1 引言 |
3.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组织样本 |
3.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组织结构 |
3.4 组织中MIR-520A-3P的检测 |
3.4.1 组织中miR-520a-3p的表达 |
3.4.2 临床病理与miR-520a-3p关系 |
3.5 细胞系MIR-520A-3P的表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MIR-520A-3P抑制JAK/STAT通路 |
4.1 引言 |
4.2 MIR-520A-3P和 JAK1 基因靶向验证 |
4.3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JAK1 的检测 |
4.3.1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1 的表达 |
4.3.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与JAK1 关系 |
4.4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STAT通路激活 |
4.5 MIR-520A-3P下调JAK1 抑制JAK/STAT通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 |
5.1 引言 |
5.2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增殖 |
5.3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周期分布 |
5.4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凋亡 |
5.5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迁移 |
5.6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侵袭能力 |
5.7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上皮间质转化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18F-Alfatide PET/CT食管癌整合素受体显像及图像纹理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8)F-Alfatide PET/CT在食管癌显像及其与αvβ3、VEGF表达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组织样本采集和免疫组化检测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入组患者信息 |
2.2 ~(18)F-Alfatide PET/CT影像分析 |
2.3 αvβ3、VEGF和MVD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附图 |
附表 |
3. 讨论 |
3.1 ~(18)F-Alfatide PET/CT在食管癌显像 |
3.2 αvβ3、VEGF和MVD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18)F-Alfatide摄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8)F-Alfatide PET/CT与~(18)F-FGD PET/CT在食管癌应用的对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步骤 |
1.3 图像处理 |
1.4 组织样本采集和病理分析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PET/CT两种示踪剂显像对比 |
2.2 PET/CT两种示踪剂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显像对比 |
2.3 ~(18)F-Alfatide PET/CT对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诊断价值 |
附图 |
附表 |
3. 讨论 |
3.1 FDG显像剂 |
3.2 摄取值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研究 |
3.3 PET/CT两种示踪剂对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诊断价值对比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18)F-Alfatide PET/CT纹理参数对食管癌分期及分化程度预测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 |
1.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PET/CT获取参数的初步筛选 |
2.3 PET/CT参数对食管癌早中晚期、TNM分期的提示意义 |
2.4 PET/CT参数对食管癌T分期的提示意义 |
2.5 PET/CT参数对食管癌N分期的提示意义 |
2.6 PET/CT参数对食管癌分化程度的提示意义 |
附图 |
附表 |
3. 讨论 |
3.1 ~(18)F-Alfatide PET/CT在食管癌诊断的应用 |
3.2 纹理特征参数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不能分类的肺癌-NUT癌和肺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及NUT癌基因组学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性低分化肺癌167例的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检测结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用2015WHO的新标准诊断肺穿刺活检标本及相关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检测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的大细胞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基金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不同亚型食管癌中PD-L1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免疫治疗发展历程及PD-1/PD-L1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x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5例下咽肉瘤样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消化系统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系统肉瘤样癌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J]. 秦佳敏,文黎明,王利,王帆荣. 四川医学, 2021(06)
- [2]消化系统肉瘤样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J]. 李琛,王华颖,李琳琳,吴燕妮,刘广珍,刘小芳,李凤朝,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10)
- [3]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特殊亚型(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特征研究[D]. 荣璐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MiR-520a-3p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PT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毕长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18F-Alfatide PET/CT食管癌整合素受体显像及图像纹理预测价值研究[D]. 董印军. 山东大学, 2019(03)
- [6]应用WHO 2015肺癌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组织学低分化实性结构肺癌的免疫表型和分子亚型特征的研究[D]. 方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不同亚型食管癌中PD-L1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孙雪梅.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5例下咽肉瘤样癌的临床分析[J]. 姜元芹,黄煦格,张炳煌,骆献阳,陈爱民,蔡成福,周燚,刘存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26)
- [9]食管肉瘤样癌诊治现状[J]. 印金平,彭枫. 华西医学, 2017(11)
- [10]消化系统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何倩倩. 郑州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