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名企接轨国际市场的成功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甘霖[1](2020)在《升级开放型经济之广西应对方略——借鉴黔、渝、滇的策略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价值链演进加快、规制成本趋高、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等挑战下,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开放度偏低、平台开放活力不强、区域合作深度不够、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广西开放型经济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广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应在借鉴黔、渝、滇升级开放型经济经验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南向开放"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多措并举利用外资,更有力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勇于走出富有广西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力推进"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各种平台的作用,加快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临港产业,积极营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杨化冰[2](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李国敏[3](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中宁[4](2018)在《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经济战略既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给彼此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因此,开展对作为中美两国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学习、借鉴、示范、提高,并给我国政府国际经贸战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的现实意义。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导趋势之一的WTO领导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已陷于停滞近二十年,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陷于焦虑与迷茫。而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导趋势之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初级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却依然生机勃勃、繁荣兴盛。既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都有很大的外部性,那么,中美两国各有怎样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都有什么特征?促进中美构建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是什么?效益怎样?这是所有关注并研究中美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人都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上述五个问题,首先利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构建起上述五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然后运用政治经济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基于经济、政治(外交及安全)、软实力这三大维度和拉西特-斯塔尔的层次分析理论而拓展的三维多重博弈理论模型来逐步探讨中美各自FTA战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概括地说,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各自FTA战略的发展历程、战略动因、战略特征及其战略效应后发现,中美各自FTA战略虽然在表面上都以经济目的为依归,但是实际上却都含有政治上的外交与安全目的,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追求,而且它们虽然在终极目标上有本质不同,但是在一般追求上的区别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美国FTA战略服务于美国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的FTA战略则以发展为导向,更注重为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而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与中国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基于以上动因而构建的中美各自FTA战略在上述三大维度上呈现的特征、效益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来讲,美国FTA战略的经济动因是给美国出口商开拓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地位。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经济效益研究证实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除了最后一点外,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因与中国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经济效益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美国的更加明显。政治上,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外交和安全动因,也有霸权追求。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样具有外交与安全考量,但由于中国外交恪守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遵循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国的霸权追求大相径庭。软实力上,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制度霸权地位;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当然也有提升本国软实力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软实力上的追求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不断为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美自贸区战略的政治和软实力效益无法量化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证实了中美两国的FTA战略在经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层次的多重博弈后都获得了它们想要实现的政治和软实力效应。通过对中美两国作为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再次证明了经济既是政治战略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政治战略的基础、策略、工具、手段与平台。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无数本质上的不同。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平衡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与行径,并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伟目标的重要平台。
吉宜军[5](2016)在《纺织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以双弘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源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在广泛推广应用。它提供了一种评价方法,企业可以通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集成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来评价一个企业的管理绩效,使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本文研究是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所要求的内容为依据,围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七大要素,以双弘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纺织企业如何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本文首先研究了双弘公司推行卓越绩效的成果,即对双弘公司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进行要素分析。然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最后本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双弘公司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领导对经营结果有正相关效应(2)过程管理与战略都对经营结果有正相关效应,战略的正效应小。(3)顾客与市场对经营结果有正相关效应。(4)资源对经营结果有正相关效应。(5)测量、分析与改进效应无法验证。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对我国纺织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出了政策与建议。这推动我国的优秀纺织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获得卓越的经营绩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使我国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的能力。
唐珺[6](2015)在《企业需求视角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并加以有效应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占据产业链上游的必要条件之一。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先行。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愈发重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推进知识产权业务,同时对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已日益迫切。基于此,中国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中国企业当前的发展及现实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国家和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丁学智[7](2011)在《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是运用现代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企业成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技术管理等理论,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机理、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实际案例,总结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成就与失误,提出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策略与措施。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及其技术能力激活与企业价值增值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理论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通过技术能力成长实现企业成长的深入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拓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促进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理论、组织管理理论、技术管理理论、创新经济学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第二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理论研究的述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及其技术管理理论作为企业成长理论中的一个新兴分支研究领域,对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经济和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及其技术管理理论是在产业经济学、企业理论、组织管理与技术管理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演化成长,更是企业成长核心动力和价值增值的关键。通过对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理论的发展与演化的梳理,在国内外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以企业成长理论为前提,通过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展开了关于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各项研究。第三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分析。论述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及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机理和基本特征,为研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准备知识前提。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机理是提出促进技术能力成长策略与措施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分析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实际案例的基本前提;针对处于不同经济环境、不同产品技术生命周期阶段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策略;科学而合理的技术能力成长促进策略是推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构筑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有效途径。第四章,国外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案例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技术变迁演化规律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内在机理的可探寻特征是研究技术能力成长案例和构建促进技术能力成长机制的基本前提,这种企业组织及其技术构成的复杂性系统特征要求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机制设计不能从孤立的一个技术问题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只能符合单一经济效率目标的制度体系,更不能试图以一种单一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诸多问题,而应按照技术能力成长的综合目标,合理地组合设计综合的机制体系,并使所运用的机制体系与其他政策措施配套、协调,形成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综合力量,取得最优绩效。第五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经验分析。对中国60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历程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企业的技术来源、技术选择、技术获取、消化吸收、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成功与失误,指出了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路径。第六章,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并不仅仅适用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技术变迁固有的不平衡性与扩散性决定了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都面临着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问题。就中国而言,以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策略选择代替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策略选择可能更符合这个国家由一个工业大国全面转变为一个工业强国的实际需要。
黄学锦[8](2006)在《国内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文中认为从国内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实践出发,总结了这些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存在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某些借鉴。
朱冰[9](2006)在《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经济的发展,化学品氧化铝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化学品氧化铝的销量持续稳步上升。为满足化学品氧化铝的市场需求,实现低成本高收益的目标同时,如何进一步拓展化学品氧化铝的出口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威望已成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建设、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化学品氧化铝的自身特点,对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的出口市场现状进行诊断与剖析。指出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国际市场现有拓展策略的不足;对影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中州分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针对化学品氧化铝如何拓展出口市场份额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开拓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即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欧美市场,并通过采取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制定价格策略、增强国际营销渠道等优化手段对拓展策略进行优化。以完成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份额的不断拓展。
张艳军[10](2005)在《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内竞争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层次日益提高。研究纺织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作者以其实习的悦达纺织集团公司为案例,分析悦达纺织集团的环境,提出悦达纺织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同时也为其他纺织集团的战略发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本文通过介绍悦达纺织集团的现状入手,以国际经营战略理论、波特五力模型、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理论以及国际战略联盟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悦达纺织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并结合纺织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并提出了悦达纺织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等,从而为打造百年悦达提供了具体的发展思路与方向。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基本理论,为全文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内涵、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理论回顾以及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践意义,从中提出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悦达纺织集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悦达纺织集团的相关背景。具体包括悦达纺织集团的发展现状、目前采用的经营战略以及经营战略的不足之处等,从而指出了悦达纺织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必要性。第三部分简要分析了悦达纺织集团的战略环境。主要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应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纺织产业竞争状况等以及通过对悦达纺织集团内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从中得出悦达纺织集团面临的竞争优劣势和发展的机会与威胁,从而为悦达纺织集团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提供了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提出了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总体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悦达纺织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阶段目标等,为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方向与目标。第五部分比较详细介绍了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具体内容。主要提出了以国际化战略为核心,具体包括国际化市场进入战略和以树立国际品牌、产品差异兼顾成本领先和标准国际化战略为内容的国际化扩张战略等。第六部分介绍了悦达纺织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具体推进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市场导向、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创新以及资源整合等,以确保并促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在悦达纺织集团中的有效实施,增强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促进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二、世界名企接轨国际市场的成功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名企接轨国际市场的成功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升级开放型经济之广西应对方略——借鉴黔、渝、滇的策略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价值链演进趋势日益突出 |
(二)要素成本上升速度加快 |
(三)规制成本上升难以逆转 |
(四)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与新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
二、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
三、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观念落后 |
(二)经济开放度低 |
(三)平台开放活力不强 |
(四)区域合作深度不够 |
(五)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
四、广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着力点 |
(一)转型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不断演进背景下的开放型经济 |
1.努力嵌入全球价值链 |
2.全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二)坚定不移升级在劳动力、规制成本较高条件下的开放型经济 |
1.力争避免“不掉队” |
2.着力培育使用外资的八项新优势 |
(三)扎实发展在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条件下的开放型经济 |
(四)高水平推进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机制建设 |
五、黔、渝、滇升级开放型经济的策略、经验及其对广西的启示 |
(一)黔、渝、滇升级开放型经济的策略和经验 |
1.贵州:以大数据为重点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
2.重庆:抓好“三大”建设 |
3.云南:从边沿走到开放前沿 |
(二)黔、渝、滇升级开放型经济对广西升级开放型经济的启示 |
六、广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
(一)强力推进“南向开放”战略 |
(二)加快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
(三)多措并举使用外资 |
(四)更有力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
(五)勇于走富有广西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
(六)大力推进“走出去”的高质量发展 |
(七)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做足文章 |
(八)加快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 |
(九)进一步推动临港产业做大做强 |
(十)积极营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
(2)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
第三节 中间商 |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
附录三 :茶亭 |
附录四 :民间传说 |
(3)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4.1 现有文献成果 |
2.4.2 现有文献不足 |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3.1.1 战略 |
3.1.2 国家战略 |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
3.3.1 贸易创造 |
3.3.2 贸易转移 |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
3.4.1 投资效应 |
3.4.2 增长效应 |
3.4.3 就业效应 |
3.4.4 规则效应 |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
5.1.1 经济动因 |
5.1.2 政治目的 |
5.1.3 安全需要 |
5.1.4 软实力建设 |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
5.2.1 经济动因 |
5.2.2 政治目的 |
5.2.3 安全需要 |
5.2.4 软实力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
6.1 战略环境 |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
6.2 战略能力 |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
6.3 战略目标 |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
6.4 战略任务 |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
6.5 战略原则 |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
6.6 战略定位 |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
6.7 战略布局 |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
6.8 战略对象 |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
6.9 战略模式 |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
6.10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
7.1.1 总体经济效益 |
7.1.2 政治效益 |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
7.2.1 总体经济效益 |
7.2.2 政治效益 |
7.2.3 软实力效益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纺织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以双弘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卓越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双弘纺织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要素分析 |
2.1 双弘纺织企业管理的环境分析 |
2.1.1 双弘纺织企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2 双弘纺织企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1.3 双弘纺织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 双弘纺织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条件 |
2.2.1 双弘企业高层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
2.2.2 双弘企业已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 |
2.2.3 双弘纺织重视企业文化和内部培训 |
2.2.4 双弘企业具备良好人才优势 |
2.3 双弘纺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
2.3.1 领导 |
2.3.2 战略 |
2.3.3 顾客与市场 |
2.3.4 资源 |
2.3.5 过程管理 |
2.3.6 测量、分析与改进 |
2.3.7 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弘纺织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指标构建 |
3.1 双弘公司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可操作性 |
3.1.3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性 |
3.1.4 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 |
3.2 双弘公司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3.2.1 双弘公司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研究设计 |
3.2.2 双弘纺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假设 |
3.3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问卷设计与潜变量测量 |
3.3.1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问卷设计 |
3.3.2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潜变量测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弘纺织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效应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数据的来源说明 |
4.1.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1 问卷数据的信度分析 |
4.2.2 问卷数据的效度分析 |
4.3 双弘纺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3.1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全模型结构方程构建 |
4.3.2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一阶结构方程模式构建 |
4.3.3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二阶结构方程模式构建 |
4.4 双弘纺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证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纺织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
5.1 本研究对纺织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
5.1.1 企业注重领导的作用 |
5.1.2 企业制定有效的战略 |
5.1.3 企业保持顾客与市场的灵敏度 |
5.1.4 企业关注资源的有效性 |
5.1.5 企业加强内部过程管理 |
5.1.6 企业开展自我评价、分析与改进活动 |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企业需求视角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需求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若干问题 |
(一)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偏重流向法律部门 |
(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与企业实际需求产生脱节 |
(三)过于偏重理论性知识传授,忽视实务性操作 |
(四)缺乏对知识产权国际化视野拓展 |
(五)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
三、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选择 |
(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贴合企业需求 |
(二)改革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
(三)优化教学模式,探索高效教学途径 |
(四)各取所长,构建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五)加强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结语 |
(7)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3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框架结构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理论研究的述评 |
2.1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成长理论 |
2.1.2 技术管理理论 |
2.1.3 演化经济学 |
2.2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理论述评 |
2.2.1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内涵 |
2.2.2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分析 |
2.2.3 企业技术能力的激活与实现 |
3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分析 |
3.1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类型 |
3.1.1 创新型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3.1.2 追赶型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3.1.3 赶超型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3.2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模式 |
3.2.1 宏观层面上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3.2.2 产业层面上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
3.3 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演化及其技术能力测度 |
3.3.1 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演化 |
3.3.2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测度 |
4 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 |
4.1 后发国家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理论解释 |
4.1.1 后发优势理论 |
4.1.2 技术差距理论 |
4.1.3 技术获得与技术能力积累理论 |
4.1.4 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窗口理论 |
4.2 工业化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 |
4.2.1 美国、德国的技术能力成长 |
4.2.2 日本、韩国的技术能力成长 |
4.2.3 印度、墨西哥的技术能力成长 |
4.3 对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5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 |
5.1 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 |
5.1.1 历史回顾 |
5.1.2 经验总结 |
5.2 技术引进的"引进—落后—再引进"恶性循环成因分析 |
5.2.1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障碍 |
5.2.2 技术能力方面的障碍 |
5.2.3 筹资能力方面的障碍 |
5.2.4 组织关联方面的障碍 |
5.3 对中国技术引进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 |
5.3.1 技术引进规划与目标确定 |
5.3.2 加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改进与再创新 |
5.3.3 探索科工金贸联合引进的新方式 |
5.3.4 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及其技术成长能力的形成 |
5.3.5 建立专门从事技术引进评估论证的咨询公司 |
5.4 实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平衡发展战略 |
5.4.1 促进传统工业企业技术能力现代化 |
5.4.2 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突破 |
5.4.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现状与定位 |
6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国内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经验 |
(一) 制定世界战略, 以积极心态迎接国际竞争 |
(二) 通过联合和兼并, 以规模优势实现国际化经营 |
(三) 立足技术创新, 以优质产品打造国际竞争力 |
(四) 实施品牌战略, 以名牌效应塑造国际新形象 |
(五) 强化销售网络, 以优质服务赢得国际市场 |
二、国内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一) 依赖政府保护, 企业缺乏竞争意识 |
(二) 强调“多元化”,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
(三) 追求低成本, 企业陷入恶性价格战 |
(四) 轻视知识产权, 企业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
(9)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现状分析 |
2.1 中铝中州分公司概况 |
2.1.1 中铝中州分公司简介 |
2.1.2 中铝中州分公司产品简介 |
2.2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回顾及现状 |
2.2.1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历史回顾 |
2.2.2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特点总结 |
2.3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生产条件有限 |
2.3.2 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包装形式单一 |
2.3.3 可接受的付款方式单一 |
第3章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现有拓展策略诊断 |
3.1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拓展现有策略及措施 |
3.1.1 进行市场细分 |
3.1.2 选择适当的经销渠道 |
3.1.3 实施产品差异多样化 |
3.2 中州分公司现有国际市场拓展策略的不足 |
3.2.1 仅靠同业竞争开拓市场 |
3.2.2 未重视潜在客户的开发 |
3.2.3 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
3.2.4 拓展策略形式单一 |
3.3 中州分公司拓展出口市场的现有优势资源分析 |
3.3.1 良好的产品质量 |
3.3.2 具有竞争性的价格 |
3.3.3 较完备的管理体系 |
第4章 中铝中州分公司拓展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内部因素 |
4.1.1 产品竞争力 |
4.1.2 交通运输条件 |
4.1.3 销售队伍的素质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
4.2 外部因素 |
4.2.1 目标市场的环境及消费者特征 |
4.2.2 目标市场竞争者 |
4.2.3 国际市场价格 |
第5章 中铝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的优化 |
5.1 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的目标 |
5.1.1 制定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目标的基本原则 |
5.1.2 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目标 |
5.2 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的优化 |
5.2.1 培育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
5.2.2 提高产品竞争力 |
5.2.3 加速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5.2.4 制定价格策略 |
5.2.5 选择与监控中间商 |
5.2.6 提高销售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
1.1 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含义 |
1.1.1 战略的含义 |
1.1.2 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含义 |
1.2 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理论概述 |
1.3 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践意义 |
1.3.1 国际化经营战略在企业中的实践 |
1.3.2 国际化经营战略与中国纺织企业的发展 |
第二章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公司现状 |
2.1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发展现状 |
2.2 悦达纺织集团经营战略现状 |
2.2.1 纺织企业价值链分析 |
2.2.2 悦达纺织集团经营战略现状 |
2.3 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意义 |
第三章 悦达纺织集团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P) |
3.1.2 经济环境(E) |
3.1.3 技术环境(T) |
3.1.4 社会环境(S) |
3.2 行业分析 |
3.2.1 纺织行业发展状况 |
3.2.2 纺织行业生产特点 |
3.2.3 纺织产业竞争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产品研发 |
3.3.2 生产制造 |
3.3.3 营销策略 |
3.3.4 组织结构 |
3.3.5 人力资源 |
3.4 SWOT矩阵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总体目标 |
4.1 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指导思想 |
4.2 悦达纺织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 |
4.3 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阶段目标 |
4.3.1 近期目标(2004-2006年) |
4.3.2 中期目标(2007-2009年) |
4.3.3 远期目标(2010-2013年) |
第五章 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内容 |
5.1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
5.1.1 悦达纺织集团板块市场进入策略 |
5.1.2 家用纺织品板块 |
5.1.3 针织服装板块 |
5.1.4 棉纺织板块 |
5.1.5 产业用纺织品板块 |
5.2 国际市场扩展战略 |
5.2.1 树立国际品牌 |
5.2.2 产品差异兼顾成本领先战略 |
5.2.3 国际化标准战略 |
第六章 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推进措施 |
6.1 树立国际市场导向理念 |
6.1.1 细分市场,合理定位 |
6.1.2 寻求合作,以最快的最集约的方式进入市场 |
6.1.3 利用各种市场资源,构建国际市场网络 |
6.2 通过产品研发,实现创新价值 |
6.2.1 采用国际领先技术 |
6.2.2 注重吸收和二次开发 |
6.2.3 引进国际先进设备 |
6.2.4 实现标准与国际接轨 |
6.2.5 加快技术引进,规避技术壁垒 |
6.3 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企业知本 |
6.3.1 培养自己的市场、设计研发、管理队伍 |
6.3.2 借助外脑,事半功倍 |
6.4 管理创新,增强管理效益 |
6.4.1 创建悦达纺织企业文化 |
6.4.2 优化组织结构 |
6.4.3 加强信息化建设 |
6.5 整合资源,取得最佳效益 |
6.5.1 加大资本运营力度 |
6.5.2 构建企业联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世界名企接轨国际市场的成功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升级开放型经济之广西应对方略——借鉴黔、渝、滇的策略与经验[J]. 甘霖. 改革与战略, 2020(06)
- [2]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D]. 张中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5]纺织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以双弘公司为例[D]. 吉宜军. 东华大学, 2016(03)
- [6]企业需求视角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A]. 唐珺.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 2015
- [7]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D]. 丁学智. 西北大学, 2011(05)
- [8]国内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教训[J]. 黄学锦.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 [9]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化学品氧化铝出口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 朱冰. 中南大学, 2006(06)
- [10]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国际化战略研究[D]. 张艳军. 天津工业大学,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