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

一、中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凤[1](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赵冬[2](2020)在《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协同疗效。方法此次研究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B超诊断为BI-RADS3级至4级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每组各36例为基础,共分为2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出现2例脱落,对照组出现1例脱落;治疗组在口服药物疗法基础上配合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再根据证型选取腧穴进行配穴;对照组采用口服“红金消结胶囊”治疗,每次4粒,每天3次。受试者每周接受3次针灸治疗,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统计数据,并于治疗结束后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再于治疗结束后半年、一年后进行随访。观察指标根据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1]制定而成:乳房疼痛、肿块大小、肿块范围、肿块硬度,及乳腺彩超结果。同时,对因药物和(或)针刺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对此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基线分析年龄比较(P=0.85)、病程比较(P=0.76)、乳腺疼痛比较(P=0.67)、肿块大小比较(P=0.76)、肿块范围比较(P=0.72)、肿块硬度比较(P=0.85)。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积分、乳腺彩超、疼痛量表比较后,以上数据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分析(1)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7%(其中3例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2)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1例治愈,5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3)经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比较(Z=-2.244)(P=0.02),其中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得出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3)临床症状积分分析(1)在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其中对照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总积分为:17.17±9.04;治疗组治疗结束后临床总积分为:12.14±7.60;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32,P值小于0.05,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各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均使用秩和检验:A治疗组乳腺疼痛积分治疗前为:15.18±6.97,治疗后为:4.24±5.63 Z=-5.511,P=0;肿块硬度积分治疗前为:5.47±2.02,治疗后为:2.47±2.27 Z=-4.849,P=0;肿块大小积分治疗前为:3.79±1.86,治疗后为:3.00±1.28 Z=-1.801,P=0.072;肿块范围积分治疗前为:3.26±0.86,治疗后为:2.74±1.12 Z=-2.106,P=0.035;组内各症状积分比较,其中乳腺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前后积分比较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肿块大小前后积分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改善乳房疼痛和肿块硬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对照组乳腺疼痛积分治疗前为:15.43±7.32,治疗后为:7.71±7.21 Z=-4.353,P=0;肿块硬度积分治疗前为:5.40±2.16,治疗后为:3.17±2.29 Z=-3.897,P=0;肿块大小积分治疗前为:3.94±2.03,治疗后为:3.26±1.34 Z=-1.605,P=0.108;肿块范围积分治疗前为:3.34±0.97,治疗后为:3.00±0.74 Z=-1.646,P=0.100;组内各症状积分比较,其中乳腺疼痛、肿块硬度前后积分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肿块大小,肿块范围前后积分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乳腺彩超分级分析(1)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组间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分级结果行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Z=-1.283,P=0.200,对照组、治疗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组内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内前后比较,Z=-0.538,P=0.59,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内前后比较,Z=-1.907,P=0.057,P>0.05,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联用“红金消结胶囊”,可以明显改善经乳腺彩超诊断为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肿块硬度、范围和疼痛,疗效优于单纯服用“红金消结胶囊”。其中在改善患者乳房疼痛方面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具有独到的作用。

陈铭慧,李万瑶[3](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任宝凤[4](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黎柳娇[5](2019)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作为治疗组,与口服乳癖消片对比治疗乳腺增生病,通过观察两者在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主要取穴:膻中(单)、乳根(患)、屋翳(患)、乳周围阿是穴(患)、期门(双)、丰隆(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痰湿阻络加内关、中脘;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背部走罐选择4号罐,从大椎穴起始,向下止于第10胸椎,向外止于肩胛部位(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在内),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针刺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火罐操作在第1、6、11、16次针刺结束后进行。对照组服药为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经期停止治疗,月经结束后继续该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主要采用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包括质地、范围、大小等)、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干预后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各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治疗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疗法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均有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要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尤其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缪霓[6](2019)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病理及动情间期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20只。每组大鼠自适应性饲养的第一天起直至治疗后的第十五天里,每日9am、4pm通过观察其阴道涂片,记录大鼠动情周期,确定动情间期。造模阶段,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肌肉注射大鼠后肢外侧连续25d,模型组及治疗组于大鼠后肢外侧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0d序贯黄体酮5d复制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治疗阶段,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予淀粉糊精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组予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药糊贴敷于大鼠第三对乳房上。治疗第五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右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治疗第十天时,取每组大鼠的第三对左侧乳房,切口进行缝合,大鼠继续饲养,获得标本后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诊断,观察乳腺腺泡面积和导管直径、各组大鼠乳腺病理组织形态变化。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天后及治疗10天后时,测量大鼠乳头直径、并在监测到的动情间期进行内眦静脉取血,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性激素水平(E2、P和PRL)、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性激素受体(ER、PR)。结果:(1)乳头直径:造模前,三组大鼠乳头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53)。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乳头直径增大(P<0.0001;P=0.0013)。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1),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比模型组缩小(P=0.0004)。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头仍然增大(P=0.0008),但治疗组大鼠乳头直径进一步缩小(P=0.0002),恢复至对照组大鼠乳头水平(P=0.236)。(2)动情周期持续时间:造模前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872)。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持续时间显着延长(P<0.0001;P<0.0001)。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时间仍然延长(P<0.0001);但治疗组大鼠的动情周期时间比模型组缩短(P<0.001)。(3)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适应性饲养阶段,三组大鼠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动情周期各阶段时间均显着延长(P<0.05)。治疗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动情前、动情期时间持续延长(P<0.05),动情后、动情间期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动情间期时间较模型组显着缩短(P<0.05),动情前、动情期、动情后期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动情周期紊乱率:造模后,对照组仍有稳定的周期变化,但模型组出现2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一直持续到治疗后仍未恢复;治疗组在造模后出现4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治疗期间,仅发现1只大鼠动情间期消失,另外3只大鼠恢复正常的4个阶段。(5)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E2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652)。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E2水平升高(P=0.0002,P=0.0168);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1,P=0.0355),治疗组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降低(P=0.0002);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E2水平仍升高(P=0.0004),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7131)。(6)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变化:各组P在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均无差异(P=0.5632,P=0.5369,P=0.3188,P=0.5346)。(7)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PRL变化:造模前,三组大鼠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451)。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及治疗组的血清PRL水平升高(P=0.0037,P=0.0225);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PRL水平仍升高(P=0.0035);治疗组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77);治疗10天后,各组见间的血清PR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8)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进行脏器指数比较:其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的肝脏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4,P<0.0001),子宫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783,P=0.915)。(9)乳腺组织病理学:治疗5天后:对照组镜下可见乳腺组织处于静息状态,腺叶数量较少,腺叶内腺泡紧缩,上皮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模型组镜下可见腺上皮增生层次增加,腺泡与导管内可见分泌物,少数的腺泡存在轻度扩张,呈中度增生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个别腺泡有轻度增生,腺泡与导管内见分泌物,未见明显扩张。治疗10天后:对照组镜下见乳腺处于静息状态,乳腺小叶散在分布,腺泡腔不扩张。模型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增生、体积仍增大,腺泡数量多,腺泡及导管内可见分泌物,部分腺泡和导管处于扩张状态。治疗组镜下可见乳腺小叶无明显增生,腺泡腔未见明显扩张。(10)乳腺腺泡面积: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均较增大(P<0.0001、P<0.0001),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38);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腺泡面积仍增大(P<0.0001、P=0.0014),但治疗组的腺泡面积小于模型组(P=0.0058)。(11)乳腺导管内径: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均增大(P<0.0001、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10);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乳腺导管内径仍增大,(P<0.0005、P<0.0001),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8674)。(12)免疫组化ER AS平均积分:治疗5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治疗组的ER平均积分均升高(P<0.0001,P=0.0149),且治疗组积分低于模型组(P=0.0007);治疗1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ER平均积分仍升高(P<0.0001),治疗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2723)(P=0.2723)。(13)免疫组化PR AS平均积分:各组PR平均积分在治疗5天及10天后均无差异(P=0.1392,P=0.8795)。结论:通过雌二醇序贯黄体酮肌肉注射成功复制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乳腺增生病大鼠表现为乳头直径增大,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及导管内径增大,血清E2水平及PRL水平升高,ER表达更显着,动情周期持续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动情间期消失。撤除外源性性激素10天后,模型尚未复旧。外源性性激素对大鼠P及PR表达无显着影响。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有关,尤其与E2、PRL水平升高相关。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加速乳腺增生病大鼠复旧,表现为乳头直径缩小,镜下见乳腺腺泡面积缩小,对导管内径无显着影响,延长的动情周期缩短,E2水平降低,ER表达降低。外用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可以通过降低血清E2、PRL水平、降低ER表达,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起到治疗作用,为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马碧霞(MAH PIK HSIA)[7](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8](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王瑶[9](2019)在《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腧穴热敏分布规律以及热敏灸治疗的疗效,从而为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先采用热敏腧穴探查方法在膻中-膺窗-天池-乳根组成的区域及肩背部邻近部位(包括胃经、肝经、任脉、督脉、膀胱经等循行部位)探查热敏腧穴,总结其热敏腧穴分布规律,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热敏灸组(实验组)30例,中成药组(对照组)30例,热敏灸组采用热敏灸疗法,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首先选取热觉灸感直达病所的、其次痛感或酸胀感的非热觉腧穴、再次是热敏灸感较强的腧穴)选择2个热敏腧穴加以施灸,每次灸至热敏现象消失。于月经后15天开始施灸,每天1次,连续灸10天,为1疗程。中成药组采用逍遥丸口服,一次8丸,一天3次,于月经后15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总体疗效、伴随症状疗效以及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催乳素(PRL)的水平变化。结果:在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在症状积分方面: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范围、大小以及伴随症状的改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肿块大小、范围、硬度、伴随症状的改善方面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优于中成药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主要临床疗效对比:热敏灸组显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6.67%;中成药组显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显着(P<0.01),热敏灸组改善优于中成药组。伴随症状疗效对比:热敏灸组显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93.33%;中成药组显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比较,差异显着(P<0.01),热敏灸组改善优于中成药组。在激素水平方面:两组均能降低E2、PR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优于中成药组,而P水平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敏腧穴的出现部位统计发现,乳根穴的出现率达61.67%,是热敏高发点;其次是膻中穴,出现率为40.00%,再次是屋翳(28.33%)、肝俞(21.67%)、期门(21.67%)、非经穴(以经穴为中心2CM范围外的热敏腧穴)(18.33﹪)等穴也是热敏腧穴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在热敏灸感表现形式上传热是出现机率最高的热敏现象,约为42.98%;其次是扩热,约23.68%,透热的机率为18.42%。结论:1、热敏灸疗法能改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症状、伴随症状及体征并且可以降低E2、PRL水平。2、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体表热敏腧穴的出现有一定的高发区规律,以乳根穴、膻中穴为主,其次为屋翳、肝俞、期门、非经穴,热敏灸感表现形式以传热(灸感直达病所)最为明显,其次为扩热和透热。

苏丽卿[10](2019)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简称HMG)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处方(主穴)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四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HMG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8月。通过阅读筛选后,建立选穴处方(主穴)数据库,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HMG腧穴的选穴规律,包括取穴规律(主穴频次统计、归经分布、人体部位分布、特定穴频次统计)、配穴规律(主穴关联分析和配穴方法)和处方规律(取穴方法、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行针手法)三部分内容。结果:共检索出2077篇文献,筛选后纳入253篇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纳入文献中针刺治疗HMG的主穴共有88个。取穴规律为:主穴频次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膻中(12.27%)、乳根(9.14%)、屋翳(7.88%)、足三里(7.29%)、肩井(5.87%)、合谷(5.65%)、期门(5.43%)、太冲(5.35%)、肝俞(4.61%)和阿是穴(4.61%);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29.67%)、任脉(14.87%)和足厥阴肝经(11.45%);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42.30%)、下肢部(23.12%)和腰背部(18.44%);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18.51%)、交会穴(18.44%)和五输穴(14.65%)。配穴规律为:对高频次主穴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腧穴的两两配伍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支持度为35.97%,置信度为73.98%,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支持度为32.41%,置信度为77.36%,膻中-足三里,支持度为30.83%,置信度为79.59%等;配穴方法前三位分别为远近配穴(29.52%)、上下配穴(24.13%)和前后配穴(18.89%)。处方规律为: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39.92%)和按病取穴配合辨证取穴(31.62%)为主;56.73%的文献明确提及针刺补泻手法,其中以平补平泻法(29.80%)居多,仅有27.27%的文献提及使用行针手法。结论:本研究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规律,其中主穴使用频次前十分别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肩井、合谷、期门、太冲、肝俞和阿是穴;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下肢部和腰背部;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主穴关联分析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配穴方法前三分别为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和前后配穴;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和按病取穴结合辨证配穴为主;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中以平补平泻法为主;只有少数研究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行针手法。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具有一定规律可寻。本研究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但在临床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二、中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录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引言
1 患者一般情况
    1.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6 分组
7 具体治疗方法
    7.1 基础治疗
    7.2 对照组
    7.3 治疗组
    7.4 针灸针的选择
    7.5 操作方法
    7.6 治疗周期
    7.7 随访时间
    7.8 不良反应及处理
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8.1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方法
        8.1.1 CDFI
        8.1.2 疼痛量表
        8.1.3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8.2 安全性指标
9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0 统计学分析
11 基线分析
    11.1 年龄比较
    1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1.3 两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情况
    11.4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
    11.5 治疗前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12 治疗后结果
    12.1 综合疗效评价
    12.2 乳腺彩超分级治疗前后比较
    12.3 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12.4 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比较
    12.5 随访
13 安全性分析
    13.1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13.2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及乳腺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治疗方法及手段
    2 中医学对乳腺增生症、乳腺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辨证分型
    3 中医对乳癖的治疗
        3.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3.1.1 中药治疗
        3.1.1.1 中药内治法
        3.1.1.2 中药外治法
        3.1.2 针灸、推拿治疗
        3.1.3 其他治疗
        3.2 中医对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
    4 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的提出
    5 结果与分析
        5.1 综合疗效
        5.2 改善乳腺彩超BI-RADS分级方面
        5.3 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5.4 改善各临床症状方面
结论
不足之处和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就读期间及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4)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2.2 处方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3. 结果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提取核心组方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5)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认识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影响因素研究
        1.3 临床表现
        1.4 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2.1 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积分
        3.3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3.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1.1 针刺选择依据
        1.2 罐法选择依据
    2 对照组选题思路
    3 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讨论
        3.1 研究结果总结
        3.2 疾病分析
        3.3 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中药制剂组成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动情周期
        2.3 乳腺增生病模型制备
        2.4 药物干预
    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3.1 乳头直径
        3.2 动情周期
        3.3 血清性激素水平
        3.4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3.5 脏器指数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状况及乳头直径
        1.1 一般状况
        1.2 乳头直径
    2 动情周期情况
        2.1 阴道分泌物涂片结果
        2.2 动情周期持续时间
        2.3 动情周期各阶段持续时间
        2.4 动情周期紊乱率
    3 各组大鼠血清E2、P、PRL变化
    4 脏器指数
        4.1 脏器形态
        4.2 脏器指数比较
    5 乳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
        5.1 乳腺组织病理
        5.2 免疫组化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增生病发病的相关性
        1.2 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
        1.3 防治乳腺增生病的重要性
        1.4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1.4.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名的认识
        1.4.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中医内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1.4.4 中医外治法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
    2 课题组相关的前期研究
        2.1 临床试验结果
        2.2 动物实验结果及实验设计改进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大鼠一般行为及脏器变化
        3.2 大鼠性激素及其受体
        3.3 大鼠动情周期
        3.4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及其病理
    4 小结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其他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摘要
    附录四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项目及学术会议等情况

(7)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质量控制
        五、依从性保障
        六、患者随访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主要疗效比较
        二、次要疗效比较
        三、客观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定
        五、远期疗效观察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二、乳三针治疗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9)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2、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技术路线
    1.8 质量的控制
    1.9 数据的录入管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实验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指标
    2.5 不良反应的记录与评价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
    3.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硬度的积分
    3.4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的范围积分
    3.5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积分
    3.6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
    3.7 治疗前后患者E2 水平变化
    3.8 治疗前后血清PRL水平变化
    3.9 治疗前后血清P水平变化
    3.10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3.1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疗效
    3.12 热敏腧穴及热敏规律总结
    3.13 试验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选择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依据
    4.3 选择中成药逍遥丸作为对照的依据
    4.4 个人对热敏灸的理解
    4.5 结果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历

(10)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研究
        1.1.1 病名概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临床表现
        1.1.4 西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
        1.2.1 病名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2.3 针刺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1.2.4 辨证分型
        1.2.5 中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文献研究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2.2 统计结果
        2.2.1 文献类型
        2.2.2 干预措施
        2.2.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
        2.2.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
        2.2.5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
第三章 讨论
    3.1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探讨
    3.2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探讨
    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彩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基于经络辨证的针灸疗法对BI-RADS3-4级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D]. 赵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黎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乳腺小叶增生筛选方外用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动情间期血清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影响[D]. 缪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热敏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D]. 王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D]. 苏丽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