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一、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拾零(论文文献综述)

王效红[1](2021)在《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载体,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等形式,对医家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总结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学术参考。方法:1.收集2000年至2020年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中医家治疗本病的医案,根据病案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医案资料并进行整理清洗,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形式对症状、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医家治疗本病的共性经验。2.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对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金实教授从病名、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本病的认识。3.对数据挖掘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治法、方药与金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91例,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103例,总共365诊次,男性164诊次,女性201诊次,比例为1.23:1。年龄方面,40-49岁比例最高(32.98%),其次,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30-39岁(27.23%)、50-59岁(19.37%)、60-69岁(14.14%),共涉及179诊次,占总诊次94%。2.临床表现:数据挖掘显示所纳入365诊次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中,清洗后共出现254种症状表述,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症状分别是:口苦(44.93%)、胃脘痞满(33.15%)、纳差(32.05%)、嗳气(31.23%)、泛酸(30.96%)、口干(26.85%)、夜寐欠安(22.47%)、大便干结(20.27%)、便溏(19.18%)。症状集内关联发现,口苦、口干、嗳气、泛酸最易互相关联出现。常见舌象描述共31种,舌质红出现频率最高(36.44%),舌质淡红亦比较常见(20.27%),舌苔以苔薄黄最常见,占18.36%,腻苔比较常见,共占比25.75%。脉象描述共12种,弦脉最常见,占54.25%,其他常见脉象为细脉、滑脉、数脉,分别占33.97%,15.89%,12.05%。3.病机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见病机共28种,最常见的为肝胃不和,占23.01%。除此之外,频率大于5%的病机有5项,分别为胃失和降(16.44%)、脾胃虚弱(9.04%)、肝胃郁热(7.95%)、胆胃不和(6.58%)、肝胆郁热(5.21%),以上病机共占比63.02%。病位在肝(53.43%)、胃(90.42%)、胆(20.01%)、脾(18.35%)。病理因素有气滞(54.52%)、郁热(25.77%)、气虚(18.35%)、湿热(10.14%)、阴虚(9.32%)。4.治法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用治法共30种。频率在27%以上、频次在100次以上的治法有四种,分别为和胃(72.6%)、疏肝(50.14%)、降逆(34.52%)、健脾(27.67%)。频率在5%以上,频次在20次以上的治法有清热(24.66%)、利胆(18.90%)、养阴(8.49%)、化痰(7.67%)、益气(7.40%)、清肝(7.12%)、清胆(6.58%)、活血(6.03%)、化湿(5.75%)等。5.药物分布:药物种类共涉及252种,其中半夏频率最高,占比62.47%。频次在100次以上,频率在25%以上者有10种,分别为甘草(56.99%)、柴胡(53.70%)、白芍(50.68%)、黄连(44.66%)、白术(43.56%)、陈皮(40.55%)、枳壳(38.90%)、黄芩(36.99%)、茯苓(36.44%)、延胡索(28.22%)。药物之间半夏与陈皮高关联、柴胡与半夏高关联、半夏与白术高关联。6.核心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金实教授访谈结果: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人群以女性居多,男性略低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呃逆、烧心、泛酸、嗳气、胃痛、胃胀等,舌象以红舌居多,多为薄黄苔、薄腻苔,脉象多以弦脉为主。3.病机分布:基本病机为肝胃失和,胃失和降。分虚实两端,实证以气滞、郁热、痰湿、痰热、瘀血为主,虚证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肝、胃,涉及脾。4.治法分布:基本治法是调肝和胃。实证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和中、化痰、化湿、化瘀等法,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和胃、养阴和胃、益气养阴。5.核心药物组合: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结论: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2.临床表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口苦、泛酸、嗳气、胃痛、胃脘痞满等症状。舌质红为主,苔薄黄或薄腻,脉象多为弦脉。3.主要病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肝胃郁热。4.主要治法:和胃法、疏肝法、健脾法、清热法。5.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4)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

胡喆豪,蔡淦[2](2020)在《当代中医名家诊治脾胃病经验概述》文中指出中医脾胃病包括"胃痞""胃脘痛""泛酸""呕吐""嘈杂"等,李振华、徐景藩、张镜人等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脾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气滞、瘀热居多;常见病证有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络瘀滞证等。在治疗时注重气机升降,强调补中益气、益阴生津、疏肝理脾、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等治法的综合运用。当代中医名家的临证思想基本代表了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权威,对如何总结与传承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中医验方验案指明了方向,并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张林力[3](2020)在《基于现代医案胃脘痛(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辨治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基于古今文献及名老中医胃脘痛寒热错杂证医案,分析挖掘胃脘痛寒热错杂证辨治规律,为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临床诊治提供参考。2.通过总结胃脘痛寒热错杂证辨治经验结合专家访谈,总结胃脘痛寒热错杂证诊疗方案,并进行临床观察,明确胃脘痛寒热错杂证证治特点。研究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读秀)、查阅相关文献着作收集名老中医胃脘痛寒热错杂证医案,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实时在线展示技术(OLAP)及中医复杂网络分析系统等数据挖掘软件,结合专家访谈,分析总结胃脘痛寒热错杂证辨治规律,并通过临床观察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对286则(共741诊次)名老中医胃脘痛寒热错杂证医案整理分析,结果如下:(1)症状特征:常见症状主要为胃脘疼痛、胃脘胀满、纳差、反酸、大便溏薄、嗳气、口苦、烧心、口干、大便干结等;常见舌质主要为舌质红、舌质淡红、舌质淡、舌质暗红、舌质淡暗等;常见舌苔主要为苔薄白、苔黄腻、苔薄黄、苔白腻、苔少津等;脉象以脉弦、脉弦细、脉细、脉弦滑、脉滑、脉沉、脉沉弦等常见。(2)证候特征:从病位角度,胃脘痛寒热错杂证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胆、心、肠、肾等脏腑有关。医案中涉及寒热脏腑定位的辨证信息主要有胃热、脾寒、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肠热、肠寒、脾阳虚、胃阴虚、肝阴虚、肝热、肾阴虚、肺热等。从病性角度,胃脘痛寒热错杂证病性属虚实夹杂居多。常兼气滞、血瘀、痰浊、湿热、食滞、浊毒等病理因素。病势主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紊乱基础上影响肝、胆、肠、肺、心、肾等脏腑。(3)治法特征:常用治法主要为平调寒热、健脾和胃、辛开苦降、疏肝消痞、活血化瘀等。以平调寒热、健脾和胃为主,兼以理气、活血、化湿、消食等法为辅。(4)处方特征:大多以名老中医根据自身辨治经验结合患者具体证候复方加减为主。常用方剂主要为半夏泻心汤、乌梅丸、左金丸、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平胃散、金铃子散、小陷胸汤、和胃汤、旋覆代赭汤等。(5)用药特征:常用中药主要为黄连、干姜、党参、黄芩、法半夏、甘草、茯苓、炒白术、姜厚朴、陈皮等;药物大类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等;药物五味依次为:辛、苦、甘、酸、淡;药物性味有寒、微寒、大寒、热、大热之别,归经以肺、脾、胃、肾、心、肝、大肠等为主;常用寒热药对有:干姜—黄连、干姜—黄芩、制吴茱萸—黄芩、炒枳实—干姜、干姜—蒲公英、黄连—桂枝、黑顺片—黄连、细辛—黄连等,其中使用最多的寒热药对为干姜—黄连。(6)随证加减:寒热错杂证的核心药物为党参、黄连、干姜、黄芩、炒白术、白芍、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姜厚朴、大枣等。气机升降失常常用黄连、法半夏、干姜、黄芩、陈皮等;气滞常用陈皮、醋香附、木香、柴胡、炒枳壳、紫苏梗等;脾胃虚弱常用党参、太子参、炙甘草、茯苓、炒白术、大枣等;脾寒常用桂枝、制吴茱萸、花椒、细辛等;湿热常用黄连、蒲公英、黄芩等;肾阴虚常用牛膝、生地黄等;上热下寒常用姜栀子、肉桂等;胃热常用黄连、黄芩等;肾阳虚常用黑顺片;毒凝常用黄柏;胃失和降常用法半夏;络瘀常用酒当归;食滞常用鸡内金、焦三仙等;肝郁常用柴胡、白芍等。(7)随症加减:胃脘胀满常用姜厚朴、陈皮、炒枳壳、木香等;口苦常用黄芩、白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楝子等;畏寒常用干姜、制吴茱萸等;大便溏薄常用茯苓、黄芩、黄连等;嗳气常用陈皮、姜厚朴等;胃脘疼痛常用醋延胡索;反酸常用制吴茱萸、黄连等;烧心常用煅瓦楞子、海螵蛸等。2.本研究临床观察部分观察到的证型有胃热脾寒证、上热下寒证、肝热脾寒证、胃热肠寒证、胃寒肠热证、肺热脾寒证。常用药物主要有党参、白芍、陈皮、炒枳壳、黄连、当归、法半夏、黄芩、柴胡、桂枝、生白术、炙甘草、茯苓、姜厚朴等。常用寒性药物有黄连、黄芩、浙贝母、煅赭石、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地黄等;微寒药物有白芍、炒枳壳、柴胡、赤芍、北败酱草、丹参、金钱草等;常用热性药物有干姜、制吴茱萸、高良姜;大热药物有肉桂、黑顺片。研究结论:1.胃脘痛寒热错杂证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肠、肺、心、肾。根据寒、热所在脏腑的不同,胃脘痛寒热错杂证又可分为胃热脾寒、肝(胆)热脾寒、肺热脾寒、表寒(阳虚)胃热、胃热肠寒、胃寒肠热等子类证型。2.通过总结名老中医辨治胃脘痛寒热错杂证医案,胃脘痛寒热错杂证是兼夹证候,病性多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基础上夹杂气滞、血瘀、痰浊等实邪)。临床症状主要为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口苦、口干、胃脘或腹部畏寒、四肢凉、大便溏薄等。治法特点以平调寒热、健脾和胃为主,兼以理气、活血、化痰等法为辅。核心药物主要为党参、茯苓、炒(生)白术、甘草、黄芩、黄连、白芍、半夏、陈皮、桂枝、姜厚朴、炒枳壳、木香、醋延胡索等。3.临床治疗胃脘痛寒热错杂证,应抓住寒热错杂证的主要证候及病机转化,辨明寒热的脏腑病位、寒热程度、病势转化、寒热真假,兼顾证候的表里、阴阳、虚实,综合舌脉,根据药物的性味(寒、微寒、大寒、热、大热)、归经及升降浮沉,同时根据诊疗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动态调整寒热属性药物,可提高临床疗效。

黄佳钦[4](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殷静[5](2019)在《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探讨胃祺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NNG联合饱和NaCl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确定最佳成模时间,并观察胃黏膜血液微循环和COX-2/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动态变化,探索CAG“气虚血瘀”可能的病理机制。并基于胃黏膜微循环和COX-2/HIF-1α/VEGF信号通路变化,探讨“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1.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35只。MNNG联合饱和NaCl灌胃建立CAG动物模型,模型组动物分别于第5周末、10周末、15周末、20周末、25周末、30周末、35周末各处理5只。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胃黏膜血流量。胃组织行HE和AB-PAS染色,以观察各时期胃黏膜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时期胃组织COX-2、HIF-1α、VEGFR1蛋白表达。QPCR检测各时期胃组织COX-2、HIF-1α、VEGF、VEGFR1基因表达。2.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祺饮高剂量组(4 g/kg)、胃祺饮中剂量组(2 g/kg)、胃祺饮低剂量组(1 g/kg)和叶酸组,每组8只。MNNG联合饱和NaCl建立CAG模型的同时自第16周起给予胃祺饮、叶酸治疗25周。造模给药结束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胃黏膜血流量。各组胃组织进行HE染色和AB-PAS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胃组织COX-2、HIF-1α、VEGFR1蛋白表达。QPCR检测各组胃组织COX-2、HIF-1α、VEGF、VEGFR1基因表达。结果:1.通过MNNG合并饱和NaCl制备CAG大鼠模型,造模15周,即出现胃黏膜局部血流速度下降,但是此时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造模第25周,出现HIF-1 α、COX-2的蛋白表达增加,且胃组织病理出现轻度萎缩变化,HIF-1 α、COX-2、VEGF和VEGFR1的基因水平呈现高表达;至造模35周病理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出现中重度萎缩及肠化生,且COX-2、HIF-1α和VEGFR1蛋白过表达,HIF-1α、COX-2、VEGF和VEGFR1通路相关基因均高表达。2.经胃祺饮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胃祺饮组和叶酸组均能够显着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局部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生情况,抑制 HIF-1α、COX-2、VEGFR1 的蛋白表达,降低 HIF-1α、COX-2、VEGF、VEGFR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论:MNNG联合饱和NaCl灌胃制备CAG动物模型的最佳造模时间是35周,胃黏膜血液微循环障碍和COX-2/HIF-1α/VEGF通路异常与“气虚血瘀”的发病机制有关。胃祺饮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并通过调控COX-2/HIF-1α/VEGF通路来达到治疗CAG的作用。

刘洋[6](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现代岭南名中医具有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与临床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中医药在传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岭南名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多以医案的形式存在医案书本和各种期刊中,其中蕴涵着海量的信息。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开展,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揭示中医药隐含的信息已成为总结、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作为数据收集来源,从中提取出中医脾胃病医案信息,并将其规范化。同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对数据进行形式背景构建和可视化展现,对结构图中显示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学习、继承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借鉴和方法,并为临床脾胃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文收集建国以来公开出版名中医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通过医案的筛选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图片化电子化保存。进行规范化处理,将规范化的医案信息构建成医案数据形式背景。然后以医案为对象,以患者的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证型、方剂组成等为属性,建立偏序结构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将医案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可视化展现出来。最后通过分析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知识发现,并总结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脾胃病的规律和思路。结果:共收集到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医案409份,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的医案206份。并通过属性偏序图的方法将复杂的医案数据信息可视化展现(完整属性偏序图见附录1-附录17),下面选取属性偏序图展现的部分关键信息予以罗列。1.症状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纳差,反酸,嗳气,胃脘胀痛,口干。其中纳差与反酸,纳差与嗳气,纳差与胃脘胀痛,反酸与嗳气,反酸与胃脘胀痛,反酸与胃脘痛,嗳气与胃脘胀痛,口干与口苦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纳差。其中大便溏与纳差,大便溏与胃胀常合并出现;便秘医案中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秘结,大便干,排便艰难,纳差,腹胀,口干等,其中便秘与大便干,大便干与纳差,排便艰难与口干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医案优先度较高的症状:纳差,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口干,其中胃脘胀痛与纳差,纳差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反酸,嗳气与反酸,嗳气与口干,口干与大便干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优先度较高的症状:反酸、胃脘痛、纳差、口干、口淡,其中反酸与嗳气,反酸与纳差,纳差与嗳气常合并出现。2.舌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苔黄,苔薄,苔黄腻,舌暗出现的几率最大,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苔白,舌红与苔黄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红,苔黄,舌淡。其中舌红与苔黄是便秘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淡,苔白,舌红优先度最高。舌淡苔白,舌淡苔薄白,苔薄白为常见舌象组合。3.脉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弱,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沉,其中脉弦与脉细,脉细与脉沉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舌脉象:脉弦,脉细,脉弦细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细常合并出现。4.证型分布胃痛共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其中肝郁与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合并出现;泄泻所涉及证型17种,阳虚证,湿热证,气虚证,湿滞证和肝郁证五种证型优先度较大;便秘涉及9种证型,其中气虚证,阴虚证,实热证,气滞证等证型优先度较大;慢性胃炎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肝郁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两证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中,涉及证型10种,气虚证,阳虚证,肝郁证优先度最大。5.用药规律分析胃痛共涉及242味中药,其中优先度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党参,茯苓,半夏,郁金,延胡索,柴胡,厚朴,白芍。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与党参,白术与茯苓,党参与半夏,茯苓与半夏,半夏与郁金,郁金与延胡索,其中白术与党参药对优先度最高;三药合用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茯苓,半夏,郁金三药组合。泄泻共涉及143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木香,黄连,肉桂,半夏优先度较高,而常用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白术与茯苓,白术与陈皮,白术与党参。三药合用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陈皮三药,白术,茯苓,党参三药;便秘医案中共涉及91种中药,优先度较高的:火麻仁,枳实,厚朴,黄芪,当归,郁李仁,木香,生地黄,大黄。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火麻仁与枳实,火麻仁与厚朴,枳实与厚朴。三药合用中火麻仁,枳实,厚朴优先度较高。慢性胃炎共涉及172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柴胡,半夏,陈皮,白芍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白术和党参,白术和白芍为优先度较高的药对;白术,茯苓等,党参三药,白术,茯苓,柴胡三药,茯苓,党参,半夏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消化性溃疡共涉及125种中药,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郁金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药对,白术和党参药对是优先度较高;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结论:通过对形成的医案属性偏序图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岭南名中医在诊治脾胃疾病时秉承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思想和理念,并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和岭南地区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1.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发挥中医辨证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现代医学辨病以确诊,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互为辅助的诊治原则。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脾胃疾病治疗上,着眼于辨证求本的原则,面对岭南脾胃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以补脾安胃为基础,并同时运用化痰、活血、祛湿等方法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三因制宜,四诊合参。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岭南气候、地理环境对人群体质的影响,善于利用符合岭南地域特点治法和道地药材进行诊疗,治法上重视顾护脾胃,同时重视湿邪和湿热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因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在具体诊断时重视四诊合参,详细诊察病情,力求诊断准确。3.顾护脾胃,多法齐用。在治法上,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多从脾论治,以补虚为主,补虚固本。对于虚实夹杂者,健脾养胃法与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等多种方法并用,以顾护脾胃为本,同时又注重清热药、祛湿药、活血药的应用。4.调理肝气,重视情志。在治疗方面重视调肝理气、疏通气机,同时兼顾脾胃,补肝的同时注重解郁。在用药调理疏肝健脾的同时,也重视舒畅情志中药的运用,并佐以心理疗法、饮食、睡眠、运动等辅助疗法。5.寒热并调,升降得宜。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辨清寒热虚实,用药用量恰当,以调节寒热。辨证治疗上,重视气机的调理,使升清和降浊同步,一升一降,升降平衡,气机调畅。6.道地用药,效廉而优。现代岭南名中医在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过程中常就地取材,运用取药方便、价格合理、效果显着的道地中药。不但丰富了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同时提升了疗效,使岭南脾胃病治疗更具鲜明的地区特色。

李紫昕[7](2017)在《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虚"、"瘀"、"毒"的CAG致病思想,拟应用CAG癌前病变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处于早中期阶段的CAG癌前病变患者。展开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明确治疗及逆转CAG癌前病变的效果。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治疗CAG癌前病变的方法,促进中医原创诊疗经验与技术的临床研究发展。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病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案将收集的53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给予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每日一剂,水煎400ml温服;另外对照组25例,给予胃复春,每天3次,每次4片,及叶酸,每天3次,每次5mg联合治疗。服药周期为6个月,期间停服所有慢性胃炎相关药物。从治疗前后两组的胃镜及病理、临床症状、血清胃蛋白酶、SF-36生存量表、症状复发率及安全指标进行对照分析。另外收集上述观察病例3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胃黏膜标本内EGF、EGFR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设定胃炎组10例及胃癌组5例进行对照。综述所述,通过以上的临床观察指标,对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结果:经6个月的药物干预后,益气化瘀解毒方干预的观察与胃复春联合叶酸干预的对照组对比结果如下:一、主要结局:经药物干预后,两组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都有不同程度减轻。观察组内镜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有效率为76%,两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两组病理总分、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生、异性增生积分对比治疗前比较都有显着的下降(P<0.05);其中在病理总分、炎症、异性增生方面,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着(P<0.05)。二、次要结局:(一)症状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第7-168天症状积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显着(P<0.05);在治疗后第28-168天观察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别显着(P<0.05)。主要症状缓解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7-168天,两组胃痛、胃胀的积分对比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别显着(P<0.05)。治疗后第7-168天,观察组胃痛积分下降都较对照组明显,差别显着(P<0.05);治疗后第28-168天,观察组胃胀积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别显着(P<0.05)。(二)血清胃蛋白酶二项:治疗后两组血清PGI、PGⅠ/PGⅡ与治疗前比较都有上升,比较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治疗后PGⅠ比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别显着;在PGⅠ/PGⅡ方面,两组间治疗后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三)SF-36生存质量量表: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躯体健康(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情感问题所致的角色限制(R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在躯体健康(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的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RP、BP、GH、VT、SF、MH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评分提高明显,差别显着(P<0.05)。(四)治疗前EGF、EGFR阳性率分布,按顺序排列为胃炎组<CAG伴肠上皮化生<CAG伴异性增生<胃癌组。提示EGF及EGFR组织表达在随着黏膜病变程度,阳性率呈递增趋势,在癌症组织内可出现过度表达的情况,癌前病变的组织内两者表达增高,甚至部分接近癌症组织的表达。治疗后胃黏膜EGF表达阳性率:观察组与对照组较治疗前阳性率均有下降,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阳性率下降明显,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胃黏膜EGFR表达阳性率,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阳性率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别显着(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率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方对于不同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症状的CAG及PLGC患者有临床疗效,且从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SF-36生存量表、胃黏膜EGF及EGFR表达方面分析,对比临床有效药物胃复春及叶酸联合干预的对照组,疗效显着、安全,值得对该方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苏泽琦[8](2016)在《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及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同时其二者存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继而向胃癌演变的疾病进展过程。本研究在既往慢性胃炎证候分布研究基础上,优化研究方案,以获得更加客观和符合临床实际的慢性胃炎证候分布,探索证候分布研究新方法;同时通过对胃癌早癌筛查“血清学活检”指标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进行测定,结合证候分布研究结果,找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在不同证候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探索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胃癌早癌筛查率的新途径。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四诊信息,建立四诊信息库。联合应用因子分析优化方案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挖掘分析,获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差异。第二部分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检测,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有证候类型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表达水平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比分析慢性胃炎不同证候类型间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的表达差异。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慢性胃炎患者合格病例1770例,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88例,萎缩性胃炎682例;收集血清样本140份,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7份,慢性萎缩性胃炎83份。②慢性胃炎常见的证候类型共有8种,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证候类型共有6种,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证候类型共有7种,依次是脾胃虚寒证、脾虚湿困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肝郁脾虚证、瘀阻胃络证。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位证素依次为胃、肝、脾、心、大肠、小肠、肺、胆,病性证素依次为气滞、热、湿、阴虚、气虚、阳虚、血瘀、血虚、阳亢、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证素依次为胃、脾、肝、心、大肠、小肠、胆、肺,病性证素依次为气滞、阳虚、气虚、热、阴虚、湿、血瘀、痰、血虚。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男性多见实证、女性多见虚实夹杂证偏实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男性和女型均多见虚实夹杂证偏虚证。⑤慢性胃炎证候分布与年龄没有明显相关性,但病位证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阶段呈现随年龄增加累及病位增多的趋势,病性证素在慢性胃炎整体人群中存在青年段以“气滞”、“湿”、“热”为主,中、老年段以“气滞”、“气虚”、“热,,为主的不同。⑥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多见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其病性证素为“气滞”与“热”,但其现症感染阴性和阳性的证候分布与病性证素分布并无明显差异。⑦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多见于肝胃郁热证,伴胆汁反流患者多见于肝胃不和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的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肝胃郁热证、脾虚湿困证是内镜下最易误诊的证候类型。⑧根据证候、证素分布提出“慢性胃炎分阶段论治、明确证候定治则、辨别证素判预后的”的临床诊治方法。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类型间存在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实热类证候的差异更为显着。结论:①慢性胃炎两病理阶段的证候分布存在差异,随疾病进展呈现“虚实夹杂、由实致虚”的病机变化过程。②应用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进行胃癌早癌筛查时,可结合中医辨证,实热类证候类型比虚寒类证候类型具有更好的检测准确性。

王春勇[9](2016)在《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从三焦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姜良铎教授简介:姜良铎教授青年秉承同宗伯父姜纯禄,早年师从张学文教授和郭谦享教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83年作为中医首批博士,师从着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言传身教下,习得真传。随后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直至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热病学科带头人,导师精通中医经典,汇通西学医理,以治疗呼吸热病、老年病、脾胃肝胆病为主,临床以擅长解决疑难疾病而着称。晚年创立“从态论治”学说,提出包括“中医微生态理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毒邪发病理论”、“通调三焦理论”、“角药理论”、“通则康寿,滞则患病”等重要学术思想,所涉及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发病、诊断、治疗、预防及调养等诸多方面,为中医学术创新注入活力。本研究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导师讲述和检索文献方式,对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了姜良铎教授传承谱系及传承现状,探究了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的形成过程,描述了姜良铎教授提出“从态论治”思想的起源和时代背景、医学经历,同时对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的中医经典渊源进行了挖掘整理,并整理导师思想与其他学派的关系,阐明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思想的学术继承性与学术创新性。第二部分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从态论治”学术思想的阐述和应用方面。包括“中医微生态理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毒邪发病理论”、“通则康寿,滞则患病”、“通调三焦理论”、“角药理论”等重要学术内容。本研究通过导师论述和文献研究方式,阐明“从态论治“的概念,“从态论治”与“证”和“病”的关系,深入阐述从态论治的发病观、诊断要领、治疗观念、治疗要领和治疗的措施以及用药技巧。姜良铎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对各类疑难疾病的有效治疗。本研究还同时详细总结了姜良铎教授治疗发热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咳嗽经验、姜良铎教授宣肺拔罐法治疗难治性咳嗽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喘证经验、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皮肤病的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耳鸣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失眠经验、姜良铎教授舌诊经验,最后还总结了姜良铎教授临床中草药煎服方法的细节,虽然内容与教材有部分重合,但是临床应用患者常常忽略,导师临床又常常强调,所以一并总结录入。第三部分姜良铎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包括四小部分,第一小部分首先对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疗现状给予文献综述。第二小部分探讨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的理论研究,阐述了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技术路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相关的学术论文已发表在2015年《国际中医药杂志》。第三小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从态论治”思想,采用统计方法中的频数分析、隐变量分析、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导师病案库中治疗235例萎缩性胃炎的数据,挖掘导师治疗CAG疾病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研究发现胃、三焦同治为导师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实施的重要技术路径。最后在导师临床指导下,参照统计结果,得到姜良铎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剂,柴胡、黄芩、半夏、瓜蒌、白芍、枳壳、苏梗、佛手、九香虫、刺猬皮、三七、丹参、鸡内金、石斛,并征得导师同意。同时在统计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导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药的整体布局、加减规律、对药用药规律、角药用药规律及药症关系。创新点:确定导师运用“通调三焦”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和加减用药规律。明确导师运用“肃肺降胃法”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创新点。第四小部分参照病案统计分析结果,在总结老师从态论治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用药方面的新突破,将姜良铎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从态论治思维,整体调理,应用导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即在通调三焦、和胃降气的基础上,配合疏肝和胃、肃肺降胃、活血化瘀、解毒排毒等方法灵活加减,观察83例CAG患者,取得显着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相比,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的改善情况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及意义: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通调三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CAG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实施的重要技术路径,其中肃肺降肺法在治疗CAG患者应用,完善了CAG治疗思路。此种思想和方法的有效应用,是建立在五脏大系统观的基础上,兼顾局部与整体间的协调与平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丁波,曾国新[10](2015)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经验概述(四)——胃痛》文中研究指明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工作,生活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中药治疗胃痛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名老中医治疗胃痛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对当代的名老中医治疗胃痛的特色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意义。

二、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拾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拾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 分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筛查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清洗
        2.4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分析
        2.2 舌象分析
        2.3 脉象分析
        2.4 小结
    3. 病机探讨
    4. 治法分析
    5. 用药规律
        5.1 频数统计
        5.2 集内关联
        5.3 集外关联
        5.4 聚类规则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学术经验探讨
        5.1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病名认识
        5.2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治法认识
        5.3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遣方用药经验
        5.4 附医案医话一则
第五部分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问题与不足
    3. 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2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4 纳入文献附表
    附表5 纳入图书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当代中医名家诊治脾胃病经验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李振华以“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为法
2 李玉奇重视脾胃升降,从“痈”入手
3 董建华以通降化滞为法,调理诸脏
4 徐景藩顾护脾胃,气阴同调
5 周仲瑛善用酸甘化阴,寓以多法
6 张镜人平调治之,善用调气活血
7 总结

(3)基于现代医案胃脘痛(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辨治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寒热错杂证的认识
    1.寒热辨证
        1.1 寒证
        1.2 热证
    2.寒热证转化
    3.寒热错杂证的形成
    4.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表现
    5.脾胃病寒热错杂证
        5.1 脾胃的生理特征
        5.2 脾胃的病理特点
        5.3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6.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治疗
        6.1 辨证
        6.2 治法特点
        6.3 常用方药
        6.4 临证要点
第二部分 基于名医医案的胃脘痛寒热错杂证辨治规律研究
    1.资料
        1.1 医案来源
        1.2 医案收集方法
        1.3 医案纳入排除标准
        1.4 医案数据库构建
        1.5 数据预处理方法
        1.6 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
    2.数据分析系统及统计方法
        2.1 中医临床数据多维检索查询与展示系统
        2.2 中医复杂网络分析系统
        2.3 数据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信息
        3.2 临床特征信息
        3.3 证候分层结构
        3.4 治法信息
        3.5 常用方剂情况
        3.6 中药信息
        3.7 证药关系
        3.8 症药关系
    4.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特征分布规律
        4.3 证候分层结构分析
        4.4 治法特点分析
        4.5 中药分析
        4.6 证药关系
        4.7 症药关系
    5.结论
第三部分 胃脘痛(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诊疗方案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基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排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方法
        2.2 数据采集内容
        2.3 疗效评价
        2.4 数据录入、整理
        2.5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信息
        3.2 病因分布
        3.3 病程分布
        3.4 临床疗效评价
        3.5 证候分布
        3.6 中药信息
        3.7 讨论
    4.总结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1 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及进展
    综述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胃脘痛寒热错杂证中医诊疗信息采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探讨胃祺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2.2 胃黏膜血流量测定
        2.3 样本收集
        2.4 胃组织病理检测
        2.5 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水平的表达
        2.6 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表达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模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动态变化
        3.2 模型大鼠胃组织病理学检测
        3.3 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3.4 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祺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胃祺饮组方及药物制备
        2.2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 胃黏膜血流量测定
        2.4 样本收集
        2.5 胃组织病理检测
        2.6 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水平的检测
        2.7 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变化
        3.2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3.3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讨论与分析
    1. CAG“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研究
        1.1 中医理论对“气虚血瘀”在CAG病理机制中的认识
        1.2 CAG“气虚血瘀”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1.3 CAG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1.4 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探究CAG“气虚血瘀”的发病机制
    2. “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
        2.1 “益气活血”在CAG治疗中的应用
        2.2 “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研究现状
        2.3 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研究“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机制作用
    3.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文献综述 血瘀理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
        参考文献
    附录Ⅱ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脾胃病研究概况
        1.1.1 源流发展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则治法
    1.2 岭南医学学术经验传承概况
        1.2.1 晋唐宋元时代岭南医学发展概述
        1.2.2 明清时期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1.2.3 近现代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第2章 属性偏序理论的数学基础
    2.1 知识发现的基础知识
        2.1.1 大数据时代与知识发现
        2.1.2 知识发现对象及分类
        2.1.3 知识发现模式
        2.1.4 知识发现的步骤
    2.2 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2.2.1 中医辨证分析
        2.2.2 专家诊疗系统
        2.2.3 中药方剂的研究
        2.2.4 中医脾胃病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2.3 属性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的理论基础
        2.3.1 偏序结构图的哲学原理基础
        2.3.2 偏序结构图的数学理论基础
        2.3.3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
        2.3.4 属性偏序结构图
第3章 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数据收集和整理
    3.1 文献收集内容
        3.1.1 本研究中岭南名中医范围
        3.1.2 本研究中搜索文献资源范围
    3.2 知识库构建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准备
    3.3 数据规范化
        3.3.1 主要症状、舌脉、脉象规范化
        3.3.2 方剂、中药规范化
        3.3.3 其他规范化规定细则
        3.3.4 形式背景的建立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1 胃痛
        4.1.2 泄泻
        4.1.3 便秘
    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消化系疾病医案知识发现
        4.2.1 慢性胃炎
        4.2.2 消化性溃疡
第5章 讨论
    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治规律分析
        5.1.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诊断分析
        5.1.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型-用药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治规律分析
        5.2.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诊断分析
        5.2.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型-用药分析
        5.2.3 小结
    5.3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治规律分析
        5.3.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诊断分析
        5.3.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型-用药分析
        5.3.3 小结
    5.4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治规律分析
        5.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诊断分析
        5.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型-用药分析
        5.4.3 小结
    5.5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治规律分析
        5.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诊断分析
        5.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型-用药分析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一、概念与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三、临床表现研究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表现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CAG及PLGC的研究
        一、中医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辩证论治
        四、中成药对于CAG及PLGC的治疗
        五、中医外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含量的估算
        二、病例分组方案
        三、给药方案
        四、疗程
        五、病例资料收集
        六、组织EGF、EGFR表达检测方法
        七、疗效评定
        八、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观察
        九、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
        十、伦理审查:
        十一、病例报告表的制订及填写
        十二、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案
    第三节 临床试验结果
        一、病例一般资料
        二、临床疗效
        三、次要结局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病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及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联合因子分析优化方案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水平及与证候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从三焦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1 姜良铎教授基本情况
    3 姜良铎教授的传承现状
    4 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4.1 姜良铎教授所处的医学历史背景
        4.2 姜良铎教授中医学习背景导师
        4.3 姜良铎教授所处的时代知识结构背景
        4.4 姜良铎教授个人医疗实践背景
    5 姜良铎教授学术渊源观点概要
        5.1 “从态论治”经典着作学术渊源概要
        5.1.1 《黄帝内经》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理论基石
        5.1.2 《难经》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实践基石
        5.1.3 《伤寒杂病论》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实践指导
        5.1.4 《千金方》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具体医疗实践的参考范例
        5.1.5 补土学派学术理论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内容充实
        5.1.6 攻下学派学术理论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的内容充实
        5.1.7 温病学派的学术思想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重要源泉
        5.2 相关各流派、各家的观点概要
        5.2.1 岳美中治病注重整体辨证与专病专方相结合理论
        5.2.2 董建华治病注重整体调畅气机理论
        5.2.3 刘度舟治病注重运转整体枢机理论
        5.2.4 邓铁涛教授注重五脏整体相关理论
        5.2.5 周仲瑛教授注重从中医整体观论治疾病理论
        5.3 当代医学模式的形成历程与状态医学的产生
        5.3.1 医学生物模式的建立和确定
        5.3.2 回归“整体的人”
        5.3.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
        5.3.4 状态医学的提出和临床应用
    小结:姜良铎教授的“从态论治”思想是继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的学术思想
        1.1 “从态论治”的概念
        1.2 “从态论治”的发病观
        1.3 从态论治的诊断要点
        1.4 “从态论治”的治疗理念
        1.5 “从态论治”临证操作要领
        1.6 “从态论治”治疗措施
        1.7 “从态论治”用药技巧
        参考文献
    2 姜良铎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2.1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咳嗽经验
        2.2 姜良铎教授“开笼放鸟”法治疗难治性咳嗽经验
        2.3 姜良铎教授治疗喘证经验
        2.4 姜良铎教授治疗发热经验
        2.5 姜良铎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2.6 姜良铎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2.7 姜良铎教授治疗妇科经验
        2.8 姜良铎教授治疗耳鸣经验
        2.9 姜良铎教授舌诊经验
        2.10 姜良铎教授中药煎服心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
    前言
    1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1.1 现代医学诊疗现状和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研究
        1.1.2 现代医学对CAG病因研究进展
        1.1.3 现代医学对CAG诊断研究进展
        1.1.4 现代医学对CAG治疗研究进展
        1.1.5 现代医学对CAG转归认识
        1.2 中医治疗CAG的现状和进展
        1.2.1 中医病名
        1.2.2 中医论治经验
        1.2.3 中医用药经验
        1.2.4 中药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2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的思想研究
        2.1 重视胃的局部生理病理特征
        2.1.1 生理上重视胃的通降功能
        2.1.2 生理上重视胃中津液的滋养作用
        2.1.3 病理上重视CAG动态演变过程
        2.2 重视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2.1 生理上胃与其他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2.2.2 病理上胃与其他脏腑功能相互影响
        2.2.3 治疗过程中平调胃与其他脏腑间功能状态
        2.3 老师整体调治经验及诊治要点
        2.3.1 脾胃同治为治疗CAG的基础治疗
        2.3.2 肝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思路
        2.3.3 肺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创新
        2.3.4 胆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补充
        2.3.5 心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补充
        2.3.6 肾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补充
        2.3.7 胃三焦同治为CAG从态论治的重要技术路径
        2.4 重视从气血层面整体调理
        2.5 重视社会、心理因素
        2.5.1 医疗信任的建立
        2.5.2 药物合理有效
        2.5.3 社会生活、心理行为的科学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3 姜良铎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医案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一般资料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结果
        3.6 结论
        3.7 讨论
        3.7.1 证实通调三焦为实施CAG从态论治的技术路径
        3.7.2 确立从态论治CAG基础方
        3.7.3 发现从态论治CAG整体用药布局
        3.7.4 明确“肃肺降胃法”为CAG治疗中的重要创新点
        3.7.5 整理导师用药习惯、思维和技巧
        3.7.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语
    4 通调三焦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诊断和纳入排出标准
        4.2.1 西医诊断标准
        4.2.2 中医诊断标准
        4.2.3 纳入排除标准
        4.2.3.1 纳入标准
        4.2.3.2 排除标准
        4.3 实施方法
        4.4 结果
        4.5 结论
        4.6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拾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D]. 王效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当代中医名家诊治脾胃病经验概述[J]. 胡喆豪,蔡淦.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5)
  • [3]基于现代医案胃脘痛(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辨治经验研究[D]. 张林力.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4]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探讨胃祺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D]. 殷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6]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 刘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研究[D]. 李紫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及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相关性研究[D]. 苏泽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从三焦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D]. 王春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经验概述(四)——胃痛[J]. 丁波,曾国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22)

标签:;  ;  ;  ;  ;  

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