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用拜糖平治疗糖适平合并二甲双胍失效的老年Ⅱ型糖尿病(论文文献综述)
任春萍[1](2015)在《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患者以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等5种综合防治手段和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治疗。结果临床验证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素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类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结论抗糖尿病药物使用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提高药物的治疗质量和效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黄延芹[2](2014)在《健脾消渴方对糖尿病大鼠胰腺nesfatin-1表达及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Nesfatin-1在糖尿病(DM)大鼠胰腺中的表达及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在DM发病中的意义,评估健脾消渴方对胰腺Nesfatin-1干预疗效及对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的调节,阐明健脾消渴方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寻找治疗DM的新靶点。方法:46只健康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36只高糖高脂饲料6周后,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建立DM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双胍组(12只),中药组(12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混悬液,中药组给予健脾消渴方(浓缩为1g/ml)。6周后大鼠称重,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G,TC,LDL-c,HDL-c),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胰高血糖素(GC)及nesfatin-1,计算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分析胰岛β/α细胞和胰岛β/Nesaftin-1在胰腺中的分布和定位。RT-PCR观察Nesfatin-1、AMPKα、mTORC1、SAD-A mRNA在胰腺中的表达;Western Blot观察Nesfatin-1、AMPKα、SAD-A在胰腺的蛋白含量。结果:1.造模后大鼠FBG、HbA1c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TG、LDL-c升高(P<0.05),血清Fins降低(P<0.05)、HOMA-IR升高(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水平明显降低(P<0.01),nesfatin-1和G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及免疫荧光显示胰岛细胞明显萎缩,β细胞数量减少,胰岛α细胞和nesfatin-1数量增多,在胰岛中心有较多分布,证明T2DM模型诱导成功。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nesfatin-1mRNA表达和蛋白量增强(P<0.05),AMPKαmRNA表达增强(P<0.05);mTORC1mRNA表达减弱(P<0.05);SAD-A mRNA表达增强(P<0.05)。提示高血糖增强nesfatin-1、AMPKα及SAD-A的活性,抑制mTORC1的活性。2.与模型组比较,双胍组治疗后,FBG、HbA1c和体重下降明显(P<0.05),Fins、HOMA-β及GC无明显改善(P>0.05),HOMA-IR and nesfatin-1水平下降(P<0.05)。HE染色及免疫荧光显示胰岛中度萎缩,β细胞数量稍增多,胰岛α细胞和nesfatin-1数量减少,在胰岛中心散在表达。AMPKα和SAD-A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增强(P<0.01,P<0.05),mTORC1mRNA表达无明显改善(P>0.05)。3.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治疗后, FBG和体重下降明显(P<0.05);显着降低TG水平(P<0.01),升高HDL-c(P<0.05);Fins和HOMA-β均明显升高(P<0.05),HOMA-IR明显下降(P<0.05);血清nesfatin-1和GC水平显着降低(P<0.05)。HE染色及免疫荧光显示胰岛轻度萎缩,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胰岛α细胞和nesfatin-1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在胰岛中心散在表达。AMPKαmRNA表达减弱(P<0.05),mTORC1mRNA表达增强(P<0.05),SAD-A mRNA和蛋白质显着增强(P<0.01)。4.中药组与双胍组比较,双胍组降糖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降低体重优于二甲双胍(P<0.05)。中药组能显着降低TG(P<0.01),升高HDL-c水平(P<0.05)。双胍组降低HOMA-IR和nesfatin-1水平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能升高Fins、HOMA-β水平及降低GC水平。HE染色及免疫荧光显示中药组修复胰岛细胞疗效优于双胍组。双胍组增强AMPKαmRNA表达的疗效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增强mTORC1mRNA及SAD-A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疗效优于双胍组(P<0.05)。结论:1.糖尿病模型大鼠,存在血脂紊乱及IR,血清nesfatin-1及在胰腺的表达增强,AMPKα活性增强,mTORC1活性减弱,SAD-A活性稍有增强,提示nesfatin-1活性增强及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异常可能是DM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之一。2.健脾消渴方可降低大鼠FBG,显着降低体重,降低TG、升高HDL-c水平,改善IR。3.健脾消渴方可降低血清nesfatin-1和GC的水平,抑制nesfatin-1和GC在胰腺的表达,调节胰岛α、β细胞及nesfatin-1在胰腺分布和数量,修复胰岛β细胞的形态改变。4.健脾消渴方可能通过抑制AMPKα活性,激活mTORC1及SAD-A在胰腺的表达保护胰岛β细胞。调整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的活性变化可能是健脾消渴方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陈敏[3](2013)在《北京市部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及达标治疗药品费用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区域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达标治疗过程中所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降糖药物(简称国家基本降糖药物)的覆盖率、治疗更改原因和药品费用情况。方法分别于2011年1-3月和2013年3月纳入北京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城月坛、石景山苹果园、丰台花乡、怀柔龙山和大兴黄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1例。在基线时,对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治疗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完善体格检查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之后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以HbAlc<7%为控制目标的血糖管理,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记录患者降糖药物的使用和更改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水平。1年后复查并分析比较:1.基线和随访1年时患者一般状况、糖化血红蛋白和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的变化;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改药物的原因;3.每种国家基本降糖药物的用药频度和日均费用。结果1.基线人群一般情况:总人群HbAlc控制率(HbAlc<7%)为33.6%,5个社区存在差异(χ2=111.778,P<0.05)。苹果园和月坛社区虽然患者年龄偏大、病程偏长,但这两个社区的BMI相对较小,且HbAlc控制率(33.7%和56.3%)较好。龙山、花乡和黄村社区的患者虽然年龄较轻、病程相对略短,但BMI相对较大,其中龙山和花乡社区HbAlc控制率(23.4%和2.7%)较差,而黄村社区HbAlc控制率较好(44.6%)。2.基线时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比较:7种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2=1287.8,P<0.05),其中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和重组人胰岛素的覆盖率较高,分别为46.4%、41.6%和29.1%,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的覆盖率为8.6%和6.2%,格列本脲和动物胰岛素的覆盖率最低,分别为1%和0.2%。5个社区患者中应用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1.781,P<0.05),其中苹果园、月坛和龙山社区患者中应用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较高,分别为90.2%、92.8%和95.1%,而花乡和黄村社区较低,分别为84.5%和81.2%。5个社区患者中应用2012版国家基本降糖药物的比例(90.4%)明显高于应用2009版目录药物的比例(45.0%)(χ2=472.763,P<0.05)。3.随访1年后情况:总人群HbAlc控制率达到53.6%,较基线时明显提高(χ2=77.264,P<0.05)。7种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存在差异(χ2=1320.70,P<0.05),其中拜糖平、二甲双胍和重组人胰岛素的覆盖率仍然较高,分别为49.7%、36.3%和30.4%,格列美脲和格列吡嗪的覆盖率为6.3%和2.2%,格列本脲和动物胰岛素的覆盖率仍最低,分别为0.4%和0.0%。随访1年后格列吡嗪覆盖率(2.2%)较基线水平(6.2%)下降,余6种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96,P=0.001)。随访1年后患者中应用2012版国家基本降糖药物的比例(85.5%)仍明显高于应用2009版目录药物的比例(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6.367,P<0.05)。4.治疗过程中患者更改药物的原因:随访半年时23.6%的患者更改了药物,其主要原因为血糖控制不佳,占68.8%;其次为个人因素,占26.5%。4个社区患者更改药物原因的构成比不同(χ2=40.922,P<0.05),苹果园、月坛和花乡社区患者更改药物的主要原因为血糖控制不佳,比例分别为80.6%、73.7%和87.5%。龙山社区患者更改药物的主要原因为个人因素,占53.8%。随访1年时有27.2%的患者更改了药物,随访半年和1年时患者更改药物原因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01,P=0.319)。随访1年期间磺脲类药物被更改的比例最高,为51.1%。尽管各类药物被更改原因的构成比存在差异(χ2=31.614,P<0.05),但每类药物被更改的原因依次为血糖控制不佳、个人因素和药物不良反应。7种国家基本降糖药物更改原因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76,P=0.396)。5.不同药物药品费用比较:随访1年间7种国家基本降糖药物以WHO的限定日剂量(DDD值)计算,其用药频度(DDDs)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重组人胰岛素、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和动物源胰岛素;日均费用(DDDc)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阿卡波糖、重组人胰岛素、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动物源胰岛素、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以处方日均日剂量(PDD)计算,用药频度(PDDs)由高至低排序前3位的分别是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和重组人胰岛素;日均费用(PDDc)由高至低排序前3位是格列美脲、重组人胰岛素和阿卡波糖。此外在非国家基本降糖药物中格列喹酮使用频率较高,经济负担较轻,在全部16种降糖药物中其DDDs由高至低排序在第4位,DDDc由低至高排序也在第4位。6.不同治疗方案药品费用比较:在单药治疗方案随访1年未更改药物且HbAlc<7%的人群中,与应用非国家基本降糖药物患者比较,应用2009版国家基本降糖药物患者的基线HbAlc水平和病程无差异,而患者BMI偏大,年龄偏小,降糖药费用更低。在2种及2种以上药物治疗方案随访1年未更改药物且HbAlc<7%的人群中,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病程最长、基线HbAlc水平最高,药品费用也最高为(4852.99±1918.03)元;而联用二甲双胍口服药治疗的患者BMI较大,年龄较轻,药品费用较低为(2619.35±1392.24)元。结论1.国家基本降糖药物中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和重组人胰岛素的覆盖率较高,而格列本脲和动物胰岛素的覆盖率极低,几乎无人应用。2012年版的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较2009年版可更好地满足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需求。2.北京社区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容易因个人因素更改降糖药物,依从性不佳。3.国家基本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的用药频度高,而日均费用低;格列美脲的用药频度和日均费用居中;阿卡波糖和重组人胰岛素虽然用药频度高,但日均费用负担较重;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和动物源胰岛素虽然日均费用负担很轻,但是使用频度较低。4.在血糖控制良好(HbAlc<7%)的人群中,联合应用胰岛素的患者病程较长,药品费用负担更重。5.格列喹酮虽然未被列入国家基本降糖药物,但是该药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用药频度高,日均费用较低。
严新杰[4](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认为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姚毅,卢璐[5](2010)在《对我院门诊降糖药物处方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本院门诊处方中降糖药的应用情况。方法:抽取江苏省中医院2008年1-2月每个星期一的门诊处方为本次调查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所用降糖药的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进行分析。并从中了解糖尿病的大致发病情况,降糖药的药物应用,联合用药情况。结果:现有的各类降糖药仍以口服药占主导地位,口服降糖药以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为主,其次为第2、3代磺酰脲类药物,注射用胰岛素只占到16.59%。结论:江苏省中医院的降糖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李燕华[6](2010)在《扶正畅枢法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证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发病年龄也日渐年轻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免疫和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其病理生理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的功能降低以致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引致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持续性高血糖水平,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心、脑、肾、眼、足和周围神经。如心脏病和中风,肾病可发展为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会导致失明,足部严重溃疡而要截肢等的危害。有效的把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对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有明显优势,因此,有效的控制血糖便成为目前的关热点。目前西药对血糖的初期控制相对比较理想,但随着病程的演变,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以致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了进一步控制血糖,一般会加大药量或采取二联用药或多联用药,效果仍然不理想便改用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历代中医典籍中并无“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这个病名,这是现代医学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证实药物的疗效和病程的控制情况,而设定相关的监控指标,祈望能够通过有关微观项目的检测来了解药物所起的作用,一旦发现药物失效,便可以及早更改用药以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虽然历代的中医典籍中并不直接有“糖尿病”这个病名,我们可以按2型糖尿病的表现而将其归类到“消渴”的范畴去考究。历代医家多数认为“消渴”以阴虚为标,燥热为本,故从滋阴清热治疗,但从长期的临床验证发现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未能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提出三阴病脏腑虚寒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地位。从文献的考究到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基本病因就是本虚,重点在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的虚弱状态下,未能有效发挥其温照和固摄能力,属于太阴和少阴病的脾肾阳虚,精微物质流失而不能被充分利用,故令到身体更为虚弱,而糖尿病就是在这种正气不足的环境中形成的。由于能量不足,推动无力而导致病理产物的停滞,壅塞血管脉络,这个寒湿内停的邪实情况,也正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阶段。因此,本研究用温阳扶正,配合畅枢之法,扶正以固本,畅枢以利于祛邪,标本兼顾,在治疗上取得满意的疗效。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以研究中医中药的相关文献再配合现代医学的研究及导师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提出阳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多伴有枢机不利为其特点的理论,并运用扶正(扶阳)畅枢之法治疗。通过观察应用本法为基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论证此法的正确性,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临床观察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以致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60例,均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患者,经中医六经辨证为三阴病或伴有枢机不利,按病情及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分到加用中药组30例、加用另类西药(拜糖平,罗格列酮)组15例和胰岛素组15例。纳入患者在适当饮食及运动,再配合糖尿病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在原用西药方案上加服扶正畅枢中药煎剂、改用或加用另类口服降糖药和改用胰岛素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三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包括血糖:FBG、2hPBG、HbAlc,临床症状积分、中医正邪评分量表及六经辨证观察等。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PASW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以P<0.05被认为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病例不能用单一的六经病作归纳,发病多以合病或并病的形式出现,三阴病13例,占22%;阴阳合病47例,占78%。2.六经的分布次序为:1)少阴病为主证的占96.66%(58/60例),2)少阳病占次证的36.66%(22/60例),3)厥阴病占次证的31.66%(19/60例),4)太阴病占次证的16.66%(10/60例),5)阳明病占次证的13.33%(8/60例),6)太阳病则以伴随证占5%(3/60例)。引证了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病人多以少阴病阳虚为主,伴少阳枢机不利,采用温阳扶正并配以畅枢之法作治疗的正确性。3.经统计学分析,各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治疗后的改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的疗效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4.各组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P<0.01),表示治疗效果有显着性差异。三组间的疗效比较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以治疗组的效果最为突出。按上述的疗效标准,结果治疗组(加中药组)显效率63.3%,总有效率100%;对照1组(加西药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100%;对照2组(胰岛素组)显效率6.7%,有效60%,无效33.3%。5.设计正邪评分量表作观察,结果发现这次研究的病人的虚证多数集中在阳虚、心虚和肾虚,这与六经的少阴病非常吻合;而实证则多数集中在气郁、寒湿和热结方面,这又与枢机不利的病机极度相似。正好证实病人的“虚”主要为“阳虚”,“实”重点就在“枢机不利”以致寒湿内停。结论与启示:2型糖尿病的本原于先天的禀赋不足,启动于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由于脏腑亏损及功能低下以致温照及运化无力,病理产物的积聚而成痰成瘀,阻碍气血运行,壅塞脉络,加重了恶性循环而令本病发展致不能逆转的局面。针对这个发病特点而使用扶正培本之法,配合调畅枢机的治疗,加强脏腑功能以促进病理产物的排出,扶正祛邪并用,标本虚实并顾,能有效干预病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型糖尿病是个复杂而难治疾病,现代医学在目前仍未有治愈的方法,故以控制病情为目标,重点放在血糖控制方面。但发现在治疗上单靠口服西药是不长远的,因为药物继发性失效是个必然进程,最终要依赖胰岛素生存。就算加强血糖控制也不能阻止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中医中药的介入治疗起着正面和积极的作用,大量研究报导可见,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可协助降血糖、减少西药的用量、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和防治并发症等。中医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全过程,如能找紧早期的介入,可望逆转病程;中期的介入也能帮助预防并发症;晚期的介入都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及胰岛素敏感性退化所形成,无论是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都不能阻止其病程发展。本研究证明糖尿病以综合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使用西药也要配合康教育。从中医宏观的角度运用中药作出整体调节,效果令人鼓舞。中医中药有能力将血糖从波动中稳定下来,加药不是唯一的选择。
史轶[7](2009)在《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我院降糖药数据统计、应用情况分析,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降糖药的用药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降糖药使用数量及销售金额不断增加,总销售金额每年增长近25%。降糖药物的销售金额排序阿卡波糖(拜糖平)连续3年位居榜首,DDDs排序,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肠溶片,二甲双胍(格华止)连续3年排在前3位。注射用胰岛素中诺和灵50R笔芯,诺和灵30R笔芯,诺和灵R笔芯3年均排在前3位,甘精胰岛素用量在不断增加。结论:我院降糖药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梁晓春[8](2008)在《如何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文中提出世界卫生组织警示,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所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第二,目前患者人数已达到4000万人以上。糖尿病作为一种伴随终身的慢性
陈铮[9](2007)在《降糖药物超临界点使用可引发低血糖和继发性失效》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广泛应用,其药物不良反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低血糖和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等常见不良反应,更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极大困扰。人们如果能够掌握降糖药物使用的"临界点",使降糖药物的治疗作用得到
王扬天,赵明,王燕燕,王晓,杜宏[10](2007)在《糖适平治疗537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适平(格列喹酮,GLURENORM)因其快速、稳定的降糖效果,良好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广泛使用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本文通过对53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该药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作用特点、临床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作如下总结。
二、加用拜糖平治疗糖适平合并二甲双胍失效的老年Ⅱ型糖尿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用拜糖平治疗糖适平合并二甲双胍失效的老年Ⅱ型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磺脲药物 |
2 双胍类药物 |
3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CIGE) |
(2)健脾消渴方对糖尿病大鼠胰腺nesfatin-1表达及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名追溯 |
(二) 病因认识 |
(三) 病机认识 |
二、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病机治法的认识 |
(一) DM 诊断及中医病因 |
(二) 病机研究 |
(三) DM 治疗方法 |
结语 |
三、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一) 病因 |
(二) 发病机制 |
四、 nesfatin-1 与糖脂代谢研究进展 |
(一) Nesfatin-1 的发现及其分布 |
(二) Nesfatin-1 与肥胖密切相关 |
(三) Nesfatin-1 参与调节糖代谢 |
(四) Nesfatin-1 的其他作用 |
五、 AMPK/mTORC1/SAD-A 信号通路与胰岛β细胞研究进展 |
(一) AMPK 与胰岛β细胞 |
(二) mTORC1 与胰岛β细胞 |
(三) SAD-A 与胰岛β细胞 |
六、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动物及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仪器 |
(四) 实验饲料及试剂 |
(五) 实验贮存液的配制 |
二、 实验方法 |
(一) 动物分组喂养 |
(二) DM 模型建立 |
(三) 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 |
(四) 标本采集 |
(五) 检测指标 |
三、 统计分析 |
四、 实验结果 |
(一) 一般情况观察 |
(二) 健脾消渴方对 FBG 和 Weight 的影响 |
(三) 健脾消渴方对血脂的影响 |
(四) 对 HbA1c、INS、IR 和 HOMA-β的影响 |
(五) 对 Nesfatin-1 及 GC 的影响 |
(六) 胰腺的 HE 染色结果 |
(七) 免疫荧光结果 |
(八) RT-PCR 表达结果 |
(九) Western Blot 结果 |
讨论 |
一、 病机探讨 |
(一) 古代对消渴病气阴两虚及热盛、瘀血病机的认识 |
(二) 导师对早期 DM 病机的认识 |
(三) 治疗原则 |
二、 组方配伍及方药分析 |
(一) 组方依据 |
(二) 方解分析 |
(三) 中药溯源及现代药理分析 |
三、 疗效及机理分析 |
(一) 辅助调节血糖 |
(二) 改善脂代谢紊乱 |
(三) 减低体重 |
(四) 改善 IR |
(五) 调整胰岛素α、β细胞的数量比例 |
(六) 对 Nesfatin-1 的影响 |
(七) 对 AMPKα的影响 |
(八) 对 mTORC1 的影响 |
(九) 对 SAD-A 的影响 |
结语 |
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文章 |
详细摘要 |
(3)北京市部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及达标治疗药品费用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知情同意书 |
2. 病例报告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前言 |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
1.1.2.1 文献研究 |
1.1.2.2 理论研究 |
1.1.2.3 教学研究 |
1.1.2.4 临床研究 |
1.1.2.5 实验研究 |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
1.1.3.1 数理统计 |
1.1.3.2 循证医学 |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
1.1.3.4 云计算 |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
1.2.1 《伤寒论》在日本 |
1.2.2 《伤寒论》在台湾 |
1.2.3 《伤寒论》在香港 |
1.2.4 《伤寒论》在韩国 |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
1.3.1 研究热点 |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
1.3.2 资料数据库 |
1.3.3 循证医学 |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4.2.2 糖尿病肾病 |
1.4.2.3 糖尿病足 |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
1.5.1 循证医学概述 |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6 结语 |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数据库的选择 |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
2.2 研究实施方案 |
2.2.1 资料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技术路线 |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2.4.1 资料收集 |
2.4.2 资料整理 |
2.4.3 论文整理 |
2.4.4 来源整理 |
2.4.5 地区整理 |
2.4.6 作者整理 |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
2.5 研究结果统计 |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
2.5.7.1 桂枝汤类 |
2.5.7.2 麻黄汤类 |
2.5.7.3 葛根汤类 |
2.5.7.4 抵当汤类 |
2.5.7.5 栀子豉汤类 |
2.5.7.6 陷胸汤类 |
2.5.7.7 泻心汤类 |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
2.5.7.10 五苓散类 |
2.5.7.11 黄芩汤类 |
2.5.7.12 白虎汤类 |
2.5.7.13 承气汤类 |
2.5.7.14 柴胡汤类 |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
2.5.7.16 理中丸(汤)类 |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
2.5.7.18 四逆汤类 |
2.5.7.19 杂方类 |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
2.6 讨论 |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
2.7 结论 |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3.0 前言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3.1.1.1 检索策略 |
3.1.1.2 检索词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2.1 研究类型 |
3.1.2.2 研究对象 |
3.1.2.3 干预措施 |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3.1.4 资料的提取 |
3.1.5 资料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3.2.1.1 流程图 |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
3.2.2.1 诊断标准 |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
3.2.2.4 治疗方法 |
3.2.2.5 辨证论治 |
3.2.2.6 疗程 |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2.8.1 随机方法 |
3.2.2.8.2 随机隐匿 |
3.2.2.8.3 盲法 |
3.2.2.8.4 退出和失访 |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
3.2.3 疗效评价 |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8 不良事件 |
3.3 讨论 |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结论 |
第4章 结语 |
4.1 结论 |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4.2 创新点 |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
附录6:JADAD量表 |
致谢 |
(5)对我院门诊降糖药物处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处方分析 |
2.2 患者情况 |
2.3 药物利用情况 |
2.3.1 降糖药处方出现的频度及各类药所占比例 |
2.3.2 降糖药联合用药分析 |
2.3.3 降糖药与其他类型药物联用情况分析以及DDDS |
3 讨论 |
3.1 不同种类降糖药的使用及其频数分析 |
3.1.1 口服降糖药 |
3.1.2 注射用胰岛素 |
3.1.3 中药制剂的降糖药 |
3.2 降糖药的联合用药分析 |
(6)扶正畅枢法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研究 |
1. 2 型糖尿病的概述 |
2.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3.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4. 2 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
5.T2DM的治疗及控制目标 |
6.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原因 |
7.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机制 |
8.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处理 |
9.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研究 |
10.总结与展望 |
第二节 中医学的研究 |
1.消渴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
2.中医对T2DM的辨证论治的研究现状 |
3.中药在T2DM的研究 |
4.针灸在T2DM的研究 |
5.小结 |
第三节 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研究 |
1.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研究进展 |
2.结语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选择 |
1.病例来源 |
2.一般数据 |
3.选择标准 |
第二节 治疗与观察方法 |
1.治疗方法 |
2.观察指标 |
3.疗效判定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1.六经辨证分析 |
2.六经病的分布 |
3.临床疗效比较 |
4.正邪评分疗效比较 |
第四节 讨论 |
1.2型糖尿的六经辨证标准探讨 |
2.2型糖尿的六经发病机制分析 |
3.阳虚(正虚)枢机不利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立法依据 |
4.辨证治疗要点 |
5.扶正畅枢法治疗本病的用药思想 |
6.疗效分析 |
7.正气邪气与糖尿病的防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8)如何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论文提纲范文)
1 磺脲类 (Sulfonylureas, SU) 降糖药 |
1.1 作用机制 |
1.2 临床适应证 |
1.3 不良反应 |
1.4 常用磺脲类药物 |
2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
2.1 作用机制 |
2.2 临床适应证、用法及用量 |
2.3 格列奈类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
3 双胍类降糖药 |
3.1 作用机制 |
3.2 适应证 |
3.3 常用的双胍类药物 |
3.4 副作用 |
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
4.1 作用机制 |
4.2 适应证 |
4.3 用法和用量 |
4.4 副作用 |
4.5 禁忌及慎用证 |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5.1 作用机制 |
5.2 临床适应证 |
5.3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使用时注意事项 |
5.4 罗格列酮的不良反应 |
(9)降糖药物超临界点使用可引发低血糖和继发性失效(论文提纲范文)
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措施 |
降糖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需监测血糖变化 |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禁忌 |
降糖药物之间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饮食、吸烟、饮酒对降糖药物的影响 |
服药时间对降糖药的影响 |
(10)糖适平治疗537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诊断及入选标准: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用药情况 |
2.3 治疗效果 |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2 讨论 |
四、加用拜糖平治疗糖适平合并二甲双胍失效的老年Ⅱ型糖尿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药学研究[J]. 任春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1)
- [2]健脾消渴方对糖尿病大鼠胰腺nesfatin-1表达及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D]. 黄延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3]北京市部分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国家基本降糖药物覆盖率及达标治疗药品费用比较的研究[D]. 陈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09)
- [4]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对我院门诊降糖药物处方的分析[J]. 姚毅,卢璐.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04)
- [6]扶正畅枢法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证治研究[D]. 李燕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J]. 史轶.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08)
- [8]如何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J]. 梁晓春. 中国乡村医药, 2008(04)
- [9]降糖药物超临界点使用可引发低血糖和继发性失效[J]. 陈铮. 首都医药, 2007(21)
- [10]糖适平治疗537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 王扬天,赵明,王燕燕,王晓,杜宏.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