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政府举行省情介绍会(论文文献综述)
石爽[1](2010)在《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比较研究 ——以广东省和马萨诸塞州的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文中指出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是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以外的其他所有行政级别的政府门户网站。就中国而言,包括省政府门户网站、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但在本文中,我们仅指省政府这一级的门户网站,与此相对应的,在美国则仅指其州政府门户网站。它们通常由一个中心网站组成,链接地市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子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作为各地方的公众信息网,它将国家的各种宏观信息转换成切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各类信息,与此同时能及时将与社会公众相关的各类微观信息及公众的反馈汇集于此,加强政府、公众之间的沟通,是各个地方最权威、最翔实的信息传播平台。另外,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也是政府对公众、企业等实现在线服务的重要方式,通过跨部门联合将各种政务流程汇于一身,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无论是政务信息的公开还是在线服务的实现,都是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是实现由单一的“管制型”政府向“管制-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要方式。但鉴于本文主要研究网站的内容,所以不对政府门户网站如何提供在线服务以及在线服务的具体流程进行深入解读,只从网站的内容层面着重解析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传播和所涉及的在线服务类型。本文在阐述中美两国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发展概况的基础,以中国的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和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政府门户网站为例,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着力从传播学视角对两国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各类政府信息以及在线服务的类型进行比较,运用政治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对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在信息化时代下,中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在信息传播、在线服务类型设置方面的改进对策。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创新、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相关概念和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各自的发展概况:第三章着重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和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的差异;第四章对中美两国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得出对比研究的结论和建议。囿于学术功底和研究水平的局限,本次研究必然存在一些不足或疏漏。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审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宋华茹[2](2009)在《汇聚八方智慧 助推中原崛起》文中研究表明汇聚八方智慧,助推中原崛起。 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时期,5月5日至11日,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组织的院士专家来豫咨询服务活动送来科技与智慧的“及时雨”。28位院士、专家重点围绕破解“三农”难题、推进产业振兴,深入我省农村、?
黎平[3](2008)在《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提出贵州林业发展正面临历史性的选择,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八山一水一分田”所赋予贵州林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既没有使贵州林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彰显,也没有使广大的山区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现实,甚至在一些严重石漠化地区,老百姓还面临极其严重的生存危机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悄然兴起,人们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现代林业便成为贵州林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而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林业发展道路,必须审时度势,对贵州省情林情有一个清醒而客观的认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道路,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起贵州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林业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本文通过着力于实证角度,采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研究、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开展研究。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代林业及贵州现代林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提出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现代林业理论基础部分,对现代林业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研究。第三章、第四章是对贵州省情林情的介绍,明确贵州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条件。第五章、第六章是对贵州林业的历史贡献、现实地位研究及对贵州林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明确贵州建设现代林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七章、第八章是贵州现代林业的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对贵州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同时对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进行选择,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现措施。第九章是案例分析,对三个不同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贵州建设现代林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第十章是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针对结论展开思考提出建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贵州林业必须走现代林业的发展道路。传统林业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贵州林业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以全新的现代林业发展理念建设贵州林业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2)贵州发展现代林业要以生态优先、注重效益为主攻方向。失去了生态也就失去了贵州林业发展的根基,没有效益林业发展就没有活力,贵州林业要从过去的木材林业、生态林业走向生态经济林业和综合协调林业。(3)贵州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必须突出特色、对接高端市场。因地制宜,以贵州特有优势品种对接林业高端市场,提高林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靠利益机制激活贵州林业市场。(4)贵州现代林业建设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决定了贵州农村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贵州林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及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大展宏图。(5)石漠化治理是贵州发展现代林业的攻坚战。贵州林业一定要在这场攻坚战中积极作为,并从中探索出贵州喀斯特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共同发展的新路子。(6)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贵州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之举。集体林业是贵州林业的大壁江山,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只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跟上,并搭建起开放有序的市场平台,贵州林业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潜力。(7)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要有风险意识。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要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林业的抗风险水平,同时借助现代金融手段,积极开展森林灾害的保险工作,减少极端灾害给林业生产者带来的损失。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角度透视出贵州现代林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贵州现代林业的理论指导还有待加强,贵州林业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因此建议贵州林业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借生态文明建设契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要加大现代林业理论研究,集中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贵州现代林业建设思路和理论;要加大贵州现代林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林业管理队伍、林业科技队伍、林业企业家队伍和林农队伍,形成庞大的人才资源,从而顺利推进贵州现代林业建设。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08)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冀苇,唐汀[5](2005)在《蓝色之梦》文中研究说明$F编者按:$E $T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定于今日开港,25万吨级矿石码头同日开航,这是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此前,《河北日报》和《中国管理学家》杂志先后刊发冀苇、唐汀撰写的调研报告《蓝色之梦——关于曹妃甸工程的调查与思考》,对开发建设
刘宁[6](2005)在《走出去看看别人 坐下来想想自己——海南省党政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考察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月24日至29日,在省委书记汪啸风、省长卫留成的率领下,海南省党政考察团及经贸代表团一行百人赴上海、江苏、浙江开展“双大互动”活动。这是自去年7月省党政考察团赴粤考察、11 月省政府在港举办“海洽会”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战略构想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李诠林[7](2006)在《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文中研究说明台湾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有汉语文言、国语(白话)、方言(客家语、闽南语、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和日语等多种样态。本文尝试从文本创译用语的角度构建台湾现代文学史,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台湾现代文学进程中的独特的语言转换现象。 本文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和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20)两个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37年6月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外围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外围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 文学外围的社会制度等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外围书写(如流散写作)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映摄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意涵。 文学内部的边缘书写(如女性文学、地下写作、民间写作等)、语言转换(如中——日文间的转换、文言——国语间的转换、方言——文言及方言——国语间的转换等)、文化隐喻(如叙事结构的隐喻、人物形象的隐喻、背景的隐喻等)则显示了台湾文学追求进步、坚守中华文化的韧性抗争精神。 日据时段的文艺论争与光复初期的文艺论议组成了文学外围事象与文学内部事象沟通的桥梁,实时控导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本质发展方向。 经过对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周边文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全方位扫描,本文认为,边缘书写、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韧持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最具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范英[8](2003)在《认识四川 关注四川 宣传四川》文中指出本报讯 昨(2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蓉举行省情介绍会,向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五省市新闻采访团全面展示四川。会上,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介绍省情,他希望新闻界的朋友更多地关注四川,宣传四川,架起东西部地区合作的桥梁,为实现共同繁荣谱写新篇?
四川日报编委会[9](1998)在《实现改革发展的新一轮实破——浅谈如何以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文中研究说明实现改革发展的新一轮实破———浅谈如何以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四川日报编委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分量很重,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我们应该自觉地以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扬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四川日报》编委会[10](1998)在《实现改革发展的新一轮突破──浅谈如何以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文中提出实现改革发展的新一轮突破──浅谈如何以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四川日报》编委会党的十五大报告有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对新闻宣传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十五大报告阐述的份量很重,在理论上有许多重大突破。我们应该自觉地以十五...
二、省政府举行省情介绍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政府举行省情介绍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比较研究 ——以广东省和马萨诸塞州的政府门户网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 |
1.3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概述 |
2.1 基本概念概述 |
2.1.1 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界定 |
2.1.2 政府门户网站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2 中国省政府门户网站概述 |
2.2.1 中国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现状 |
2.2.2 中国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特点 |
2.3 美国州政府门户网站概述 |
2.3.1 美国州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现状 |
2.3.2 美国州政府门户网站的特点 |
第三章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传播学比较 |
3.1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传播者比较 |
3.1.1 谁来传播 |
3.1.2 如何传播 |
3.2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比较 |
3.2.1 告知型信息 |
3.2.2 在线服务导航信息的比较 |
3.3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受众比较 |
3.3.1 受众类型 |
3.3.2 受众互动 |
第四章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存在差异的原因 |
4.1 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不同 |
4.2 政府传播策略不同 |
4.2.1 中美政府的传播策略 |
4.2.2 政府传播策略对政府门户网站的影响 |
4.3 政府职能的不同 |
4.3.1 中美地方政府的职能 |
4.3.2 政府职能对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影响 |
第五章 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对比结论 |
5.1 中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 |
5.1.1 政府本位思想的连锁反应 |
5.1.2 地域性不够明显 |
5.1.3 网站内容实用性不强 |
5.2 中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出路 |
5.2.1 坚持公众本位 |
5.2.2 明确自身定位 |
5.2.3 改善传播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现代社会人们对林业的需求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 |
1.1.2 贵州林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
1.1.3 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代林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现代林业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及思考 |
1.2.4 贵州现代林业理论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
2.1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
2.1.1 林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
2.1.1.1 世界林业及其理论发展 |
2.1.1.2 中国林业及其林业理论的发展 |
2.1.1.3 建设现代林业是中国林业的历史选择 |
2.1.2 现代林业的内涵和目标 |
2.1.3 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意义 |
2.1.3.1 建设现代林业有利于自然生态的恢复 |
2.1.3.2 建设现代林业使我们重新认识林业经济产品 |
2.1.3.3 建设现代林业有助于不同地域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
2.1.3.4 建设现代林业将有利于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 |
2.2 现代林业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
2.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2.2.1.4 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进程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2.1 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 |
2.2.2.2 区域经济理论战略模式 |
2.2.2.3 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 |
2.2.2.4 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
2.2.3 现代化理论 |
2.2.3.1 现代化的由来 |
2.2.3.2 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
2.2.3.3 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
2.2.3.4 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2.4 和谐林业理论 |
2.2.4.1 和谐林业的内涵 |
2.2.4.2 和谐林业的六大特征 |
2.2.4.3 我国林业和谐发展的途径 |
3 贵州省基本情况 |
3.1 特殊的地理环境 |
3.1.1 自然环境 |
3.1.2 自然资源 |
3.1.3 行政区划 |
3.2 悠久的发展历史 |
3.2.1 从古夜朗到贵州 |
3.2.2 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 |
3.2.3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的新发展 |
3.3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
3.3.1 人口发展与多民族共同繁荣 |
3.3.2 贵州民族文化的主要特点 |
4 贵州林业基本情况 |
4.1 贵州林业发展历史 |
4.1.1 明、清时期 |
4.1.2 民国时期 |
4.1.3 新中国成立以来 |
4.2 贵州林业发展现状 |
4.2.1 贵州省林业资源现状 |
4.2.2 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4.2.3 贵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
5 贵州林业的贡献及地位 |
5.1 贵州林业的贡献 |
5.1.1 从贵州省植树造林情况看贵州林业的贡献 |
5.1.2 从贵州木竹调拨销售看贵州林业的贡献 |
5.1.3 从贵州主要林产品产量看贵州林业的贡献 |
5.1.4 从贵州木材税费比重分析看贵州林业的贡献 |
5.1.5 从国家对林业的投入与林业上交税利比较看贵州林业的贡献 |
5.1.6 从贵州森林资源情况看贵州林业的贡献 |
5.2 贵州林业的地位 |
5.2.1 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林业发展看贵州林业的地 |
5.2.2 从贵州农业总产值构成看贵州林业的地位 |
5.2.3 从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构成看贵州林业地位 |
5.2.4 从贵州林业总产值构成看贵州林业的地位 |
5.2.5 从贵州林业在全国林业中的比重看贵州林业的地位 |
5.2.6 从贵州林业在西部几省中的比较看贵州林业的地位 |
6 贵州林业的SWOT研究 |
6.1 贵州发展现代林业的特殊优势 |
6.1.1 气候优势 |
6.1.2 生物多样性优势 |
6.1.3 民族传统习俗和文化优势 |
6.2 贵州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劣势) |
6.2.1 过度采伐造成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 |
6.2.2 “杀鸡取卵”导致许多珍贵树种濒临灭绝 |
6.2.3 林业产业没有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并逐步被边缘化 |
6.2.4 机制不活、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低 |
6.3 贵州发展现代林业的机遇 |
6.3.1 生态文明理念的悄然兴起 |
6.3.2 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 |
6.3.3 贵州旅游的蓬勃发展 |
6.3.4 林业生态工程的大力实施 |
6.3.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 |
6.3.6 政府对石漠化治理的高度重视 |
6.3.7 雨雪冰冻灾害带给林业人的深刻反思 |
6.4 影响贵州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面临的严峻挑战) |
6.4.1 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现象 |
6.4.2 政府财力有限和老百姓的贫穷 |
6.4.3 信息闭塞、观念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 |
7 贵州现代林业的目标定位 |
7.1 贵州现代林业的定位 |
7.1.1 生态优先、突出特色、注重效益 |
7.1.2 面对高端市场、培育高端产品、激活林业经济 |
7.1.3 高起点、高目标、高科技 |
7.1.4 形成生态与产业互动,经济与文化互补、政府企业林农三方共赢 |
7.1.5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收获高效益 |
7.2 贵州现代林业的目标 |
7.2.1 贵州现代林业的远景目标 |
7.2.2 贵州林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
8 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与举措 |
8.1 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选择 |
8.2 贵州建设现代林业实现途径及举措 |
8.2.1 充分考虑贵州林业分类经营的特殊性 |
8.2.2 贵州林业发展必须破解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问题 |
8.2.3 借助高科技和新理念架构贵州林业产业新格局 |
8.2.4 依托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发展贵州的绿色健康旅游 |
8.2.5 贵州现代林业发展要借助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
8.2.6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是激活贵州林业的重中之重 |
8.2.7 下大力提高贵州林业的管理水平 |
8.2.8 建立健全贵州林业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机制 |
9 案例分析 |
9.1 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研究 |
9.1.1 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及其影响 |
9.1.2 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及相关现象分析 |
9.1.3 雨雪冰冻灾害中暴露出的贵州林业存在问题 |
9.1.4 贵州现代林业的抗风险研究 |
9.2 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
9.2.1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地质特点 |
9.2.2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地貌景观 |
9.2.3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水文地质特征 |
9.2.4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生物多样性特征 |
9.2.5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的植被特点 |
9.2.6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对贵州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
9.3 贵州省锦屏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
9.3.1 锦屏林业在贵州林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及基本情况 |
9.3.2 锦屏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现实条件 |
9.3.3 锦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工作及其效果 |
9.3.4 锦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
9.3.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贵州现代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
10 结论和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走出去看看别人 坐下来想想自己——海南省党政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考察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取经:从“珠三角”到“长三角” |
消化:从别人的强势看我们的软肋 |
(7)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本课题领域的学术史回顾 |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三、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四、本论文的基本结构及框架 |
上篇 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 |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周边文化中的边缘书写 |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
第一节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
第二节 文学社团、流派及与之关联的报刊 |
第三节 文学周边的中华文化民间薪传 |
第二章 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 |
第一节 概述 |
一、离岛写作——“流散美学”(Diaspora aesthetic)现象 |
二、陆、岛文化人的同声相应 |
第二节 离台内渡写作 |
一、台湾作家的内渡写作 |
二、民间书写的内渡 |
第三节 离台赴日写作 |
第四节 台湾作家及民间艺人在其他国家、地区的写作 |
第五节 岛外文化人的台湾题材写作及对台交流 |
第一编小结 映摄中华文化意涵的台湾现代文学外围书写 |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语言暴政下的痛苦言说 |
第三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文言作品 |
第一节 概述 |
一、文言诗歌发展脉络 |
二、文言散文发展脉络 |
三、文言小说、戏剧等的产生与发展 |
四、文言楹联 |
第二节 赖和与陈虚谷、杨守愚等人的文言创作 |
第三节 吴浊流与叶荣钟等人的文言创作 |
第四节 连横等人的文言创作 |
一、连横、洪弃生、林幼春、胡殿鹏 |
二、王松、施天鹤 |
三、蔡惠如、谢星楼、庄嵩、张汉、黄赞钧、黄水沛 |
第五节 石中英、黄金川等女性文言诗人 |
第四章 日据时段的国语(白话)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国语(白话)文学生长脉络 |
二、国语(白话)新诗源流 |
三、国语(白话)小说创作 |
四、国语(白话)散文创作 |
五、戏剧、文学评论等其它国语(白话)文学形式 |
第二节 赖和、杨守愚、周定山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
第三节 张我军与杨云萍等人的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吴漫沙等人的通俗国语(白话)文学创作 |
第五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日语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日语诗歌创作发展脉络 |
二、日语小说创作发展脉络 |
三、日语散文、戏剧等其它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
第二节 杨逵、吕赫若、龙瑛宗、张文环、翁闹等人的日语作品 |
第三节 杨炽昌、张彦勋、吴新荣、王白渊、陈奇云等日语诗人 |
第四节 吴浊流、叶荣钟、杨云萍等人的日语创作 |
第五节 女性作家及其日语通俗文学创作 |
第六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方言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台湾方言之源流及其分布概况 |
二、方言歌诗、口传民间故事、传说、谜猜等民间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
三、方言小说发展脉络 |
四、方言戏曲、散文、戏剧及其他文学形式发展脉络 |
五、闽南语流行歌 |
第二节 方言歌谣(含少数民族的歌诗) |
第三节 闽南语流行歌、报告文学等通俗文学创作 |
第四节 台湾民间方言戏曲 |
一、日据时段台湾现代民间方言戏曲的发展 |
二、歌仔和歌仔册 |
三、歌仔册个案抽样析赏——《金快运河记新歌》 |
第七章 日据时段的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张我军的日文中译 |
第三节 黄宗葵、刘顽椿、吴守礼等的中文日译 |
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与韧性抗争 |
第三编 文学内外的纠葛 |
第八章 各种文艺思想的交锋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新旧文学论战沿革及意义 |
第三节 乡土文学和台湾话文论战沿革及意义 |
第四节 大众及左翼文艺的倡导 |
第五节 台湾作家与来台日本人的文学论战 |
下篇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 |
第一编 文学的外围:光复之喜与恶政之怨 |
第九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史背景 |
第一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概况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台湾文学社团与相关报刊 |
第三节 融汇于中华文化主流的光复初期台湾文学周边文化 |
第十章 彼岸之念与此岸之思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在大陆的台湾文化人和在台湾的大陆文化人 |
一、台湾文化人在大陆 |
二、大陆文化人在台湾 |
第三节 范泉、《文艺春秋》与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之关联 |
第一编小结:光复初期庶民写作和官方意识形态:融合—分流—交织 |
第二编 文学的内部:回归的欢喜与转换的阵痛 |
第十一章 光复初期台湾文言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诗歌 |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言散文 |
第十二章 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 |
第一节 概述: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的复苏 |
一、创作用语由日文向中文转换的困难与适应 |
二、两岸国语(白话)文学的汇流 |
三、光复初期国语(白话)文学创作概况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运动 |
第三节 光复初期的国语(白话)小说家 |
一、钟理和 |
二、吕赫若、周青 |
三、欧坦生和杨梦周的小说创作 |
第十三章 光复初期台湾日语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日语小说创作 |
一、吴浊流 |
二、杨逵等小说作家 |
第三节光复初期的日语诗歌创作 |
一、光复初期台湾女性作家的日语诗歌 |
二、陈千武及银铃会诸诗人的日语诗歌 |
第十四章 光复初期台湾方言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光复初期的闽南语流行歌 |
第十五章 光复初期台湾现代翻译文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许寿裳、黎烈文等的翻译文学活动 |
下篇第二编小结:语言转换的艺术与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 |
第三编 文学内部的论议与文学外部的纷扰 |
第十六章 光复初期的文艺争鸣 |
第一节 光复初期文学论议的起因及其范围 |
第二节 关于台湾新文学诸问题的讨论 |
一、《新生报》“桥”副刊上关于台湾文学方向的论议 |
二、《台湾文化》对两岸新文学传统的兼容 |
三、论议的结果——促使两岸文学汇流的进步现实主义 |
结论 台湾现代文学:语言转换中的中华文化脉搏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致谢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省政府举行省情介绍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比较研究 ——以广东省和马萨诸塞州的政府门户网站为例[D]. 石爽. 山东大学, 2010(09)
- [2]汇聚八方智慧 助推中原崛起[N]. 宋华茹. 河南日报, 2009
- [3]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D]. 黎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4]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政报, 2008(04)
- [5]蓝色之梦[N]. 冀苇,唐汀. 唐山劳动日报, 2005
- [6]走出去看看别人 坐下来想想自己——海南省党政考察团赴上海、江苏、浙江考察综述[J]. 刘宁. 今日海南, 2005(11)
- [7]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D].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8]认识四川 关注四川 宣传四川[N]. 范英. 四川日报, 2003
- [9]实现改革发展的新一轮实破——浅谈如何以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J]. 四川日报编委会. 新闻战线, 1998(03)
- [10]实现改革发展的新一轮突破──浅谈如何以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宣传[J]. 《四川日报》编委会. 新闻界,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