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我市小麦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士丛[1](2014)在《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关系居民食品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小麦种业是稳定小麦种植、提升产量及品质的重要保障。本文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意义:一是保障小麦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二是促进小麦种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分析种子产业对小麦生产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研究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迅速造就一批强势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小麦种子产业,及时为小麦生产提供更多、更好地优良品种,促进种业结构调整,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天津市的小麦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共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品种主要来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共认定、审定、引种小麦品种101个,现已退出83个,现有小麦种子企业6家,制种基地1.2万亩,企业规模较小。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种子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缺乏核心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业监管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是天津小麦种业的主要问题。面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天津必须发展科技型种子产业,打造种源农业,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武装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在种子基础设施建设上上档次、上水平,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手段上不断创新,开发国内外大市场,使天津小麦种业不仅能为本市农业生产服务,还要在国内国际种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推进天津小麦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有:加快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种子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利用;提升商品种子繁育能力;促进种业科技成果交易;严格种子市场监管。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具有发展小麦种业的自然条件、传统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优质、特用小麦种子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2、天津小麦种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竞争,规范企业管理机制,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整合小麦种业资源,组建大型种业集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3、品种研发实行商业化育种,打破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体制,政府科研经费优先保障企业研发育种需求,以产业化为目标,面向市场开展品种研发。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品种研发后补助、科研人员流动、种子生产保险、制种基地补贴等方面加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侯来宝,李玉花,段志燕,李佳丽,靳剑辉[2](2013)在《巴彦淖尔市种子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巴彦淖尔市种子生产的自然优势条件、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种子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巴彦淖尔市种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高占金[3](2011)在《平凉市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认真分析平凉市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平凉种业的对策。
徐璟璟[4](2009)在《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甘肃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制种基地之一。目前整个河西地区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玉米、蔬菜、花卉制种产业。尤其是杂交玉米制种,到2008年生产面积已达8万hm2,年产种量约5亿kg,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50%左右,瓜菜、花卉制种基地1万hm2,年产种量400万kg。由于河西制种业的快速发展,给河西地区带来了许多正面的经济效应。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河西地区的制种业给河西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五章内容。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河西制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主要部分,首先解释了区域经济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区域经济效应的类型,然后分析了河西地区制种业区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条件,最后主要分析了河西地区制种业的正面区域经济效应,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促进河西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提升竞争优势、产业关联效应、投资效应。第四章分析了河西制种业的负面效应,凡事都有两面性,本文主要从制种业的发展过快而导致的制种基地的无序竞争,以及农业生产结构趋同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主要针对河西制种业存在的问题所制定的提高河西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的对策。主要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加强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规范制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走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化发展路子;加大科研投入,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省外、国外种业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化种子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确保种子优质精品和科技含量;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加强乡村行政管理,引导制种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贾开颜,曲淑萍,林保新,图拉[5](2009)在《呼伦贝尔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现状与发展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与管理的要求,结合近几年在呼伦贝尔市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种子质量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今后呼伦贝尔市农作物种子质量应该如何发展的新思路。
方连平[6](2005)在《南京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探讨》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种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动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大局。近年来,南京市从资源比较优势出发,不仅把种子作为科技措施,而且作为一项独立的产业加以发展,使种子产业成为南京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产业。 目前,全市有重点种子企业46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站点有700多个,种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种子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10多个亿,居全省首位,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种子企业已形成了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和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种子生产、经营和市场行为趋于多样化、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南京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以经济转轨阶段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南京种子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主导产业,本文通过对南京种子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南京种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南京种子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加快品种创新力度,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增强良种的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参与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逐步提高南京种业的科技含量,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种子产业; 2、创新企业运行机制,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促使种子企业全面构建与未来市场竞争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营销模式,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和参与国内外种子大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3、加强对种业的科学管理,创新种子管理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种子管理体系。将政府种子管理职能逐步向创造有利于种子企业竞争和合作的公平、公正和宽松的种业外部环境转向,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的空间和公平竞争的环境,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张国庆,刘二东,韩继华[7](2005)在《晋城市小麦用种状况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
闫天芳[8](2020)在《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遗传分析》文中提出饲用型燕麦(Avena sativaL.)作为主要的优良饲草料作物之一,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南方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牧草种子供给不足、种子生产技术落后成为制约南方地区牧草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禾本科植物而言,穗长、小穗数、小花数及小花的外稃和内稃性状特征对籽粒的形成以及产量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为明确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对于种子产量的影响,并找出提高种子产量的途径。本研究共搜集了 141份燕麦品种(系),对其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籽粒特性为筛选目标,共筛选了 22份特异性种质作为参试材料,其中包括15份皮燕麦和7份裸燕麦。通过测定和比较花序特性和籽粒特性,解析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对于籽粒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燕麦种质的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与其种子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解析燕麦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和性状特性。燕麦为自花授粉植物,种内基因型纯合,品种间杂交有较高优势。本研究以种子产量为筛选目标,为燕麦杂交育种筛选优良亲本。最后将筛选出的优良燕麦品系进行杂交,以皮燕麦品系“淮燕9号”×裸燕麦品系“淮选6号”的F2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调查了 F1和F2群体的4个花序结构特性(穗长、小穗数、轮层数、小花数)与3个籽粒特性(籽粒长、籽粒宽、籽粒高)。通过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研究与种子产量相关的7个性状的遗传方差和基因效应。以期揭示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为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筛选及培育出适宜在江淮地区具有高产、稳产性的燕麦品系提供指导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141份燕麦种质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供试燕麦性状变异范围在17.1%~41.79%,变幅极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单株鲜重、千粒重和单株干重这三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很高,分别为2.64、2.33、2.48。2.皮燕麦和裸燕麦和籽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皮燕麦稃壳率变幅在51.1%~20.8%,平均稃壳率在35.1%左右。对去皮后的皮燕麦和裸燕麦比较发现,皮燕麦粒型一般为椭圆形,籽粒饱满。裸燕麦粒型以长筒型为居多。粒长裸燕麦千粒重较重。籽粒长和籽粒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自身基因型是影响粒型的主要因素之一。3.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小花数差异极显着(P<0.01);两者小花数均与种子千粒重呈负相关,小花数与千粒重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对皮、裸燕麦内稃特性测定比较发现,皮、裸燕麦护颖宽、外稃宽、内稃宽存在显着差异(P<0.05)。较为宽敞的小花结构有助于粒型较大的籽粒生长发育。4.对裸燕麦的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小花数和小穗数呈负相关关系,小花数越多的裸燕麦表现为小穗数越少,小花数和小穗数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穗长对于裸燕麦籽粒长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5.皮燕麦和裸燕麦在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皮燕麦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与种子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有效分蘖数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通经分析发现,株高和茎粗对于皮燕麦分有效蘖数具有限制效应。适当降低株高,减小茎秆粗度,对于分蘖数有明显提高作用。6.通过对裸燕麦种质的种子产量相对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小花数与裸燕麦种子产量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表现为最高;在裸燕麦种子生产过程中,选择小花数适中的种质进行选育,应适时早播,延长生育期以及给予充足的肥料,来确保种子品质,使其种子产量最大化。7.通过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以裸粒型表现为显性性状,通过对籽粒特性比较发现,F1代籽粒除未发育完全小花形成的籽粒带稃壳,其余几乎均表现为裸粒型,且相比亲本“淮选6号”籽粒,籽粒茸毛较多,且籽粒颜色偏暗。F2代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进行了分离,表现为父本穗型与表现为母本穗型植株比约为1:3。籽粒表现为皮燕麦和裸燕麦植株比同样约为1:3。8.根据AIC值最小法则筛选出备选模型,利用均匀性检验进行适合性检测,选出最佳模型。结果表明,皮、裸燕麦杂交F2代群体4个花序结构特性和3个籽粒结构特性均为2对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其中穗长和小穗数二阶参数分析表明,环境影方差明显大于表现方差,证明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籽粒长的主基因遗传率(94.2)表现为最高,对于籽粒长的选育可利用加性效应进行选育。
马帅[9](2018)在《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4.77%、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1.67%。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24187千公顷,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6650千公顷的14.5%,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034千公顷的21.4%,小麦产量占粮食产量的20.9%,我国很多人把小麦及其加工制成品当作他们最主要的口粮。多年来河南小麦播种面积与产量都是全国第一,为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22.6%、小麦总产量占全国26.9%,小麦单产是全国单产的1.19倍,每一项都居于全国首位,这些都表现出河南小麦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熟,天下足”,说的就是这一点。巩固和发展河南小麦产业,对发展河南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有重大意义。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2016年末全省总人口10788.14万人,常住人口9532.42万人。截至2016年底,全省粮食种植面积比2015年增长0.2%,增长为10286.1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946.60万吨,比上年下降2.0%。河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区,发展小麦种业即是发展需要,更是职责所在,本文运用文献法、经验分析法结合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框架,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概述、河南小麦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河南省种业发展现存问题,结合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种业发展经验,提出针对河南种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思路与对策。笔者认为,目前国际种业市场价值持续增长,种业垄断加剧,农业强企的兼并重组将重新定义行业格局,中国由此成功跻身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在河南开工,反映出河南小麦种业发展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河南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跟上互联网+种业的步伐,需要积极培养能快速适应新事物,新方法,新思路的新一代农民,才能不被大趋势所淘汰。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科学的晋升奖励机制,才能留得住人才,企业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政府需要引导省内龙头种子企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行转型升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提升价格优势,同时鼓励农资企业联盟,合作增强竞争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侵权等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减少违法行为。企业需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宣传企业品牌,快速扩大知名度,定期提供干货知识技能分享,增加粉丝粘度,为销售做准备。同时,要加速行业整合重组,淘汰劣质种子企业壮大优秀种子企业。
袁苑[10](2015)在《巴彦淖尔市农作物良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巴彦淖尔是国家春小麦主产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笔者针对巴彦淖尔市良种繁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发展现代农作物良繁体系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二、试谈我市小麦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我市小麦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1 国外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小麦生产 |
2.1.2 国外小麦育种 |
2.2 我国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我国小麦生产 |
2.2.2 我国小麦品种选育 |
第三章 天津小麦种子产业现状 |
3.1 天津小麦生产现状 |
3.1.1 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
3.1.2 天津小麦种植面积 |
3.1.3 天津小麦种植产量 |
3.2 天津小麦主栽品种 |
3.2.1 主栽品种历史演变 |
3.2.2 主栽品种现状 |
3.3 天津小麦种子生产现状 |
3.4 天津小麦种子市场情况 |
3.5 天津小麦种子企业现状 |
3.6 天津小麦品种选育情况 |
3.7 天津小麦良种推广情况 |
3.8 小麦种子质量现状 |
3.9 小麦种子价格现状 |
3.10 天津小麦育种现阶段特点 |
第四章 天津小麦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4.1 天津小麦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天津小麦种业发展趋势分析 |
4.2.1 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4.2.2 当前种业发展机遇 |
4.2.3 小麦育种发展方向 |
第五章 推进天津小麦种业发展的对策 |
5.1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5.2 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巴彦淖尔市种子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生产现状 |
1.1 种子生产市场初具规模 |
1.2 种子生产与质量有明显提高 |
1.3 认识程度逐渐提高 |
2 种子生产基地存在的问题 |
2.1 种子生产市场不规范 |
2.2 政府管理缺位 |
2.3 比较效益偏低 |
2.4 缺乏龙头带动, 产业化水平低 |
3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对策 |
3.1 加强守法宣传, 做好诚信教育 |
3.2 发展种子协会, 促进基地建设 |
3.3 加大基地监管, 净化制种环境 |
3.4 多种机构配合, 健全技术仲裁 |
3.5 加强组织协调, 规范生产行为 |
3.6 强化基地建设, 提升供种能力 |
(3)平凉市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凉市种业发展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三、加快种业发展的对策 |
(4)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外制种业发展分析 |
1.2.1 世界种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
1.2.2 世界种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 |
1.2.3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趋势 |
1.2.4 发达国家种子产业模式 |
1.3 国内制种业发展分析 |
1.3.1 中国种子产业的区域发展现状 |
1.3.2 中国种子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
1.3.3 中国种子产业运作的主要模式 |
1.3.4 我国种子产业类型 |
1.3.5 我国种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甘肃河西制种业区域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河西制种业的发展现状 |
2.1.1 种子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
2.1.2 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
2.1.3 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
2.2 河西制种业存在的问题 |
2.2.1 制种基地管理不够规范 |
2.2.2 种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
2.2.3 制种生产抗灾能力差 |
2.2.4 制种企业科研基础薄弱 |
第三章 河西制种业的正面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
3.1 区域经济效应的类型 |
3.2 河西制种业区域经济效应的因素分析 |
3.2.1 区位优势 |
3.2.2 技术优势 |
3.2.3 政策优势 |
3.3 甘肃河西制种业的正面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
3.3.1 促进河西地区农村经济增长 |
3.3.2 促进河西地区农民增收 |
3.3.3 构筑河西地区制种产业的竞争优势 |
3.3.4 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 |
3.3.5 投资效应 |
第四章 河西制种业的负面区域效应分析 |
4.1 制种企业的纷纷进驻导致了制种基地的恶性竞争 |
4.1.1 给制种企业带来多方压力 |
4.1.2 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矛盾不断 |
4.2 制种业的过度发展会导致河西地区农业生产单一,环境污染加重 |
第五章 提高河西制种业区域经济效应的对策 |
5.1 加强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规范制种 |
5.1.1 政策引导,规范管理 |
5.1.2 优化区域,稳定制种 |
5.1.3 依法制种 |
5.2 走“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化发展路子 |
5.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
5.4 加强与省外、国外种业合作,培育龙头企业 |
5.5 强化种子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
5.6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引导制种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5)呼伦贝尔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现状与发展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生产、经营现状及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
1.1 小麦、大麦种子生产 |
1.1.1 小麦、大麦种子生产现状 |
1.1.2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
1.2 玉米种子生产 |
1.2.1 玉米种子生产现状 |
1.2.2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
1.3 大豆种子生产 |
1.3.1 大豆种子生产现状 |
1.3.2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
1.4 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在加工储藏种子时存在的质量问题 |
1.4.1 种子生产企业在加工储藏种子时存在的质量问题 |
1.4.2 种子经营时存在的影响种子质量问题 |
2 提高种子质量的方法与发展思路 |
2.1 麦类作物 |
2.1.1 合理轮作、及时彻底灭除田间伴生杂草 |
2.1.2 认真做好播种机、收割机的清理及晒场晾晒工作 |
2.1.3 做好田间隔离 |
2.2 玉米 |
2.3 大豆 |
2.4 解决种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影响种子质量仓储问题的方法分析与发展思路 |
(6)南京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种子产业概念与特征 |
1.1.1 种子产业概念 |
1.1.2 种子产业特征 |
1.2 种子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地位与作用 |
1.2.1 种子引发我国农业生产巨大变化 |
1.2.2 良种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效 |
1.2.3 “种子工程”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 |
1.3 国际种业发展概况 |
1.3.1 行业现状 |
1.3.2 竞争手段 |
1.3.3 发展趋势 |
1.4 中国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
1.4.1 发展概况 |
1.4.2 规模与效益 |
1.4.3 产品结构与经营机构 |
1.4.4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南京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
2.1 产业发展与现状分析 |
2.1.1 产业发展概况 |
2.1.2 产业现状分析 |
2.2 种子企业现状分析 |
2.2.1 经营主体形式 |
2.2.2 种子企业规模 |
2.2.3 行业人员组成 |
2.2.4 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种子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2.3.1 种子管理体系构成 |
2.3.2 种子管理机构职能 |
2.3.3 种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2.4 种子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
2.4.1 传统营销模式 |
2.4.2 垂直市场营销系统 |
第三章 南京种子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3.1 南京地区自然生态情况 |
3.1.1 热量资源 |
3.1.2 雨水资源 |
3.1.3 光照资源 |
3.1.4 土地资源 |
3.2 产业发展基础 |
3.2.1 地理区位 |
3.2.2 种质创新基础 |
3.2.3 产业资源 |
3.2.4 市场需求 |
3.2.5 市场环境 |
3.3 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
3.3.1 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
3.3.2 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 |
3.3.3 种子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
3.3.4 资金投入不足 |
3.3.5 运营成本较高 |
第四章 南京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4.1 指导思想 |
4.1.1 发展目标 |
4.1.2 发展方向 |
4.2 产业发展战略 |
4.2.1 创新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种业体系 |
4.2.2 创新种子研发机制,建立良种创新与推广体系 |
4.2.3 创新种子管理体系,拓展和谐发展空间 |
4.3 主要技术措施 |
4.3.1 科学合理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
4.3.2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种业竞争力 |
4.3.3 构建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
4.3.4 创新种子营销模式,构建种业营销体系 |
4.3.5 加强服务性功能建设,构筑产业信息平台 |
4.3.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种子市场 |
4.3.7 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
4.4 完善产业发展必要的投入机制和保障体系 |
4.4.1 完善投入机制 |
4.4.2 建立支持保护体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晋城市小麦用种状况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
1.1 品种分布状况 |
1.2 种子繁供种情况 |
2 存在问题 |
2.1 品种“多、乱、杂”现象普遍。 |
2.2 思想认识亟待提高。 |
3 对策 |
3.1 实行区划种植 |
3.1.1 冬性品种生态区 |
3.1.2 半冬性品种生态区 |
3.1.3 强冬性品种生态区 |
3.2 加大试验示范力度, 促进优良新品种的推广 |
3.3 健全种子生产基地, 规范管理 |
3.4 优化服务意识, 确保供种 |
3.5 积极发展优质麦,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8)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
模型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燕麦概况 |
1.1.1 我国燕麦种植分布及研究现状 |
1.2 燕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1 燕麦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2.2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1.3 燕麦杂交育种研究 |
1.3.1 燕麦选择育种 |
1.3.2 燕麦杂交育种 |
1.3.3 分子辅助育种 |
1.4 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及籽粒形态特性研究现状 |
1.4.1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比较 |
1.4.2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与种子产量之间的关系 |
1.4.3 燕麦籽粒皮、裸性遗传研究 |
1.4.4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应用 |
第2章 燕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2.2.2 燕麦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2.3 燕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 |
3.2.2 皮燕麦和裸燕麦籽粒特性 |
3.2.3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相关性分析 |
3.2.3.1 皮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相关性分析 |
3.2.3.2 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相关性分析 |
3.2.3.3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比较 |
3.3 讨论 |
3.3.1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差异分析 |
3.3.2 皮燕麦和裸燕麦籽粒特性差异分析 |
3.3.3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与种子产量之间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燕麦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燕麦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比较 |
4.2.2 不同燕麦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 |
4.2.3 燕麦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测定设计 |
5.1.3 杂交方法 |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5 杂种优势分析及显着性检测 |
5.1.6 统计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各世代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形态表现 |
5.2.2 各世代性状数据统计 |
5.2.3 表型性状及杂种优势分析 |
5.2.4 皮、裸燕麦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次数分布 |
5.2.5 皮、裸杂交F2代形态特性最优模型的选择与适应性检验 |
5.2.6 各世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种子行业的重要性 |
(二)国内种业的面临的挑战 |
(三)河南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性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主要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
二、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
三、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
四、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
五、互联网视角下的种业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 |
一、国外种业发展现状 |
(一)国际种业市场价值持续增长 |
(二)全球种业垄断加剧 |
(三)生物技术由转基因向基因编辑方向创新发展 |
二、国内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一)我国种业发展历程 |
(二)国内种业发展现状 |
(三)国内种业发展最新事件 |
(四)“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 |
第四章 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一、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历程 |
(一)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历程 |
(二)河南省小麦生产历程 |
二、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 |
(一)河南常年种植小麦品种繁多 |
(二)河南小麦生产成本有所下降 |
(三)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情况 |
(四)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
(五)河南小麦种业成就丰富 |
第五章 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企业实力与国内巨头差距大,需培育大型种业创新型企业 |
二、河南种业市场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 |
三、河南小麦种业市场集中度高度分散 |
四、品种和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
五、“互联网+种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对此知之甚少 |
六、河南农业保险有待提升 |
七、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落后、施肥技术不科学 |
第六章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借鉴和启示 |
一、国外种业发展经验 |
(一)美国现代化育种技术与市场管理 |
(二)日本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与种子产业发展 |
二、国外种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
(一)美国案例启示 |
(二)日本案例启示 |
第七章 河南省种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
一、建设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互联网种业行业规范 |
二、用产品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
三、加快推进科研机制体制创新,强化产学研结合 |
四、建立科学的晋升奖励机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
五、大力发展“互联网+种业”,改变传统营销模式 |
六、鼓励农资产业融合,建立联盟合作机制 |
七、实现规模化经营,坚持绿色发展 |
八、增加农业保险赔偿范围,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类型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一)河南小麦种业越来越强 |
(二)河南种业存在问题 |
(三)可借鉴国外种业的发展经验 |
(四)针对河南种业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
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巴彦淖尔市农作物良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良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良繁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
1. 加强法律宣传, 提高思想认识 |
2. 严格企业准入, 依法管理基地 |
3. 加强组织协调, 规范生产行为 |
4. 加强基地建设, 提升供种能力 |
5. 强化全程管控, 确保种质安全 |
6. 健全公益体系, 搭建服务平台 |
四、试谈我市小麦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市小麦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刘士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2]巴彦淖尔市种子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侯来宝,李玉花,段志燕,李佳丽,靳剑辉.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3(06)
- [3]平凉市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高占金. 甘肃农业, 2011(01)
- [4]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 徐璟璟.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5]呼伦贝尔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现状与发展新思路[J]. 贾开颜,曲淑萍,林保新,图拉.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02)
- [6]南京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探讨[D]. 方连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7]晋城市小麦用种状况及发展对策[J]. 张国庆,刘二东,韩继华. 种子, 2005(01)
- [8]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遗传分析[D]. 闫天芳. 扬州大学, 2020
- [9]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帅.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10]巴彦淖尔市农作物良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 袁苑. 现代农业,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