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3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自豪,李素娟,宋晓光,张南南,侯艳艳[1](2022)在《心可舒胶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患者采用心可舒胶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103例高血压LVH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掷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患者接受西药缬沙坦片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可舒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E及E/A高于对照组,A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LVDd、LVDPWT及LVM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肾素、ALD及AngⅡ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可舒胶囊联合缬沙坦能够显着降低高血压LVH患者血压水平,调节RAAS系统血浆激素水平,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值得推荐。
王玉茜[2](2021)在《清心化瘀方对瘀热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王越悦,王凤荣,王帅[3](2021)在《中药联用ARBs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疗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药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CBM、Wanfang Data数据库的文献,按照纳排标准选择文献并完成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 178例患者。结果显示:(1)逆转LVH方面:LVDd(P=0.13,WMD=-1.72,95%CI:-3.95~0.52);IVST (P=0.009,WMD=0.44,95%CI:0.11~0.77);LVPWT(P=0.000 3,WMD=-0.91,95%CI:-1.40~-0.42);LVMI(P<0.000 1,WMD=-8.16,95%CI:-11.97~-4.34);除LVDd外,各指标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降压疗效:SBP(P=0.001,WMD=-6.40,95%CI:-10.35~-2.45);DBP(P=0.000 7,WMD=-4.37,95%CI:-6.90~-1.84);SBP、DBP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症状改善率:(P<0.000 01,RR=1.21,95%CI:1.11~1.3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系统评价结果提示中药联用ARBs具有更好的逆转LVH和降压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更佳。
刘贝倍[4](2021)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治疗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目前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探寻心衰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治疗的研究重点。沙库巴曲缬沙坦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药物,隶属于ARNI类。目前多项药理及临床研究均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CHF的认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而言,CH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病死率高的问题亟待解决。而非药物治疗临床适应症有限,且价格昂贵,不易被患者接受。祖国医学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CHF患者症状、体征,具有价廉、安全、有效等特征。本文将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对慢性HFrEF心肾阳虚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中医证候、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慢性HFrEF且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患者80例,同时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虚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健心方。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6min步行距离、心脏彩超(LVEF、LVEDD)、NT-Pro BNP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基础疾病、CHF病程长短分布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NYHA心功能分级: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治疗组为86.11%,对照组为75.68%。3.6min步行距离:治疗前两组患者6MWT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6MWT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后口服参芪健心方组提高6MWT疗效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4.心脏彩超: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LVEF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在提高LVEF方面疗效更优,P<0.05。治疗后LVEDD较前无显着差异,P>0.05。5.NT-Pro BNP: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 BNP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NT-pro BNP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降低更加显着,P<0.05。6.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口服参芪健心方组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低血压、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对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中医证候积分,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且安全性好。
韩松洁[5](2020)在《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高血压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高血压患者超10亿人,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结合有强烈的协同作用。心血宁胶囊由山楂提取物和葛根素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药理研究显示山楂和葛根素均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mia,Hcy)、降低血压及改善心肌灌注,对HHcy和高血压病均有显着疗效。但是目前尚缺乏证据证明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1.通过对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进行临床证据评价,对心血宁治疗高血压及H Hcy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2.对SHR大鼠采用1.5%和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和1g/1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法,探索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相对稳定的方法,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基础上,探索心血宁胶囊对高血压伴HHcy大鼠血压、血清Hcy及心室心重构的影响。方法:1.文献梳理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VIP 等数据库,搜集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心血宁治疗高血压及HHcy的相关研究,检索均从建库时间至2020年1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JADAD量表对研究进行证据质量水平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偏倚评价以及传统Meta分析,采用Stata 15.0软件制作网状Meta分析证据网络图并对文献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采用WinBugs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进行贝叶斯推断,根据先验概率推断后验概率。2.建立动物模型40只SHR大鼠编号后,称重、测血清Hcy值,根据体重和血清Hcy等因素按照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1.5%饮水组、2%饮水组和灌胃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自由饮用动物饮用水,1.5%饮水组自由饮用含1.5%(w/v)DL-蛋氨酸的水溶液,2%饮水组自由饮用含2%(w/v)DL-蛋氨酸的水溶液,灌胃组给予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自由饮水组大鼠均单笼饲养,造模周期为4周。每日监测大鼠饮水量,每周称量大鼠体重,造模前和造模后测量大鼠血清Hcy值,并在造模后对灌胃组大鼠进行多时间点眼眶静脉采血,观察血清Hcy值的变化情况。3.药效学探索将60只SHR大鼠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8只,给予模型组48只大鼠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4周,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根据大鼠体重、血清Hcy等因素,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将48只模型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处理,每天给予等体积动物饮用水灌胃,模型对照组大鼠每天给予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给予心血宁胶囊250mg/kg/d,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给予心血宁胶囊500mg/kg/d,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kg/d,治疗周期为8周。记录0周、4周、8周及12周各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测量各组大鼠0周、4周、12周时血清Hcy值;分别于4周、12周对各组大鼠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1.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网状meta分析:(1)传统Meta分析:共纳入60个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345例高血压伴HHcy患者。涉及中药汤剂18种,注射剂1种,自拟方12个,中成药8个。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常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MD=-8.07,95%CI(-8.55,-7.60),P<0.0001]、舒张压[MD=-7.12,95%CI(-8.35,-5.89),P<0.0001]和血清Hcy[MD=-2.77,95%C(-3.45,-2.09),P<0.00001]疗效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中成药+常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MD=-7.24,95%CI(-11.05,-3.43)]、舒张压[MD=-4.20,95%CI(-6.91,-1.50),P=0.002]及血清 Hcy[MD=-4.79,95%CI(-5.18,-4.40),P<0.00001]均显着低于常规治疗组。(2)网状meta分析:①综合疗效:6个研究涉及4种中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的综合疗效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干预措施综合疗效最佳概率排序为:健脾化浊汤+常规治疗>温胆汤+常规治疗>四物汤+常规治疗>芪苈强心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②收缩压:5个研究共涉及5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收缩压情况,各干预措施疗效最佳概率排序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补肾和脉颗粒+常规治疗>复方芪麻胶囊+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③舒张压:4个研究共涉及4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舒张压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补肾和脉颗粒+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④血清Hcy:4个研究共涉及4种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HHcy患者血清Hcy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痰脉通片+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常规治疗>潜降颗+常规治疗>芪苈强心胶囊+常规治疗>常规治疗。2.心血宁治疗高血压或HHcy临床证据分析:最终纳入8个关于心血宁治疗高血压或HHcy的随机对照试验,2个自身前后对照试验,1篇基础研究,包括1081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使用心血宁/心血宁联合用药干预后,临床综合疗效[RR=1.16,95%CI(1.10,1.23),P<0.0]、收缩压[M D=-1.61,95%CI(-2.51,-0.71),P<0.01]和舒张压[MD=-1.67,95%CI(-2.64,-0.70),P<0.01]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血宁组患者总胆固醇显着降低[SMD=-0.70,95%CI(-0.91,-0.50),P<0.0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提高[SMD=1.22,95%CI(0.46,1.97),P=0.002<0.01];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心血宁胶囊常规剂量干预8周后血清Hcy总有效率为66.67%,干预12周后血清Hcy总有效率为88.89%,干预12周后患者血压总有效率达到100%,且无不良反应发生。3.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探索:(1)血清Hcy:造模前所有大鼠血清Hcy值在均在正常范围之间,造模后,①空白对照组大鼠Hcy值无明显变化;②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造模后2小时与4个小时大鼠血清Hcy值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62.25±12.29umol/L和60.63±19.71 umol/L,造模成功率为100%,造模后18个小时大鼠血清Hcy值为8.96±1.82umol/L,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Hcy值无明显改变(P>0.05);③1.5%和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血清Hcy分别为15.82±6.28umol/L和19.31±10.61umol/L,造模成功率分别为60%和80%。(2)体重: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①实验开始后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持续升高,4周后体重达到最高水平(283.6±13.9g/只);②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一周内体重显着升高,随后3周内体重基本保持在263g-267.6g之间;③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两周内体重逐渐增加至261±5.7g/只,第3周内体重突降至250.2±6.4g/只,第4周显着增加至265.7±105g/只;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1周内体重迅速下降至247.5± 12.1g/只,然后,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周后达到最高水平267.1g±16.1g/只。(3)饮水量: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每日饮水情况无差异(P>0.05),①随着时间的增长,空白对照组大鼠饮水量无明显变化,②实验开始后1周内1g/kg/d 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大鼠饮水量下降至最低水平(10.5±3.5ml/只/天),显着低于其余3组(P<0.01),1周后,随时间的增加该组大鼠日饮水量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20.2±1.6ml/只/天),但仍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③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日饮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第3周时日饮水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P<0.05),4周时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饮水量逐渐下降,1周后,日饮水量即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DL-蛋氨酸溶液灌胃组和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组(P<0.01),于4周时,日饮水量降至最低水平(12.3±2.2ml/只/天)。4.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大鼠疗效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1)模型:造模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Hcy值均在60.42±10.97μmol/L范围内,造模成功率为100%。(2)血压:0周时各组大鼠血压基线可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血压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均于12周时达到最高水平(SBP:179.46±12.45mmHg,DBP:147.16± 19.06mmHg和 SBP:179.8±15.31mmHg,DBP:141.42±20.52mmHg),且两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4周时达到最高水平(164.46±14.92mmHg和134.05±14.38mm Hg),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却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SBP:P<0.05,DBP:P<0.01);药物干预4周后,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下降3个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个mmHg;药物干预8周后,相比于4周时,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降低12个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21个mmHg;③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8周时达到最高水平(185.22±18.09mmHg),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依那普利叶酸片组(P<0.01),12周时,血压有所下降,但收缩压和舒张压仍显着高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和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P<0.01);④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4周内血压增至最高(179.79±20.38mmHg和142.97±21.19mmHg),药物干预4周后,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下降5个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2个mmHg,药物干预8周后,相比于4周时,该组大鼠收缩压平均降低30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35mmHg,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3)血清Hcy结果:0周时,各组大鼠血清Hcy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各组大鼠间血清Hcy值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空白对照组血清Hcy基本保持稳定(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Hcy持续升高。4周时,即模型建立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及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Hcy值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均达到中度HHcy的诊断标准;12周时,即药物干预8周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血清Hc y平均降低17μmol/L,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平均降低10μmol/L,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平均降低14μmol/L,其中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心血宁胶囊高剂量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效果均显着低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P<0.01)。(4)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①4周时经过造模后的大鼠(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及模型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前壁舒张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diastoli c,LVAWd)和左心室前壁收缩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systole,LVAWs)均较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in diastole,IVSd)均增高,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diastole,LVPWd)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sy stole,LVPWs)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 action,EF)值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2周时,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 IVSd、LVAWd、LVPWd、LVPWs、舒张期末期左室内径(End-diastole left ventricul ar diameter,LVIDd)和收缩期末期左室内径(End-systolic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 IDs)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EF及FS值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与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IVSd、LVA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却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大鼠LVPWs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及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大鼠EF及FS值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其余各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2周与4周时相比,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IVSd均升高,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及依那普利叶酸片组IVSd均有所下降,分别平均降低0.12mm、0.3mm和0.2mm,心血宁胶囊低剂量组LVAWs平均降低0.04mm,LVPWs平均降低0.04mm;心血宁胶囊高剂量组LVPWs平均降低0.1mm;依那普利叶酸片组LVAWd平均下降0.03mm,LVAWs 平均下降 0.26mm,LVPWd 平均降低 0.13mm,LVPWs 平均降低 0.5mm,LVIDs平均下降0.1mm。结论:1.心血宁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及HHcy均有很好的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较高,为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HHcy提供可靠证据。2.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造模4周,造模后2小时后取血,造模效果最佳。3.对SHR大鼠采用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法、1.5%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及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建立高血压伴HHcy大鼠模型时,均会抑制大鼠体重及日饮水量,3种造模方法抑制大鼠体重效果相同,但2%DL-蛋氨酸溶液自由饮水法使得大鼠日饮水量显着低于其余两种造模方法。4.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伴HHcy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Hcy,1g/kg/d的DL-蛋氨酸溶液灌胃4周,可轻微改变SHR大鼠心脏结构,但不影响其心功能,灌胃12周后,可明显改变SHR大鼠的心脏结构,降低心功能;心血宁胶囊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轻微减轻高血压伴HHcy大鼠室间隔厚度,对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作用。
王燕[6](2020)在《基于神经内分泌抑制机制结合角药配伍组方探讨丹七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神经内分泌抑制机制结合角药配伍组方探讨丹七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的影响,观察丹七降压方联合西药治疗是否能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血压及改善中医症候。方法:利用查阅文献筛选出抑制参与心肌重塑各个神经内分泌环节的中药候选,再从中筛选出相须为用角药药对,组成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的丹七降压方,本研究纳入67例从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经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7例,然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最终对照组患者33例和实验组患者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高血压病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口服,一次1片,一天2次)、实验组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口服,一次1片,一天2次)+丹七降压方(口服,一次1丸,一天3次),在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血压及中医症候评分变化,同时随访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有无出现不良事件。结果:在经过药物治疗24周后分析研究采集的各观察指标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较用药前降低,实验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血压均有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幅度更大,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实验组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均有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下降幅度更大,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丹七降压方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的作用较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强。(2)丹七降压方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患者的的降压效果比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强且能缩短血压达标时间。(3)丹七降压方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患者的中医症候的改善作用强于缬沙坦氨氯地平片。两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别,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刘朝阳,姜月华,陈文静,杨传华,亓英姿,孙忠霞[7](2020)在《刺蒺藜-杜仲药对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刺蒺藜-杜仲药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1只8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刺蒺藜-杜仲药对组(22.12 g·kg-1)、缬沙坦组(13.35 mg·kg-1)和SHR模型组(0.5%CMC)各7只,另将7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组(0.5%CMC)。各组灌胃给药,连续10周。大鼠尾动脉血压计测量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与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计算左室质量(LVM)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取全心称重,计算心脏指数(CI)。左室心肌组织HE染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心肌细胞横径(CTD)测量和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PI3K和PKC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BP、DBP、MAP明显升高(P<0.01),IVST、LVPWT明显增厚(P<0.05),CI、LVMI、CTD显着增加(P<0.05),心肌组织形态学有明显改变,心肌组织PI3K和PKC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蒺藜-杜仲组和缬沙坦组大鼠SBP、DBP、MAP均明显下降(P<0.05),IVST、LVPWT明显变薄(P<0.05),CI、LVMI、CTD有所降低(P<0.05),心肌组织形态学有显着改善,心肌组织PI3K和PKC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刺蒺藜-杜仲药对具有逆转SHR左室肥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组织PI3K/PKC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董振华[9](2019)在《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基于SIRT1/PGC-1α通路的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2)通过大鼠体内实验观察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做出有益探索。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方案,将符合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一般健康宣教,治疗组除给予基础治疗外,予口服活血潜阳祛痰方进行干预,疗程6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治疗第6个月采集患者一般状况、血压、糖脂代谢、心脏超声、中医症状等指标,来评价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2)拟以5周龄雄性SHR为对象,制备肥胖高血压大鼠模型,将体质量为上游前1/3大鼠判定为肥胖倾向高血压大鼠,以同品系且年龄、性别匹配的WKY大鼠为对照进行研究,分组为WKY组、SHR普食组、SHR模型组、SHR西药组、SHR中药组(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10周后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重、血压)、糖脂代谢、氧化应激水平、左室肥厚程度、SIRT1/PGC-1α分子的表达水平来评估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情况。结果:临床研究(1)对血压的影响:(1)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均衡,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收缩压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后两组舒张压亦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三个月及六个月后,治疗组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4),(P=0.020);治疗六个月后,治疗组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9);两组降压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7);(2)动态血压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24h SBP(P=0.047),24h DBP(P=0.050),n DBP(P=0.005)较治疗前下降,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24h SBP(P=0.000),24h DBP(P=0.000),d SBP(P=0.007),d DBP(P=0.016),n DBP(P=0.010)较治疗前下降,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的比较,治疗组仅夜间收缩压负荷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4),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可协同西药降压,有一定的降压疗效。(2)对LVMI影响:对照组治疗后LVST(P=0.000)、LVM(P=0.036)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LVST(P=0.000)、LVM(P=0.00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六个月后,治疗组LVMI低于对照组(P=0.04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联合西药可改善左室肥厚程度。(3)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治疗前组间比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46);治疗后治疗组血清GSH-px活力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7);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具有改善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4)对形体学指标的影响:治疗前组间体重、腰围、BMI比较均衡;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腰围和BMI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体重、腰围和BMI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下降(P=0.021),(P=0.012),(P=0.000);治疗六个月后治疗组体重和腰围低于对照组(P=0.044),(P=0.026);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5)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治疗前糖脂代谢指标组间比较均衡;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后FIN(P=0.017)、HOMA-IR(P=0.027)、TC(P=0.020)明显较治疗前下降;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可调节糖脂代谢。(6)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4);重复测量时间比较治疗后2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提示两组均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46);(3)治疗组在眩晕、口干、口苦、失眠、心悸、便秘、头痛、脉络瘀阻、头重、胸闷、气短、口淡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可缓解OBH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动物实验研究(1)对体重的影响:经高脂饲养模型建立后,造模成功的36只肥胖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普食组(P<0.01);中药干预后大鼠体重下降,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药组体重明显减轻,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血压的影响:经高脂饲养模型建立后,肥胖组和普食组大鼠血压均高于WKY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时间段模型组血压高于普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给药8W后西药组血压低于中药组(P<0.01),但干预结束后两组血压未见显着差异。(3)对糖脂代谢的影响:(1)模型组FPG高于普食组和WKY组(P<0.0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和西药组FPG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HOMA-IR明显高于WKY组(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HOMA-IR低于模型组(P<0.01);(2)WKY组的TC值明显高于普食组和模型组(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的TC和TG值低于模型组(P<0.05)。(4)对肥厚程度的影响:(1)模型组和普食组LVMass值均高于WKY组,干预后药物组LVMass值下降;(2)普食组、模型组大鼠LVMI指数均高于WKY组(P<0.01);模型组的LVMI指数比普食组升高(P<0.05);药物干预后LVMI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1);(3)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肥厚基因ANP、β-MHC的表达明显比WKY组上调(P<0.01),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药组ANP、β-MHC m RN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P<0.01)。(5)对SIRT1/PGC-1α信号分子的影响:(1)实时定量RT-PCR检测大鼠SIRT1、PGC-1αm RNA的表达,模型组大鼠SIRT1、PGC-1α的表达较WKY组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中药组SIRT1、PGC-1αm RNA的表达显着上调(P<0.01)。免疫组化提示SIRT1、PGC-1α均在细胞质中表达,western blot显示中药组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上调(P<0.05)。(2)普食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MDA值较WKY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血清MDA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普食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Mn-SOD活力均较WKY组降低(P<0.05或P<0.01),干预后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Mn-SOD活力均有上升趋势。结论:(1)活血潜阳祛痰方可协同西药降低OBH患者的血压,可改善OBH患者糖脂代谢,可降低OBH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改善OBH患者左室肥厚程度。(2)活血潜阳祛痰方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OBH患者中医临床症状。(3)高脂饮食诱导肥胖SHR左室心肌肥厚程度显着,活血潜阳祛痰方可改善OBH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平稳降压,缓解心肌肥厚程度;该方可能通过调控SIRT1/PGC-1α信号分子,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改善左室肥厚的作用。
于泓[10](2019)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对降压中成药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2.对降压中成药进行全面系统的定性评估,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为客观评价降压中成药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进一步对平肝潜阳的降压中成药进行系统评价,为中成药临床使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以“高血压”或“血压”为关键字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搜索明确标有高血压功能与主治或适应症的中成药,建立Excel数据集以及软件数据挖掘模型,以SPSS Clementine12.0中的Apriori算法对所纳入中成药配伍进行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高频药物及组合,总结其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Meta分析以“高血压”或“血压”为关键字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搜索明确标有高血压功能与主治或适应症的中成药,并以“高血压”和“中成药药名”为关键词在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NGC及CNKI、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交叉检索,对检索到的降压中成药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s),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将能够定量合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分别以森林图、漏斗图对结局指标及发表偏倚进行呈现。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降压中成药共计73个,共涉及组成中药230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624次,其中使用频数≥次的中药有21味,共出现222次,占总频数的35.58%。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药物关联规则15条,产生规则的3味药组合数量最多,共11条,其次为2味药组合的规则,共4条。所有获得规则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黄芩,关联规则有13条,而这些药对与药组主要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安神药的不同组合。2.Meta分析结果如下:2.1降压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干预效应meta分析:(1)松龄血脉康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49项RCTs,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1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压有效率,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3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压有效率,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天麻钩藤颗粒: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6项RCTs,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天麻钩藤颗粒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天麻钩藤颗粒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4项,其中2项研究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天麻钩藤颗粒的降压有效率与单纯降压西药治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项研究对治疗前后血压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天麻钩藤颗粒在降低S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牛黄降压片(丸、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3项RCTs。单独使用牛黄降压片(丸、胶囊)的4项研究报告了降压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4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牛黄降压片(丸、胶囊)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RCT研究共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项研究对治疗前后血压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牛黄降压片(丸、胶囊)在降低S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安宫降压丸: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9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宫降压丸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24hSBP、24h DBP的研究有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宫降压丸在降低24hSBP、24h 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清肝降压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0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肝降压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肝降压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强力定眩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7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强力定眩片(胶囊)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6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强力定眩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心可舒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9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合心可舒(胶囊)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合心可舒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8)清脑降压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7项RCTs,有4项研究报道了降压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表明清脑降压片(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脑降压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有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脑降压片(胶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安脑丸: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7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5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安脑丸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安脑丸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脉君安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项RCTs,其中1项研究对目标人群进行了分层研究;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脉君安片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1)珍菊降压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25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2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珍菊降压片在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1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珍菊降压片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珍菊降压片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10项,5项研究报告了降压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珍菊降压片联合西药治疗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项研究均对治疗前后血压进行了报告,珍菊降压片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2)心脉通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9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脉通片(胶囊)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脉通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3)山绿茶降压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4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山绿茶降压片(胶囊)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4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山绿茶降压片(胶囊)在降低S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DBP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4)复方罗布麻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0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复方罗布麻片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7项,meta分析结果降压西药联用复方罗布麻片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5)心血宁片(胶囊):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项RCTs,报告降压有效率的研究有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血宁片(胶囊)的降压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心血宁片(胶囊)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6)天舒胶囊(片):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4项RCTs,天舒胶囊(片)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2项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天舒胶囊(片)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天舒胶囊(片)联合降压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2项(N=160例),均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压西药联用天舒胶囊(片)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2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干预效应meta分析:(1)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单独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15项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1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西药联合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RCT研究共有40项对降压有效率进行了报告,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西药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压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报告SBP、DBP的研究有3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西药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在降低SBP、DBP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对降压中成药的组方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治则依次为平肝潜阳、活血化瘀、补肾平肝、通脉活络,其中平肝潜阳为主要治则;用药以清热药、平肝熄风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2.依据现有文献发现降压中成药具有一定的降压疗效,而其中降压西药联合使用平肝潜阳降压中成药可以进一步降低血压。但因研究的整体评分偏低、异质性较高,尚不能得出肯定结论。
二、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3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心可舒胶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心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结构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激素水平比较 |
3 讨论 |
(3)中药联用ARBs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疗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治疗方法 |
1.3 结局指标 |
1.4 排除标准 |
1.5 检索策略 |
1.6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7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及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2.2 中药联合ARBs治疗LVH系统评价 |
2.2.1 逆转LVH作用 |
2.2.2 降压疗效 |
2.2.3 临床症状改善率 |
2.3不良反应 |
2.4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4)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治疗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诊断标准 |
2.1 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 |
2.2 心功能分级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中止、退出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4.统计方法 |
5.结果 |
5.1 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
5.2 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对比 |
5.3 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的对比 |
5.4 治疗前后心脏彩超结果的对比 |
5.5 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浓度的对比 |
5.6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
5.7 治疗前后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5.8 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
1.1 CHF的发病机制 |
1.2 沙库巴曲缬沙坦认识 |
2.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
2.1 心衰病病名认识 |
2.2 心衰病病因病机 |
2.3 参芪健心方组方依据 |
2.4 参芪健心方现代药理研究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心功能分级 |
3.2 6MWT |
3.3 心脏彩超(LVEF、LVEDD) |
3.4 血浆NT-pro BNP |
3.5 中医证候积分 |
3.6 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AAS系统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近况 |
1.ACEI |
1.1 作用机制 |
1.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1.3 不良反应 |
2.ARB |
2.1 作用机制 |
2.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2.3 不良反应 |
3.ARNI |
3.1 作用机制 |
3.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3.3 不良反应 |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1 作用机制 |
4.2 常用药物及应用方法 |
4.3 不良反应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心室重构的相关机制 |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心室重构中的病理作用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 |
一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果分析 |
二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证据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心血宁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药效学探索 |
一 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模型的探索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二 心血宁胶囊对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技术路线 |
3 方法 |
4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神经内分泌抑制机制结合角药配伍组方探讨丹七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一、课题介绍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技术路线图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4.疗效评定标准 |
4.1 左心室质量指数疗效评定标准 |
4.2 血压疗效评定标准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统计方法 |
6.临床资料 |
6.1 两组患者用药前数据对比 |
6.2 实验组用药前后对比 |
6.3 对照组用药前后对比 |
6.4 用药后两组组间疗效对比 |
6.5 两组患者用药后各观察指标整体疗效分析 |
6.6 安全性指标 |
7.小结 |
二、讨论 |
1.目前西医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认识 |
1.1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病机制 |
1.2 西医对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诊疗手段的现状 |
2.中医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认识 |
3.方药分析 |
3.1 候选中药的筛选 |
3.2 丹七降压方的组建及方解 |
3.3 丹七降压方现代药理基础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左心室质量指数疗效分析 |
4.2 血压疗效分析 |
4.3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4 丹七降压方作用机制分析 |
5.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不足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2 VAS评分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刺蒺藜-杜仲药对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动物分组及给药 |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5.1 尾动脉血压测量方法 |
1.5.2 超声心动图检测 |
1.5.3 左室质量指数测定 |
1.5.4 心肌细胞横径与形态学观察 |
1.5.5 Western Blot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2.2 对大鼠超声心动图的影响 |
2.3 对大鼠左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心肌细胞横径的影响 |
2.4 对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影响 |
2.5 对大鼠心肌组织PI3K/PKC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9)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基于SIRT1/PGC-1α通路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指标观察方法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8 伦理学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入选与研究完成情况 |
2.2 临床基线资料分布情况 |
2.3 形体学指标比较 |
2.4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
2.5 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
2.6 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
2.7 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比较 |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临床研究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SIRT1/PGC-1Α相关分子探讨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机制 |
1 实验动物 |
2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试剂与配制 |
3.1 动物实验所需药品 |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1 动物模型制备及实验分组 |
4.2 模型观测指标与方法 |
4.3 心脏超声的检测 |
4.4 标本取材 |
4.5 左室相对质量测量 |
4.6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4.7 血清MDA及抗氧化酶(Mn-SOD及 GSH-Px)活性检测 |
4.8 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测 |
4.9 RT-PCR 测定 SIRT1、PGC-1α及肥厚基因 ANP、β-MHC 表达 |
4.10 免疫组化检测蛋白 SIRT1 和 PGC-1α的表达 |
4.11 Western Blot 测定蛋白 SIRT1 和 PGC-1α的表达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肥胖高血压大鼠模型评价 |
6.2 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体重的比较 |
6.3 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
6.4 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
6.5 血清MDA及抗氧化酶指标比较 |
6.6 各组大鼠心超指标的比较 |
6.7 左室质量指数比较 |
6.8 组织切片光镜下HE染色观察 |
6.9 组织切片WGA荧光染色观察 |
6.10 RT-PCR检测分析 |
6.11 免疫组化检测SIRT1和PGC-1α的表达 |
6.12 SIRT1/PGC-1α分子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7 实验研究小结 |
讨论 |
1 肥胖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治疗概况 |
1.1 肥胖与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
1.2 肥胖与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 |
1.3 肥胖高血压目前治疗策略 |
2 中医学领域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防治探索 |
3 活血潜阳祛痰方的认知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活血潜阳祛痰方方药分析 |
3.2 主要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研究 |
4.1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OBH左室肥厚患者形体学指标影响 |
4.2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OBH血压影响 |
4.3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OBH患者糖脂代谢影响 |
4.4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5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超声影响 |
4.6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中医证候影响 |
5 肥胖高血压大鼠的模型评价及对照药的选择 |
6 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病理学特征 |
7 活血潜阳祛痰方的干预作用 |
7.1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大鼠体重和糖脂代谢影响 |
7.2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 |
7.3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脏肥厚程度影响 |
8 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探讨 |
8.1 线粒体氧化应激与心肌肥厚 |
8.2 SIRT1/PGC-1α信号分子对心肌肥厚的影响 |
8.3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SIRT1/PGC-1α信号分子的影响 |
9 不足及展望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SIRT1在心血管疾病中抗氧化应激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三 :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录四 :PCR扩增动力曲线 |
附录五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课题情况 |
(10)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血压病中成药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成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四、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3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可舒胶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J]. 王自豪,李素娟,宋晓光,张南南,侯艳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02)
- [2]清心化瘀方对瘀热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玉茜.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中药联用ARBs治疗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疗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J]. 王越悦,王凤荣,王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5)
- [4]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参芪健心方治疗心肾阳虚型HFrEF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贝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心血宁治疗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证据评价及药效学探索[D]. 韩松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神经内分泌抑制机制结合角药配伍组方探讨丹七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瘀血内阻证)的影响[D]. 王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刺蒺藜-杜仲药对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J]. 刘朝阳,姜月华,陈文静,杨传华,亓英姿,孙忠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02)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基于SIRT1/PGC-1α通路的机制探讨[D]. 董振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价研究[D]. 于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