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学活性酰肼分解手性簇的尝试

用光学活性酰肼分解手性簇的尝试

一、Attempt to Resolute Chiral Clusters by Optically Active Hydrazide(论文文献综述)

马思佳[1](2020)在《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螺旋在手性光学及微污染处理方面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材料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超分子化学已在材料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超分子自组装是指基元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例如氢键,范德华相互作用,π-π堆积,疏水相互作用等)相互结合起来形成的复杂有序的聚集体,这是构筑新的结构以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重视及应用。进一步的,超分子手性定义了超分子水平的手性,在自然界中,许多的组织和结构都是基于分子之间的自组装而构建的,并通过多种信号的传输以及不同功能的协调来完成复杂的生命进程。生物组装体是如何实现手性的多级次传递和功能的,使研究超分子化学的作用方式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研究者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设计合成新型的构筑单元并有效的调控其组装和功能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基于手性和能量传递的两亲分子自组装纳米螺旋及其白色CPL:近年来,具有圆偏振发光(CPL)活性的各种手性纳米结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含有萘基团的手性bola型两亲分子(bola-1),并且发现它可以在DMSO-H2O混合溶剂中自组装形成均匀的纳米螺旋,而且这种纳米螺旋结构表现出明显的CPL发射。此外,我们将三个荧光分子,芘甲酸(D2),罗丹明110(D3)和罗丹明B(D4)引入到由bola-1形成的螺旋结构中,然后构建了以bola-1为供体,D2 D3 D4为受体的手性及能量传递系统。基于这种从bola-1纳米结构到各种荧光分子的能量和手性传递,制备了多色CPL超分子材料。并且可以通过调节体系中各种荧光分子的比例,获得白色的CPL发射。这项工作扩展了超分子纳米结构在手性光学领域的应用。(2)手性两亲分子水凝胶的自组装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缺乏高效净水设施和工业污染的地区,深度去除污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以获得纯净饮用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采用基于bola型两亲分子的自组装水凝胶作为过滤器和吸附剂,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选择两种bola两亲分子HDGA和HDGH作为凝胶因子,它们可以分别自组装成手性纳米管和纳米纤维。实验表明基于HDGA凝胶的过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从水中吸附部分有机染料。更有趣的是,基于HDGH水凝胶的过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吸附重金属离子(Pb2+,Cd2+,Ni2+,Cu2+,Co2+),并且不会去除水中的无害金属离子(Na+,K+,Zn2+,Ca2+,Mg2+)。因此,在过滤柱内将HDGA和HDGH水凝胶串联连接后,制得了高效的水净化系统。

唐嘉琪[2](2019)在《杯[4]芳烃基动态共价键凝胶的创制及其应用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凝胶作为一类重要的软物质材料,在传感、软机器人、药物输运、模板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凝胶体系需要兼具稳定性和多重刺激响应性的特点,这就为该类材料的设计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态共价键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是由亚胺键、酰腙键、硼酸酯键、二硫键等一系列动态可逆的共价键或是其他一些诸如Diels-Alder反应、Friedel-Crafts反应等动态可逆反应构筑而成。因此,动态共价键凝胶不仅能够对某些化学或物理刺激产生一定程度的响应,发生凝胶-溶胶的可逆相转变或体积相转变;同时由于其网络结构由动态共价键交联形成,其还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在动态共价凝胶体系中引入杯芳烃等受体大环,进一步丰富共动态价凝胶的刺激响应性和构象多变性。本论文将围绕新型动态共价凝胶体系的构建开展工作,将杯芳烃引入动态共价凝胶体系,结合受体大环与动态共价键制备结构、功能更加丰富的超分子凝胶。在第一部分工作中,设计合成了由四个酰肼基修饰对叔丁基杯[4]芳烃下缘的衍生物CTH和由苯甲醛基封端的不同分子量线性聚乙二醇PEG-CHOs。上述两种分子可通过动态酰腙键形成动态共价键凝胶。结果发现化合物CTH和PEG4208在乙醇/水=3/1(v/v)的混合溶剂中可形成凝胶G-0,其抗压缩强度高达6.41 MPa,破裂应变88.21%。该凝胶具有自修复的性能,催化剂苯胺的加入能够有效加速其自修复过程。并且,凝胶G-0还具有刺激响应性,通过调控pH和温度可使其发生溶胶-凝胶相转变过程。该工作首次制备了兼具高力学强度、耐切割、抗疲劳、刺激响应性和自修复性质的动态共价键凝胶。其在柔性电子学、人造皮肤、柔性传感器件和柔性电池等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在第二部分工作中,设计合成了下缘由4个苯硼酸修饰的杯[4]芳烃衍生物CTBA,其与聚乙烯醇PVA可形成动态硼酸酯键,从而制备动态共价键凝胶。结果发现,通过溶质置换的方法,可以将在水/乙醇=9/1的混合溶剂中制备的凝胶置换为离子液体凝胶。这种基于动态共价键的离子液体凝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能、pH和温度的双重刺激响应性、优异的抗疲劳性质。并且,离子液体凝胶对可见光表现出近乎完全的透过性。利用该凝胶设计制造的软光学器件,具备玻璃光学仪器的常规性能。同时,这种新型软光学器件还具备自修复和可循环的特点,不仅节约了光学器件的使用成本,也满足了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有望在柔性屏幕和软光学仪器等领域得以应用。

周迪[3](2019)在《基于吖啶衍生物的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TADF)不包含重金属原子,具有制备成本低、可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等优点,近年来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尽管TADF材料在过去几年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存在材料种类少、器件效率滚降严重、色纯度低等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制约其商业化应用。为了进一步探讨TADF材料-性能的关系,本论文立足新材料,通过合理的分子构筑,设计合成一系列基于吖啶单元的给体-受体型TADF发光材料。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吖啶为给体单元、恶二唑为受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两种给体-受体(DA)型化合物OHOXD和BFOXD,并详细研究了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化合物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失重5%时的热分解温度都大于380℃;瞬态光谱证实化合物OHOXD和BFOXD均具有TADF性质,并且化合物OHOXD呈现出分子内质子转移现象;这两种化合物在溶液和固体薄膜中都呈现出天蓝色发光,其最大发射波长均在473 nm左右;以TADF化合物CzAcSF为主体材料,以化合物OHOXD和BFOXD分别为发光层客体材料,通过溶液加工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12.1%和20.1%。(2)以吖啶和三苯胺为给体单元,以双砜衍生物为受体单元,构筑了四种“十字架”型化合物TPA-BPSB、DMAc-BPSB、MTPA-BPSB和MDMAc-BPSB。研究发现:这类“十字架”型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瞬态光谱确证了这四种化合物都具有TADF性能;在甲苯溶液中,这四种TADF材料的最大发射峰位于517-544 nm区间;固体薄膜中,TPA-BPSB、DMAc-BPSB、MTPA-BPSB和MDMAc-BPSB的光致发光效率分别为92%、13%、88%和10%;以化合物CzAcSF为主体材料,以这四种TADF材料为发光层掺杂剂,通过溶液加工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器件性能关系。其中基于化合物MTPA-BPSB的器件获得了最大外量子效率18.11%。(3)利用分子自身偶联反应,构筑了一种新型给体单元2,10’-联吖啶;通过引入不同的电子受体单元,合成了一系列基于2,10’-联吖啶的D-A型化合物。这类材料都具有较大的刚性结构,因而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能;在溶液和固体薄膜中,它们都呈现出黄绿色发光;瞬态衰减寿命测试表明当受体结构为二苯砜和二苯甲酮单元时,材料呈现出TADF性能;当受体结构为三嗪单元时,材料仅为普通荧光材料。显然,不同的受体单元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陈琳伟[4](2017)在《螺环氧化吲哚类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高效合成、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是高效植物病毒病防治药剂的重要来源,受天然产物分子固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限制,其结构多样性衍生往往难以实现。为了突破天然产物固有骨架的限制,使分子结构更加简单和多样化,本论文借鉴课题组前期β-咔啉类抗植物病毒高活性衍生物的创制研发经验,以色氨酸生物活性研究的初步结果为基础,系统开展以生源合成前体色氨酸为基本原料的结构多样性导向的绿色高效植物病毒病防治新药剂的创制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构筑螺环吲哚分子骨架的合成方法,设计合成具有结构多样性的螺环吲哚类天然产物,研究其抗植物病毒活性和构效关系;基于前药原理,对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进行结构改造。在合成方法学方面,发展了通过Pd催化的环化异构化/亲核加成/还原反应来高效构筑哚类生物碱的关键骨架C-2螺-3-酮的新方法。通过机理研究发现该反应涉及到Pd催化的5-exo-dig硝基炔烃的环化以及分子内N-O键的断裂过程。还发现代表性的目标新化合物具有杀菌活性、杀虫活性以及优异的抗TMV活性,表明该方法在构筑具有生物活性分子方面的应用价值。在结构多样性衍生方面,首先选取多种吲哚生物碱生源合成重要前体色氨酸作为基本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具有结构多样性的螺环氧化吲哚酰腙类天然产物,并首次对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展现出了优良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无论是离体还是活体(活体钝化、活体治疗、活体保护)。其中,化合物IV-4、IV-5、IV-9-IV-11、IV-16、IV-24、IV-29的活性要高于商品化品种病毒唑(38.2,36.4±0.2,37.5±0.2,and 36.4±0.1%at 500μg/mL),尤其是化合物IV-4(48.4,58±0.4,55.2±2.3,and 49.7±0.2%at 500μg/m L)展现出了最为优异的抗病毒活性。除此之外,这些化合物也展现出广谱的杀菌以及杀虫活性。例如,大部分化合物在50 mg/kg浓度下展现出了高于60%的杀苹果轮纹真菌活性。即便在非常低的浓度下(0.25mg/kg),IV-17和以D-色氨酸为起始原料的化合物IV-26表现出60%杀蚊幼虫活性。另外,基于上一章螺环氧化吲哚骨架以及氢键原理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继续在以色氨酸为生源合成前体的螺环氧化吲哚的结构多样化上深入,设计合成了螺环氧化吲哚乙内酰(硫)脲类化合物。发现未成环产物脲V-22的抗烟草花叶病毒离体和活体钝化、活体治疗、活体保护活性在500μg/m L时分别达到了42.3,46.9±2.8,39.8±1.1,49.2±0.3%,这比商品化的品种病毒唑还要高。较其他同类乙内酰(硫)脲来说,没成环的脲反而能给出最优的活性,这恰好说明正是由于脲中有N-H键的存在可能形成氢键进而增强化合物的抗TMV活性,证实了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同时还发现这部分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几乎所有的乙内酰硫脲化合物对苹果轮纹、油菜菌核、小麦纹枯这三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了抑制效果。其中,化合物V-1、V-21对14种病原真菌中的10种都表现出活性。化合物V-8和V-19在50 mg/kg浓度下对苹果轮纹的抑制率达到了93.1%。此外,化合物V-6和V-21在50 mg/kg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0.2%和96.1%。最后,基于前药原理,对课题组前期分离的高活性化合物——6-O-脱甲基安托芬、娃儿藤碱以及14-羟基娃儿藤碱进行结构改造,以克服这类生物碱低溶解性、不稳定性、高细胞毒性等缺点。分别进行6-位羟基的硼化衍生、季铵盐衍生化、二氯乙酰化衍生等。抗癌活性以及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对这类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前药设计是合理的、可行的。

杨辉[5](2017)在《基于杯[4]芳烃衍生物的分子凝胶和动态共价键凝胶》文中研究说明分子凝胶和动态共价键凝胶作为两类特殊的软物质材料,因其三维网络结构是由动态且可逆的非共价键或动态共价键所构建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分子凝胶中所使用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力包括π-π堆积、氢键、金属-配体配位、主客体络合作用等。而用于构建动态共价键凝胶的作用力包含亚胺键、酰腙键、硼酯键、二硫键等。这些形成凝胶网络结构的非共价键或动态共价键的动态且可逆的本质赋予了此类凝胶能够响应某些物理或化学刺激(例如温度、电场、磁场、溶剂组分、光强度、压力、剪切力、pH、离子、特殊化学成分等),而发生显着的凝胶-溶胶相转变或体积相转变。因此,此类凝胶研究意义重大。杯芳烃作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第三代大环化合物,因其易于改性、构象易变和独特的分子或离子识别能力,在传感和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基于杯芳烃分子凝胶的报道却并不多,甚至在动态共价键凝胶中还没有关于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为了扩大杯芳烃凝胶的应用领域,很有必要开发和创制其新的分子凝胶和动态共价键凝胶。基于对动态共价键凝胶和杯芳烃分子凝胶的文献调研,立足于本实验室近年来在分子凝胶和凝胶乳液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学位论文使用杯[4]芳烃衍生物设计、制备了小分子胶凝剂和用于创制动态共价键凝胶的构筑片段。获得了具有高力学强度及灵敏的剪切触变性的分子凝胶和新颖的油包水型凝胶乳液。创制了兼具自愈合能力、pH/温度刺激响应性以及耐切割、抗压缩、能拉伸等力学性能的动态共价键凝胶。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合成了杯[4]芳烃单羧基、二羧基和四羧基衍生物CMA、CDA和CTA。考察了这三种化合物在常见有机溶剂、硅烷化试剂和可聚合单体液体中的胶凝行为。结果发现杯[4]芳烃下缘修饰的羧基个数越多,其胶凝能力越强。在所创制的凝胶中,尤其是浓度为6.0%(w/v)的CTA/三甲氧基苯基硅烷(PTMS)凝胶,展现了超高的力学强度,其储能模量(G’)高于1.9× 106Pa,且屈服应力值超过了 3600 Pa。而且CTA/PTMS凝胶不仅有热可逆的相转变性质,而且在室温下具有灵敏且可逆的剪切触变性。此外,该凝胶还可用作注射成型、无熔融沉积成型和制备荧光传感薄膜的基质。由该凝胶形成的模型还可以通过PTMS进一步的水解和缩合反应而变成永久结构。因此,这种使用硅烷化试剂作为液相的分子凝胶有望用作3D打印材料和功能导向固体基质的前体。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可聚合单体和水的混合物可因化合物CTA的引入而高效乳化并胶凝,所形成的凝胶乳液可用于多孔块材的模板控制合成。初步测试表明,这些块材可用于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Cr(Ⅲ)和有机污染物苯的吸附去除。而且块材可经简单的洗涤和干燥实现重复使用,在净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根据第一部分工作,发现拥有四个功能基团的杯[4]芳烃衍生物更有利于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然而,构成自组装网络结构的非共价键内在的弱相互作用使得分子凝胶稳定性差、力学性能单一。动态共价键结合了其特殊的可逆性和共价键键能大的特点,能够形成对外部刺激响应和力学性能稳定的杯[4]芳烃凝胶。于是,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带有四个酰肼基的杯[4]芳烃衍生物CTH,并将其作为交联结点,五种不同分子量的以苯甲醛基封端的线性聚乙二醇PEG-CHOs作为长臂交联剂,通过酰肼基与醛基间的Schiff碱反应用于动态酰腙键凝胶的制备。实验中考察了 CTH和五种不同分子量的PEG-CHOs(摩尔比nCTH:nPEG-CHOs=1:2)在乙醇/水=3/1(v/v)的混合溶剂中的胶凝行为,结果发现构成凝胶网络的交联结点CTH的浓度越大,越有利于凝胶的形成。并用光学微流变手段对CTH与不同分子量的PEG-CHOs所组成的凝胶体系在动态交联过程中体系内部的粘弹性变化进行了跟踪。压缩测试表明由CTH和PEG4208(Mn~4208)制备的凝胶G4208(30%,w/v)表现出了优异的抗压缩性能,其抗压强度高达6.41 MPa,相应的破裂应变为88.21%。对冷冻干燥的G4208进行SEM观测的结果显示其内部结构为高度互连且均匀的多孔网络状结构。FTIR测量表明此网络结构是通过酰腙键的形成而构建的。此外,动态酰腙键的形成和断裂可因pH或温度改变引发凝胶G4208可逆的凝胶-溶胶相转变,这种动态性质也赋予了该凝胶自愈合的能力。G4208由常温干燥得到的收缩干凝胶经水溶胀后可得到水凝胶HG4208。有趣的是,HG4208中的酰腙键的动态性质可因苯胺导入凝胶后激活,实现水凝胶的自愈合。考虑到此类基于杯[4]芳烃的新颖的动态共价键凝胶丰富的性能,有望在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电子皮肤、柔性储能器件和可伸缩储能器件等领域获得应用。

武洋仿[6](2015)在《二酰肼衍生物的液晶性与凝胶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作者通过固定末端烷基链长度,改变二酰肼基团的连接单元,设计并合成了3个系列的二酰肼衍生物:N,N-二[3,4,5-三(庚烷氧基)苯甲酰基]二酰肼,T7系列(T7-ben、T7-fuma和T7-mal),N,N-二[3,4-二(辛烷氧基)苯甲酰基]二酰肼,B8系列(B8-fuma和B8-but),N,N-二[(3-羟基-4-异辛氧基)苯甲酰基]二酰肼,B8b系列(B8b-fuma、B8b-but、B8b-ben和B8b-hex)。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形状,探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与液晶性和凝胶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T7-ben呈现双向液晶性,液晶态是四方柱状相;T7-mal呈现双向液晶性,是立方相结构,T7-fuma在一次升温到259℃时被热分解;通过变温红外光谱和变温核磁共振光谱,证明T7系列分子之间是分子间氢键,T7-fuma之间C=C双键之间存在着较强相互作用,在T7系列中T7-fuma的C=O和N-H之间的分子间氢键最强;分子结构的不同是导致T7系列呈现不同相行为的主要原因。2)在T7系列中,T7-fuma具有最优异的凝胶性能,在测试的23种溶剂中能够在19种溶剂中形成凝胶,4种溶剂不溶,同时具有很高的凝胶-溶胶转变温度Tg和较低的临界凝胶浓度(CGC),在甲苯等溶剂中的临界凝胶浓度为0.65mg/mL,可以称为是超凝胶因子。3)溶剂参与到凝胶自组装过程并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甲苯中形成透明凝胶,干凝胶是层状相;乙醇中形成不透明凝胶,干凝胶是四方柱状相结构,纤维中有许多大的缠结点,力学性能良好,干凝胶界面属于超疏水界面,湿凝胶表现出荧光增强现象,是氢键诱导的J型聚集体以及分子内旋转运动受限共同作用的结果。4)绘制了T7-fuma凝胶因子和测试的23种溶剂的Hansen溶度参数的Teas坐标,发现T7-fuma有很大的凝胶区域,从Hansen溶度参数的角度解释了甲醇、氯仿、乙腈和正己烷这四种溶剂不能形成凝胶的原因。

朱俊彦[7](2015)在《新型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界中复杂的高级结构承载着生命体系中各种各样复杂而又精妙的功能。例如,DNA利用双螺旋结构来执行复制、转录、翻译等功能,从而实现遗传信息的储存与传递,促进生命活动的进行。此外,生物体中丰富多样的蛋白质在生命周期中展现的独特功能也得益于由螺旋、β折叠等二级结构所形成的更高级结构。受这些天然生物大分子及其组装体的启发,通过合理设计人造螺旋折叠体来模拟它们的功能,并且开发它们在传感器、光学器件、信息储存、对映体分离、不对称催化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化学与材料学科的前沿课题。多样的化学结构、丰富的超分子驱动力以及理论模拟的辅助为新型螺旋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随着各种表征技术手段的革新,特别是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光谱仪、分子成像技术和圆二色谱仪等仪器的组合使用,使得解析螺旋分子的精确构象和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螺旋结构折叠机理、聚集行为及其手性规律成为可能。基于此,本论文以喹啉衍生物及吡啶并喹啉衍生物为组成基元构建了两类新型的螺旋结构,并对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表征与探索。1.构建STM可见的芳香螺旋聚合物螺旋结构的传统表征主要依赖于晶体结构分析以及各种光谱分析技术。然而,对于螺旋聚合物来说,其螺旋构象则主要通过圆二色谱来分析证实。近年来,单分子成像技术已经取得了显着地发展,尤其在高级结构表征方面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通过单分子AFM成像技术,螺旋聚合物的表面形态已经能够被清晰地看到。但是由于AFM的接触式原理,对螺旋聚合物内部骨架的直接观察却受到了限制。为了实现对螺旋聚合物内部骨架的直接观测,我们以1,3,4-恶二唑为键连单元,1,8-二氮杂-9-甲基-2,7-蒽二甲酸为结构基元构建了一类新型的芳香螺旋聚合物。通过STM成像技术,我们首次成功地在单分子水平观察到了带有π-π堆积条纹的螺旋聚合物的内部骨架,这是目前可观测到的最小螺旋,其直径大约为1.3nm。并且我们发现两个单螺旋分子能够借助π-π相互作用形成双螺旋结构。与此同时,我们不仅利用STM直观地辨别了单螺旋和双螺旋结构,而且通过光谱实验分析了单双螺旋的转变过程。单双螺旋的互变现象可以通过温度以及浓度进行调控。这一新型的芳香螺旋结构在超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研究结果也为更复杂结构的分子尺度精确表征提供了新的范例。2.构建多重响应的新型脂肪芳香杂交螺旋聚合物及其组装行为的研究通过外界刺激对螺旋结构的调控可能实现其功能的多样化与智能化。因此,我们以已报道的螺旋分子晶体结构信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模拟,以Boc保护的8-氨甲基-4-异丁氧基喹啉-2-甲酸和8-氨基-4-异丁氧基喹啉-2-甲酸酯为结构基元构建了一类新型的脂肪芳香杂交螺旋分子体系。这类螺旋分子能够通过pH、氧化还原等实现其折叠与解折叠构象的动态调控。同时,将螺旋分子通过先升温后退火的处理还能够观察到有机凝胶的形成。为了模拟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组装过程,我们利用乳液微环境来观察螺旋分子的组装行为。在自发组装以及限域组装条件下,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多样的超分子组装体,如纳米管、囊泡、多边形纳米环、梭形纳米环等高级结构。这类新型螺旋分子体系为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也为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超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螺旋结构的手性传递体外设计螺旋分子及其组装体不仅有助于理解螺旋结构自组装的机理,而且对认识手性因子从分子水平放大到螺旋结构水平,进而放大到超分子水平所遵循的机制以及理解生命体系中手性的传递放大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详细研究了已建立的几类新型螺旋分子体系的手性性质,系统分析了从分子手性到螺旋手性的手性诱导与传递规律。对于芳香脂肪杂交的螺旋结构,S型和R型的手性小分子从C末端向螺旋分子的传递分别诱导产生了右手和左手的螺旋手性,并且随着螺旋长度增加显示了手性放大的现象。而S型和R型的手性小分子从N末端向螺旋分子的传递却发生了反转的现象,进一步的分析证实了螺旋结构是由C末端开始折叠形成的。此外,我们也研究了超二级结构中螺旋手性到螺旋手性的诱导规律。以硒桥乙二胺桥连的四聚体为模型对螺旋分子间手性传递的研究显示了“1+1>2”的放大现象。在超分子手性研究中,我们利用刚性芳香聚合物具有单双螺旋互变性质的特点,探索了单螺旋和双螺旋之间的手性传递规律。研究发现,双螺旋的形成产生了稳定且明确的超分子结构,其超分子手性在CD光谱上展现了显着的红移并伴随着强度的降低。这一结果为分子手性向超分子手性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认识。

徐靖坤,谷永红,田仕凯[8](2015)在《烯丙型醇与取代肼的对映专一性烯丙型烷基化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了首例烯丙型醇与取代肼的对映专一性烯丙型烷基化反应.在钯/外消旋2,2’-双(二苯膦基)-1,1’-联萘(BINAP)/硼酸的催化下,一系列高度对映富集的烯丙型醇与取代肼于室温进行烯丙型烷基化反应,具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立体构型的保留率大于95%,适于合成高对映纯度的烯丙型肼.另外,该反应的唯一副产物是水,对环境友好.

刘智慧[9](2013)在《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是拜耳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类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自2002年第一个商品化品种螺螨酯上市后,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倍受关注。2005年、2009年螺甲螨酯和螺虫乙酯也相继上市。本文对季酮酸酯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文献基础上,基于构效关系研究,运用农药分子设计方法,对季酮酸酯结构的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合成了七类新结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新化合物经过1H NMR,质谱、元素分析、高分辨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了确证,并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在我们合成化合物的过程中,一个最常应用的反应是对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的三级醇或烯醇的酰基化反应。对这一反应的仔细研究,我们首次发现DMAP·HCl可以作为可回收的酰基化催化剂,并开展了其作为可回收的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该催化剂在经过8次以上的循环使用后无明显的失活。对其催化的酰基化反应进行了详细的机理研究,并发现新反应中间体的生成,提出了新反应路径。在对其机理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与手性酸共催化,通过抗衡离子催化机制可实现醇的动力学拆分,该工作己取得初步成果。从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的创制经纬出发,结合其代谢及构效关系研究,在季酮酸酯4-位引入草酰基合成了4-位含草酰基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幼螨和螨卵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其中,部分化合物对螨卵的活性优于商品化品种螺甲螨酯,田间小区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对单晶结构的研究表明,草酰基的引入,改变了化合物的构象,而化合物的4-位取代基的构象对其生物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商品化品种的代谢研究,利用生物电子等排的方法,将季酮酸酯4-位羟基等排成氨基,利用氮原子与氧原子构型的差异,进一步改变该类化合物4-位的空间结构,设计合成了4-位烯胺类化合物。为了改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烯胺进行了进一步的衍生,合成了烷基、酰基取代的烯胺及脒类化合物。由于商品化品种水溶性较差,无内吸活性。为此,我们在其4-位引入亲水性氨基酸,改善其水溶性,期望改善其内吸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不再对螨表现出生物活性,而是表现出除草、杀菌活性。推测其可能原因是4-位构象的改变导致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特征发生变化。当4-位引入氰胺类结构时,化合物在初筛浓度下对双子叶杂草表现出几乎100%的抑制率,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先导继续优化。我们进一步用活性片段引入的方法,将农药分子中常用的肼、腙类骨架引入到季酮酸酯4-位。希望能改善该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优化其杀虫谱。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仅腙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该类化合物表现出弱的杀菌活性。研究证明在4-位引入亲水性基团对其生物活性不利,再次证明4-位取代基的结构类型对其生物活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3-位芳基与骨架结构的电子效应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因此,我们在3-位用萘环替代苯环以其增强其电子效应,合成了含萘环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由于季酮酸酯类化合物刚性较强而难以优化。我们在3-位芳基与季酮酸环间引入杂原子,使其既保持电子效应同时提高化合物的柔性,设计合成了苯氧基、苯胺基类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两类化合物杀虫、杀螨活性较差,同时在初筛浓度下表现出除草、杀菌活性。可能是萘环的空间位阻太大,而杂原子的引入导致化合物的构象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而导致其活性降低。在已有的工作中报道了3-位联苯或二芳基取代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我们推测,在3-位可能存在狭长的受体空腔。为此,我们引入农药分子中常用的二苯醚结构(该结构的引入有时会引起生物活性特征的改变),设计合成了3-位含二苯醚结构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由于二苯醚基团的引入,该类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表现出生物活性,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杀菌、除草活性。可以作为杀菌剂或除草剂的先导继续研究。季酮酸酯类化合物一直受其刚性和骨架结构的限制而难以结构衍生。我们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分子叠加等方法,结合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类全新骨架的4-羟基异嗯唑啉类化合物,并引入农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肟醚,合成了一类4-位肟醚取代的异恶唑啉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在初筛浓度下对螨和鳞翅目害虫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对多种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同时个别化合物表现出除草活性。各个活性的构效关系不同。因此,可以作为不同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同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视角也为季酮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农药分子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孟彩云[10](2011)在《1,2,4-三氮唑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文中认为1,2,4-三氮唑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农药、医药、染料和橡胶助剂工业。它本身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尤其在农药方面用做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杀虫剂等。因此三氮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发展最为活跃的研究合成领域之一。这类化合物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关注。三唑是咪唑环中的一个碳原子被氮取代得到的五元杂环,作为药效团三唑比咪唑具有更低的毒性而广泛地出现在多类医药、农药中,且迄今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和农业;作为重要的功能基,三唑具较强的络合金属离子和形成氢键的能力而在化学领域备受青睐。席夫碱可作为鳌合剂、稳定剂、分析试剂、催化剂、生物活性剂等,广泛地用于化工生产和科学研究。席夫碱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病毒的生物活性,因其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具有光、电、磁等物理材料性能的配位化学性能等引起人们的关注,若将三唑引进到希夫碱及配合物分子中,可能有加合作用,产生更强的生物活性。本文首先对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国内外生产情况及市场需求等进行了概述,表明了三氮唑希夫碱的生产工艺研究的必要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以对/间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四步反应后生成1,2,4-三氮唑,再以此三氮唑为原料,经取代、酰化、缩合反应得到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希夫碱类化合物。反应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确定最佳反应条件,进一步提高产率,并通过熔点测定、核磁等多种手段对产物进行鉴定和表征。最后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一系列活性检测,考察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并对化合物的缓蚀效果进行了评价。

二、Attempt to Resolute Chiral Clusters by Optically Active Hydrazid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tempt to Resolute Chiral Clusters by Optically Active Hydrazid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螺旋在手性光学及微污染处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1.2 超分子自组装
        1.2.1 超分子组装常见的构筑方式
        1.2.2 超分子凝胶自组装的种类
    1.3 超分子手性
        1.3.1 超分子手性的产生
        1.3.1.1 手性分子自组装
        1.3.1.2 手性分子或手性因素诱导非手性分子的组装
        1.3.1.3 非手性分子组装中对称性破缺
        1.3.2 超分子手性组装体中的能量传递
        1.3.3 圆偏振发光的原理及研究进展
        1.3.3.1 圆偏振发光的基本原理
        1.3.3.2 圆偏振发光的研究进展及调控手段
    1.4 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应用
        1.4.1 不对称催化
        1.4.2 手性光学开关
        1.4.3 超分子手性逻辑门
        1.4.4 超分子组装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1.4.4.1 简介
        1.4.4.2 环境应用的设计原则
        1.4.4.3 超分子凝胶用于去除重金属污染物
        1.4.4.4 超分子凝胶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1.4.4.5 超分子凝胶用于原油回收
        1.4.5 超分子组装在细胞培养方面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超分子组装的手性光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
        2.2.2 测试设备
    2.3 样品的制备
        2.3.1 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2.3.2 超分子凝胶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超分子成胶性能的研究
        2.4.2 超分子组装体纳米结构形貌表征
        2.4.3 超分子组装体光谱性质研究
        2.4.4 超分子手性及能量传递系统的构筑
        2.4.5 白色圆偏振发光的超分子凝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分子凝胶在污染处理方面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实验仪器
        3.2.2 测试设备
    3.3 样品的制备
        3.3.1 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3.3.2 超分子水凝胶的制备
        3.3.3 复合污水处理装置的构筑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分子水凝胶的微观形貌表征
        3.4.2 超分子水凝胶对重金属微污染处理
        3.4.3 超分子水凝胶对有机污染物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杯[4]芳烃基动态共价键凝胶的创制及其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凝胶概述
        1.1.1 凝胶的定义及分类
        1.1.2 凝胶的应用
    1.2 动态共价键凝胶简介
        1.2.1 动态共价化学概述
        1.2.2 动态共价键类型
        1.2.3 动态共价键凝胶
    1.3 基于杯芳烃的分子凝胶
    1.4 展望与选题依据
第二章 基于杯[4]芳烃动态共价键凝胶的创制及其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合成步骤和表征数据
        2.2.4 胶凝试验
        2.2.5 凝胶的微观结构观察
        2.2.6 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7 凝胶的微流变性质测试
        2.2.8 凝胶的流变学性质测试
        2.2.9 凝胶的压缩与拉伸性质测试
        2.2.10 凝胶的自修复性能试验
        2.2.11 凝胶的凝胶-溶胶相转变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胶凝行为
        2.3.2 胶凝的微观结构特点
        2.3.3 凝胶的红外表征
        2.3.4 凝胶的微流变性质
        2.3.5 凝胶的流变学性质
        2.3.6 凝胶的压缩与拉伸性质
        2.3.7 凝胶的自愈合性质
        2.3.8 凝胶的刺激响应性质
        2.3.9 凝胶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光学材料基动态共价键离子液体凝胶的创制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合成步骤和表征数据
        3.2.4 红外光谱(FT-IR)测试
        3.2.5 微流变测试
        3.2.6 相转变
        3.2.7 溶剂交换
        3.2.8 抗疲劳性能
        3.2.9 紫外吸收
        3.2.10 自修复性能
        3.2.11 光学软材料的设计及光学行为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胶凝行为
        3.3.2 红外表征
        3.3.3 微观形貌分析
        3.3.4 溶剂交换行为
        3.3.5 紫外吸收分析
        3.3.6 自修复行为
        3.3.7 机械性能分析
        3.3.8 刺激响应性行为
        3.3.9 凝胶透镜、凝胶三棱镜及简易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质
        3.3.10 软光学器件的自修复及再生性能
    3.4 本章小结
总结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基于吖啶衍生物的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历程
    1.2 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
        1.2.1 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发光机理
        1.2.2 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发展现状
        1.2.2.1 基于吖啶衍生物的蓝光TADF小分子材料
        1.2.2.2 基于吖啶衍生物绿光及黄光TADF小分子材料
        1.2.2.3 基于吖啶衍生物红光及近红外TADF小分子材料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吖啶-恶二唑的TADF蓝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合成路线
        2.2.4 合成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晶结构分析
        2.3.2 理论计算
        2.3.3 热稳定性能
        2.3.4 光物理性能
        2.3.5 电化学性能
        2.3.6 电致发光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吖啶-双(苯基磺酰基)苯的二维TADF分子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合成路线
        3.2.4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晶结构与理论计算
        3.3.2 热稳定性能
        3.3.3 光物理性能
        3.3.4 力致变色性能
        3.3.5 电化学性能
        3.3.6 电致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2,10'-联吖啶的TADF材料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合成路线
        4.2.4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物理性能
        4.3.3 热稳定性能
        4.3.4 电化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情况
附录 B 主要中间体和目标产物核磁、质谱图

(4)螺环氧化吲哚类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高效合成、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植物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以色氨酸为生源合成前体的生物碱
    第三节 螺环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第四节 C-2螺吲哚3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第二章 立题思想及工作要点
    第一节 立题思想
    第二节 工作要点
第三章 Pd催化的环化异构化/亲核加成/还原反应:高效合成含有N,N'-缩醛的螺吲哚酮
    第一节 设计思想及研究背景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反应底物拓展
        3.2.3 反应机理探究
        3.2.4 反应应用性研究
        3.2.5 操作步骤及实验数据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以色氨酸为生源合成前体的螺环氧化吲哚酰腙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设计思想及研究背景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4.2.2 操作步骤及实验数据
    第三节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4.3.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4.3.2 生物活性(抗TMV、杀虫、杀菌、除草活性) 测试结果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和结构讨论
        4.4.2 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的讨论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氢键原理的螺环氧化吲哚乙内酰(硫)脲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设计思想及研究背景
    第二节 实验部分
        5.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5.2.2 操作步骤及实验数据
    第三节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及结果
        5.3.1 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5.3.2 生物活性(抗TMV、杀虫、杀菌、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合物构象讨论
        5.4.2 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的讨论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前药原理对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结构改造
    第一节 研究背景
        6.1.1 前药原理
        6.1.2 菲并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及多样化衍生研究进展
    第二节 实验部分
        6.2.1 6-O-脱甲基安托芬的硼化衍生
        6.2.2 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的季铵盐衍生化
        6.2.3 14-羟基娃儿藤碱(DCB-3503)的结构改造
    第三节 生物活性及动力学研究
        6.3.1 化合物抗癌活性
        6.3.2 6-O-脱甲基安托芬频哪醇硼酸酯分解的动力学研究
    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杯[4]芳烃衍生物的分子凝胶和动态共价键凝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凝胶概述
        1.1.1 凝胶的定义及分类
        1.1.2 凝胶的应用
    1.2 动态共价键凝胶简介
        1.2.1 动态共价化学概述
        1.2.2 动态共价键类型
        1.2.3 动态共价键凝胶
    1.3 基于杯芳烃的分子凝胶
    1.4 展望与选题依据
第二章 杯[4]芳烃羧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分子凝胶与凝胶乳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合成步骤和表征数据
        2.2.4 胶凝试验
        2.2.5 凝胶乳液的制备
        2.2.6 以凝胶乳液为模板制备多孔块材
        2.2.7 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8 凝胶的流变学性质测试
        2.2.9 凝胶乳液的微流变性质测试
        2.2.10 微观结构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胶凝行为
        2.3.2 凝胶的形成机理
        2.3.3 凝胶的流变学性质
        2.3.4 凝胶的微观结构特点
        2.3.5 凝胶乳液行为
        2.3.6 凝胶乳液的微流变性质
        2.3.7 凝胶乳液的微观结构
        2.3.8 多孔块材的微观结构
        2.3.9 凝胶的应用
        2.3.10 多孔块材的吸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杯[4]芳烃酰肼衍生物的动态共价键凝胶的创制及其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合成步骤和表征数据
        3.2.4 胶凝试验
        3.2.5 凝胶的微观结构观察
        3.2.6 红外光谱(FT-IR)测试
        3.2.7 凝胶的微流变性质测试
        3.2.8 凝胶的流变学性质测试
        3.2.9 凝胶的压缩与拉伸性质测试
        3.2.10 凝胶的自愈合性能试验
        3.2.11 凝胶的凝胶-溶胶相转变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胶凝行为
        3.3.2 胶凝的微观结构特点
        3.3.3 凝胶的红外表征
        3.3.4 凝胶的微流变性质
        3.3.5 凝胶的流变学性质
        3.3.6 凝胶的压缩与拉伸性质
        3.3.7 凝胶的自愈合性质
        3.3.8 凝胶的刺激响应性质
        3.3.9 凝胶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总结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6)二酰肼衍生物的液晶性与凝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小分子凝胶
        1.2.1 有机小分子凝胶概述
        1.2.2 目前有机小分子凝胶体系存在的问题
        1.2.3 目前有机凝胶的研究热点
    1.3 溶剂与凝胶因子的相互作用
        1.3.1 简介溶剂相关参数
        1.3.2 溶剂参数在凝胶体系的应用
        1.3.3 凝胶因子溶度参数估算
        1.3.4 三维溶解度参数球和 Teas 坐标在凝胶体系的应用
    1.4 凝胶热力学方面研究
        1.4.1 等链模式和协同模式
        1.4.2 凝胶体系聚集模式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
    2.1 B8 系列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及分子结构表征
    2.2 T7 系列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及分子结构表征
    2.3 B8b 系列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及分子结构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二酰肼衍生物的液晶性研究
    3.1 引言
    3.2 T7 系列液晶性能研究
        3.2.1 T7 系列液晶行为研究
        3.2.2 T7 系列的分子间氢键
    3.3 B8 系列液晶相研究
        3.3.1 B8 系列液晶性研究
        3.3.2 B8 系列分子间氢键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二酰肼衍生物凝胶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T7 系列的的有机凝胶行为
        4.2.1 有机凝胶及干凝胶的制备
        4.2.2 T7 系列有机凝胶的凝胶能力与稳定性
        4.2.3 T7-fuma 在乙醇和甲苯中的凝胶性能研究
        4.2.4 溶度参数在 T7-fuma 中的的应用
    4.3 B8 和 B8b 系列的凝胶性能测试
    4.4 小结
结论
附录-仪器设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新型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螺旋结构
        1.1.1 芳香螺旋结构
        1.1.2 脂肪螺旋结构
        1.1.3 芳香脂肪杂交螺旋结构
    1.2 螺旋结构的表征
        1.2.1 晶体学表征
        1.2.2 核磁表征
        1.2.3 光谱表征
        1.2.4 成像技术表征
    1.3 螺旋结构的控制与开关
        1.3.1 螺旋结构折叠与解折叠的控制
        1.3.2 螺旋构象的控制
        1.3.3 单双螺旋互变的控制
    1.4 螺旋结构的手性
        1.4.1 手性传递
        1.4.2 手性放大
        1.4.3 手性记忆
        1.4.4 手性反转
    1.5 本论文立论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设计 STM 可见的芳香螺旋聚合物
    2.1 序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螺旋结构的设计
        2.2.4 螺旋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聚合物螺旋结构的预测
        2.3.2 聚合物螺旋骨架的直接观察
        2.3.3 单双螺旋互变行为的分析
        2.3.4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构建多重响应的新型脂肪芳香杂交螺旋聚合物及其组装行为的研究
    3.1 序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螺旋结构的设计
        3.2.4 螺旋寡聚物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聚合物螺旋结构分析
        3.3.2 聚合物多重刺激响应行为的分析
        3.3.3 螺旋聚合物限域组装行为的分析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螺旋结构手性的传递
    4.1 序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手性二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4.2.4 手性四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4.2.5 手性六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4.2.6 手性八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4.2.7 硒桥螺旋四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手性在手性碳与螺旋分子间的传递
        4.3.2 手性在螺旋分子间的传递
        4.3.3 手性在单螺旋与双螺旋分子间的传递
        4.3.4 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烯丙型醇与取代肼的对映专一性烯丙型烷基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讨论
2 结论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辅助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

(9)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DMAP作为酰基转移试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论文的立题思想及工作要点
    第一节 论文的立题思想
    第二节 论文的工作要点
第三章 DMAP盐酸盐作为可回收酰基化催化剂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总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4-位烯醇的修饰及结构优化
    第一节 含草酰基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二节 烯胺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三节 含有脒结构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四节 含肼及其衍生物结构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季酮酸酯类杀虫、杀螨剂芳基部分的结构优化
    第一节 含苯氧基、苄氧基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二节、含苯氧基、苯胺基类螺环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三节 含萘环的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骨架修饰—含肟醚结构的异恶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立体思想与设计思路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第三节 生物活性测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1,2,4-三氮唑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氮唑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应用
        1.1.1 三氮唑化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
        1.1.1.1 甲酰胺法
        1.1.1.2 甲酸法
        1.1.1.3 甲酰胺、甲酸、水合肼法
        1.1.1.4 双酰肼、氨气法
        1.1.1.5 甲酸(或甲酰胺)、盐酸肼(或硫酸肼)、氨气法
        1.1.1.6 结语
        1.1.2 三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1.2.1 医药领域
        1.1.2.1.1 应用于抗真菌药物领域
        1.1.2.1.2 应用于抗肿瘤药物领域
        1.1.2.1.3 应用于抗病毒药物领域
        1.1.2.1.4 应用于抗惊厥、抗精神作用药物领域
        1.1.2.2 农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1.2.2.1 作为杀菌剂
        1.1.2.2.2 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1.2.2.3 作为除草剂
        1.1.2.2.4 作为杀虫、杀螨剂
        1.1.2.3 化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1.2.3.1 应用于防腐蚀领域
        1.1.2.3.2 光稳定剂
        1.1.2.4 三氮唑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2 希夫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1.2.1 医药领域的应用
        1.2.2 化学领域的应用
        1.2.3 其它应用
        1.2.4 希夫碱化合物的合成
    1.3 三唑类希夫碱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三唑类希夫碱衍生物的合成
        1.3.2 三唑类希夫碱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2.1 在三唑希夫碱化合物的脂肪链中引入 S、N、F 等杂原子
        1.3.2.2 含有双三唑环的新型希夫碱化合物
        1.3.2.3 三唑类希夫碱化合物
        1.3.2.4 其他含有活性结构的三唑希夫碱化合物
    1.4 前景展望
第二章 1,2,4-三氮唑系列衍生物的合成
    2.1 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路线的选择
        2.2.1 路线一
        2.2.2 路线二
    2.3 1,2,4-三氮唑类希夫碱的合成
        2.3.1 取代苯甲酰肼的制备
        2.3.2 1,2,4-三氮唑的制备
        2.3.3 三唑乙酰肼的制备
        2.3.4 三唑类希夫碱的合成
        2.3.4.1 与苯甲醛反应
        2.3.4.2 与水杨醛反应
        2.3.4.3 与对羟基苯甲醛反应
        2.3.4.4 与2-氯苯甲醛反应
        2.3.4.5 呋喃甲醛
        2.3.4.6 噻吩甲醛
        2.3.4.7 大茴香醛
        2.3.4.8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2.3.4.9 肉桂醛
        2.3.4.10 香草醛
        2.3.4.11 苄基保护香草醛
        2.3.4.12 正戊醛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过程讨论
        2.4.1.1 酯化反应的讨论
        2.4.1.2 酰化反应的讨论
        2.4.1.3 成盐反应的讨论
        2.4.1.4 三氮唑的环化反应
        2.4.1.5 三氮唑的环取代反应
        2.4.1.6 三氮唑类希夫碱的合成
        2.4.2 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2.1 反应物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2.4.2.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4.2.3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4.2.4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2.4.2.5 后处理步骤对收率的影响
        2.4.3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2.4.4 薄层色谱展开剂的选择
        2.4.5 熔点的测定
第三章 1,2,4-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抑菌及缓蚀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抑菌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菌种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4.1 抑菌圈直径测定
        3.2.4.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2.5 结果与讨论
        3.2.5.1 抑菌机理讨论
        3.2.5.2 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2.5.3 抑菌效果评价
    3.3 缓蚀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Attempt to Resolute Chiral Clusters by Optically Active Hydrazid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两亲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螺旋在手性光学及微污染处理方面的应用[D]. 马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杯[4]芳烃基动态共价键凝胶的创制及其应用探索[D]. 唐嘉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3]基于吖啶衍生物的热活性延迟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周迪. 湘潭大学, 2019
  • [4]螺环氧化吲哚类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高效合成、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D]. 陈琳伟. 南开大学, 2017(04)
  • [5]基于杯[4]芳烃衍生物的分子凝胶和动态共价键凝胶[D]. 杨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6]二酰肼衍生物的液晶性与凝胶行为研究[D]. 武洋仿. 吉林大学, 2015(08)
  • [7]新型螺旋结构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 朱俊彦. 吉林大学, 2015(08)
  • [8]烯丙型醇与取代肼的对映专一性烯丙型烷基化反应[J]. 徐靖坤,谷永红,田仕凯. 有机化学, 2015(03)
  • [9]季酮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智慧. 南开大学, 2013(07)
  • [10]1,2,4-三氮唑系列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D]. 孟彩云.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用光学活性酰肼分解手性簇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