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论文文献综述)
石竞文[1](2021)在《浅析高适、岑参边塞诗差异》文中认为盛唐时期,边塞诗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尤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他们二人的诗各有千秋,高适尚质主理,擅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岑参尚巧主景,长于浪漫主义诗歌描绘。二者各有侧重,为中国诗歌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蓿培[2](2018)在《出入于诗与歌之间 ——高适诗歌创作新论》文中提出高适是盛唐着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但对高适的诗歌研究,学者主要是从意象、题材、风格等角度进行探讨,对高适诗歌的诗体特征缺乏深入探讨。尤其是关于高适诗歌创作的歌化特征,学界的关注还不够多。本文从诗体分类的角度入手,探讨高适诗歌创作中“诗与歌别”的艺术特质。第一章从高适的五言古诗入手。通过探讨盛唐时期五言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复古思潮,发现高适五古创作的情况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究高适五言古诗的诗歌渊源及其艺术特质,即对《诗》、《骚》和汉魏风骨的推崇与文学化和口语化、民歌化的诗歌语言。最后探讨高适五言古诗的实际功用,发现其用于个人抒情的作品更像“诗”,而其用于唱和、寄赠等交际活动的作品则更接近于“歌”。第二章为高适的律诗与绝句研究。通过对盛唐时代近体诗的创作情况及高适个人律诗和绝句的创作情况的分析,发掘高适近体诗的创作特点,即“律而近古”的五、七言律诗和“绝而近歌”的绝句创作。指出高适的律诗和绝句创作有着向乐府民歌靠拢的自觉倾向。第三章为高适的乐府与歌行研究。高适是乐府与歌行创作大家,他的歌行创作与王维、李颀、岑参并称“盛唐四家”。本章便围绕高适的乐府与歌行,研究其对于旧题乐府的继承与创新和对新题乐府的开拓,并试图发掘高适歌行体的用韵特征,从而深入探讨他这一部分诗作中诗与歌的特点与互相渗透。综上所述,高适作为盛唐诗人,不论是在诗歌体裁的选择上,还是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上,高适的诗都存在向属于诗歌更为原始、自然状态的歌的艺术传统的回归倾向。高适的诗歌创作存在着文体的泛化现象,即既把诗写成歌,也把歌写成诗,将歌的创作特点体现到他的整体诗歌创作之中。
朱然然[3](2018)在《李颀诗歌的自家气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开元、天宝盛世年间,文治武功极盛,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思想环境开放活跃,形成了一代士子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典型心态。李颀对诗歌风格有意识地锻造,使其作品以其特有的风貌,在同时代的诗人群体中,独树一帜,显出自家气象。李颀是盛唐诗人,仕宦不达,资料记载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上,由李颀的诗歌内容进行逆推,以发现李颀诗歌中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的艺术特色与写作风格。李颀精简的诗歌语言提供了丰富、开阔、可供联想的艺术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对李颀128首诗歌的整体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加以分析,并进一步对诗歌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和个体心理进行解构,以希求为李颀的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可供侧面理解的线索。论文第一部分对“气象”的概念范畴进行溯源,引入盛唐气象的内涵,并析理出共性中的差异,在诗坛整体浑厚、雄壮的风格之下,存在诸多有自己创作个性的诗歌创作,进而引出对本文的“自家气象”进行概念的解释与界定。论文第二部分对李颀的思想进行梳理,主要从社会思潮和身世经历作为落脚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的历史环境,赋予士人们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李颀的处世思想大致分为积极的入世心态和儒释道思想融合两个部分。论文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讨论李颀诗歌创作的成就,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李颀诗歌纵深的取景艺术与七言题材别情诗的特点,分析其诗歌富于时空延展的景物描写,和七古题材所承载的内容庞多的场景叙写。第二节由李颀行年经历推出其自身尚奇的审美偏好,分析在尚奇审美下的人物诗创作和诗歌的用典选择。第三节论述李颀对音乐描写手法的探索与开拓,分为如何实现音乐到语言的巧妙转换和对演奏场面的超越两部分,用大量的物象和场景使抽象的声音变得具体有形,并脱离眼前的演奏场景,将乐声引向城外、山林、广漠以至于更大的天地。第四节从自我的排解心理和盛唐意识两方面论述李颀诗歌的情感表达。论文第四部分对李颀的诗歌进行大致的定位。李颀以他特有的学识、才情与敏锐的领悟力,对诗境和诗歌表现手法进行了拓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润物无声的影响。
王琎[4](2017)在《微议边塞诗的“气韵生动”》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教学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部编教材中若干首边塞诗的注入值得关注,因而本文试图借诗画相通的"气韵生动"之审美特性并借助具体诗例来阐释边塞诗独具的"气"与"韵",从而理清"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臧焱辛[5](2015)在《高岑边塞诗个性因由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适、岑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被并称"高岑"。高岑边塞诗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性的张扬上,即边塞功业情怀、英雄主义意识、征人思乡情怀。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基础、人生阅历、性格气质以及创作心态的差异,致使二人诗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共同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时代精神。
黄雅幼[6](2013)在《岑参的边塞诗和山水诗》文中提出在盛唐诗歌的顶峰上,边塞诗和山水诗最为突出。对于边塞诗,人们一直称道岑参,以致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样的研究是不全面的,因为岑参的诗歌,就其创作过程而言,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就其题材表现而言,边塞诗和山水诗都是很擅长的,甚至边塞诗中有山水;就其诗歌体裁而言,其以七言歌行为主,又是众体兼擅的。故而以边塞诗为主的岑参研究还有重要的开拓空间。本文的基本研究的范围是以岑参诗文为主要依据,透过诗文的了解与整理,辅于其他史籍资料,来研究岑参诗歌的风格,探讨其边塞诗与山水诗的风格特色与异同,进而论述其对后世的影响。大体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岑参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分期研究。岑参以远赴西域担任安西判官的经历为中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其生平则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之别。早期的诗歌以侧重写景的山水诗成就较为突出,中期最则是备受后人推重的边塞诗,晚期则又呈现出对山水的回归。第二,岑参边塞诗创作研究。其边塞诗大略可分为两类,一为抒怀之作,一为写景之作,前者写征人情怀,后者写边塞奇观。他的边塞诗形成了自已突出的风格,这就是豪雄壮美,奇丽奔放。第三,岑参山水诗创作研究。岑参早期的山水诗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有一致之处,写景清丽,表现隐居情怀。他从军边塞时期的山水诗则与边塞诗融合在一起,描写边疆奇异山水,也表现出博大的胸襟。他在后期因为寓居蜀中,山水的特异魅力促使岑参尽情地表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第四,岑参边塞诗和山水诗相互融合和比较研究。岑参边塞诗与山水诗的相同和共通之处,着重有两个方面的呈现,一是它们之间都具有写实性,二是其共性特征还表现在“实中求奇”的风格上。其山水诗和边塞诗,虽然同样是“丽”,而边塞诗表现的是“奇丽”,山水诗表现的则是“清丽”。
彭飞[7](2011)在《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隋唐时期东北边塞的地域范围大体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东北部。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一道,共同创造着东北文明。同时,这些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和战关系同此一地区的边塞诗创作息息相关。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铸就了东北人民顽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和爽朗的性格,故与之有关的诗歌创作势必也呈现出质实雄健、清新自然的高昂格调。本文由绪论以及四章构成:绪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边塞诗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并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是对东北文学的地域特征予以总述,分别阐释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东北古代文学发展概述和隋唐东北边塞诗概说。论文的首章着力于研究隋唐两代帝王的东北边塞诗创作。重点突出隋炀帝与唐太宗征伐高丽的时代背景以及二人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本章另有附录,旨在介绍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人涉及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第二章重点研究入幕、出使东北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突出唐代文人入边幕的实际意义以及陈子昂、崔颢、高适等人的东北边塞诗创作。而在高适一节中又对燕赵文化对高适性情所产生的濡染、《燕歌行》的主题和“瀚海”、“狼山”的地域归属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对唐代东北边塞的闺怨诗创作进行研究。分别探讨了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创作时段分期、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空间意识与时间意识、“黄龙”地理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征衣”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等若干问题。对于唐代东北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进行了总体的关照。第四章是对唐代东北边塞诗所内蕴的主题予以分析。苦寒场景的描绘、对于征战的批判、给予边将的讽刺与歌颂、战事场景的描写等传统边塞诗主题在唐代东北边塞诗中的体现和这些主题在有唐一代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所具有的独特意味等问题都将在这一章中进行分析。
庞维跃[8](2010)在《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文中研究说明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两人历来并称。他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有多次出塞的经历,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气魄宏伟,激情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形成了悲壮雄放的风格特征。但高、岑二人气质秉赋迥异,青少年时期教养、经历与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因此诗的风格也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此从四个方面对高适、岑参诗的风格差异做一辨析。
张海蕴[9](2009)在《论高适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文中研究说明高适向来以边塞诗着称于世,目前对他的研究也较多地从边塞诗的角度入手,研究他诗歌的艺术风格以及与岑参诗歌的异同,也有文章研究其诗歌特点与诗歌观念。鉴于此,本文以他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作为切入点,分析盛唐繁荣鼎盛的面纱下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体会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焦灼感。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高适诗歌中体现出的忧世之思,忧民忧国忧君共同构成了诗人的忧世之思,这种忧世情怀具有讽喻性和批判性的特征。第二章探讨高适诗歌中体现的忧生之嗟,岁月无情流逝的生命之叹,长期怀才不遇的功业之悲,使他产生了难以排遣的忧愤心理和失落情绪。第三章探讨高适诗歌中忧患意识的成因和意义,其成因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盛唐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建安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家道的衰落。其意义在于这种浸润在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使得高适的诗歌具有雄浑悲壮的风格。
樊中红,况晓慢[10](2008)在《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文中研究说明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二者的不同。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高适、岑参边塞诗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岑创作背景小议 |
二、出塞前诗歌内容比较 |
三、出塞后诗歌内容比较 |
四、结语 |
(2)出入于诗与歌之间 ——高适诗歌创作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高适的五言古诗创作 |
第一节 高适五言古诗的创作背景 |
一、盛唐时期的创作背景与复古思潮 |
二、高适的五言古诗创作情况 |
第二节 诗、歌兼蓄:高适五言古诗的渊源及艺术特质 |
一、“诗”与“歌”的区分问题 |
二、对《诗》、《骚》和汉魏风骨的推崇与文学化 |
三、高适五古创作的口语化倾向 |
第三节 诗、歌分途:高适五言古诗的实际功用 |
一、“诗”之个人抒情 |
二、“歌”之唱和、寄赠、应制 |
第二章 高适的律诗与绝句 |
第一节 律而近古:高适的律诗创作 |
一、高适的五言律诗及创作背景 |
二、带有七古风格的七言律诗 |
第二节 绝而近歌:高适的绝句创作 |
一、高适的绝句创作渊源与艺术特点 |
二、诗歌语言的民歌化 |
第三章 高适的乐府与歌行 |
第一节 诗、歌之间:高适乐府诗创作的旧题与新题 |
一、高适对旧题乐府的继承与变异 |
二、高适新题乐府创作的开拓 |
第二节 高适的歌行体创作与特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李颀诗歌的自家气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气象”的概念范畴 |
1.1 盛唐气象内涵 |
1.2 共性中的个性 |
二、李颀思想梳理 |
2.1 积极的入世心态 |
2.2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
三、李颀诗歌的艺术分析 |
3.1 纵深时空的取景与别情 |
3.1.1 时空延展的景物描写 |
3.1.2 内容庞多的七言别情 |
3.2 尚奇审美下的人物与用典 |
3.2.1 名士的群像刻画 |
3.2.2 典故的有意选择 |
3.3 对音乐描写手法的探索与开拓 |
3.3.1 音乐到语言的转换 |
3.3.2 对演奏场面的超越 |
3.4 自我的排解心理和盛唐意识 |
3.4.1 寄情山水的疗愈 |
3.4.2 心怀世事的归隐 |
四、李颀的诗歌定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文献资料阅读综述表 |
文献资料阅读综述表 |
(4)微议边塞诗的“气韵生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边塞及边塞诗的定义 |
二、边塞诗中的“气韵” |
1. 边塞诗之“气” |
2. 边塞诗之“韵” |
三、边塞诗“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
(5)高岑边塞诗个性因由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活基础的差异 |
二、人生阅历的差异 |
三、性格气质的差异 |
四、创作心态的差异 |
(6)岑参的边塞诗和山水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岑参诗研究的选题思考和文献梳理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岑参综合研究 |
二 岑参边塞诗研究 |
三 岑参山水诗研究 |
四 岑参诗歌比较研究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主体定位 |
一 主要内容 |
二 主体定位 |
第一章 岑参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分期 |
第一节 生平经历的不同阶段 |
一 早期:漫游和应举时期 |
二 中期:从军边塞时期 |
三 晚期:长安和蜀中时期 |
第二节 岑参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
一 早期:秀丽新奇 |
二 中期:雄奇悲壮 |
三 晚期:奇逸苍凉 |
第二章 岑参的边塞诗创作 |
第一节 边塞诗的流变和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
一 边塞诗的流变 |
二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
三 “盛唐气象”与盛唐边塞诗 |
第二节 岑参的从军生活和边塞诗风格 |
一 征人情怀 |
二 边地奇观 |
第三章 岑参的山水诗 |
第一节 岑参山水诗的渊源和产生环境 |
一 唐前山水诗的演变 |
二 初盛唐山水诗的繁盛 |
第二节 岑参山水诗的风格特征 |
一 岑参山水诗的“奇峻” |
二 岑参山水诗的“清丽” |
第四章 岑参的边塞诗和山水诗风格之比较 |
第一节 岑参边塞诗和山水诗的写实性 |
一 边塞诗的写实性 |
二 山水诗的写实性 |
第二节 “实中求奇”:岑参边塞诗和山水诗的 |
一 边塞诗的“实中求奇” |
二 山水诗的“实中求奇” |
第三节 “奇丽”与“清丽”:岑参边塞诗和山水诗的相异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
作者简介 |
(7)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边塞诗研究史回顾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二 东北文学的地域特征 |
1 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2 东北古代文学发展概述 |
3 隋唐东北边塞诗概说 |
第一章 隋唐帝王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一 隋炀帝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1 隋炀帝征高丽之时代背景 |
2 隋炀帝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3 隋代其它反映东北边塞战事的诗歌创作 |
二 唐太宗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1 唐太宗征高丽之时代背景 |
2 唐太宗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附录 隋唐帝王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
1 隋炀帝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
2 唐太宗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
3 唐高宗关于东北边塞的散文创作 |
结语 |
第二章 入幕、出使东北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 |
一 幕府释义及唐人入幕之风 |
二 陈子昂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三 崔颢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四 高适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1 高适东北边塞诗创作统观 |
2 燕赵文化对高适性情的濡染 |
3 《燕歌行》主题探究 |
4 “瀚海”、“狼山”考辨 |
五 张说的东北边塞诗创作 |
第三章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创作 |
一 唐代边塞闺怨诗概说 |
二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创作时段分期 |
三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空间意识 |
四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时间意识 |
五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梦境 |
六 “黄龙”地理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 |
七 “征衣”意象在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的反映 |
八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所反映的史实 |
九 唐代东北边塞闺怨诗中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
十 与唐代东北边塞相关的词创作 |
第四章 唐代东北边塞诗主题分析 |
一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苦寒场景的描绘 |
二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对于征战的批判 |
三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对于边将的讽刺与歌颂 |
四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有功而不得封赏主题 |
五 唐代东北边塞诗中的战事场景描写 |
结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后记 |
(8)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诗悲, 岑诗壮 |
二、高诗主理, 岑诗主景 |
三、岑诗迥拔, 高诗浑实 |
四、高诗尚偶, 岑诗尚散 |
(9)论高适诗歌中的忧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孰云甘鼎镬,永愿拯刍荛"-深广的忧世之思 |
第一节 政治忧患的内容 |
一、爱民抚苦 |
二、忠君忧国 |
三、推崇怀有深重忧患意识的古代人物 |
第二节 政治忧患的特点 |
一、批判性 |
二、讽喻性 |
第二章 "沦落而谁遇,栖遑有是夫"-深沉的忧生之嗟 |
第一节 岁月流逝的生命之叹 |
一、叹老情绪的流露 |
二、节令变换的敏感 |
三、咏史诗中表达出的人世无常 |
第二节 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 |
一、作者对建立功业的热切向往 |
二、怀才不遇的忧郁和期待 |
三、生计艰难的忧虑 |
第三节 忧患意识下隐逸情绪的流露 |
第三章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高适诗歌忧患意识的成因与意义 |
第一节 忧患意识的成因 |
一、儒家忧患思想的影响 |
二、盛唐特殊的时代背景 |
三、建安文学的影响 |
四、家世的败落 |
第二节 忧患意识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高适、岑参边塞诗差异[J]. 石竞文. 汉字文化, 2021(04)
- [2]出入于诗与歌之间 ——高适诗歌创作新论[D]. 郑蓿培.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3]李颀诗歌的自家气象[D]. 朱然然. 西藏大学, 2018(11)
- [4]微议边塞诗的“气韵生动”[J]. 王琎. 生活教育, 2017(11)
- [5]高岑边塞诗个性因由探究[J]. 臧焱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6]岑参的边塞诗和山水诗[D]. 黄雅幼. 浙江大学, 2013(04)
- [7]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 彭飞. 吉林大学, 2011(05)
- [8]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J]. 庞维跃.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9]论高适诗歌中的忧患意识[D]. 张海蕴. 西南大学, 2009(10)
- [10]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J]. 樊中红,况晓慢. 作家, 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