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焊补层下伤损分析及探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许鑫,杨其全,张倩,吕晶,王玉婷,王晨阳[1](2021)在《基本轨铝热焊接头裂纹原因分析》文中指出对一客运专线探伤检查发现的重伤基本轨铝热焊接头进行磁粉探伤复核时,在钢轨踏面发现了横向贯穿裂纹。为分析裂纹产生的原因,对裂纹处断口进行了宏观形貌观察、扫描电镜微观分析、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维氏硬度测试。结果表明:铝热焊接头踏面横向裂纹属于焊接缺陷;焊接接头焊缝熔合线一侧踏面经过焊补,在焊补热影响区存在马氏体组织,列车通过时在轮轨接触应力作用下由马氏体组织处萌生裂纹并进一步扩展。铝热焊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焊缝和新钢轨不应焊补。
汤鹏[2](2018)在《槽型轨磨耗焊补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使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车辆共享路权,其线路大部分采用嵌入式轨道,铺设钢轨为槽型轨。槽型轨服役时出现的磨耗、表面接触疲劳伤损若采用换轨施工方式修复,施工任务重、成本高,影响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的运营。因此研究高效优质的槽型轨焊补修复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研发自动焊补修复设备,探索适用于现场施工的焊补修复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现有线路服役状况和总结国外线路运营经验,以成都有轨电车蓉2号线为研究对象,针对深度为6mm的侧磨或深度小于6mm的钢轨表面接触疲劳这两种伤损维修工况,提出了现场焊补修复技术方案。根据方案对设备功能的要求,设计研发了自动焊补修复设备样机,初步调试后针对其缺点优化改进了设备的机械机构与电气控制系统。在样机上开展了槽型轨焊补修复工艺试验,采用对比、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最佳焊前处理与单层堆焊工艺,选用最佳单堆焊工艺参数进行了多层堆焊试验,总结了多层堆焊工艺,并探讨了其工艺可行性。在工艺试验同时,监测了槽型轨轨头下颚温度变化,获得了焊补修复工艺试验过程中产生的热作用对嵌入式轨道高分子阻尼材料性能的影响水平。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自动焊补修复技术方案施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焊补修复设备能够自动完成焊前处理与堆焊修复工序,设备控制系统精度高,保证焊补修复质量。本文研究的焊补修复工艺具有良好的工艺可行性。焊前处理加工的沟槽尺寸稳定均匀,沟槽表面无裂纹缺陷;使用最佳单层堆焊工艺参数,采用多层堆焊方法堆焊4层可修复深度为6mm的侧磨或深度小于6mm的钢轨表面接触疲劳,其焊缝成型良好,层间结合致密,无未焊合、裂纹、气孔等缺陷。堆焊层焊缝组织为奥氏体,热影响区组织为珠光体,无马氏体;焊缝硬度值与母材比为1.101.25,热影响区硬度值与母材比为1.101.23,均与母材匹配良好。并且此工艺所产生的热作用对嵌入式轨道周围包覆的高分子阻尼材料性能影响较小。
游亮[3](2017)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养护维修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高速铁路的迅猛建设加快了我国步入世界高铁的行列,高速铁路具有运载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平顺舒适性好、少维护性等优点,不但给旅客节约了时间、沿线城市带来发展,而且缓解了我国交通运输繁忙的困境。然而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工程或系统都是有生命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伤损或病害,为了保证工程或系统的最基本的使用性能,就需要对工程或系统投入资金进行养护维修,提高性能,才能够更安全的投入到社会中使用,我国的高速铁路亦是如此。由于我国高速铁路运行时间短,缺乏维护技术,运行中的无砟轨道结构已经出现不少的伤损形式,例如钢轨磨耗、扣件锈蚀、轨道板离缝、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离缝等伤损。基于以上现象,本文研究轨道结构全寿命成本计算指标体系,并分析具体构件的养护维修措施,针对现场调研获取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伤损情况,进行性能指标、维护措施、服役寿命综合研究,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全寿命维护体系。以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指标体系,从调研、文献、规范中获取轨道结构的具体养护维修措施。从结构或构件的伤损为出发点,研究伤损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维护措施-性能指标-服役寿命的联系。对某桥工段进行现场调研并获取该线路200m单元区间的轨道伤损情况,对伤损构件实施养护维修并计算维修成本,最后根据维护前与维护后的结构或构件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前后性能指标变化,即轨道质量指数。包含以下内容:全寿命周期设计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给我国工程结构带来巨大的好处,本文建立的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作为未来轨道结构设计的基础;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法详细阐述周期成本计算指标体系;对CRTSⅡ型板结构或构件的技术特点、伤损形式、伤损分级、维护措施做全面的总结;根据轨道结构或者构件的具备的性能构建性能指标,并制定出措施-性能-寿命曲线图;最后进行案例分析,以轨道质量指数为综合性能指标集对调研的200单元区间进行综合评价,这为实现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的迅猛发展,全寿命周期成本和轨道结构养护维修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松斌[4](2017)在《大型钢轨探伤车在朔黄铁路的运用》文中提出重载铁路具有运量大、轴重大和行车密度高的特点,对线路的冲击较一般线路严重,加剧了钢轨疲劳性损伤的发展,尤其以钢轨轨头核伤、轨头下颚裂纹、轨腰和轨底裂纹、焊缝伤损更为突出。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不损坏被检工件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工件断面快速检测,准确的定位缺陷,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手段是超声波检测。基于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大型钢轨探伤车的引入和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人工,是钢轨检测发展的方向,但也存在核伤和下颚裂纹检出率不高、小半径曲线对中不良和破轮漏探等现象,成为探伤车高效优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从探伤车检测原理、运用的技术特点等方面入手,通过理论计算、静态试验和动态标定等手段,实例分析影响探伤车检测质量的因素,开展探伤车与探伤仪的缺陷检测能力对比,研究线路状态与对中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检测速度和参数是影响探伤车检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在检测速度、参数和对中等方面的具体改进措施,确定了换能器质量评价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相控阵皮带轮式探伤车的技术特点进行调研梳理,并与现有的轮式探伤车进行性能比较,为进一步开展新型探伤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行业人士改进探伤车技术,提高探伤车的运用水平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张豪[5](2014)在《U71Mn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以我国铁路运营高速化、重载化,钢轨伤损日益严重为工程背景,针对磨损钢轨表面在线修复过程中工作效率低、资源浪费大、焊补层冲击韧性不够、修复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深入分析了钢轨损伤机理以及钢轨磨损表面修复工艺的优缺点,提出了激光填丝修复磨损钢轨表面的技术。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进行温度场数值模拟,弥补了温度分布无法实时监控的不足。通过对焊补层进行温度场模拟,为试验工艺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搭建一套激光填丝修复试验平台,利用大功率的CO2气体激光器作为焊接热源,采用侧向送丝的方式对钢轨磨损表面进行修复。通过对钢轨表面激光填丝工艺进行可行性试验,得到良好的焊缝形貌。针对焊补层试样的微观组织观察和相关力学性能评定,确定最优的U71Mn型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3.5kW、扫描速度3mm/s和送丝速度5mm/s,光斑直径2mm,送丝角度30°,预热温度250℃,回火温度400℃。对激光焊道之间的回火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焊道之间存在的回火热处理效应能够起到细化晶粒、改善焊缝区组织性能的作用。采用400℃中温回火工艺能快速消除激光焊补层中残留的马氏体,焊补层平均硬度降低至367HV,从而保证钢轨修复表面的硬度达到相关技术标准。
王维锋[6](2010)在《科学管理 深度控制 充分发挥修旧利废节约成本作用》文中提出通过对影响节约成本的要因分析,指出了工务系统实施钢轨和辙岔焊补项目是节约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开展焊补作业的技术、经济和安全效益。
王在广[7](2009)在《我国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设施,铁路工务系统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国有企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铁路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1997年到2009年,我国铁路不仅实现了6次大提速,而且成功开发了磁悬浮列车、动车组、城际高速铁路等世界级新技术应用项目,大大提高了我国铁路工务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目前我国的铁路建设仍处在大踏步前进阶段,国家对于铁路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很大的力度。在这个大背景下,历来备受重视的铁路劳动组织架构已无法适应铁路工务系统的实际需求,这不仅是因为现有劳动力数量难以满足铁路基础设施及生产运营设备的大规模扩张,更是因为现有劳动力质量难以跟上技术进步与装备升级的步伐。可见,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铁路工务系统需要优质人力资本的协调配合,而非简单劳动力的重复累加。如何从人力资本评估、开发、投资的角度合理化企业劳动定员自然成为摆在铁路工务系统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个背景,本文作者通过把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企业培训理论及传统的劳动定员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崭新的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理论体系,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铁路工务系统的实际工作中。首先,本文在简要回顾人力资本理论及劳动定员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两大理论板块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作为现阶段铁路工务系统定员的理论依据。文章主要从人力资本定量分析和人力资本投资两个角度应用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应用人力资本定量分析确定在既有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下,铁路工务系统的劳动定员该作何种调整;通过应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在铁路技术装备不断升级的动态环境下,铁路工务系统如何通过培训实现现有劳动组织的人力资本增值,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此一来,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定员理论就被有机结合起来,现阶段铁路工务系统的理论基础也就相应被建立起来了。然后,作者将上文提出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哈密工务段的实际案例。通过将人力资本定量分析与传统劳动定员理论相结合,作者设计了一套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定员计算公式和数学优化模型,核算了关键工种的劳动定员,指出了关键任务量的重要性,重新解释了现阶段铁路工务系统劳动组织的核心工作流程,并提出了优化方法。最后,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出发,作者提出在铁路技术装备不断升级的动态环境下,铁路工务系统应加强以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使既有的劳动定员更好地满足知识更新和技术变化的需求,并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培训模型。作者认为培训是目前铁路工务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和提高定员工作效率的主要切入点,培训的长期化、制度化能使企业的劳动组织与经济环境相适应。
曹明华,陈永贵[8](2008)在《广州地铁2号线钢轨伤损成因及维护》文中指出通过实际调查及统计,结合现有线路条件,分析广州地铁2号线钢轨伤损类型及其宏观特征。从宏观特征及形成机理上将钢轨伤损划分为3个阶段,简明阐述各伤损阶段的主要特点,对伤损成因做简要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钢轨维护的重点及建议。
邢丽贤[9](2008)在《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特点及钢轨伤损分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提速线路钢轨伤损的现场调查结果,对提速条件下钢轨的伤损特点进行了研究,重点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修改我国钢轨伤损分类标准的建议。各铁路局有代表性的提速线路区段钢轨伤损情况调查的数据及分析结果表明:除传统伤损形式以外,又出现了一些钢轨伤损的新类型,主要有:直线钢轨交替不均匀侧面磨耗;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钢轨波浪状弯曲。本文分别对这三种新的钢轨伤损形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预防和解决提速条件下的钢轨伤损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输条件的变化,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日益突出,不仅出现在曲线上股,还出现在下股和直线的轨距角及踏面中心部位,严重影响钢轨的使用寿命甚至危及行车安全。我国目前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主要表现为轨头斜裂纹、隐伤和剥离掉块。本文针对广深、京广线以及进口热处理钢轨出现的滚动接触疲劳伤损,重点对轨头斜裂纹伤损、斜裂纹萌生机理以及扩展的全寿命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研究了钢轨强度等级、轨底坡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及建议。在国内钢轨使用情况调查和检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钢轨伤损分类方法及有关各种典型伤损的资料,论述了我国铁路钢轨的伤损类型及其伤损状态和伤损原因,可以作为现场判断钢轨伤损类型、分析钢轨伤损原因的参考资料,同时也结合我国铁路伤损钢轨统计工作概况,提出了修改钢轨伤损分类标准的建议。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与提速条件下铁路行车安全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可宁[10](2006)在《关于对重载高速线路防断轨工作的探讨》文中指出文章全面分析查找了发生断轨的原因,通过采取加强设备整修、加强防断管理等措施,为确保线路运输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焊补层下伤损分析及探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焊补层下伤损分析及探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轨铝热焊接头裂纹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检验及分析 |
1.1 磁粉探伤结果及压断断口宏观形貌观察 |
1.2 断口扫描电镜微观分析 |
1.3 显微组织及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
1)焊补区 |
2)焊补热影响区 |
3)其他区域 |
2 裂纹原因分析 |
3 结语 |
(2)槽型轨磨耗焊补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的主要特点 |
1.2.2 城市轨道用钢轨常见伤损及处理办法 |
1.2.3 钢轨焊补修复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现场焊补修复技术方案设计 |
2.1 方案设计工程背景 |
2.1.1 槽型轨磨耗规律 |
2.1.2 表面接触疲劳伤损程度 |
2.1.3 现场焊补修复施工条件 |
2.2 方案设计总体思路 |
2.3 现场焊补施工组织设计 |
2.3.1 施工车辆编组 |
2.3.2 人员组织 |
2.3.3 施工设备具体配置 |
2.3.4 施工流程 |
2.4 施工效率与成本预估 |
2.4.1 施工效率预估 |
2.4.2 施工成本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焊补修复设备系统设计开发 |
3.1 设备系统布局设计 |
3.2 设备系统技术设计与调试 |
3.2.1 机械结构设计与组装调试 |
3.2.2 电气控制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槽型轨焊补修复工艺研究 |
4.1 试验条件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焊前处理工艺研究 |
4.2.1 焊前处理正交实验设计 |
4.2.2 焊前处理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3 焊前处理金相组织分析 |
4.3 单层堆焊工艺研究 |
4.3.1 焊材的选择 |
4.3.2 预热温度的确定 |
4.3.3 单层堆焊工艺正交试验设计 |
4.3.4 单道焊堆焊工艺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多层堆焊工艺研究 |
4.4.1 多层堆焊工艺参数 |
4.4.2 多层堆焊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焊补修复工艺实验过程中轨头下颚温度变化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养护维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日本 |
1.2.2 德国 |
1.2.3 中国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体系 |
2.1 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1 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 |
2.1.2 全寿命周期设计意义 |
2.2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与方法 |
2.2.1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目标体系 |
2.2.2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指标体系 |
2.2.3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 |
2.2.4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 |
2.3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法 |
2.3.1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流程 |
2.3.2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指标 |
2.3.3 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性能指标研究 |
3.1 无砟轨道结构性能指标理论基础 |
3.1.1 无砟轨道结构主要性能 |
3.1.2 无砟轨道结构性能演化规律 |
3.1.3 无砟轨道结构性能指标基本原则 |
3.2 无砟轨道结构构件性能指标 |
3.2.1 钢轨性能指标 |
3.2.2 扣件性能指标 |
3.2.3 轨道板性能指标 |
3.2.4 CA砂浆性能指标 |
3.2.5 底座板/支承层性能指标 |
3.2.6 侧向挡块性能指标 |
3.3 无砟轨道维护措施与性能指标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养护维修费用 |
4.1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维修措施 |
4.1.1 钢轨伤损与维修措施 |
4.1.2 扣件伤损与维修措施 |
4.1.3 无砟道床伤损与维修措施 |
4.2 某线路单元区间无砟轨道伤损情况 |
4.3 某线路单元区间无砟轨道维修费用 |
4.3.1 钢轨维修费用 |
4.3.2 轨道板维修费用 |
4.3.3 CA砂浆维修费用 |
4.3.4 无砟轨道总维修费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性能指标案例分析 |
5.1 维护措施与改善效果研究 |
5.2 钢轨养护维修措施研究 |
5.2.1 结构性能指标影响 |
5.2.2 平顺性指标影响 |
5.3 轨道板养护维修措施研究 |
5.3.1 结构性能指标影响 |
5.3.2 平顺性指标分析 |
5.4 CA砂浆层养护维修措施研究 |
5.4.1 结构性能指标影响 |
5.4.2 平顺性指标分析 |
5.5 轨道质量指数(TQI) |
5.5.1 轨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
5.5.2 轨道质量指数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大型钢轨探伤车在朔黄铁路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轨常见的伤损 |
1.2.1 钢轨核伤 |
1.2.2 钢轨接头伤损 |
1.2.3 钢轨纵向水平和垂直裂纹 |
1.2.4 钢轨轨底裂纹 |
1.2.5 焊缝伤损 |
1.3 朔黄线2015年钢轨重伤概况 |
1.3.1 重伤发展的季节性特点 |
1.3.2 不同线路行别重伤特点 |
1.3.3 主要重伤类型 |
1.4 钢轨探伤检测技术 |
1.4.1 无损检测的主要几种手段: |
1.4.2 钢轨超声波探伤 |
1.4.3 钢轨超声波探伤方式 |
1.5 钢轨超声波探伤在国内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
1.5.1 第一阶段:超声波探伤技术的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 |
1.5.2 第二阶段:全数字式钢轨探伤仪的发展与应用 |
1.5.3 第三阶段:高速钢轨探伤车的研制和应用 |
1.5.4 小型探伤仪的使用情况 |
1.5.5 国内大型探伤车的使用情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探伤车运用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GCT-80 探伤车工作原理 |
2.2 功能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功能特点 |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影响探伤车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 |
2.3.1 轨头伤损 |
2.3.2 核伤漏检原因分析 |
2.4 速度对检测的影响 |
2.4.1 曲线对中试验 |
2.4.2 对中效果分析 |
2.5 不同的检测模式造成的局限性 |
2.5.1 检测模式不一致 |
2.5.2 检测标准不一致 |
2.6 轨头磨耗造成对中不良 |
2.7 参数调整对探测的影响 |
2.7.1 参数的平衡关系 |
2.7.2 根据线路状况调整参数 |
2.7.3 距离补偿 |
第三章 如何提高探伤车的检测质量 |
3.1 适应研究阶段 |
3.1.1 理论计算 |
3.1.2 静态试验 |
3.1.3 动态标定 |
3.1.4 标定钢轨的设计 |
3.1.5 人工模拟伤损的加工应遵循的原则 |
3.1.6 标定试验前的准备 |
3.1.7 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整 |
3.1.8 标定 |
3.1.9 试验结果应用 |
3.2 改进阶段 |
3.2.1 检测参数的调整 |
3.2.2 合理的检测速度 |
3.2.3 设备改造 |
3.2.4 对中系统的调整 |
3.3 探轮换能器质量检验 |
3.3.1 sperry提供的单个换能器性能控制标准 |
3.3.2 铁科院提供的探轮整体性能控制标准 |
3.3.3 两套试验方法的比较 |
3.4 降低破轮的措施 |
3.4.1 合理运用探轮内压力与探轮下压量的关系 |
3.4.2 XF轮向外横向移动 |
第四章 相控阵钢轨探伤车 |
4.1 相控阵检测技术 |
4.2 相控阵钢轨探伤车系统 |
4.3 技术特点和试用性 |
4.3.1 常见的不同探头结构特点 |
4.3.2 相控阵探伤系统的特点 |
4.3.3 SPERRY1900系统和SPENO相控阵系统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5.1 改善对中效果 |
5.2 提高伤损检出 |
5.3 探轮换能器质量评价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U71Mn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缝线路钢轨在线修复工艺研究现状 |
1.2.1 钢轨焊补修复技术 |
1.2.2 钢轨热喷涂修复技术 |
1.3 激光修复技术在钢轨修复中的研究现状 |
1.3.1 钢轨表面激光相变硬化技术 |
1.3.2 钢轨表面激光熔覆技术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及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U71Mn 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的有限元模拟 |
2.1 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1 有限元类型及材料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2.1.2 确定单元类型 |
2.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2.2 传热方程 |
2.3 计算方法 |
2.3.1 边界条件 |
2.3.2 焊补顺序 |
2.3.3 算法分析 |
2.4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2.4.1 模拟与实验的关系 |
2.4.2 温度场云图分析 |
2.4.3 预热工艺对焊补层温度场的影响 |
2.4.4 激光功率对焊补层温度场的影响 |
2.4.5 激光扫描速度对焊补层温度场的影响 |
2.4.6 最优激光填丝修复工艺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71Mn 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研究 |
3.1 试验设备及材料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激光填丝修复试验方法 |
3.2.2 激光焊缝金相组织观察 |
3.3 工艺优化及实验结果分析 |
3.3.1 初始温度优化 |
3.3.2 激光功率优化 |
3.3.3 送丝速度和扫描速度优化 |
3.3.4 激光搭接参数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71Mn 钢轨激光填丝修复组织观察及分析 |
4.1 工艺参数对激光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1.1 送丝速度对激光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1.2 焊补方式对激光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2 回火温度对激光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2.1 中温回火对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2.2 高温回火对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3 中温回火对双层激光焊补层组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71Mn 钢轨激光填丝修复组织硬度检测及分析 |
5.1 焊补方式对激光焊补层显微硬度分布的影响 |
5.1.1 激光焊补层显微硬度测试方法 |
5.1.2 钢轨母材显微硬度检测及分析 |
5.1.3 单道焊补试样显微硬度检测及分析 |
5.1.4 多道搭接试样显微硬度检测及分析 |
5.1.5 双层焊补试样显微硬度计分析 |
5.2 回火温度对激光焊补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5.2.1 中、高温回火后焊补层显微硬度检测及分析 |
5.2.2 中温回火后激光双层焊补试样显微硬度检测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铁路工务系统的发展背景 |
1.1.2 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管理现状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定员的相关理论与核算方法 |
2.1.1 定员的含义和作用 |
2.1.2 定员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
2.1.3 定员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
2.2 定额的相关理论 |
2.2.1 劳动定额与定员之间的关系 |
2.2.2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
2.2.3 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与分类 |
2.2.4 影响劳动定额的理论因素 |
2.2.5 影响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额的现实因素 |
2.3 人力资本理论 |
2.3.1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简要回顾 |
2.3.2 人力资本的含义 |
2.3.3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比较特点 |
2.4 劳动定员定额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
2.4.1 劳动定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
2.4.2 劳动定员定额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
3 哈密工务段劳动定员的影响因素及技术方案选择 |
3.1 铁路工务系统定员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背景 |
3.2 设备基础与维修工具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2.1 设备基础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2.2 维修工具(维修手段)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3 哈密工务段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3.1 维修模式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3.2 组织机构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3.3 列车运营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
3.4 哈密工务段定员研究的技术方案 |
3.4.1 定员的技术路线图 |
3.4.2 定员的计算方法 |
4 基于哈密工务段技术进步的定员定额实证研究 |
4.1 作业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
4.1.1 经常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
4.1.2 配合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
4.1.3 专业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
4.1.4 突发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
4.2 哈密工务段工时定额计算 |
4.2.1 定额制定方法的选择 |
4.2.2 工时消耗分类与工时定额计算方法 |
4.2.3 工务段工时的测定 |
4.2.4 工务段工时定额计算 |
4.3 哈密工务段定员计算 |
4.3.1 工务段定员的计算过程 |
4.3.2 工天损失率的计算过程 |
4.3.3 定员人数的计算及结果 |
5 哈密工务段定员定额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5.1 项目实施前后的工时定额对比分析 |
5.1.1 在工务线路维修工时消耗规范方面 |
5.1.2 在具体作业项目的工时定额方面 |
5.1.3 定额和劳动效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
5.2 作业项目及数量的量比分析 |
5.2.1 因人员不足未能全面完成的作业项目 |
5.2.2 轨检车数据的对比 |
5.3 机械化作业、专业化作业的工效分析 |
5.4 现场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分析 |
5.5 项目实施前后新旧劳动组织对比分析 |
5.6 哈密工务段定员定额工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
5.6.1 保证行车安全方面 |
5.6.2 确保运输物品及时到达目的地 |
5.6.3 保证工作人员和其他无关人员的生命安全 |
6 技术进步条件下铁路工务系统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 |
6.1 铁路工务系统的人力资本投资情况 |
6.1.1 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
6.1.2 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
6.2 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培训需求模型及其应用 |
6.2.1 技术进步条件的培训需求模型 |
6.2.2 该模型为铁路工务系统职工培训带来的启示 |
6.3 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
7 结论和创新 |
7.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7.2 应用价值和创新点 |
7.2.1 本文的应用价值 |
7.2.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广州地铁2号线钢轨伤损成因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钢轨伤损类型与特征 |
2 钢轨伤损机理及成因分析 |
2.1 钢轨伤损机理 |
2.1.1 轨面塑性变形阶段 |
2.1.2 轨面剥离伤损阶段 |
2.1.3 疲劳伤损阶段 |
2.2 钢轨伤损成因分析 |
2.2.1 踏面压溃 |
2.2.2 纵 (横) 向裂纹及鱼鳞伤与掉块 |
2.2.3 钢轨核伤及断裂 |
3 结论与建议 |
3.1 主要结论 |
3.2 主要建议 |
(9)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特点及钢轨伤损分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各国铁路运输发展的技术体系 |
1.3 国内外钢轨使用概况及钢轨伤损研究综述 |
1.3.1 日本高速铁路钢轨使用概况及钢轨伤损研究 |
1.3.2 欧洲国家高速铁路钢轨使用概况及钢轨伤损研究 |
1.3.3 我国铁路钢轨使用概况及钢轨伤损研究 |
1.3.4 钢轨的工作环境、断裂及受力情况 |
1.4 课题来源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调查及新特点的研究 |
2.1 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的现场调查 |
2.1.1 北京局部分工务段钢轨的使用和伤损情况 |
2.1.2 广铁集团公司钢轨的使用和伤损情况 |
2.1.3 上海局钢轨使用和伤损情况 |
2.2 钢轨伤损类型分析 |
2.2.1 钢轨冶金质量和表面缺陷引起的钢轨早期伤损 |
2.2.2 无缝线路焊接接头的伤损 |
2.2.3 有缝线路钢轨接头和螺栓孔裂纹伤损 |
2.2.4 曲线线路钢轨的伤损 |
2.2.5 钢轨重伤量与累计通过总重的关系 |
2.3 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的新类型、特点及原因分析 |
2.3.1 焊接接头伤损 |
2.3.2 提速线路钢轨伤损的新类型 |
2.3.3 小结 |
第三章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伤损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伤损 |
3.2.1 广深线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伤损 |
3.2.2 京广线曲线下股淬火轨剥离掉块伤损 |
3.2.3 进口热处理钢轨的滚动接触疲劳(RCF)伤损 |
3.3 广深线轨头斜裂纹伤损的失效分析 |
3.3.1 踏面斜裂纹及断口的宏观形貌 |
3.3.2 理化检验与分析 |
3.3.3 轨头斜裂纹的形成机理分析 |
3.3.4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裂纹的扩展模型 |
3.3.5 轨头斜裂纹伤损位置及发展特点 |
3.4 钢轨强度等级及轨底坡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影响 |
3.4.1 强度等级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的影响 |
3.4.2 轨底坡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的影响 |
3.5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伤损危害严重 |
3.6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CF)的预防对策 |
3.7 结论及建议 |
第四章 钢轨伤损分类方法的研究 |
4.1 钢轨伤损分类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
4.1.1 钢轨伤损分类方法 |
4.1.2 钢轨伤损分类方法的主要内容 |
4.2 在役钢轨伤损名称、伤损状态及伤损原因分析 |
4.3 对修改我国钢轨伤损分类标准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钢轨伤损状态及伤损原因分析 |
附录2 国际铁路联盟UIC712R-2002《钢轨伤损分类》的目录 |
附录3 UIC712R-2002《钢轨伤损分类》中伤损名称及伤损编号 |
附录4 伤损钢轨登记表 |
附录5 钢轨伤损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详细摘要 |
四、焊补层下伤损分析及探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本轨铝热焊接头裂纹原因分析[J]. 许鑫,杨其全,张倩,吕晶,王玉婷,王晨阳. 铁道建筑, 2021(09)
- [2]槽型轨磨耗焊补修复关键技术研究[D]. 汤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全寿命养护维修措施研究[D]. 游亮.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大型钢轨探伤车在朔黄铁路的运用[D]. 任松斌.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5]U71Mn钢轨表面激光填丝修复工艺及性能研究[D]. 张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12)
- [6]科学管理 深度控制 充分发挥修旧利废节约成本作用[J]. 王维锋.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10(10)
- [7]我国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的经济学研究[D]. 王在广.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8]广州地铁2号线钢轨伤损成因及维护[J]. 曹明华,陈永贵. 都市快轨交通, 2008(05)
- [9]提速条件下钢轨伤损特点及钢轨伤损分类的研究[D]. 邢丽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08(01)
- [10]关于对重载高速线路防断轨工作的探讨[J]. 李可宁. 铁道建筑,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