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顾翀浩[2](2021)在《身痛逐瘀汤加减干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主要是通过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干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的临床疗效,探讨身痛逐瘀汤加减干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的有效性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优势。根据临床疗效得出结果,为现有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治疗的方案提供中医药的补充治疗。方法1、身痛逐瘀汤加减的处方:川牛膝、桃仁、萆薢、红花各15g,苍术、黄柏、当归、川芎、威灵仙、地龙、没药、泽泻、猪苓、泽兰、独活、炙甘草各10g,黄芪30g,炒薏苡仁20g,香附、羌活、秦艽各5g,每剂水煎2次,取汁500 mL混匀,口服,每日11剂,分2次温服,连续服用一个月。2、临床实验:将符合标准的60名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通过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时间先后顺序编号,按照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分成治疗组(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七叶皂苷钠片)和对照组(单纯口服七叶皂苷钠片),疗程为30天,治疗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 VAS、WOMAC、Lequesne 指数评分,以及治疗前后 TNF-α、IL-6、CRP、IL-18、ESR的含量改变。结果1、临床效果观察:(1)通过对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情况的比较,发现WOMAC、Lequesne、VAS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以比较的特点。经过一个月临床干预,发现两组患者的WOMAC、Lequesne、VAS评分在治疗后出现明显降低,且数据表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对WOMAC、Lequesne、VAS的评分的各自对比,发现经过临床治疗后,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七叶皂苷钠片组三个方面的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且差异均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对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情况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IL-18、ESR的含量变化中,两组呈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以比较的特点;通过对两组的血清TNF-α、IL-6、CRP、IL-18、ESR在治疗前后的比较,发现两组血清的各组指标含量呈现出明显下降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IL-18、ESR水平,发现治疗组的含量较低,除TNF-α外其余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研究发现,该病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即服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七叶皂苷钠片与单纯服用七叶皂苷钠片对于缓解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均有效。2、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七叶皂苷钠片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改善疼痛症状,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治疗。3、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七叶皂苷钠片口服治疗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的总效果高于单纯的口七叶皂苷钠片,为中西医结合、手术及药物结合治疗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提供临床依据,可以适用于临床。4、从侧面说明身痛逐瘀汤加减对于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郝晓丽[3](2020)在《耻骨部三穴操作并传统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中医学“阳病治阴”理论,选取耻骨部位三穴为主施行推拿手法治疗腰肌劳损,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该方法的特色优势,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对耻骨部三穴推拿联合传统推拿。对照组用传统推拿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及一个月后随访时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有效率有差异,治疗组为96.7%,对照组89.3%。VAS评分:治疗后及随访时,同一时间点下VAS评分对照组均高于治疗组(p<0.05)。且组内比较时,对照组随访时较治疗后VAS评分升高,治疗组则随时间持续降低(p<0.05)。ODI评分: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停止治疗后,对照组ODI升高,而治疗组随时间变化ODI持续降低。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均有意义。结论:推拿手法施治于耻骨部位特定三穴,对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显着,即时效果及预防复发方面均优于传统推拿治疗。该疗法作用明显,操作方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淞[4](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陈凌杰[5](2020)在《短刺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短刺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短刺法配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寻求一种可行性好、疗效显着、重复率高的治疗血瘀型LDH的临床思路及治疗方案。方法将60个编号使用SPSS22.0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个。将符合纳入标准和不符合排除标准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总计纳入60例患者。严格按照编号所在的分组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予短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1个疗程5天,休息2天,为期3个疗程。在治疗前和3个疗程后进行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评定。将收集的一般资料、观察指标、临床疗效等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短刺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变化,腰椎活动度改善程度,最后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此课题在研究期间共纳入60例病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在实验过程中实际完成60例,未见剔除、脱落及中止情况。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经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3例,好转15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好转1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经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两者均有改善患者疼痛和腰椎活动度的作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改善疼痛的作用优于对照组。3.经治疗后,两组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两者均有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的作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整体腰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改善腰椎活动度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短刺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且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
程娇[6](2020)在《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常规针刺结合督灸与常规针刺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疗效差异,以明确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本病的疗效,探寻出一种绿色安全、实用有效的疗法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状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寒湿型)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灯组和针灸组,每组各30例。针灯组予以常规针刺,同时予以TDP照射治疗,隔日治疗1次,1周共3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18次。针灸组予以常规针刺配合督灸,其中常规针刺与针灯组完全相同,但督脉灸在每周第1次针刺治疗前实施,即1周1次,分别在针刺治疗第1次、第4次、第7次、第10次、第13次、第16次进行督灸治疗,总共6次。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Visual Analogous Scale)、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进行详实记录,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组间、组内的差异,从而进行疗效分析与安全性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D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而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缓解患者腰痛状况、改善功能障碍及寒湿型证候。3.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说明针灸组较之针灯组,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4.所有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OD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P值分别为0.006和0.009(均<0.01),提示针灸组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寒湿型证候方面要显着优于针灯组,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更好提升作用。5.所有疗程结束后,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针灯组总有效率70.00%,经秩和检验,P=0.034<0.05,说明在总体疗效上,针灸组优于针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两种疗法均有疗效,但针刺结合督灸对本病疗效更佳,表现在针灸组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患者腰痛程度,并且在腰椎功能障碍及寒湿型中医证候的改善上要明显优于针刺结合TDP照射疗法。此外,督灸疗法可以调脊通督,具有适应症广、绿色安全、高效无痛,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李凯明,王尚全,李玲慧,朱立国,张清,谢瑞[7](2020)在《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19年4月之前公开发表在CNKI、万方、维普、PubMed、CBM、Cochrane图书馆中的所有关于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国内外临床试验。由两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5.3进行Meta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96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984例,对照组976例,比例1:1;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体有效率[RR=1.20,95%CI(1.15,1.24),P<0.00001],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MD=1.26,95%CI(0.95,1.56),P<0.00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SMD=2.05,95%CI(0.44,3.65),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SMD=1.58,95%CI(1.05,2.10),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6,95%CI(0.18,0.74),P=0.005]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身痛逐瘀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马嘉乐(MA KALOK)[8](2019)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观察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对众多有慢性病症的患者以中医症型分型、疼痛评分等的影响。将研究病例收集,得出合理结论,评价证明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慢性腰背痛的是具有积极的疗效优势,为新时代中医治疗腰痛患者提供新的疗法与治法。方法: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选取符合入标准慢性腰背痛诊断的50例患者作为对象研究案例,分组所有入选病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研究分为两组电针组(对照组)、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组(治疗组)各25例。治疗组以接受温针刺治疗外加结合中药熏蒸,对照组以单纯接受普通针法治疗为主,标准以每周5次,需连续接受为期2周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对治疗不足2周即痊愈者,以观察结束计,统计疗效),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观察统计疗效。评价指标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使用腰痛分量表(JOA)评分,后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疗效判定。结果:经治疗后①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中医疗效评分对比电针组高(P<0.05)。②电针结合中药熏蒸与电针组的VAS评分对照(P<0.05),前者疗法作用比后者优。③两组的对比上,电针结合中药熏蒸与电针组,在腰痛分量表(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体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方面前者有所改善较多,评分为P<0.05。结论:采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腰痛病症有具优势的改善作用,对于腰痛病症患者的生活不良影响明显减轻,可以推广在临床上多加使用。
王飞[9](2019)在《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与住院部被诊断为瘀血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90例。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中药塌渍+蜡疗)、单纯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各30例,三组的治疗部位均为疼痛处,以局部疼痛明显的部位为治疗中心,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一个疗程。通过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正常腰部活动范围,对结合组和两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对于完整疗程治疗的所有患者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所有数据,整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一个疗程后,经过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的腰部疼痛均得到改善,腰部活动范围增加,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更显着(P<0.05),腰部活动范围增加明显(P<0.05);(2)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部活动范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单纯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和66.67%;三个月后随访,结合组症状未在复发,其中1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对单纯蜡疗组患者出现2例复发,无皮肤过敏,单纯塌渍组出现2例复发,2例皮肤过敏。3例皮肤过敏患者,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临床观察证实:(1)中药塌渍+蜡疗组较单纯蜡疗组、中药塌渍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更好;(2)中药塌渍+蜡疗组、单纯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治疗均可改善腰肌劳损疼痛、功能等症状;(3)中药塌渍+蜡疗组相比单纯蜡疗组与中药塌渍组治疗的远期疗效更好;(4)中药塌渍+蜡疗组和单纯塌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在临床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中,可以借鉴本研究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龚化阳[10](2019)在《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瘀血)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瘀血)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6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塞来昔布,0.2g/次,1次/d。治疗组48例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牛膝各12g,川芎、没药、五灵脂、地龙、甘草、莪术、三棱、乳香、青皮各8g,秦艽、羌活、香附各4g),水煎400mL,1剂/d,早晚温服;塞来昔布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VAS评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4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临床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瘀血),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二、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2)身痛逐瘀汤加减干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证型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于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和病例选择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血清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
1 身痛逐瘀汤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1.1 在痛风类疾病中的应用 |
1.2 在骨科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 |
1.3 在治疗各类骨折中的应用 |
1.4 结论 |
2 半月板损伤合并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讨论和中医病机分析 |
3 身痛逐瘀汤加减的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视觉模拟评分(VAS) |
2 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 |
3 Lequesne评分量表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耻骨部三穴操作并传统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 |
(一)诊断标准 |
(二)入选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及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操作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评价标准 |
(五)安全性评价指标 |
(六)统计学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一)基线情况比较 |
(二)治疗后指标比较 |
(三)综合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关于腰肌劳损的施术部位 |
二、耻骨部三穴的选择依据 |
(一)中医学理论依据 |
(二)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依据 |
三、推拿操作及作用分析 |
四、临床疗效分析 |
(一)基线资料情况 |
(二)腰部疼痛及腰功能情况 |
(三)综合疗效评价 |
五、推拿耻骨部三穴为主治疗腰肌劳损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腰肌劳损的述要 |
二、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药物治疗概况 |
三、中医外治疗法对腰肌劳损的治疗概况 |
(一)针灸疗法 |
(二)推拿疗法 |
四、其他治疗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4)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
1 生平概述 |
2 着作介绍 |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
1 肺系病证 |
1.1 感冒 |
1.1.1 风寒、风热之辨 |
1.1.2 治疗法则 |
1.1.3 分型证治 |
1.1.4 经验用药 |
1.1.5 注意事项 |
1.1.6 小结 |
1.2 咳嗽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法则 |
1.2.3 分型证治 |
1.2.4 特色用药 |
1.2.5 小结 |
2 心系病证 |
2.1 胸痹 |
2.1.1 病因病机 |
2.1.2 治疗法则 |
2.1.3 分型证治 |
2.1.4 小结 |
2.2 狂证 |
2.2.1 病因病机 |
2.2.2 治疗法则 |
2.2.3 分型证治 |
2.2.4 小结 |
2.3 痴呆 |
2.3.1 病因病机 |
2.3.2 治疗法则 |
2.3.3 分型证治 |
2.3.4 小结 |
2.4 恐惧 |
2.4.1 病因病机 |
2.4.2 治疗法则 |
2.4.3 分型证治 |
2.4.4 小结 |
3 脾胃病证 |
3.1 泄泻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法则 |
3.1.3 分型证治 |
3.1.4 临证要点 |
3.1.5 小结 |
4 肝胆病证 |
4.1 臌胀 |
4.1.1 病因病机 |
4.1.2 治疗法则 |
4.1.3 分型证治 |
4.1.4 软化肝脾验方 |
4.1.5 小结 |
4.2 胆痹 |
4.2.1 病因病机 |
4.2.2 施治法则 |
4.2.3 分型证治 |
4.2.4 小结 |
4.3 内伤头痛 |
4.3.1 病因病机 |
4.3.2 施治法则 |
4.3.3 分型证治 |
4.3.4 用药特色 |
4.3.5 小结 |
5 肾系疾病 |
5.1 水肿 |
5.1.1 病因病机 |
5.1.2 治疗法则 |
5.1.3 分型证治 |
5.1.4 专药专方 |
5.1.5 小结 |
6 气血津液疾病 |
6.1 内伤发热 |
6.1.1 分辨外感内伤 |
6.1.2 把握时间规律 |
6.1.3 分型证治 |
6.1.4 小结 |
7 肢体经络病证 |
7.1 腰痛 |
7.1.1 病因病机 |
7.1.2 治疗法则 |
7.1.3 分型证治 |
7.1.4 小结 |
7.2 痿证 |
7.2.1 病因病机 |
7.2.2 治疗法则 |
7.2.3 分型证治 |
7.2.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
1 大气一元论 |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
3 医易相通论 |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
3.2.1 辨证恒动思维 |
3.2.2 方剂灵活化裁 |
3.2.3 剂型丰富发展 |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
4.2.1 明辨病位 |
4.2.2 治病于未发 |
4.2.3 应时组方选药 |
4.2.4 应时服药 |
4.2.5 预测病势 |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
5.2.3 胃气为脉之本 |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
5.4 治胃之法 |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
6.1 风药概说 |
6.2 风药性能 |
6.2.1 风药多味辛 |
6.2.2 风药以泻为主 |
6.2.3 风药性走 |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
6.3.1 风药治风 |
6.3.2 风药治血 |
6.3.3 风药治湿 |
6.3.4 风药助火 |
6.3.5 风药升阳 |
6.3.6 风药止痒 |
6.3.7 风药通滞 |
6.3.8 风药开玄 |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
7.2.1 量从症变 |
7.2.2 量从人变 |
7.2.3 减量间服 |
7.2.4 遵古不泥 |
7.2.5 精准靶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5)短刺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8 伦理学要求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观察指标 |
统计结果 |
1 实验基本情况 |
2 基线资料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病程比较 |
3 疗效分析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原则 |
1.3 治疗方法 |
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短刺法的探究 |
4 康复训练的探究 |
5 身痛逐瘀汤的探究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结果 |
6.2 分析与讨论 |
7 不良事件和安全性评价 |
8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患者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3.5 统计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两组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4.3 本次研究安全性评价 |
5.本次研究完成情况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治疗现状 |
2.祖国医学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本研究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
3.1 证型的选择依据 |
3.2 选穴根据与作用原理 |
3.3 督脉灸的理论探讨 |
4 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视觉模拟量表(VAS) |
附录三 :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 |
附录四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五 :督脉灸 |
致谢 |
(7)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结局指标包括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文献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临床疗效总体有效率 |
2.3.2 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 |
2.3.3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 |
2.3.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 |
2.3.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3.6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8)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腰背痛病症的认识 |
1.1 慢性腰背痛病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背痛病症的认识 |
2.1 慢性腰背痛病的定义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3 慢性腰背痛病症的现代医学病因 |
3. 慢性腰背痛病症治疗的中医药方法 |
3.1 中医内治法 |
3.2 中医外治法 |
3.3 中医内外同治法 |
4. 慢性腰背痛病症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各类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中止和撤出临床实验标准 |
3. 病例分组 |
4. 治疗方法 |
4.1 处方选穴 |
4.2 用具选择 |
4.3 对照组 |
4.4 治疗组 |
4.5 疗程 |
5. 慢性腰背痛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
5.1 研究所需评价指标 |
5.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
5.3 腰痛分量表(JOA)症状总积分 |
5.4 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中医疗效评价 |
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 |
3. JOA总评分评价 |
4. JOA功能分项主观症状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
5. JOA功能分项体征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
6. JOA功能分项主观症状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
第五章 研究讨论 |
1. 研究目的 |
1.1 选穴理论依据 |
1.2 选方理论依据 |
2. 腰痛分量表(JOA)的选择依据 |
3. 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中止和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实验过程 |
3.4 观察指标 |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报告 |
3.6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三组基线情况比较 |
4.2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各自解析 |
1.1 传统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解析 |
1.2 现代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解析 |
2 中药塌渍的作用机理 |
2.1 中药塌渍方出处及组成 |
2.2 中西医对中药塌渍方的解析 |
3 对蜡疗作用机理的解析 |
4 对中药塌渍联合蜡疗作用的解析 |
5 预防的重要性 |
6 结果探析 |
6.1 结果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10)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瘀血)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伦理审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随机分组 |
1.6 退出标准 |
1.7 诊断标准 |
1.7.1 中医诊断 |
1.7.2 腰间盘突出症 |
1.7.3 腰肌劳损 |
1.8 治疗方法 |
1.8.1 对照组 |
1.8.2 治疗组 |
1.9 观测指标 |
1.1 0 疗效判定 |
1.1 1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退出病例 |
2.3 脱落病例 |
2.4 临床疗效 |
2.5 VAS评分 |
2.6 不良反应观 |
3 讨论 |
四、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身痛逐瘀汤加减干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疼痛肿胀的临床研究[D]. 顾翀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耻骨部三穴操作并传统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肾虚型)的临床研究[D]. 郝晓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短刺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凌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针刺结合督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寒湿型)的临床观察[D]. 程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7]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李凯明,王尚全,李玲慧,朱立国,张清,谢瑞.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2)
- [8]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嘉乐(MA KALOK).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中药塌渍联合蜡疗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D]. 王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身痛逐瘀汤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瘀血)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龚化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02)